第一篇:浅谈清朝宫廷服饰文化
浅谈清朝宫廷服饰文化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素质,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之外,还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不一样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服饰,带代表着那个朝代独有的文化特色。正是以为丰富的衣冠服饰,让我们可以从服饰的演变中研究出历史的经济文化发展及其变迁,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让我们今天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其中清朝服饰文化也占据着历史服饰文化的重要地位。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随着其建立、强盛、衰弱及灭亡,也牵动着中华文化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在中国服饰史上,清朝服饰是历朝服饰中最庞杂、最繁复、等级制最森严的一个朝代。在清朝服饰中,以清王朝宫廷服饰为主体,它不仅反映了清朝文化,更是代表了那个时期清朝在纺织、刺绣等方面的高水平。
清朝的冠服制度按等级分为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额驸、公、侯、伯、子、男、将军、一直九品官等多层,每一级又各有冠、服、带、朝珠等规定。皇太后、皇后、嫔妃、公主、福晋、夫人等,他们的冠服、朝珠及其他配饰也有不同规定。无论日常生活还是上朝议事,服饰在清朝都被政治化,时刻体现着对皇权的维护。接下来就宫廷服饰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及分析。
(一)皇帝服饰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洲贵族建立,它帝王的服饰也独具特色,既保留了满族服饰的特征,又结合了历代帝王服饰的图案、章文,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清朝帝王服饰。清朝皇帝的服饰按用途分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
1、礼服分为朝服、端罩、衮服。朝服是在皇帝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组成,衣袖分两种,一种由袖身、熨褶素接袖和马蹄袖组成,一种由袖身和马蹄袖组成腰间有腰帷,上衣与下衫相接处有褶皱。冬季以棉、皮制成,春秋夏季以夹、单制成;端罩是清朝皇帝及各级官员冬季套在朝服、龙袍或蟒袍外的一种礼服。式样为对襟、圆领、袖长至腕、身长至膝、五个纽扣的一种毛朝外所穿的宽松式裘皮服装;衮服也是皇帝的礼服之一,在举行重大典礼时皇帝将衮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样式为圆领、对襟、平袖与肘齐,略短于朝服、吉服,长到与坐相齐,到晚请时长到膝下。
2、吉服就是每逢吉庆典礼时穿的一种服装。分为龙袍、衮服。龙袍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清代皇帝的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和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衮服是套在龙袍外面的,为石青色,对襟、中袖、袖与肘齐,身长至膝。它是古代皇帝奉祀神明的礼服,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穿的。
3、常服是皇帝平时宴居时所穿的衣服,常服分为常服袍常服褂。因为常服不是在正式场合所用的衣物,皇帝常服样式与皇室宗亲及品管所穿的常服大致相同。常服褂的款式为圆领、右祍、大襟、马蹄袖。一般多用于石青色。常服褂是日常用的衣服,样式为对襟,不设马蹄箭袖,长至膝下的外褂。
4、行服是一种专供出行骑马时所穿用的服装,一般由行褂、行袍、行裳组成。行褂是清朝常见的一种服装,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长于坐齐,有五个纽扣相系,从皇帝、王公大臣到行者都可以穿,皇帝的行褂为石青色,根据季节换穿棉、夹、纱、裘,圆领,用纽扣相系衣襟样式不同的短款外褂,身长至腰,便于骑射。行袍是皇帝出行所用的袍服与皇帝平时所穿的常袍服款式基本相似,只是为了上下马时更为方便,右边的衣裾要比常袍服减短十分之一左右,故而行袍又叫缺襟袍。行裳俗名战裙,皇帝的行裳为左右各一片内直外弧的裙子,上用石青幅步缝连,横幅布两端有可以系于腰部的带子。
以上是皇帝的五种不同场合的服饰,皇帝的穿着都象征着吉祥富贵,他们在不同场合都有着能够体现身份及功能性的服装,显示出身份地位。从皇帝的服装变化,可以看出清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到康乾盛世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皇子服饰
作为历代王朝的未来统治者,皇子的地位在其所在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是仅此于专治政治体制下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子的服饰也与皇帝的服饰一样讲究,象征着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清代皇子的服饰与皇帝一样有朝服、吉服等。
1、皇子的朝服与皇帝朝服的形式基本相同,只是纹样有所不同。皇子朝服纹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熏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甓积行龙六,肩以五色云。一种是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冬加海龙缘,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平水。
2、皇子的吉服又分为蟒袍和龙褂。蟒袍在清代也称作花衣或花袍,是吉服之一。它的款式、性质、用途几乎与皇帝龙袍一样,凡是皇帝穿龙袍、衮服的庆典活动时,全朝的文武俱服蟒袍、补服。龙褂是皇子专用的服饰,穿于蟒袍之外的一种礼服,它的作用与补服相似,皇帝穿衮服的时候,文武百官与王公大臣们要穿补服,皇子此时外褂即为龙褂。
(三)后宫命妇服饰
清代满洲贵族妇女也有官府,和清代男子官府制度一样,也有朝服、吉服之分,并且同样依照穿着者的不同身份,分设不同的图案和各种饰物。清代后宫等级森严,后宫命妇自上而下可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在服饰方面一律严格遵守《大清会典》中服饰制度,按制度着装,不可逾越。皇后、皇太后的服饰和皇帝的服饰同样有着相应的服制,包括朝服、龙褂和常服。
1、皇太后、皇后的朝褂,它有四种样式,都是石青色,织锦缎或织金绸镶边,圆领、对襟、缺袖,后开叉,上身瘦下身宽松的长式背心,其中三款有甓积,一款为通体立裁,朝褂领后还垂明黄色的条,条上坠饰珠宝。皇太后、皇后的朝袍也和皇帝的一样分为冬夏朝袍,均为明黄色,冬有三种,夏有两种,基本款式为披领、护肩与袍相结合,护肩是由腋下至肩部缝制的上宽下窄的装饰物,在款式上区别于皇帝朝袍的一个部分,领后垂明黄条,上饰珠宝,领子为开领右袵,这也是区别于皇帝朝袍的一个部分,袖子由袖身、接袖、综袖、箭袖组成,上绣金龙、彩云、八宝平水。朝裙上面是右袵背心,下面为大摆裙,两部相连为一个裙子,中间有褶皱,上为红色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妆缎。夏裙则以透气凉爽的纱为裙料,朝裙是穿在朝袍里面的,是贴身的衣服,外面虽看不到,但每次参加庆典时也必须认真穿戴,不得马虎。
2、皇太后、皇后的龙褂,龙褂样式为圆领、对襟、左右开叉,袖端平直的长袍。龙褂的纹式有两种类型,但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为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两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纹,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文样。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加水浪江牙、寿山、立水纹。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样式相同,但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条。
3、皇太后、太后的常服样式与满洲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另外,常服样式也比满洲贵妇服饰要宽松一些,特别是衣袖及下摆。
清代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本文以清朝宫廷重要人物的服饰为内容,相系介绍了清代皇帝、皇后等服饰特点。清代宫廷服饰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品种多样、制作精美、色泽绚丽、质地优良的特点,是服饰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对今后服饰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身上的衣着犹如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清朝服饰正是上述的集中体现。他对现代服饰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 文化内涵 审美意蕴 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优秀文化都应传承,都应发扬光大。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我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故,我们需要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借鉴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素材的再认识、再创造,包括文化内涵的改变与表现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设计者必须把激发创作灵感的原型因素转化为切身的心灵感受,分析、归纳原型因素的主要特征并加以提炼,然后以一种明确的、恰当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们对服饰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千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旅。
参考文献:〔1〕姚吉.浅谈中国服饰文化.社会
082 53号
〔2〕张维青,高毅清.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齐鲁艺苑
1944年第3期
〔3〕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2007年11月26日纺织编导
〔4〕百度文库
第三篇:宫廷音乐
宫廷音乐——天籁之声
宫廷音乐——天籁之声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向耶和华唱新歌。
愿他们跳舞赞美他的名,击鼓弹琴歌颂他。
——《诗篇》第149篇
本章标题上关于巴赫的语录出自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是想以此说明:一切都回归大海,一切都来自大海。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汇集了西方音乐中迄今所有的一切,同时自创了很多美妙的东西,使所有后来的作曲家都可以从这个取之不尽的源泉里汲取营养。(巴赫在德文里是“小溪”的意思——译注)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与亨德尔同一年诞生的,即1685年。亨德尔生在萨勒河畔的哈雷,巴赫则生于哈勒西南150公里处的爱森纳赫。巴赫死于1750年,而亨德尔则死于九年之后,很多人说,这两个德国人就是巴洛克音乐的高潮和结尾。当然,这个时期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作曲家和音乐家,而且当时可能比巴赫和亨德尔更为有名。
比如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1681—1767)。他曾是汉堡五大教堂的乐监和乐队主持,同时领导当地的歌剧院,本人还写过40部歌剧。其中,每周两首康塔塔以及受难曲、清唱剧,仅管弦乐组曲就有1000首。他曾经碰到过这些宝贝,因为它们就放在一个带有栏杆的橱柜里。橱柜是锁着的,但约翰•塞巴斯蒂安的小手可以伸到栏杆里面去。
又过了几个星期,他终于偷出了第一批乐谱。然后,他就得等待满月的到来,因为他不敢在灯光下进行这种违禁的事情。
几天前,他有机会从晚祷面包上取下一点儿猪油,抹到了门轴上,这样夜里开门时就不会发出响动。尽管大家都已经睡觉,但都像蝙蝠那样竖着耳朵,很是警觉。
这就是他第一次穿着袜子从他的小房间里走出来,悄悄地走向那个橱柜时的感觉。白天他曾到那里的地板上试走了一遍,看哪里会发出响声。他觉得必须拿到那些乐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已经成为他通往天堂的钥匙。谁能占有它们,谁就能占有天空和大地!
事实上,一切都是那么简单。约翰•克里斯托夫白天的工作很紧张,夜里睡得很死。他的妻子把陈旧的梁柱中发出的一些轻微响动,看成是老鼠和蛀虫在作怪。
约翰•塞巴斯蒂安第一夜偷了一页,第二夜偷了第二页。然后,他就不得不暂停下来,因为天下起了雨,没有了月光。少于半个月亮都不行,他已经得出结论。否则,他就看不清乐谱上的谱线,糟蹋了这贵重的乐谱。
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把一本全抄完。他一再轻轻地走向橱柜,把手伸进栏杆,取出乐谱。那不是装订成册的印刷乐谱,而是订起来的活页,卷在了一起。约翰•克里斯托夫是从他的老师约翰•帕赫贝尔(1653—1706)那里抄来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先抄了这位大师的曲谱,然后还有他认为重要和优秀的弗罗贝格尔和克尔等人的作品。
他就好像是着了迷一样,尽管他还不敢大白天在钢琴上演奏这些乐曲,但他在抄写中似乎已经听到它们的旋律。他总是感觉到,他的父亲就站在他的身后。这时,他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因为他有了一种安全感和受到呵护的感觉,就好像他又投入了已经去世的父亲的怀里。他知道,只要有音乐,他就会浑身都感到舒服。
但有一天出了事。由于经济拮据和对市政府的不满,约翰•克里斯托夫在睡梦中惊醒。他已经无法继续拒绝教学的任职。半夜三更他起了床,想去喝一杯水,却发现了窃贼。
是的,一个窃贼,他这个小弟弟不是贼又是什么呢?这个没用的东西就是这样报答他的关爱的吗?难道他没有教会他弹钢琴吗?完全免费,只是出于兄弟情谊。难道还要学生告诉老师应该不应该和什么时候去学习新东西吗?一个窃贼,是的!偷窃贵重的乐谱,甚至胡乱抄写,糟蹋了这些宝贝!他反正不懂得如何养活一个家庭!约翰•克里斯托夫气得大喊大叫,只因他的妻子前来阻拦,他才没有把这个窃贼打个稀巴烂。
在意大利还有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和他的儿子多梅尼科(与巴赫和亨德尔同年生,死于1757年)。他们也写了无数康塔塔、经文歌、歌剧和乐曲。和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1)如出一辙,几乎人人都知道他的后来命名为《四季》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位来自威尼斯的科班牧师,写过500多首这样的协奏曲。另外,还有50部歌剧以及无数合唱和管弦乐作品。而且,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
意大利音乐还来到了法国,因为两位法国国王都娶了佛罗伦萨的女人为妻。这些夫人带去了她们的音乐。同样,佛罗伦萨磨坊主的儿子乔瓦尼•巴蒂斯塔•吕利也去了巴黎,更名为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成为这个时期法国最有影响的音乐家。他成为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而且很快就成为几乎与他的专制主子齐名的人物。
这么多美音传播者集中在这里,是多么了不起啊!在每一个哪怕很小的宫廷,都有优秀的音乐家在演奏音乐。他们还发明了新的音乐形式,例如“大协奏曲”,其中三种独奏乐器(小协奏曲)与整个乐队(全奏)对应,而且永远是四个乐章:慢板—快板—慢板—快板。巴洛克时代,一方面是奢侈,美服、光彩和荣耀,另一方面在德国则开始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意味着苦难和死亡。比如,巴赫家乡山上的豪华城市瓦特堡,这个时期就只是一座日益衰退的农家大院了。
死神成为人们的随身伴侣,虽然他们发明了“收获每一天”的座右铭,享受每天和利用所有的时间。巴赫熟悉死亡的味道,他经常有这样的经历。他为此曾经悲痛欲绝,但也从中为他最美的音乐作品获得了灵感。某些旋律人们听到后会立即流下眼泪,另外一些又会给人们带来真正的欢乐。死亡肯定曾使他惊惧,但有时又是一种解脱。当痛苦特别巨大的时候,作为人的巴赫也会陷入绝境,作为作曲家的巴赫就会思绪枯竭。但大多数情况下,音乐总会给他带来幸福和安慰。
夜曲——温柔而欢畅
托马斯教堂旁合唱队的宿舍终于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入睡了。所有人,只有宿舍总管没有入睡,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托马斯乐监的这座房子里总是有那么多人。亲属、相识、学生和过往的音乐人都在这里歇脚,喝一杯啤酒,向大师请教一下关于赋格和对位等问题,追根问底。
宿舍里还有六个孩子,三个女儿、三个儿子。当大家终于入睡以后,那个患有精神病的戈特弗里德常常会犯狂躁症。巴赫的妻子安娜•玛格达莱娜和他第一次结婚生的30岁的女儿卡塔丽娜•多罗泰娅就得把他按住,直到他的暴怒安静下来,然后给他喝一杯加蜂蜜的啤酒,最后平静地入睡。
午夜早已过去。巴赫再次克服疲劳,坐在写字台后面,聆听着夜色逐渐逝去。这是1741年2月20日,他父亲的第46个忌日。外面是湿冷的晚冬天气,巴赫穿着粗糙的毛料睡袍和暖和的拖鞋。他的面前摆放着谱纸,但他让羽毛笔闲搁在那里。时机还没有到。他还在考虑,要写成什么。
他拉出写字台最下面的抽屉,取出一包手写的曲谱。有一年多,他没有把它们拿在手上了。这些曲谱外面缠着一条丝带,上面满是霉点,因为它们曾存放在奥尔德鲁夫地下室的一个角落里。这是他自己的第一批曲谱,但当时只属于他几个夜晚。
钟声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向这个55岁的人显示,时光是如何在飞逝。滴答的钟声永远是一样的,巴赫却觉得近几年来它似乎走得越来越快了,一直在走着,走着,从他身边走过。时间从他身边走过,而他却停留在这里。
凯瑟林克有一个音乐小厮,当时正好12岁。他的名字是哥尔德堡,拉丁文是阿玛德乌斯。他出生于但泽,凯瑟林克在那里发现了他,并带他来到这里。男孩在他这里过得很好。他睡在主人旁边的一个房间里,一旦主人情绪不好无法入睡,哥尔德堡就过来为他演奏一曲音乐。
哥尔德堡是个真正的神童,他后来成为巴赫最好的学生,因为伯爵后来请求大师给他的音乐小厮授课。
巴赫看到这个男孩后,答应了伯爵的请求。他开始给男孩授课,很快就看出,这个神童能够承担非常困难的课程。这个男孩孜孜不倦地练习,很快就被人称为曲谱的吞食者,因为他立刻就能按谱演奏。
有一次,几个疑心特重的人要对他进行考验,而且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完成的考题。他们让哥尔德堡演奏一首全新的、谁都没有见过的钢琴协奏曲。男孩坐到琴凳上,翻开总谱,然后笑着把曲谱翻过去。他准确无误地从后往前倒着演奏了这首协奏曲。然后,他又笑了,把总谱扔到钢琴底下,再次演奏了一遍。
在主人给他放假时,他就作为学生住在巴赫的家里,大师不得不经常赶他到户外去透透气。到了晚上,所有的乐器都要锁上,好让这个学生能够睡个安稳觉,尽管他有时认为不需要。他认为自己有的是力气,可以继续练习,留在音乐当中,因为音乐就是他的生命。还有什么呢?所有这些巴赫都知道,他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他看着这个男孩,想起了自己,他自己过去也是这样的。
对年轻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来说,在他十岁生日之前,音乐曾经停止过整整一个月,因为父亲去世了。爱森纳赫受人尊敬的城市乐师约翰•阿姆布罗修斯•巴赫的家里,顿时陷入了灾难之中,因为塞巴斯蒂安的母亲在十个月之前刚刚离开了人世。当时,城市乐师十分痛苦,很多天都无法履行他在各种音乐活动中的职责。他于11月又结了婚,音乐重新回到了家中。
充满音乐的家,就是城市乐师的孩子们出生的世界。一个城市乐师必须会演奏各种乐器,以满足教堂和其他音乐活动的需要。小提琴、双簧管、长笛、小号、圆号和中提琴。总有些音乐同行来到家里进行排练,只要家里响起音乐,世界就是正常的。
一个伟大女钢琴家的小弟弟(1)
一个伟大女钢琴家的小弟弟
音乐不是一切,但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
(1756—1791)
1750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跟随他死去的还有巴洛克音乐。这是一般音乐史中的观点。这样说也很好。如果想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迷失方向,那就需要有这样的地标。我们最好能够记住:中世纪后是文艺复兴,接着是巴洛克时代,然后是古典时代,后来就是浪漫主义和现代音乐。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指出,各个时代的过渡都是流畅无隙的。当巴赫1749年终于写完他的《b小调弥撒曲》时,他的儿子们早已以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当亨德尔1759年去世时,三岁的莫扎特在钢琴领域已经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而在维也纳的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1714—1787)已经开始创作全新的歌剧。音乐剧院不再为满足大歌唱家的虚荣心和贵族观众的奢侈情绪而存在。它现在应该打动观众的心,不是通过特殊的音乐段落,而是通过有说服力的人物塑造。
在欧洲有了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哲学,那就是启蒙运动。人们不想总是去“相信”,人们应该去“知道”。自然科学工作者,如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发展了经典自然科学,试图用理性和清晰的思维驱赶迷信。
人类应该从自己制造的无知中解放出来。这主要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好地教育孩子。对音乐来讲,就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可能听到好的音乐,而不仅仅是贵族圈内的专业人士。于是,出现了为大众演出的歌剧院及用本国语言演唱的歌剧,这样,就使得每一个买票的观众都能看懂舞台上发生的事情。
另外,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自己创作音乐,学习某种乐器的教科书相继出现了。例如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就写过一部著名的小提琴教程。而这个时代的另一位演奏家穆齐奥•克莱门蒂(1752—1832)所著的钢琴练习曲《艺术津梁》,至今仍是每一个钢琴学员的必备读物。
当时也出现了很多新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印制家庭使用的乐谱。作曲家做这样的工作也可以得到报酬。当然这些都不应该太难,像老巴赫的《哥尔德堡变奏曲》或《赋格的艺术》那样。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人们有一段时间把它称为“华丽风格”。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一种简单的伴奏旋律,可以唱,也可以用笛子吹奏。人们不再想聆听具有复杂规则的对位音乐,而想享受欢乐潇洒的音乐。当时出现的第三个重要的品种是独奏协奏曲。17世纪时就有人把大乐队和一支独奏乐器的小乐队放在一起演奏。巴赫、亨德尔和维瓦尔第都是这方面的大师。维瓦尔第就写过几百首这样的协奏曲,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四季》。这里最重要的是,独奏仍被看成是整个乐队的一部分。
现在,经过启蒙运动,单个的人越来越重要。独奏者从群体中突显出来,成为个体、单体,进入一场与乐队之间的音乐竞赛之中。独奏协奏曲成为大师们喜爱的领域。当然,在这里,同样是奏鸣曲式对维也纳古典派乐曲的布局起关键作用。
这个时期称为维也纳古典主义。大约在1780—1828年间,维也纳成为欧洲音乐之都。那里几乎在同一时期生活着四位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稍晚一些的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然而,对古典主义的确切含义,很多专家学者在长篇论述中已经进行了长期争吵。对此的理解越来越糊涂,因为我们今天把除了通俗和民间音乐之外的所有音乐都称为“古典音乐”了。有些人还认为古典音乐指的是一切严肃音乐,以示与娱乐音乐的区别,然而,很多古典音乐家都写过娱乐音乐。
如果我们说维也纳古典主义,那指的就是,艺术家和古希腊人一样尝试创造某种完美的和不可超越的作品。美丽而绝无仅有。
关于莫扎特,有这样一段逸事:皇帝去看歌剧,事后他对莫扎特说:“很不错,莫扎特,但就是曲谱太多了。”感受到屈辱的作曲家喊道:“曲谱太多?不,陛下,它正好不多不少!”
他作了古典主义式的回答,意思是不多也不少,恰好是应该有的这么多—— 一句话:完美无缺。
从海顿的作品中,我们最能看出音乐从巴洛克向古典主义的过渡。1732年,他生于奥地利下奥地利州,正是巴赫刚刚写完《马太受难曲》的那一年。1809年,他死于维也纳,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写完一年后。海顿原是维也纳施蒂芬大教堂的歌童,在那里接受了全面的音乐基础教育,造就了他成为维也纳专业音乐家的一生,直到1761年进入埃斯泰哈奇家族的宫廷任职。
埃斯泰哈奇系匈牙利王族,十分喜欢音乐。他们在艾森施塔特的宫殿里,有一支宫廷乐队,甚至有自己的歌剧院,以至于维也纳女皇曾说过:“要想看好歌剧,我就得去艾森施塔特。”
约瑟夫•海顿为匈牙利王族工作了三十年。他几乎每天都要写新的作品,因此有机会逐渐开发和试验一种新的音乐,直到最后成为“海顿爸爸”,这是他的学生莫扎特和贝多芬后来对他的称呼。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见一致,因此作为一个自由音乐人是很困难的。今天如此,18世纪时也是如此。莫扎特总是钱很少,工作很多。他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海顿活到77岁,莫扎特还不到他的一半。最后,他写了一首《安魂曲》,但没有来得及写完。
1791年,他最著名的歌剧《魔笛》在维也纳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院的门票每天都销售一空,但莫扎特已无法知道了。因为他患了重病,并于1791年12月5日凌晨一点离开了人世。
三十年前,莫扎特还很幸福。他们一家四口住在哈根瑙尔的香料商人的房子里,家里养着宠物狗、猫和鸟儿。母亲安娜•玛利亚是个快乐的女人,愿意在家里招待朋友和很多孩子。楼下的店铺里有糖果可以吃。
莫扎特的父亲刚刚决定自己为孩子授课,因为他发现了沃尔夫冈宝贵的天赋。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和有爱心的父亲。他很严格,但从来没有忘记让孩子游戏和欢乐。因此,他把小儿子沃尔夫冈和大女儿南内尔培养成为小大师,很快就受到欧洲各国宫廷的赞叹。
女皇的衣服
或者说:“两人创造奇迹„„”1762年9月18日,莫扎特一家携带很多箱包登上了邮车,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音乐演出长旅。当他们三个月后返回萨尔茨堡时,他们的名声早已传回了家乡,整个萨尔茨堡都为两个神童感到骄傲,他们在国外很多高贵的宫殿里进行了演出,甚至两次出现在维也纳皇族面前。
父亲利奥波德被萨尔茨堡大主教聘任为宫廷乐师。为了同两个孩子进行这次旅行,他不得不告假,但他显然超过了假期。但主教先生没有责备他,反而祝贺这位自豪的父亲,并提拔他为乐队副指挥。
但父母和孩子还是很高兴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朋友身边。他们必须成千上万遍地讲述他们在维也纳美泉宫演出的情景。莫扎特的母亲这时就会取出装有华丽演出服的纸箱,小心翼翼地打开给大家看。
“在皇宫第一次演出后的第二天,”她激动地说,“一辆马车停到了我们住处的门前,皇家枢密院财务官下了车,他为我们带来了装有100块金币的皮囊。这比利奥波德一年的收入还要多。另外,他还宣布,孩子们很快还要在美泉宫举行一次音乐会,并给两个孩子送来华丽的演出服装。”
“是啊!”利奥波德说,“完全是我的小南内尔,看那小红脸蛋!”
但南内尔的脸蛋根本就不红。她跑了出去,呕吐了。
“我的上帝!”利奥波德喊道,“她怎么了?是不是烤鹅太肥了?”
南内尔躺倒了,到了晚上开始发烧,夜里开始说胡话。父母担心地坐在她的床边,为她冷敷,握着她发烫的手。现在女儿已经12岁了,身体发育得也很好,不能再出事了。
“把她留给我们吧!”父母祈祷说,“留给我们吧,噢,上帝!求求你!”
在南内尔之前,莫扎特夫妇曾有过四个孩子,但都在襁褓之中夭折。南内尔以后也曾死过两个,直到他们的第七个孩子出生:沃尔夫冈•克里索斯托穆斯•特奥费卢斯,德文的意思是热爱上帝,拉丁文则叫阿玛德乌斯。
小阿玛德乌斯出生时,母亲的身体十分虚弱,所以没有母奶给他吃。在长长的三年里,他吃的只是大麦和黑麦面糊。所以,沃尔夫冈一直瘦小得与他的年龄不符,但他活了下来。
“沃尔夫冈和南内尔,万能的上帝,把两个孩子留给我们吧!”南内尔发着烧躺在床上,喃喃地说:“我。”她一再说:“还有我。我也在!我也在这儿!”
“你当然在这儿,”父亲利奥波德说,“你会留在这儿的,我的南内尔。”他有些惊惧,以为孩子在与死亡天使对话。南内尔到底想说什么,他不明白。要想明白,他就必须钻进女儿的头脑去看看,或者心里„„
在她发烧的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呢?永远是一个问题,一个怪圈:她、爸爸和沃尔夫冈与沃尔夫冈、爸爸和她。
有一段时间,她生活得很愉快。她当时是唯一的孩子,她是粮食胡同9号的唯一和一切,而且几乎是五年之久。母亲很快乐,祖母很温柔,父亲很自豪。他的小女儿很有天赋。教给她的东西,她都能学会。莫扎特家庭的孩子不需要上学校,因为宫廷指挥先生什么都会。
南内尔五岁时,钢琴就弹得和教堂的歌童一样好,而且越弹越好。即使弟弟这个小屁孩后来在她跟父亲练钢琴时总是坐在钢琴下面,也不会影响她。这对父母很好。只要钢琴一响,就不需要专门去照看这个小沃尔夫冈。他什么都不要,只想坐在这件乐器的下面,就像是在一间由音乐盖成的房子里。每当父亲的同事到这里来排练时,这个小屁孩仍然会来到这里。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鸡汤。这是什么样的鸡汤啊!很多乐队的歌童在莫扎特家里都可以尝到这种美味,他们总会欢笑着冲向餐桌。这时,南内尔的烦恼就会消失,因为她生活在她可以想象的一个最好的家庭当中。
有一天,父亲利奥波德吃完饭,用餐刀敲了敲玻璃杯,宣布了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我们要外出旅行,沃尔夫冈、我和南内尔。”他已经考虑了很久。他想担任乐队指挥的梦想,大主教不想满足他。同样,在作曲方面,他的进展也不理想。他必须想出做些什么特殊的举动。
是的,这两个孩子就是很特殊的东西。如果上帝把一个天才交给了你,也就是给了你一份大礼,你就有义务维护好这份礼物,让它为世界而繁茂生长。放弃自己前程的决定,对他来说虽然很不容易,但他还是做到了。
“我将告假,”他说,“然后我们就去慕尼黑。乘驿车需要三天的时间。那里的大选侯是个音乐迷,他会欣赏我的孩子的艺术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路途艰辛,刚到因河河畔的水堡镇,驿车的一个轮子就断裂了,马车也翻倒了。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约瑟夫接见了来自萨尔茨堡的孩子,他们在这些穿着华丽的高贵人士面前表现得很好。问题已经很清楚,莫扎特一家三口经过这个考验后,将进行下一次长旅:他们要去维也纳见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莎和她的丈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
这次妈妈也一同去。他们先乘马车到帕骚,然后乘船沿多瑙河向下游驶去,经过林茨到达维也纳。只等了两天,他们就为一位伯爵进行了第一场音乐会。第二天,他们去了著名的皇家歌剧院,看了宫廷作曲家格鲁克的最新歌剧《奥菲欧与欧律狄刻》。父亲利奥波德在剧院里听到,隔壁包厢里的人在谈论一个男孩弹一手好钢琴。
从红塔城门进入这座宏伟的首都后,刚好一个星期,南内尔和沃尔夫冈拉着父母的手踏进通往美泉宫的华丽的镜厅,整个皇族都在那里等待他们,肥胖的弗朗茨、更加肥胖的玛利亚•特蕾莎和他们的12个子女,从24岁的玛丽•安娜到5岁的马克西米利安。
南内尔和沃尔夫冈演奏得十分精彩。先是每个人独奏,然后是四手合奏。沃尔夫冈还演奏了小提琴,而且是自己的作品。最后,他还必须表演一项特技。人们在钢琴键盘上盖上一块黑布,让沃尔夫冈在看不见键盘的情况下演奏一首小步舞曲。
他让南内尔继续哭着,尽管他站在地板上感到有些冷。最后,他把那幅画翻过去对着墙。“好了!”他说,“现在你已经哭够了!这是一幅愚蠢的画像。可是这里站着我的南内尔,是全世界最可爱的南内尔,而且又恢复了健康,是不是?我想,现在应该停止哭泣了,好不好?”
“不好!”南内尔抽泣着说。但她还是停止了哭泣,因为母亲来了,想把一锅牛奶放到炉子上。
“坐下吧,”父亲利奥波德说,“坐到我身边来。”他们坐在厨房的餐桌旁,母亲递给南内尔一块手帕。
“现在你听我说:一个男孩就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就是一个女孩!事情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具有同样的价值。一个男孩将成为什么,是和女孩不一样的。事情也是这样。而且,沃尔夫冈是一个天才,比我所见到的任何天才都更卓越。因此,我们不应该妒忌,我也不妒忌。能够和他在一起生活,能够经历他的奇迹,我们应该感谢上帝。事情就是这样!
“但是——现在你要注意!你同样是很特殊的。因此,你也有特殊的生活,画上的衣服不是白的而是红的,你可以为此而激动。你可以看看周围那些女孩都穿什么衣服。去问你的母亲,她在你这个年龄时,都穿过什么样的衣服。她的父亲死了以后,她除了一身债务之外,什么都没有,是靠救济生活的,每个月只有八块古尔登。她必须学会缝补、编织和织花边。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一个织花边女工和一个小小宫廷乐师的女儿允许和皇帝的孩子一起玩耍,人们都会说什么。你难道忘记了吗?当公主玛丽•安托内特放出她的小狗,而沃尔夫冈在宫廷人士面前几乎坐了个大屁股蹲儿,因为地板是那么光滑时,我们不都大笑了起来吗?怎么样了呢?什么都没有发生。连皇帝也笑了。你不是公主,也不会成为公主。可是,皇帝和你一起笑过。”
“好了,喝一杯热奶吧!这对你会很好的。”母亲说。
“现在,我还得跟你说点儿什么,”父亲利奥波德说,“你在美泉宫玩耍过。这很好。你很快就要去凡尔赛宫表演,然后或许去伦敦。这肯定还不是最后。”
“好了,好了,现在你已经教育够了。”母亲打断了他的话,“最后,我们还要去见中国皇帝。”父亲利奥波德不得不笑了起来。南内尔也露出了笑容,因为她已经感觉好多了。
1763年6月,莫扎特一家横穿欧洲,这次是乘自己的马车。整整三年时间,他们都在路上,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是另外一个故事。南内尔一生都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对已经拥有的感到满足,因为这对一个18世纪的女孩来说已经不少了。
第四篇: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10级地科院 综合实习专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分析
学院:地科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
年(班)级:2010级02班
姓名:冯颖
学号:***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特征及时空变异。认为民族服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字:云南
少数民族
地域特征
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25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 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一、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
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崎岖,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很大,海拔最高达6740m,最低只有76.4m;气候千变万化,冷热各不相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就具体地域来说,情况又千差万别:山顶积雪严寒,山腰冷凉,山麓温和,坝子倔暖,江河谷底炎热。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饰景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同是一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小盆地)的民族服饰比较,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冷凉,气候变化大,一日多变,加上风大、潮湿,给人们的表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白族服装只是适合大理坝区的气候,住在海拔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为抵御寒冷,身上则拉羊皮,并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的。
(2)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在喜爱各种新衣料的同时,对各类具有传统特色的衣料仍保持着深探的感情。从形制特点看,由于云南民族众多,服饰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有: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 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藏族:长衣(袍)裙裤靴装 傣族:上衣下裙装
3)、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功能也有影响。
实用是民族服饰的基本功能,但地理环境影响着云南民族服饰的实用性。例如滇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藏族、怒族、僳僳族、纳西族等为适应寒冷的环境,在服饰的形式和用料上均有特别的考虑,对付寒冷和应付异常天气、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气候炎热地区的民族服饰具有与寒冷地区民族服饰不同的实用功能。例如居住在南亚热带湿热地区的傣族、哈尼族、佤族、拉枯族、布朗族等,他们或逐水而居、或深居山林,大多以从事水田稻作为生,为适应高温、多雨、雾大、潮湿、水流纵横等环境因素,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韵主要功能。因此其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而适应环境,同时追求实用和美观,则在傣族服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实用性: 气候寒冷地区: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气候炎热地区: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美观性:
气候炎热地区: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实用而美观.二、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
根据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各民族服饰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服饰的用料、制作工艺、形制和着装方式等服饰文化特质,将云南的民族服饰景观划分为滇西北区、滇中滇东区、滇西南区三个景观区域。在三个景观区域内分别形成特征和差异都较为明显的三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类型: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区划分 1)、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厚重,衣、裤、帽(包头)、鞋(靴)俱全,衣装层数较多,用料除麻、棉和野生纤维(如火草)织品外,还有天然毛皮或羊毛、牦牛毛制品(如毛布、毡等)。
2)、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坝区民族夏天穿得较步、较薄,冬天才加上外套、棉衣、毛衣之类,四季穿着不同,服饰的季节性较明显。坝区农村居民从事水田劳作,男女衣装手袖和裤管较宽松,便于下田干活,同时为了在劳动时不拖泥带水,影响动作,男女皆穿坎肩,腰上系带或围腰,收柬自然下垂的衣服下摆。而腰带、围腰又具有装饰性,给衣装增添了美的感觉。典型者如大理白族和昆明农村汉族。白族主要环绕洱海而居,四季温和凉爽。白族女子一般穿右枉姊妹装,外罩一件棉布或毛褐、灯心绒、丝绒做的坎肩,系净色或绣花围腰,下穿长裤,.着绣花鞋或普通布鞋、皮鞋.头饰扎染巾和白毛巾,用长辫缠绕压住。其服饰紧凑、轻巧,一年中大多数时同都可以穿用,冬天才需增加一定的御寒装备。白族男子一般穿纽扣较多的对襟衣,外罩黑色或蓝色坎肩,下穿长裤,缠白布包头,服饰基词与女装相似,同环境、气候十分协调。各地坝区民族的服饰在气候因素的表现上,风格趋于接近。因气温年较差小,衣服的穿着基调四季大致相同,只需在冬天加上棉、毛衣即可,装束偏于简单、轻巧。
珞巴族服饰——柔软保暖
3)、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边沿地带,即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地区、思茅地区、保山地区、红河治州、文山州部分县区的坝子与河谷地带,属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较高.长夏无冬,气候炎热。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以简单、轻薄、凉爽透风为各民族服饰的主调。傣族服饰可以说是气候炎热地区各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女子上衣下裙; 男子上衣下裤(瑞丽也有穿裙的),裤管较宽大,用料多数选择浅色、柔 软、较薄、透气性能好的布料; 喜穿凉鞋、拖鞋或光脚。如:热带地区的傣族服装“ 五无”,即 “ 帽无顶、衣无领、裙无腰、裤无裆、鞋无帮”。
三、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
1)、少数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
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即对不同时代民族服饰特征的比较。云南民族服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各民族服饰是经过提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才逐渐形的,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用料、形制、制作工艺及其功能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早期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比较简陋、功能单一,以遮体、保暖为主。
*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经济的发展 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纺织品种类增加,衣服样式增多。分为:一是羽装,即用羽毛做的衣服和裙子;二是尾服——衣服的后面挂着一张动物毛皮,拖 着一根长长的尾 巴;三是条纹布衣 ;四是披毡;五是其他各类长短衣服,大概有十多种。
* 唐宋时期是云南民族服饰发展较快的时期。
* 元代至清代,云南民族的纺织、印染、绣花等技艺继续向前发展,少数民族服装各式各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2 0世纪 6 0年代,云南各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服装主要都采用本地本民族生产的衣 料缝制,穿传统服装的人居多。
* 6 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衣料和成衣供应增加,云南内地城乡的衣着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男子穿涤卡布中山装和涤棉、的确凉衬衫的猛增。“ 文革”时期,出现了穿绿军装的热潮,对民族传统服饰带来的冲击不小。
* 8 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逐渐活跃,服饰商品琳琅满目,款式繁多。* 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致有三种情形:
一是日常生活中仍普遍穿戴的传统服装,如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瑶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其中女性穿传统服装的比例比男性高;
二是传统服装平时穿的少,仅喜庆节日、祭祀活动才穿戴的服饰;
三是仅老年人穿而年轻人不穿的服装,年轻人即使穿戴,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四是随着旅游宣传和旅游开发而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民族传统服饰得以推广,如傣、撒尼、白、佤等民族的服饰。2)、少数民族服饰的空间变异
在云南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频繁地进行着各种文化交往,而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无不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并在交往中相互借鉴、融合和吸纳。这种现象在汉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较为普遍,在这一地带坝区居住的回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壮族和布依族等,由于与汉族临近或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因而在服饰上汉化特征较显著,尤其是男子服饰已与汉族无太大差别。
民族服饰文化的自然交融,一方面丰富了各民族穿戴的内容;一方面又导致民族服饰的差异性不断弱化、相似性逐渐增加,使处于强势的汉文化的地域空间不断向弱
势的少数民族地区扩展。
四、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否会因审美观的变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相反的方向,甚至被现代信息社会文明所同化,使其逐渐丧失民族原有的特质。这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保护者们最为担忧的一种现象和过程。1)少数民族服饰经济价值的利用
经济学的角度讲,民族服饰文化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对于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云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显现出的地位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优势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同,云南在实施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战略中,必将把那些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持、继承和开发利用视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平时穿少数民族服装能增加地方风情,可以将身上的刺绣图案和挂件进行整理和装裱,作为旅游品出售。路南县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人就是身穿民族服装卖她们服装上的刺绣、挂包、手工艺品而获得经济效益,并有专门的制作者,也认识到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重要意义和经济价值,实现民族服饰的时代精神民族服饰的款式、实用功能、艺术效果也有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及现代审美意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也促使民族服饰文化要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共跳动,所以民族服饰文化也存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不管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老的血脉,保持了老的血脉,就延续了本民族活的文化生命,也为保护和发展多元民族服饰文化做出了贡献。云南以自己神奇的山势地貌、多样化的立体气候、神奇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姿的少数民族形象吸引着世人,这些是我省发展旅游事业的先天优势,使云南成为旅游大省。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我省的少数民族中青少年汉化严重,民族服饰文化己经流失。正如画家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少数民族服饰需要自身发展,不断完善,使之充实到时代文化的长河之中,使之丰富
多彩、生动活泼,与多元文化共存,也才显出本民族顽强的生命力。2)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利用
云南的民族服饰文化不应当被忽视,更不应当被曲解为原始和落后。云南传统服饰文化的综述云南传统服饰文化服饰以其众多的服型、多姿的款式、缤纷的色彩及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已经构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融入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看似简单的衣装中,却融入了一些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内容。因此,服饰不再是简单的衣装,而是一种包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载体,故我们称之为“文化”。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可用“多”、“丰”、“彩”、“巧”来形容。“多”,一是民族多,二是服型多。“丰”,是文化内涵积存丰厚。“彩”,即色彩丰富,斑斓多姿。“巧”,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巧夺天工。
当民族的文化作为景区的主体参与到地域旅游活动中来时,民族服饰则是最直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旅游景观。民族服饰淀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游客的视觉中,面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他们的追求得到的是美感与真实的结合。因此,在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应当对民族服饰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到民族服饰的制作者与穿戴者,都必须了解和尊重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声跃.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287-296 【2】 李当岐 服装学概论 1990 【3】 刘军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1999 【4】 郭净;段玉明;杨福泉 云南少数民族概览 1997
第五篇:宫廷秘史读后感
《宫廷秘史》系列电影观后感
——缅什科夫的悲喜一生
进入大学二年级,我们增设了俄语讲座这一课程,在这一课程上,我们通过观看俄罗斯《宫廷秘史》系列电影,增进了对俄罗斯18世纪中发生的一系列宫廷政变及政权交替的了解,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言,这系列电影“展现了一段血腥与柔情交融、阴谋与真挚并存的历史”。而在这一段短暂的历史中,缅什科夫·亚利山大·达尼雷奇(Александр Данилович Меншиков)毫无疑问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电影中缅什科夫的一生为出发点,了解这段几乎被湮没在长河中的历史。
一、剧情简介
《宫廷秘史》系列电影一共包括6部,现国内发行的共4部,即《彼得一世的遗嘱》、《女皇的遗嘱》、《我是沙皇》以及《巨人的陷落》。18世纪上半期俄罗斯伴随着彼得一世的改革走向强盛。而1725年1月,彼得一世突发急病,没来得及交代继承人的名字,仅留下了一封意义不明的遗嘱便逝去了。各方势力各怀鬼胎,贵族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权力之争。
此时在风雨飘摇的宫廷之中,公爵缅什科夫·亚利山大·达尼雷奇则带领着一小队近卫军叛军,凭着过人的胆识,将曾在普鲁士人军队中当过洗衣妇的皇后,也是他的情妇的叶卡捷琳娜送上王位。而企图将彼得一世的9岁孙子送上王位,以此来稳固自己地位以多尔戈鲁基为代表的贵族的计划失败了。缅什科夫借叶卡捷琳娜一世获得了无限的权利。
女皇去世后,缅什科夫为彼得二世和自己的女儿举行了订婚典礼,并将皇帝控制在了自己的宫殿内,以此保障自己的权利。缅什科夫突发重病时,多尔戈
鲁基以各种方法让彼得二世染上酗酒吸烟的恶习,不断腐化他的思想。不久以后,缅什科夫奇迹般的康复了。他修建了教堂并请来小皇帝参加教堂的落成仪式庆祝自己的康复,不料彼得二世狠狠落了他的面子。于是缅什科夫意识到,宫廷内的政治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甘心就此放弃权利和地位的孟什科夫企图重新控制彼得二世,于是他软禁了彼得二世并努力拉拢近卫军的支持。然而在这时,小皇帝从缅什科夫的控制下逃跑了。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即将面临的是一场怎样战争——或者胜,或者亡!他们让皇帝签署解除缅什科夫大将军职位的文件。彼得二世的解职令让缅什科夫陷入了绝境,这场持续了几年的政治权利博弈最终以缅什科夫被流放而告终。
二、心得体会
这几部电影最初给我的印象是混乱与暴力。然而后来了解到这部电影是完全真实、客观的后,我开始思考关于缅什科夫这个人物了。
缅什科夫生于1673年,原先地位卑贱,后通过军功得到彼得一世的赏识而飞黄腾达。缅什科夫一生南征北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地位攀升至陆军元帅,受到了新贵族与近卫军的拥戴。彼得一世统治后期,缅什科夫贪污腐败,被彼得一世多次警告。彼得一世的死使宫廷内围绕权利的汹涌暗流开始浮上水面并愈演愈烈。缅什科夫亲自率领禁军包围皇宫,把情妇叶卡捷琳娜推上了宝座。毫无疑问,在彼得一世去世当晚的这场宫廷斗争中,缅什科夫赢了政治上的第一回合。缅什科夫成了俄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帮助叶卡捷琳娜登上了女皇的地位,缅什科夫成为全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为荣耀的人物。缅什科夫的势力自叶卡捷琳娜一世登基开始便大幅度膨胀扩张,以至于几乎成了实质上的皇帝。然而自恃功高的缅什科夫开始骄纵起来,朝堂内无人不晓他的跋扈。他的贪污腐
败甚至到了叶卡捷琳娜一世已经不能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地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缅什科夫高调的作法无疑为自己树立了大批在明在暗的政敌,这也为他后来的失败以及潦倒埋下了种子。
即使此时的缅什科夫拥有着无上荣光,他的政敌也从未放弃将他从高位上拉下来。以多尔戈鲁基为首的老贵族对于缅什科夫十分不满。在彼得一世时期,他们的矛盾就很大。在彼得一世死后,缅什科夫在宫廷政变中取得了胜利,当权的叶卡捷琳娜一世宠信缅什科夫,老贵族们只能暗地筹谋。然而当叶卡捷琳娜一世死去,事情的局面开始扭转了。缅什科夫只能让彼得二世继位。作为权利的保障,他让自己的女儿取消原本的婚约与小皇帝订婚。而当缅什科夫在急病后回到宫廷时,却发现一夕之间天翻地覆。此时的缅什科夫也是有一丝隐隐不安的。他一方面安抚皇帝,一方面召集并拉拢军队谋划消除异己的对策。然而由于看守不当,小皇帝逃离了宫殿。至于这场斗争的结果,缅什科夫因为自己的骄傲自大,被他人狠狠的踩在了脚底下。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彼得一世大帝死后,皇后集团胜利,数年后,女皇殡天,小太子重新登基,清算自那时便重新开始了。
得势时原本一介屠夫的缅什科夫有着无上的显赫。而流放后,这位俄罗斯举足轻重的人一下子沦落为阶下囚。电影中对他的失败描写的非常成功。缅什科夫行在路中,却被追赶而来的军官拦下。也许他仍期待着圣旨上会是让他回归宫廷的喜讯,然而他注定失望了。小皇帝的命令是没收缅什科夫的一切财产、勋章、荣誉。50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白茫茫的雪地,脚印一个接着一个,一直通向西伯利亚寒冷的贝列佐夫。缅什科夫一家人在茫茫的雪地中蹒跚而行。
缅什科夫白手起家,而历经了常人一辈子无法接触的权势与财富后,他回到了与当初无二身无分文的状况。缅什科夫的经历可以说是“南柯一梦”,财富
与权势是虚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势力的突然崛起和突然衰落无不说明一切虚荣都是假的。
缅什科夫无疑是一个历史上转折性的人物。他伴着彼得一世的兴盛而崛起,而在他的时代结束之后,千古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撇开这一点,电影之中,我看到的缅什科夫始终是具有反抗性与骄傲的自尊的,然而我认为,很大程度上缅什科夫的失败是取决于自身的短视。首先,他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臣子,所有的荣誉与财富都是来自于沙皇的恩赐。他借女皇的势而兴起,在他试图重回权力中心时,即使他拉拢的军队已经整装待发,皇帝的一纸撤职令便能让他的谋划毁于一旦。即使他的确于叶卡捷琳娜一世有恩,却也不应将自己摆在与沙皇同等甚至高于沙皇的地位上。我相信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皇帝是能容忍一个跋扈的臣子的。即便那只是一个洗衣妇出身的女人或者10岁的小小少年。在《我是沙皇》一片中,小皇帝在于他人的争执或者与仆婢的对话中反复提及“我才是沙皇”,也表明了小皇帝的反抗之心。而缅什科夫对此毫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同时他也为他的狂妄付出了代价。在他被撤职后,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或者帮助他——即使他拉拢了那些近卫军。尽管缅什科夫老年孤苦,他身上仍然存留着年轻时的顽强。我们不得不钦佩缅什科夫的毅力以及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活下去的勇气。当他妻子女儿全都死了的时候,他依然顽强的活着,并接受了这一切,一直到在1729年因脑溢血寂寞的死在了贝列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