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朝官员品级
清朝官员品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第二篇:清朝官员典制
清朝官员典制
1.官员的品级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级 官职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从二品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正六品 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从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未入流 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
武将品级
品级 官职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将军,督统,提督
正二品 副督统,总兵
从二品 副将
正三品 参将
从三品 游击
正四品 都司
从四品 城门领
正五品 守备
从五品 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卫千总
正七品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外委把总
从九品 额外外委
未入流 武官无未入流
2.官员的服饰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顶戴 蟒袍 补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仙鹤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锦鸡
三品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白鹇
六品 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鸬鹚
七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 紫鸳鸯 八品 起花金顶 五蟒四爪 鹌鹑 九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 练雀 未入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黄鹂
3.官员的别称
(中央官部分)
大学士——中堂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邢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使——总宪
右都御使——副宪
通政使——银台
(地方官部分)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都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学政——学台,学宪
布政使——藩台,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廉访,西司
知府——太守,皇堂,五马
知州——牧,刺史
知县——令,令尹
(武官部分)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4.清代的科举制度
清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生通过县一级的考试,称为秀才,秀才参加省一级的考试,通过后叫举人,举人就成为了国家在编官员,享受俸禄。举人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考取贡士的人还要参加殿试,也就是在保和殿举行的考试。殿试后跟据成绩将考生分为三级,称“三甲”。头甲三名,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依次为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考中进士后,都将授予官职,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任编修。其他人任庶吉士(以上官职的品级可在文官品级中查到)。三年以后皇帝大考,根据成绩再委派其他官职。
5.年号、庙号、谥号
一个皇帝即位后,采用自己纪年的名称,这就叫做年号。比如明神宗朱翊钧,于隆庆六年六月即位,并宣布确定年号为万历,明年开始改称万历元年。而人们也就习惯于将神宗称为万历皇帝。清朝的康熙、乾隆、雍正等都是年号。
皇帝去世后,后世皇帝要将大行皇帝的牌位供奉到太庙,而庙号就是在太庙里供奉牌位时嗣皇帝位大行皇帝上的名号。庙号一般都称为祖或者宗,有功者称祖、有德者称宗。因此一般开国皇帝都有战功因此称祖,而后代的皇帝统治国家有德所以称宗。清代的除努尔哈赤称太祖外,顺治皇帝由于率兵入关统一中国因此称世祖,康熙皇帝平三番,打俄国屡有战功因此称圣祖,其他皇帝都称宗,如世宗雍正、高宗乾隆等。
谥号是古代人死后由后人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评定后给予的称号。清代皇帝的谥号最多有25个字如康熙皇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恭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皇后的谥号最多有19个字,另外大臣和王也有谥号大臣为两字如李鸿章谥号“文忠”,后人习惯称为李文忠公,曾国藩谥为文正等等。王爷一般是一个字,如雍正时期的怡亲王允祥,死后被雍正皇帝谥为“贤”等等。
6.皇帝大婚
皇帝大婚程序非常复杂,首先总管太监到皇后家中奏请皇后梳洗打扮,然后请皇后拿上两个苹果,亲王福晋为皇后披上盖头,把御笔龙字和金如意放在轿中,并送皇后上轿。喜轿由十六人抬着,一路走正门直抬到乾清宫,亲王福晋扶皇后下轿,接过苹果,将装有珠宝金银,米谷的宝瓶交给皇后,并扶皇后跨过火盆,取红红火火之意。然后穿过交太殿,直奔坤宁宫,坤宁宫门口放有两个马鞍,马鞍下是皇后从娘家带来的苹果,皇后从上面迈过,取平平安安之意。进入坤宁宫后,皇后将宝瓶交给亲王福晋,福晋将宝瓶放在喜床上,这时皇帝为皇后掀去盖头,帝后面对面坐在炕上,宫女捧上子孙饽饽(小馒头)放在帝后中间的小桌上,请皇后食用。然后福晋,命妇,宫女为皇后换朝服。换罢,宫女端上酒宴,洞房外侍卫中的夫妻唱起《交祝歌》,帝后共饮交杯酒。宫女再为皇后换上龙凤长袍。入夜,帝后吃完长寿面,步入红帷,共度良宵。
7.皇帝后妃的数额
清代前期,关于后妃的数额没有明确规定,到了康熙朝以后,才逐渐确定下来。
皇后一位、皇贵妃一位、贵妃两位、妃四位、嫔六位其中皇后主管内治,其他四级协助管理。
嫔以下还有三级称作贵人、常在、答应,这些是没有规定数额的。
虽然规定如此,但皇帝实际上并没有受这方面的约束。如康熙、雍正的后妃都超过了这一数额。而也有的皇帝的后妃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如光绪皇帝仅有一后两妃。
第三篇:清朝官员送礼为何送如意
清朝官员送礼为何送如意
如意又被称为“握君”或“执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物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作祥瑞祈福的重要器物。由于其美好的寓意,后来逐渐成为宫廷中的重要摆设,清朝时期尤为盛行。如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如意就有近3000 件,而且几乎全部是清朝时期的精品。
皇家珍藏的如意精品
“如意”一词源于印度梵语中的“阿娜律”, 是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等材料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手中之物。在器型上,它与民间的一种俗称“不求人”的挠痒用具相仿。最初如意的头部呈现弯曲回头之状,被人们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后来,随着玉如意的出现,人们将玉坚润不渝的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使玉如意成为了具有中国吉祥文化特色的如意器物。
到了明清两朝,如意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它的头部所呈现出的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原来的直状改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等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型,柄微曲,造型美观且华丽。而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又以清朝时期居多,明朝虽有但却并不常见。
而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近3000件如意珍宝中,几乎全都是清朝时期所雕琢而成的。虽然听起来数目庞大,但当年清朝宫廷所珍藏的如意制品却远不止这个数目。毫不夸张地说,在宫廷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随处看到它们的身影。无论是皇宫的宝座旁,还是寝宫的案头桌几上,还是后宫嫔妃的手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可以说,如意已经成为宫廷中的重要摆设与帝王后妃们手中所把玩的珍奇。
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宫廷画作中,也随处可见“如意”的身影。如《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与《乾隆雪景行乐图》中,就有它们的出现。《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中绘画的是清廷后宫妃子生活的画卷。庭院内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只见一位秀美端庄的妃子,手持竹雕灵芝如意,观赏着满园盛开的美景。《乾隆雪景行乐图》则描绘的是乾隆一家人在花园观赏雪景时的情景。乾隆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正兴致盎然地观看皇子们玩耍,而他的手中就握有一柄精美的玉如意,寓意着全家幸福如意。
不同图案所代表的吉祥寓意
清廷中所珍藏的如意,虽然材质样式各异,种类也纷杂繁多,但是大部分的如意都是以灵芝、莲花、云头、葵瓣为造型。其中,又以灵芝造型最为常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灵芝是一种长生不老的仙草,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了救活自己的丈夫许仙,不惜以身犯险去盗取仙草的故事。这仙草便是灵芝。因此,在中国人的心中,灵芝也就成了长寿祥瑞的仙草,而把如意做成灵芝的形状,则更好地体现了它所蕴含的各种美好寓意。
除了这些蕴含着美好寓意的造型外,许多如意的身上还雕刻有许多带有美好祝福的图案。在北京故宫所珍藏的近3000 件如意珍品中,数量最多的是雕刻有象征“福”、“禄”、“寿”、“喜”等图案的如意。那么,这些图案又被寄予了怎样的吉祥寓意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桃子、佛手、石榴都被视为祥瑞的代表,也就是所谓的“多福、多寿、多子”。所以,它们常会被运用到如意的纹饰雕琢之中。如有的如意在三块翠瓦之上,分别雕刻了桃纹、佛手纹与石榴纹,并且在中间书写了一个“寿”字。而如意的周身则嵌满了红嫩鲜透的蜜桃,祝福的寓意一目了然。
除了这些吉祥的寓意,有的如意上还会出现柿子的饰纹,因为“柿”的谐音等同于“事”,代表着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景。
有的如意头部还雕琢了一对可爱的鹌鹑与黄澄澄的谷穗。因为“穗”与“岁”谐音,而“鹌”与“安”谐音,取其“岁岁平安如意”的美好祝愿。有的如意头部雕着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大大的寿字,因为“蝠”与“福”谐音,这柄如意被叫做五福捧寿如意。
有时,一柄如意不足以表达美好祝愿,于是,便出现了九件一套的如意。如有套红木嵌翠三镶如意,共九柄,为一整套。因为,数字“九”与长久的“久”谐音,取其寓意为:天长地久,久久长寿。
宫廷必备的节日礼物
被寄予吉祥寓意的如意,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王公大臣与各地官员都要向朝廷进贡如意,以示国家的安康富强、万事如意。另外,作为吉祥物的如意,在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帝后生日等重要时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品之一。
如在乾隆皇帝六十大寿的时候,王公大臣们集体集资,进献了用金丝编织的六十柄金如意,共用黄金42546 克。其中,有件三镶铜镀金螺丝如意,头部、中间与趾部分别镶嵌了翠瓦。而在这些翠瓦上分别雕刻着象驮宝瓶、龙纹与松枝,象征着大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以及恭祝乾隆长寿吉祥。
在皇家内部,每逢生日也要互赠如意。如皇帝生日,家人要向他赠送如意;而皇太后生日,皇帝也要按照祖制进献如意。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光绪皇帝向她进献了一套九柄如意。而王公大臣不甘落后,也纷纷进献。其中,有位官员竟进献了一套八十一柄的如意,取其长久之意,以此恭祝慈禧太后长寿无疆。根据清宫内部的档案记载,在慈禧太后大寿期间,光各式各样的如意就收到了1000 柄之多。
除了作为进献的礼物之外,如意还是帝王赏赐外国使者与下属的上等礼品。由宫廷制作的如意,除了一部分为宫廷内部需要外,还有一部分是分赏给臣子与外国使臣的,主要是用来笼络人心,以示皇帝的恩宠。当时,如果哪位大臣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如意,会被视为一件非常荣耀的大事。
第四篇:5.历史文献-唐朝品级
品级
职
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2]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正四品上
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正四品下
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从四品上
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从四品下
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正五品上
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正五品下
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太子洗马
从五品上
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从五品下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下
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从六品上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从六品下
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正七品上
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正七品下
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从七品上
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从七品下
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视从七品
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正八品下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从八品上
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从八品下
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正九品上
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正九品下
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从九品上
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从九品下
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流外一等
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
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
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
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
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
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
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
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
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
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
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
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第五篇:清朝科举制度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来源《中国预测网》
科举资格考试
童试:又称县试、小考,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雅称入泮。这是“功名”的起点。生员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是一较长的时间段,期间有多次考试。
生员分三类:刚考上的,为附生。再进一步是增生。最高级别是禀生,禀即米粮,由政府提供伙食。禀生有一定名额,只有空缺出来,成绩优者才可增补,故称补禀。
岁试、科试:正式科举资格考试。成绩分六等,一等二等与三等前十名,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因故未参考者,或未录取者,还可以再参加“录科”和“遗录”考试,成绩优者,亦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称考遗才。
正式科举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为大比之年。秋季八月在各省省府举行,所以又称秋闱或府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便有了当官的资格。
会试:亦三年一次,逢丑、未、辰、戌年即乡试后的第二年为会试之年。春季二月在京师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或春闱。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前十名称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称会魁。贡士再经太和殿复试,优者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在会试之年四月二十二日举办。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为清朝科举简介。
一、对我们研读《增》书中求名章各节,应有所帮助。
求名章各节分别为童子试、岁考科考、占禀、考遗才、发榜挂榜、殿试、乡试会试,都不出上述范围。
二、对我们理解《增》书中考试占的卦例,应有所帮助。
例
1、进退神章
申月癸卯日,占乡试,得雷风恒变泽天大过。
申月癸卯日(旬空:辰巳)
震宫:雷风恒震宫:泽风大过(游魂)
六神伏神【本 卦】【变 卦】
白虎妻财戌土、、应妻财未土、、螣蛇官鬼申金×官鬼酉金、勾陈子孙午火、父母亥水、世
朱雀官鬼酉金、世官鬼酉金、青龙兄弟寅木父母亥水、父母亥水、玄武妻财丑土、、妻财丑土、、应
断曰:酉金官星持世,旺相当时,卯日冲之而暗动,又九五爻申官化进神,得其拱扶帮助,不独今秋折桂,来春定占鳌头。后果得联捷。
案:这是乡试前占的一卦,乡试在秋八月,明年会试在春二月,故有“不独今秋折桂,来春定占鳌头”之语。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1
例
2、、随鬼入墓章
戌月甲寅日,占会试能联捷否?得雷山小过变艮
戌月甲寅日(旬空:子丑)
兑宫:雷山小过(游魂)艮宫:艮为山(六冲)
六神伏神【本 卦】【变 卦】
玄武父母戌土×妻财寅木、世
白虎兄弟申金、、子孙子水、、螣蛇子孙亥水官鬼午火○世父母戌土、、勾陈兄弟申金、兄弟申金、应
朱雀妻财卯木官鬼午火、、官鬼午火、、青龙父母辰土、、应父母辰土、、断曰:世爻随官入三墓,动墓,化墓,又入月德之墓,明岁辰年冲开墓库,发榜之期,又遇辰月冲开三墓,不独连登,定中状元。日月与世爻合成官局,旺相当时,卦之全美,如玉无暇。果然传胪三唱。
案:四土之年为会试之年,二月考试,三月发榜,故有“明岁辰年冲开墓库,发榜之期,又遇辰月冲开三墓”之语。
又案:乡试秋八月,会试春二月,殿试四月二十二日,指的是阴历日期,与我们用的寅月,卯月等不尽一致,但差不了几天。说阴历三月为辰月,大体不差。
三、对我们现实的考试占,应有所帮助。
正式的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很相似,历年的考试时间是定的,成绩公布、录取时间也一样。所以考试占,多为吉凶卦,即不必考虑应期。
清代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后,便有了当官的资格,所以乡试会试以官爻为用神,而秀才们的各类考试以父爻为用神。现在的大学生至少名义上是国家干部,高考亦以官爻为用神,考初中、高中皆以父爻为用神。而研究生有一定的补贴,以官爻为用,兼看财爻。
四、最后,再看一下朱先生所解的第十九卦例。
1、举人、进士,虽有了当官的资格,和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样,仅具学位上的意义,至于能不能当官,当多大的官是两码事。、此卦官爻为用神,日建作官星生世,是此卦的要点。
3、辰月己巳日,占会试。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卦是会试考后,成绩未公布前占的一卦,作为吉凶卦,应验的只是考上考不上。因接着就是殿试,不会等太久。
朱辰彬答复:
可以肯定的是,童试、岁试、科试、乡试等均属于资格性质考试,并不与官位授予直接挂钩,并不是靠上了就一定能当官,应以父母爻为用神考取了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的,才以官鬼爻为用神是否殿试录取者,即进士者,都要授予官职呢?若是,考殿试应以官鬼爻为用神。
网友答复:
官鬼既有官职之意,也有名声,名望之意,所以参加科举考试也称考功名。在古代,乡试中举是很荣耀的一件事。况成为举人后,便有了当官的资格。用神以官爻为妥。其实这一点,看《增》书卦例就可知。
这和现在的高考相似,高考便用官爻。歌手参加大奖赛类,想亦应以官爻为用,因能一举成名。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增删卜易》中的考试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