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理解人生(三句半)
正确理解人生(三句半)
甲:上台人不多 乙:一共就四个 丙:表演三句半 丁:有我
甲:人的生命最重要 乙:无数金钱买不了 丙:无论男女是老少 丁:要知道
甲:人有钱来虽说好 乙:钱多不如身体好 丙:有人才会有物生 丁:说的对
甲:钱财都是身外物 乙:不要把它看太重 丙:没人一切全都是 丁:一场空
甲:既要吃来还要干 乙:但是身体最关键 丙:没事时候腿勤转 丁:锻炼 甲:要好身体不要钱 乙:不要因为把财贪 丙:自己小命就早早 丁:上西天
甲:遇见忧愁不唉声 乙:天天有个好心情 丙:快快乐乐活一生 丁:聪明
甲:父老乡亲要想通 乙:养好身体不生病 丙:争取当一个 丁:长寿星
合:说到此算一段
大家多给提意见 不当之处请指正 下次汇演再见面
再见面!
陶一矿
李勇
第二篇:人生之半
人生之“半” 包利民
《菜根谭》是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细品之,有感于心,这说的乃是一个度的问题。半开之花,正在美丽绽放的过程中,会让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鲜艳。而面对开到极致的花朵,我们难免会想到盛极而衰,想到落红如雨。有时人亦如此。不看碌碌无为时,不看飞黄腾达时,只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此时的人,心中的希望正好,信心正浓,已过了黯然落寞的心境,过了彷徨无助的凄凉,还未有骄傲侵蚀,未有光环掩映,正是最值得注目的风华。
人生事多是如此,莫要做到极致,就会回味悠长。如酒饮微醉一般,尝到了酒香,在微醺中陶然有真意。若是一醉酩酊,则境界全变。如此就想到了吃饭。一些
第三篇:半悟人生美文
“酒喝微醺,花赏半开”。友人送我这幅书法时,我真是喜不自禁!酒至饱则无型,花酴酥醾则衰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极高处必落,极盛时必衰……而半,是一撮蓬勃向上的草儿,是一朵刚咧嘴的花儿,是心中渐渐升起的欢喜,是不高不矮、不老不嫩、不肥不瘦,是不单薄也不丰满,是不早亦不迟,是一个既有希望又有所获的恰当时机。
想想《红楼梦》中,黛玉真是曹雪芹最宠的宠儿。他让她貌比天仙,让她弱柳扶风,让她才高八斗,让她情可斗天,也让她在二八年华离世去浊,香魂重归离恨天。这样的黛玉,不必经历与宝玉之伤痛,不必经历贾府遭劫之耻辱,不必经历食尽鸟投林之悲凉,也不必美人迟暮事事苍凉。
而半部《红楼梦》何尝不是老天对曹雪芹的厚爱,只半部,可以留下多少想念、多少遗憾、多少热闹!《西游记》全了,人说它末尾是因果报应的重彩;《水浒传》全了,人说招安是作者的阶级局限;《三国演义》全了,人说它啰嗦……只有《红楼梦》,在八十回戛然而止,留下恁多猜测幻想的续集,以及恁多红学专家的争论不休……
前一阵子提倡的“8颗牙的微笑”其实也是半的妙用。嘴再大,便过了,再小显得不够热忱,露8颗牙的微笑似半弦的月,既明亮又不会晃眼,真正温暖宜人。而伦敦奥运会期间,游泳健将孙杨半括号型向下撇的嘴,似一弦倒扣的峨眉月,不知萌翻了多少中国女性,大家昵称他为“孙萌萌”、“小白杨”,女网友们都尖叫“爱死他了”!为什么爱孙杨?因为他赛场上威武,赛场下却呈现一种半呆半傻半“二”的可爱模样。
再来谈谈人生交际。半熟,是人际关系的最佳境界。心理学认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是熟悉,但熟悉程度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过低或过高的熟悉程度,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看来,人与人之间,半熟就够了。太熟,想象的空间就挤没了,放大了缺点和弊病。而完全不熟,则距离太远,彼此太陌生,缺少沟通的桥梁。
半饱,是吃饭的最佳境界。少食多滋味。那回一车人去西安,有人买了一份陕西凉皮,一爱好凉皮的女孩闻知,厚着脸皮去尝了一口,连呼美味。请司机开到原店,女孩下车买上两份,吃完擦着嘴说:“我觉得没有刚才借来的那一口好吃!”一车人都笑了,这就是少食多滋味的理儿呀。要得人生安,三分饥和寒,人生路上的半饱,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境界呢?
第四篇:人生之“半”
人生之“半”
中华传统之中,对于“半”字似是颇为偏爱,且多义深刻,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所谓的“半”,并不全指中庸之道,即使在如今世界的海阔天空中,它也有着极为智慧的指导意义。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细品之,有感于心,这乃是说的一个度的问题。半开之花,正是美丽绽放的过程中,会让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的鲜艳。而面对开到极致的花朵,我们难免会想到盛极面衰,想到落红如雨。有时人亦如此,不看碌碌无为时,不看飞黄腾达时,只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此时的人,心中希望正好,信心正浓,已过了黯然落寞的心境,过了彷徨无助的凄凉,还未有骄傲侵蚀,未有光环掩映,正是最值得注目的风华。
人生事多是如此,莫要做到极致,就会回味悠长。如酒饮微醉一般,尝到了酒香,在微醺中陶然有真意。若是一醉酩酊,则境界全变。如此就想到了吃饭,一些聪明的人只吃到半饱便停箸不食,这大合养生之道。常有人吃饭时,不吃到无法下咽绝不罢休,此时一想美味则憎恶盈胸,更有欲呕欲吐之感,全无美好回味之趣。不说养生方面,单就面对美食的那份自制力,就能体现出一个人面对诱惑时的心态。
更有一种美好的情境让人神飞。如黛玉咏海棠诗中所云:“半卷湘帘半掩门。”那实是一个极美的瞬间,珠帘半卷,自有一分烟火之气蕴于其中,宅门半掩,则多情致而少寂寥。于此间便人心皆静,一如帘外当空晓月,未至圆时,并无盈缺之憾。有的只是时光轻缓,岁月静美。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种种烦恼忧虑,皆可如醉翁般洒脱,“半随流水,半入尘埃”。有此情怀,便在夏日午后,静卧榻上,于半睡半醒之间,听闻远如天籁入耳的红尘嘈杂,万虑皆宁。
世间之事多存缺憾,我们常常强迫自己去追求一种完美,却总是落得满心伤怀。故此,人生当求半而不贪全,当我们贪恋追求于一种完满,有时实如水中逐月,更可悲的是,我们还觉得自己是在积极地求取进步。求半即知足,知足当可长乐,这并非消极,而是一种睿智。而知足并知不足,则是一种境界。
人们很少不羡慕书中那些别样的人,如半官半隐的王维,或古代那些半耕半读之人,我们之所以钦羡,多来自于他们的安逸平和,而我们的烦恼来源,却是在世事奔忙劳碌中,心填得满满,连梦里都不得清闲。究其根本,是我们不能把心腾出一半来,去容纳一些喜欢的东西。一直觉得全力以赴全心予之才能成功,实则那是一种羁绊,若在心里融入自己所欣喜的种种,或许就会发现,脚步更从容,生活并没有那么疲累。有这样的一份心境,才会体会那种半院秋风半院露、半床明月半床书的意趣。
人生将半,是最好的年华,虽无锦瑟豆蔻,亦无老迈多病,有的只是人近中年的平和宁静。走过太多的风雨沧桑,便看淡看远了许多。不惑不惑,当能遇事明辨,不再为世事痴缠,当不负半世**半生奔走。
半中有真意,是人生的本真所在,亦是尘世劳繁中的我们回首时那让人心动的心灵家园。(文/包利民)
第五篇:正确理解企业文化
正确理解企业文化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王谦修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中产生的,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以群体意识为主体,被企业成员认为有效,并共同遵守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准则、规范。包含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对外形象宣传语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中的核心。
企业文化解决了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该如何做?我们为什么存在?讲的是企业的使命,也就是我们所肩负的责任,而且是终极责任。其实,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存在,真的,搞清楚这个问题是企业文化管理的本源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企业的愿景。一个领导,一个组织能不能描绘一个激动人心的长远目标,让我们的员工感知到,触摸到,这是一个领导、一个组织应该首先要做的,也是应该具备的愿景规划能力。只有这样,我们企业的员工才愿意感觉跟着你干,在这个企业里才有发展潜力,才有奔头哦。我们如何做?讲的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告诉员工,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智益德认为:使命如星,永远引领你前进的方向;愿景如山,攀登了泰山,还有喜马拉雅山…..;价值观如钻,恒久不变。
1、企业文化是形成组织效能的共同认知系统
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形成组织效能的群体意识形态)。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是员工之间能达成共识,形成心里契约,使每一个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组织的内在规范要求,怎么做可能会违背企业的宗旨和目标。文化是共同认知下形成的一种氛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即使不认同的人也不得假积极,假着假着,就变成真的,就身不由己了。把假积极变成真积极就是文化特有的功能。
2、企业文化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习”就是通过经验学习获得的,“惯”就是一种定式,一种长性的东西,所以这种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大家所认可的、是习以为常的,不是制度或法律。这种源自文化层面所产生出来的力量,比起传统管理那种命令、监督、惩罚所产生的力量更彻底,更有牵引力、凝聚力、约束力,更有活力和推动力。法律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例如一个人没有义务为他人谋福利,但文化或道德则引导人们去为他人谋福利。文化给员工以希望,给工作以意义,使组织有前途,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企业文化的传递、延续和变革过程中,往往是顺应企业文化要求者得到赞赏,而逆行者则受到惩处,因此,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是企业成功或长寿的关键。
3、隐含在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系统 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埃德加•H•沙因的观点,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比如号召向雷锋、焦裕禄学习,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去做雷锋、焦裕禄呢?这是因为这个号召的背后隐含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雷锋、焦裕禄是吃亏的,所以大多数人做不到。而深圳华为公司提出“向雷锋、焦裕禄学习,但决不让雷锋、焦裕禄吃亏”,从吃亏到不吃亏,假设系统变了,于是人的思维方式变了,行为方式也变了。再比如“砍树种地”与“退耕还林”,前者的假设系统是树与粮相比,粮更重要,于是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因为粮食比树重要,所以大家都去砍树种地。而当大量砍伐造成生态失衡,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时候,“树与粮比,粮更重要”这一假设系统动摇了,从而形成新的假设系统:对人类而言,树与粮食同样重要。新的假设系统必然引起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因此,尽管我们不知道公司的未来一定是怎样,但我们可以提出奋斗目标。这就需要一系列假设系统,对我们的未来,对我们的用人标准,对我们的价值,对我们的利益等作出假设。
4、企业成员间达成的团队心理契约
企业文化是团队成员间达成的心理契约。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靠两种契约来维系,一种是劳动契约,即根据市场交易法则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另一种是心里契约。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一种“德”的标准,员工以此与企业形成一种心里契约,即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愿景和追求,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主管理。同时,一旦将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文化又是一种理性管理手段,它是企业实现功利目标的一种理性选择,如,在战略上规定了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理念上确定了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价值观上明确了追求什么,放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