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传播学之中外新闻史总结
2018考研新闻传播学之中外新闻史总结
一、中国新闻史部分主要考试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
1、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我国最早的报纸;
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4、定本制度;
5、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主要内容包括: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7、重庆、桂林等“大后方”城市的新闻事业;
8、《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
9、沦陷区的日伪新闻活动;
10、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
(九)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主要内容包括:
1、“拒检运动”;
2、新闻统制的强化;
3、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两条战线的斗争;
4、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
6、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7、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主要内容包括:
1、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
3、
第二篇:中外新闻史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的起源 一
口头传播时代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特点:以口头语言传播为主,非语言传播为辅。
由于口语传播有局限性: 1.传播范围有限 2.导致新闻失真 为了弥补口语传播不足,产生了以下3种非语言传播。标记传播 是指借助一定的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结绳记事。2 声光传播 是指以声音和光线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烽火报警,击鼓传讯。3 图式传播 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二
手写传播时代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并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罗马:公元前59年《每日纪事》 尤里乌斯•凯撒 公元前6年 《每日纪闻》 屋大维
报道内容: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名人言论、宗教活动、议会记录等。
中国:汉代:邸报→ 唐代:进奏院状→ 宋代:定本制度 小报 欧洲文艺复兴:Venice Gazette威尼斯小报
法国在15世纪《偶然》《小报》刊载新闻和论战文章
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一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
1.印刷术的发明为印刷新闻传媒奠定了基础,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2.社会信息需求的旺盛。(环球航行,全球市场与殖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3.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二 定期刊物的出现 时间上最早 德国
1615年 艾格诺尔佛•莫尔(德国报业之父)《法兰克福新闻》(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英国1621年8月13日 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尼古拉斯•鲍尔尼和托马斯•艾克尔)1665年《牛津公报》后改名为《伦敦公报》(作为政府公报一直发行至20世纪)1704年 丹尼尔•笛福(英国报业之父)《评论》周刊(政论杂志的鼻祖)三日报
德国
1656年 蒂莫泰斯•里兹赫 《新到新闻》(世界上第一家日报)1660年 莱比锡印刷局长 《莱比锡新闻》(世界上第二家日报)英国1702年3月11日 爱德华•马莱特 《每日新闻》(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1730年 真诺 《每日广告报》(第一张现代新型日报)法国1777年元旦 巴黎 《法国新闻》(法国第一家日报)集权主义报业
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思想来源:柏拉图,中国的韩非子,文艺复兴时代的马基雅里(集大成者)。是世界新闻传播史上四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理论之一 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各种手段: 1.新闻检查制度
2.特许出版制度 3.知识税 4津贴制度 5.严刑峻法
英国 1644年 约翰·尼尔顿 《论出版自由》
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全面批评了检查制度的弊端。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且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曾格案件 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出版自由的一次成功斗争。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一 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时期的几个报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
1723年,富兰克林到费城,1729年接办《宾夕法尼亚报》,1732年,该报广告和发行都占居首位。《宾夕法尼亚报》上登载一幅政治漫画,以一条蛇被断为八段呼吁个殖民地联合。该漫画立即为波士顿和纽约的四家报纸转载。在后来的反知识税运动时,一再为报纸广为刊登。富兰克林在报纸上广泛宣扬民族主权原则,主张实行普遍选举,废除奴隶制。萨姆·亚当斯萨姆。
亚当斯以洛克的政治理论为蓝本。1772年在《波士顿公报》上公开讨论有关与英国绝交及战争的问题,为独立战争提供了思想的准备。1774年起草《英属美洲权利草案》。这些论述不仅阐明了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的必要性,而且还历史地证明了独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詹姆斯·富兰克林
1721年,詹姆士·富兰克林创办《新英格兰报》。“是为读者提供喜闻乐见和迫切需要的新闻,而不是刊登那些只关心自身利益的官僚所控制的消息的第一张美国报纸。”
二 杰弗逊和新闻自由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是领导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他提倡人民主权,鼓吹出版自由。在独立战争中,在革命胜利后,始终坚持言论自由,反对封建君主制复辟,捍卫共和政体,为美国新闻自由传统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杰斐逊支持《国民公报》,赞扬它在捍卫共和政体中所做的贡献。
在联邦派控制下,国会1798年制定四项控制权利的法案,其中有《镇压叛乱法》。
大中华报刊的勃兴与独立报业的崛起 一 大众化报刊的历史条件 民主政治秩序的建立 ·新闻自由原则的确立
·报纸作为第四等级,第四权利的地位 ·公众政治参与以及对报纸的期待 2 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
·统一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形成
·地区、国家间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 ·报纸作为广告媒体地位的确立 3 传播技术的革命 ·印刷技术的革新 ·信息传递技术的进步 ·通讯社的出现与发展 教育普及与潜在读者的增长
·工业发展增加了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 ·城市化教育普及的成本下降 ·集中城市人口或为潜在读者
二 大众化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
1.本杰明·戴《太阳报》
1833年9月3日创办于纽约。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
地位: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为美国开了商业小包的先河,开创了新闻事业的新纪元
办报方式:① 坚持低价发行,大量吸引广告,更新设备
② 注重刊登有趣味和刺激性的消息
③ 发行方式:街头零售 2.詹姆士·戈登·贝内特《纽约先驱报》 1835年5月6日在纽约创办《先驱报》。倡导人道主义、改革社会,确立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特点:·首次确立报纸,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原则
·重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
·运用新闻分类和专栏化编辑技巧,以木刻的形式报道总统杰克逊的葬礼,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著名头版之一
3.霍勒斯·格里利《纽约论坛报》 1841年4月10日创办《纽约论坛报》。坚持理性原则,主张社会改革。新闻报道严谨,注重评论,思想激进。特点:·摈弃煽情主义的做法
·重视言论,大量刊登鼓吹社会改革的文章
当时中西部的广大读者都把《纽约论坛报》当作圣经来读 大众化报刊的特点: 1.超党派独立
2.经济上自给自足
3.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广 告 4.读者对象为中下层大众,售价低廉
5.报道面的拓展,社会新闻成为主体,内容上注重软新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独特贡献:信息传播的大众时代的来临
报纸业务方面的重大改革,如多行标题、图片、煽情主义、报道面的拓展、体裁的创新等强化了报纸的生命力,经营方面的成功,为报业的独立地位奠定了基础。独立报纸的崛起:
《泰晤士报》是独立报业的典范,是世上报业的领袖
《泰晤士报》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而又最有权威的高级报纸之一,它于1785年1月1日创刊于伦敦,创办者为约翰。沃尔特。该报初名为《每日寰球记录报》,后来改为《每日寰球记录报或泰晤士报》。1788年3月最后定为《泰晤士报》。1803年,沃尔特二世接手 1853年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报道使《泰晤士报》的声誉和威望打到了顶峰。
1907年沃尔特家族被迫将该报卖给了北岩勋爵,此后《泰晤士报》几经异首。目前为传媒大亨默多克所拥有。
特色:经济独立,依靠广告和发行收入
报道大量国内外要闻,外派记者
言论独立
采用新技术提高印刷质量和速度
通讯社的出现与发展
通讯社的定义: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它是社会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各种新闻媒介以及许多企事单位的重要新闻来源。
出现时间:19世纪中期。
新闻通讯社出现的前提条件: 1.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2.通讯技术的革命 3.近代报业的初步发展 4.通讯社的出现 西方四大通讯社
哈瓦斯通讯社:1835年巴黎问世,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新闻通讯社,创办人哈瓦斯是第一个把 agence这个词用于通讯社的人。1840年,哈瓦斯开始驯养信鸽,展开了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巴黎的新歌信鸽传递业务。1857年它又与法国广告机构和地方报刊签约。1944年法新社建立法国官方的喉舌。1870年与路透、沃尔夫签订三社四边协定(联环同盟)。1921年合并“通用广告社”控制了法国报界广告收入
沃尔夫通讯社:1849年,德国人伯纳德。沃尔夫在柏林创办,是德国通讯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1870年沃尔夫参加三社四边协定。1933年德国法西斯上台,政府接管了沃尔夫社,并将其改组为德国通讯社 德新社目前为跌过最大的通讯社 路透社:1851年 创立者 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创办于英国伦敦,以富有时效的独家新闻取胜 和哈瓦斯通讯社初期的遭遇一样,路透社开始也得不到伦敦报界的支持,处境艰难,《泰晤士报》便是反对路透社最强烈的一家 1858年取得伦敦报界的支持 1916年路透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1941年路透社再次改组,由报业主联合会和英国报联社共同拥有股份 美联社
1848年纽约市的6家大报成立了联合采访部 1892年改名联合通讯社为美国联合通讯社 1849年6大报合股组织了港口新闻联合社 1856年港口新闻联合社改组为纽约新闻联合社 1870年与欧洲三大通讯社签订合作协议
特点:一开始就是以报纸之间合作社性质的组织出现的,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不在于营利,而在于为报纸提供消息,新闻的编发与交流由编辑部负责,费用由全体成员分担 “联环同盟”及其解体
1.形成原因:四大通讯社为了确保自身新闻市场的垄断范围 2.持续时间:1870年1月17日—1934年11月
哈瓦斯范围:包括英国及其属地,以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罗马尼亚、4
土耳其、埃及、拉丁美洲
路透社范围:包括英国及其属地、中东、远东、非洲大部及巴尔干半岛、东印度及南美一部分
沃尔夫范围:包括德国及其属地、斯堪的纳维亚、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等地
美联社范围:包括美国及中美洲一部分,作为该协议的第四个参加者,美联社的势力范围最小
造成的后果
四大通讯社不但将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其他通讯社纳入自己的体系,还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的优势压势和排斥各所在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
“联合同盟”的解体 联合同盟的签订,虽然缓和了欧洲和美洲四大通讯社的激烈冲突,却没有也不能消除通讯社之间的竞争
1907年,美国合众国诞生,这家新的通讯社不受上述协定的制约
1909年赫斯特又创立了国际社,该社和合众社一样,向哈、路、沃、美的势力范围进军 1914年美联社宣布退出联环同盟,卡是向南美及远东地区寻求市场
1934年各大通讯社在拉脱维亚首府开会,宣布废除过去的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
黄色新闻的泛滥
黄色新闻 起源
1894年,英国一个颓废派文艺团体创办了一本《黄杂志》,虽有色情意味,但不淫秽。1895年英国作家王尔德因同性恋被捕时,身上带有一本《黄杂志》,于是黄色开始与不名誉,色情联系起来。
当时纽约的两大报纸《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黄色新闻 定义
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采取种种手段,以达到迅速吸引读者注意,专区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以黄色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就是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 特征
第一,使用煽动性大标题,红色或黑色的特大字号,充满刺激,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第二,使用种种欺骗手段或捏造新闻,闭门造车或冒充科学奢谈学术或干脆自己制造新闻事件
第三,对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以及竞争中的失败者表示虚伪的同情,还发起社会运动,声明与多数人站在一起 第四,滥用新闻图片
第五,出版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一些肤浅而又富于刺激性的文字 美国的黄色报纸
1878年,约瑟夫·普利策创办《圣路易斯邮报》即标志着黄色新闻时代的开始 黄色新闻的变种——庸俗小报
定为:文化水平低的下层读者和外来移民。《每日写真报》1924年麦克法登创办,极端耸人听闻和夸张手法、煽动性大标题、第一人称写作的消息。《每日镜报》赫斯特集团的血统创办于1924年。
黄色新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新闻商品化以及新闻市场上不受任何限制的恶性竞争所致,无节制地追求高额利润。这一不以人们意志力为转移的市场经济法则决定了西方新闻事业连绵不断地产生黄色新闻现象。消极意义:新闻事业水准的下降
对社会教化的消极影响
转移社会焦点
积极意义:现代化的表现手法,表现技术创新
进一步大众化
对人性的发掘
报业垄断
美国的垄断报业
斯克里普斯报团,又称斯克里普斯—麦克雷报业联合组织,由爱德华·斯克里普斯和密尔顿。麦克雷创立于1889年。
1889年正式与密尔顿组建报团 于1907年创立了合众社 他的目标是美国正在发展中的中小工业城市的工人 英国的垄断报团
北岩勋爵报业帝国,创立者艾尔佛莱特·哈姆华士
1896年,哈姆华士创办了成功的大众化报纸《每日邮报》 1900年,哈姆华士收买了《星期快报》 1903年,又创办《每日镜报》 1905年,收买《观察家报》
1908年,哈姆华士又取得了对《泰晤士报》的控制权,加上其他众多的地方报、杂志,哈姆华士建立起了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报业集团。在英国他有“舰队街拿破仑”之称。
哈姆华士于1922年去世后,他的报团由其弟罗瑟米尔勋爵继续主持,后来逐渐演变为“联合报业公司”。比佛布鲁克报团
创立者 威廉·艾特肯 1917年受封为比佛布鲁克勋爵 他购进了《每日邮报》,1918年又控制了伦敦的《每日快报》,并创办《星期日快报》。1923年,比佛布鲁克又买进了《标准晚报》和数家地方报纸。
《每日快报》和《星期日快报》均为当时英国销量最大 的大众化日报和星期日报纸之一。在新闻史上,比佛布鲁克有“英国赫斯特”之称。垄断寡头控制报纸的手段主要有三个。其一,为连锁董事制度
其二,为收购新闻媒介公司的股票,掌握新闻媒介公司的所有权 其三,是利用广告来影响报团以及报纸的编辑政策、言论倾向 对报业垄断的评价
报业垄断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世界报业的基本结构
对于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肯定者有之,支持者有之,否定批评者有之。持肯定态度者一般认为,垄断消除了竞争,这并非一件坏事
也有人认为,报纸所有权的集中,是新闻媒介企业的经济实力更为雄厚。雄厚的经济实力一方面能够使报社更易于更新技术设备,培训教育人才,扩张消息搜集网络;另一方面它还可以“通过组织管理和生产的合理化以及由较小单位自行支配中央资金的办法”带来更高的效益。
只有垄断性的新闻媒介,才是经济上能独立,政治上能抵制政府各种实力集团干预的自由报业。
还有一种折中主义的见解,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报业垄断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城市只剩下一家报纸,这一事实本身并不是坏事,一个报业垄断公司和一家报纸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垄断公司的性质,取决于它们的老板、社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新闻史的角度来看,报业垄断,所有权的集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广播时代
一 广播作为新闻媒体的特性
·没有纸张,不用油墨,没有距离的报纸 ·快速及时 ·高性价比
·跨越政治与自然地理界线 ·高度的想象力
·生动性,电波与语言的结合 ·听众的适时参与 二 初期广播事业 美国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威斯汀豪斯公司建立的KDKA电台开始正式广播。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的商业执照的广播电台。(广播时代的来临)
俄国
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座无线电发射机安装成功,该电台名为“十月电台”1922年9月,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该台功率为12千瓦,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台。
英国
1922年,旧“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电台开播 法国
1922年2月,法国邮电部正式成立了巴黎广播电台。三 广播事业的大发展 美国
最早美国三大广播 NBC(全国广播公司)、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ABC(美国广播公司)
第三篇: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3~5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因此海文教育集团教育信息中心经过深入地了解与新闻传播学息息相关的各种专业,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考试科目(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新闻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③707新闻学基础④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含中外文史基础知识、汉语言和政论写作)
传播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③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④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含中外文史基础知识、汉语言和政论写作)
(三)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
职业发展资格认证: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认证目的: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做好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工作。
五、就业前景
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看好的。在美国,报刊、广播电视、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体领域,都更愿意雇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这些毕业生随处可得、人工费用相对低廉而且还经过了必要的训练。
随着媒体的逐步开放,媒体对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毕业后主要去向是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也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任职,还有的到政府机构任职。
六、就业分布最多的城市
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北京、上海、湖南等城市。
七、课程设置(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国语;
学科基础课:
语言文化哲学、新闻理论研究、西方传播学、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大众文化传播研究;
专业主干课:
新闻传播与舆论研究、中外报纸编辑比较研究、新闻传播思想史; 专业方向课:
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研究、平面媒体传播研究、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文学传播研究、新闻传播业务研究。
第四篇:中外新闻史复习资料
约瑟夫 普利策 :匈籍美国人,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创办者,世界新闻史上传奇报人,创建其报业王国,开创了美国新闻理事的新时代。早年从事记者工作,1878年创办《圣路易斯邮讯报》,该报充分利用黄色新闻报道技巧,大胆揭露丑闻,抨击时弊,并大获成功。1883年接手改造《纽约世界报》,利用各种技巧迎合读者需求,使该报大获成功。一方面,他通过报纸揭露社会弊端,发起改革运动,主张对奢侈品和巨额收入征税,惩治贪官污吏等,受到人们尊敬,但他同时是一个黄色新闻大师,煽情主义高手。根据其遗嘱设立的“普利策奖”现已成为全球性的新闻领域的最高荣誉。
黄色新闻:一种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时间,以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量牟取利益的新闻报道样式。其直接来源于大众化报纸赖以发展的煽情新闻。
报章文体: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带有感情,有时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因这类政论文多“时务”,又以梁在《时务报》文章为代表又称“时务文体”、“新民文体”,是为适应新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而产生。
简答题: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观点: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报刊是独立自主的,只对法律和社会负责,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腐败紧密地附着于权力,无处不在。绝对的权力可能导致绝对的腐败,要消除腐败,除宪政安排的监督渠道外,报刊作为公开的大众舆论工具,能够发挥积极的监督功能。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通过意见的公开表达与交换,正确观点会在争论中不断丰富,不断修正,并最终战胜虚伪和错误保存下来。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2、如何评价弥尔顿的《出版自由观》
1、弥尔顿的天赋自由论具有神学的色彩,先验主义的特征。这种天赋自由论并不是科学的理论,但他作为反封建和神学的统治,还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中,自由主义者经常看到真理居于下风,但他们并不在意,因为市场产生了利益平衡,重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3、评述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
杰斐逊的新闻自由理论来源于“天赋人权”理论,其基本理念是:自由包括言论自由是一种“天赋权利”,不可剥夺,新闻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具体体现,因此应该得到保护;在保护自由特别是新闻出版自由的各种手段中,法律是最为有效最为可靠的。具体表现在: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立法;正确指出了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和教化民众的意义;强调新闻自由对资产阶级政治秩序的服从,并坚持宽容的出版政策。
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更多的是从发挥报刊媒介监督政府、启迪民智的作用出发的。他的新闻自由思想大大推进了美国民主的发展,为人类新闻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绝对新闻自由观
杰斐逊的新闻出版自由,不仅是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和发表正确意见的自由,而且还包括说假话,造谣和诽谤的自由。杰斐逊在大力宣扬新闻自由行使民主监督的同时,也开创了美国报纸谩骂总统、批评政府的传统。杰斐逊的绝对自由忽视了自由是有界限的,忽视了绝对自由的负面影响。很显然,对新闻自由的美好信念与新闻自由的过度滥用、对彻底新闻自由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几者之间是很难协调,并且矛盾冲突不断。
新闻自由与政府之间,杰斐逊虽然选择前者,但他却强调新闻自由对资产阶级政治秩序的服从。这就使自由具有了阶级的特征。由此可见,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又是带有阶级局限性的。
4、大众化报刊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民主的政治秩序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均获得成功,“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公民的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家法制的保障。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出版自由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激发了公众对社会信息的高度需求。
民主的体验使公众更加关心时事和政治,更加关心周边环境的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爆发
(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体系建立,同传播事业相关联的交通运输、邮政通讯、造纸、印刷等提高改善。
(二)城市规模的扩张
大量破产的农民进城对信息需求增强。城市人口集中,降低了报纸的发行成本。
城市在数量、规模上的扩张成为信息交流中心。
三、工商经济的发展
广告是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
广告收入的增加是报刊降低报价、经济自主、政治独立的根本保证。
四、交通电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1、印刷技术的重大进展。手摇平版机
滚筒式蒸汽动力印刷机
2、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马车和帆船 火车,蒸汽轮船 有线电报
3、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
通讯社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
论述题
评价日本二战后外科手术式的传播模式的建立
这种传播模式是有其建立前提的;1丧失内部改革的可能性,2、不改革会对人民造成紧迫威胁。
3、旧模式被打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被外来力量所政府。
4、这种模式由征服者这顶,被征服者无权干预。
这种改革在短期内可能遭受痛苦,屈辱,与本国文化冲突,但长期来看,将促进本国新闻事业发展,能与旧体制决裂,征服者不受干涉。
第五篇:新闻传播学J
新闻传播学J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大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价值的定义
1、“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2、“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从传播价值来看,它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客观的社会效果,就是群众对新闻的选择和社会实践对新闻的检验。”
新闻价值的五项基本要素
1、重要性:事实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
2、显著性: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格外引起人们关注
3、及时性:又称“时新性”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
4、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与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相近,因此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
5、趣味性:又称“人情味”事实因新奇,为人们所为料及、或具有戏剧性等特点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因而对受众来说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突发性新闻
指对那些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空难、火灾、地震、战争、政变„„ 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如政策制定、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疾病流行、重大灾难事故等。
软新闻
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新闻事业
就是有一定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经常性新闻活动,由这些活动的主体和条件构成,包括新闻体制、机构、媒介和新闻教育、研究等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新闻选择(把关)的依据
1、真实
2、新闻价值
3、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4、具体部门的编辑方针
四种媒介传播特点
1、报纸的传播特点(文字符号、纸煤介)
(1)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2)非线性,读者选择性强;
(3)记录性和保存性强;
(4)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适合抽象的深度报道;
2、广播的传播特点(声音符号)
(1)速度快
(2)线性传播
(3)转瞬即逝,记录性和保存性差
(4)对读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5)具有伴随性
3、电视的传播特点(声音、画面符号)
(1)速度相对较快
(2)线性传播
(3)转瞬即逝,记录性和保存性差
(4)对读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5)综合的符号传播,形象生动
4、网络的传播特点
(1)速度快
(2)非线性
(3)可保存
(4)多媒体
(5)个人化
(6)交互性
(7)信息量巨大
受众的分类
1、按照受众的素质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积极受众:学者、知识分子等。对新闻传播媒介有选择、有批评,有利用,可以起到舆论领袖的作用。
消极受众:文化程度较低、易受媒介影响、没有太多个人主见。
2、按照人口统计的原理,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3、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按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触频率和利用程度,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或者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受众怎样选择、理解和利用新闻
1、选择性接收
人们愿意接收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一致或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而排斥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或自己不敢兴趣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
不同的受众对于同样的信息因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有不用的理解。
• 正面理解
• 反面理解
• 扩展或缩小新闻的影响力
• 重新建构新的现实世界的图画
3、选择性利用
受众对信息经过选择和理解,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归类后,对其中有直接效用的信息立即开始利用,对其中有使用价值但无直接效用的信息则储存起来,以便日后利用或转化为精神财富。
4、选择性反馈
受众将自己的意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反馈给新闻传播者。
“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4年 诺伊曼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 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知沟”理论
1970年蒂奇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约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地位不同的人,会有以下差异: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的因素
(4)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论述题)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15世纪,主要传播商业信息;16世纪,报刊开始转向思想传播和政治斗争。2、17世纪,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思想诞生
1644年 英国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主张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思想诉诸社会的自由权利。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发展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两大原则,“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约翰.洛克天赋人权(生命、自由、财产)及分权学说(立法权与执行权分开)
孟德斯鸠从三权分立的原则出发,阐述了言论自由对于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极端重要性。
(1)防止滥用权力,除了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外,还必须看到舆论作为一种权力形式对权力机构进行约束。
(2)而发挥舆论力量的前提必须实行言论自由。
(3)言论自由乃是人的一切自由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没有这一自由,其他自由也就无从谈起了。
3、18世纪以来。
•18世纪末 英国废除印花税法等限制新闻自由的规定,实现新闻自由。
•法国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取消一切新闻检查,新闻界从此获得相对独立 • 美国1789年通过宪法的十条修正案(人权法案),在法律上确立报刊自由。
二、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要义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惟一的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最主要的中介就是报刊。
也即: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如果发表了错误的意见怎么办?
4、对事实的信念
为了满足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的个体需要,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地最高准则和新闻从业人员地职业道德标准。
三、自由主义报刊的哲学基础
1、理性原则
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所以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上,最终会选择真理。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2、自然法则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提出自然权利说,即每个人都拥有财产权、信仰自由权、思想自由权。因此,新闻自由是无需任何权威认可的自然权利。从而把新闻自由放在了不可动摇的基石上。
3、权力制衡
不仅要三权分立,还要舆论监督政府,对政府实行约束。
言论自由的意义从哲学原理上升到了政治学原理。由此确立了言论(新闻)自由在国家政治结构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四、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现实困惑。
1、绝对自由主义、曾使西方新闻界陷入混乱
因为支配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性,而是利润、金钱。
2、煽情新闻泛滥
3、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垄断扼杀意见自由市场。
报业(媒体)多样化的动摇意味着意见自由市场的解体。
客观性原理及其实践
一、客观性理念的产生及其内涵
1、政党报纸的特点
(1)经济上的依附性
(2)内容上的单一性
2、便士报诞生的革命性意义
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办为标志
(1)第一次确定了新闻在报业中的崇高地位。
新闻(news)对言论(editorial)的胜利
事实(fact)对意见(idea)的胜利
(2)促进了新闻机构内部分工的合理化。
有了明确的记者分工
形成了现代的报纸版面形态
3、便士报和“故事模式”
故事模式意味着对于社会新闻和软新闻的重视,因此冲突性、趣味性和反常性成为新闻选择的主要取向。由此导致了煽情新闻的泛滥。
4、精英报纸和“信息模式”
西方的报纸可以用大众报纸和精英报纸分类。
以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购买和主持的《纽约时报》为代表。满足了对严肃而有品位的新闻的社会性需求。还如《华盛顿邮报》 《洛杉矶时报》 等
5、客观性报道的理念
20世纪20年代前,认为:其核心在于新闻报道中事实与观点的分离。
19世纪中期崛起的通讯社,也对传播和内化客观性观念起到了显著影响。如1848年成立的美联社。“政治上的中立就是商业上的盈利”
报纸也致力于不带偏见的向“市场”提供可以据以形成“意见”的各种材料。
二、客观性理念面临的冲击
1、报业垄断局面的形成1890年开始,美国报业开始出现所有权日益集中的现象。逐渐形成“一城一报”的格局
2、“主观性”种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战争来临时,真相是第一个牺牲品。”
如果政府可以扭曲事实,那么众多利益集团也是否可以用其独有的方式扭曲新闻界的报道?
3、20世纪初,公共关系业的兴起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其主要目的是受雇于各种社会组织,为了取得公众的认同而进行信息沟通和自我宣传等活动。
它在记者和新闻源之间设置了一种新的障碍:信息都是经过公关人员包装过的信息,非原生态。极端者认为:公关业从诞生之日起,和新闻业就是天敌。
4、对传统客观性理念直接冲击的重大社会事件。
(1)20年代的大萧条
(2)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
5、李普曼对调整客观性理念的杰出贡献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
不管是公众还是新闻从业者,都是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人都是有偏见的)
三、挑战与回应:客观性原理的拓展
1、对主观性的合法性承认。
(1)20世纪30年代新迪加专栏作家的出现。李普曼
(2)1923年《时代》周刊杂志的创办。
2、客观性与解释性报道
1938年 美国新闻学者 麦克道格尔 《解释性报道》一书引发了20多年之久的客观性和解释性的论战。
至今,解释性报道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体裁。被称为报刊文体的第三次革命。
3.客观性与精确性报道
1973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菲力浦.梅厄《精确新闻学》一书
新闻记者应该更多地使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事实材料,以便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正的解释性的力量。这些方法包括抽样调查、参与观察等社会学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
4、调查性报道(揭丑报道)
(1)19世纪末兴起了揭露黑幕运动,在20世纪头10年起,逐渐走向低潮。
(2)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1962年 美国博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国社会活动家 拉尔夫.纳德)等给新闻界很大的刺激--在这样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中,一向自视为社会公器的新闻界居然处于缺席状态。
(3)60年代起,美国调查性报道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越战美国士兵屠杀美莱村民的报道
水门事件
80年代美国向伊朗出售军火的报道(“伊朗门”)
90年代克林顿性丑闻(“拉链门”)
5.新新闻主义报道
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采用文学写作手法,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同时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有向文学传统回归的趋势。
1981年 《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因虚构新闻人物被剥夺了普利策新闻奖应对新媒体(电视、网络)挑战,新新闻主义又成为对抗新媒介的武器。1995年,俄勒冈大学新闻学院设立“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研究生课程。
6.新闻理论界对客观性理念的修正
以客观报道为主,其他各种替代性报道为辅助,是目前典型的新闻报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