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面对新形势,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这些问题需要尽快克服和解决。
一、审计工作及干部队伍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审计执法的环境不优。主要表现为审计“四大难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一是少数被审计单位抵制审计。认为“审计就是查帐”,就是“找问题”、“挑刺”,对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认识不足,对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二是基层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一定影响。按照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层审计机关同属地方政府领导,也需要其他部门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因此,在对一些涉及违纪违规问题审计执法时往往会受到一些干预和掣肘,一些审计执法工作也只得随着变通;三是由于地方财政负担较重,县市审计机关部分正常的审计工作经费未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往往需要以执收执罚创收的方式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审计工作造成了被动。四是审计的威慑力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审计回访组织体系和制度不健全,审计整改和审计问责阻力较大,造成被审对象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审计决定落实不积极,使审计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二)审计队伍活力不够。一是复合型人才少。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审计工作以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有90%是财会类专业出身。随着审计监督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工作还涉及到宏观经济研究、工程管理、社会服务、绩效评估、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等各相关专业,符合新型审计工作急需的既具备审计查核能力,又具备分析研究能力、绩效评估技术、文字综合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现代管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太少,影响了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广泛发挥。二是缺乏有效激励手段。由于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在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下,审计干部交流进出困难,大部分审计干部在审计系统是出生入死,但由于职级待遇职数限制,部分干部解决级别待遇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表率性质,各类奖励补助都非常严格和规范,审计干部的收入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都较为清贫,导致少数年龄较大的审计干部归属感、成就感缺失,工作动力不足,心生怨气和不平。三是补充高素质人才困难。由于处在基层机关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升职空间和薪资待遇有限,基层审计机关招考的公务员,大部分都是二、三类大学毕业生,很难招录到重点大学毕业的高素质的财经审计类、投资建设类、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人才。虽然新招录的公务员也很优秀,但思维、视野、悟性和理念,跟名牌大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审计力量不足,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持续提升。各级基层审计机关均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突出矛盾,大多数审计业务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审计干部身心压力较大,少数干部甚至长期处于颈椎、腰椎等病痛折磨和失眠、眩晕、神经衰弱等亚健康状态。如:随州市曾都区审计局现仅有编制13人,而一线审计人员仅6人,而其今年安排的审计项目多达60余项,很显然,力量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对审计质量控制的薄弱。同时,审计人才储备不够。除随县审计局外,全市其他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队伍里中老年干部比率依然较高,审计人员的初始文凭相对较低,知识专业结构单一,审计技术手段落后,在开展信息化要求较高的审计项目时,往往力不从心。
(四)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一是在基层审计机关领导班子任免工作上,虽然设置了一些专业条件约束和上级审计机关考察审批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严格把握,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不能较好的引领和驾驭审计工作。二是在基层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工作上,一方面是培训次数较少。审计署每年主要组织了新任局长培训班,但后续的对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开展审计工作发展规律和形势分析的研讨培训教育不多。另一方面是培训覆盖面较窄。很多培训工作主要针对一把手,而针对副职领导的培训明显不足。三是在审计干部的培训上,存在重业务技能培训,轻审计管理技能、综合调研和成果开发技能培训的现象。同时,由于审计任务重、时间紧,大部分审计人员学习时间不足,学习状态不佳,复合能力提升不快。尤其是随州大部分审计干部人过中年,精神状态、记忆力和接受能力都在自然减退,计算机基础、综合知识结构较为薄弱,进步提升较为困难。
二、强化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打造战斗堡垒。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要以身作侧。带头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党纪政纪和“二十不准”审计纪律,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和一线调研和带班审计,为基层审计机关和一线审计干部排忧解难;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另一方面,上级审计机关要着力抓好对基层审计机关领导班子选配的工作的指导和把关,确保把能力水平强、专业素养高的干部选配到审计领导岗位。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审计机关领导的培训教育力度,丰富培训教育内容,扩大培训覆盖范围,确保审计领导干部能够紧跟形势需要,引领事业发展。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打造审计铁军。一是大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把事业、原则、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凝聚审计干部共识,培养对审计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审计活动,强化文明审计意识,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文明素质,推动文明审计向审计文明纵深发展。三是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大系统先进模范人物选树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四是不断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和党组织建设,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努力建设审计专业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人才和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五是大力推动审计干部成长成才。积极开展审计干部轮岗、上派下挂锻炼,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通过公务员招考、选调,改善审计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坚持选贤任能原则,推行竞争上岗,不断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三)优化责任目标考核,激发干部活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审计干部能力席位标准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基层审计机关的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和文明作风建设的创建载体和内涵,不断强化提升审计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坚持弘扬新风正气,不断将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审计机关现有资源的运行效能,调动现有审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修订完善《综合量化考核办法》、《审计干部工作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等制度,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切实做到以绩论效,激发审计干部干成事的热情。
(四)推进审计统筹和公开,营造良好审计工作环境。从全省层面,统筹抓好基层基础审计工作,着力做到工作一盘棋、保障一体化、服务一条龙。全面统筹各地各级审计项目年度计划和跟踪管理。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审计工作实际,按照分工明确、合作具体、应审尽审、确保质量、互为借鉴、各有侧重的原则的统一安排各地独立审计项目和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项目计划,并进行统一的跟踪问效和进度控制,保证质量效益。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引入社会舆论监督,扩大审计影响力。通过报刊、网络、纪录片及机关门户网站等途径,将审计法律法规、审计机关职能权限、审计流程、审计结果等阳光公开,尤其要加大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和民生等问题审计情况的公开力度,扩大群众知情权,让人们充分认识审计,参与评议审计结果,参与监督审计整改,参与改善审计执法环境,也让广大审计干部交流审计工作经验。从而,促使被审计对象认真配合审计、反省问题、落实审计意见建议,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不断扩大审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度。
第二篇: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面对新形势,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三个“不相适应”上:
一、多年沿袭的管理体制同不断变化的审计工作形势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四难”
一是正常经费难保障。由于地方财力所限,绝
大多数地方政府难以保证审计工作正常的经费开支,致使机关业务经费主要靠审计收缴返还来维持,影响审计执行的公信力。同时,还制约了基层审计机关业务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工作质量难保证。目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当地党委、政府及组织、纪检部门交办的临时性任务日益增多,鉴于人手少、自身工作量多的实情,基层审计人员常年满负荷运转,疲于应付各项工作的局面,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隐患加大。
三是审计领域难拓展。对于部分垂直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单位而言,地方审计机关没有审计权限,中央及省级审计机关无暇顾及和授权的有限性,往往造成这些部门审计监督的缺位,出现了审计监督不公平、审计失灵现象。另外,国有企业改制后,虽有些国有企业只是“换汤不换药”,或其贷款已由财政被动偿还,但由于是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政府审计无法介入,导致出现审计盲区,严重影响了企业审计领域的拓展,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难发挥。按照现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组织人事部门委托才能进行。审计机关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办事机构,工作被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审计成果运用成空谈,审计的威慑力和公信力难以发挥。
二、相对僵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灵活多变的审计工作实践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过于”
一是审计计划管理过于粗放。目前,审计计划管理存在着封闭性强、系统性差、独立性不足等问题,致使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同时,因当地党委、政府、人大、纪检监察等部门交办的临时审计任务多,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使得基层审计机关出现了有计划难执行的现象。
二是审计程序过于繁琐。基层不少单位经济活动量很小,有的甚至一年就几本凭证;还有一些单位,审计机关经常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已十分熟悉,陷入“例行公事”怪圈。这些项目按6号令都得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撰写审计日记。从现实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没有必要。
三、相对单一老化的审计队伍同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突出”。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现在审计署、省厅有诸多项目都是上下联动,市级审计机关忙于应付,县区审计机关更疲于奔命,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基层审计机关本身发展也由于机构人员编制少受到一定的束缚和制约,导致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日渐突出。
二是基层审计队伍单一素质的矛盾突出。目前,很多基层审计机关都存在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由于审计系统专业性强,干部流动空间小,导致审计干部起不来,出不去,不利于干部队伍的交流建设、提高,单一性越来越突出。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审计经费县级财政保障机制。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独立性。
加大对垂直部门审计项目的地方授权,扫除审计盲区。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以采取属地管理原则,充分授权地方审计机关权限,使地方审计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杜绝“重审”和“漏审”现象的发生。
实行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一是计划安排应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审计资源,确保立项科学。三是正确处理中长期计划与计划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计划编制方法。四是从双重管理的权限,设计审计计划管理体系,确保整体联动,规范运作,效果明显。五是加强计划的落实检查,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制度。
加强审计队伍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一是严把审计人员准入关,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基层审计队伍来;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业务培训制度,坚持省厅主管、分级培训,经费分担、全面提高的思路,保证学得起、开展的好,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意识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绩效管理,建立审计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审计干部绩效管理指标,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形成以业绩论英雄的审计干部业绩评价机
制。
第三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 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彻底革除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负责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界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全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推动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促进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之路。
第四篇: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7-02-10 16:49:1
1农村审计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在农村财务、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制约和困扰农村审计工作的因素较多,一些政策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仅就农村审计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谈点看法。
一、现状与问题
⒈农村审计工作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组织机构不适应。农村审计工作由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承担,市县两极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多为科级事业单位,个别县为股组级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审计人员编制少,市、县、乡三级都是如此,有的工作难以开展。二是工作手段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目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没有处罚权,影响审计执法。三是工作条件不适应。省市虽明文规定将农村审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由于个别地方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证。由于缺乏经费,市县两极在开展审计执法或业务培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加之基层农经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办公条件极差,办公手段落后,全市的乡镇农经站都是无址办公,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⒉农村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审计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和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但由于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全部为事业单位)近年来进人较杂,培训工作滞后,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据统计,渭南市名农经干部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名,占,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技
术人员只有人,所占比例仅。
⒊农村审计环境差。一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财务中“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比较普遍,离任村长、会计拒不交帐,给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审计造成麻烦。个别乡村干部对农村审计工作百般阻挠,设置障碍或诽谤中伤,给审计工作增加难度。二是农村干部群众对审计工作认识有偏差。一些农村干部谈到审计,就认为是审计人员故意找麻烦,抵触情绪大,工作不配合。而有些群众认为,审计人员能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一切问题,一旦审计结果达不到要求就口出怨言。三是对违法乱纪行为查处难。农村审计机构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对责任人以党纪、政纪处理根本达不到对国家公职人员那样的处理效果,向司法机关移交的行政案件,司法机关往往以对违法违纪问题界定不清或达不到立案标准而不立案,管理机构查出来的违法乱纪问题也久拖不决,从而助长了个别村组干部违法违纪行为。
⒋农村审计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国家审计有国家审计法及其有关规定(如取证、报告等)作保障,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注册会计法及独立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等作保障,而农村审计目前尚无全国性条例,仅有少数省市出台了地方性农村合作经济审计条例。长期以来农村审计的定性问题一直没有到位,它既不属于国家审计,又不属于社会审计,农业部从村民自治角度制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暂行规定〉将其定性为内部审计又解决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的外部监督问题,尤其是各级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财务的审计性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近切需要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加大农村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但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加大审计监督却面临经费不足;二是实行有偿服务、拓宽收入渠道又害怕财政部门减粮断奶。另外,各级政府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审计细则、办法,费用开支标准等,使农村审计工作无所适从。
二、具体对策
⒈树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农村审计作为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的延伸,是政府职责和行政执法职能,应当有职有责,有职有权,以确保把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到实处。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应向行政管理方向过渡,条件成熟的地方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机构升格,改变以往“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当地政府在机构、人员、经费、办公条件上应予以保障,确保各级农经机构在机构改革中不仅不被削弱,反而要切实得到机构加强,切实树立起农经工作的权威性。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积极主动地向纪检、监察、信访、审计及公、检、法等有关职能部门通报工作,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齐抓共管,抓出成效。
⒉加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质量好坏取决于审计
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关键。一是用考核、考试等办法选拔具有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审计人才,并建立持证上岗和定期考核制度,淘汰素质低、工作不力的审计人员;二是加强审计人员法律、政策及业务培训,使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及业务技能得到提高,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⒊加快农村审计立法,规范审计行为。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和与之间相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审计的定性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也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听取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审计工作政策问题,使农村审计工作有法有依,有章有循,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⒋加大审计监管力度,净化农村经济环境。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抓住
税费改革过程中成立乡级农村经济核算中心的有利时机,全面推行农村财务“村账乡管”制度,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对农村财务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农民负担方面违法乱纪行为进行重点审计。各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村经营管理移交的行政案件也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以打击农村经济犯罪活动,净化农村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把财务审计工作和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审计深入开展。
第五篇: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是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新表述、新要求,也是包括机关、企业、学校、新型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准确定位、明确工作方向和目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近年来,农村学校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教育改革得到稳步推进,农村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得到巩固和壮大。但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要看到,农村学校党建还有许多薄弱环节。现就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探讨如下。
一、农村学校党建设工作存的问题
1、教师队伍员党员数额少,不能以独立单位成立支部,不利于开展组织活动。目前,我镇共有 名教师,其中党员只有 名,仅占 %。
2、党员队伍中年纪大的多,年轻党员少。我镇教师党员平均年龄为 岁。
3、生源流失,班额不足,薄弱学校的出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制约着农村学校党建工作。
4、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由于农村学校党员教师接受党性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有少数党员对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缺乏信心,导致理想的破灭和心理的失衡。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1、创新组织建设。
由于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经费少,条件差,传统上重视单一抓教学质量等因素,客观上影响了学校党建。在少数单位,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存在“软件”不硬,“硬件”太软的现象。具体说,学校对做好党建工作的认识不高,主动性不足。因此,党建投入按“虚”分配,很多学校缺乏“党员之家”、“党员活动室”等必要的场所和经费保张障。我镇共有学校 所,有 所学校找不到“党员之家”的牌子,这些学校几乎都没有专门用于党建工作的经费预算。党员没有学习和活动的阵地,更没有外出充电和参观交流的机会,平常显得沉闷而无赖。很多学校由于规模小,人数少,连同书记在内,一个支部就那么几名党员,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名党员,所以遇事便先自感“底气”不足,失去勇气和活力。党建工作缺乏创新,形式呆板,内容单一。听(听报告、听发言、听汇报)、读(读报纸、读文件、学辅导材料)、说(围绕会议、文件、工作安排谈意见、提建议)、写(根据命题写体会),“老套路”打拳,党员生怨,群众也不满意。党建工作找不准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点,“知”、“行”脱离,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十七大报告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即: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所以。农村学校在选用干部时,要以创新的精神,更新观念,做到“不惟经验看潜力,不论资历看能力,不拘小节看主流”。班子建设要做到素质优化、结构优化、年龄优化、能力优化。班子成员做到五个强化:强化政治意识,做清醒人;强化宗旨意识,做公仆人;强化凝聚意识,做团结人;强化监督意识,做守纪人;强化自律意识,做廉洁人。应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优秀教师吸纳进来。特别对年轻教师要放手放胆,压重担子,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2、创新管理体制。
依据现行体制,农村学校党组织要接受地方乡镇党委和教育系统上级党委(主要是区教育局党委)的双重领导。熟重熟轻,很难把握。过去,根据“谁办学、谁主管”的原则,学校党建主要依赖于乡镇党委的领导和指导。现在,乡镇学校收归区管,学校党建理应依赖于教育局党委的主管。但过去乡镇党委管理的惯性依然存在,党员的组织关系和学校党组织人事任免权还在乡镇,有时还受到村委的严重干涉和影响。多重领导的职责不明,其结果可能是造成学校党组织无所适从或“都管都不管”的局面。我认为,在现行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区以上组织部门应该明确乡镇党委和区教育局党委在管理农村学校党组织上的职责。两级平行的党委要加强沟通,“纵”“横”交错,优势互补,以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从现实的情况看,乡镇党委除继续做好教师党员的纳新外,重点应放在指导学校党组织参加地方文明创建上。这样不仅给学校党建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让学校党建成为地方党建的一部分,在服务学校工作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教育局党委对学校党建的领导和指导,则更应该体现出“行业性”、“专业性”的特点,使学校党建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服务师生、服务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3、创新工作方法。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等因素造成生源流失严重,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等因素,农村学校的党建工作逐步陷入了“恶性循环”。如何解脱农村学校的党建设问题,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只有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改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怪圈,唯有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的办法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加大投入,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硬”的同时。以主题教育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学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活力。有活动才有活力,开展活动能沟通信息,协调关系,联络感情,增进了解,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进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开展“五好党员”评比和“党员挂牌上岗”活动,努力培养党员教师的模范意识、岗位意识、宗旨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也能增强普通教师的信心, 激发他们向学校献计献策, 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开展“课堂教学能手”竞赛和“教学开放周”等系列活动, 努力给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形成学校“优良的教风、浓厚的学风、纯正的校风”,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开展“家长评校、学生评教、教师评班子”的活动,加强家校联系, 征询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对学校管理、教师工作的满意度。
要想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农村学校党建工作就必须要有创新,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的态度、方法来对待学校的党建问题,使广大农村党员教师能够始终保持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党旗添光彩,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