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事制度改革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商事制度改革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商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阻碍了市场经济的顺畅运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由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取消了原有对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时间等硬性规定,取消了经营范围的登记和审批,从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改善了企业登记环节高昂的设立成本、复杂的程序以及法律不确定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既对企业理性投资、诚信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对市场经济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过程中监管存在的问题
1、实缴出资的监管
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解释》的规定和新《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中第十五条、十六条、十七条的规定,“两虚一逃”不再适用所有的公司,仅仅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而在现行《公司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一百九十九条、第二百条尚未修订的情况下,对于当前注册资本已经实缴的公司的“两虚一逃”案件,工商部门是否仍要主动查处,应当如何进行处罚裁量?实践中,这不仅是一个公司法律制度衔接问题,更是工商执法人员可能无法规避的监管责任和履职风险问题。
2、认缴出资的监管
一般性质的公司设立不再进行验资,股东可以根据需要,对出资额、出资时间和出资方式做出书面承诺,而这些承诺往往是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得到检验的,承诺不兑现的法律责任目前也不明确。因此,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大额认缴出资额,跨大出资时间期限,以此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现实中,工商登记部门对这些股东也束手无策,只能随其“任性”的认缴。
3、先照后证的监管
先照后证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政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一些监管部门及其之间的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一些经营项目好申请,但该项目有没有许可条件,许可如何办理等,经营户就不得而知了。更有甚者,口头承诺办理许可,一出工商部门的门,就忘到九霄云外。这势必要求一些监管部门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引导经营户合法经营。
二、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深化改革认识;
充分利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大众传媒等载体宣传改革的各项措施及推进步骤,通过上门服务、加强行政指导等多种方式,借助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使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切实了解改革的深层意义,自觉作出合理合法投资。
2、注重制度衔接,完善法制保障;
市场经济的运行单靠企业的诚信,公民的自律来是不够的。要加强研究“两虚一逃”行为在新形势下的行政监管执法工作,统一《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及《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中关于“两虚一逃”行为查处的规定。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任性”出资行为,对到期不能兑现承诺的股东,要追求其法律责任。
3、加快职责厘清,协同攻坚克难
加快修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以“谁许可谁监管,谁审批谁负责”原则为前提,推动政府完善监管体系,厘清各个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同时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就如何开展审批和监管,如何做好市场主体登记和审批等工作进行沟通;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在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前提下,如何承接监管职能,是否有能力承接监管职能,如何更好地实施监管等问题进行协调,完善联合执法及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因“宽进”造成监管缺位现象。
第二篇:全省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全省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汇报
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催生发展动力、释放改革红利,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XX年2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要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XX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部署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要求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热情。XX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制逐步改为认缴制。XX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要求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改年检验照为年报公示,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手续,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XX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充分肯定了商事制度改革成效。今年3月20日,李克强总理到国家工商 总局视察,主持召开了14个部委负责人会议,明确要求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特别提出要在年底前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今年5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继续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年内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继续创新优化登记方式,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实行“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要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努力使新增企业数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新企业活跃度不断提高,为稳增长、促就业奠定基础。今年6月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在注册登记时一次性免费发放统一代码和登记证,即实行登记注册“一照一码”制度,促进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和交易成本下降,实现社会运行效率倍增。
根据李克强总理要求,国家工商总局部署了当前商事制度改革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年底前全面实行“一照一码”登记模式。二是推进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名称、经营范围、集团的登记管理,简化和完善注销流程,加快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三是尽快出台“先照后证”改革措施,切实加强“先照后证”后续监管。四是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经营自主权。五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努力实现企业 信息归集公示、联动响应和公共服务需求“一张网”。
从各省区市的情况看,基本都已落实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同步开展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先照后证”等改革,江苏、上海、XX等省区市建立了部门企业信息统一在省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集中公示制度,江苏、福建等地建立了证照联动监管、强化后续监管等制度。国家工商总局选择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4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区试行企业简易退出机制改革,选择上海、江苏等9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区试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改革,目前包括我区在内已有6个省区市实行了“三证合一、一照一号”试点改革。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省工商系统在省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工商总局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8337”发展思路,认真落实省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省政府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精神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使我省的商事制度改革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开始起步,逐步发展到商事制度改革,涉及领域也由工商部门的一家改革拓展为政府部门的协同改革。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抓好改革设计。我们充分认识到,商事制度改革与以往工商登记注册管理相比具有“颠覆性”。为此,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注重整体设计,勇于自我革命,主动降低门槛,早在XX年上半年就开始进行外出学习考察、内部学习研讨等工作,认真做好改革的思想、知识和工作准备。在此基础上,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突出“宽进”与“严管”并重,先后报请省政府审议出台了《关于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意见》、《***省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暂行规定》、《关于切实加强企业信息监管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通知》、《***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拟在近日报请省政府审议出台《关于省本级设立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调整的意见》、《关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部门链接与数据推送办法》、《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做好了改革的总体设计,为顺利推进改革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依据和保障。同时,工商部门先后制定了《***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登记办法》、《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方案》、《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技术方案》、《企业信息公示和年报工作实施方案》等18个文件,进一步把政策规定细化为具体操作措施,将各项改革政策落到了实处,使商事制度改革成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中最早启动、最早见效的改革。
第二,全面落实改革举措。按照“宽进严管”相结合的 总体要求,我们坚持“宽严相济、放管并重”,一方面抓“宽进”,另一方面抓“严管”,把该放的放到位、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努力做到放而不乱、管而有序,保障了市场经济活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在“宽进”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八项措施,努力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一是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过去的注册资本实际到位并经中介机构验资后才能注册,改为股东认缴注册资本后无需实际到位也不用验资即可注册,大幅降低了准入限制和办事成本,切实简化了注册手续。二是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将过去有限公司3万元、一人公司10万元、股份公司500万元的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取消,不再限定最低出资额,解决了注册资金不足也能开办企业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草根阶层”创业。三是把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将过去企业每年必须到工商机关年检并提交许可材料和审计报告,改为直接在网上年报公示即可,不再提交审计报告等材料,同时将个体工商户的验照制度也改为年报公示制度,不仅降低了市场主体的负担,而且有利于社会监督和协同监管。四是大幅简化登记注册程序。将过去15种版面的营业执照改为1种版面、8种格式,减少材料34个、文书29种,登记表格由31套减少到9套。同时,试行“同城通办”、“县域通办”等登记注册制度,申请人可在同一行政辖区内的任何工商登记注册窗口办 理业务。五是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不用提交其他有关证明材料和进行现场勘查,而且实现了“一址多照”,彻底打破了开办市场主体在住所和经营场所方面的严格限制。六是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除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等事项外,把过去工商登记注册前置审批项目全部改为后置,先办营业执照再办其他审批项目,市场主体办照后即可进入市场开展一般性经营活动。目前,国务院决定取消的前置审批项目我区已全部落实,按规定只保留了34项;省层面共梳理出24项前置审批项目,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拟定大部分改为后置,省政府研究通过后实施。同时,正在研究制定“先照后证”后的证照联动监管机制,确保“先照后证”后市场监管不缺位、不空位。七是积极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待国家相关标准出台后即可在全省启动实施,建立起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新模式,大幅提高登记注册效率。八是大力推进“三证合一”改革。这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特别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和流程再造,成为商事制度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主动协调各方,将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国税和地税部门的税务登记证、质监部门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市场主体只需到 工商部门即可免费办理,大幅缩减了办事程序、办事时间和办事成本,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市场主体的一致好评。目前,全省已有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通辽市、包头市等4个盟市实现了“三证合一、一照三号”,*市超前实现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市等正在做准备工作。我区是全国第6个、西部省区市第1个发放“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省区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严管”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快速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按照国务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要求,立足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市场规则和激励机制,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努力构建企业信息归集公示、联动响应和公共服务需求“一张网”,建立起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由工商部门代省政府建成了覆盖省本级、14个盟市和136个旗县、市区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网站群,将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年报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相关信息全部上网公示,供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查询使用。XX年10月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开通以来,访问量已达1692.29万人次,收录市场主体信息数据5837万条、工商部门行政处罚信息634条。二是全力构建信用监管新机制。建立了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促进各监管部门联动响应、联合惩戒,逐步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今年以来,已对全省2624户企业的即时信息、4992户企业的出资信息进行了随机抽查,正在开展年报公示信息抽查,已有215户企业因公示信息不实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三是废止市场巡查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大道至简”的要求,将市场巡查改为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减少了对一般性市场主体监督检查的频次,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提高了监督检查效率,推进了综合执法进程。四是切实加大执法办案力度。针对问题突出、影响严重的行业和领域,敢于亮剑、重拳出击,特别是在办理烟草、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达到了查办一类案件、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特别是查办烟草公司、烟花爆竹经营企业2件反垄断案件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家工商总局的充分肯定,多个省区市工商部门前来学习。
第三,积极主动简政放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群众投资兴业的第一道门抓起,以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为切入点,带动相关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经省政府批准,工商部门下放了煤炭生产经营企业登记注册权,实行属地登记注册和管理。省工商局根据实际需要,下放了冠“***”字样企业名称核准权、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企业登记管辖权、著名商标受理权和初审权;争取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各盟市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提 高了行政审批和管理的效能,更加方便外商到我区投资兴业。目前,省工商局已将2090户企业下放到盟市、旗县工商及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管理,为企业办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成本,也有利于基层工商及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服务。
我们通过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释放了经济发展潜力,激发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商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推动了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新设市场主体增长较快。从XX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开始到今年5月底,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0.07万户,同比增长17.58%。其中,新登记企业6.94万户,同比增长60.28%,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近900户,比改革前多133户,创历史新高;注册资本4755.08亿元,同比增长近1倍。截至5月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了160.51万户。二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在商事制度改革后的新设企业中,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幅为62.23%,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企业数量52.1%的增幅。其中,新兴服务业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的增长较快。三是就业人数稳步增长。到今年5月底,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到564.66万人,同比增长17.36%,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对缓解就 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开展的“商事制度改革政策进校园”等改革新政宣传活动,激发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拉动了小微企业增长,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势头良好,达到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随着新登记企业数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就业的效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四是市场活力明显增强。商事制度改革降低门槛、放松管制,适应了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为经济繁荣注入了活力。国家工商总局采集数据的分析情况反映出,到今年5月底,新登记市场主体抽查开业率为67.6%,活跃度为61%,较好地促进了创业创新。从总体上看,我区的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李克强总理在*调研和听取我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先后两次对我区的商事制度改革连连称赞。国家工商总局张茅局长做出了肯定批示,有4位副局长给予了好评。广大市场主体对商事制度改革非常满意,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实惠。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第一,通过商事制度改革,工商部门登记办照已经非常通畅,但其他监管部门办证的条件、程序、时限尚未跟进简化,出现“照快证慢”的问题,也就是大门打开了,剩下的小门还关着或者是半开半关,有的行政审批周期还比 较长、程序不够简化,影响了商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实际成效。因此,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协同推进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而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后,后续的协同监管有待加强,需要研究建立“宽进”基础上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起市场主体诚信自律经营的体制机制。其重点是全面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公示和联合惩戒制度。目前,由工商部门代省政府建设的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已于XX年10月1日开始运行,但相关部门的涉企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还没有及时上传共享。需要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工作,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尽快实现市场主体信息的集中公示、互联共享、联合惩戒,避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碎片化”和形成“信息孤岛”,真正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格局。第三,随着注册资本改革到商事制度改革的升级发展,这项改革也由工商部门一家的事发展到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改革,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形成改革合力,扩大改革成效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认真研究和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主要从七个方面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一是全面贯彻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确保年底前达到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全部实现的目标。二是开展名称登记管理和集团登记管理改革,进一步放宽对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定。三是加快推行统一规范的电子营业执照,实现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核心的网上申请、受理、审核、发照、公示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服务。四是认真落实简政放权的要求,推行工商登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模式,使市场主体由“法不许可不可为”转向“法不禁止即可为”。五是积极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简化和完善无债权债务和未开业企业的注销流程,努力实现市场主体退出的便利化。六是解决好“先照后证”后各部门监管无缝衔接的问题,积极推进“证照联动监管”新模式,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七是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严格落实企业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等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总之,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8337”发展思路,坚持以深化改革统领全局,全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各项具体工作,为全省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1.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出台政策措施情况表
2.XX年5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情况表
3.全国各省区市市场主体对比情况表
4.全省市场主体XX年报公示情况表
5.全省市场主体XX年报公示情况表
第三篇:龙岩市反映商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9.29)
龙岩市反映商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主要问题
1.社会各界对商事制度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一是部分市场主体风险意识不足。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后,部分市场主体对注册资本及未兑现认缴承诺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随意申报资本规模,造成注册资本虚高的情况,并将出资时间无限期延长,20年、30年出资时间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甚至长达50年以上。二是企业年报主动性不强。市场主体对年报公示中应当履行的责任以及未按时年报所需承担的后果认识不足,导致自觉进行年报的意识不强。基层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年报公示期内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个体工商户仍依赖工作人员提醒并帮助其年报,极大增加了基层负担。三是相关部门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的使用不足。部分银行、社保等机构办理业务时仍要求查验加盖年检印章的营业执照副本或者打印企业信息基本情况表等,缺乏主动到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查询相关信息的意识,弱化了平台的公示作用。
2.商事制度改革后工商部门人力、物力投入大增。随着“五证合一”以及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等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工商部门注册窗口在材料审核、数据录入、档案扫描归档、咨询公示等方面的工作量与日俱增。按照省工商局要求,每1000户企业应按1:1的比例配备注册官和注册官助理,目前我市在册企业 已达3.6万户,按规定全市应配备注册官、注册官助理各36人,各县级局已尽量配齐注册官,但由政府购买服务配备的注册官助理缺口巨大,各县级登记窗口基本未配备注册官助理,如永定区市场监管局窗口需配备3名注册官助理,但至今未获区政府批准。各登记窗口人员少与工作量大的矛盾突出,全市各县(市、区)登记窗口人员均存在人少事多的现象。同时,电脑、打印机、扫描设备、档案装订设备等硬件设施也需要升级换代,免收营业执照工本费后办公经费紧张以及档案室库容紧张也都是工商部门当前面临困难。在调研中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均反映基层目前需承担工商、食药、质监三个局的监管任务,工作量大、人员紧缺,年报公示等后续改革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3.市场主体申办营业执照随意性变大。因准入的放宽,申办营业执照变得容易许多,有的市场主体为摊薄税率而另行登记,有的为了争取政府对特定行业的补贴(如家庭农场),或纯粹为了获取银行贷款、某个特定项目的招投标要求而设立公司等等,导致大量临时照、欺骗照、一人多照等情况,使用完后便束之高阁,既不开展经营活动,也不向工商部门申请注销。此外,“注册容易开张难”,许多市场主体因资金短缺、融资成本高、生产成本增加、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未开展经营活动或破产倒闭,但并未主动向工商部门申请注销,上述现象造成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僵尸户”,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不能全面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真实现状,影响政府科学决策。
4.事中事后监管部门之间易产生监管漏洞。因种种原因办理执照后未实际经营的僵尸户的数量不断增加,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中的市场主体也大量增加,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后,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主要从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贷款等方面对市场主体进行约束,缺乏必要的行政处罚手段,还未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活动约束不强,无法引起市场主体的足够重视,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太容易,市场主体基本上在办理贷款时因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无法贷款时,才会主动到工商部门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对商事制度改革的措施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还缺乏责任和风险意识,社会各方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的运用还缺乏足够认识,在经济活动中没有将平台有效运用起来,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各项措施的宣传,加强责任、风险和平台运用等方面的宣传,力求生动、形象,确保商事制度改革深入人心。
2.强化监管,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履行相应责任。在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成熟、企业自律意识不强的现状下,为杜绝因不守规不诚信违规进入经营异常名录后按规定三年异常五年严重异常才能退出的怪象,需强化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建议国家工商总 局修订《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加入限制性或强制性行政处罚手段。另外,可参照广东省做法,由省一级出台更为详细的监管办法,其在 3月1日正式施行《广东省商事登记条例》,其中第五十七条对企业未按照规定公示报告、未按照登记机关责令的期限公示有关信息、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等情况明确了具体的处罚措施,这一举措将极大加强年报公示的工作力度。
3.完善机制,尽快出台市场主体简易退出办法。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了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但不管是主动退出还是被动退出都很烦琐,需要省一级尽快从制度设计上解决企业“准入容易退出难”的问题,简化注销、吊销程序,实现市场退出便利化,解决僵尸户不断增加、市场主体虚高的现象。
第四篇:商事登记改革后市场主体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商事登记改革后市场主体后续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表示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了登记程序,放宽了企业登记门槛,有利于激发民间创业热潮,但是在改革的同时也给基层工商部门带来一系列监管问题,后续监管措施亟待跟进。
一、目前商事登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今年3月1日,深圳、珠海实施新商事登记,并启动新版营业执照,其主要内容及特点:一是打开了经营范围的“连环锁”。将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对分离,将营业执照简化为商事主体资格凭证。同时将目前使用的18类营业执照精简为7类,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二是打破了注册资本的“玻璃门”。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三是拆除了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铁栅栏”。采取住所和经营场所各自独立的登记管理方式,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经营场所和住所不一致的,可以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也可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备案。四是取消了年检验照的“紧箍咒”。企业每年将不用接受工商执照年检,只需提交企业报告,由企业自主向社会公示经营状况。
二、商事登记改革后基层后续监管存在的困难
(一)市场主体监管难度加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登记门槛降低,在为不少创业人士打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一是取消验资限制后,必然会滋生一些“皮包公司”、空壳公司的设立,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趁机以开公司、办企业为名,行洗钱、诈骗之实。二是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的限制后,容易产生一个住所承租给几个不同经营主体的现象,也容易产生一些特殊行业在居民区开设经营主体所诱发的矛盾。三是取消年检验照后,工商部门不再对商事主体的登记和许可审批信息进行一年一度的审查,会出现一些经营者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不办理相关许可证,或者许可证过期、失效后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的现象。
(二)基层监管模式发生变化。准入门槛降低了,经营主体多了,给基层的监管主要带来三个“变化”:一是监管模式发生变化。目前基层监管主要依靠日常巡查为主、经济户口软件为辅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实行登记改革后,通过信息公示平台不能及时准确查询到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年检记录及许可审批信息,巡查监管人员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掌握经营主体的实际经营状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二是执法方向发生变化。目前基层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查处的抽逃注册资本、逾期未办理年检、超范围经营等类型的案件占较大比例,而实行登记改革后,执法办案方向必然会向产品质量、反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等领域转移。三是行政指导发生变化。基层监管人员在做好“监管员”的同时,更要转变角色做好“引导员”,一方面要对企业资本备案制、报告制等新实行的制度要进行相应的行政指导,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引导商事主体自主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
(三)相关配套措施在完善过程中会出现“空档”。商事登记改革涉及面广,除了需要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外,还需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空档”。一是法律修订有“空档”。登记制度改革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较多,要逐部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在这期间,基层工商部门行政执法易出现法律适用把握不准和争议。二是信息共享有“空档”。商事登记改革需要强大的信息公示平台予以支撑,由于各部门认领、反馈、上传、交换相关信息存在一定滞后性,行政许可、监管等信息有时不能及时整合、对接,容易产生监管漏洞。三是后置审批有“空档”。商事改革实行“谁审批、谁监管”及强化行业监管原则,如果相关许可的审批通过率不高或手续仍然复杂,势必造成一些经营户在没有办全审批许可手续的情况下“抢跑”开业,造成监管乱象。
三、几点建议
目前实施商事登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很快就会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现结合基层工商部门实际,对商事改革后如何加强后续监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宽进严管”的后续监管新模式。一是要迅速转变监管理念。要改变过去以许可审批替代监管的惯性思维,变前端控制为后端控制,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要充分预见基层监管执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难题,及时调整执法思路,拓展执法领域。上级部门要建立监管目录,梳理监管事项,形成对基层清晰简易的监管指引。同时针对下一步的食品监管职能调整,做好基层队伍的思想稳定工作。二是加快转变监管方式。坚持专业化监管与参与式监督相结合,借助社区、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专业机构、专家的力量,更多地、更积极地融入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效借助其他行政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同时在工商机关内部各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统筹,形成联动式监管。三是加强基层力量投入。将“人、才、物”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的监管力量配备,确保基层的主要精力集在市场监管工作上。同时加强对基层一线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工商登记改革后新的监管需求。
(二)建立完善“专业化”行政执法体系。一是建立执法专业化机制。按照横向向专业化执法相对集中、纵向向基层相对集中的总体思路,推进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改革,形成以专业执法办案队伍为主体的执法办案体制。二是加强执法专业化研究。实行专业化执法课题集中攻关制度,对专业化执法的重大课题,采取立项推进的办法进行集中攻关,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查办一批典型案件,指导一个行业规范。三是重视执法专业化队伍建设。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一线执法人员法规运用、财务检查、商品识假技能,提高干部队伍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拓新领域、查办疑难复杂案件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大执法专业化装备投入。为各级办案机构统一设立必需的办公场所、物证室等设施,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录音录像器材和移动性便携式技术设备等装备。
(三)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信用联动机制,加强信息互利共享。积极推进相关行政部门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建立市场主体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服务平台,根据社会需求探索逐步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畅通公众查询市场主体诚信状态、优良诚信记录或相关监管部门对其发出警示信息的渠道,形成监督效应,体现信用信息服务社会的价值。二是建立信用培育机制,注重督促企业自律。积极倡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的理念,强化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注重信用的意识。三是建立信用制约机制,发挥信用制约效应。将信用制约机制建立在“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原则上,着重围绕拓展信用信息在证券、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全并落实对失信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惩戒措施。
(四)加大“行政指导”的社会效力。一是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商事登记改革的意义、内容和具体的政策措施,让部门、企业、群众参与改革,关注、理解和支持改革工作。二是加强引导,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针对一些不法分子以开公司、办企业为名,行洗钱、诈骗的现象,教育群众与对方交易时要先了解对方实力,必要时要到相关部门查询企业出资情况、经营情况等。三是加大指导,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完善举报机制,设立有奖举报机制,激发公众举报违法违规行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对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曝光,不断加大媒体对违法经营行为的干预力度,引起社会关注,达到震慑作用。
第五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支出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改革 问题 对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其实质就是将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的帐户,同时所有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支出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模式
当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是:由政府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财政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等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统一存储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审核;国库执行机构通过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拨付财政资金。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部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还不够科学化精细化
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和前提。单位编制用款计划的前提条件是该单位的部门预算。因此部门预算是否科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的实行。当前我们的部门预算编制和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大都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二是预算刚性不够,挤占、混用现象时有发生。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年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预算不到位,“年终突击花钱”也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正常运行。
2.信息系统建设尚不能完全满足集中支付的要求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的支付面广量大,只有以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国库管理、支付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为依托,才能确保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高效和快捷。但目前我市财、税、库、行之间虽已实现横向联网但程度不高,支付系统的数据还无法和其他相关部门共享共通,即使是财政部门内部各科室之间也尚未能实现信息共享。配套信息大平台建设若不尽快推进,将直接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3.预算单位账户清理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并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但由于具体操作的复杂性,目前市直预算单位基本账户仍保留着,这种账户设置上的“双轨制”不仅制约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影响改革的效果,同时也给单位违章违纪提供了空间和条件,造成部分财政性资金脱离财政部门监管,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入发展。
三、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
1.进一步推进和细化预算编制改革
财政资金不再区分预算内外。即将所有的财政资金都纳入预算,从而使国库收支真实反映所有的财政收支状况,并使所有的财政收支都纳入国库的管理和监督范围。改变预算的历年制为跨年制。我国的预算是1月1日到12月30日,即历年制,但审批预算的各级人大一般都是在3月或更晚一些时候开会,这使得前几个月的预算执行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实行跨年制,这样可使预算草案在预算执行前就得以通过,全年的预算都有法律依据。细化预算科目,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部门预算具体而准确,而我国目前的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预算科目比较笼统,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所以有必要从功能上、性质上进行预算科目规范分类,建立多级预算体系,每项支出都要有相应的科目,并在一套科目中反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加快电子化建设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建立财、税、库横向联网,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信息共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离不开网络的建设,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十分重要。首先要建立完善国库资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参与同城清算,做到实时清算,其次要建立财、税、库横向联网,实现财政、税务、国库之间的信息共享。督促软件公司尽快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增强系统的稳定性,杜绝一些异常情况的发生。此外,可以把对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新的业务需求和修改意见提交软件公司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加适应区级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
3.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支付风险
实现对预算执行的有效控制,应进一步从制度设计、机制运行、动态监控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控力度。1.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财政支出按照规范的支付方式和程序,直接支付到供应商和最终用款单位。2.创新监管方式,在新的财政资金运行基础上,开发应用集实时监控、智能预警、监控分析、综合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建立对预算单位资金支付的事前监督机制。通过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和疑点,及时核实和纠正,保证每一笔财政资金使用符合预算规定的用途,有效防止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违规向其他账户划转资金等行为。
4.重视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体系,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机制保障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想充分发挥其强化预算约束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监督执行机制。财政、国库、审计、代理银行及预算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对财政资金支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单位分月用款计划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同时应建立完善对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人行国库部门要严格履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责,强化对代理银行的资信、资金清算业务的监督;审计部门要进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体系,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商论 2006(11).[2]马勤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咨询导报 2006(18).作者简介:赵鑫(1983-),男,满族,吉林省白山市,吉林财经大学05级电子商务本科。
孙慧(1985-),女,汉族,吉林省集安市,吉林长春大学03级本科。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