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时间:2019-05-14 23:3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第一篇: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摘 要: 精准扶贫是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该理念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会成为我国扶贫和治贫工作开展主要指导思想,对帮助我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有着很大的帮助。最近几年,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难点,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全新解决路径。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精准扶贫的难点和扶贫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仁怀市 精准扶贫 难点 对策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63-01最近?啄辏?仁怀市进一步细化帮扶内容,帮助理清思路、制定脱贫致富目标和计划。帮助引进资金和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帮助产业调整,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帮助贫困户组织实施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帮助培训转移,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让每户掌握1至2门农业适用技术,增强脱贫致富本领,有条件的可帮助其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帮助增加收入,使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达到当年脱贫标准。帮助移风易俗,破除封建陋习,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明观念。

一、精准扶贫的难点分析

1.贫困人口识别难题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要确定扶贫的对象,但是这个对象在确定过程中常常存在问题。首先,贫困人口排斥问题。现阶段,精准扶贫并不是按照贫困人口数量划分,而是按照比例制造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和实际的人口数量必将存在的较大的差异性;其次,贫困人口区域性排斥问题。现阶段,集中连片的扶贫开发政策客观上将一些分散的贫困户排斥在精准扶贫体系之外。导致一些地区政府为了扶贫效果,在一些非贫困地区开展集中连片的扶贫。

2.针对性的精准帮扶存在较大难度

首先,精准扶贫措施不详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为了降低工作强度,不少扶贫措施被简化,直接是体现为扶持资金,有的地方政府为了项目,虚拟配套挪用其他资源,减少扶贫资金投入。此外,一些项目需要农民群众用资金或者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很多贫困户无法承担而放弃;其次,扶贫项目和贫困户需求不匹配。在开展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重视产业开发,针对一些极端贫困地区对于沟渠、道路、水源等基本生产资料需求不重视。导致精准扶贫出现偏离,一些项目无法真正体现出产业发展规律,只注重生产,忽视经营管理,给产业发展造成致命威胁。

二、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和路径选择

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特征

要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基本特征和发展诉求。当前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碎片化和分散化,这就使得精准贫困人口识别变得更加复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建立一种动态化的调查跟踪机制,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相应的识别依据,也为科学衡量脱贫目标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逐渐将占人口10%的最低收入群体纳入到统计范围中,同时,以精准扶贫为契机,整合并共享各部门的有效信息,共同形成一个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快速、便捷、准确、动态把握贫困人口特征提供高效服务。

2.快速找到精准扶贫路径

当前,要想更好实现精准扶贫,在路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结合地区贫困人口的不同特征,结合不同人员的致贫原因,制定适合地区扶贫措施;其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扶贫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等同于有政府全部负责,要结合特征的社会制度抽检,市场力量帮助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共同完成;最后,动态扶贫。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标本兼治,消除贫困户,阻断新的贫困产生。因此,在扶贫过程中需要关注贫困人口的整个生命周期,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切断根源。2015年,仁怀市围绕“七个一”“五个有”精准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和惠民措施,选优派强小康驻村干部帮扶基层群众,实施民生项目415个,争取资金1.04亿元。实施“双创双带”工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兑现56个创带项目贷款贴息5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达9998.77万元,夯实了基层脱贫攻坚基础。同时,以清单式交办、项目化方式精准列出领导班子帮村、领导干部联村、小康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驻村、党员蹲村“四个责任清单”,层层落实责任、分解任务、传递压力。

参考文献

[1]何得桂,党国英,张正芳.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移民搬迁中的非结构性制约[J].西北人口.2016(06)

[2]姚树荣,龙婷玉.基于精准扶贫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1)

[3]马耀峰,刘军胜,白凯,庞玮.我国旅游扶贫对象、主体、规划、指向和效益的审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

[4]杨丹丹.农村水库移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探究――以浙江省T市为例[J].辽宁农业科学.2016(05)

[5]韩然然,张志玉,任路遥,王煜珊.基于地方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宿州市灵璧县实地调研为依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

第二篇: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和对策

金融精准扶贫难就难在“精准”二字,要一改过去那种放放款子,给给票子,“大水漫灌”模式。就得体现出“精准”二字,而金融扶贫难就难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精准难”。

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确认难。精准金融扶贫对象除能享受一定数额的稳定财政贴息资金外,还能享受到国家的其他各项政策扶持。如何确认扶贫对象,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明确标准,因此扶贫对象的确认自然会增加了不少人为因素,如何避免被人牵着走,形成被动扶贫,避免被人弄虚作假,形成虚假扶贫,避免人情放贷扶富民?要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扶贫对象上,确定扶贫对象就是首要任务之一。

二、金融精准扶贫目标明确难。金融扶贫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性业务,而每个贫困者所处环境、资源、禀赋、致贫原因不尽相同,据中央农办统计,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致贫原因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因病致贫占42.2%,因缺资金致贫占35.4%,因缺技术致贫占22.3%,因缺劳动力致贫占16.8%,因学致贫占9.0%,因残疾致贫占5.8%。有些贫困户存在多个致贫因素。其中,缺知识、缺资金、缺技术等致贫的贫困户占比为66.7%,可以通过帮扶措施阻断相关因素,应做到能扶必扶;因疾病、残疾、缺劳力等问题致贫的贫困户占比为64.8%,致贫因素只能缓解而无法彻底解决,需要社会政策兜底应保尽保。因此金融扶贫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达到什么程度的目标才算脱贫?期间脱贫时间长短不一,与财政贴息期限(目前是财政贴息三年)、政府脱贫目标和时间要求如何衔接一致,目前也并无统一标准。

三、扶贫贷款风险如何控制及考核方案如何单独考核难。当前金融扶贫贷款普遍实行的是财政贴息,由财政在商业银行存入一定数额的存款,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求商业银行按存入资金的约定倍数发放扶贫贷款。而扶贫对象缺乏抵押物,缺乏劳动力,无一技之长,信用度较低是普遍现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贷款风险大,不易控制显而易见,这在商业银行实行贷款终身负责制考核方案前提下,无凝直接影响到客户经理的放贷积极性。

四、精准扶贫对象的退出时点精准难。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是精准退出。就贫困户而言,脱贫既是扶贫的终点,也可能成为返贫的起点,如何扶上马再送一程?巩固扶贫效果?因此“退出”必须精准、科学。对贫困户来说,“摘帽”意味着可能失去扶持政策和投入,其动机往往较为复杂。或者因为早已脱贫而继续享受扶贫资金扶持使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到更需要的扶贫的对象身上导致社会不公。更不能为了迎合政绩而给贫困户“被脱贫”,这就失去了脱贫的初衷,精准退出时点难。

金融精准扶贫难点的对策与建议

一、多角度精准识别贫困户。识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前提。“有没有贫困”、“想不想脱贫”、“会不会致富”体现着扶贫对象的经济状况、主观意愿、能力禀赋,也是实现“精准识别”的关键。

1、看扶贫对象客观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识别贫困户的主要依据,包括计算申请户的人口组成,劳动力状况,全年主要收入方式及收入构成、全年支出及构成、土地数量,贫瘠状况、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房屋状况和面积等;同时,还要与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对接,比对申请户实际情况;然后,用群众评议、公示等方式加以监督。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不留”地清出去,对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不少”地纳进来。

2、看扶贫对象主观脱贫意愿。识别贫困户不能光计算物质财富的多寡,还要实现主客观有机结合。比如,有的扶贫对象“宁肯苦熬、不愿苦干”,“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甚至还有不良生活方式,没有主观意愿,有的因缺乏劳动力,因病致贫的,就难以通过金融扶贫方式脱贫。

3、看扶贫对象综合能力禀赋。贫困是人们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缺乏的结果直接表现,因此,理想的贫困识别也要从静态财产向动态能力转变。识别应充分考虑到申请户家中有无劳动力、状况如何,学生、病人等内在因素,以及所处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等外部因素。对一些缺乏劳动能力又无文化,家中长期有病人的家庭,主要还要依靠社会力量及保障体系而不是依靠金融扶贫解决。

4、是在全面认真清查核实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进行动态化更新、常态化管理,保证扶贫对象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同时建立扶贫贷款“诚信指数”标准、民主评价贫困户信用,动态调整信用等级与授信额度并适时在当地公布。

二、全方位精准施策,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目标。识别贫困户之后,要精准采取帮扶措施。实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是“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首先要辩证看待优势产业。不论是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还是生态保护脱贫,都离不开实体产业支撑。产业精准扶贫的本质,是用政策帮扶解决经济要素结构性不匹配问题,核心是找准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发现脱贫致富的机会和路径,否则很可能异化为缩小版的“大水漫灌”。其次应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辩证看待产业精准扶贫。产业选择和项目安排可以具有共性,通过“一村一品”等举措合力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金、销路等问题,防止市场大起大落;措施到户则必须注重个性,帮助贫困户有针对性地突破观念、技能等瓶颈。再次引导民营企业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引导企业因地制宜选择具体帮扶途径,落实帮扶措施,降低贫困户就业门槛,增强贫困户就业机会,鼓励一些无劳动能力及半失去劳动能力,生产扶持方式无法进行的贫困户,结合“产业扶贫信贷通”和产业补助,通过捆绑其生产资料比如土地,山林,扶贫资金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年终直接分红给贫困户,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补助,享受到扶贫政策的温暧,享受股权资本收益扶贫。

三、金融扶贫贷款风险控制及扶贫贷款考核实行单独考核。金融扶贫要转变扶贫方式、强化被扶贫者自身“造血”能力,对贫困户量身定制金融扶贫措施,明确金融扶贫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创新研发符合扶贫要求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考核激励保障方面,一是要下达刚性扶贫考核计划任务,重点从贷款增量和贷款客户数增量两个方面进行;二是提高小微贷款的两率比率(“两率比率”即绩效工资率和绩效费用率);三是对发放扶贫贷款的商业银行在资金方面,人行要给予再贷款支持,财政资金存放要有所体现;四是对于完成扶贫任务的商业银行支行和个人,其上级行或者财政要给予专项业务奖励;五是进一步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对于因扶贫产生的损失类小微贷款,由财政和发放银行共同承担。六是地方政府应在税收方面给予发放扶贫贷款银行一定的减免,以弥补风险贷款的损失。

四、扶贫对象精准退出必须“四方”确认。确定扶贫对象的退出应由涉及贫困群众、政府相关部门、发放扶贫贷款的商业银行、农村基层组织及村民代表四方主体确定。贫困对象退出机制是当前扶贫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难点,扶贫才刚刚开始,但要未雨绸缪,将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制定操作性强、当地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验收”人员的组成要有代表性、公正性、流程透明性、对扶贫对象脱贫销号必须实行“四方认可”,经贫困户户主和验收工作队员及帮扶责任人面对面、一户户算账,共同签字,在当地公示,经群众认可后确定退出。

第三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与路径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与路径

[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实施“技能致富”计划,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调研发现,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效,应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推进教学改革,精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职教培训,精准培训提升技术技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促就业;加强观念引导,精准宣传职业教育内在价值。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问题;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宁夏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技能富民行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拔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仅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更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持续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人才智力基础。

一、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

(一)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机制。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从制度层面完善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体制,陆续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精准脱贫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见》《宁夏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和《闽宁职业教育协作助力脱贫攻坚工

作实施方案》等,提出以扶贫开发重点县职业教育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为抓手,引导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自治区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强化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投入 61.74 亿元建设西部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占地 8.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171.3万平方米。建设了涉及能源化工、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枸杞保鲜与加工等多领域的国家级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全区建成 3 所国家级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13 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为山区贫困家庭脱贫提供了技能保障。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2013 年以省为单位在西部率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学生享受每生每年 2000 元生活补助。2016 年开始,固原市实行“三免一补”,2017 年秋季学期开始,扩大到山区 9 县和其他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构建了国家资助、扶贫资助和社会资助三大体系。自 2007 年以来,全区中等民族职业学校学生共有 23 万人次享受到每人每年 1500 元的国家助学金;有 3.5 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雨露计划”每人每年 1500 元的补助;近1 万名学生接受了社会资助基金。

(四)加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力度。自治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教师编制管理方式和专业技能型师资引进、聘用、培训办法,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专业课教师培训实现全覆盖。与天津市联合培养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近

200 名,职业教育教师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职业教育结对帮扶。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自治区多渠道帮扶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成立山东、福建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站,促进中南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到东部发达地区创业就业。2006 年至今,宁夏赴东部地区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总数已超过 9 万人,其中来自中南部地区学生约为 7.85 万人,有近5 万名学生在当地就业创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有待加强。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精准度不足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宁夏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各家各户的情况差异明显,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地区的扶贫办在识别扶贫对象的过程中,对农村贫困户的认定、收入计算方法、贫困类别、致贫原因、脱贫能力、接受教育情况等信息不够精准。案例 1:一位职业院校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讲述在认定扶贫学生时,学校主要是看学生出具的扶贫开发办公室认定的书面证明材料,即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登记表,依此向贫困学生发放各类补助和补贴。职业院校仅仅依据这一纸书面材料落实扶贫措施,难以有效地将教育资源投入到最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身上去,容易造成真正贫困个体没有得到认定、不能得到帮扶的情况。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长期以来,职业

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办学形式单一、竞争力不强;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给职业教育拔根除贫带来相当困难。案例 2:一位扶贫办工作人员的讲述宁夏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相匹配,没有精准面向区域需求与贫困需求,社会服务功能拓展不够。宁夏高、中职职业院校专业布点最多的是机电、计算机、电子等技术专业,作为贫困地区的支柱型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仅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 7 所院校设立相关专业。专业更新速度缓慢,农民靠种养业(果蔬种植技术、牛羊猪养殖技术)为主要增收方式,而这方面的课程尤其现代农业少之又少,专业结构的非精准对接很难真正满足精准扶贫的实际需要。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培训效果不佳。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能够有效帮助贫困劳动者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就业创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有尊严、可持续脱贫。但贫困劳动者工作流动性较大,家庭经济负担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不一等是当前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难题。案例 3:一位曾经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的讲述因为交通不便、平日还要兼顾劳动生产,尤其还有一些散居贫困户,难以集中时间、地点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培训课程设置单一、重复,培训内容与形式和贫困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情况不相适应,很难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由于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之前,相关部门很少针对农民个人意愿、开展技能培训的合适时间等进行调查,致使技能培训

固定时间安排困难,培训内容判断出现偏差,影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

(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创业是促进贫困地区就业的重要形式,而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通过创新创业,有能力的贫困生把高校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等辐射到贫困地区,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然而,宁夏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案例4:一位就业创业与人才服务局工作人员的讲述宁夏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创新创业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缺少创业实践经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需要高职院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五)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受“重文凭、轻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劳动力就业市场招聘人才时大多要求学历处于本专科以上,造成人们普遍对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认识不足。而贫困地区尤其宁夏中南部山区人口由于见识不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等,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和歧视表现得更为突出。案例 5:一位宁夏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的讲述只有通过读书上大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宁愿让孩子上学费昂贵的三本院校,也不愿意送入一流职业院校学习。之所以让孩子就读职业院校,是因为没有考上高等院校。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社会认

可较低,已成为影响宁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给职业教育服务于精准扶贫战略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极大阻力,也滞后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脚步。

三、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一)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真贫,真扶贫”,强调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此,宁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健全职业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第一,政府部门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程序,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各级基层行政部门和组织要成立扶贫对象识别调查组,通过实地调研确认贫困户,深入了解贫困对象的贫困类别、致贫原因、文化程度、脱贫能力等具体信息,并登记在册、建档立卡,建立互联互通的各级扶贫信息系统平台。早在 2017 年,自治区主席咸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要建成精准扶贫云应用系统,对建档立卡户实行动态管理。第二,职业院校要在政府部门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对贫困学生“精准施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将统计的结果同扶贫数据系统的信息进行核对,及时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情况,在此基础上“精准施策”。

(二)推进教学改革,精准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宁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的需要,面向贫困地区开设一些市场急需的特色专业,加大涉农类专业的开设比例,如生态农业、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等,加大一些就业前景好、收入高的专业设置和投入,如老年服务、家政服务、社区康复等,形成一批叫得响、有

优势的品牌专业,用鲜明实用的技能特色增强贫困子女入学的吸引力、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和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发挥职教合作优势,把贫困地区的学生送到东部发达地区甚至国外去就业发展。如为帮助宁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在福建稳定就业,2018 年以来,在闽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强力推动下,宁夏向福建转移就业 7333 人,其中山区 9 县(区)输出农村贫困劳动力 1073 人。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精准培训提升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对象的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一是建立综合性职教扶贫技能培训开放平台。在贫困群体中采取“群众点菜、专家主厨”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定期派遣相关行业部门的技术专家,深入生产劳动一线,及时解答贫困群体劳动生产中的困惑难题,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一技之长。如盐池县 2018 年开展送培送技术下乡活动,培训学员 12 期 884 人,对 1000 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开展了滩羊养殖、黄花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并安排学员到宁夏大学北农饲料厂、盐池县滩羊繁育中心等企业观摩学习,切实增强了城乡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宁夏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村委会主任等群体中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培养地方农

业致富带头人。三是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扶贫。充分利用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依靠教育信息技术,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在家务农、外出务工或者回乡创业者采取“菜单”式培训,根据学习者的时间、地点提供所需的项目培训,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请求专家指导。

(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帮扶促就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相融合。一是实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建立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实名制信息库并建档立卡,面向建档立卡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创业教育培训,举办专门招聘会,挖掘合适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回乡创业的贫困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贴息。二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依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等,提高贫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贫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2018年在银川市闽宁镇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闽宁专场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洗礼、立志创新创业,帮助宁夏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作用。

(五)加强观念引导,精准宣传职业教育内在价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应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使社会和贫困人员自觉从思想上接受职业教育、从行动上选择职业教育。一是要加强政府部门的观念引导。各级政府应充分结合社会主义新时

代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大众尤其贫困人口正确认识劳动的社会价值和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让社会公众从方方面面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让职教成才的观念在社会中广为传播,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世俗偏见。二是多渠道立体式进行精准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和网站、微信、微博、手机 App等新兴媒体,从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就业优势、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精准宣传,使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理解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讲好身边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深入挖掘农村优秀技能人才的典型事例,使贫困群体感受到只有掌握技能才能真正“促就业、促生产、促发展”;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改变“唯文凭论”“唯学历论”等错误的人才招聘观念。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职业教育助推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EB/OL].

[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我区职业教育六项措施助推精准脱贫[EB/OL].

[3]余维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背景下宁夏职业教育发展与职教园区作用发挥之我见[J].宁夏教育,2016(11).

[4]彭晓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立论依据、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12).

[5]廖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8(4).

[6]于晶.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

作者:王小蕾 刘瑜 单位: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浅析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对策

浅析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对策

【摘 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是让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尽快脱离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精准扶贫”从提出到今天,已经有四年时间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全面贯彻实施扶贫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扶贫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完善精准扶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69-02

一、精准扶贫实践现状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尽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比较多,由贫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饥饿、疾病、社会矛盾等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发展,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扶贫工作一直都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但传统的扶贫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当前扶贫的实际需要。以“精准”为核心,更加严谨地精准扶贫模式将成为我国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还有7 00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边远山区等地,无论采用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很大,而原来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扶贫的实际需求: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趋势下,我国数亿人口脱离了贫困,解决了温饱,现在正在奔向小康生活。而当下这7 000多万的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较之其他人来讲却更加恶劣、贫困因素更加复杂,脱贫难度相当大;其次,传统粗放型扶贫模式已无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而精准扶贫的实施则能够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合理的使用;最后,扶贫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政府引导支持,聚全社会之力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因此,更加精准的扶贫模式才能够进一步实现扶贫政策的目标。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必须要有更加明确的思路,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措施,众志成城将脱贫目标全面实现,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位贫困群众。

二、精准扶贫实践困境

(一)缺乏统一标准

我国已经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近四年时间,基本上做到了全国推行,但要想7 0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任务非常艰巨,要想把这7 000多万贫困人口在几年内解决贫困,国家要保证每年脱贫2 000万,这就要求国家制定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否则扶贫工作将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而现实也确实如此,不同地区的贫困标准的划分不同,措施也不一样,扶贫工作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大部分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一直停留在宏观指导层次上,虽然部分区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一些细则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2011所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对贫困治理的方式与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细化,在2013年颁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促使很多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各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实施的现状来看,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区域的实际情况,但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精准扶贫政策,一方面会影响到贫困对象的集中管理;另外一个方面,所形成的“各自为政”模式根本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上的统筹与交流。

(二)受传统扶贫模式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扶贫模式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同时也影响到当前精准扶贫的开展。第一,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精准扶贫的精准定位,导致很多资金无法被有效利用,很多重要项目无法被有效开展;第二,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不仅忽视了贫困具体原因,更加没有对贫困户的识别,导致扶贫开发资源投入大,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也会影响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因此,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无论是理念,还是发展模式都难以满足当前扶贫的需求。

(三)致贫原因分析不够精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着手解决了数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致使我国贫困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以某地区贫困人口数据为例子,截止到2016年年底,贫困人口的数量降到了220万。通过对这些贫困人口的全面调查与分析:因老弱病残所导致的贫困人数占有40%-45%,部分农村占到了50%;因各种灾害导致贫困的人数占有20%左右;因供子女读书导致贫困的人口数占10%左右;因缺乏劳动技能导致贫困的人口数占10%左右;因其他原因所导致贫困的人数大约有5%-10%。这是某个地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结构,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个结构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精准扶贫设计。而现实中我们往往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致贫原因,导致上报时出现致贫结构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影响到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

(一)细化精准扶贫工作标准

按照《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内容对精准扶贫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例如,精准扶贫考核标准、精准扶贫监督标准、精准扶贫管理标准等等。每一项工作的具体都需要完善,从而制定统一的扶贫工作标准。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分析指标内容,以科学发展理念为导向,保障长效指标的效果;另外一个方面,针对特殊地区需要预留制度的空间。因此,在精准扶贫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面对区域特征与统一完善之间的矛盾,则需要对精准扶贫的含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测量与考核更加完善,让精准扶贫的统一性、灵活性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调整提供更加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加强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

传统粗放的扶贫模式侧重点是改善贫困对象的生活条件,而精准扶贫模式则不能局限于这一点,要将重点放在对脱贫对象的内生能力培养方面,最大限度地保障扶?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他们拔掉“穷根”,从而使脱贫效果更加具有持续性。

因此,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要重视教育扶贫的作用,这是提高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主要手段。第一,扶贫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建设农村优良文化环境,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例如:修建阅览室、社区广场、开展科技讲座等等,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进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增强他们的认知水平;第二,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中小学硬件设施,提高教师的薪酬,引进更多专业性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为农村文化、农村设施的严重落后,在文化熏陶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思想处于消极状态。笔者认为要拔掉“穷根”,就一定要重视农村教育建设,在农村营造出文化氛围,改善农民的思想,让更多的农民能够留下来。加强教育投入力度,主要针对农村地区没有考上大学的新生劳动力,给予一定的补助,将他们推荐到中职或者高职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只要能够掌握一门技能,在毕业之后就能够顺利就业。唯有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才能全面激发农民自力更生的内动力,坚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摆脱贫困的面貌,这才是精准扶贫的宗旨。

(三)分析致贫原因,做好分类扶贫

经过统计与分析,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呈现出这些特征:第一,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等等原因所导致的贫困;第二,由于家庭劳动力过少、无资金来源等等内在发展动力不足所导致的贫困;第三,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重大疾病以及其他意外事件所导致的贫困;第四,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只能依靠国家的救济的特殊群体。精准扶贫要分析致贫原因,做好分类扶贫。

针对以上这些贫困类型,笔者认为具体的扶贫措施是:针对第一类贫困户,精准扶贫要将生态环境与农民经济收入结合起来,可以组织当地的农民结合自身的优势种植一些经济植物或中药材,也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当然这些产业要想发展起来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要想富,先修路。很多边远山区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苦于交通落后,产品外销不了,严重束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导致这些山区的群众贫困落后,交通部门就要拨专款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第二类贫困户,精准扶贫则重点是培养他们的内生动力,对其主要劳动力给予技能培训,让其掌握劳动技能,同时在他们掌握技能后给予他们资金上的帮助,解决其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当地政府或村委会要组织他们集中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要帮他们引进生产车间或出资帮他们建立扶贫车间,让他们忙时种地,闲时生产,既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同时还能有经济来源,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脱贫;针对第三类贫困户,精准扶贫政策需要政府及时给予资金上的救助,同时还要提高贫困户的发展能力。当地政府应号召相关部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扶贫,比如电力公司可以利用专项资金帮助贫困户建太阳能发电站,除了能解决自家的用电外,还可以把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这既减轻了贫困户的日常开支,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收入,是一项长期脱贫的好路子;针对第四类贫困户,则完全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兜底保障。需要大力提高并巩固民政救济、医疗救助、五保供养补助比例等等,加强农村特困户人口社会保障力度。

总之,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阵风,当地政府要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只表面应付,关键在于落实,扶贫关键在于“扶”,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断掉穷根,因此要求帮扶干部和当地政府部门要对致贫原因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实施分类保护,能够全面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性,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扶贫模式的单一化、形式化的情况,要真正实现精准扶贫,从而全面解决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彭琪.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困境研究[J].中国集体经 济,2017,(19).[2]陈柯臻.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分析――以达 州万源市永宁乡柏树坝村为例[J].管理观察,2017,(14).[3]温丽,乔飞宇.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实践困境及其 对策[J].长白学刊,2017,(3).[4]李萍,李飞.精准扶贫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与有效治 理[J].理论学习,2017,(4).[?任编辑:褚永慧]

第五篇:浅谈精准扶贫的积极意义与有效对策

浅谈精准扶贫的积极意义与有效对策

精?史銎妒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看扶贫、讲扶贫,亲自抓扶贫。总书记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但扶贫要做到“精准”,需要审计的“火眼金睛”来助力,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使点多面广、资金零星分散的传统“大水漫灌式”扶贫向“滴灌式”扶贫转变,建立精准扶贫机制,确保扶真贫,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精准扶贫的积极意义

一是真正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战略全局。精准扶贫,是削减贫困,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加速全面小康建设,是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划时代事变;推进精准扶贫,是扶贫进入到关键阶段所进行的深层次改革,是对传统扶贫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国家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能使贫困地区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幅员辽阔,先天性地容易产生“贫富差距拉大”。实现包容性发展,让贫困人口有公平的发展机会、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是中国政府致力追求的发展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两句朴实的话,出自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展现出克服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姿态,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开阔恢宏的视野,又具有对当下农村的现实关注,二者的结合,既考虑了贫困实际,又注意到扶贫的效果与方法,是“实事求是”的辩证思维。这是党和国家对农民、农村发展作出的大手笔,是“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务必采取“靶向疗法”划定帮扶对象,实施精准扶持,才能遏制贫富分化。精准扶贫,就是由粗放式转变为精细化,从输血到造血,增强后续发力,破解特困地区如何跳出“贫困陷阱”难题,实现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的重大减贫举措,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产业扶贫开发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改变经济社会面貌;就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快脱贫致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精准扶贫就是众志成城,以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凝聚全国上下和各级各界的力量,促使落后地区争取早日跟其他发达地区一道共同进步,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贫富分化消除的同时,就是贫困人口的新生,必将使贫困地区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是我党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曲极为重要的时代强音。党中央、国务院就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整体把握,出台专门的政策,把扶贫开发当做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通过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办法,把扶贫模式从“大水漫灌”向“喷灌、滴灌”转型,体现更加结合实际、贴近群众、务实为民的施政方针,从而解决如何把贫困群体带出“泥淖”的历史难题。用“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干劲狠抓落实,“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以民本情怀促进民生发展,为后发赶超奠定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老百姓感受到了实惠,拥护党,党的执政之基才能稳固如磐。精准扶贫,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继而迈向共同富裕的铿锵进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精准扶贫的有效对策

1.对象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面对贫困状况,精准确定对象是扶贫的先决条件。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2.项目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抓手

没有帮扶项目,无法彻底解决脱贫问题。对于扶贫项目选择,要求领导干部做到三准:需求要准,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凭空想象;听取意见要准,要认真听取农户的意见和想法,引导好项目选择的方向;算账要准,要帮农户算好经济账,结合农户实际困难,落实好帮扶路径。项目选好后要一项目一策,落实好项目跟踪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发展方向,才能落实帮扶的项目,才能使项目发挥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帮扶措施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四是资金到户。在产业发展上,可以推行镇江市丹徒区谷阳村的专项财政资金变农户股金的模式,也可以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五是干部帮扶。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4.加强审计监督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保障

当前,在“滴灌式”精准扶贫的模式下,应精准识别,使扶贫资金成为难以触碰的高压线,让扶贫资金真正落到实处落到用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其价值最大化。对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审计监督在财政资金精准扶贫上的作用,使财政资金落到实处,落到用处。

下载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浅谈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浅谈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陈国红 实施精准扶贫,全面落实扶贫对象帮扶到户举措,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5篇)

    扶贫的理论、模式、难点及路径 一、扶贫的主要理论 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1、纳克斯......

    精准扶贫中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推荐五篇]

    精准扶贫中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摘要]在新形势下的农村建设及发展过程中,精准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及任务,也是实现农村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精准扶贫工程中,农村经济发......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路径的几点探讨[小编整理]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路径的几点探讨 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成为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

    精准扶贫与群众路线

    精准扶贫与群众路线要确保贫困地区如期实现群众路线精准扶贫稳定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做到3个坚持。 一、坚持勤政为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

    浅谈精准扶贫的理性认知与现实对策

    浅谈精准扶贫的理性认知与现实对策 精准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大胆探索、强力推进,总结了经验、显现了成效。但在连片特困地区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冰点性认识和困境,需要从......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

    精准扶贫

    茌平:开展创业技能培训 搭建就业平台 【导语】茌平县始终把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通过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