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读本之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习近平读本之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 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 进军号。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 的良好态势。
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协调不顺,处理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难 以取得成功。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持辩证法,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不断探索改革的内在规律,重点把握和处理好几个 重大关系。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 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 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 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 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 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轻畸重、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 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全 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 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产生乘数效应,防止局部利益相互掣肘、相互抵消。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 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摸 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以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 的方法,看得很准了再推开。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 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坚 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第一位的是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是经过 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要大胆地干。同时也要看到,胆子大不是蛮干,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 功于一役,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一个一个解决和克服,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 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 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本文来源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哪些主要的重大关系[定稿]
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哪些主要的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定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这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巨大的政治智慧,是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就能把握推进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9.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其特点如何?给我国带来的机遇有哪些?(第八章)
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4方面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习近平同时指出,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去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五位一体”总布局指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习近平关于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五点主张。
习近平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两岸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新形势,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坚定信心、增进互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就此提出5点主张。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国共两党应坚持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识,旗帜鲜明反对一切损害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言行,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为此,双方可以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要充分考虑两岸双方社会的心理感受,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尤其要为两岸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农渔民合作发展、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更多机会,让两岸同胞参与越多受益越多。我们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愿意优先对台湾开放,并且对台湾同胞开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我们将继续维护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在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两岸可以加强研究、务实探讨,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作出妥善安排。台湾方面表达了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愿,我们持欢迎态度。
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两岸双方要继续创造条件,扩大同胞直接交往。我们将适时实施进一步便利两岸同胞来往的措施。
第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对两岸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国共两党都要勇于面对,汇聚两岸同胞智慧,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
朱立伦表示,海峡两岸同为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两岸和平发展已取得很多成果,希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在区域和平、环保、经济整合等方面携手合作,让两岸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和青年群体,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蔡英文上台后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利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蓝图:持之以恒推动共享发展
发展、经济、民生、扶贫、教育、收入、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城乡发展一体化„„翻阅2015年关于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一系列高频词闪现于我们的视野。其中,“发展”提到了2063次,“经济”提到了1020次,“民生”提到了380次(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15日)。从强调“适应经济新常态”到倡导“五大发展理念”,从全国各地考察要求“大力改善民生”到专门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精准扶贫”,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些高频词汇,共同的指向就是“全面建成小康”。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今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的论断,并指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在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分析认为,五大理念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创新是发展的动能,协调是发展的基调。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大势。共享是发展的目标”。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这五大理念深刻总结了中国实践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写道,五大发展理念之所以会成为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正在于它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改善民生:持之以恒地推动共享发展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共享发展要守住民生的底线。”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发展理论教研室教授向春玲分析认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分析认为,“十三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会得到极大改善,备受公众关注的义务教育、延迟退休、生育政策、房产税等问题,都将成为改善和发展民生的重要着力点。
精准扶贫:确保所有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书记今年多次就扶贫脱贫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他在11月27日至28日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指出,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共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不少学者分析指出,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有媒体分析认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社会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安全阀”
作为落实共享发展的重要方面,“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规划建议强调,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在7月24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加强民生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撰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工业化社会化解各种社会风险的重要制度手段,对外支撑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对内是社会稳定器和安全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教授竺乾威认为,进入新常态,政府必须花大力气去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同时,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些保障体系是防范风险和危机的安全阀,是社会即便在发生风险和危机的情况下仍然得以平稳运行的保证。
城乡一体化: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4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认为,当前,应当把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连为一体来推动,核心在于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抵押、担保、转让,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撰文指出,政府推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等化,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为青少年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和关键之举。
在12月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改革任务、制度建设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可以预见,有这样的目标定位,2016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扎实的迈进一大步!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大时代: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2014年12月30日的中央深改组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2015年这一年,习近平共主持召开11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65份文件,几乎平均每月一次。纵观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人民”、“改革”、“创新”、“道路/方向”、“投资”、“新常态”、“可持续”、“创业”、“环境保护”、“国家治理”,这十大高频词成为2015年不可忽视的改革风向标。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系人民
总书记曾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学习路上”栏目对2015年习近平重要讲话、署名文章等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人民”是总书记提到最多的词汇之一,共出现了1200多次。在谈到“改革”时,习近平也多次提到“人民”,展现出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深沉情怀。
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月,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人座谈时,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7月,在吉林调研时,习近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座谈。习近平指出,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10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17次会议时强调,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同时又是享有社会财富、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本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亮点。
创新是改革的动力“双创”成为2015热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总书记强调。“创新”一词也是2015年总书记讲话中的高频词。
创新要以改革大局为重、敢于直面问题。在中央深改组12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正确把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此次会议提到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总书记重视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在浙江调研企业时,习近平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总书记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在中央深改组17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利益调整中的阻力问题、推动改革落实的责任担当问题。
除了“创新”之外,“创业”也是2015年习近平重要讲话中不可忽视的改革热词。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12月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为各国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创业”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双创”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许耀桐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问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全新理念中,创新高居榜首,中央打出了创新是改革动力的“主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使我们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创新大国走向创新强国。
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习近平在去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提出。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同时,习近平还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指出,“歼灭战”指的是对中国经济当前诸多风险的有效管控。在强调“歼灭战战术”同时明确了“持久战战略”,这是因为上述风险的化解无法靠行政手段通过运动在短期完成,而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指出,习近平用“新常态”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特别阐述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可持续是改革的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调研时,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在国内,在国际场合,习近平一直致力于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现阶段、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有7次提到“绿色”、4次提到“可持续”。习近平说,“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许耀桐指出,坚持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决心,一定要遏制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人和自然的分裂和生态危机,避免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对于“十三五”规划,中央已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方略大计。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总目标改革引领制度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7月9日,习近平在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许耀桐认为,本的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执坚披锐、一路奋进、取得丰硕成果,就因为依凭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展示了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大方略:“骨干工程”迈出新步伐
2015年的第一天,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刊发了习近平7000字署名文章——《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章强调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从五个方面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工作部署。“奉法者强则国强”,翻阅今年关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法治国家、公平正义、反腐败、司法制度改革、守法、道德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讲话场合,这些论述不仅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巨大的前行动力和坚实的保障,也描绘出了一幅“法治中国”的未来前景。
法治国家建设贯穿全年工作主线:国家治理体系“骨干工程”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部署,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为全面依法治国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自此迈出“新步伐”。
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谈到,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全面推进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落实全会部署,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015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治国理政方向,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一条主线。专家分析认为,《决定》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回首2015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多项部署和要求,均落到实处,掷地有声。
司法体制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落子”。3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司法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今年,在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等方面,通过了一系列方案和意见。4月1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5月1日,《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全国法院正式实施,变“立案审查”为“立案登记”。9月15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六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2015年,中国司法体制改革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态势协同挺进深水区。中国司改,启动“2.0时代”。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指出,此轮司法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些改革措施要变的是长久以来存积于司法机关内外的体制缺陷和机制弊端,要动的是包括改革推进者自身在内的诸多利益格局。与以往改革不同的是,如今的司法改革不再是由下而上的底层创新推动,而是顶层设计主导,中间推进,基层实践。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习近平在3月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还强调,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法官、检察官要有审案判案的权力,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制约,把对司法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落实到位,保证法官、检察官做到“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把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今年3月,中央政法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11月,中央政法委首次公开通报5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典型案件。制度落到实处,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保障司法公平正义起到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撰文指出,建立和完善司法责任制是司法改革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公权力行使坚持“有权必有责、权力受监督”原则。司法权虽有其自身特点和运行规律,但也受此原则约束,理应实行司法责任制,以严格司法、公正司法,最大限度地防止冤假错案发生,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司法权威。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纪国法双管齐下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强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政治优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同时向社会公布。两项党内法规与修订前相比,均有非常大的变化。新修订的两项党内法规(以下简称“两项法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旨在一方面通过廉洁自律准则确立高标准,一方面通过党纪处分条例守住最底线,从而在全党树立起党规党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曾谈到,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对党员干部违法的处理也更严厉。要保障党内法规执行力,不断加强对党内法规性质、意义、作用和功能的认识,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定、备案和解释机构和程序,增强党内法规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党内法规的质量。此外,还要加强纪检监督,严肃追究对党内法规执行不力,违反党内法规的党组织、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纪律责任。
培育全民法治意识:公平正义由人民来评判
“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归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如此强调。习近平指出,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习近平在《求是》的署名文章中还谈到,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策。没有法治意识,就没有法治国家。要把法治国家建设纲领和蓝图变为人民生活现实,须举全党之力、全民之力,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专家分析认为,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司法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坚定信心,凝聚共识,锐意进取,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大韬略:明纪律树规矩 制度反腐剑指顽疾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要靠中国共产党来把握方向、引领前进。因此,只有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个轮子有效地转动起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今年以来,细数总书记的历次重要讲话,“纪律”“法规制度”“作风”“三严三实”“理想信念”“廉洁”“腐败分子/反腐败”“政治规矩”“巡视工作”“主体责任”等成为了总书记谈全面从严治党的10大高频词汇。从这些高频词中,我们或许能一窥总书记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战略布局。
“纪律”“规矩”:守纪律讲规矩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各级党委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守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据记者统计,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十余次提及“纪律”“规矩”等词。
回顾今年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斗争,不难发现,明纪律、树规矩、厘清权力边界,已经成为贯穿其中的主要脉络。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表示,总书记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放到了治党、治国、兴党、强国的新高度、新定位、新要求。在这个要求中,“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从严治党,其现实载体和它的战略支撑就是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什么叫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呢?实际上就是拿起我们党纪的尺子、规矩的笼子,要来约束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他们的这些违纪违法的行为阻遏下去,降到最低限度,降到党和人民可以接受的最终的程度。
高波认为,例如个别干部不能做到与中央保持一致,搞团团伙伙和拉帮结派,甚至抵制中央决策和决定,这对党内民主和团结的破坏非常大,也成为很多腐败现象的源头。强调党的纪律和规矩非常重要,这是中央对当前反腐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针对性回应,更是维护党的决策和集中统一的关键要求。
“法规制度”: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定边界、划红线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讲纪律、立规矩,其首要指向就是权力,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权力定边界、划红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制度笼子扎得更紧、执行尺度把得更严。今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
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加大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力度,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总书记强调,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贯彻执行法规制度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必须一手抓制定完善,一手抓贯彻执行。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说,不进行正风反腐,就无法全面从严治党,就没有“四个全面”的根本保证。若要实现正风反腐实践成果的制度化,就需要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最终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提供现实载体和有效支撑。
“能将权力关进去的制度笼子一定是加密而且牢不可破的。”高波指出,一个完美的“笼子”必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等属性,也必然具备实体性、可行性、实践性、操作性。与此同时,不能因为有了“笼子”就将“实践”摆在一边。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应“源于实践,透过实践,与时俱进地推进制度创新、制度执行”。
“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理想信念高于天,纪律规矩是底线”。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在总书记今年以来的重要讲话中,理想信念被提及了近百次。
2015年1月12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015年6月12日,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对此,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认为,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没有理想信仰信念,或理想信仰信念不坚定,就等于精神上缺“钙”,这是很危险的。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被揭露出来的“老虎”和“苍蝇”,哪一个不是理想缺失、信仰迷茫、信念迷失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从这些反面案例中看到,共产党员如果理想信仰信念滑坡动摇,精神上缺了“钙”,那么迟早都会出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仰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三严三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汇集了正能量,提振了精气神。三年多来,中央下决心推进作风建设,出台了“八项规定”,提出了反对“四风”、“三严三实”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开启了党的作风建设新征程,将其推进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三严三实”等也成为总书记今年重要讲话中的高频词汇。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三严三实”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要求,大家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
总书记强调,践行“三严三实”,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靠自身努力,也靠党和人民监督。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在采访中表示,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地点明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础,即把党风与民风的改善融于点滴积累之中,融于量变与质变的转换之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强调“严”,重在做“微分”,即“防微杜渐”,不断去掉人身上“负向”的东西;强调“实”,重在做“积分”,即“多积尺寸之功”,不断积累人身上“正向”的东西。“严”和“实”的立足点都在“细”与“小”。党中央部署这次专题教育并没有“高、大、上”的要求,只不过要求党员干部积平时之功、尽终生之力,习惯成自然,在修身养德、律己律人、谋事创业等方面多做“微积分”罢了。这条辩证规律不但对党员干部适用,对普通群众也适用。
“主体责任”:担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关键在于抓住“牛鼻子”
能否担当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关键在于抓没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今年以来,细数总书记的历次重要讲话,“主体责任”被提及次数在全面从严治党领域也比较靠前。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要严肃责任追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进一步健全制度、细化责任、以上率下。
2015年11月23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管党治党根子在党委、关键靠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做到敢管敢治、严管严治、长管长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高波表示,严肃责任追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是基于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抓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链条的“七寸”和要害。可以预见,以责任为导向、以问责为保障的主体责任“清单管理模式”,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落实。各级党委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扛起主体责任,从“要我反腐”到“我要反腐”,建构起党的执政体系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责任落实链条。而且,“问责常态化”将会取得多重效果。
高波认为,学深悟透、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须从“关键词”中把握“主旋律”,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健全长效机制,保持高压态势,推动改革创新,在更高标准、高新起点上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理想信念高于天,纪律规矩是底线”。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在总书记今年以来的重要讲话中,理想信念被提及了近百次。
2015年1月12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2015年6月12日,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对此,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认为,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没有理想信仰信念,或理想信仰信念不坚定,就等于精神上缺“钙”,这是很危险的。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被揭露出来的“老虎”和“苍蝇”,哪一个不是理想缺失、信仰迷茫、信念迷失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从这些反面案例中看到,共产党员如果理想信仰信念滑坡动摇,精神上缺了“钙”,那么迟早都会出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仰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三严三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汇集了正能量,提振了精气神。三年多来,中央下决心推进作风建设,出台了“八项规定”,提出了反对“四风”、“三严三实”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开启了党的作风建设新征程,将其推进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三严三实”等也成为总书记今年重要讲话中的高频词汇。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三严三实”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要求,大家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
总书记强调,践行“三严三实”,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靠自身努力,也靠党和人民监督。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在采访中表示,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地点明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础,即把党风与民风的改善融于点滴积累之中,融于量变与质变的转换之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强调“严”,重在做“微分”,即“防微杜渐”,不断去掉人身上“负向”的东西;强调“实”,重在做“积分”,即“多积尺寸之功”,不断积累人身上“正向”的东西。“严”和“实”的立足点都在“细”与“小”。党中央部署这次专题教育并没有“高、大、上”的要求,只不过要求党员干部积平时之功、尽终生之力,习惯成自然,在修身养德、律己律人、谋事创业等方面多做“微积分”罢了。这条辩证规律不但对党员干部适用,对普通群众也适用。
“主体责任”:担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关键在于抓住“牛鼻子”
能否担当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关键在于抓没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今年以来,细数总书记的历次重要讲话,“主体责任”被提及次数在全面从严治党领域也比较靠前。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要严肃责任追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进一步健全制度、细化责任、以上率下。
2015年11月23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管党治党根子在党委、关键靠担当,各级领导干部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做到敢管敢治、严管严治、长管长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高波表示,严肃责任追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是基于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抓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链条的“七寸”和要害。可以预见,以责任为导向、以问责为保障的主体责任“清单管理模式”,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落实。各级党委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扛起主体责任,从“要我反腐”到“我要反腐”,建构起党的执政体系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责任落实链条。而且,“问责常态化”将会取得多重效果。高波认为,学深悟透、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须从“关键词”中把握“主旋律”,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健全长效机制,保持高压态势,推动改革创新,在更高标准、高新起点上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习近平2015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2015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愿意和中国人民合作。当我们回望2015年的时候,中国之于世界的影响,我们会做一个怎样的综合评价?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找到线索。
纵观习近平2015年一系列外交场合讲话,“合作”、“世界/全球”、“安全”、“和平”„„等一系列词汇勾勒出“习式外交”的鲜明特点,“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倡导的外交理念也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中,“合作”一词提到了885次,“世界”提到了621次,“和平”提到了428次(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15日)。多位学者分析指出,这些看似平凡的词汇,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平凡的治国理政的理念。
“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国外交:摒弃零和游戏旧思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从年初首场外交活动开始,“合作”、“共赢”在习近平重要讲话中频频出现,成为贯穿2015年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2015年1月8日,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习近平致辞指出,“愿将中国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时,习近平借用东南亚的“水涨荷花高”,非洲的“独行快、众行远”,欧洲的“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不同地区的谚语,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
临近年底,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围绕“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一主题,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合作共赢”,并提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决心共同致力于做强和夯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五大支柱’”。
“‘合作’一词体现出中国的发展,首先靠营造合作共赢的友善国际环境来实现。”复旦大学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指出,合作减少阻力,合作产生助力,这是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外交智慧。共赢则体现出,中国的理想主义是“世界共赢”,中国的现实主义是“零和游戏不会成功”。只予不取,多予少取,公平予取,就是中国的共赢哲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强调合作共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的精神。其中,首次把“共赢”提升到外交旗帜的高度,成为中国外交高举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四个要素之一。
胸怀“世界”,放眼“全球”:多个场合倡导打造“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外交不仅具有地区影响力,也具有全球影响力。2015一年间,中国领导人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工作,“世界”、“全球”概念频频被提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面向全世界而不局限于一个大洲、一个地区。2015年的中国外交,胸怀“世界”,放眼“全球”,而最能体现中国外交立足全球的另一重要概念,便是本次进入前十位的另一个热词,“命运共同体”理念。“命运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于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而在2015年这一年间,无论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国内会议上,还是在博鳌亚洲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国际活动上,习近平都曾多次强调要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察和处理中国自身及外交问题。其中,3月末,习近平曾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平等、合作、安全、包容这四个关键词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四个支点。
六个月之后,习近平的联合国之行更是全面宣示了“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曾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日,在乌镇峰会上,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更是扩展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延展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还风趣地谈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我非常愿意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词。”
“‘世界/全球’这一词汇,体现出中国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外交气魄。”沈丁立认为,中国走向世界才能实现腾飞,中国携手全球为的是谋求共赢。中国与世界正日益同命运、共呼吸。“命运共同体”一词,是中国对地球生命圈共性的哲学描述。人类千差万别,共性异性无限。但归根结底是命运相连。获此悟性,则以和为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积极倡导、推动建设、努力迈向“命运共同体”。这是来自古老而年轻的中国经过深思熟虑,诚心实意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争取稳定繁荣的周边,特别是“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都是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延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和平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纵观习近平今年的重要讲话,“和平”与“安全”作为重要词汇频繁出现在外交场合。众所周知,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9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指出,“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2015年9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并向联合国赠送了“和平尊”,再次传递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
当前,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追求“和平”的目的正是为了“安全”。在联合国的大会上,习近平充分阐述了和平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并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关联。”沈丁立分析认为,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安全也通过正当维权获得保障。他指出,中国珍视和平,在合作反恐领域日趋积极有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争取持久和平,这点与西方国家不太相同。
促进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一带一路”打造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架构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宽广视野揭示了人类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本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曾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强调“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让各个文明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加强文明对话、理念交流、文化互动”。习近平一系列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与意义。
文明交流互鉴,关键是要通过交流达到对不同文明的反思。“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曾经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可以看作东西方文明之间最早架起的一座桥梁。在中国逐步确立世界大国形象之际,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目的是促进共同发展。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是今年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习近平年中出访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然离不开这个重点。除了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习近平也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一带一路”的中国理念。其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愿意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提出,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中,习近平提出,坚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高标准国际营商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
“中国不仅寻求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也尊重文明多彩,乐见文明共生。”沈丁立在分析“文明”一词时谈到,中国期待世界共同发展,各色文明互鉴共存。而“一带一路”则是人类大规模大区域合作的最新表现。大区域囊括了亚非欧,大规模则涵盖了从基建互联到经济互通,再到命运相依。西北大学教授方光华曾撰文指出,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到各国人民心中,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联合国中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2015年7月9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发表了题为《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并阐述了中国对金砖国家伙伴关系构建的四点倡议,这一重要理念是对中国构建伙伴关系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又一个“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案”。在每个外交场合,“朋友”、“伙伴”这些友善的词汇,一直被用来称呼对方国家,可以说,这样的表述是中国用和善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一个缩影。全年8次踏出国门奔波42天,习近平的外交“成绩单”亮眼,中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这离不开“习式外交”理念的指导和引领。
这其中,大国是中国整体外交格局的关键。与大国关系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总体外部环境,也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美关系方面,2015年9月访美期间,双方就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中英关系方面,2015年3月,习近平在会见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时表示,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除了大国关系之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一直以来以“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在非洲,中国与非盟建立了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开创中非友好事业的新局面。正如习近平在今年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一般性辩论中的表示,“将继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在谈到习主席讲话中多次出现的“朋友/伙伴”一词时,沈丁立分析认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既不惹事,也绝不怕事。中国多予少取,扩大了朋友圈。中国互利合作,拓展了伙伴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中国自身的长期身份,也是中国服务世界的主要对象。协助发展中国家进步,是中国促进世界改善的主要途径。
十大热词·综合点评:
“这些看似平凡的词汇,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平凡的治国理政的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许勤华教授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指出,这些高频词具有极其深刻的涵义:第一,将中国国家的命运与发展同“世界/全球”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命运与发展融合在了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即“中国为世界/全球,世界/全球为中国”;第二,提倡用“共赢”的理念开展合作,结交各国“朋友/伙伴”,实现维护“安全与和平”、促进繁荣的人类终极目标;第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贡献给沿途国家文明的先进外交思想,业已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欢迎与支持。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张洁分析认为,2015年,中国外交空前活跃,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合作、世界、安全、和平”等词汇的高频率出现与使用,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形势的基本判断、对中国承担的国际角色的认知和定位,以及对新的外交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的主要设计。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倡导互利共赢,努力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仍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主旋律。
共同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
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党的“五大执政能力”
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这方面,议题一:用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形势把脉,为宏观调控导航;议题四:让新农村建设惠及9亿农民;议题六:谋求区域协调发展,力求 “四大雁阵”比翼奋飞;议题九: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议题七:推进各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提供强大动力等方面,体现的都是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尤其是议题七:中央政治局在推进各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提供强大动力方面,中央政治局围绕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文化体制等改革。2003年8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通盘设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次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各地放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07年1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优化金融结构,完善城乡、地区金融布局,深化各类金融企业改革,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2005年11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16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围绕议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坚持民主协商制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世人共认的。尤其是在民主协商制度方面,如议题八: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述,2004年2月2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政协章程部分内容,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2005年1月2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又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送审稿)》,该稿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有关方面和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2006年1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必须大力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支持人民政协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方面,16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围绕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也是做了大量卓越的工作,尤其是在党的理论创新方面,更是达到了新的境界,取得了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的理论武器。理论富则党强,而党强则国安,在科学发展观这根红线的统领和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16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探索13亿人的和谐之路方面,专题讨论拟提请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2006年5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等,都充分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方面,议题三:连续4年专题开会部署反腐倡廉。在2003年到2006年4年间,中央政治局每年都至少有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而且,主题在不断深化,体系日臻完备,使党内监督硬起来、狠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构建防治腐败体系成为反腐倡廉三大亮点:议题五:让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中,从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了我们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基本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充分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的决心和能力。
除上述五大执政能力外,还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也是展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朝核危机
朝鲜核试,已成为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外交最为紧张和激烈的话题。
朝鲜此次发射的究竟是导弹还是卫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朝鲜成功进行了发射活动。即使真的像朝鲜所说,发射的是“通讯卫星”而不是导弹,那也意味着朝鲜的火箭技术及远程投射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这将会大大增强朝鲜的军事力量。所以一些国家将此看作是朝核危机的一部分,这也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对其严重关注的重要原因。
北京时间3月2日23时,安理会以15票赞成一致通过了由美国提交进一步制裁朝鲜的决议草案。《对朝制裁2270号决议》是联合国70余年历史上最强而有力的非军事制裁决议。
朝鲜于2006年、2009年、2013年先后宣布进行了3次地下核试验,遭到国际社会谴责和制裁。朝鲜于2006年宣布举行核试验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予以谴责,并对朝鲜实施制裁措施。2009年和2013年朝鲜再次宣布进行核试验后,安理会都曾通过决议谴责并重申制裁措施。有关措施包括武器禁运,与核、弹道导弹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方案有关的禁运,对列入名单的个人和实体实施旅行禁令、资产冻结,禁止提供金融服务等。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在投票后有个说明,表示制裁不是目的,安理会决议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半岛核问题。今天的决议应成为政治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新起点和铺路石。很显然,这就是说制裁的目标不是为了推翻朝鲜政权,还是为朝鲜留出路的。至少从中俄两国的角度讲,这次加紧了制裁的力度,主要还是想让朝鲜的核、导计划慢下来,希望能够触动它,让朝鲜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这次制裁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比方说禁止向朝鲜提供航空燃料,这对它的战机影响很大,因为朝鲜的炼油能力比较差,弄到后来飞机飞不起来了,那就惨了。再比如实行金融禁令,比以前更厉害了,要知道此前东亚银行冻结朝鲜市场,对它造成的损失已经很大了,这让朝鲜非常恼火。另外,这次特别将个人和机构列为制裁对象,这对朝鲜的上层政治结构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与这次制裁决议相关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也加大了对朝鲜的压力,并直接归咎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朝鲜体制是以领袖为核心的,一旦领袖受到威胁,那就是真威胁。
因为过去美国和朝鲜本身没有什么贸易往来,所以制裁带给朝鲜的直接压力并不大,但是这次美国动了杀手锏,包括使用金融手段,这样其他国家就扛不住了。再加上如果中国认真执行这个决议,意义就比较大了,朝鲜应该会真的感到痛。
各方反应
韩国总统朴槿惠1月6日当天表示,朝鲜试爆氢弹“搅乱了东北亚的安全格局,并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朝核问题的性质”。她表示“要与国际社会共同采取强有力的制裁措施予以坚决应对”。由此可见,半岛紧张局势再度升温是不难想象的。除了口头警告,还有韩美联合军演。韩国海军15日表示表示,韩美于本月13到15日进行了联合潜艇演习,意在向朝鲜进行核试验和弹道导弹技术发射卫星,发出强烈警告信号。17日,韩美海军还将举行联合军演。3月,“关键决心”和“秃鹫”韩美联合演习也提上日程。
开城工业园区项目是2000年金大中总统访朝、第一次朝韩首脑会晤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朝韩保持接触、争取政治和解的标志。自从2014年开城工业园区建成和投入运营以来,即便是在朝鲜半岛危机频发的时刻,韩国政府都没有下决心关闭园区。从2006年10月到2016年1月的四次朝核试验,到2010年的“天安号”事件以及延坪岛炮击,开城工业园区都没有受到这些危机事件的实质性影响。除了2013年因为园区的管理纠纷被暂停四个月之外,开城工业园区始终在朝韩对峙和紧张中挺了过来。究其原因,一是韩国在开城园区有124家企业,总投资自2014年以来已经超过8.86亿美元,常年有280名韩国员工在园区工作,雇用了5.5万名朝鲜工人。贸然关闭园区对韩国自身造成经济损失不说,对韩国政府来说,都将面临重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二是维持开城园区,就等于维持了韩朝交往与互利的管道。
关闭开城园区,等于关闭了朝韩交往、互利的大门,彻底结束“金大中-卢武炫时代”10年韩国对朝“阳光政策”的最后一点遗产。朝鲜在得知韩国撤离开城园区的决定,第一反应是宣布这等同于对朝“宣战”。
据韩国媒体的消息,与以往“兵棋推演”不同,美国正在进行真刀真枪的突袭训练,目标就是朝鲜宁边核设施。针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和发射远程火箭,美军连日来动作不断,向朝鲜半岛出动战略武器,大秀肌肉,意在向朝鲜发出强烈的警告信号,重申协防盟友韩国的决心。
1、美军部署派B-52战略轰炸机巡逻,派核动力航空母舰、核动力攻击潜艇参加军演,4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大型隐身两栖登陆舰奔赴韩国、部署F-22隐形战机,出动“北卡罗来纳”号核潜艇,讨论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东北亚似乎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连受到美军这些战略“大杀器”的光顾。这是美国向朝鲜发出最强烈的警告信号。也让东北亚局势急剧升温。
同样在16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号核动力潜艇驶入韩国釜山港,下月美军将派遣“斯坦尼斯”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参加韩美联合演习,加上近日飞抵东北亚上空的B-52战略轰炸机,俄罗斯“真理报在线”评论称,美国在朝鲜边境部署了“核武三件套”。
而对于日本自民党政权安倍晋三内阁来说,这次的朝鲜核试验是绝好的利好消息。安倍晋三的政治手法在日本国内一直受到批判,比如这次修改有关安保的法律明明是针对中国去的,但是安倍晋三本人在国会的答辩中却几乎没有出现过“中国”二字,始终在使用朝鲜局势和霍尔木兹海峡说事,这种手法经常被人批判为“不诚实”,因为虽然朝鲜在不断制造事端,但“朝鲜在威胁日本的安全”这种说法还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但是这次朝鲜核实验以及核武器提升的事实不但帮安倍晋三洗白了这个问题,而且为安倍内阁在安全保障方面的进一步行动甚至修改宪法都提供了很令人信服的口实,任何能使得国际形势紧张的事件对于右翼保守政权来说都是利好,更不要说核试验这种大事了。
自朝鲜1月初进行氢弹核试以来,日韩关系出现大幅改善迹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年初的施政方针演说中将韩国定位为“共享战略利益的最重要的邻国”,美日韩三国还就朝鲜发射卫星一事召开视频会议,并共享情报信息。朝鲜此番冒进加速了韩日和解进程,并巩固美日韩防务合作。
其实这些年来日本已经不止一次地考虑过用改善日朝关系的方法来平衡中日和韩日关系,朝日之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被朝鲜绑架的日本公民的下落问题,从小泉纯一郎内阁开始,日本政府不止一次地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朝鲜政府也给予了回应,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无法彻底解决,原因与这些年来日本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同时美国也一直是民主党政权有一定的关系。
现在安倍晋三政权是一个安定的长期政权,有着很高的选民支持率,在外交行动上的主动权很大,如果今年年底美国大选的结果能够出现一个保守的共和党政权的话,朝鲜半岛局势还会进一步变化也有可能,也许金正恩政权的着眼点就在这里。即使不发生大的变化,在朝鲜的这次核试验之后,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的可能性也会增大,甚至可能实现在日本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这也同样会让日本人感到满意。
当地时间2016年1月6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官邸接受媒体采访,强烈谴责朝鲜氢弹试验,称朝鲜的核试验是对日本国家安全的“极大威胁”,日方绝对无法接受这一行径。——来源:CFP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在投票后有个说明,表示制裁不是目的,安理会决议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半岛核问题。今天的决议应成为政治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新起点和铺路石。很显然,这就是说制裁的目标不是为了推翻朝鲜政权,还是为朝鲜留出路的。至少从中俄两国的角度讲,这次加紧了制裁的力度,主要还是想让朝鲜的核、导计划慢下来,希望能够触动它,让朝鲜重新回到谈判桌上。
据朝中社3月9日报道,金正恩日前会见核武器研发领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时表示,朝鲜成功实现核弹头小型化、标准化和系列化,便于弹道火箭携带。这才是真正的核遏制力。
据韩国联合参谋本部10日消息,朝鲜当天凌晨5时20分许(北京时间4时20分许在黄海北道朝向半岛东部海域发射两枚弹道导弹,导弹飞行距离约为500公里。据推测,朝方此次发射的是飞毛腿(SCUD)系列导弹。
新华社快讯:据朝中社11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日前已下达命令,要求朝鲜人民军战略部队将所有核打击手段处于随时准备发射状态,做好决战准
其实朝鲜也没什么反击能力,无非就是发几颗导弹,发表个社论。相比之下,朝鲜还是最难熬的,再熬下去对它也不利。现在的朝鲜就是个倔头,你越制裁它越倔,中新社首尔3月21日电(记者吴旭)韩国联合参谋本部21日消息称,朝鲜当日向朝鲜半岛东部海域发射5枚短程发射体,发射体飞行距离约为200公里。
联合参谋本部指出,朝鲜于韩国当地时间21日15时19分至16时5分期间,从咸镜南道咸兴北部一带向半岛东部海域相继发射了5枚短程飞行物。分析人员推测朝鲜此次发射的可能是300毫米口径的放射炮。韩国军方正在对发射体的类型进行分析,并密切追踪监视当前情况,维持万全应对态势。
目前,朝鲜官方尚未证实这一消息。
据韩军方介绍,朝鲜本月已多次向半岛东部海域进行过发射活动。继3日从江原道元山地区发射6枚短程飞行物后,10日再次向东部海域发射了2枚飞行距离约500公里的短程弹道导弹,此后又于18日发射了一枚“芦洞”中程弹道导弹。
韩联社报道指,朝鲜相继发射短程导弹和中程导弹,旨在武力反抗韩美联合军演。目前韩美“关键决断”演习已于本月18日结束,“秃鹫”演习则将持续至4月30日。
联合国安理会3月2日一致通过第2270号决议,决定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遏制朝鲜的核、导开发计划,并呼吁恢复六方会谈及通过。
朝核问题由来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通过1953年10月签订的《朝美共同防御条约》获得了在韩国无限期驻军权,并于1958年开始在韩部署核武器。为此,朝鲜方面曾多次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美韩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
1简要介绍
1946年1月,英国前任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2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苏联力量也逐渐强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再加上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在欧洲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美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西方国家提出了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一场“冷战”(Cold War)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3演说目的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应邀访问美国期间在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在演讲中,丘吉尔对苏联大加攻击。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几乎在每一处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风。到目前为止,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外,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丘吉尔还指出,在铁幕外面,共产党的“第五纵队”遍布各国,“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丘吉尔呼吁英美联合起来,建立“特殊关系”,推动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
4国际影响
这一演讲和所使用的“铁幕”一词,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苏联方面反应强烈,斯大林说,丘吉尔“现在采取了战争贩子的立场”;美国朝野也受到强烈震撼,杜鲁门很高兴。但在美国国会中出现了若干激烈的敌对言论,认为丘吉尔是想把美国引向“最恐怖的战争”,让英国火中取栗。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政界一位最有身份的人对苏联进行的最公开、最大胆的指责,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冷战”所发出的最初信号。有不少专家认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长达40多年冷战的序幕。“铁幕”一词尽管不是丘吉尔的首创,但经他这么一用,从此便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有关东西方对抗的专有名词。当然,丘吉尔发表如此言辞激烈的演说,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当时国际形势、英国的利益和丘吉尔的反共情结使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新的世界格局已见分晓,大英帝国风光不再,沦为二流强国;美国取代英国,转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力主在全世界发号施令;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它有实力向美国叫板。尽管美、英、苏在二战中曾经是一致对敌的盟友,但随着战争的结束,由于彼此间利益的冲突,它们之间的摩擦不断升温。
5演说实质
在东欧、中东、希腊、土耳其等地,美国、英国和苏联更是争斗得异常激烈。美国在战后世界新格局中的一举一动总是受到另一强国苏联的制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在形成之中。因而,美国政府正在制定着如何对付苏联的决策。此时英国惟有的希望是争取美国舆论,寻求美国支持,重建欧洲均势。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精心安排的杰作。杜氏意在利用丘吉尔这位著名的“反共斗士”投石问路。丘吉尔在演说中不仅充分表达了英国的意愿,同时也道出了美国想说而不便公开说的主张,适应了杜鲁门政府的需要。经过舆论界的一番哄炒之后,美国当权集团尽管感到同苏联公开决裂的时机尚未成熟,民众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即使政界领导人也有意见分歧,但是,散布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论调开始在美国舆论界占据了上风。
“冷战”(1947年——1991年12月)一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朝鲜开始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研究,并逐步在宁边等地建立了核设施。1985年,由苏联援建的宁边核反应堆开始运转,同年12月,朝鲜在核不扩散条约上签字。1986年,朝方发表声明,建议把朝鲜半岛变成无核区。同时呼吁美国撤走部署在南部的全部核武器,取消有关使用核武器的所有作战计划。美韩未对朝鲜的呼吁做出积极回应。
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官员正式提出朝鲜核问题,质疑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美日不断向北方施压,要求朝方签署核保障协定,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检查。朝方则声明,朝方没有开发核武器的意愿和能力,但如果要进行核查,南北双方都要接受核查。美韩两国反复磋商后,美国决定从韩国撤走所有战术核武器。1991年9月27日,前任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撤除美国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战术核武器,1991年11月,韩国总统卢泰愚发表《为韩半岛无核化及实现和平的宣言》,朝鲜方面做出反应,就签署核保障协定问题提出四条建议,1991年底,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1992年2月,朝韩双方签署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朝鲜方面已多次申明自己没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和愿望,并已接受多次调查。但美方仍坚持认定北方已具备核开发能力,并断言朝方隐藏了核设施和核物资,要求朝鲜接受强制性检查。美韩方面宣布已经撤走部署在韩国的全部核武器,但朝方则坚持认为南方仍留有核武器。(难信任)
1992年下半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与朝鲜就视察问题出现摩擦。1993年1月,朝鲜又宣布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视察,1993年3月12日,朝鲜第一次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国立刻和朝鲜正式谈判,谈判崩溃后,克林顿总统决定对朝鲜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并命令美国军方做好一切准备。1994年5月30日,安理会提出对朝鲜进行核项目调查并对其进行制裁。1994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前往平壤斡旋,与朝鲜政府达成了《朝核问题框架协定》。1994年10月21日,朝鲜和美国在日内瓦正式签署《关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这才度过了第一次朝核危机。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控制了众议院。导致克林顿政府在执行框架协议时几乎无所作为。
朝鲜政府为了表示抗议,表示将不再实施对原子反应堆和燃料棒的封存。事实证明,无论是美国,还是朝鲜,都没有很好地遵守协议,以至于引起第二次朝鲜核危机。小布什上台后,朝核问题再起波澜2002年12月,美国以朝鲜违反《朝美核框架协议》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2002年12月22日朝鲜解除核设施冻结,拆除安装的监控设备,重新启动了核设施,并于2003年1月再次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中国政府最终促成朝鲜、美国、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六国同意就政治解决朝核问题举行会谈。从2003 年8月开始至今,六方会谈已进行到第六轮。2003年5月朝鲜宣布废除1991年同韩国签订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2003年7月1日朝鲜威胁要放弃1953年结束朝鲜战争的休战协议,并警告说将采取“强烈和无情的措施”报复任何经济封锁。
引爆了第二次朝核危机。2006年7月5日,朝鲜先后向日本海试射了7枚导弹。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子试验。2009年4月朝核卫星发射后,立即宣布退出了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宣布将恢复功能化的核设施,不久后的第二次核试爆和多次导弹发射。第三次朝核危机也因此爆发。
个人看法 三次朝核危机,说到底是朝鲜半岛冷战残余作祟的结果,是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始终未能健全的结果。未来朝鲜核危机的任何外交解决方案,都必须同健全和发展半岛和平机制联系起来。否则,即便朝核危机解决了,但其他安全性议题的困境将仍然继续存在,朝鲜半岛局势仍然难以避免地威胁到东亚地区安全。同时作为朝鲜的友好邻国,作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如何整合中美韩朝四国的立场和作用,谋求建立健全的稳固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中国应将做好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次朝核危机
第一次朝核危机 【原因】1992年,美国用侦察卫星图显示,在朝鲜平安北道的宁边地区正进行核开发。同年10月,美国恢复美韩联合军事演习,朝鲜随即停止朝鲜有关《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对话。1993年,美国再度与韩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强烈抗议,宣布全国进入“准战争状态”,并通报国际原子能机构,朝鲜正式退出《不扩散武器条约》,第一次朝核危机形成。
第二次朝核危机 【原因】2002年2月,朝鲜政府发表声明,强调“布什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体制的批评是对朝人民民族感情的侮辱”。同年10月,朝鲜透露了核开发的秘密,此举震动世界,美英等国的情报部门的专家揣测朝鲜已拥有多枚核弹。美国指责朝鲜的核秘密开发违反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12月宣布终止对朝鲜的重油燃料援助。朝鲜指责美国未兑现承诺,继而撕掉核设施封条,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视器,勒令核检人员限期离境,公开向美国叫板,朝鲜半岛出现第二次核危机。
第三次朝核危机【原因】2006年10月9日,朝鲜成功进行第一次核爆实验;2009年5月25日,朝鲜进行再次核爆实验。6月12日联合国安理一致通过第1874号决议,对朝鲜的核试验表示“最严厉的谴责”,决定从“武器禁运”、“金融制裁”、“登船检查”等方面对朝鲜实施新制裁。几小时后,朝鲜发表强烈对抗声明,宣称决不放弃核计划,并采取“将钚全部武器”、“全面开始铀浓缩”、“武力反封锁”三大措施,与美国“全面对抗”,由此第三次朝核危机爆发。三次朝鲜核危机的影响 1.伤了世界人的心。朝鲜政府不顾全世界的反对,一再地进行核试验,一意孤行,这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做法。这种行为让人看到了一个国家智慧与基本道德的缺失,这不仅要失去友好国家的支持与帮助,也会失去国际社会固有的谅解与同情。2.伤了邻国的情。中国与朝鲜是依山旁水的邻国,一直以来,中国在很多方面给予朝鲜无数的援助,同时也为朝鲜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做了大量的牺牲。朝核危机以来,在外交上中国也始终以真诚的态度为缓解半岛紧张局势做应有的努力。但是这些无私的、善意的帮助并没有收到人民想见的效果,甚至是令人痛心的。3.搅了世界的阵。朝鲜的核爆试验给想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和地区找到了发展核武器的借口地球的上空将布满蘑菇云。同时世界担心朝鲜开起“核弹店”,而从朝鲜今天的走向看,为了得到钱而“卖核弹”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世界将变得更加恐怖,半岛和周边将无法安宁。
(朝鲜:坚持开发)安全:构筑自身安全,进行反威慑政治:鼓舞士气、增加国内政治凝聚力经济:获得相应的经济、能源和安全补偿(美国:要求弃核)维持东北亚原有的势力格局,颠覆朝鲜现任政权,推进“美式民主”【利益对立】
朝核危机的实质
由朝核问题引发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全球战略背景下对朝政策直接或间接的产物。正如一些国际观察家所言,亚太地区乃美国的重点战略地区之一。倘若朝鲜半岛事务脱离了美国的掌控,不仅美国在韩驻军成为大问题,而且整个东北亚的政治地图都有重画的可能。因此,“不统、不战、不和”的局面,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并不希望看到朝鲜半岛局势的彻底缓和。正是美国出于自己全球战略的考量所采取的某些措施。美国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完全是出于对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与朝鲜之间只要还存在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之争,就必然会纷争不断,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管朝鲜怎样做,美国都不会满意的。中美关系也是如此,美国总要在所谓人权等方面指手画脚,执行双重标准。美国要从经济上窒息朝鲜,从对外联系上孤立与隔绝朝鲜,以便推动朝鲜的经济乃至政权彻底崩溃而迫使其放弃核武。
美国的战略目的:第一、美国要利用朝核问题控制东北亚事务的主导权。第二、防止东北亚局势发展脱离美国的主导方向(防止韩、日单独行动),借机巩固美日韩三角同盟关系。第三、打击与美国具有不同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朝鲜(促进朝鲜民主化、西化)。第四、针对中国给中国压力。其实防范、遏制、干扰中国和平崛起,才是其终极意图所在。
朝核危机与中国应对
中国遇到大麻烦(1)美国借机推进战略纵深(2)中朝、中韩关系均受损(3)日本只想乱中求利,妄图军事大国地位。(4)俄罗斯处境平稳,力求朝核问题上的话语权与作用力。(5)中国东北边境已经产生动荡不安感。
应对(1)原则的坚定性:中方立场是三个坚持,坚持半岛无核化,坚持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这三条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半岛和平稳定是目标,为此必须推进半岛无核化,否则半岛乃至本地区将难有宁日。而实现无核化只能走谈判协商道路,制裁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中方对朝鲜半岛四条底线首先,乱,不能越鸭绿江。一旦半岛发生**,首先危及的是中朝边境安全。不管是谁在半岛生乱,中国都坚决反对。其次,战,不能越停战线。越过停战线违反“停战协议”的,中国当然要管。第三,核,不能武器化。朝鲜拥有核武器必然打破地区军事平衡,可能剌激日本、韩国搞核军备竞赛。让朝鲜“弃核”,相关国家要给朝鲜安全补偿。美国,应该恢复与朝鲜签署的“框架协议”,将停战机制转入和平机制。第四,制裁,不能过度化。中国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和发射卫星,认为朝鲜发展核导的能力应受到遏制,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新的决议实现这一目标。但制裁不能殃及无辜,不能带来新的人道主义灾难,不能损害做为近邻的中国的国家利益。(2)策略的灵活性:目前无论怎样灵活,都要本着和平解决、对话解决的基本目标,力求多方斡旋,尽快重启六方会谈。总而言之,半岛局势的走向取决于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朝韩关系问题;二是半岛无核化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与美国有着密切关系。朝核危机能否解决,关键仍然在美国。
“三步走”、奔小康、构和谐 针对初级阶段的特点,应科学认识社会精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正确区分正确与错误的界限;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三步走”
通常人们把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称为“老三步”,把江泽民提出的21世纪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步骤称为“新三步走”。两个“三步走”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发展战略的具体步骤,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者具有承继性,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重点是在20世纪的后20年,即前两步,这20年目标比较具体,21世纪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则比较笼统,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化,主要是21世纪分阶段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步骤的第二步目标是达到小康水平,江泽民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是在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和谐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重解决的三大问题及实现途径:1 社会稳定(基本问题);2 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关键问题);3 经济社会的公平发展(现实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之事(反腐打黑抗击垄断——避免社会的无序与分裂)、公平之务(分享蛋糕,选贤任能——建造社会的有序与团结)、根本之道(实行宪政——用宪法而非政令的方式约束公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解读
关键词1 全面小康
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专家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十三五”是百年大业最关键的冲刺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全面小康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重大推进。
关键词2 经济速度
全会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专家解读:未来5年将有什么样的“中国速度”?有经济学家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要达到6.5%。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当经济增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如何将GDP在内的若干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筹考量,考验政府的智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中国正面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期,必须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期间还会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仍需要依靠改革释放红利、破除困难。
关键词3 创新发展
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专家解读:自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自主创新、创业的政策,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空前高涨。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认为,属于中国的创新、创业“黄金时期”已经来到。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等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以互联网+、通信、高铁、航天等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步入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规划到发挥市场力量推动的崭新阶段。
关键词4 协调发展
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表示,过去发展的不协调造成了区域、城乡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各种社会矛盾。未来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整体推进,尤其是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真正推动中国向软硬实力兼具的大国迈进。
关键词5 绿色发展
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长远未来。
关键词6 开放发展
全会提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专家解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说,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开放的视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国际限制,刺激生产要素跨空间的流动和配置,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借助对外开放平台,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还应着重统筹自由贸易区内外发展,重塑国内市场经济体系和全球合理经济体系,推进国际多领域互利共赢。
关键词7 共享发展
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专家解读:公报提出的实施精准扶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内容,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要害,对能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实现脱贫攻坚等目标,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设计,更要在财税、金融、民生保障等领域打好“组合拳”,建立相互协调长效机制,激发社会各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能动性。
关键词8 二孩政策
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专家解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在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积极调整既顺应了群众对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也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这一政策并非对以往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而是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节点的政策新选择。全面放开后,预计每年新增出生人口不会超过600万人,并不会对当前人口形势产生太大冲击。
关键词9 加强党建
全会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
专家解读: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此次公报中不是就发展说发展,而是大篇幅涉及党的建设,将中国发展与党的领导紧密结合,明确了共产党在国家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落实四个全面的新布局下,中国发展好坏与领导核心直接相关,因此,加强党的建设以及明确新时期治党管党的基本思路和办法,为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关键词10 反腐斗争
全会提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专家解读:“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更需要过硬的干部作风保驾护航。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严管就是厚爱。在未来5年,加大反腐力度、完善制度体系将是党的重要任务。随着新的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自律准则等出台,对于党员干部权力的监管将更有针对性,反腐将走向精准化,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
五中全会 你该注意的新提法和十大实惠
新提法: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协调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全球视野配置资源;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食品安全监管会更严格;坚持共享发展,强调全体人民要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十大实惠:困难学生高中学杂费将免除;全面开放二孩;技术工人工资将上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一;大病保险全覆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百姓将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人们吃的更安全;贫困县全部“摘帽”;蓝天白云看得见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工作回顾: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主要工作:
1、着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2、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聚焦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4、着眼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5、紧扣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6、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依法行政和治理方式创新。
“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2、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4、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5、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
6、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
2016年重点工作:(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合理确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一是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二是促进制造业升级,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三)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五)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监测预警应急机制,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做好地震、测绘、地质等工作。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严格监管执法,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依法履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廉洁履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坚持勤勉履职,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热点解读
光网城市解读: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宽带中国”已经变成现实。“光网城市”的提出,又让人们对光纤网络的大面积入户和网速的大幅度提升充满了期待。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已提出:“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经常触网的人一定记得,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对我国的“网速”表示不满,坦言:“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网速都比北京快”,“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之落后,我们自己都很难想象”。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信息高速公路的快捷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相信“光网城市”的建设能够继“宽带中国”之后,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助推中国社会进步。
海外仓解读:随着2015年5月份商务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推出,不少电商平台和出口企业正通过建设“海外仓”布局境外物流体系。海外仓的建设可以让出口企业将货物批量发送至国外仓库,实现该国本地销售,本地配送。
这种新的跨国物流形式有利于解决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种种痛点,鼓励电商企业走出去。客户下单后,出口企业通过海外仓直接本地发货,大大缩短配送时间,也降低了清关障碍;货物批量运输,降低了运输成本;客户收到货物后能轻松实现退换货,也改善了购物体验。在各大跨境电商和出口企业建设海外仓的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跨境电商相关的法律、税收服务建设。
相机调控解读:“相机调控”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所以说相机调控很重要的就是要“预调、微调”。
对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产业,政府出台的政策应该是有差别的。例如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分化现象,政府根据一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不同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契税房贷政策。
大众旅游时代解读: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经常化,日益成为老百姓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就业。不过,类似“青岛大虾”和“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也暴露出了我国部分地区旅游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迎接大众旅游时代,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人地钱”挂钩解读:“人地钱”挂钩是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使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远远快于吸纳人口的速度。一些城市盲目建设“新城”,由于缺乏产业支撑而变成“鬼城、空城”。
容错纠错机制解读: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的“不作为”现象不仅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贻误了改革攻坚和事业发展的大局。容错纠错机制就是要消除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畏惧心理,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为改革创新鼓劲。
在经济新常态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和官员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索前进,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区别对待,宽容失败、允许试错、有错必改,特别是要为勇于改革创新者撑腰,倡导“为敢于担当者担当”精神。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解读:“众创”指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众筹”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众包”则是指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众扶”指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途径,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中,专门对“四众”平台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四众”旨在汇众智搞创新、汇众力增就业、汇众能助创业、汇众资促发展。
一年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人们的创业、创新热情;此次将“四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了政府对创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高度重视。相信通过进一步推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充分涌流。
互联网+政务服务解读:继去年提出“互联网+”概念后,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今年2月2日,总理来宁夏考察时现场调看精准扶贫和农民工春节前工资支付等数据后表示赞许,他说: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让政府服务变得更“聪明”。
“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仅可以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还可以更“高效”。办事大厅水泄不通、窗口前条条排队长龙、行政人员服务疲于应付„„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后,通过数据共享和线上传输,能够将一部分的公共服务需求在线上解决。急速膨胀的公共服务需求与相对紧张的线下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能够在运用“互联网+”改造政府办事流程后得以缓解,全程的线上公开也有助于阳光政府的建设。
分享经济解读:出门在网络平台上约辆车,有了闲置房可以网上短租„„这些都是分享经济的现实例子,有报告显示,中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目前已经超过5亿人。这种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崭新模式,运用技术力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了能源消耗,正在迅速渗透到许多领域和细分市场。
分享经济可以让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社会协同合作更有效率,从而降低大众创业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创新活动中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活力。
从去年中央文件中首次出现的“发展分享经济”,到今年《报告》里的“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支持分享经济发展”,反映出的不仅是中央对“分享经济”的看重,还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态度。
工匠精神解读:在互联网时代下,制造业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些人认为再提“工匠精神”已经落伍了。但正如《中国制造2025》所指出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目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大涉企直接“利好
一: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三: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少跑腿。四:落实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五: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六:大幅放宽六大领域市场准入。
以史为鉴看“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即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古代朴素民本思想的再一次升华,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进一步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是古人半途废法惨痛教训带来的启示,是与时俱进迈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步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古代“人良法行”思想的大突破,是再一次明确的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两者有机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古代朴素逻辑的今人适用版,是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核心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推动,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树立规矩,提供法治保障和政治支撑。
***老说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是啥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怎么供给侧改革:
1、化解过剩产能
2、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3、化解房地产库存
4、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1.供需不匹配。2.消化过剩产能提速。3.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
对我们的影响 1.买优质产品不必再“海淘”,国内就能提供。2.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习近平时代>:在中国改革有多难?
中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习近平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向全体中央委员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向全面改革要红利,通过释放制度红利为发展注入动力;通过反对腐败,标本兼治,以治标开始为治本争取时间;以法治建设为抓手,通过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使中国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发展。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首先要避免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版收入倍增计划的关键是,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可以超越美国,人均收入也将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步入比较稳健的发展轨道。更加具体地说,中国希望在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再造3亿中等收入阶层,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国民收入的金字塔分配结构,转入橄榄形结构,一个由中等收入阶层主导的经济社会,将更加稳定,也更加健康。
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决战,决定改革的成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所谓既得利益,就是通过非公平竞争的手段和方式、借助公权力和政策资源、获取巨额利益的相关体。主要包括三个灰色:灰色权力、灰色资本、灰色暴利。…现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至少有三个形态,一是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既得利益;二是以垄断行业为代表的垄断既得利益;三是以房地产和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既得利益。这三大既得利益,既掌握权力,又掌握资源,还掌握资本,羽翼丰满,实力雄厚,控制相当多的中国社会财富。…既得利益至少激化了三种冲突:一是官民冲突,二是劳资冲突,三是贫富冲突。”
要想规范政府的权力,让权力受到法制的规范约束,就必须通过改革,让掌权者对自身动手术,这无疑是所有的改革家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个讲授专题 1.文化专题
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指出:“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如果没有文化反思和文化自觉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之后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与树立科学发展观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目前,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扩大,官员贪污腐败、假冒伪劣等问题上,还需要更大范围的文化自觉(需要有更多的内在的批判性自我认知),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有效解决社会重大问题。
第三篇: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尊敬的党组织:
改革开放是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推进改革开放既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政治智慧和谋略。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既是对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也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一是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突破传统势力和旧的体制机制。任何制度只要封闭僵化,都必然要走向衰落和灭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不是要异想天开、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而是要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必须坚持全面改革、整体推进。任何一项改革的滞后,都会影响和阻碍其他领域的改革,容易出现“木桶效应”,进展最慢的那项改革成为全面改革的约束和阻力,以致最终拖累改革的全部进程。现在,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但这并不是说,改革不分重点、平均用力。我国许多领域和环节的改革已经基本到位,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更加紧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既要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整体推进,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三是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统一起来。我国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移植,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靠空想、靠闭门造车不行,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总结。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深化,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筹划改革的战略目标、优先循序和战略重点,为人们提供可行性的“全景图”“路线图”和“时间表”。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统一的,两者不可偏废,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鼓励大胆探索、大胆试验,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四是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统一起来。我国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风险,如果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看准了的改革,就要大胆试、大胆闯,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但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次轻松浪漫的旅行,而是充满惊涛骇浪的远航,必须小心谨慎、稳步推进。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要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统一起来,既要有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又要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毅力和韧劲,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
五是把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障,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每一项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要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到事半功倍。要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做好周密应对,积极评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应对预案,确保改革措施积极稳妥。要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步骤和力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31
第四篇: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
—— 一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纵观我国现代化进程,未来的十年具有关键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未来这十年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的“五大关系”。这是我们平稳走过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战略思考,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工作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解放思想就是这一革命的先声。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30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思想观念无疑是先导之策;清除市场壁垒,有活跃的思想、开放的思维就有更好的办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取决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与时俱进的把握。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行,吃以往改革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正视了不同利益主体博弈频繁的现实,才会加紧建立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把握了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才能确定深化改革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哪些需要循序渐进;看清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实际,民生改善措施才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刻认知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深入调研是重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不了解实际情况,怎能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如何确立务实的改革举措?深入了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之难,懂得它们在解决就业、释放微观经济活力等方面的优势,就会在思想解放中找到破解之策。真切感知民生之艰,看到贫富差距拉大的隐患,就会在制度安排上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只有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有厚实的实践基础,也才能形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等“五大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轮驶向胜利彼岸。
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
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中国改革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贯穿始终。30多年前,“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布下一盘改革大棋;上世纪90年代,“放开搞活”激发了全社会活力,带来全方位进步;十八大以来,强调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大大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以及党的相关制度,领域广泛,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很难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改革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同时,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关键环节。从改革全局来看,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当前,一些公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大多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宏大的改革命题。2.6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户籍制度需
要破冰,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改革同样要跟进;做大蛋糕之后分好蛋糕,确保“收入倍增”是重点,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分配秩序等改革也是支撑。没有整体推进,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改革举步维艰;没有重点突破,也难免会乱了节奏,让改革久推不转。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法,至关重要。
毛泽东同志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同样如此。必须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当此中流击水之际,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管是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都既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技巧。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巨轮才能驶入更为开阔的水域。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点已是基本共识。但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
中国是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重大错误。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历史经验出发得出的深刻论断,是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重要方法论。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在增大。改革进程中,既有利益的藩篱盘根错节,也有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这样的背景下,要继续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大局、稳中求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离不开统筹谋划,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这些年来,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但在一些领域,难以上升到宏观层面,难以向纵深发展。有的地方和领域,单兵突进,没有系统整体谋划,缺乏配套协调。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要求我们强化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确保改革措施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至关重要。无论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无论是推进城镇化进程,还是建设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涉及国家、企业、居民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城乡、地区、行业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建构,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使改革更加科学系统,富有成效。
强调顶层设计,决不是否定基层创新的重要性。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选择了渐进式的路径——摸着石头过河。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准了,就全面推开。30多年循序渐进,让中国得到了平稳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一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仍然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希望找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集思广益、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改革智慧和基层探索的积极性。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不论是上海市率先推行的增值税扩围试点、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还是广东先行试水的“非禁即入”式工商登记制度、民间组织无主管登记制,都为整体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使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改革,我们就能克服各种困难,使改革进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很难取得成功;同时改革又是“一个大试验”,面对复杂的国情,必须科学决策,稳中求进。正因如此,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总书记强调,要把握“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要啃“硬骨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更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经验证明,如果面对困难不敢过河,怎么会有当初的联产承包、放开搞活?如果不啃硬骨头、不敢涉险滩,今天的改革怎能向纵深推进?又怎能有新成就、新突破?
无论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既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更要直面利益关系的调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患得患失、谨小慎微、左顾右盼,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不能得到解决,还会因此积重难返,影响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我们强调“胆子要大”,就是克服瞻前顾后、小富即安的消极思维,就是在呼唤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决心和勇气。只要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利的事情,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要是妨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
强调改革的大胆,绝不意味着要蛮干。事实上,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走了一条从实际出发的渐进改革之路。安徽小岗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探索、广东小渔村经济特区的试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国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务实路线,坚持的是由点及面的稳步推进。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推倒重来。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现实,面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改革来不得一蹴而就的“浪漫”和有勇无谋的鲁莽。
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闯”的精神,还是“冒”的勇气,都要沿着正确方向,都要从实际出发、讲究科学性。改革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和试验,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严格科学的充分论证。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这就叫“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改革有勇气,国家有朝气;改革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既强调勇气和使命担当,又讲究方法和统筹,我们就能使改革大业一步一步推进、一步一步突破。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始终贯穿30多年改革历程。能否科学把握三者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决定着下一个十年的改革成败。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时,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难有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放眼世界风云,政局动荡、社会**,让许多国家失去发展机遇,人民陷入深重灾难。回顾中国故事,改革开放的航船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中国现代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正是由于我们正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获得现实基础,这是历史与实践给我们的深刻结论。
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交融的态势更加明显。我们所攻坚的改革任务,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大险滩;所面对的发展形势,是过关夺隘的关键阶段,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所面临的稳定环境,是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双转型,是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相互叠加。经济增长的速度略微调低,便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医疗改革的节奏稍稍调整,就招来公众的质疑;一些从长远看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大型项目,会因各种反对呼声无奈下马。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复杂关系与艰巨挑战前所未有,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科学把握,认真处置。
如何理解三者的“统一”?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人心所向、阻力甚少,是“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帕雷托改进;今日之改革,早已不可能“皆大欢喜”,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可承受度,成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必须坚持的三个维度。力度不能小,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持续发展仍旧是必然要求。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不断推进。
怎样把握三者的“结合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彰显了改革发展的指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唯一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的红利不能体现在百姓切身利益上,发展的结果无法惠及群众,稳定的环境离开了民意基础,那么改革就必将失去动力,发展就会失去意义,稳定也无法真正实现。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下一个十年全面深化改革时依然需要坚持的逻辑前提。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航船一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五篇:习近平论述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这里,我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第一,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
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0多年来,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次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这样讲,并不是说就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六,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