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岭南文化
1.广东四大园林
佛山市顺德区的清晖园、和佛山市禅城区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
2.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3.四大剧种
京剧、黄梅戏、粤剧、豫剧 4.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5.广东四大名山
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罗浮山 6.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和海幢寺
7.广州历史名胜古迹
南越王墓,三元宫,镇海楼、大元帅府、光孝寺、怀圣光塔、秦代造船工场遗址、五仙观、岭南第一楼、明代古城墙
8.岭南的民间艺术粤剧 潮剧 五架头 岭南画派
岭南盆景舞龙舞狮
广东曲艺广州茶楼文化东莞木偶戏佛山秋色东莞百子论文番禺水色
9.广东音乐的代表作
《旱天雷》 《雨打芭蕉》 《平湖秋月》 《寒鸦戏水》《禅院钟声》《步步高》
10.地方戏和代表剧目
粤剧 《黛玉葬花》 《宝莲灯》
潮剧
《荔镜记》 《苏六娘》 汉剧《辕门斩子》《齐王求将》 豫剧《红娘》《抬花轿》《春秋配》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 11.南越国 建国赵佗立国
12.四点金潮汕的民居,多是以“四点金”为基本形式发展变化而来的,“四点金”类似北京的“四合院”,整体为一方形,中轴线为前厅→天井→后厅。前后两厅各有东西两间旁房,占据整座庭院的四角,故谓“四点金”
四马拖车“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13.广东最出名的花市广州 14.广东五岭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15.华美公司的第一部电影名字庄子试妻
16.客家人祖训人往四方
励志名扬 崇宗敬祖
恋土爱乡 孝悌忠恕
笃守伦常 尊师尚学
修身勤上 宜习正业
奋发农桑 端行正品
和睦礼让 戒赌戒淫
惩恶扬善 法礼不违
伦理不乱 毓德垂后
千古相传 谨尊祖训
世代隆昌 1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神秀
简述题
1.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因第六代祖师以前,每代只单传一人,类似上古尧舜禹之禅让,故名禅宗。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称佛心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惠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惠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2.广府、潮汕 客家三大民居形式引申出的岭南建筑的特点
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特点,城堡式建筑是其一大特色客家土楼围屋
广府建筑的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典型的广府民居还有一个很大的“镬耳”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象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岭南建筑的特点岭南建筑的特点,第一,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防潮、防晒的特点;第二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3.岭南思想文化的特征引申出岭南文化的世俗性的体现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农业文化与商业文明并重,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呼应。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4.从客人开步
广人望步
潮人却步看三大民系的特点以及三大民系是怎样形成的
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历代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历史上中原移民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这些中原移民,构成了广府民系的主流;
客家民系,开始他们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上不与土著居民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多次迁徙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后与当地土著畲族部分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
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客家民系的特点是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福老民系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商品意识,富于冒险开拓的精神,博采众长。但有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的弱点。潮州人喜爱喝工夫茶,听典雅富丽的潮剧。潮绣绣工精美传神,工艺品、潮州小食等表现潮州人精巧的手工。
论述题
1.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如不落夫家和自梳女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岭南文化的外部显著的特点,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本质是深层 的,特征则是比较表层的。但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6.岭南文化的直观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功能与文化主体重感觉的直观性是密切联系的。岭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善变的特征,这一特征使岭南文化难以形成文化深沉的积淀和思辨成果,但它能刺激文化的生命机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7.岭南文化的务实性
岭南文化则具有浓厚的世俗性和实用性,比较重实际、重实利、重实惠。岭南文化这种较强的现实取向和唯实精神是由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的。
8.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正因为岭南文化具有这种远儒性,反传统性,它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来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束缚较少,而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岭南文化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把握岭南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掌握其发展规律
不落夫家
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临嫁时秘密想好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新娘还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不落家妇女,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必须亲自回去“上服”尽孝执丧。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不能留在娘家办丧,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弥留期间的饮食、医药及身后费用,均由女家负责。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所谓“自梳”,就是决心终身不嫁的女子,自行梳髻,以此向社会公开发表声明:永不婚嫁。“梳起”还要举行严格的仪式,一般是到神庙进行。向神像三跪九叩,改梳辫为梳髻,并换上新衣服,接受姐妹的祝贺。“自梳”引起一种婚姻形式叫“不落家”
2.方言和普通话
语言与文字都是沟通工具,国语和方言各有优势和弱点,很难说谁凌驾谁,什么时候用什么语言,只看具体环境下的需要。一般来说,官方语言都正经规范,有严格的语法,但因为规范,难免比较死板;相反的,方言却以生动抵死取胜,都是生活化的口语,长期累积的各种歇后语、俏皮话令人会心微笑。更重要的是,方言是与生俱来的,有亲情和乡情的温度,说方言不只是表达内心想法,也是对一种生活方式和草根文化的认同。唐诗名句“乡音未改鬓毛衰”,是说鬓毛衰了,乡音尚未改,乡音跟了你一辈子,是你生命最深最深的一部分。关于国语与方言争夺空间的问题,不只是香港有,在上海和广东,都有一些捍卫方言的声音。我认为那不是本土主义的问题,而是任何官方的语言,其营养都来自各种方言,只有民间生活的活泼生气,才是语言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没有方言源源不绝地提供一些新词汇、新句法,规范的中文将慢慢僵死,到最后我们说话和写文章,都像读文件一样正规而呆板,人人正襟危坐,个个语言无味,那时我们的生活也要闷出鸟来。国语和方言都只是工具,方言可表述本土意识,国语也可表述本土意识;反过来,你要宣扬爱国情操,用国语可以,用方言也可以。语言可用来承载思想,但语言本身并不是思想,反对某种思想是可以的,反对某种语言就有点奇怪。就等于脚是用来走路的,你认错了路只能怪脑袋,不能怪脚。
3.关于广东是文化沙漠的评述
陈丹青认为,中国现在最好的媒体、刊物都在广州,广州是摆脱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策源地,伟大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广东开始,“怎么可能是文化沙漠?”他援引易中天教授的观点说:“第一条牛仔裤,第一个歌厅,第一个小姐,第一个按摩师都是在广州出现,多伟大的事情。广东文化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历史底蕴也是很深厚的。特别是从明清以后,近现代以来,文化就更能够说明问题了,所以讲“文化沙漠”,我是不认同的。在历史上,广东俗称南蛮,是帝都被贬谪官员的发配之地,潮汕处处遗留纪念韩愈的祠堂,苏轼在此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的名句,周敦颐在广州的濂溪书院修养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今日的广州,在商业的繁荣滋养下,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中心,正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粤语粤剧西关大屋和骑楼南方报系
美国是文化沙漠吗?美国文化是麦当劳,迪士尼,好莱坞,街头嘻哈,NBA。广州是文化沙漠吗?广州文化是真功夫,喜羊羊,网络游戏,YY音乐,恒大足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小说出现,诗歌就衰落了;相机出现,绘画就衰落了。京剧之所以失去生命力,因为这是农业时代的文化,在工业时代被视听体验更好的电影电视取代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更好的新文化。网络游戏和在线音乐,以其优越的互动性,短短几年间就占领了年轻人的大部分娱乐时间。时代在前进,文化在更新,有了市场才有活水,有了活水才有新文化。广州是新文化的流行中心,他们自由自在,百折不挠,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未来是属于新文化的。4.民族文化的融合
中国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
西方文化的核心:实证科学,宗教精神,以个体自由为重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民主制度。特点是外向、超越、富有挑战性。
中西方的道德观、价值观是迥然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像是太极图,圆满、优美、包容性强,是内敛型的。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而西方强调个体本位。中国重人伦,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情,西方重理智;中国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
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增多,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越来越突显。西方文化是强势的,气质阳刚,有较强的排他性。中国文化是柔性的,内涵阴柔,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和容忍度。但是,由于近代史上的巨大屈辱,民族自尊强烈而敏感。一旦与西方发生碰撞和误解,更容易将问题归咎于对方的傲慢或恶意。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相互的交往中发生冲突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由于差异产生冲突是自然的事,文化冲突不会像政治冲突那样升级为战争;相反,在相互的交流中,通过了解和调整适应,达到融合才是目的和主流。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人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断地以汉文化为基础融合各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从而使汉文化保持相当长时期的繁荣灿烂;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扬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既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经济与文化的交往的另一种表现是文化融合。各民族在一定时期内,有着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和观念,能够和平相处,甚至成为友好国家、盟友或伙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问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冲突减弱,并有逐渐融合的倾向,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或快或慢、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国际惯例逐渐接轨,就连语言也越来越超出它源出的那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越来越具有更多的国际文化内容。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与世界各国的普遍交往中,中外文化,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既会有文化冲突,也存在着文化相互融合的一面。对待中西文化冲突,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处于优势,而本民族文化处于劣势的情下,决不能对现有文化传统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旧文化”,全盘照搬外来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进行拒绝、排斥、抵制,把中国文化传统放在与外来文化完全对立的地位,而看不到它们之间既存在冲突的一面,又存在融合的一面,也是不对的。前种态度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后一态度是民族文化本位论。两者均应摒弃。在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应保持开放的态势,虚心学习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加以吸收、消化。并根据本民族自身的需要,迸行自我改造、自我创新,力求做到文化整体的均衡、协调发展,避免片面性。使“娴静”“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跃动”“外向”的西方文化相映,使东方的责任意识和西方的权利思想相辅,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
考试安排6.13 340104
周一
第二篇: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除广州、佛山两大商埠外,潮汕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潮州帮”(潮商)“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第三篇:岭南文化
1、简述广府民系的特点。(8分)
答: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
答: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
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峙南民俗的显著特色。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童
歌”也是这样,“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象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微淡远,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面卷,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
(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4、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主要袭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的位差。(2)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3)文化核心的位差。
三、简答题
1、在潮汕地区,猜谜有一种独特的规程,请简述这一规程。
答:潮汕猜谜的独特规程是击鼓报猜,猜谜开始时,主事者擂鼓一通,鼓声过后,即可开猜。猜射者先报谜笺编号,作者主鼓一声,再报谜面与谜底,又重鼓一声,再加解释,完全正确,主鼓三声。
2、在广东,对刘三姐的称呼各地不一样,从对他的称呼的变化中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风物圈?
答:民间对他的称谓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它的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乃至云南东部(云南河口、屏边一带有刘三妹传说)的部分地区,它明显区别于珠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的风俗文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3、简述六祖学佛的故事。
答:六祖是农家子弟,23岁那一年,六祖要离别新兴,到湖北东禅寺学佛。当时惠能的舅父不准他离开母亲出家,提出如执意要离家,须把外祖母家门的一块大石拜得裂开,惠能很虔诚,对着石头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真的劈成了两半。
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在碓房舂米破柴。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惠能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令大家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在碓房干活的人竟能作这样的偈。
五祖心中暗喜,但怕别人害他,却假装说:“亦未见本性。”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体现惠能与五祖心息相通。然后五祖又用杖击三下。就离开了。
当夜三更时,惠能往五祖住处,五祖秘受禅法,传以衣钵给惠能,并嘱咐说:“农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16年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槃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当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发生了一风动一还是“幡动”的辩论。毫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削发剃渡,正式被拜为禅宗六祖。
4、广东的涉外故事与传统的涉外故事有什么不同?
答:涉外传说故事中,以“洋人盗宝”型最多、其传统的基本模式是:我国某地有一宝物,外观平平,国人不识,后被某一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发现,重金购去,或以各种手段骗取,甚至武力抢夺,但由于宝物依恋故土,不愿出洋;或到了洋人手中失去灵性,不听使唤;或在争夺中损坏,变为废物。从此这个地方就衰败了,老百姓过着穷苦日子,似乎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洋人盗窃了我们的宝物所造成的。这些故事多出现在近代,表现出很强的锁国心理。
而广东的涉外传说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情调:与外国人友善相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平等竞争。
1、广州菜的特色是选料博杂,菜式丰富,既可独树一帜,又可协调众口,收到雅俗同趣的饮食效果。再者制作精细,在配料、刀工、器皿、火候、油温、原料入锅的次序、烹饪的时间、起锅、包尾、上菜方式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粤菜口味咸淡适宜,富于季节变化,口感爽脆,百吃不腻,善于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取国内其他菜系和西餐的精华,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2、(1)竹筒屋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其平面特点是单开间,且开间小、面窄,门口临街的宽度通常只有3~4米,但其进深却很大,多为12~15米,也有达30~35米的,宽与深之比由1:4至1:8,甚至1:10以上,由前到后排列成多个房间,形似竹筒,故名竹筒屋。它多见于广州西关和市中心区一带,尤以霞飞坊、盐运西、将军东、西街一带更为典型和集中。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为较高的单层,内设神楼;后部为卧室和厨房、厕所。三个部分用天井分隔,以廊道联系,竹筒屋与竹筒屋之间形成的街巷非常狭窄。
(2)其产生的原因是: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粤中地区人多地少,地价昂贵,同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可以依靠开敞的厅堂和天井,廊道得到解决。
3、客家围龙屋的整体平面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椭圆形,接近现代的田径体育场。中间主体部分为房屋建筑,屋前为长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后是半圆形的山坡或林地,种有翠竹树木,称“花台”、“茔背”;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形式为下山虎和四点金。下山虎俗称“厝尘”,平面布局为三合院形式。四点金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形式。
2、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娘无法扯开。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以暴力相逼,即厉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不过,不落家妇女,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必须亲自回去“上服”尽孝执丧。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不能留在娘家办丧,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弥留期间的饮食、医药及身后费用,均由女家负责。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3、龙母作为水神的神性,一是通过她本身的法力,一是通过她的孝子——五龙子来实现的。从她本身来说,一可解水旱之患;二能预测风云,平伏波涛,解覆溺之患;三导引航船,执钺助仗。至于五龙子,本身就是龙形,其行云作鱼,兴风作浪的本领,都在龙母之上。只要龙母一声令下,群龙便可为所欲为。
四、论述题
1、岭南文化有哪些特质?试述之。答:岭南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例如,广东音乐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以其音域宽广丰厚,旋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饮誉世界的粤菜的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在文化思想方面,他们极为主张“博考各国民族之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广东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抻。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另一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之敝端。孙中山、康有为、粱启超、冯如、詹天佑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出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第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潮州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与珠江三角洲的商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髟响,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2、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形成的原因。
答:广府民系由于珠三角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作物丰茂,为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构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广州作依托,所以在两宋时代,珠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客家民系,开始他们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上与土著居名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多次迁徒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后与当地土著畲族部分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四、论述题
1、“五羊神话”中的仙人是骑羊的,请谈谈其中有什么寓意?
答:羊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也有人认为羊是广州古越族人的图腾崇拜物。羊字古和祥通,中国古代的铜器的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汉元嘉刀铭有“宜侯王,大吉羊。”羊又是美好的象征、瑞祥之物,自古以来就是六蓄之一。有人认为,汉字的“美”拆开来就是“羊大”,即羊肥大的就是美;汉字的“鲜”,拆开来就是“鱼和羊”,而美好的白玉,则用洁白莹润的羊膏来比喻,美其名曰羊脂白玉。羊性格温驯又富有博爱的精神,自古以来,羊与人类就和睦相处,为人类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它对人从不要求什么,吃的是草,奉献给人的却是羊奶、羊毛、羊肉和羊皮,连羊粪也是很好的肥料。在羊的身上,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和牺牲的精神。
2、在六祖的学佛故事里,体现了哪些佛教文化?举例论述。
答:(1)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关于“幡动”的辩论体现了佛学的色空观;
(2)惠能坠腰石舂米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讲求艰苦磨炼的精神;
(3)惠能种菜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根基清净、心如止水的品格;
(4)惠能吃早餐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悟性;
(5)惠能显法的故事(惠明遗衣钵、向陈亚仙借地,行昌行刺等)体现了佛学中佛法无
边的功能;
3、广东的盗宝故事的自然形态是怎么样的?它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答:从洋人识宝到洋人盗宝,从平等交易到强取豪夺。但广东的后一类故事较少,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激烈,大多数反归初期识宝故事的形态,识宝者与持宝者自愿买卖,重点表现的是宝物重金购不走,以宝物对乡土的依恋来反映人们爱乡爱国的心态,而不是识宝者与持宝者的矛盾斗争。更多的涉外故事都是歌颂中外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的传统友谊的,这在近百年来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压力下是难能可贵的。
4、(要点)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5、““和、敬、精、乐”。从采造、鉴别、用具、用火、择水、烤炙、碾末、烹煮、饮用等九个方面,都应力求其精。精,正是功夫茶最突出的特点,它体现在烹制、品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器具更为精致”而已。功夫茶的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这样,当每一轮茶洒罢,总有一位座客要轮空。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小辈必敬长辈,主人要让客人,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范。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谦让之声不绝于耳,和融气氛充溢茶座,“和敬”的精神得到最充分又非常自然的体现。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了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大雅而大俗,这正是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人们从它身上既可寻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悦与怡乐。
3、秋色又名“秋霄”、“秋景”。秋色盛会一般称为出秋色或出秋景,是佛山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比赛活动。秋色的兴起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与佛山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发达,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也为佛山秋色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每年秋收过后,佛山人以店铺或行业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农产品或手工业剩余材料如芝麻、蚕茧、瓜果、薯类、刨花、废纸、棉絮等,信手拈来,用泥塑、蜡铸、纸扑加工成以假乱真的艺术品,以“担头”、“台面”的形式挑着、推着穿街过巷,供两旁群众观赏、评议,再配以舞龙、舞狮、十番、锣鼓助兴,各展其能,成为名叫“秋色会景”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2、龙母文化是西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并不亚于海神妈祖。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淀积而形成的龙母文化所孕育和产生的强大文化力,已经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1)龙母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激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孕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
劳动者创造了社会。回顾西江流域的历史,尤其是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正是龙母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江流域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继承和发扬龙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财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
(2)龙母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效应和丰富的经济内涵打造了西江流域的经济品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龙母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淀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品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龙母文化这张响遍西江流域的品牌,自觉和不自觉地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效应和丰富的经济内涵,这是文化创新经济竞争力、以文化力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一种历史必然。
第四篇:岭南文化
一、历史演变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汇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金田起义、康梁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岭南文化始终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这段时期,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从此之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广州作为现阶段岭南文化的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革新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广州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虽然从岭南文明史开始,粤北的韶关,粤东的潮汕得益于江西学派南下和闽学西进,在唐宋曾为广东的文化中心。而粤西的高州一带隋唐冼夫人期间曾为政治中心,但从明朝开始广州作为广东的省城,与其他省份一样开始确立了其他府城无法撼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二、文化构成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中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地区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府音乐被称为“广府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岭南画派是本世纪初首先从广东兴起。以岭南三杰为代表,主张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以改造传统国画,使之朝着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而提高审美教育效能的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其表现形式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最终目的则是通过艺术美的陶冶以“改造国魂”。
工艺美术
广东民间工艺品品种繁多,历代艺人继承了岭南古越族人的原始艺术,不断进取,力求创新,使得有我国南方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品更加精巧和实用。广州的三雕一彩一绣(象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粤绣(广绣和潮绣)、增城榄雕、潮汕木雕,潮汕陶瓷,潮汕剪纸,潮汕嵌瓷、石湾工艺陶瓷、佛山剪纸、佛山秋色、潮汕抽纱、枫溪瓷雕、肇庆端砚、新会葵艺、高州角雕、东莞烟花以及肇庆草席、阳江风筝、佛山醒狮、岭南盆景、广州红木家具、潮州锣鼓和麦秆贴画等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素享盛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同时又是上乘的旅游购物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此外,还包括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以及侨乡文化。
三、传播路径
路径一:通过海外侨乡联谊会传播。路径二:通过驻外大使馆传播。路径三:借助孔子学院传播。路径四:举办岭南文化节。路径五:进入主流媒体。路径六:邀请年轻人来华学习。
第五篇:岭南文化心得体会
《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心得体会
2013年5月22-23日我中心组织开展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班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我对文化艺术修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谓艺术修养,指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只有具有音乐听力的人,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具有视觉美感受力的人,才能欣赏大自然景色之美和绘画等艺术之美。本人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我个人认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情境与状态。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而目前的医患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医患之间冲突频繁发生;医患之间的诚信缺失;医患冲突引发其他问题。
医患关系不和谐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一是加剧了社会诚信危机。医患之间的诚信是生命相托,是分量最重的契约。然而近些年来时间以来,医疗行为的商品属性和消费属性被过分的强化,公益性和服务性被削弱及社区言论过分地夸大失实报道,严重的导致了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互不信任,引发很多的不良中件的频繁发生,引发医患矛盾不断的重复出现,高度的危及社会诚信的底线。二是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暴力索赔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严重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使医护人员不得不将保护自己放在第一位。不宽容的医疗环境人为地设置了许多禁区,阻碍了对医疗极限的突破,妨碍了医学的进步。三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难以得到公平地维护。最近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发生率不断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很大程度上就是医护人员在做出治疗前没有 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病人的知情参与。当前医疗纠纷大多数不是由医疗技术引起,所以,必须立足实际,找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着力点,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应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修养和职业素质,以构建和谐的隐患关系,减少医患冲突。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一个新的提高和飞跃,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只有这样的理想追随,我们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们知道,文化能使人的道德更加高尚,艺术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一个素质较高的医护人员,也往往有较好的气质,而气质又往往来源于文化艺术修养。在多年的医护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有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个人认为要更好的开展社会医疗工作开展,每个医务工作者和医疗单位都要重视以下的几点工作:
1、强化服务意识;
2、加强自觉与病人沟通的意识;
3、加强防范恶意纠纷的意识;
4、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5、强化处理突发事件时的程序意识。
我们需要艺术滋养,精神也需要艺术丰富,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才能提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做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