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岭南文化与岭南造园艺术
浅析岭南文化与岭南造园艺术
论文摘要:岭南造园艺术,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非常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既由它形成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同时也受到岭南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岭南文化、兼容性、岭南文化影响、岭南造园艺术
一、岭南文化的形成I、兼容海内三大文化体系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落后,限制了广东与中原的沟通,南海又将广东与大洋彼岸隔开,因而,其封闭性和落后性是可想而知的。在封闭条件下形成的百越文化便是岭南文化的底本,比起中华民族各先进的文化体系来说,实在是底薄本微,于是渴望吸收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
秦以前,岭南属楚地,荆楚文化正是不囿中原礼制传统,开放地博采众长,富于创新的文化,非夷非夏,亦夷亦夏。无羁的想象和浪漫的激情,飘逸流畅的动态。岭南与荆楚山水相连,历来交往密切,岭南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吸取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胜过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三国时,岭南与吴越同属东吴,吴越自古是中华富庶地,文化发达,对岭南的语言、艺术、园林、建筑等方面都产生相当影响。
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凭自身的先进和中央集权的推力向全国辐射。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和南宋4次中原人口向岭南的大迁徙,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至宋、元时,中原文化与先后融入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作为底本的百越文化,共同构筑起岭南文化体系。
2、吸收海外诸类文化
东吴时,佛教传入广东;南朝梁代,禅宗始祖达摩来广州传播印度佛教文化,后来在潮汕和徐闻形成两大佛教中心。唐代,阿拉伯商人传入伊斯兰教文化;明、清时,西方传教士将天主教、基督教传入岭南。这些外来的宗教文化在岭南比较顺利地传播和发展,建起了许多寺院、教堂,将各自的宗教建筑形式、雕塑、图案、彩画等艺术随之传进来。
可见,岭南文化是土著文化、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在交流、碰撞、激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的大融汇,必然以兼容精神为前提,是兼收并蓄的结果。正是由于岭南文化能对各种不同的文化流派甚至异质文化保持较为开放的态度,敢于和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自己,所以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也正是因此,岭南文化虽然是一种年轻的文化形态,却能够在古老而壮观的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展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辉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兼容性是岭南文化的生命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岭南文化对岭南造园艺术的影响
岭南造园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取胜,造园构意新颖,布局平易开朗,较少江南园林那种深庭曲院的空间构设。在园林的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叠石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形成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也不似南方园林之纤细的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1、儒家美学思想与岭南园林
在岭南文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由于岭南远离中央集权,受北方儒家思
想影响较少,因此导致岭南文化具有远儒性。其实早期岭南文化受先秦儒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孔子及儒家“文之以礼乐”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指对人而言,通过美育对人的提升,是本质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指对物,通过对物的美饰,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同样使人得于美育的熏陶。在岭南的建筑及园林中,最能体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就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中的“文”饰和“好修”。例如广州的陈家祠,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前后三进,包括9座厅堂、10座东西斋、6个庭院,建筑群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庭院与建筑紧密结合,体现出传统四合院建筑严谨规整的整体美感。祠堂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雕、灰塑、铁铸、铜铸、壁画以及书法对联等艺术装饰,各种装饰工艺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性能特质,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还有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顺德清晖园的园林建筑的装饰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道家“朴素自然观”与岭南园林
道家崇尚自然之旨,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等方而都有巨大影响。在园林上表现为崇尚自然山水,沉醉其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虽然山水创作不是道家才有,但园林审美的自然观则是道家的总结:“人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岭南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岭南人喜欢户外生活,居住场所常选择既生活方便而又景色优美的环境,所以,山水环境的格局成为生活空间的首选。粤西肇庆城的城市布局将七星岩湖光山色和西江小三峡连成一片,比起桂林来也好不逊色。在岭南传统园林发展进程中的南汉造园时期,就将园林景观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形态结合起来了,古代广州城的布局是“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2],北面为山,南面为海(江)。城内的白云山、与城北明代城墙相连的越秀山、城墙外的番山、禺山、东山、西山,使广州古城内融入相当面积的青山绿地。
3、岭南园林造园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实际性与实用性。
岭南园林受商业实利思想的影响,强调生活的跟进性,园林的布局构成和造园立意受某一阶段的社会思想潮流影响很大,因此园林的变动性较大。岭南造园的思想立意与北方、江南园林有所不同,虽然也叠山理水,但园主人并不刻意追求山水,也并不完全陶醉于山水园林的享乐中,在岭南人眼中,园林生活只是全部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不刻求园林某些细部的精雕细琢,不居于某一园的终生享用,而强调园林的随见性和环境的怡人性。因此,园林不仅存在于私园,也存在于城市公共活动区域之中,如惠州西湖、潮州西湖和荔枝湾等,以及公建园林,如酒家、茶楼、戏园园林等。
4、岭南园林造园结合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
岭南造园比较周密地考虑了气候的因素,非常注意朝向、通风条件和防晒。其中庭园布局比较特别的是粤中庭园,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疏后密型,以顺德清晖园为代表。清晖园的前部(南面)布置庭园,后部是密集的建筑群,通过庭园、天井院落、巷道以及敞厅等形式来组织自然通风,夏目的主导凤,无论从平面布局或纵面的设计布置,都能吹到后院的每个角落。另一种是连房广厦型,以东莞可园、广州小画舫斋为代表。岭南园林喜用庭园或庭院的园林布局方法,除了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土地价贵而造成园林用地狭小之外,最为重
要的原因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园或庭院可利用建筑的楼宇和廊墙来减弱强风暴雨对园林的侵袭,将强风对园林景观植物的破坏尽可能地减少。
5、西学东渐的思想,中西合璧的审美观念。
西方文化对岭南近代建筑园林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园林的造园手法上。民国以后,留学回国的工程师、建筑师日渐增多,广州开始出现中西风格融合的一般建筑和高层建筑,20世纪初,由于广州开始开辟马路,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形式相结合,演变成广州的“骑楼”建筑。“骑楼”是跨人行道而建的,建筑之间互相连接形成有遮蔽的人行道长廊,适合亚热带气候,方便行人,成为广州商业区街景的主格调。位于商业中心的各大茶楼,其外观形式无论偏重传统特色还是模仿西洋古典风格,但多以折衷糅合为主,形成岭南饮食文化市井风情的特有形式。立园的水池造型,也是采用西方几何形的喷泉池形式,水池四周用栏杆围合,这与中国传统造园的山石池岸做法大相径庭。岭南建筑除了外观造型外,建筑细部、装饰装修等方面业吸取外来建筑形式河技术,如拱形门窗、外廊式阳台、铁枝花纹栏杆等等。
三、小结
岭南造园艺术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从岭南园林造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看到,它是个多方面的有机综合体,既有孔子“文之以礼乐”的儒家思想,又有老庄“原天地之美” 的道家思想,因此岭南园林在造园环境的取向上崇尚自然,追求山水田园风光,园林建筑的表现上则突出“文”饰的人工艺术性。明代以后,对着
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经世致用的造园理念和西学东渐的造园手法也融入到了岭南园林造园之中。所以,岭南园林既有北方、江南园林的影子,也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国外文化和国外园林的影响下,许多外来的建筑符号和造园手法也被用在岭南园林中,在各处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既有其共性特征,也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同时造园既有一定的严谨性,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此可见,岭南地区所创造出的这种具有极强地域特征的文化体系,和开放、兼容、多元、创新等文化特征,将使岭南园林的造园能不断求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李锦全等编.岭南思想史.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清]黄佛颐编.广州城坊志.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4.刘管平. 岭南古典园林. 建筑师(2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5.张家骥. 中国造园史.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6.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O05
第二篇:浅谈 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
浅谈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
我自己在专题研究作业中通过对陈家祠搜集、阅读资料等过程对于岭南建筑和岭南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谈到岭南的建筑,不得不提起陈家祠。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是现今广东保存最完好、规划最宏大、工艺最精湛的传统建筑,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当中更有各种岭南艺术珍品,让人叹为观止。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被广州市民评选为广州市文化名片。
陈家祠具有如此之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它与岭南文化又有什么关联呢?透过陈家祠我们又能了解到岭南文化对建筑的何种影响?
陈家祠中的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文化艺术之精华。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其中灰塑的使用也是一种体现,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岭南民间文化艺术特色。
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从岭南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岭南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
让我们一同来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岭南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
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自始自终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岭南山多、丘陵多、河流多,城镇和村落多结合地形、河流、道路,山势自由布局,靠山面,交通方便,防御设施完善。城镇格局多为不规则,街道多顺应河流和山丘道路走向,曲直相宜。岭南的古城规划巧妙地把建筑与自然融合,使天、地、人道三合为一。如广州的三山五湖等,把城市园林化、自然化。城中的楼、塔、台、城门高耸入云,与蓝天、青山、绿水相映,形成了岭南城市风貌的独特意境。岭南古代城镇村落选址多依“风水”为据,按“龙”“穴”“砂”“水”的四大要素布局,为求“藏得风水”,山水要洄漩、拱卫、开合得体,注意对景、借景,以人体的阴阳五行来处理各种关系,有较强的整体性。这也是岭南人使城镇村落适应环境的特殊的构思方法,考虑到通风、排水、御寒、向阳、供水、安全、运输等人们的物质需要,也考
虑到生态美、环境美、景观美的精神需要。
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从事航海的岭南人很早就接受外来文化,使在岭南文化氛围之中发展的岭南建筑景观自古就表现出强烈多样化、多元化倾向。古代中原地区汉族在南迁过程中带来中原地区先进文明建筑技术;外出经商衣锦还乡的岭南人不仅带回了商品,还带回了域外建筑多姿多彩的平面组合和外观。再加上岭南地形复杂、民族多,所以民居类型繁多。例如粤中的竹筒屋、明字间、三间两廓,粤东潮汕地区的爬狮、四点金,客家的土楼、围垅屋等。这些民居传统建筑都充分糅合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特色。
近现代岭南建筑受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影响更深,愈加追寻着岭南人固有的世俗——兼容和多元的文化性格。现代岭南建筑的不拘一格、回归自然的造型,正是岭南建筑不断发展、充实的例证。
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古建筑设计体现封建礼教的中心思想。在这点上岭南建筑所体现与中国传统建筑是一致的。虽然特殊的地域铸就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岭南建筑,始终体现着岭南文化特色。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布局的主流。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称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当代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港台媒介,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的思潮,不断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组成,它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文化特点。从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它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表达,而不是仅仅为一个建筑体,更是一种“家”的感觉。
第三篇:感悟岭南造园之趣
感悟岭南造园之趣
摘要:岭南园林主要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分布,包括两广、福建和台湾地区。岭南的社会历史和地理气候孕育了岭南园林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和鲜明地域色彩的造园艺术。岭南造园以清新旷达、朴素生动取胜,在园林的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叠山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形成了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也不似南方园林之纤细的一种轻盈典雅、通透开朗的岭南格调。
关键词: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叠山,建筑,细部,植物
Abstract: the garden of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mainl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s the center of distribution, including Guangdong, Fujian and Taiwan area.South of the Five Ridges's social history and geography and climate gave birth to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gardens have a unique style and distinctive local color art.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gardening fresh broad-minded, simple vivid win, in the garden of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space organization, architectural style, use of color, mountain and water allocation and flowers and tre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formed not like northern landscape of magnificent, also do not like the South Garden slender a light and elegant, transparent and bright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style.Key words: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private gardens, garden art, piling, construction, details, plant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一、清代岭南私家园林之背景概述
清代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历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多民族的统一大帝国最终形成。[1]从乾隆到清末,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于全国各地,其数量之多就必然导致会出现不同地域风格的私家园林,从而诞生出不同的造园艺术。就全国范围而言,最为成熟的是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它们的特点显著,造园艺术水平较高,完整保留下来的园林也很多。其他地区的园林或多或少会受到这三大风格的影响,从而又出现了很多亚风格。[1]当然,无论什么风格的园林,都应该是结合于不同地区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而顺势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
岭南,泛指我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
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5]岭南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条件就促使了岭南园林形成了一种自己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无论是园林布局、空间组织,还是水石的运用、花木的配置,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正是如此,岭南园林在众多园林之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清初,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亦相应繁荣,私家造园活动开始兴盛,逐渐影响及于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到清中叶以后而日趋兴旺,岭南私家园林特色日趋明显。[1]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名园,它们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视为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品。
二、名园赏析——领悟岭南私家园林之造园艺术
1、梁园——领悟叠山技法
梁园是佛山梁氏园地总称,包括“十二石斋”、“寒香馆”、“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四部分,分别由嘉、道年间岭南著名书画家梁蔼如及其侄梁九华、梁九章、梁九图死人精心营建。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素以湖水萦回、奇石巧布著称岭南。其布局精妙,总体规划的特色就在于宅第、祠堂与园林三者巧妙合理的组合,浑然一体,从一般宅园之中脱颖而出。此外,变化叠出的空间,不拘一格的造园组景,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以及园内的特色观赏植物,都使得梁园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园林韵味,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最为突出的是,我从梁园中群星草堂前的石庭领悟到了岭南园林的叠山艺术。中国人对奇石的喜爱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掇山叠石艺术是中国造园的独特传统。[3]相传梁园奇石达四百多块,有“积石比书多”的美誉。[2]群星草堂前地石庭,由若干形象各异的单块石头的特置而构成。它讲究一石成形、独石成景,在岭南私家园林中独树一帜。造园者通过对独石、孤石的整理,突显个体特性,表达了对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格的追求。园内巧布太湖、灵璧、英德等地奇石,在庭园中或立或卧、或俯或仰,极具情趣。其中的名石有“苏武牧羊”、“童子拜观音”、“美人照镜”“追月”等。[2]
“叠山理水”几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代名词,而梁园的山不是“叠”出来的,而是与整个造园质朴的风格是相统一的,不求恢宏的气势而求石的神态韵味。此外,小型叠山或石峰特置与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的水石庭、水局,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乃是岭南园林之一绝。[1]清代岭南私家园林的这一造园艺术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群星草堂为梁氏家族庆会的场所,其南之庭院分别为石庭、水庭、山庭鼎列,最能体现岭南园林的神韵。
2、可园——领悟建筑艺术
可园,在东莞城郊博厦村。始建于雍正年间,该园东临可湖,平面呈不规
则的三角形状。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6]纵观可园整体布局,是由建筑物围合而成的。园林的主体建筑是“亚字楼”及“可楼”。
受地域和文化影响,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1]岭南造园比较周密地考虑了气候的因素,非常注意朝向、通风条件和防晒。由于岭南地区位于低纬,受强烈的阳光照射,为了适应炎热气候,建筑的组合比江南园林更加密集、紧凑,往往连房广厦型以取得遮阴的效果,同时也能便于雨季的内部联系。
可园的规划就体现了这一特色。可楼高约13米,四层,为全园的构图中心。楼内外均设阶梯,外阶梯从楼旁之露台旋转而上,凭栏俯瞰全园,远眺城郭,景色俱佳。[1]
总观可园的规划,建筑占较大职称论文发表比重,其布局呈不规则的连房广厦的庭院格式,这就体现了岭南园林的建筑之美。这种建筑之美体现在其强大的功能之上,既在炎热的天气下起难道遮阴之功效,又能在阴雨天气起到方便交通之功效,此外,还能防御台风袭击。虽然,大比重的建筑在传统园林中不被认可,但是,在特定的地域气候条件下,这种具有强大功能性的建筑应该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的。在岭南这种亚热带炎热多雨的气候中,就应运而生了这种形式的建筑。
为了适应这种气候条件,岭南造园中庭院的布局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疏后密型,如顺德清晖园,另一种是连房广厦型,如可园。
3、余荫山房——领悟细部之趣,中西合璧
余荫山房在广州市郊番禺县南村,园主人为邬姓大商人。此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完整保留至今,是粤中四大名园之一。
余荫山房在建筑的局部、细部的表现上很精致,尤以装修、壁塑、细目雕工见长,而且多有运用西方样式的,如栏杆、雕饰以及建筑装修。园内的建筑内外畅透,雕饰丰富,尤以木雕、砖雕、灰雕最为精致。主要厅堂的露明梁架上均饰以通花木雕,如百兽图、百子图、百鸟朝凤等题材多样。[1]如一入门,经过一个小天井,左面植腊梅花一株,右面穿过月洞门以一幅壁塑作为对景。
西方文化对岭南建筑园林有着很大的影响。余荫山房由两个规整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庭,水池的规整几何形状也是受西方园林的影响。西半部是一个方形水池,东半部面积较大,是一个八方形水池,有水渠穿过亭桥,与西半部的方形水池沟通,如图所示。八方形水池的正中建置八方形的“玲珑水榭”,八面开敞,可以环眺八方之景。
4、纵观名园——领悟植物之意
“四季繁花,热带风光”八字概括岭南园林中的植物恰到好处。无论是怪石嶙峋的梁园,还是连宇成片的可园,亦或是局部造诣精湛的余荫山房,置身于之中,我们都能因其中美丽的植物而驻足观望,流连忘返。如梁园堂前的月
台左右各植炮仗花树一株,古藤缠绕,花开时宛如红雨一片。
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荫的荫凉效果尤为宜人,堪称岭南园林一绝。[1]在林本源园林中,几株大榕树的杈桠美姿,给园林增添了生气,巨大的遮荫效果使得游人虽在炎夏,却暑气全消。大榕树不仅提供了一派自然景色的赏心悦目,也作为园内消夏纳凉的理想场所。
三、综述清代岭南私家园林之造园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园,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产物。神州大地,山川形胜,景象万千,成为造园创作的蓝本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
中国园林产生的背景即为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清代岭南私家园林的产生亦是依托于此。岭南的地域环境特征很自然地造就了岭南私家园林独特的造园艺术。炎热多雨的气候使得岭南园林的建筑连宇成片,庭院和庭园的组合更加密集、紧凑,特别重视建筑内外空间的通透与联系,以及植物带来的阴凉。园中叠山多用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形成水云流畅的形象。[2]最具地方风格化的还是要提及园林植物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岭南地处亚热带,这里的植物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这种地域的优越性为岭南园林增色不少。园内一年四季花团锦簇、绿荫葱翠。一些乡土树木与花卉是江南和北方所没有的。老榕树的大面积遮阴效果,也是岭南园林景观中的一朵奇葩。地方风格的普遍化,园林风格的乡土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造园技巧长足发展的结果。
四、感悟
中国园林世界一绝,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倾注大量的精力,表现出非凡的智慧营造园林。他们太热爱大自然了,不但出远门游览河山,还把春色美景移到围墙之内欣赏。
通过对岭南私家园林的深入学习了解,我更加深刻体会到,造园活动是深受当地自然坏境影响的,古人在造园时大多就近取材,尤其是植物景观。在岭南私家园林中,大部分的植物是土生土长的,这种园林艺术就使得园林地域性更鲜明的被表现出来了。这样,既能体现出乡土气息,同时也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我想,一个没有以地域文化作为设计背景的园林只是一个躯壳而已,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同时,园林艺术的兼容性也深深感染了我。造园艺术不是单一的一门学科,它是与许多复杂的建筑、工程、工艺,以及植物栽培与养护技术等相结合而生的。它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文化。园林可以抒情,寄怀,可以养心,韬光养晦„„
每一个园林的设计与建造,都应有效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将功能与艺术密切地结合起来,以创造出个性化、本土化并具时代特征的园林作品。正如岭
南园林,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就顺势形成了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也不似南方园林之纤细的一种轻盈典雅、通透开朗的岭南格调。正是这种求同存异的思想,使得岭南园林脱颖而出,自成一派。我们应向古人学习,不能盲目追求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更重要的是结合地域文化并体现出其强大的功能。这样的园林作品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摩擦,才会被大众所接受。如果一味地追求经典,追求视觉上的享受而弃园林真谛之不顾,那么园林都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中国传统园林,本与自然,高于自然,这是永恒的主题。高于自然,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体味天成知趣,否则就显得矫揉造作了。
通过对岭南园林的深入了解,我更加体会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岭南私家园林的这种独到的造园艺术,值得我们好好研读,并从中汲取精华,五、结论:
园林史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的影响,并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面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清代岭南私家园林便是如此。关于岭南私家园林,我们需要学习研究的还有很多很多,它的文化之博大精深,造园艺术之精湛细腻,都是我们值得研读的,这是古人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路红.园林艺术——情感与自然的交融,安徽美术出版社
3.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唐鸣镝,黄震宇,潘晓岚.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旅游教育出版社
5.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9417209.htm
6.http://baike.baidu.com/view/491919.htm
第四篇:岭南传统园林造园特色
摘要:本文认为岭南传统园林有几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连房广厦的设计手法,通过船厅、高楼、连廊等园林建筑构成观景点,突出临水建筑并用各种叠石造景形成富有特色的石景艺术。
关键词:岭南 传统园林 造园手法 特色连房广厦宅中园
南汉以后,岭南较少大规模治园,到了明清,园林逐渐趋向私家造园发展,像今天保留下来的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番禺余荫山房,就是当年私家园林的代表。私家园林来源于民居,民居庭院一旦得到扩展,并赋予一种意境,园林便应运而生。私家园林的布局,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种为园林包围着建筑,这类园林的特点是:造园面积较大,追求人格化的自然山水,建筑在园林中只是起陪衬、点缀作用。此种园林主要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江南私家园林常常是民居与园林分开设置,在宅居建筑群旁设园,像苏州的网师园、吴江县同里镇的退思园等。或者干脆另寻地方辟园,园林和住宅各自独立设置,宅居作为园林主人归隐逸世的去处。私家园林布局的另一种形式,是建筑包围着园林,而这类园林的特点是以建筑空间为主的庭园造园,宅居和园林融为一体,表现在园主人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实在,庭园设置不在乎大与全,而在于实用。
这两种造园的形式和指导思想,也就是岭南庭园和江南园林本质上的区别。
岭南庭园由于占地面积小所以常将建筑物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地布置,用“连房广厦”的方式围成内庭园林空间,使庭园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紧密结合起来。造园用地虽然不多,但园内石沼桥廊、古木花藤,布置得幽深别致,形成独特的造园风格:“满院绿荫人迹少,半窗红日鸟声多。”„„
(转自“园林学习网”)
第五篇:阅尽岭南人物感悟岭南文化
阅尽岭南人物感悟岭南文化
在古代,中原文化处于主流文化地位,岭南是南蛮之地,文化处于边缘地位,也就是说中原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岭南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可是到了近代,岭南板块中的广东却成为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今天的经济地位处于全国领先。岭南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特色越来越鲜明,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岭南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岭南人除了勇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想意识,还积极思考,变革图强,使岭南成为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产生了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变革和文化巨人,使岭南成为“近代史上思想家的摇篮”。
孙中山,西方民主火种的引进人之一,他坚持“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宗旨,但他追求的共和国模式以及革命方法和手段没有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局势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发展。刚开始他师法美国,钟情于美国民主制度;随后又毅然将目光转往北方,转向胜利的俄国革命。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选择了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和发展三民主义,注入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他燃起的辛亥革命的烈火,不仅推翻清王朝,而且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新生民主共和国,将帝王时代带到现今世界,实现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飞跃。开放、灵活、变通的岭南文化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折关头起了关键的作用。
张九龄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在古代,岭南人不仅利用江河、湖泊养殖水产,还懂得充分利用稻田养鱼。据《岭表录异》卷上记载,唐代的岭南新泷等州,开荒造田,聚春雨进山田,“即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精明的岭南人,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以获取更多的食料。近代出现的果基鱼塘、桑基鱼塘,养鱼、种果、种蔗、植桑、养蚕,一举而多得,这是岭南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岭南人为发展养殖业拓展食料来源的创举。可见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岭南富足的物产所提供的食料,而富足的物产则是岭南特有的“天时”、“地利”所造就,是岭南人的智慧与辛劳所创造。打造了影响甚广的岭南影视文化。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文化造就人才,人才造就新的文化。从而打造出岭南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