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术与艺术
技术与艺术
技术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亦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艺术一方面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技术重经验﹑技巧,艺术重典型﹑创造。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之所以能产生撼人心灵的杰作,因为其中不仅具有技术支撑,更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技术与艺术好比一对孪生儿,没有技术含量作为支撑,创造性、典型性就好比离开人体的游魂,无所依附,只能是异想天开或不可思议。离开具有个性化的意识创造,纯熟技术也只能是一种普遍性﹑大众化的经验或操作,不可能产生情感与生动之处,就好比服装店里的塑料模特。孔子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自然不能不有个性中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创造性。但他之所以不逾“矩”,肯定对矩极其纯熟,了然于胸,“矩”就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从心所欲是有“矩”做基础支撑的,设有矩做支撑的“从心所欲”肯定是不能被世人所认可的,甚至贻笑大方的。但技术基础只能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一种可能,如果仅局限在这一层面,恐怕还是不能产生生动的艺术,典型的效应。例如明朝的“八股文”做为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只是一种定格技术,即使演练得再纯熟也不会产生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再有明清科举考试限定的字体“馆阁体”,纯属技术要求,难以产生生动性。因为他没有创造,没有个性化的意识。有一戏谈,说清朝刘墉与翁方纲论书法,翁说刘:“你看你的哪一笔是别人的”。刘说翁:“你看你的哪一笔是自己的”。从中可见两个极端:只重技术,不重创造与没有技术而随心所欲。学前人,学传统是基础、是积累,个人展现是创造、是个性。由此可见技术和艺术呈现为这样一种关系:技术是规律、经验、积累、基础,艺术是个性、创造、拔高。同时两者又是一种动态的互为影响的关系。当一种艺术观普遍化,被大众所接受,他就会转向技术层面,从而促进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样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时,他就会为高档次的艺术产生提供坚实基础与可能性。
但两者的分界不甚分明,总会存在一个亦技术亦艺术的阶段,我们常说:“瞧!这东西多富于艺术性。”这里所指的“东西”大都是当下技术水平条件下的普通产品而已。
技术与艺术的共性体现在,两者同受社会与时代及其环境的影响。在技术方面,原始社会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钻木取火技术的发现、普及和成熟运用,肯定受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原因是技术传播方式和载体上的差别,原始社会各氏族之间的交流有限,即使难得交流,方式也只限于简单的语言与手势。而三次技术革命的传播与普及就显得快的多。尤其是当今电子与网络时代,技术的运用、传播和普及速度要比原始社会不知高出多少倍。在环境方面,直到如今很多地区仍然保留下来较多的地域性与人文性技术。如民族服装制作技术、首饰打造技术、器具制造技术等。总之,在一个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的时代和一个高技术人才云集的地区,技术的发展传播与师承的正面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反之技术的传承所受的负面作用也是人为所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的。如北京作为几朝古都,兴建故宫时可谓是人才济济,即便是一个普通工匠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技术。而在当今时代,尽管社会发展较快,但偏远地区落后的程度却让人不可思议。这也说明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至于艺术方面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就更明显了。没有北宋的繁华,就产生不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没有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就产生不了反映那个时代背景的潘鹤大师的著名雕塑《艰苦岁月》。同样,没有抗战时期的难民奔波也产生不了蒋兆和先生的历史记实长卷《流民图》。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一定的地域条件和人文条件下。如宋徽宗赵佶,作为皇帝昏庸无能,但重视绘画,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自己创造了“瘦金体”,还使绘画艺术一时兴盛。画院内人才济济,产生了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与风格。再如“扬州八怪”的产生就受地域经济和人文的双重影响,扬州作为大运河上的一个货物集散地,当时经济发达,吸引了诸多客商来往。地方官倡导,常举办诗文酒会。富商大贾们附庸风雅,吸引了诸多名士,使扬州成为一个艺术中心。富商对书画更是着力搜求,风俗所至中产人家,甚至贫民中稍富者亦求书画悬室之中,以示风雅。民谚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再之像郑燮、李鱓、李方膺这些人,虽登仕途,但官卑职小,宦途失意,到扬州来只是“换米糊口”。查民疾苦又忠于朝廷,感情盘郁,借“四君子”题材在诗书画中发泄牢骚,寄托用世之志。
技术与艺术的不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艺术创新是一种顿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晋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绝非偶然。当初如不经过“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漫长学习过程,肯定不会顿悟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产生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道路也是一个绝好的见证。70岁前的贫民生活打造了他深厚的艺术底蕴,70岁后在陈世曾与徐悲鸿的点拨下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一流的篆刻、国画大师。再一个印证者是陈之弗。近现代中国工笔花鸟画除任伯年外基本是走向没落,很多国人对此都不堪一提。陈之弗在广泛学习宋元的漫长过程中,顿悟到生物感四时之精华,并使之融合在一起。如他笔下的牡丹,把春花、夏叶、秋干、冬芽表现在同一幅作品中,顿现盎然生机。
第二:技术能获取实惠,艺术需付出代价。技术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常具外向性,容易被人接受。因任何一种技术都能给人带来诸多实惠,如蒸汽机、电气化、计算机的发明和利用,三次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呈几何倍数增长,给社会创造了难以数计的经济财富,从而获得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认可。故人们常把“学一项技术”当成一种谋 生手段。而艺术在生成过程中需一定的投入,才会产生个性化、典型性的结晶。很多艺术家还因其创新不被当世认可而命运坎坷,艺术人生相当悲惨。最为典型的是荷兰伟大画家凡高,最初的流浪生活使绘画材料的投资也难以保证。风格上由现实和情节表达到粗硬线条和明艳色彩的转变 表达了思考和希望、同情和悲伤。《向日葵》以独到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完美地表现了内心的感受。移居法国的12个月是艺术生涯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最悲惨的阶段。美好愿望和信念与冷酷现实和污浊间的不可调和及世人的不认可,使生前的1500多幅画仅售出一幅,诸多情绪纠缠而导致精神分裂,最后自杀身亡。这付出的是生命代价。
第三:技术重经验积累与传承,艺术重阅历体验与宣泄。技术是一种行规、标准。其本身的形成就是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扩大生存空间,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在师传徒和间接读书学习中,因文字的传播优势远优于师承,故而古人择其成功经验著书立传。但两者的传承中都注重规范化、精准化,避免误传、斜传、漏传。木工敬鲁班,体现了师传徒的传统,《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作用则体现了经验的间接积累与传承的优势。艺术并不排斥经验,但重在把经验纳入到阅历中去咀嚼、品味、感悟,从而获取全新的形象与素材,将其提纯至典型化、个性化界面,从而将获取的独特见解宣泄出去。意即通过阅历感受、改造经验,甚至进行全新的艺术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阅历、体验是过程,宣泄是结果。康熙末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在接受中国画时,他已经有西画的解剖知识、写实经验的阅历,在咀嚼、品味两者区别中,感悟、尝试了把西画的写实融入国画,使作品既有西画的实又有国画的意。最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美术大师徐悲鸿,他先学国画,又出国学西画,再返朴国画。在创作《愚公移山》时,对这一寓言反复推敲,提纯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利用西画的比例、透视、解剖知识,精准人物动态比例,再以国画意象化的手法夸张人物神情,才产生出这一名作。对中西画法和“愚公移山”寓言了解的经验,在创作的阅历过程中经反复咀嚼、品味、感悟,具有中国画的特色又具西画的写实,且把两者结合到一个完美境界,分寸和程度的把握可谓是恰到好处。
第四:技术重理,要求详尽。艺术重情,要求典型。技术学习不管是师承还是读书都要求详细、完整、合理。木工做凳子,如不去详尽了解凳子的各组成部分及其构成的合理性,就未必能做出具备使用功能的凳子。而靠源于生活的典型塑造,去烘托高于生活的情感则是艺术的要领所在。在反映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记录片中有这么一组镜头,其一:救援部队在车辆无路可走时弃车向灾区奔驰;其二:直升机急速空降救援部队;其三:救援部队和志愿者快速抢救伤员;其四:全国人民踊跃捐助灾区„„。现实中这些情景未必这么快,也未必这么集中,然用艺术手法将其夸张、加快节奏、集中表现,使救灾的十万火急、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军队的钢铁长城作用、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得到烘托,从而达到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升华之目的。
第五:技术具有大同性,艺术具有独特性。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发展水平尽管具有不平衡性,但就一项技术却具有很大的相同性。因为他所依据的理论、规律等是相同的。而艺术却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每个性格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与表现不同,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如诗词上的豪放与婉约、绘画上的写实与写意等。七律《长征》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与“更喜岷山千里雪”两句,大众化认为长征中雪山和草地的跨越是最为悲壮的一幕,而毛主席却极具个性的以极具乐观的态度和开阔的心胸展现出来,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技术和艺术的区别和关系转化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以上仅限于个人的粗浅认识。但理论的帮助必然会对技术学习的登堂入室,及到艺术的过渡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正是本文写作的意义所在。斗胆陈写,愿与同仁共勉。
基本信息: 姓名:郑传普
单位:河南省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453200 电话:*** 邮箱:zhengchuanpu654321@163.com
第二篇: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技术更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姓名 学号 院系
从1985年电影诞生算起,百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促成了电影艺术的重大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这两次变革并未在电影产业化上产生太大影响,其影响是针对于电影艺术的。
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使得电影真正成为视听综合艺术,促成了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的诞生,也预示了默片时代的终结。但是这一次变革也引发了反对的声音,当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默片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以及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20世纪30年代,尽管电影在世界各国已经相当普及,而且这门新兴艺术已经引起一批欧洲先锋派艺术家的兴趣与重视,但在当时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的再现现实,鲁道夫·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紧紧抓住电影影像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差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阿恩海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里对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并对无声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于无声电影的理论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未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即使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也在1940年推出其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在美国诞生色彩造型成为电影又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似的银幕上的世界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一样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认为如此可以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以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带来了电影留声机和彩色电影胶片,从而引发的这两次电影产业的变革与第三次相比只是序曲,环境音响和对白带给电影的影响增加了电影反映现实的逼真性,真正影响到电影产业化的,还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如果从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1977年首先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的特技效果成功运用到《星球大战》中算起,这场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目前正在进行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学观念,为电影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以极其逼真的技术手段和虚拟现实的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电影产业的魅力与生命力。
从《侏罗纪公园》里栩栩如生的恐龙健步飞跑到《真实的谎言》中庞大的战斗机在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再到《泰坦尼克号》中巨轮倾覆在冰冷的海面上,这些震撼场面无不归功于数字技术,特别是2004年获得奥斯卡11项大奖的《指环王:王者归来》,更是用数字技术创造出了无法复制的效果。“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制作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保住了电影产业。早在20世纪下半夜,由于电视业和录像业的迅猛发展,许多人宁可在家里看电视或录像,而不愿到影院去,这造成了电影票房的萎缩。正是高科技技术的更新与运用拯救了电影产业。技术更新带来的震撼效果,只有在影院中才能深刻体会。
“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既涉及技术层面,也涉及艺术层面;既涉及发行制作,也涉及特技效果;既涉及电影本体,也涉及虚拟现实;既涉及电影创作,也涉及电影美学。” ②总体看来,数字技术的更新与运用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方式;同时,数字技术创造出电影的虚拟影像,创造出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影片;数字技术还带来了影视艺术的普及与融合。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是多方位和多领域的,除了影片的制作外,数字技术对影片的传播方式、发行渠道、接收方式,乃至美学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代电影产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还在继续,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带给电影产业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注释:
①《数字化电影制片》 【美】托马斯.A.奥汉年
迈克尔.E.菲利浦斯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②《影视美学》 【中】彭吉象
第282 页
第三篇:浅析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浅析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摘要: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特点分析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导的“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人物发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分别从教学改革理念的深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创新等多方面来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并通过实践总结出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期能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中。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技术与艺术;教学改革;项目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
近年来,各类人物形象设计工作室在市场上层出不穷,人们对形象设计的需求涉及美容、美发、美体、美甲、养生等各个方面。对行业的高水平要求意味着对行业人才的高标准需求。因此,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应运而生,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填补了相关教育的空白,培养大量职业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高学历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6年来,从一开始借鉴美容美体专业和影视戏剧类摄影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出具有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特色,落实学校“五育并举铸魂育人,歌党颂国筑梦双高”实施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与艺术类学科相通但又特色鲜明,它综合了化妆、发型、服装的造型、质地、色彩以及风格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效果,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有很强的时尚性、系统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文化市场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1]。因此,在加强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以人物发型设计课程为例,科学地提出了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导的“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人物发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并通过实践总结出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期能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中。
1人物服饰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特点分析
人物形象设计是根据人物的基本特征、性格特点、心理需求和所处场合需要,运用专业设计材料和造型工具,对人物整体形象进行设计和改造,让人物在面妆、发型、服装款式、风格特色等方面达到完美和谐的整体造型。
1.1实践性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如人物造型化妆、人物发型设计、形象艺术设计等都是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只依靠教师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示例操作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实操练习。学生课后的实操练习可以检验课堂练习的成果,同时强化和验证老师的理论教学成效。针对本专业的社会实践要求,需要在社会实践岗位教学中加强实操训练,让学生在岗位实习与现场参观等教学活动中,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实际需求,加强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技能要求方面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审美艺术设计能力。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2]。
1.2时尚性
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新兴时尚产业,在时尚流行趋势和审美变迁理解方面对从业人员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不但应加强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其审美艺术眼光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了详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加强学生在妆容、发型、服饰搭配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尚流行和审美文化,并将其应用到人物造型设计创作中。用健康的时尚艺术审美去引导技术,培养出拥有精湛技术、高雅艺术、崇高审美、精益求精,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物形象设计师[3]。
1.3综合性
在新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为培养符合1+X人物化妆造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人物形象设计师,就不能按照传统的课程体系将妆容、发型、服饰搭配分开教学,而是需要建立一套能培养出在妆容、发型、服装,饰品等人物形象整体造型中凸显成效的课程体系,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即需要加强对学生各方面造型能力设计的培养,又要兼顾妆发、服饰等整体造型能力的搭配,避免学生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但设计出的人物整体造型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需要注重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设计,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4应用性
人物形象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应用性极强。为了设计出令顾客满意的作品,人物形象设计师需要与顾客实时沟通交流,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顾客的性格、爱好和对造型的接受程度。因此,沟通能力对人物形象设计师来讲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融入情景,设置各种性格的顾客,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通过沟通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调整学生的心态,使之能从容应对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及早地适应工作环境,尽快融入社会岗位工作任务中。这样,培养更多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技能人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其技能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应用[4]。
2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2.1教学设计没有体现课程本质
人物服饰形象设计是对技术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要求都很高的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大都以T台秀或影楼造型的方式来设计模特的妆容造型,让学生临摹照搬照抄,只一味追求在技法上的相似度,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情感,不关注人物服饰形象造型与人物所处的环境、历史背景的关系。因此,学生所设计的人物造型只停留在表面的漂亮,而且过度追求时尚和流行,没有体现人物造型的深刻内涵,往往使得人物造型与故事背景不匹配,很难产生好作品。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人物服饰形象设计专业课程在教学中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技法强调甚多,很容易忽略人物造型分析的时代背景、性格特点、应用场合等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将很大精力投入到追求精湛的技法,用大量的时间刻苦训练技术,追求人物面妆的精致和完美,从而忽略人物角色的内涵与外在造型的联系,不能体现人物造型的唯一性和深刻内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困惑而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导致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2.3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过程
人物整体服饰形象设计时,学生只追求面妆的独特性,而对服装、配饰的制作懒于动手,只用现成的拿来主义凑数,有的随意选择现成的服饰来搭配,导致作品不伦不类;有的拿着设计图请人帮忙加工制作,对制作服装的过程不闻不问。这样导致学生对服装款式的裁剪缺乏全面而细致的了解,甚至对服装款式、服装布料、材质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掌握,严重影响了人物形象的整体设计思路和效果。
3人物服饰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教改理念的深化
在人物服饰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中加强“技术”与“艺术”两方面内容的培养,首先要使“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理念深入人心。让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白“技术”指的是学生在进行造型设计时要使用现代先进的高科技方法和高效率手段;“艺术”是指要有前瞻性的审美和高素质的品位,在思维和眼界上要符合现代流行趋势,能够引导消费者正确审美和价值观,“技术”与“艺术”两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如果缺乏优秀的艺术审美,再熟练的技术也只是技工层面;如果缺乏优良的技术技法,再高尚的时尚设计也得到完美的体现。
3.2教学设计的统筹与实施
高职教育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高标准要求。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坚持按照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岗位能力与素质分析→能力模块分解→知识模块概括→课程内容要素设置→课程整合→课程结构细化→形成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围绕三全育人,强调技术应用能力和艺术审美素质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基于人物形象设计行业岗位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工作逻辑顺序,从人物角色设定,分析角色所处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人物形象造型创作,坚持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应用,教师采取分组进行教学,设定小组成员的分工,每项工作之间又要有联系合作,同时强调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意识。
3.3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采用创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情景导学、任务驱动、完成任务、评价任务、拓展任务7个教学环节及合理的安排,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教学模式。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以人物发型设计课程为例,将项目驱动环节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将教学过程完全融合于真实的工作岗位上,以情景导学、任务驱动、完成任务、兼顾“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形式来组织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机械性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了课堂即是工作,教、学、做三位一体的现代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讲”向“导”转变,使学生的“学”向“做”转变从,而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创新了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高职专业教育的特色。
3.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更多地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情景导学、案例启发、项目驱动、问题探究、活动研讨、趣味参与等理实一体化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面对如此多的新型花式教学法,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革陈出新,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把静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生动、形象、逼真地演示出来,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使用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提升,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师教学方式更多样化,师生互动方式层出不穷,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利用情景导学创建任务驱动、思维导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学生反复牢固掌握知识点。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转换为主动的做,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3D虚拟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网络资源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策略。
4结语
通过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导的“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人物发型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施,技术结合艺术,理论结合实践,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案例启发式、思维导向式、问题探究式、自主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发展了思维,又是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有效途径[5]。将“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导的“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程改革中并付诸实践,逻辑化重构教学内容,创新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新型花式教学手段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课程改革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并在后续的教学中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中。
参考文献:
[1]蒋纯.《人物形象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2):148-149.[2]袁颖.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化妆造型设计的教学新模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3):125-127.[3]陈良雨,周艺,李晓峰.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特点分析及教改探讨[J].艺海期刊,2011(05):154-155.[4]侯晓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探[J].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3,26(02):120-124.[5]雷振华.职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高职文秘专业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12):151-152+155.
第四篇:影视艺术技术
影视艺术技术(理工类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既懂影视技术,又懂影视艺术,掌握数字影视制作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及计算机动画设计技术、影视特效制作等,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技术、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Flash及二维动画、3ds-Max及三维动画设计、舞台灯光与音响艺术、数字视频技术及制作、电视广告学、数字影视非线性编辑、影视编导、Maya及片头设计、After Effects及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影视设备及测试等。
学位:工学学士
1.了解各种新技术在影视制作方面的发展趋势。
2.对影视节目制作的一般步骤和采用的方法及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了解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职责,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
4.学会观察问题、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报告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培养目标
为各类电视台、电视制作公司、企事业单位的电视制作部门培养电视业方面的复合型、多功能人才。重点是培养艺术技术结合、具有较强策划与制作能力的电视节目编导人才。
就业方向
在各种影视制作部门单位工作。广播电视、影视制作单位和电子媒体制作单位,从事影视制作、音响工程、录音、电子媒体制作、特技处理、影视设备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主要课程
影视剪辑技术、影视声音、摄影构图、数字制作技术导演艺术、音乐作品欣赏、美术作品欣赏、中外电影史等。
技能要求
该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数理化、艺术基础、电子工程基础、计算机技术、影视艺术和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在专业阶段对学生分别以录音、图象编辑、计算机动画等专业方向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既懂得艺术,有扎实的艺术和技术基础,又掌握现代影视制作的高新技术,并有某一方面专项特长,能够结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掌握各种影像照明的创作特点及照明技巧。
2.掌握非编平台的各种特技制作技巧及画面组合技巧。
3.了解电视节目制作的三个阶段:前期,拍摄期、后期制作的各自工作方法及特点。
4.了解音频工作站的作用、使用方法及音频节目制作工艺。
5.了解电脑多媒体三维动画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多种软件平面的使用。
6.了解国内外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7.了解高清电视技术与应用。
8.掌握用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9.了解动态网页的制作方法及网页文档和网页定位技术,网站的发布方法。
10.了解CATV系统工程的设计,且能参与CATV的安装及调试。
11.熟悉音响设备的配接,掌握调音技术,调音台及周边信号处理设备的作用与使用
第五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品设计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品设计
教学目标: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工业设计的基本定义、内容和相关概念,深入理解产品设计的目的和作用,以及产品的分类。
教学重点:(1)使学生熟悉和初步建立工业设计新观念。(2)根据工业设计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来分析其为何被称为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同时还需注意区分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并用一些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工业设计是如何来协调人——产品——环境——社会的关系的。
教学难点:(1)工业产品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是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并参与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列举大量的事例讲述产品设计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2)产品由诸多因素构成,为使学生明白,在讲授时要从社会、经济、技术等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即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的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所以说,它是集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3)在分类的基础上,还要对其适用对象分类:①个人使用的产品;②一组人群使用的产品;③超个人、群体使用的产品、设施(主要指公共设施);④与人们日常生活较远的产品(像机械设备、科学仪器等)。产品设计在上述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产品设计?
从清晨睁开双眼直到夜晚进入梦乡,在这短短的一天中我们会接触到5000多种产品,小到一根针、一枚纽扣,大到汽车、飞机、轮船,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产品到处可见,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核心内容,它是对产品的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角度来进行综合处理,使之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的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所以说产品设计是集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
工业设计是一门年轻而古老的学科,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到今天为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彻底结束了以传统手工艺为主的生产方式,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换和扩展,其定义也在不断地完善。
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对工业设计做出了如下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并予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
思考与讨论:举例说明产品设计是怎样改变人们生活的。
知识窗:绿色设计是以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为目的的设计理念及行为。20世纪80年代绿色设计的理念正式提出,并迅速在各设计领域得到重视,主要设计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省能源;2.降低污染;5.回收及再利用,有效地综合利用资源;4.消除污染,即着力于净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开发产品与服务。
二、产品设计的目的一切产品的存在都是为人服务。而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是工业设计工作的核心。产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凝聚了材料、技术、生产、管理、需求、消费、审美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它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科学技术水平、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诸信息的载体。对产品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工业设计的目的与实质。正是这些产品的存在,延长了我们人类的眼、耳和腿。
工业产品设计是以大生产为前提,为人类创造迷人的用具、用品和设施的造物活动。从这个角度看,工业产品设计主要解决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问题。在产品设计中,形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材料,同时还要受到结构和构造的制约。因而,完善的产品等于完善的形态与合理的内部构造、结构、使用目的和功能的统一。
使一件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在任何意义上都应该是设计的最起码的目的,但显然不是惟一的目的。自从工业生产开始以来,人们也在追求使产品具有表象的吸引力,也就是要赢得买主的青睐。这一点,适用于许多方面,甚至可以说适用于绝大多数产品。所谓“表象的吸引力”,指的就是刺激,是一种产品对潜在买主的刺激,是那种在橱窗里或广告、媒体中产生的效果,是一种轰动性的、耀眼的东西。
三、产品设计的分类
产品设计涉及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众多的学科知识,如:应用物理、材料和力学、数学、心理学、美学、销售学、价值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机工学等,它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
一般来说,产品设计既包括一般的民用工业制品,也包括用于生产的工业产品的机床、工具等;既包括如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也包括家用电器、日用器皿;既包括环境设计、公共设施,也包括包装、标志、商业广告等平面设计。小至一枚回形针,大至飞机、巨轮,甚至航天飞机、宇宙空问站等,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产品设计已成为我们人类社会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财富的直接手段。
产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产品设计致使商品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一种除单纯使用功能外的新关系,这种消费刺激,成了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四、作品分析
《街头长凳》本产品是为在宽度不一的步行道和狭窄空间中设置的公用坐凳。在设计上考虑到使不同年龄的行人坐卧时都能感到舒适,故采用合理的最低限度的宽度和适当高度。长凳两端的柱腿,为圆柱形造型,其上面的端头处为半圆形。整体造型使人感到丰满圆润和亲切朴实。采用中性灰色调,以便与其所处的不同环境相互协调和融洽。必要时,还可利用其作为禁止车辆通行的设置物,形式自然,不使人感到生硬。
《立式吸尘器》吸尘器虽大大减轻了人在清扫工作中的负担,但是在清扫台阶、天花板和各种缝隙时,仍有许多困难。本产品就是针对这种不足而设计的具有多种清扫功能的吸尘器。考虑在使用时人机关系协调,把吸尘器的横卧式结构改成竖立式。其顶端有可携持的把柄,使用时便于移动。外观为圆筒形状,把吸尘软管和蓄尘筒箱等部分一体化,使外形单纯简洁。采用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与产品的内涵统一。
《数字照相机》近年来,日本照相机市场已开始从模拟机走向与计算机密切结合的数字机(DV方式),较前者更具有高画质、高音质的特点,这说明数字化的高科技时代已经到来。本产品即是与多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具有前所未有的高画质的数字照相机。在设计上首先考虑其拍摄方式和画面质量,无论拍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在确保拍摄出稳定、高质量画面的前提下,采用了固定性能和操作性能都较良好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模式。为使人携带方便,缩小体积、减轻重量。在操作方面,更加合理、有序和容易掌握。在造型上强调线、面和面的转折与过渡,皆呈现出柔和的曲面,并采用朊胶喷涂,有良好的触摸感。外壳采用铝合金与合成橡胶,体现出高质感的效果。
《CD立体声收录机》CD立体声收录机品种丰富,已在市场上普及。从儿童到老年人都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由于各生产厂家所生产的CD立体声收录机在造型设计上大同小异,使其在市场上一度陷人饱和状态。为了寻求新的出路,本产品打破了收录机的传统造型样式,把外形设计成圆柱体,并将原来作为内部结构的功能部分,完全显露出来,作为外部结构处理,使人对其功能部分一目了然,有助于对产品性能的理解、认识和掌握,更便于操作。
五、艺术实践:
1.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哪些生活用品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2.如果你认为哪件产品设计得不好,请尝试对它进行改进设计。
知识窗:产品开发设计是指对新产品的创造灶设计。设计师、工程师和有关生产人员,共同进行研讨,根据市场和企业状况和该产品构思的创新意义及其潜在的实用价值,在做出开发新产品的决定后,即由设计师进行新产品的创造性设计。
自我评价:你能讲出某一产品设计给你带来的好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