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2:3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

第一篇: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苏荣誉)《百家讲坛》栏目供稿)2003年9月

一、研究史

今天我想讲中国古代的青铜技术与艺术。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学者介入到这个领域,从1848年开始,先后也有,现在目前也有几百人,已经有几百种著作先后出版了,我自己在这个领域里边工作大概20年。关于青铜器的研究现在在传统上包括五个部分,关于它的类型学﹑纹饰﹑组合﹑铭文,新近就是加入了关于它的技术的研究。在西方,青铜器研究属于艺术史领域,因为西方的艺术史过去就很重视它的工艺技术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收藏旨趣和我们就有很大不同,如果到西方的博物馆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收藏的东西比我们要精美得多,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价值,而中国的传统青铜器则重铭文,从宋代形成的金石学﹑铭文这样的研究开始的。所以,我们过去判断一个青铜器的价值是关键看它有多少字儿,在民国时候去买青铜器,就看一个字儿合多少钱。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美术观念地涌进,青铜技术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从20年代开始,开始是西方的学者来研究中国的青铜技术,后来中国的一些学者特别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以后,在中国奠基了中国的考古学。他因为有西方的知识背景﹑知识训练,他就开始倡导关于中国青铜器的研究﹑技术研究。但是真正的研究是在50年代开始以后,至60年代,在台湾的那些学者不能做田野考古,所以他就把从安阳当年发掘的青铜器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技术研究。

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技术史专家来开始的,是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集中的成果体现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因为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国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令全世界大吃一惊的。这样的研究就逐渐地形成了中国的冶金考古学,一个组合名词Archaeo metallurgy。但是,这样一个学科并不独立,它的真正的独立,可能是从90年代开始,有一批学者现在想把艺术研究、技术研究、对器物的研究,文化、历史﹑考古学这样的研究整合起来,逐渐地可能中国的Archaeo metallurgy也会在中国建立起来。

在这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些重要的人物。像王国维,他是对传统的金石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两重证据法,就是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另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旅居日本期间,对于传统的关于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出版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和他的考释。这样的工作用标准器物把传世的这些青铜器结合在一块,奠定了中国青铜器这样一个学科领域。第三位要提到的就是李济,他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中国主持安阳的发掘,培养人才,真正的中国的考古学是在这个时候,1928年开始为标志这样子建立起来的。

在这个同时,德国学者像马克斯•劳尔,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来在哈佛大学做中国艺术史的教授。他把传世的青铜器和考古青铜器这样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给出了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另一位是拉森弗德•盖滕斯,他是一个化学家,但是他致力于用化学的知识来研究中国青铜器,他基本上是做技术性的研究。他后来在史密斯学会的弗利尔艺术馆做研究部主任,1969年出版《(弗利尔藏)青铜器的技术研究》。第三位应该提到的就是诺尔•巴纳,他本来是一个古文字学家,是研究中国金文和甲骨文,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觉得如果对中国的青铜工艺和技术不进行深入研究,下边的研究是无法展开的。所以,70年代末期以后,他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中国青铜技术的研究。

二、青铜技术史

今天我只想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和艺术的一些闪光点和能启发大家的一些地方。在这之前我想介绍一下关于青铜技术发展的背景,青铜技术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次革命。在中国发生相对要晚一些。它(冶金术)的发(明),这个问题目前还在争论,它的发生大概首先是在安那托里亚,就是两河流域这一带。冶炼铜大概已经有将近8000年的历史。公元前七千纪,随后是在苏美尔,和安那托里亚很近的地方,大概就是我们历史说的闪族人。他们在公元前六千纪也懂得了冶金术,在此之前人们在铜矿上活动,采集到一些天然的铜,锻打加工。

三、中国的青铜技术特点

在埃及,大概已经在公元前四千纪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欧洲略微晚一些,大概公元前三千纪,在南美洲也是公元前三千纪,人们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这样的文明很快就灭绝了。印度也比中国略早一些,大约 公元前三千纪也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很快也衰落了。中国青铜器的发生,大概要比西方要晚1000到2000年,关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现在目前还是一个谜。为什么中国青铜器能在青铜时代达到这么的高峰呢?我想和它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功能,用《左传》的话来说,就是八个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大事”,当时国家的大事情就是祀﹑祭祀,戎是征战。祭祀和征战都和青铜器结了不解之缘。首先是祭祀,中国的祭祀这样的上古这种宗教,在青铜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陶器和玉器来祭祀祖先。

上面是一件龙山文化时候的陶器,下边是一件安徽薛家岗时期的玉器,这是当时人们的祭祀品。但是玉器和陶器它的使用和性能都受到了限制,所以一旦青铜技术被人掌握了以后,精美的青铜礼器。

另一个是武器,在青铜出现之前,武器主要是石和木的工具,这样的征战效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铜这种材料被人们发现和掌握以后,它用来作为兵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功能,所以青铜器被赋予了非常高度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我们很难去做一个评价,所以我给它四个字,就是“别具一格”。因为在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明里边,找不到中国青铜器这样的造型和装饰,中国青铜器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这样的造型当然部分受陶器﹑制陶技术和玉器的攻玉技术造型和装饰影响。青铜的加工技术后来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所以它的成就远远高于这些陶器和玉器。在装饰上就体现了一个非常神秘,非写实的动物纹样,这种动物纹样非常抽象,我们目前还没法解读这些动物纹样它的来源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种神秘的装饰,是有助于当时的巫师是通过它来沟通天地,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技术上也是自成一体的,表现:在欧洲,青铜的加工主要是锻造为主,或者是锻造和铸造并行;而在中国早期,青铜时代到来之前,也有一些锻造加工。但是青铜时代,基本上铸造,它的地位是绝对的。从材质方面讲,我们的青铜合金里边的锡的含量要比欧洲高一些,甚至高得多。特别是铅,铅在欧洲的青铜里边并不是很普遍的,在中国的青铜合金里边铅的含量是非常之普遍的。从装饰方面来看,西方因为是锻造这样的传统,所以它很多装饰是敲打和刻出来的。而在中国青铜时代,基本上全部是铸造出来的。当然,金和银这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也用于来装饰,而西方在早期,金和银的装饰是大量的。

四、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实际上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到最后一个帝王被赶出故宫时,故宫还在不断地制造传统的中国青铜器。当然现在的青铜技术工艺,也是工艺美术的一个很重要的门类。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我把它分成三个时期﹑五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古典传统时期,它的沿用时间比较长。从青铜时代的到来到公元前5世纪就是春秋的末期;第二个时期我们把它叫做新兴期,就是从春秋的末期,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后;第三个是实用和复古期,大概就从公元时候一直到了20世纪。

起源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确实目前在学术界正在探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扑朔迷离。从它的发生背景来看,在公元前五千纪这个时候,在黄河流域成长起来的仰韶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在长江地区有大溪文化,而在(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我们先后都发现了和冶铜有关的这样的遗物。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没有像安那托里亚,像两河流域那样的大型的城市和聚落。但是中国的聚落,从目前的考古调查来说,也是非常庞大的。再有就是中国在这个时候有非常发达的农业。就是以黍种植为主的农业,尽管这个时候在中国南方稻作农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南方的文化面貌目前我们还是很不清楚的。

从手工业来说,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有)非常发达的制陶技术。如果到过半坡,到过马家窑去看过的话,当时中国的彩陶技术是非常高超的。而在大溪文化,当时的白陶已经被开始使用了。制陶技术为了冶金提供了高温,同时也提供了还原性气氛,这两个是冶金术发生所必需的重要条件。和制陶技术并行的另一个手工业,是采玉和攻玉,就是玉的采集和玉的加工。玉是中国文化里边非常独特的一个传统,这个在西方文化里边是极其少见的,除了伊朗有少量的发现而外。玉,实际上在中国的玉的概念里边,很多东西就是铜矿,所以长期的采玉实践会为铜矿的开采提供了技术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现在零星地发现了在公元前五千纪有人工的冶铜的遗物的出现。但是它的出现是比较奇怪的。

左边这一件是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一个黄铜片,黄铜含量达到了28%。我们知道黄铜是很难冶炼的金属,在世界其他文明里边,也很少见,但不是没有,比如说在巴勒斯坦,也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的黄铜制品。到了罗马时期,黄铜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材料,用来铸造钱币。但是这么早的黄铜确实是非常令人疑惑的。和这件黄铜片同时出土的是右上角这样的一截黄铜管,现在断成两截了,它的含锌量达到 了32%。右下角这是一件铜刀,在甘肃的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里边发现的,它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这是一件青铜刀,含锡量7%,是用双合范铸造出来的,这是我们目前知道比较早的冶铜遗物。另外一件是在辽宁的建平牛合梁发现的红山文化时候的一个红铜环。到了公元前四千纪的时候,龙山文化已经兴起了,这个时候在河南,在陕西﹑山西有更多的冶铜遗物的发现。从技术上来说,这一阶段铸造和锻造是并行的,红铜和青铜是并行的。既有红铜器也有青铜器,青铜里边的合金含量就是它的锡的含量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目前可以做出比较可以肯定的推论,公元前三千纪的末期,中国青铜时代已经到来。这样,中国青铜时代到来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以青铜工具兵器出现为标志的,而在中国,我的理解应该是以青铜礼器的出现为标志。如果我们考察它的以后发展历史的话,礼器是中国青铜工业的核心。

商代

我们知道,中国的铜主要赋存于,有三个重要的赋存期。最大的一个就是赋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商代人们已经到了南边,已经开发了这样的一个铜矿资源以后,所以这样才有可能使商代的青铜铸造越来越繁荣。当然也可以铸造更大型的青铜器物。这个时候在南边的扩张可以表现在,在南方发现的一系列重要的青铜器和一系列中国的商代的城址。在长江北岸一个叫黄陂盘龙城的地方,现在划归到武汉市,发现了一个很小的小城,在这个城里边发现了很多的墓葬,也发现了铸铜的作坊,目前在盘龙城发现的商代前期的青铜器比郑州数量还要大。

右上面这一件青铜的圆鼎高达47公分,就是出自于黄陂盘龙城。右下边这件簋,这是一件盛食物的一个容器,它也是在发现在那个地方。左边那两件器物是新近发现的,都出自于江西新干的大洋州。上面是一件方鼎,我们可以看到和郑州出土的方鼎的造型基本上一致。但是在两个耳朵的顶部有两个动物装饰,两只虎,这两只虎也是分别铸造,也是铸接在上面。下边这件卣非常复杂,李学勤先生说简直是不可思议,怎么能铸造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腹部有一个十字形的通孔,这个通孔就是说它的功用可能是能使这个容器比较快速地加热,但是它的铸型芯和范的配合要复杂得多。

接着郑州商城的是商代最后一个都城,殷墟,殷墟位于河南的安阳,洹水河畔。这是盘庚迁到这个地方以后,这个地方的都城。在这里边发现了多座的王陵,也发现了多处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一系列大型的青铜器。从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商代的青铜器达到了顶峰阶段。从器物造型上说,基本上沿袭了二里岗的一些做法,但是一系列新类型的青铜器物开始出现了。从组合上说,还是以酒器为核心的。从器物成形来说,基本上是单一的铸造成形。附件和主体结合方法,也基本上是以铸接法把它们结合在一块儿的。从材质上来说,青铜的合金里边主要是铜锡的二元合金和铜锡铅的三元合金。

这是殷墟出土的一些器物,左上角那件是一件青铜鼎。右上角是一件青铜罍。这个罍基本上满身都是纹饰,正面,肩部正面有个高高翘起的一个兽头,基本是圆雕形的,然后左右有两个耳朵,下边也有一个耳状的一个ban,是用于提起来倾倒里边的酒汁的。左下角是一件盉,也是全身都是纹饰。这边是一件方彝,也是一件容器,也是有三重的花纹。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系列大型的器物。左边这件就是叫司母戊鼎,是商代最大的器物,重量达到了875公斤,长达到了133厘米,高达到了110厘米。我们可以设想,铸造这么大的器物,在当时的情况下,它的难度,既便就是现在,难度依然是非常大的。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炼铜的竖炉,也需要若干个竖炉相互配合,才能铸造这样的器物。右边这是一件从王室大墓,有人说是帝的墓里边出土的一件牛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铭文是一个牛,它的重量达到47公斤,这是30年代在安阳发现的,现在在台湾。

西周

商代末期青铜这样的繁荣,一直持续到西周的初期。当然周族是一种(家族)封建,他派他的子孙们,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去统治﹑控制那些地域。所以周代风格的青铜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有发现。并且它们的风格,它们的工艺和技术是惊人的一致。周代的青铜器,总的来说大型器物我们目前发现得不多,但是它的工艺也是非常精致的。有一点变化就是商代的器物,它们分铸铸接比较多,而西周时候可能更强调一次性铸造,就是说尽量减少这样的分铸。

右上角这件器物是出土于宝鸡,竹园沟弓鱼国墓地的。这个弓鱼国也是因为这个墓地的发现,才知道这地方过去是一个很小的方国。但是出土了数百件很精美的青铜器。(左)下角这是一件四耳簋,它也是发现在这个墓地,是在纸坊头墓地。四个耳朵是分别铸造的,但是在耳朵和主体连接的时候,他们采取了一种自锁的结构,保证这个耳和主体连接得更加紧密。上边这件卣,就是左上角这件卣,我们可 以看到卣提梁两边这样的兽头,它的角是呈曲面弯曲的,但是它是一次性铸造的。就是说,这个时候匠师已经采取了很多办法。如果要铸造这件器物,他必须要把这个比如羊角设计成活块的模,这个模是在器物底下的那块泥范做好以后,这个模才能安上去,然后再做这个角外边这块范,就采取这样一些非常复杂这样的步骤,才使这个器物铸造成了。

春秋

春秋早期基本上是西周时期的延续,青铜从艺术和技术的方面,可说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春秋的末期,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着变化,青铜器和工艺技术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为礼崩乐坏时期百家争鸣。在青铜的艺术上,它的表现就是,从造型上开始抛开了过去形成的礼器这套传统,变得写实,变得活泼。从功能上趋于实用。比如说这个时候大量的车马器﹑兵器﹑铜镜,一些装饰器和日用器具越来越多,建筑构件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从纹饰上来说,过去这样的兽面纹已经越来越少,代之而替的是蟠螭纹﹑几何纹﹑一些写实的动物纹,还有一些社会生活场景这样的一些纹路。

刚才说了,新兴期青铜器的造型趋于活泼。右上角这是一件龙的一个模型。塑造这个模型是青铜铸造的第一步,这属于设计阶段,然后从模型上翻出若干块泥范来,然后进行组合起来,这三块都是泥范,就是这些泥范组合起来,铸造了中国古代美仑美奂的青铜器的。这个新兴期的标志,就是新兴期的造型,它的风格已经趋于活泼﹑生动,一反商周时期那种呆板、僵化的这样器物的造型。这件莲鹤方壶,一件仙鹤站在一个可以拿开的一个盖子上面,然后前后有两个龙形的耳,四角也有这样镂空的龙形的装饰,底下是两条爬龙,托着这一件器物。就是说整个造型给人一种动感,给人一种,郭沫若说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这件青铜器(同类),这个时候像这种类型的青铜器已经不是个别的了,同样是青铜鼎,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器的类型,沿用了几千年。右上角是一件青铜鼎,那种黄色的是为了装饰错的金子,白色的是错的银,这时候就是把金和银用来错在上面。所谓错就是在器物上铸造出一些沟槽来,这些沟槽是带有图案的。然后把金和银做成很薄的薄片,然后剪成和它相适应的这样一些丝和图案,然后把它敲击进去,当然可能也用了一些粘合剂,可能当时用了一些植物的汁,把它捏合在一块,最后再进行打光。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鼎上的纹饰不再是那种神秘的兽面纹了,它是一些几何文,一些云气文,就是说整个来说装饰上给人一种动感。(右)下角是一件四龙,是一个方案的座子,上面可能原先有漆的木板,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坏掉了。这件器物出自于河北平山县三汲中山王cuo墓。中山是个很小的国家,但是这个王陵里边出土了数千件精美的器物。这是其中的一件,它的主体是有四条龙,四条凤相互盘绕在一块,然后站在一个圆盘上,底下有四只鹿,两雌两雄,把它托起来。这个器物相互这样纠结这种做法,可能有一些草原文化的一些特点。但是,整个器物全部是用金银把它错起来的,这样一个装饰,给人看起来可以说金碧辉煌。

左上角这一件是灯,和刚才那件方案是同时出在中山王cuo墓。这个灯有七截,然后,每一截和一截之间通过的是榫卯连接在一块的,每一截和每一截之间的榫和卯的形状,截面形状是不同的。它不再用过去的那种把各个部件铸接在一块,这样的装配方法。左下角是一件带钩,带钩就是皮带扣。上面错了金﹑银﹑玉﹑翡翠,这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具,像这些东西是在商代﹑西周时候所不曾有的。右上角这一件是一件青铜构件,是连接柱子和枋,就是说,这是比较早期的中国把铜用于建筑,这是,也是可惜,数量相当之少,而在西方是很大量的。在考察中国整个金属文化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的路子和西方是很大的不同。(右)下角是一件镜子,镜子是一个日常日用品,用于鉴容也用于避邪,所以在战国时候镜子的铸造也繁荣起来了,而且镜子背面的图案主要是以几何图案为主,也造得非常之精美。

这个时期另一项很重要的工艺出现了,就是用失蜡铸造。所谓失蜡铸造它是跟泥范铸造,它的不同是泥范铸造的模是用泥塑造的,而失蜡铸造它的模是用蜡做的。蜡做了以后把泥糊在蜡的模型上,然后一烘烤,这样蜡就流出来以后可以直接用来浇铸,不需要泥范法那样做成一小块一小块范,最后再组合起来,这样就可以造成这样一些镂空的这样效果的装饰。右边﹑右上角这一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尊盘。李学勤对它的评价说,它的装饰就跟丝瓜落子一样,它有四五重这样的镂空的这样的单元联系在一块的。下边是一件鼎和一件壶,它的上边这个外侧这一部分,都是容器,这个容器可以盛东西的,但是外侧这些装饰是完全镂空的,和里边的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左上角这件铜禁出自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它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5世纪,虽然这个时候失蜡铸造技术已经如此高度发达了,但是我们很少用这种技术去铸造器物,目前发现的失蜡铸件不到20件。在新兴期一个集大成的作品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它有65件,重量达到3吨,每一个钟可以发两个音,就是它的钟的正面,你敲击的话,和侧面敲击的话,正好差三度,不是大三度就是小三度。整个这套钟它的音程达到了五个半八度,和现在的钢琴差不多。钟越小,音越高;钟越大,音越低。然后钟架上的装饰,钟架这样的造型,整个来说是一件,可以说非常完美的艺术品。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进入了帝制时代,因为皇帝可以支配更多的资源,所以他可以造更精美﹑更宏大的器物。可是这个时候手工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就是第一个是风尚开始了变化,尽管制礼仍然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是礼器的地位已经降低了。所以青铜工艺从此看起来是开始走向衰落。另一个就是其他的手工业发展起来了。一个风尚就是漆器在汉代它要比铜器要珍贵得多。还有一个对于平民来说,瓷器是最便宜、最方便的器物。所以到了西汉结束,到了东汉以后,青铜礼器已经很少了。左上角是秦始皇兵马俑车马坑里边出土的一套铜车马,四匹马、一个驭手和一架车,基本上和真人、真车大小是相同的。其他三件都是出自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的,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他们墓里出土的青铜器,我们可以看到它和商代的青铜器基本上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右上边这件叫博山炉,它是里面可以烧香、熏气的。左下边是件灯,这个灯上面你看,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灯罩下面是一个扳手,是可以开合这个门的,以调节光的照度。侍女的手,胳膊是中空的,油烟可以通过胳膊然后集到人体里边去。(右)下边是一件钟,这个钟不是那个敲击的钟,上面错满了叫鸟篆书,上面错满了文字,这些文字是以各种各样的造型的鸟连接起来的。刚才说了,在偏远地方,青铜工业这个时候依然比较繁荣,比较突出的是在云南和西域地方。上边两件叫贮贝器,都出自云南,上边表现了当时的奴隶生活,怎么去向奴隶行刑。然后这个上面表现了当时的一个市场和一个集会的场面。右下角这一件叫提筒。出自于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它上面的纹饰是有先导思想这样的一些纹饰,它的这个纹饰是用墨书画上去的,可能是漆画上去的。这一组车马出行俑是铜铸的,发现于甘肃武威擂鼓台,表现了当时生活享乐的程度。

一般来说,在我过去讲中国青铜器的时候,到汉代就为止了。汉代以后,虽然我现在正在研究,但是它和文化,从技术上来说,不再有什么突破。从艺术上来说,也不具有经典地位,所以不太研究。如果我们要概括起来的话,这汉代以后是一个叫实用和复古这么一个时期。所谓实用,就是器物大多都是实用的日常用具,除过佛教传入中国,造了大量的佛像而外。货币铸造是历朝历代最重要的青铜工业。然后铜镜基本上是每个百姓必用的日用品。所以这两种产品,在封建时代一直是青铜工业的重点。从技术上来说,基本上泥范法和失蜡法都并行使用,泥范法用来铸造钱币、铜镜,失蜡法主要用来铸造那些造像。从合金上来说,铜锡﹑铜锡铅﹑铜铅这种合金都有。到了宋代以后,和青铜工业相关系的,有两项很重要的创新:一项是斑铜的出现,就是铜镍合金;另一个是在明代的末期,炼锌技术发生了突破,青铜时代基本上转移到了黄铜时代了。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好,谢谢大家!

第二篇:技术与艺术

技术与艺术

技术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亦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艺术一方面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技术重经验﹑技巧,艺术重典型﹑创造。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之所以能产生撼人心灵的杰作,因为其中不仅具有技术支撑,更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技术与艺术好比一对孪生儿,没有技术含量作为支撑,创造性、典型性就好比离开人体的游魂,无所依附,只能是异想天开或不可思议。离开具有个性化的意识创造,纯熟技术也只能是一种普遍性﹑大众化的经验或操作,不可能产生情感与生动之处,就好比服装店里的塑料模特。孔子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自然不能不有个性中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创造性。但他之所以不逾“矩”,肯定对矩极其纯熟,了然于胸,“矩”就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从心所欲是有“矩”做基础支撑的,设有矩做支撑的“从心所欲”肯定是不能被世人所认可的,甚至贻笑大方的。但技术基础只能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一种可能,如果仅局限在这一层面,恐怕还是不能产生生动的艺术,典型的效应。例如明朝的“八股文”做为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只是一种定格技术,即使演练得再纯熟也不会产生具有个性化的内容。再有明清科举考试限定的字体“馆阁体”,纯属技术要求,难以产生生动性。因为他没有创造,没有个性化的意识。有一戏谈,说清朝刘墉与翁方纲论书法,翁说刘:“你看你的哪一笔是别人的”。刘说翁:“你看你的哪一笔是自己的”。从中可见两个极端:只重技术,不重创造与没有技术而随心所欲。学前人,学传统是基础、是积累,个人展现是创造、是个性。由此可见技术和艺术呈现为这样一种关系:技术是规律、经验、积累、基础,艺术是个性、创造、拔高。同时两者又是一种动态的互为影响的关系。当一种艺术观普遍化,被大众所接受,他就会转向技术层面,从而促进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样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时,他就会为高档次的艺术产生提供坚实基础与可能性。

但两者的分界不甚分明,总会存在一个亦技术亦艺术的阶段,我们常说:“瞧!这东西多富于艺术性。”这里所指的“东西”大都是当下技术水平条件下的普通产品而已。

技术与艺术的共性体现在,两者同受社会与时代及其环境的影响。在技术方面,原始社会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钻木取火技术的发现、普及和成熟运用,肯定受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原因是技术传播方式和载体上的差别,原始社会各氏族之间的交流有限,即使难得交流,方式也只限于简单的语言与手势。而三次技术革命的传播与普及就显得快的多。尤其是当今电子与网络时代,技术的运用、传播和普及速度要比原始社会不知高出多少倍。在环境方面,直到如今很多地区仍然保留下来较多的地域性与人文性技术。如民族服装制作技术、首饰打造技术、器具制造技术等。总之,在一个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的时代和一个高技术人才云集的地区,技术的发展传播与师承的正面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反之技术的传承所受的负面作用也是人为所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的。如北京作为几朝古都,兴建故宫时可谓是人才济济,即便是一个普通工匠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技术。而在当今时代,尽管社会发展较快,但偏远地区落后的程度却让人不可思议。这也说明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至于艺术方面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就更明显了。没有北宋的繁华,就产生不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没有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就产生不了反映那个时代背景的潘鹤大师的著名雕塑《艰苦岁月》。同样,没有抗战时期的难民奔波也产生不了蒋兆和先生的历史记实长卷《流民图》。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一定的地域条件和人文条件下。如宋徽宗赵佶,作为皇帝昏庸无能,但重视绘画,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自己创造了“瘦金体”,还使绘画艺术一时兴盛。画院内人才济济,产生了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与风格。再如“扬州八怪”的产生就受地域经济和人文的双重影响,扬州作为大运河上的一个货物集散地,当时经济发达,吸引了诸多客商来往。地方官倡导,常举办诗文酒会。富商大贾们附庸风雅,吸引了诸多名士,使扬州成为一个艺术中心。富商对书画更是着力搜求,风俗所至中产人家,甚至贫民中稍富者亦求书画悬室之中,以示风雅。民谚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再之像郑燮、李鱓、李方膺这些人,虽登仕途,但官卑职小,宦途失意,到扬州来只是“换米糊口”。查民疾苦又忠于朝廷,感情盘郁,借“四君子”题材在诗书画中发泄牢骚,寄托用世之志。

技术与艺术的不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艺术创新是一种顿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晋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绝非偶然。当初如不经过“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漫长学习过程,肯定不会顿悟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产生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道路也是一个绝好的见证。70岁前的贫民生活打造了他深厚的艺术底蕴,70岁后在陈世曾与徐悲鸿的点拨下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一流的篆刻、国画大师。再一个印证者是陈之弗。近现代中国工笔花鸟画除任伯年外基本是走向没落,很多国人对此都不堪一提。陈之弗在广泛学习宋元的漫长过程中,顿悟到生物感四时之精华,并使之融合在一起。如他笔下的牡丹,把春花、夏叶、秋干、冬芽表现在同一幅作品中,顿现盎然生机。

第二:技术能获取实惠,艺术需付出代价。技术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常具外向性,容易被人接受。因任何一种技术都能给人带来诸多实惠,如蒸汽机、电气化、计算机的发明和利用,三次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呈几何倍数增长,给社会创造了难以数计的经济财富,从而获得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认可。故人们常把“学一项技术”当成一种谋 生手段。而艺术在生成过程中需一定的投入,才会产生个性化、典型性的结晶。很多艺术家还因其创新不被当世认可而命运坎坷,艺术人生相当悲惨。最为典型的是荷兰伟大画家凡高,最初的流浪生活使绘画材料的投资也难以保证。风格上由现实和情节表达到粗硬线条和明艳色彩的转变 表达了思考和希望、同情和悲伤。《向日葵》以独到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完美地表现了内心的感受。移居法国的12个月是艺术生涯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最悲惨的阶段。美好愿望和信念与冷酷现实和污浊间的不可调和及世人的不认可,使生前的1500多幅画仅售出一幅,诸多情绪纠缠而导致精神分裂,最后自杀身亡。这付出的是生命代价。

第三:技术重经验积累与传承,艺术重阅历体验与宣泄。技术是一种行规、标准。其本身的形成就是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扩大生存空间,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在师传徒和间接读书学习中,因文字的传播优势远优于师承,故而古人择其成功经验著书立传。但两者的传承中都注重规范化、精准化,避免误传、斜传、漏传。木工敬鲁班,体现了师传徒的传统,《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作用则体现了经验的间接积累与传承的优势。艺术并不排斥经验,但重在把经验纳入到阅历中去咀嚼、品味、感悟,从而获取全新的形象与素材,将其提纯至典型化、个性化界面,从而将获取的独特见解宣泄出去。意即通过阅历感受、改造经验,甚至进行全新的艺术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阅历、体验是过程,宣泄是结果。康熙末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在接受中国画时,他已经有西画的解剖知识、写实经验的阅历,在咀嚼、品味两者区别中,感悟、尝试了把西画的写实融入国画,使作品既有西画的实又有国画的意。最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美术大师徐悲鸿,他先学国画,又出国学西画,再返朴国画。在创作《愚公移山》时,对这一寓言反复推敲,提纯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利用西画的比例、透视、解剖知识,精准人物动态比例,再以国画意象化的手法夸张人物神情,才产生出这一名作。对中西画法和“愚公移山”寓言了解的经验,在创作的阅历过程中经反复咀嚼、品味、感悟,具有中国画的特色又具西画的写实,且把两者结合到一个完美境界,分寸和程度的把握可谓是恰到好处。

第四:技术重理,要求详尽。艺术重情,要求典型。技术学习不管是师承还是读书都要求详细、完整、合理。木工做凳子,如不去详尽了解凳子的各组成部分及其构成的合理性,就未必能做出具备使用功能的凳子。而靠源于生活的典型塑造,去烘托高于生活的情感则是艺术的要领所在。在反映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记录片中有这么一组镜头,其一:救援部队在车辆无路可走时弃车向灾区奔驰;其二:直升机急速空降救援部队;其三:救援部队和志愿者快速抢救伤员;其四:全国人民踊跃捐助灾区„„。现实中这些情景未必这么快,也未必这么集中,然用艺术手法将其夸张、加快节奏、集中表现,使救灾的十万火急、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军队的钢铁长城作用、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得到烘托,从而达到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升华之目的。

第五:技术具有大同性,艺术具有独特性。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发展水平尽管具有不平衡性,但就一项技术却具有很大的相同性。因为他所依据的理论、规律等是相同的。而艺术却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每个性格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与表现不同,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如诗词上的豪放与婉约、绘画上的写实与写意等。七律《长征》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与“更喜岷山千里雪”两句,大众化认为长征中雪山和草地的跨越是最为悲壮的一幕,而毛主席却极具个性的以极具乐观的态度和开阔的心胸展现出来,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技术和艺术的区别和关系转化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以上仅限于个人的粗浅认识。但理论的帮助必然会对技术学习的登堂入室,及到艺术的过渡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正是本文写作的意义所在。斗胆陈写,愿与同仁共勉。

基本信息: 姓名:郑传普

单位:河南省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453200 电话:*** 邮箱:zhengchuanpu654321@163.com

第三篇:《青铜艺术》教案

《青铜艺术》教案

任春艳

郑州市金水区第四中学

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青铜器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他们的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让学生了解河南省的文化,感受青铜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

不同时期青铜的艺术特征,青铜的制作方法以及造型纹样的奇特与美感。教学难点:

分析不同时期青铜的艺术特色,以及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知识。教学设计: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学生:喜欢

老师:好,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河南博物馆去欣赏一下青铜艺术,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留下了很多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青铜器更是河南文物中耀眼的奇葩,安阳、郑州出土了司母毋大方鼎、莲鹤方壶等国宝级的精品。青铜艺术闪耀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他的铸造工艺、造型、精美的装饰纹样所形成的艺术特色,它作为离奇的文化象征意义,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价值和陈设欣赏价值。现在我们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欣赏一下青铜艺术。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莲鹤方壶,提问:这件精美的艺术品是青铜器,为什么是青铜? 学生回答:它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灰青,所以叫青铜。欣赏青铜器,猜一猜它的用途,并进行分类。播放青铜编钟演奏的音乐,了解古人演奏的方法,感受青铜艺术的魅力。

2、欣赏青铜器,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商周司母毋大方鼎

春秋时期

莲鹤方壶

秦汉时期

长信宫灯、铜马车

总结:商周青铜器

特别是礼器,形体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春秋青铜器

青铜器不再是主要作为礼器,逐渐变成了

贵族享用的生活用品。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秦汉青铜器

青铜器向轻便、精巧、使用的生活用品和

观赏器方向发展,他们往往以使用和美观(主要体现在造型美)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欣赏青铜器纹样,了解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几何纹样 —— 卷云纹样,由卷曲线条组成对称的图案 ,卷云纹寓意高升和如意

动物纹样——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亦称“兽面纹”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经常用于礼器,在大型青铜器上面,体现出奴隶制社会贵族的权威,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认识活动纹—— 采桑纹、狩猎纹、战斗纹,再现了古人生活的景象,对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四、简单讲解制作方法

演示动画示范,块范法

失腊法,让学生明白制作方法

五、学以致用,猜一猜,它们是什么时期的作品? 让学生分析《神兽》和《饕餮乳钉纹方鼎》

六、欣赏国宝级的青铜精品,开阔学生的眼界。

《秦始皇陵兵马车》、《毛公鼎》《虎食人卣》等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很多青铜艺术,青铜器在我国分部很广,各个地区都有。但有些精美的艺术品在其他国家的博物馆,艺术品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爱护国宝,爱护这些艺术品,中学生要知道爱护文物,宣传保护文物,让更多的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从我做起。

第四篇:《中国古代彩陶艺术》教案

《中国古代陶艺》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陶艺的历史,懂得陶与瓷之间的区别。

2.创设鉴赏陶瓷的教学情景,运用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培养学生鉴赏陶艺的能力。3.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瓷器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艺术发展概论的了解去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古代陶艺的魅力。难点:如何欣赏古代陶艺。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学生)对唐三彩图片资料的收集。

(教师)收集唐三彩的图片资料和有关《三彩马》的课件。

教学过程

1.提供图片,初步欣赏。

(1)出示图片《三彩马》,提问:“同学们知道唐三彩吗?”

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三彩罐》、《单彩壶》等,讨论唐三彩的定义。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教师:想听听专家是怎样定义唐三彩的吗?

唐三彩我国唐代的陶瓷雕塑制品。其釉色丰富,分别呈翠、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而被称作“唐三彩”。“三”是色彩多的意思。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而有“三彩”之名,现在的“三彩”成了统称。

2.个例分析,引导细赏。

课件出示《三彩马》,教师先讲解釉色,然后将马的色彩隐去,用线条勾勒整体造型或者出现局部特写,再来看看其他时代的马匹造型,进行比较。

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唐三彩马的造型比较肥硕,因为马的品种据说是西域进贡来的,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造型特点以静为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耳朵是贴着的,神态好像在听什么动静。

三彩马制作技巧高超,比例准确,线型流畅,以蕴涵的动势表现了马的神骏和强健,通过细部刻画显示其神韵,是古代动物雕塑中的精品。

鉴赏建议:

欣赏唐三彩,一看其造型美不美,形态是否自然,装饰性是不是很强;二看釉色是否协调。唐三彩一般只有三种釉色,最多达到五种,有的甚至只有一种。几种颜色相互交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自然的流畅感具有高度的自然美,而不是人工雕琢所成。

3.举一反三,欣赏作品。

根据讨论归纳的欣赏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欣赏《三彩女俑》、《三彩载人俑》、《二彩罐》、《三彩骆驼载人俑》等作品。

然后让学生推荐一件作品,说说感受。4.让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感悟。

请各位同学用线描的形式、简短的文字记录你今天的感受好吗? 5.评价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一些唐三彩的讲解员,谁的解说又生动又有专业水平呢? 随意选取一些唐三彩作品,让学生自告奋勇来解说。既让学生表达感受,又可评价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唐代工艺的辉煌,下节课我们将在浩瀚历史长河里领略更多古代陶艺的魅力。(请同学们去查找有关中国古代陶艺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收集古代陶艺的资料。(教师)收集各朝代陶艺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课件导入。

听一小段音乐:埙乐《楚歌》。

猜一猜,这段音乐是用什么古老乐器演奏的?“埙”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乐器?(埙乐找寻方法:百度mp3搜索楚歌中华民族音乐在线)

2.纹饰观察。

给同学们看一些陶器,请你给它们的花纹取个名字,好吗?(漩涡纹、席子纹、鱼网纹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彩陶装饰纹样。这些图案由哪几个形象组成?

展开想象力,谈一谈这些形象意味着什么?

总结中国彩陶艺术特点: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在古代陶器中,彩陶是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的总称,在烧制前用红黑矿物质做色料,在陶胎上绘制各种装饰纹样,烧后洗刷不脱落。

3.科学与艺术。

赏析马家窑文化漩涡尖底瓶:看了这瓶子,觉得与其他陶瓶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进行讨论:①猜猜原始人为什么要把瓶底做成这样的尖底?②两侧的环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③瓶子的口子为什么这么小? 总结先人智慧:科学与艺术的结合。4.比较与欣赏。

欣赏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调查、了解彩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5.知识积累。怎样做个小鉴赏家呢? ①仔细观察一件陶器,并认真做记录,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②师生对话,共同归纳陶瓷鉴赏标准。根据各时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根据各时期陶瓷纹饰的特点来判断; 根据各时期陶瓷造型的特点来判断;

从历代陶瓷的款式来判断。6.鉴赏小试。

①出示名家陶瓷图片,学生分组观赏,交流对陶瓷的认识、鉴赏。(培养学生自鉴自赏的能力)

第五篇:安全与荣誉

安全与荣誉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安全与荣誉》。我穿着红色的信号服站到了演讲台,因为我爱这信号服,这上面有中国石油的标志,而我是一个,中国石油人。

把自己称作石油人,这对我至关重要。中国石油伴随着祖国的发展,从无到有,到跻身世界企业500强,是几代石油人,用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建下的功勋。半百年来,石油人一直走在奉献者的前列。在今天这个张扬的时代,我依然把石油人的奉献当成荣耀,而正是这种荣耀促使我倍加热爱工作。这荣耀让我领悟,能为石油行业做点贡献,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啊!

也许我讲的离安全太远。但事实上,安全与石油人,是密不可分的。从勘探、采输到炼化,石油的整个生产过程,处处都充满了安全风险。

就说天然气采输生产吧:天然气易燃、易爆,而且多含有有毒气体。就是空气中,充满10%的净化天然气,也会导致人眩晕甚至死亡。天然气在管道内输送的压力,通常是大气压的数十倍,而在采气井口,甚至达到几百倍。

我们日常生产操作环节,稍有不当,就可能酿成大祸。1998年原川东开发公司的7.18事故,就是在置换空气时操作不当,引起爆炸,造成了三名员工当场死亡,数人受伤的惨剧。

安全思想必须贯穿在石油生产的每个技术环节,任何技术疏忽都可能引发恶果。1998年重庆卧分站6.22的泄漏着火事故,主要就是由于调压阀设计疏忽,最后造成上千万元的设备毁于一旦,卧渡线停产数十天。

所以,只要踏进了石油行业,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操作人员,都不能忽视安全。安全事故不仅影响正常采输气生产,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危害职工的生命。所以,对于石油人来说,安全就是生产,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

但,安全也不止是生产、效益和生命。这样认识安全,也许太简单了。有一件事情,更加深了我对安全的认识。

那是,200×年12月24日上午。我们作业区的技安人员,凌晨去支援开县井喷抢险的消息,在同事中间传开来。虽然发生事故的单位和我们无关,但出于职业习惯,大家仍然很关注。

25日上午,支援开县抢险的同事回来,大家不约而同的围了上去。那位技安人员惊魂未定的讲述:凌晨三点,他们向事发地点迈进。沿途是数万人的仓皇逃离,一路警车红灯闪烁,数不清的警察,政府工作人员维持着秩序。在他们离罗家16H井大约10公里的时候,携带的硫化氢监测仪就开始报警了。空呼,只能管30分钟,他们只能把安全器材送到大约5公里的地方,再往里,已经戒严了。空气中充满了浓烈的臭鸡蛋味。他叹了口气说,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8人死亡,但据中心逃离的村民谣传,5公里以内,倒下的人,不计其数。

我们所管辖的气田,也是高含硫,我们清楚硫化氢的厉害。听了技安人员的话,大家更加紧张沉重。

当天傍晚,同事打电话来,告诉我事故死亡人数已增加到了133人。我慌忙打开了网站,而就在我留完言,对此表示悲痛和哀悼后,刷新页面的一瞬间,那个数字变成了165。晚上10点左右,成了191。

这数字,令人震撼,悲痛,乃至愤怒。很快,这些愤怒就指向了造成事故的源头。无数责问声如潮水般涌向中国石油。人们在网上激愤的留言,很多甚至是在骂:中石油管理混乱,不懂安全,行业垄断,缺乏监管,盲目追求利润,不顾人死活等等。随着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激愤在网上爆发。言辞越来越激烈,留言的数量,成倍的翻番。

那些过激的言辞,字字句句刺在我的心上。石油人,这个令我骄傲的称谓,此刻倍受指责。我感到很委屈,于是,我也疯狂的留言,我希望我的声音更大一些,希望大家知道,石油人其实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我们爱岗敬业,奉献远大于索取。我们懂安全、重视安全,我们管理一直很严格。我们吸取过教训,也承受过安全事故带来的痛苦,我们的生产场所,也许都是火药桶。我们怎么会拿生命开玩笑呢?

接下来的几天,对中石油口诛笔伐的文章,可见于各大网站和报刊。那些言论在我们悲痛的心灵上,撒了一把盐。当时我急切得期待着事故调查结果,希望是地质因素造成的井喷,期待真相,也许可以使人们改变对中石油的看法。可是,当看到事故调查组公布结果的那一刻,我只觉得,我很冷。

我爱石油,因为我身边的石油人经常感动着我。从我参加工作的采气四队,到现在垫江采输气作业区,我们是金牌队,我们是红旗作业区。我们工作很辛苦,但我一直觉得很光荣。是荣誉感支撑着我在任何艰辛的时候,依然乐观。

可是,事故调查结果令我惊愕,甚至让我的荣誉感失落。曾几何时,我们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们有战天斗地的情怀,我们有不怕艰险无私奉献的气概。曾几何时,我们欣然看着天然气输送到川渝大地,以创造的价值为骄傲。但,再大的贡献也无法挽回无辜的生命啊!黑色的“12.23”,甚至影响到了社会对中国石油的认同。几个人的操作违章,葬送了243条生命,少数人的安全麻痹,让百万石油人也蒙羞。“12.23”不是天灾,是人祸啊,这不仅令我们惭愧,这是我们的耻辱啊!

开县井喷事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12.23”铭刻在了我的心里。他让我认识到,安全工作,事关荣辱。石油人的光荣,来源于能为社会造福,而安全事故会给社会伤害,造成安全事故,就会令我们耻辱。

奉献能源,创造和谐,这至高无上的企业形象,永远代表着石油人的荣誉。这荣誉,激励着几代石油人,忘我的付出。这荣誉,支撑起我们献身石油的信念。我们谁会不珍爱这荣誉呢?

石油行业千千万万的平凡岗位,维系着纵横祖国大地的石油生产系统。这些岗位虽然平凡,但每个岗位上职责的份量,却是与整个中国石油的荣辱相当。任何岗位上的安全疏忽,都可能把石油人的荣誉玷污。我们必须清楚,只要穿上了红色的信号服,我们肩上,就背负起了,沉甸甸的中国石油。

强三基,反三违,以人为本,落实安全责任制,石油人义不容辞。我们要“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抓安全,促生产,为了祖国的建设,也是为了,再塑石油人的荣誉。

下载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_(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奉献与荣誉

    荣誉与奉献在过去的一学期里,经贸团学这个大家庭从无到有,并一路默默地为我们经贸学院带来荣耀与生气。身为经贸团学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自豪。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各自学......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技术更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姓名 学号 院系 从1985年电影诞生算起,百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换言之,正是由......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6-09-08 15:50 来源: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共5则)

    中国古代诗学论 1、《春秋战国》是我国诗歌理论的发轫时期。 2、《尚书·尧典》在论乐时提出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论断。 3、诗言志是我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4、孔子提......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艺术 【摘要】本文浅观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建筑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建筑形式表现的美的思考与探索。【关......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教学教案

    杭师院附高 罗雪峰目标 :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中国古代音乐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创造的音乐,直至1840年,中国社会性质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为止,都是中国古代音乐......

    浅析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浅析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摘要: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特点分析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导的“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