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比较研究-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比较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材建设,近10多年来,成果迭出,令人瞩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80年代以来公开出 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就达11种之多,这些教材,既有适合师范院校在校学生的通用教材,又有面向教学第 一线教师的自学教材。在此,笔者选择其中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六本教材作一比较研究,借以回顾与展示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的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建设的跨世纪思考。这六本教材分别为周仁济、翟惠文、叶树明、高惠莹、袁微子、崔峦编著(以下简称周本、翟本、叶本、高本、袁本、崔本)。
一、基本概念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第 1 页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
第 2 页 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第 3 页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第 4 页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
(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第 5 页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第 6 页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第 7 页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文革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
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 教学原则。
对教学原则探讨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思考的角度不同:周本从普通教育阐明的各个学科应遵循的六个教学
第 8 页 原则中提出三个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叶本依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 的,提出四个原则: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相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 养语文能力相结合、教学的整体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相结合。崔本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以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四个结合。袁本未提出教学原则,但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个角度,提出要处理好四 个关系,即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 关系。高本则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功能以及内部关系,提出四个原则:文道统一原则,客观事物观察、思维、语言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
小学语文究竟有哪些教学原则,国内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各有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提法,大体有十
多种提法。经过10多年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高本所提出的四个教学原则有代表性,能放到一定关系上、一定的矛盾上加以探讨,并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
笔者认为,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时,应明确三点:第一,要深刻认识语文教学原则同一般教育学的教
第 9 页 学论中讲的一般原则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第二,所提出的教学原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第三,语文学 科的教学原则,应该是语文科所独有的,或者是非语文科所特有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四、应用研究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应用性。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解答和教 学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两方面。
六本教材在应用研究方面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及时吸收、反映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和
新成果。多数教材重点选择介绍了影响较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李吉 林的“情境教学”实验,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实验。二是都能重视理论的操作化研究。六本教材都十分重视 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了一些教学实例,并努力将零散的材料加工概括,上升为规律,以便举一反三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映教改实验的方式有别。有的教材将改革实践置于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介绍(如
崔本、翟本、袁本),有的则置于教材后面列专章介绍(如叶本、周本、高本)。第二,对教改实验的研究程 度不同。多数教材缺乏对引用的教改实验的深入挖掘。而叶本不仅客观地介绍各种教改实验,而且加上主观的
第 10 页 评析,对某一项教改实验提出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如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提出了四个研讨的 问题。
五、教材特色比较
不同特色教材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状况,适应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下面
试对教材的时代性、师范性、实用性、可读性等方面作一些比较。
教材的时代性。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否站在提高人的素质高度,用全新的教育观点来阐述教学理论、知识和
方法。袁本、高本、崔本体现得比较好。尤其是崔本,它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崭新时期编就的,更能体现新的教育观点,如在“小学语文应遵循的原则”一节里,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 观”。
教材的理论性。六本教材中,袁本、高本理论性较强,著者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角度对一系
列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他几本教材虽对某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分析,但只是一般化的阐述,教材整体的理论性次之。
教材的师范性。综观六本教材,叶本和崔本的师范性体现得比较突出。首先表现在定位确当,教材的内容
第 11 页 在深度和广度上基本上符合师范生的实际。还表现在恰到好处地选取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秀 教学实例加以分析,既可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从教的能力。
教材的可读性。六本教材中,叶本、崔本条分缕析、行文流畅、语言质朴,可读性最强。翟本、高本、周
本语言精练,层次清楚,可读性较高。袁本重在阐发、论证,逻辑性强,对于师范生可读性较差,但对有一定
语文教学经验的读者,如担任这门课的语文教研员,又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启迪性。从编排体例看,叶本在正 文前加了“自学提示”,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袁本、崔本、高本仅附有思考题。相比较而言,叶本、崔本更为规范,适合学生学习。
教材的实用性。叶本、崔本较好地处理了教学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完全摆脱了学究味,从纯理论的圈子里
走了出来,着力于面向教学实际,将第一线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教材,语言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师范生 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六、新世纪教材建设构想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
了坚实的一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
第 12 页 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
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在指导思想上要确定一个总体目标: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教 材新体系。
如何探寻构建教材新体系,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处理好我国传统教学法、现代外国教学法、新时期语文教
学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博采从长、综合创新之路。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 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二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第 13 页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 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
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三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
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 累,教材要充分反映。四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
当更新,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 基本内容基础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应加强下述工作: 一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第 14 页 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二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
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系统论的
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的理论说明如 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三要体现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以他的渊博学识、丰富的实践,洞察语文学科内部的规律和外部的联系,从1919年起就语文教
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有卓识的见解,特别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的有关论述,对我们编好教材有许 多新的启迪。
(三)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结构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内容顺序的编排上,应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顺序组织教材,要体现学科内容的
系统、完整。具体编排时,可按逻辑顺序组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侧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起到统 领全书的作用。这一板块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
第 15 页 神。第二板块着重阐述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听话说话教学、作文教学等,这一板块,既要从理论上深入浅出地阐述小学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 教学特点,又要对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三个板块,主要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常规,论述小学语文教师的 修养,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第一板块的基本理论和第二板块的实践操作交相辉映,第三板块是 前两个板块的扩展延伸。三个板块浑然一体,构造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构系统。
(四)构筑中师特色鲜明的新型教材体系。
教材编写可建立两种体系:一种是传授理论知识的体系。这种教材内容要根据语文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并
兼顾长远需要来确定“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构筑具有中师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具体运作上要明确这 样的原则: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讲明为度,要避免大块头的理论分析。另一种是训练从教能力的实践技能体 系。这种教材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教材作相应的确定。具体可分为:模拟实验课教材、教育实习教材、音像教材等,成为一种能力训练的新型教材体系。这两种教材相互配合,互为表里,形成中师特有的教材体系。
第 16 页
第二篇: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摘要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有机结合、认知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完整结合等特点;存在城乡小学语文老师水平差距较大和地理与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提高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关键词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研究
第一章 绪论
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讲,小学教育的成败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材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关键性的作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育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到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6%;而到2012年,这一比重已达到4%。财政投入的增加,不仅意味着教育受重视程度的增加,也对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硕果累累,但也存在如教育投入不均、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地区之间教育水平鸿沟扩大等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笔者一直坚守在小学教育一线,在深入学习教育理论、语文知识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西部小学语文教学。本文就是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总结西部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反思其不足,研究其解决之道。
第二章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从地域上讲,东西部之间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差异,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各有其特点与教育发展的侧重点;从受教育对象上讲,中学生和小学生在认知能力、知识背景、学习经历上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西部小学语文教育也有自身的特殊之处;从学科上讲,语文教育是一门培养学生认识、表达等基本社会能力的教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总而言之,西部小学语文教育由于地域、受教育对象和学科等方面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因此,发展西部小学语文教育绝对不能照抄照搬东部、中学(甚至大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经过笔者长期理论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有如下特点:
1、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有机结合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且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之间的语言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此处所指的方言,既包括地区的语言,也包括民族语言。在西部地区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语言教育问题。既要按照国家政策教授当地小学生普通话,培养其汉语的读、写、说能力,又要兼顾到当地具体的教学条件和文化背景。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受教育之后变得有智慧有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当地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地特殊的风土人情,因材施教。
以笔者所在的川北地区为例,当地的方言为四川话。四川话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统一度和可辨识度高,即使是外地来的教师也能很快听懂四川话。但四川话也存在俚语多,语速慢,腔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川北地区经济落后,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小学生从小就讲四川话。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教学时一般要注意到普通话教学能够让小学生听得懂,接受得了。因此,将方言与普通话紧密结合,融合于教学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2、认知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②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上述引文虽然只是言及道德教育,但对于西部小学语文教育也不乏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年龄不大的小学生,甚至是低龄儿童开展语文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受教育者本人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而不能任由教育者一股脑地灌输了事。在西部地区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让其能够将学到的这些知识与社会环境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从另一个方面讲,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也不能只是靠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工作,还需要来自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此外,在西部地区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时还要主要让受教育者在接受通识教育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不能丢弃自身的文化,而是加深其对自身文化背景和故乡的热爱。同时,这也是教育工作让受教育者“走进——走出——走进”模式的具体要求和意义之所在。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完整结合
毋庸置疑,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授知识,即把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传授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让小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小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的培养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时深入浅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老师在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学习特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从心理上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和厌烦,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是指教育者(老师、家长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学习者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枯燥的课本知识和完成布置作业而已。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从逻辑上讲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其次是主动学习能力,最后是学以致用的能力。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更能体现这三方面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完整结合的重要性。
第三章 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不足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但也应该指出的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西部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笔者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城乡小学语文老师水平差距较大
西部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包括农村和城市两部分。由于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差距的扩大,城乡之间小学语文老师水平也出现了较大的鸿沟。由于城市的经济、交通、卫生、医疗等条件与农村相比存在很大的优势,加上工资待遇方面的差别,导致大部分优秀语文教师走向城市,使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人员结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或多或少都较为薄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有相当多的教师是“文革”中的中师、初高中毕业生,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破罐破摔”,丧失敬业精神,对教学疲于应付,因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农村语文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师,由于长时间住在农村,信息闭塞,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课标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主要表现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思路格式化。目前,许多教师仍延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最害怕课后的想像性习题或开放性问题,不知怎样处理,存在着“课标教材一变再变,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状况。③
2、地理与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
一定的自然环境,是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西部地区冰川、沙漠、高山、高原面积广泛分布,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恶劣,使西部的交通建设难以实施,人口分布密度低,居住分散,一校一师,复式教育,马背小学在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仍然存在,极大地限制了教育的发展。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往往也是文化发展水平低的地区,随着教育经费投入减少,教育规模也不断缩小。以四川为例,“九五”期间,全省教育经费虽逐年增加,但从“九五”教育经费最高年份1999年的137.5亿元看,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额的4.1%,却支撑全国6.4%的教育规模。再如甘肃省的一些贫困县,一些农村学校每学期的教学用具预算只有6元,即使在这种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有一部分还被挪用。许多中小学校舍陈旧,设备简陋,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严重,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④这种状况势必形成教育经费少人力资本积累流失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经费投入更少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⑤
第四章 问题解决之道的探讨
1、提高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积极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今天,不少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书。我们要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 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平时可以自己购买一些书或向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借阅,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⑥其次,促进地区与学校之间的教师与教学交流,学习先进的授课方式,有条件的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卫星电视,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增长见识,增进技能。同时还必须采取更多优惠政策鼓励东部地区教师到西部地区小学支教,尽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
2、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只有转变了教学理念,从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有动力大胆去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也会展翅翱翔,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3、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西部地区应尽快转变认为教育投入不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错误观念。研究表明,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十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本投入对西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而人才、教育和科技投资的增长最为明显。社会投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仅提高0.1个百分点。如果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1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5至0.59个百分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集中精力、财力投入教育事业。解决西部教育投入难的问题,关键是要得到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中央教育支出授助应该直接用于补助贫困人口子女的学杂费、书本费和其它费用以及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乡村校舍建设和设备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利用国债资金,重点建设一所高校。重视解决农村教师工资拖欠的问题,要充分调动农牧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西部必须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财富观念,钱是财富,观念也是财富,政策也是财富,也都可能转化为教育资源,发展民办教育是推动西部教育事业大发展一个重要举措。西部民办教育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须积极开发。⑦
结论
综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方言教学与普通话教学有机结合、认知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完整结合等特点;近年来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城乡小学语文老师水平差距较大和地理与经济条件限制,导致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提高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
②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721页。
③郑方平、郑婷婷:《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④杨桦:《关于西部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⑤张文华:《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成因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⑥管理员:《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云南教育》2010年第12期。
⑦华晓慧、施红兵:《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1期。
第三篇:语文教材研究
08中文(1)班陈诗桦0806010038
高中文言文教材分析以及教法研究
——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 关键词:粤教版文言文教材教法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编排情况进行研究,是解决文言文教学问题的一个有效视角,但仅靠教材研究还不能解决文言文教学目前的困境,不断探索和改良文言文的教法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编排情况进行研究,是考察文言文教学问题的一个有效视角。正如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但对执教者来说,文言文教学历来被公认为费时费力的一个大难题。以传统的串讲方式呆板对待新课标下任务更加繁重的文言文,势必出现教师的“讲”和“灌”充塞课堂的“填鸭”式教学现象,收效甚微。长期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泯灭,文言文教学发展遭遇了瓶颈。新课标下,古诗文在高中教材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加上《语文读本》的内容,阅读量几乎是原来的三倍到四倍,这就给师生造成更大的困难。
二十多年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而如今的文言文教学,尽管教师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教法,但是由于对文言文的价值认识有误,只把眼睛盯在词语语法上,又由于应试之风愈刮愈烈,师生都陷入反复操练和追求分数的泥潭中,文言文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抛掷一旁,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厌学文言文,教师也很迷惑,花费的力气大,收效却甚微。截至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因此,明确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习规律,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文言作品对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巨大作用,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要想切实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难题,首先就要了解文言文在教材中的编排。以粤教版必修五为例,文言文单独编排成一组,文言语体与文体结合相结合,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阅读部分,包括《鸿门宴》(司马迁)、《陈情表》(李密)、《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二部分是扩展阅读部分,包括《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和《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两篇。的确,粤教版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浦江清先生就提出:“现在初中课本文言语体夹杂着.显得很不调和。”所以他主张“把中学国文从混合的课程变成分析的课程:把现代语教育和古文学教育分开来,成为两种课程”。①60年代,吕叔湘先生也认为:“现行的教材编法和课时安排都还不能符合要求,教材中文言文和白话文 是插花着排列的。”他主张,“学习文言应有一定的系统。”②假若把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编排在一起,便会很容易削弱了文言教学的根基,文言文与白话文二者的特点和难点不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同,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不同,不宜放进一个教学层次、纳入同一条教学路子;否则就会违反各自的教学规律,硬是要混在一起,尤其是把文言作品纳入现代实用文的框子,按单元编排,很难充分照顾到文言教学的特殊性。因此,把文言文独立成一个单元,更有利于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把握,而系统性的文言文教学,也更能
1够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
王荣生先生所言:“一篇篇的‘范文’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方面,而这些方面既不能从‘范文’中剥离也不能使之独立.因而往往也就没有客观而确定的连接点能将两篇‘范文’内在地贯穿起来。也就是说,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文,从本质上讲,是圆满自足而各自为政的,将它们贯穿起来的‘线’,多数是人为的外在标准.甚至主要是编排者的创意或对某种编辑效果的追求 ”③因此,具体的某一个文言文本.一旦被吸纳到教材体系当中作为一篇课文,它就必然地体现着教材编者对于这一文本的教学价值的“定位”。就如《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三件逸事来表现段太尉的性格特征,尽管它的篇幅很长,但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它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以具体的事件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而在文中也有不少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典型用法,如兼词“焉”的用法、虚词“以”、“因”的用法等,还有不少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等等。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如此多的文言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他们系统地掌握知识点,复习时也能有效地节约时间;而对于教师来说,也使他们明确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在教学时不会过于零散,更方便他们为学生总结知识点。除了兼顾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段太尉逸事状》还做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文言知识,还有文章主角段太尉的精神魅力,他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富有政治远见,的确也是学生所需用感受和学习的。从“知过情”三个维度来分析,《段太尉逸事状》的入选基础阅读部分确实是合情合理,这也能看出粤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编排的用心。
除了基础阅读部分,扩展阅读部分的编排也符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高中语文课程比较繁重,教师的语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文言文部分的编排就更容易让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因为扩展阅读部分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比较简单、注释比较清晰,因此,教师可以把学习这类课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积累的知识去学习文章,教师只做必要的点拨与梳理,一来节省课堂时间,二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了解了文言文在教材的编排后,还不能够解决文言文教学目前遇到的困境,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做到不断探索和改良文言文的教法,我在培英中学实习的过程中,便有了以下的体会:
一、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兴趣,重拾学习信心
因为古文对一些学生来说是最为恐惧的,一些学生一听到上古文课,一打开冗长的课文,就情绪低落,更不用谈如何提起兴趣了。所以,在课堂之初恰当地引导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1)运用“秩闻趣事”导入法,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在古文教学中可以投其所好,用故事引入。在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讲《郑伯克段于鄢》可以用最近热播的关于家族争斗的电视剧引入。
(2)运用“温故知新”导入法,所谓“温故知新”导入,就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同一个作者、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的相关作品带来的心理上的亲切感轻松导入新课,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比如文言文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就学习了《鸿门宴》,也对司马迁和《史记》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报任安书》的时候,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和蕴含的思想情感。
(3)运用“真情告白”导入法,每个成功的语文老师都是课堂上以情感人的高手,古文中有许多情感真挚的篇目,教师若能创设情境,“真情告白”,就会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之自觉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比如《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深情,可以由对亲情、孝心的歌颂导入;《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对百姓的关心和责任,更是可以唤起学生的共鸣和尊敬。
无论运用何种导入方法,归根到底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恶
和畏难心理,除了运用以上三种手法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实际来导入文章学习,提高学生兴趣,接下来的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文言知识体系,树立学习信心。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汉语言衍变而来的。二者既有差异性,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汉语常用字还以单音节词、词素、成语等方式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当然,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间已有一定的差距,不少词的含义发生了迁移、改变、扩大或是缩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先帮助学生养成结合具体语境记忆、整理、归纳、积累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的习惯,将调动学生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每篇文言文的学习中,将篇中的实词、虚词结合课文注解加以整理归纳,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牢记典型例句,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后能够在阅读解题过程中迅速进行知识迁移。古今词、通假词、异体字在文言文中比较固定,总数也不是特别多。每一篇都进行小结,反复记忆,聚沙成塔,让这些零碎的知识不再成为阅读的“绊脚石”。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在老师讲析了例词、例句之后,最好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总结全篇中的文言现象,记住典型例子,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当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后,也就搭建好了沟通文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桥梁,阅读解题轻松不少。文言文知识体系越牢固,学生对古文学习的信心也越容易树立。
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的总结概括文言知识点外,向学生提供 “工具”,有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文言文提出的“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学生在课外或课内自读古文时,倘有一本比较适用的工具书,对独立而及时地解决遇到的疑难词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学文言文时能独立解决疑难词语,可以向学生推荐好的工具书,学生学习古文经常查查工具书,从比较鉴别中可以选出恰当的解释,有助于弄通文意。
三、通过听、说、写、画、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巩固学习信心。
(1)“听”与“读”,真切感受古文学的韵味。进入课文课堂学习之初,应多“听”,听学生读,老师读和名家朗读,利用录音或多媒体,将声画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读中感受古文的魅力。正确的范读,能够直观地告诉学生如何断句、停顿、语气怎样,能够对学生的理解起到帮助作用,并且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避免了读错字音、句读的麻烦。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用大声齐读、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单人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放开嗓子,旁若无人地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多遍,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语感。正如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通过“说”和“写”,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升他们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塑造美好的心灵。高中古文篇目很多都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比如《报任安书》中的司马迁,为了理想甘愿忍受一切苦难,比如《陈情表》中的李密,言辞委婉却饱含深情,再三推辞只为侍奉祖母„„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古文中出现,他们的性格、语言各不相同,他们的成败让后人感叹。语文教学又是培育灵魂的人学,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要。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借这些人物和故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一成一败的较量,《郑伯克段于鄢》中兄弟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来谈看法、写评价,汲取古人的优秀品质,这样,既实现了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目标,又让学生亲近古人,加强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3)通过“画”和“演”,让课堂充满活力,远离乏味。因为文言文教学知识点繁多,日常教学中不可能每节都采用多媒体,所以,在黑板上简单地画画图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在《鸿门宴》上,宴会上项羽、项庄、范增、刘邦、张良依次由尊列卑排列的座次图一画,学生就发现了许多端倪:项羽的自矜功伐,任人唯亲的毛病一目了然(项羽自己的位置最显要,贴身而坐的不是谋臣而是亲戚),也可以从侧面分析项羽注定失败的原因。这样的画图,自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半功倍。而表演,也是给冗长的课堂制造亮点的一个最好的办法。表演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激发创造力,调动他们的热忱,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有所收获。比如《鸿门宴》中樊哙闯帐吃生彘肩这一环节,老师先介绍了古人吃的礼仪——用匕首取熟肉,放到俎上,再移至席上,而樊哙身份低微,他的吃,却也气派而合礼法。然后让学生的表演,自然地领悟到樊哙性格豪爽,粗中有细的一面,这对于了解文章刻画的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听、读、说、写、画和演等多种方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并得到巩固,想不爱“之乎者也”都难。
大诗人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方言文教学改革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但我相信,只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文言文教学将不再成为语文教学的“拦路虎”。
注释:①浦江清.论中学国文(下)[J].语文学习,2004,(4):53.
②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19—320.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09,300.
第四篇: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法的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方法研究》 第一、二阶段研究总结 志丹县红都小学 张燕
去年11月份以来,我就“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了尝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每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达到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从而优化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同时促进学生感悟与表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现将第一、二阶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2014年11月份,经申报批准我对《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为期8个月,现在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在准备阶段由于我是刚刚接触课题,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在操作上还比较模糊,但课题研究必须要正常的开展起来,为了深入扎实的对课题进行研究,我只能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我大量研读窦桂梅、于永正、李卫东等情境教学大师的教学经验,后经常向校同事、领导请教,在课题的确定上经反复修改,讨论,大家献计献策,为课题开展做了充分的舆论和理论准备,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县局、本校相关领导从机构上给予了保障,调动了我研究课题的积极性,我通过调查本校、本班情况,进一步完善方法,详细建立了实验相关档案做到按照计划有序实施。2014年12月份,我参加校委会组织的阶段性小结,我做了研究报告,校委会及年级组教师讨论后,我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学个案,做了反思,将在实施阶段从创设情境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改进,达到研究、反思成为主动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我所研究的课题目前已经进去实施阶段中期,按照方案的时间及步骤的要求,这个阶段我主要是备课、听课、指导、研讨、评议,把我自己的课题研究与校本实验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相结合,在听课中吸取经验,大胆放弃呆板、浮夸的情境,换用趣味、真实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使学习更加简单、快乐、鲜活且具有吸引力。
在课题研究的的推动下,我校的教研活动不在固定、单一,变的更加灵活互动,我们参加的课题研究的教师组织开展每月1次的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主动总结,及时提炼研究经验,加以推广、学习,每次交流都能提高自我教学能力,把握研究方向。通过研究,我总结出来有效创设情境的6种方法,即:(1.生活展现惰情境、2.实物演示情境、3.媒体图画再现情境、4.音乐渲染情境、5.表演体会情境、6.语言描述情境。)这6种方法的概念和所达到的效果是:1.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2.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鲸”、“燕子”、“画杨桃”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3.视频图画再现情境。视频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4.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5.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6.语言描述情境。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六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合理使用这些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认知方面全面发展,学生学习观念、态度有了质的转变,我所带班共有学生68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39人),独生子女占总数的64%。以前班级个别学生状况是:不少学生好动,纪律性较差,缺乏合理安排课间、课余时间的能力;有些同学愿为集体办事,却虎头蛇尾,缺乏责任感;有的父母溺爱,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他们爱看书,却又缺乏签别、选择能力,少数学生学习粗心、马虎。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大主动参与讨论或活动。行为习惯不良,平时举姿不够文明、安全,班中一部分的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不举手发言,不完完成作业和练习,很少参加学习活动。目前学生所达到的整体共性是:本班学生绝大多数学习比较自觉,主动性较强,上课精力比较集中,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收集资料能主动合作完成。全班同学集体荣誉感强,能积极参加社会、学校公益劳动,小干部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学生中有不少人喜爱乐器、绘画、书法、科技制作、舞蹈、相声,大部分学生爱玩爱动,思维敏捷,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上课的气氛很活跃,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积极求上进,有爱心,能主动关心他人,热爱班集体,讲文明,有礼貌,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与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得到心灵的熏陶,达到轻松育人,确实成才的目的,学生个个会表演、演唱、实际操作。
三、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2个阶段的研究,已见成果。我在研究过程中力求突破、创新,前后对比发现,我的观念和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只顾教书到和学生博览群书共同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在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从事研究以来,我班学生的成绩远远高于其他班级,我自己也在研究和反思中掌握规律,在教研中敢大胆提出新见解、新思路,也为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积累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人奠定基础。我所撰写的心得论文先后在省市刊物上发表8篇(其中国家级4篇、省级1篇、市级2篇、教师报刊登1篇),多次被县局、本校评为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师。所带学生多次在延安青少年活动中获奖,在校举行的活动中学生几乎次次有奖项,合计约30余个。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我的教学模式和经验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但也存在问题和偏差,主要是:
1.为了提高兴趣,缺降低了教学价值。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有随意改动教材的意图,没有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的,反而有消极作用,显得毫无价值。
2.收集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不上教学任务。3.教学中出现教育目的的偏差,要求我们该如何有效的运用“情境”。情境应该发挥它现有的实效和价值作用,应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积极向上的服务,为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
第五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研究与运用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浅析
彭颖娇
教育与人文学院 10初等教育专业
摘 要: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结合应用实践,本文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概说、教学过程的设置以及情境教学的实践意义进行了研究,望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实践意义
目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过于放羊式,许多教师只作为旁观者或点评者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情景,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在课堂结束总结,教学便结束;教学形式过于多样化,注重形式的丰富多彩,而忽略内容,使课堂毫无练习性和知识性成为单纯的活动课,违背了教学目的和宗旨。此外,有时教学情景设置混乱,不切实际,没有根据学生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环境来进行教学,只是照本宣科的在课本内挖掘素材。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情境教学法既要创设得当的情景,又要让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和感悟,然后把所学的知识与情境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努力有很多。
一、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概说
在语文教学领域,一直进行的主要不是学生言语智慧培养的教学,而是思想教育。这种一元化的、同质的思想教育已经与我们的文化向现代化变迁不相适应,与年轻的文化分子生活现实相距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就将情感引进语文课堂, 把生硬的、机械的思想教育训练变成相对来说较为温情、有感染力的思想教育训练。我们可以引用被认为是情境教学代表人物于漪的一段话来印证。她说:“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 让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课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与作者喜怒哀乐发生共鸣, 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教师应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1] 在这里, 思想教育的目的、内容没有变化,只是思想教育的手段或者方法加进了情感因素。
著名的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李吉林首创的情境教学起始于1978年我国教学改革再度兴起之时,成长发展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始。
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致课堂气氛,构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主动
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成为儿童主观需求,成为他们情感驱使的主动发展的过程。”[2] 如何使教学法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渴求知识、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带有情绪色彩意向的活动。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是“情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3]“情境教学法”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从情境出发构造学科模型,提供学科想象,让学生心理处于惊、奇、疑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欲望,紧接着安排“自学设疑”的环节,让学生在求知欲支配下自学设疑,围绕疑点尝试探索,最终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使认识兴趣转化为认识动力,接着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最后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这样学生就学得较为主动。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统一在情景中,并凭借学生进入情景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促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所谓“带入情境”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学语文就会感到“易”、“趣”、“活”。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二)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异彩纷呈的情感来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融入情境,诱发学生心中之情。
(三)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同时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由情感的体验而进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识与方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四)想象作画,让学生享受意境美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绘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
教师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要有“境”,教师描述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对学生的感官发生作用;“形”又激
起“情”,学生也才有可能由此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一)情境的诱导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就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作自己的动力和需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经验之谈。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感受到兴奋和激动,是提高教学成果的捷径。“创设情境”是小学情境教学法的关键,要进入学习情境,必须进行情境诱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施教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情境教学法的重要内涵之一。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课上得有味,讲得有趣,让学生以饱满的兴趣在活泼的气氛、愉悦的心境里,在轻松的环境下去学习,去探索,品味到语文课的甘甜与芬芳。如要求背诵古典诗词,每次早读一首,日积月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兴趣,每堂课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一开始就紧紧吸引住学生。
实践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有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情感、讨论答辩等。这样的方法克服了学生厌倦消极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的天地,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的兴趣。2.求学的主动性。
“‘教’不是‘统治’,不能代替‘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语文教学应该把立足点‘从教出发’转移到‘从学出发’。”[4]教学过程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充满情感和个性各异的活生生的人,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法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常言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在导入新课时进行。此时或者确定学习重点,让学生有一个目标;或者介绍学习方法,使学生前进有路;或导入有术,令学生进入情境。情境教学法十分讲究和重视这一环节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导语。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悬念式、诗词曲赋式、格言警句式、故事传说式、温故入新式、解题式、练习式、知识式等。
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无论是好奇、新鲜,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形成一种努力探求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们为求知而乐,为探求而兴奋、激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成为一种自我需要,使学习动机更为稳定和强化。
(二)情境的应用
具体选用哪种情境应用于课堂,则要根据课堂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情境教学法并不是盲目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它需要遵循如下原则[5]:
1.突出语文课文的特点,展现优美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手段展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播放一段段动听的音乐,使二者与课文内容自然有机地
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
2.在学生情感的接纳中,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另外,学生从各个方面,尤其在情感方面接纳教师所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这种方式,才能产生参与课堂情景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6]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这一切都是悄悄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领悟的。
3.激发情感,把表演引进课堂,开展愉快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性教学,是我们的母语,从我们呀呀学语开始,就和它打交道。但是,要真正地把它学好、学精,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参与其中,从而在愉快、和谐的友好氛围中开展学习。
4.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习作的语言活起来 人们常说:“童言无忌。”面对学生的一些“离经叛道”,只要是合理的,在情景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给予欣赏和包容,还要给予引领和点化: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时尚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习作;要引导学生用创新的语言习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习作的语言真正地生动起来。
四、启示
现代教学法是沿着苦学—乐学—会学的道路发展的。教学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思想都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情境”认识的不断深化,创设情境必将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清自身的角色,认真的钻研教材,联系实际,根据教学环境,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真正地切入学生生活;其次虽然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有限,但是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也要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作用,有效地营造一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的气氛,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诚如是,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舞台上,定能演出有声有色的话剧来。
参考文献: [1].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0(2)[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3].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30卷第3期 [4].于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中国教师网;2004年10月 [5].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