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党内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党内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党89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共产党人的心灵,像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方向。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政党都毫不例外地高度重视党内文化建设,都会锲而不舍地在人类文化长廊中镌刻下不朽的画卷,都会满腔热忱地用自己先进的党内文化团结教育人们、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在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不渝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建设和发展党内文化。面对新形势,如何丰富党内文化,增强精神力量,提供发展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新时期赋予党内文化新内涵
党内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党员或部分社会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行为准则、制度规范以及全体党员对政党所具有的情感态度,是一个政党延续发展的重要标识。党内文化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执政能力的高低。党员理论素养则是加强党内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也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决策水平、执政水平的现实需要。同时,党内文化建设为党员理论素养的提高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理论理论建设时党的建设的根本。党的理论正确和牢固与否,直接关系着党的心衰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没有先进思想理论武装的党,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把党内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的位置,紧密联系党内外形势的新情况、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重点要树立三种意识: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进一步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长期执政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力量。二要树立大局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进入决策、进入工作,指导实践,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三要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认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着眼于新的实际新的发展,以足够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进行新探索,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这是新时期对于党内文化建设赋予的全新内涵。
二、新时期党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党内文化建设是党内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拓展,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新理念,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党的建设的新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党内文化的新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赋予了党内文化新的活力。党内和谐孕育升华着党内先进文化,党内先进文化促进党内和谐,因而,党内文化建设是党内和谐的必然要求。
(二)党内文化建设是引领和整合社会文化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党内文化;党内文化的内核:马克思主义。党内文化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群众文化是基础,法治文化是保障,廉政文化是要求,和谐文化是目标。党内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形象与载体功能、整合与导向功能、辐射与传递功能、凝聚于激励功能、兼容与调适功能、约束与教化功能。进一步讲,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队人类实践具有积累和导向功能,对民族复兴具有内核和激励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提升和教化功能,对后进文化具有改造和引导功能,对反动腐朽文化有抵制和批判功能,对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具有融合和吸收功能,对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具有突破和超越功能,对多元文化具有扬弃和整合功能,对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具有促进和保障功能。
(三)党内文化建设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应对不良外来文化的必然要求
而今是文化变革剧烈的时代,多元文化已客观存在,在文化渗透无孔不入、文化霸权主义咄咄逼人的状态下,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为是否需要建设党内文化而争论不休,无疑是犯了政治文化建设上的幼稚病。加强党内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需要,是向世人展现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的需要,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加强党内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强劲的在中国社会中居主流地位的党内文化,并通过党内文化来保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历史延续和保护中华文化安全、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用党内先进文化来范导引领中华民族的文化取向,从而确保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期开展党内文化建设的方式
党内文化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应该“化西”而不是“西化”。即在全球化过程中,党内文化与传统文化、党内文化与党外文化、党内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关系应该是传承中扬弃、冲突中融合、学习中创新。
第一,培养奋发有为的文化意识。当前要认真学习《党章》,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章的要求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二,要提高从政人员的道德修养。保证他们的政治忠诚和行为规范,构建每一个从政人员的高尚的政治品格。同时加强政治诚信建设,提高民众对政党、政府的政治信任度,构建一个诚信、高效、廉洁的政府。
第三,要培养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要形成以和共事、以和某事、以和成事的浓厚氛围。在党内文化氛围建设中,多修理解的路、多搭沟通的桥、多拆隔阂的墙、多堵争斗的路,倡导宽容融洽、团结互助、与人为善的基本原则。
第四,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的作用。针对目前腐败的高发阶段,要从每一个公民抓起,不断扩大廉政文化的普及力、覆盖面,充分让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政治参与权与监督权,构建一个渠道畅通、氛围浓厚的民主参与系统。
古人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的各级领导要提高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自觉意识,努力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思考、研究、建设党内文化,对提高我们把握大局的能力,对增强党员干部自身的政治修养将会大有裨益。我们期待着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投身到党内文化的研究中来,推动党内先进文化的发展。
第二篇:加强人民法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
调研报告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贯彻党章和党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强党兴党,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响应这一号召今年以来,我院在省高院的正确领导下,在鹤壁市中院指导帮助下,按照省高院的统一部署,加强人民法院党的建设,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深化责任落实和压力传导为重点,以追责问责为抓手,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始终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德规相依,深化标本兼固,认真落实加强人民法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工作有效开展
(一)健全组织,周密安排,迅速完成组织动员。自接到省高院下发文件后,我院党组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党组会学习研究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分工。同时召开全院动员会,对加强人民法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将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位干警。
(二)明确内容,细化方案,深入开展党性教育。
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党风党纪专题教育的要求,明确了学习内容。我院采取了全员交流讨论、支部集中学习、干警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党章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党规,扎实开展好专题教育。认真组织干警学习总书记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同时就上级法院、市纪委、区纪委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的10起通报进行转发学习,开展警示教育。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院实行以支部为单位的学习月计划、周安排制度,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将学习内容细化到每周。2016年以来,我院共组织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21次,党组书记讲党课1次,学习心得交流2次,专题讨论1次,全院干警结合自身工作撰写学习心得90篇,巩固了学习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全院干警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深刻理解了加强人民法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强化了司法为民宗旨观念,增强了守纪律讲规矩意识,促进了作风转变,明确了整改方向,为下一步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奠定了基础。
(三)严明纪律,严守规矩,从严落实“两个责任” 近年来,我院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组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的监督责任。2016年3月10日、2017年3月2日我院分别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强化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领导工作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与副院长,副院长和自己分管的庭、室主要负责人层层签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书,部门负责人与所属干警签订了“廉洁自律承诺书”,做到了廉政建设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并将执行廉政纪律情况与年终责任目标考核紧密挂钩,使党风廉政建设做到人人有责任、层层有任务,增强了工作实效。
今年以来,院党组三次召开党组会,就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监督责任专题进行研究,并结合本单位实际,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再次签订《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承诺书》和《鹤山区法院干警廉洁自律承诺书》,就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廉洁自律等行为进行了承诺,并保证落实到位。我院还充分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补充修改了廉政约谈制度和告诫制度。要求党组书记与每位党组成员进行约谈,党组成员与其主管庭室负责人进行约谈,庭室负责人对其庭室干警进行约谈,纪检监察部门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单独约谈。目前,院长、纪检组长共同在清风茶社对全院20余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廉政提醒谈话。我院还通过微信平台向大家发送廉政短信,做到廉政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目前已推送70期。
(四)加强监督,从严执纪,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我院纪检监察部门坚持廉政风险防控,定期开展审务督察,紧紧盯住重要节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采取日常检查、重点抽查、明察暗访等形式,抓常、抓细、抓长。2016年以来共督查30余次,充分发挥违法违纪举报平台作用,加强信访举报线索的受理工作,注重与区纪委、上级法院的联系沟通,努力实现信息共享。加强违法违纪线索收集平台建设,继续做好随案发放廉政监督卡和案件廉政回访,今年以来共回访案件180件,回访当事人200余人。我院通过电子邮箱、举报信箱、举报电话以及案件评查、新闻曝光和上级领导机关交办、转办案件等渠道,收集违法违纪线索5起,其中区纪委交办4件,自查案件1件。每起案件都经过院长或纪检组长批办。经调查,4件反映的情况与事实并不一致,没有发现办案法官有违法违纪情况。对反映陈某某不作为,工作懈怠情况,经调查属实,给予警告处分。
二、认真剖析、对照检查、找准找实突出问题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情况及问题
我院领导班子始终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始终确保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但是在自查的过程中仍查摆出领导班子存在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政治敏锐性、大局观念还不强等方面问题。各党组成员也分别对照自身在落实主体责任、纪律规矩要求不严等方面查摆出问题多条。
(二)查找从严治党方面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照检查,我院领导班子多次召开党组会,对问题进行逐个解析,分别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等方面深刻反思了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建立工作台账,做到重点突出、责任明确、要求具体、扎实推进。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我院领导班子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并积极贯彻落实。领导班子在贯彻执行八项规定上虽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仍然存在执行不彻底的情况,具体表现在艰苦朴素作风不实等方面。
三、贯彻从严治党精神,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一)会前准备情况
我院党组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为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工作。一是持续深化学习。院党组先后多次召开集中学习讨论会,使党组成员打开了心结、提升了境界,放下了包袱、打消了顾虑,为开好民主生活会筑牢了思想基础。二是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我院在党组成员之间、党组成员与分管部门之间、部门干警之间共开展了谈心交心活动。院长与其他党组成员之间、党组成员相互之间、党组成员与分管部门干警之间开展一对一谈心沟通。三是认真撰写发言提纲。院党组班子及成员开始着手撰写党风党纪专题教育发言提纲。党组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由院长主持、班子集体研究共同起草,努力做到把问题找细找全,把原因查深查透,把措施定实、定牢。
(二)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成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2017年1月8日,我院召开了党风党纪专题专题民主生活会,院长代表班子做了对照检查。随后,每位党组成员进行发言,其他成员对其提出面对面的批评意见,大家开门见山,推心置腹交换意见,有交锋、有交心,有共识、有共勉,表现出对党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政治责任感。
四、从严从实,狠抓整改落实,确保从严治党工作取得实效
我院把整改落实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并将边学、边查、边整、边改贯穿从严治党的全过程。民主生活会后,我们针对自身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积极拉单子建台账,先后分批次整理汇总问题清单,为深入开展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鹤山区法院首先从领导班子开始整改。院党组多次组织党组会,制定班子整改清单。每位班子成员按照区委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个人整改措施。目前。各项整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整改成效、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进一步强力推进。同时,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年为新起点,在从严治院上继续探索,在从严管理上全面推进,在从严监督上持续深化,着力推进司法作风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锤炼过硬队伍、打造精品法院”的奋斗目标,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五、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验
2016年以来,鹤山区法院围绕“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针对机关当前存在的思想散漫、精神松懈、工作滞后问题,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效地激发党建工作活力,促进法院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鹤山区法院6个党支部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通过集体学习、自主学习、主题活动等多种学习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在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强化党员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和队伍状况,开展了“不忘初心,重温入党志愿”和“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等主题讨论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提高党员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支部的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二是开展党员谈心活动。由院党总支牵头组织开展了党员谈心活动,即由各党支部书记、庭室负责人逐一和干警谈心。通过谈心活动的开展,做到思想状况见面、存在问题见面、工作情况见面,经过“三见面”谈话方式,与干警进行了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同时,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亮”思想、“晒”问题,“挖”根源、“明”方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是创新开展党员互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特点,每天在院微信群推送党建知识问答、时政热点解读、廉洁警示语录等丰富的互动内容,实现“党建天天见”,注重传播正能量,用主流声音占领思想阵地,以达到统一思想、提神定气、凝聚合力的目的。
四是深入开展廉政教育。通过参观包公祠、重温入党誓词、班车循环播放警示教育片等形式,不断强化干警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明确红线底线,警钟长鸣。在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廉政文化的宣传力和感染力,有效地推进了法院工作深入发展,我院队伍建设、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及审判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六、加强人民法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建议
调研中发现部分干警存在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政治敏锐性、大局观念还不强,干警对法院党内政治文化理念认识不足等方面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法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一是建设法院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弘扬正确价值观。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向广大法院干警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法院干警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从实践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引导:一是对党忠诚、与党同心。法院干警要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不断强化党员意识,保持政治本色,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将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但从思想上绷紧党性品格这根弦,更时时处处把党性品格落实为具体行动,真正在党性修养上达至应有的“知行合一”。二是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三是公道正派。法院干警要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理念,坚持公私分明,匡正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正与邪的界限。四是清正廉洁。法院干警应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自觉远离低级趣味,用党和人民赋予的司法权力为人民服务。二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一是要加强法院干警的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引导。建设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必须在党内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毫不放松加强法院干警党性教育,持之以恒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更好认知、认同和实践党内政治文化。二是挖掘汲取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财富。习主席强调,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的光荣传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因此,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大力传承我党我军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使之与党的建设需要相适应、与党内政治生活需求相统一。三是强化政治文化时代性创新性。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党的政治文化代表时代主流,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党员群众意愿。法院干警要广大干警强化宗旨意识,激发工作热情,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树立法院廉洁为民的司法形象。
三是着力加强新进人员党内政治文化培训。近年来,我院新进干警都是大学毕业直接参加工作,普遍缺乏政治文化理论学习,政治思想觉悟党性修养不够,对党内政治文化缺乏足够的党性认同,因而要坚持用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结语:加强人民法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实践,着力加强新进人员党内政治文化培训。
第三篇:党内统计工作实践与思考
党内统计工作实践与思考
党内统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调查研究工作,也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对党内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做好党内统计工作对于及时发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非常重视党建基础工作,把党内统计当成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落实,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开展,在党内统计工作上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主要经验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党内统计工作的保证。一是提供组织保障。县委组织部成立了部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加强对党内统计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和反馈,切实做到思想认识的统一和组织上的高度重视。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委组织部、基层党委和基层党支部为统计单位的三级组织网络体系,2009年,县委组织部以“工作责任心强、组织业务熟悉、电脑操作熟练”为标准,在乡镇和县级部门的19个党委中新选拔了15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党务骨干人员作为信息库管理员,选优配强了党内统计人才队伍。三是加大设施投入。采取“财政补一点、党费拿一点、上级拨一点”的办法,在现有的基础上,筹措4万余元更新设备,为统计数据的正常存储、开发和利用提供硬件支持。
(二)提高统计队伍的业务能力是做好党内统计工作的前提。近几年,***除“以会代训”外,在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根据计算机在党内统计工作的广泛应用,每年都搞一次专题业务培训,让业务培训和实践紧密结合,统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得到稳步提升。一是定期“集中”训。采取集中授课、书面考试、上机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党内统计人员达到“四懂”、“五会”:即懂程序、懂标准、懂要求、懂规范,会采集、会录入、会管理、会分析、会应用。二是逐年“出去”学。每年到宝鸡市参加党内统计培训会,详细了解最新技术,与兄弟县市党内统计人员沟通交流,互相学习,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三是经常“门前”教。以地区或系统为单位,建立若干个“片”,在每个“片”内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同志任组长,对有关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
(三)严格格审核把关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在数据的收集和审核上,***建立了数据审核把关制度,严把质量关、录入关、审核关,县委组织部根据机关、企业、社区和农村的特点,分别设计信息采集表,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对在职党员的信息,要求与本人人事档案一致;对流动党员、离退休职工党员、农民党员的信息,采取查阅档案、电话查询、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进行采集,采取党内统计报表技术校核、单位党委总体把关、汇总单位全面审查等方式,确保信息采集和录入的质量。在数据汇总中做到“三对照”,与往年报表对照,与编办、纪委、统计、教育等部门相关数据对照,与随时变化的现实情况对照,从细节上保证党内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存在问题
(一)党内统计队伍不够稳定。党内统计队伍不够稳定,主要体现在部分基层党委统计人员变更频繁,党内统计工作交接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部分乡镇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又不能保证严格的交接程序,年报工作衔接脱节,极大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再则,绝大数党内统计人员身兼数职,一没有充足时间去调查研究,二是没有足够精力分析数据,从而导致少数单位疲于应付,党内统计工作变成了“数字游戏”。
(二)统计内容和方法有待创新。当前,统计软件的不断升级体现出党内统计不断科学化、规范化。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现用统计系统仍处在静态统计阶段,这种统计方式很容易导致“死库”出现,在维护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上级组织和基层组织的互动,系统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关系转接方面的实际运用还不是很充分,两新组织党组织中党员的双重身份没有明确的划定界限,很容易出现重复统计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加以解决。
(三)党内统计应用有待加强。当前,有些地方党内统计工作仍存在侧重于单纯地传递汇总信息,向上级组织党务部门和领导提供报表数据的倾向,利用数据结合当前党建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少,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数据分析,揭示组织工作的内部规律和存在的问题还做得不够,以致于统计数据束之高
阁,“死数据”没有变成“活资料”,使党内统计资料的分析、开发利用不足,统计工作浮于表面。
三、意见和建议
(一)构建专职统计队伍,提升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县委组织部应负起抓头牵总的作用,将党内统计工作常态化,在基层党委确定党内统计专职人员,明确专职人员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的责任,让负责党内统计的同志,有时间调查研究、有精力汇总分析,为党委决策提供精确、权威的数据支持和调研报告。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统计工作交接机制,实行以老带新的帮培机制,保证党内统计队伍在更新中不脱节、不断档。要进一步做好统计人员培训工作,在培训中做到 “三个结合”,即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培训相结合,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与对下业务指导相结合,业务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
(二)在党内统计结果的运用上下功夫。组织部门要将发展党员情况、各类党组织变化情况、村级党组织情况、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情况、以及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组建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参阅的形式向党委和有关部门进行反馈,逐步实现统计服务由提供统计数据为主,向提供数据与提供咨询意见、政策建议并重转变,基层党组织针对统计工作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要进行及时整改,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内统计工作服务组织工作的准确性、可行性。
(三)着力推进统计设备现代化。党内统计软件的开发
和运用,将党内统计工作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从长远角度看,党内统计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将进一步深入,这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向。要适应未来的现代化办公条件,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配备好基础设备,进一步为统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上级党组织要积极开发更科学、更实用的系统软件,逐步将党内统计系统网络化,最后形成全国统一联网的统计格局,实现党内统计数据由逐级上报到随时更新的根本变革。
(四)奖惩并举,进一步激发党内统计工作的热情。在适当时候,举办党内统计工作评比活动,对优秀的党内统计工作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对党内统计干部提供一定的成长空间;对不能胜任党内统计工作的工作人员适当予以调整,以激发广大党内统计工作者的热情。
第四篇: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
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的需要。《党内监督条例》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深化党的执政效率的历史性和必然性的产物。各级党的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
一、目前党内监督还存在的几个问题
1、监督意识不强,良好的监督氛围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动监督意识淡化。一些党员对党内监督的未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既漠不关心又缺乏信心而忽视监督或不愿监督。二是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领导工作与接受监督的关系,将上级的监督看作对自己不信任,将同级的监督看作跟自己过不去,将下级的监督看作是吹毛求疵。三是好人主义盛行。一些党员干部怕监督会出乱子,会得罪人,影响团结,影响工作,甚至影响自己的前途,从而不敢监督。
2、监督渠道不畅,“监督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党内民主监督渠道不够通畅,有些党组织在民主生活中,流于形式,保持一团和气,党内批评难以开展,失去党内民主生活的应有之义;二是党员监督难到位,领导干部的政务活动公开化程度低,党员对他们的情况不甚了解,难以监督;三是监督措施不够健全,本位主义、特权思想作崇,对权力的监督约束不力,使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3、监督制度不刚,监督尺度难于把握。《党内监督条例》实施后,相应配套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一些监督制度和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处理办法也不明确,使监督机关难于把握尺度。有些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制度,纸上有,墙上有,嘴上有,但却缺乏实际落实,使制度成了装璜摆设和应付检查的东西。
4、监督权威不高,职能部门监督权力受制约。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构的各级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但日常工作以及个人切身利益都由同级党委决定,实际上只有同级党委对党内监督机构具有真正的领导权,上级纪委的领导事实上变成了工作指导。这就导致监督主体拥有的权力和权威不足以制约被监督者,监督机构依附于同级党委及其领导成员并受其意志的制约和左右,必然受到很大局限,从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1、强化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识。一是强化广大党员主动参与监督意识。党内监督意识是搞好党内监督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内监督是否坚强有力,关系到党内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完善。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内监督建立在自觉、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加强党的性质教育、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提高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以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监督权利,勇于善于对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二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任何一级党组织,每个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和责任,也必须接受他人的监督,党内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存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任何一种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都必然产生~,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要主动将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把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热情欢迎,真诚接受各方监督,确保正确行使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三是强化监督地位人人平等的意识。监督被监督者没有从属关系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内称同志”就是对平等监督关系的最好解释。平等监督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克服特权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监督,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监督意见,切实保护广大党员的监督权利,增强他们参与监督的主动性、自信心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2、完善党内监督的配套制度。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建设,是有效实现党内监督的一个根本性环节,也是规范监督行为,健全约束机制,实现党内监督制度化、法制化的基础性工作。《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给党内监督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要实现高水准的有效的党内监督有赖于党内制度建设的加强,有赖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充实和完善。完善党的监督制度应包括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确定行为规范,以及建立使监督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实施《党内监督条例》,建立与各地实际相符合的监督配套制度,逐步实现党内监督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制定若干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以形成比较完备、互相配套、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党内监督法规体系。包括加强对任用干部、重大决策程序的监督办法,领导干部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和个人生活重大事项报告的监督方式,保障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各级干部的批评权的实施办法,以及对领导干部实行定期的考廉机制,对领导干部职务行为过程进行监督对重大事项决策实行监督,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干部离任审计和实行监督组织和个人分离的制度等,以进一步制约、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
3、畅通党内监督的民主渠道。党内民主监督渠道是否畅通,是党内监督机制运作是否灵敏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党内监督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加强党委班子的自身监督。班子内部监督渠道的畅通,取决于党内权力的分解,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双重组织生活会的情况。要在班子成员中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正常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相互监察和监督,形成自我监督约束机制。二是要突出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党内监督条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一把手”进行有力的监督。必须严格执行党委班子成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领导干部应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接受党支部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在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度和党员干部政务活动的透明度。“一把手”要树立只有“一票”的意识,集权而不专权,防止产生“一
第五篇: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石花一中 徐飞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里度过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主要是通过班级来实施的,班级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色班级创建是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班级集体,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有效载体。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可见,环境的优劣对人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班级的环境建设,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教育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幸福乐园。事实上,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它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层面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它必须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而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十分重要的意义。
班级文化就是利用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它包括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班魂”,是由班主任组织建立起来的(就像电影《亮剑》里李云龙在他的独立团建立起来的“军魂”一样)。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以往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力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展示学生书画才能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
所谓“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班规公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其实“环境”就是一种文化。这里的“环境”,不仅指物质环境,更指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是硬文化,人文环境就是软文化。中国著名教育学家、上海东方世纪学校总校长冯恩洪曾说过: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就觉得愧对老师、愧对自己、愧对家长。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
可见,软文化比硬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难建设,但其层次更高,更有教育的持续性。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构建
(1)、美化教育环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教室,其师生荣誉感都比较强,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大。我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由于美化了教室环境,讲文明,讲卫生,蔚然成风。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教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空间,教室的物质文化氛围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风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审美观,锻炼创新能力,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热情。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对教室的布置不可忽视。教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环境布置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做主,而是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我们仅给同学提一些建议。布置时让全体学生一起动手,剪的剪,画的画,贴的贴。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我最棒”、“学海泛舟”、“心愿心语”、“图书角”、“荣誉栏”都一一美化,成了教室里最亮丽的风景线。这样,设计和布置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去体验审美的情趣,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多了。同时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一举多得,可谓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充满情趣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培育班级文化精神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文化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为重要的则是确立班级文化的精神价值,班级风气、班级的共同理想、班级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班级积极向上的舆论压力,是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的关键,离开了这一点班级文化则无从谈起,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班级文化精神的培养要从教育细节做起,以科学的价值观为导向,以班级规章制度为保证,以培养学生诚实做人、团结合作、积极向上为主要内容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是全班师生共同的“家”。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对于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必须要有适合本班的切实可操作的制度。基于此,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结合学校制定让每位孩子参与班级目标的确定、管理和评价。集思广义,积极采用学生、家长的建议,首先确定班集体的口号——“乐学、自信、团结、创新”,打造“活而不乱”的班级特色。
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要突出“童心”、“童趣”,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重要的是班级管理“以人为本”,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性惩罚。班规涉及多方面内容,有些成文,有些不成文,但大家达成共识,而且条款不多,主要分“勤学”、“做操”、“上课”、“活动”、“文明礼仪”这五个方面,还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以上规范进行变通,如在“上课”一栏,对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提出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别人、发言热烈等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提出上课能发言就可加星等要求,一个星期评定一次。早读时由值日班长评价,早读认真的及时加星,不认真的通过批评教育,扣除相应的星。总之制度严慈相济,严的合理、适度,学生通过努力能做到,决不搞假、大、空。
2、从己做起,落实班规。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下功夫落实。落实是一本难念的经,我们首先从自己做起,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每天早上我们一走进校门就会检查班级包干区干净吗?走进教室都会进行一番巡视,窗户有没有打开,垃圾有没有及时倒掉。如果学生忘记完成了,我就会帮他们把这些事做好,然后找这些没有尽到职责的同学谈话,提醒他们下次别忘。其次是要一视同仁,怀着同样的感情去严格要求他们,用广阔无私的胸怀去爱所有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班级整体进步中得到发展。无论是学习好的同学,还是学习不够好的同学,只要有谁违反了班规,我们都会进行教育批评。
3、分层要求,留有余地。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纪律松散,性格任性,他们不可能跟其他守纪的学生相提并论,对这部分学生,不搞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分层推进,引导他们逐步遵守班规。给他们留出缓冲的余地,直到他们能够与班级合拍。
(3)、让和谐人际文化伴随学生成长 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群体舆论的监督来实现的,班级人际环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地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
1、师生之间关系和谐。爱能驱除阴霾,爱是雨后绚丽的阳光。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必须满腔热忱、真诚热爱学生,并用这种爱去塑造孩子,把学生因被动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在自己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桥梁,使师生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协调和共鸣。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对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就喜爱你,爱跟你谈话,爱帮你做事,爱听你讲课,教师的言行风范便成了学生的无声楷模。当师生在感情产生共鸣形成尊师爱生的氛围时,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学生之间的友爱。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在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改善人际关系中,我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我提倡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在学习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优劣之分,这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我们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助”小组,相互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发挥优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课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真正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氛围。
(4)、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班级特色文化是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需求,符合新课改精神,根据每一个班集体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发展成长,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强化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
通过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世界中,让教育不仅限于课堂、学校,而且延伸到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学生日常生活中,使教育不仅只限以书本为中心的知识教育,而且拓展到人生更为本质的道德与人格教育。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把教育作为生活本身。
通过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管理能力,使师生善于营造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班级生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机制,从而在班内形成爱学、乐学的氛围,使师生既是这种氛围的主体者、建设者,又是这种氛围的受益者,提高教学的效益。
通过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优化师生新型的和谐关系。我们把网络技术的工具性、交互性、主体性与班级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把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快捷性、互动性与班级文化的自主性、现实性、实践性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更广阔的班级文化时空。在网络环境中,班主任把E—mail地址告诉学生,开放班主任信箱。“网络悄悄话”热线,开通了无声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一步营造了班级健康心理文化氛围。把班级特色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网络,拓展班级特色文化空间。在班级网页上开设了“青少年作品小屋”“青少年精品榜”“感悟日记选登”“自求小论坛”,学生们纷纷上网访问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班级特色文化作品的长期保存,而且拓宽了班级特色文化的平台,丰富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底蕴,增强了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实效性。
三、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班级文化要具备的特点
1、渗透性
班级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不同于正面灌输,它创造一个无形的陶冶学生心灵的外在压力,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其实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压力的体现,即群体成员必然受到成文或不成文的群体规范的制约,以修正自己与群体的关系,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
2、规范性 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规范着每个班级成员的观念和行为。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对每一个同学的巨大影响,即使是一个过去比较随便、纪律比较涣散的学生,如果进入一个班风良好、学风严谨的班级集体,他也会不自觉地向表现好的同学看齐,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不愿被伙伴看作异类而遭冷落、排斥。
3、凝聚性
人是合群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必然可以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形成一致的合力,进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得到鞭策和鼓励,促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得到健康成长。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荣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制约功能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以“个性”为特色,重构班级文化;以“兴趣”为主线,优化班级活动;以“爱”为纽带,温馨班级阵地。
班级文化建设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我们作为班主任,只有用思考去预约教育的美丽,在不断的实践中创新,在教育改革中找准方向,才能给孩子们多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张扬他们的个性,让孩子们在鲜活灵动的班级文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班级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功能。【案例示范】
七(2)班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目标
班 魂 : 优、雅、勤
班 训:习惯决定命运,细节成就人生 班级特色: 快乐 自信 阳光 卓越 班级形象 :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班级名字 : 阳光七(2)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班级公约 :
学风严谨
奋勇拼搏 优雅大方
文明守信
心胸宽广
表里如一 尊师爱友
团结互助 自立自强
知恩图报 静净敬竞
永不言弃
班级理念 :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寄语:
习惯决定命运,细节成就人生。孩子们,让我们从小养成好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成就自己幸福的人生。相信大家一定会记住老师告诉大家的:
习惯整洁 保持卫生习惯安静 讲究秩序习惯谦让 不忘竞争习惯助人 学会宽容习惯倾听 友爱坦诚
【案例示范】
(二)班级文化建设-----创建书香班级
一、创建思路
捧起一本好书,就是捧起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动书页,就是翻动一个海洋。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大量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沉浸童年。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享受生活!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努力打造书香班级。
二、创建目标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
三、创建宗旨
宗旨:让书籍流动起来,让知识丰富起来,让思想运动起来,让文化灿烂起来。
四、创建口号 我读书,我快乐!
五、创建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做好教室的环境布置,让班上的墙壁、黑板、书橱、充溢着浓烈的书香。此外,还可从学生读书的心情出发,力求温馨、舒适、甜蜜,可适当运用鲜花、音乐、书签等。
2、让老师的读书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和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3、征集读书名言。在学生当中根据自己对读书的理解和感受征集关于读书的名言,把这些优美的名言制成漂亮的书签贴在教室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营造班级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4、让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自由,保证学生每天早读、午读至少有30分钟的统一读书时间,教师适时、适度地规范和指导学生阅读。
5、利用语文课课前五分钟开展“快乐五分钟”活动,让学生讲书中的故事,形式不限,可以只讲其中的一个精彩人物,或一个好玩的情节,也可以背一首新学的古诗或诗歌,还可以向同学介绍自己看过的好书、新书,交流彼此在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6、充分利用教室内黑板报、墙壁等阵地宣传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7、每两周举行一次好书的推荐、欣赏、交流、品评活动,让学生把所看的书内化后,在课堂上能得到展示.(二)构建丰富的阅读资源
1、建立个人小书库:
召开题为“我是这样建立小书库的”班队会,大家集思广益,谈论如何买书、存书、读书。每个学生建立起个人小书库和家庭书架。
2、建立好书交换站:
在班里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鼓励学生多带点书到学校,发现好的书可以马上推荐,鼓励学生好书要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可以加深同学间的友谊。
3、指导并充分利用好学生征订的各种书籍、报刊、杂志。
4、倡导家长为孩子买书,建议孩子经常到图书馆、书城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读10本书以上,并精读其中5篇文章。
2、定期举办“读书会”,以“名人名言”、“读写手册”、“我最喜欢的___”、“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3、积极参加在读书节中开展各类竞赛,如诗文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现场作文比赛、读书小报评比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做好读书手册的填写工作: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5、各班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书香小队”,并进行宣传、奖励活动。
6、倡导家庭读书乐,开展“亲子阅读”,鼓励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并做到坚持不懈,以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班里极力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好读书、乐读书、勤读书、会读书,旨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好书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好书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应努力做一粒书香的种子,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让他们的一生从此充满阳光;也应做那点灯的人,为孩子们点燃一盏盏阅读的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进的路程。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和孩子们一起带着书香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