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高速公路管理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交通高速公路管理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更是中国当代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辟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而且注重于实践中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起来,把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高度统一起来,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为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交通形象,坚持以人为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
一、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时代赋予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的历史使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行动指南。
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英明论断,为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发展靠什么和发展目的,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内涵是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观上坚持以人为本,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更好发展,反映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符合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强调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意义,为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落实党的“依靠”方针的重要举措。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要使各项工作有突破性进展,使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积极推进党的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根本指导方针的落实。实际工作中,我们**管理处把握好了以下三点:一是一切工作以职工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维护职工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从职工的需求与发展出发,尽心尽力地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利益。为切实减轻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我们上报厅高管局,实施了“四班两运转”工作机制,受到了职工群众的好评。二是发挥好教育职能作用,增强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职工的智慧,为职工的发展和才能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共谋企业发展。我们通过狠抓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职工打造展示自我平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增强群众观念,心里装着职工,凡事想着职工,工作依靠职工,一切为了职工,做到深入下去倾听职工的呼声,敢于反映职工的意愿,善于集中职工的智慧,真心代表职工的利益,使企业真正成为广大职工信得过、靠得住的组织。针对职工住房紧张问题,我们上报省厅,新建职工宿舍楼,使职工体会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工作中没有了后顾之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摒弃旧的传统的经营模式,大胆推进技术、制度与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企业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的双重职能就是:对外体现在为社会提供优良道路,最大限度满足司乘人员的需求,维护好用路者的利益;对内体现在必须持续改善服务质量,逐步完善以服务社会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所有这些都需要紧紧依靠职工同心协力去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职工群众的作用,不断扩大职工在优化管理、领导人员选拔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推动各项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统领管理工作,是运营管理单位的第一要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进入新世纪的首要任务。发展为什么?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达和维护好广大职工合法权益是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认清形势、把握定位,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中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第一要务,扑下身子抓好抓实。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的工作思路定位必须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我们**管理处始终以“管理上台阶,工作创一流”为总体目标,牢记“一流管理,和谐交通”的**使命。我们通过组织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做好安全培训教育等,全面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强市场条件下竞争能力。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主动地协调好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种利益的关系,引导和教育职工动用唯物辩证法,从宏观上认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尚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微观上认识国有企业是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奉献之所,也是大家赖以生存发展的依托;如果没有企业自身的发展,没有竞争机制的完善,企业就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就无法在市场中生存,最终受损害的还是职工利益。所以我们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动员和引导广大职工同心协力的发展,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运营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职工物质文化和自身发展的需求,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职工头脑,增强他们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最终实现职工、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我们**管理处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的活动,审时度势地为广大职工群众指明了自强素质的必由之路。首先是认识到形势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在更新,要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于工作之中,就必须加强学习。只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根于头脑之中,才能正确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导工作实践。其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要彻底抛弃传统的、固化的思维定式,着力把科学发展融入工作实践之中,积极探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途径。其三是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自觉地把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各项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工作中坚持一切以职工为核心,把职工的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的试金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奋发进取,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进而为管理处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求真务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行动。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正视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我们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专统,深入职工群众之中,调查研究,找准症结,着力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影响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态度有机结合起来,从能够办的事情做起,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贯穿到运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妥善处理了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树立了河南交通和**管理处的良好形象。
(三)把握定位,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推动者。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工作中我们找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从职工的生命健康、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需求直至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确立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到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之中。我们始终努力营造以职工为本的氛围,同时不断强化职工主人翁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激励全体员工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实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良好环境,推动科学发展观在**管理处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成果。
第二篇:交通管理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交通管理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建设畅通** 构建交通和谐区 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区域的交通情况很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当地的商业发展。对于成熟、繁华区域来讲,交通所涉及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的完善,而对于一个发展区域来讲,交通问题则要复杂的多,是至关重要的经济链条。交通发展的好,居民出行方便,物流通畅,商业基础就
会越积越厚,越来越扎实,商业地产的发展也会自然而然的逐步推进。
我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交通发展尤为迅猛,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区域交通网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近几年努力,我区城区的市政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着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基本完善了全区道路标线、标志、路铭牌、红绿灯的建设,能满足道路交通畅通的基本需要。在人、车流量较大的路段采取安装人行护栏设施,设置过街设施,实现人、车物理隔离,消除人车混流的安全隐患。采取bt模式,完成了对我区部分主、次干道(松青路、春晖路、陈庹路、袁茄路、文体路、翠园路、湖榕路、九中路、区政府内外环道路)的路面改造,面层采用先进的sma沥青实施罩面,目前我区城区道路路面沥青罩面率达到86%,提高了道路的舒适性和通行能力。
就我市的畅通来讲,专家明确指出,我市道路基础设施仍显得比较薄弱,它的升级换代没有跟上交通需求的发展脚步。我市要建好畅通工程,必须在基础设施、科学管理、交通科技投入、驾驶员素质的培训、队伍管理等方面加强。
就区域交通而言,与渝中区、九龙坡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和高新区相比,我们仍然占着优势,辖区内没有出现经常性的交通拥堵,道路畅通。但作为**市主城的重要组团,要实现与外区的快速连接,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畅通依然是一个关键环境。
要把**区建设成畅通之城,就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规划,着眼长远,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建立顺畅的城市交通体系,必须得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问题。城市交通是城市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将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展现地域特点。
(一)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增加出区的快速干道。
在我区的交通规划中,对铁路及场站、港口、城市道路、乡郊道路、轨道交通、公交站点、社会公共停车场、步行系统等作了明确的规划。特别是在城市道路交通中,采用“片区网格式”布局,规划了“五横五纵、多联络线”的城市干道网,并逐步得到了落实,极大地改善了辖区的道路交通状况。应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陈庹路及鱼洞长江大桥北引道的建设,加快实施双山路、金建路、福茄路,打通新九中路、拓宽大中路,实现与华福路的连接,完成规划建设沿江公路、中坝路,增加出区的快速干道。
(二)加大路网的密度,合理规划建设城市道路。
现在一些城市里的公路越修越宽,他们以为这样可以解决大流量问题,起到大通道作用,这就是个误区。大通道的作用是应该由轨道交通承担的,路面交通最主要的是要加大路网密度,路可以窄一点儿,但密度要尽量大,这样才能真正加大路面通行能力。除了主干路以外,要多建次干路和支路连接线。就我区而言,应把陈庹路、袁茄路和沿江公路作为城市主干路,把其他道路作为次干路和支路,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分期逐步完善路网,有效发挥主干道的快速连接和次支道路的集散功能。
(三)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乡郊地区道路网和客货运建设,实现村与村、村与城镇建设区“通路、通客运”。在各乡郊新型社区周边布置与城市路网紧密衔接的道路系统,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结构,从而达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标,为乡郊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城乡统筹,打造便捷畅通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客运发展规划。
城乡客运要协调发展必须制定出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性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从而确保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结合我区的分区发展规划,我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规划,归纳讲就是“三环、四轴、三联、两中心,两节点”。“三环”就是指“核心区环线”——以文体路、陈庹路、锦霞街、袁茄路、钢花路组成的道路客运环线;“建桥工业园环线”——以建桥工业园a、b、c三区为节点组成的客运环线系统;“南部环线”——以跳蹬为起点、经沟口村、红胜村、小南海村、伏牛溪火车站、民胜村、新建村、四胜村、陈家坝、四民村、凤阳村、湾塘村、止于跳蹬的农村客运环线。“四轴”就是指西城大道线(陈庹路、鱼洞大桥北引道)、郭伏线(依托新郭伏路)、重钢线、滨江线。“三联”是指“双山线”、“金建线”、“福茄线”。“两中心”就是指建立两个客运枢纽站,第一个枢纽就是对现有**区长途汽车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城市管理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城市管理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城市管理
一、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城市
把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即“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城市细节,规划建设管理到社区,由“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管理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
文理念。
在思想上要着手解决普遍存在的“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兼顾社会群体的广泛利益,在规划上就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标准、精心组织、确保质量,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精品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内外环境,赢得市民的认同,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持续不断地推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和人文氛围。
二、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调整
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的分离,实现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将园林绿化、市政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企业原有的公共服务产品等社会公共管理服务集中管理,即实现“大城管”体制,建立高位协调机制,实现集约化管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实现统一领导,纵向分权到底,横向分工到边,克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弊端,变为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多元领导为统一领导。在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处理好集权与分权、条条与块块的关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继续深化“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来协调条块关系。同时,管理重心下移,区、街道、社区分级负责,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城市基层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新格局。
三、解放思想、更新城市管理理念
一是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营运效率,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降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本,能优化投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因此,要统一思想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的理念,将城市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城市管理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职责之一,为广大市民提供具有公益性和开放性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是政府提供给社会无偿使用的基本环境,是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对这些公益性的,非竞争性、排他性的市政设施和服务应由政府供给和管理,其他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准公用设施和服务由社会投资、市场化运作、行业化管理。政府在公共品供给和管理上,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因此应牢固确立“非竞争性、排他性的市政设施和服务由财政支持”的公共财政思想,切实加大管理维护资金的投入。
三是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管理目标、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监控手段、效果评判、危机处理等方面有一套严格、规范、科学、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科学管理与经验管理的标准就是看它有没有一套科学的、可行的量化指标体系,指标是任务的具体化,是检查的依据,是监控的手段,是研究的资料。科学的城市管理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单凭经验是难以管理好一座现代化城市。这需要充分发挥市政、环卫、绿化等基层维护管理作业单位的积极性,强化考核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实行“企业化”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变政府“养人为养事”,增强财政资金效率。
四、强化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素质
对城市管理干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增强城市管理意识,提升城市的理念;引进优秀人才,将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心城市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城市管理第一线,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注重队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超收的教育,努力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升对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强化城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我区城市管理提供人才保证和组织保证。
第四篇:水资源管理科学发展观座谈会发言稿
水资源管理科学发展观座谈会发言
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局里搭建的这个平台,水资源处给我这次机会。上周五,我听了x局长辅导报告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今天,我将学习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次思想汇报,与各位同志做一次心灵的沟通和交流。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以科学发展观活动为统领,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通过认真学习局里
和水资源管理处的集中学习内容,使我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
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下面,结合此次活动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贯彻落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几年来,我市水利事业在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增大的水资源长效保障
压力,面对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保障生命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面对全社会对完善水环境保障体系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水利工程建设、水政执法管理、水管体制改革、水土保持管理等仍与时代发展进步不相适应的现状,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水利实践的新发展,按照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深入开展新一轮思想解放和实践创新,破除传统水利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提高水利工作的创新性,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中突出的水问题,不断拓展水利服务科学发展、服务民生的新空间。我们要从**水利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水利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先进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转
变治水理念,创新治水实践,进一步谋划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指导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推进我市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把握原则,以“四个坚持”贯穿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始终
我认识到我局在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密联系全市水利实际,以发展民生水利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前提,对今后的水利工作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理论灌输原则。理论武装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内在要求,才能在具体实践中把好方向、找准问题,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学习实践活动要把理论灌输贯穿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武装我们的头脑。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原则。解放思想是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不
断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使水利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是坚持群众参与原则。走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更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要把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取信于民、服务于民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诚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四是坚持具体实践原则。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要把理论学习与深入调研结合起来,把分析检查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把整改落实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使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成为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的过程。
三、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将以以下四个方面为具体目标,抓落实、促整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第一,在推进解放思想、探索水利科学发展上有新思路。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以及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研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利的新需求,不断总结水利发展和改革阶段性的新特点,不断探索新时期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紧紧把握人民群众对发展水利的新期待,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在推动**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的思路上进一步解放思想。
第二,在推进民生水利、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上有新成效。要关心群众冷暖12全文查看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回想当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改革目标是改革那些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环节。可是,在实践中似乎是在绞尽脑汁地采取各种手段改革生产力:不思从提高管理水平和依靠职工方面推动发展,却专注于迫使职工服从和几乎是无节制地降低人工成本;从推销满负荷工作法到超负荷工作;从减员增效到压缩甚至取消福利,劳动强度不断加大;不顾职工的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以罚款代替教育,一味地实行“强权”管理,甚至提出“今天不拼命干工作明天即拼命找工作”的口号,实施所谓看似合理的“末位淘汰”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反省。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人本至上”
所谓人本至上,是相对于物质至上而言的,要求我们必须从人的本性、人的文明出发思考问题,而非物质的最大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管理者一定要懂得“惜民力”、“仁者爱人”。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这不能是挥霍人力资源的依据。物欲横流并非英雄本色,人性文明才是天理的映照。
从人的本性而言,他人的生存正是自己生存和生存意义的前提,这是人的社会性之本质所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既是我们重塑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也是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和谐社会是充满着诚信友爱和活力的社会,是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本至上的观念运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要尊重职工的人性要求,职工在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的同时还应当获得价值等精神方面肯定,职工的人格、尊严和体面都应当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由此将不再使管理者与职工之间关系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那样高度紧张和不信任甚至作为竞争的对手而产生敌意。心理的健康和生理的平衡,使工作成为一种快乐而不是愤闷,由此劳动生产率必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发展我们社会,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理性地遵从规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基础。如果人的发展是畸型的,即没有仁爱之心,那么,社会就必然是充斥着敌意和争斗。那种不顾他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承受能力而有意或无意地强迫他人的行为,那种歇斯底里地把职工当成螺丝钉进行“强化”管理的行为,其实主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使然。“强化”他人的过程,自己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压力状态。那些官员和一些管理者们,心理的高度紧张和失控的现象,其中不无“强化”自己和他人的因素。古有人云:修身养性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的发展在于人民的幸福,如果没有人民的幸福就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而幸福不只是物欲一个方面。当我们能够按照人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来设计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能够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依靠职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根本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全面地、协调地和可持续地发展。提高用人单位经济效益的根本在于劳动效率,而提高劳动效率有很多的方法,无论哪种办法都比加大职工劳动强度、降低人力成本来得更有效果。延长工时且拒绝依法支付延长工时费用,这样的做法,用人单位一方面承担着法律制裁的风险,另一方面过长工作时间必然导致劳动者过度疲劳,劳动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其效率也不会很高。
调查数据表明,近10年来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速度逐年下降,这与所谓的“强化”管理致使劳动者身体健康受到损伤不无关系。在培训职工技能和改进技术设备等方面做些努力,就能够持续而稳定地提高劳动效率;在均衡安排生产方面做些努力就不至于大量延长工时;注意减少浪费和节约开支,就不在于支付不起必要的延长工时费。还有,一些单位假“强化”管理之名,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严格考勤,甚至加大罚款力度,以罚款来实现降低劳动成本的目的,这些与管理的内涵都相去甚远了。
其实,如果用人单位能够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性质而综合运用多种工时制度,就可以大大减少管理的成本。综合运用多种工时制度,不仅可以减少成本还可以赢得职工的赞誉,还可以使职工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快乐工作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一味地所谓“强化”管理实行“管卡压”的做法,致使职工在高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下工作,一旦出现伤亡事故,所造成的声誉和经济等方面的损失,是那些“强化”手段所产生的所谓效益无法抵折的。
职工参与管理,也是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的好办法,依靠职工群策群力建立和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提升用人单位效益的正确选择。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是我国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司法》、《工会法》、《劳动法》等等法律都明确地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和完善职工参加管理的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职工参加管理,首先是对职工人权和法律权利的尊重,使职工心理和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可以集中众人智慧使决策更加科学避免失误,更重要的是,职工参加决策使其理解决策的意义了解决策的内容,从而就能坚定地执行决策。一个能够得到坚决执行的决策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所在。
以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法治与道德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在强调对人的尊重的同时还强调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劳动规章制度的意义。在我们既有的观念中,无规矩不成方圆,于是,便把规章制度理解为是专门“整治”别人的依据。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规章制度应当是为劳动者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提供“保障”的。所谓提供“保障”就是要为劳动者行使其劳动的权利提供便利和为劳动者提供履行劳动义务完成生产任务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设置障碍。只有劳动者的权利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工作。
其次,必须落实制定规章制度的“共决权”。在既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中,用人单位是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主体,劳动者仅仅是劳动规章制度被动的执行者,劳动者是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的。这种观念无疑是对用人单位构成要素的错误理解。作为经济组织的用人单位是由资本和劳动两个方面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所以,无论是资本的代表者“经理层”还是劳动的代表者“劳动者”具有同等的主体地位。因此,法律规定了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共决权”,职工参加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权利同样应当值得尊重,只有劳动者亲身参加制定的规章制度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
再次,要充分地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其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规章制度具有最后的“确定”权。所以,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尊重工会在用人单位的地位、权利和作用,与工会密切配合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国工会不仅是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己任,还是劳动关系的协调者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员者。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充分体现工会的作用,无疑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一个捷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中央国务院完善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法治环境,颁布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等,废止了职工奖惩条例、辞退违纪职工规定等等。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必须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认真领会法律精神树立人本至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对其劳动力的所有权,自觉摒弃所谓“强化”管理“管卡压”的做法,为劳动者开心工作提高服务创造平台。
和谐用人单位,应当能够以法律和道德的手段调适利益冲突,道德的观念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体现。用人单位领导者和管理层人员必须树立人本至上惜劳力的道德意识,这一点,在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社会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文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保障用人单位的可持续的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反省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一些似是而非、资本至上、强化权威等观念,树立管理科学的理念在中国现代化民主社会的今天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与全球化经济时代相适应,引领企业管理的新潮流,要求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中国特色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