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00:0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班级文化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班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班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与各种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的以班级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班级精神、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班集体文化。

二、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三、“硬文化”的建设的作用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一个窗明几净,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得到了陶冶。班级文化通过加强文化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提升个人境界。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取得教育的成功。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

四、“硬文化”建设——构建有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硬文化”环境建设的法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1、注重教室的卫生。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的工作中,要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课桌椅摆放整齐,扫帚、水桶理整齐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个“地基”我们就可以添砖加瓦了。

2、重视教室的布置。

班集体奋斗目标是维系班级师生为之奋斗的纽带,“班训”或“班徽”可张贴或悬挂在教室的醒目之处。教室的正墙应悬挂国旗以及张贴治学格言,两侧的墙壁可以贴一些字画、人物等(可以由学生选出);教室的四角,可以把它安排成自然角、科技角、书画角等;后面的黑板报应定期更换,由学生自己排版、策划;教室的布置不能乱,应使各个部分都和谐统一起来。最好的办法是先确立班级的主旨,如布置一个热爱自然的班级,我们就可以以四季的变化来布置,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如果要布置成为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就缔造“书香班级”氛围。

3、建好图书角或阅览角

引导和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看的书和报拿出来,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以及各类征文比赛,争做读书角的“热心读者”。这些举措,可以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图书角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源作用。

4、设计墙饰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还要充分发挥班级四周墙饰的作用,让墙壁说话。这就需要教育者独具匠心去,美化墙壁,为育人服务。

(1)名言警句(2)奖状锦旗(3)用墙壁展出学生的作品(4)名人画像等

5、绿化和生态角

在教室的一隅放置一盆吊兰或水仙等绿色植物,能够调节教室的气氛。绿色还能给人的视觉以抚慰,使人宁静,让人清除身心、视觉的疲劳,使教室生机盎然。为营造这种绿化美可由学生负责定期浇灌和更换。

6、班级布告栏

在墙壁上设置一块布告栏,可以列有以下几个栏目:班主任、科任教师一览表、课程表、班干部分工,班级值日生、班规、六项竞赛扣分细则、班级常规管理成绩统计、班级的精神或奋斗目标等。它对班级学生的言行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7、座右铭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座右铭的制作形式我们可以全班统一起来进行印刷,然后由学生填入。贴在课桌上。

五、“软文化”的建设

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

1、制度文化的建设

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

班规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渗透教育者的教育信念。二是约束和控制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

2、班级精神文化环境建设(1)班级精神文化的概念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表现为一个班集体的班风、班训。(2)班风

班风是指某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和整体氛围(或特色风格)。是班级对外的社会形象。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班集体和集体所有成员都有一种鼓舞和制约作用,它是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和长期努力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

优良的班风主要包括:一是有明确的集体奋斗目标和班级特色,二是体现一定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三是有鲜明的个人人格修养目标。班风建设这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对它的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教师方面。我们知道,要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班风”,不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它参与了多种力量,是众多因素的有机反应,但班主任在这里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方式,与“班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好的班级领导方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鼓励作用。作为班主任应该是一个设计师,班级发展方向的设计师,而不是保姆、消防队员。

(2)学生方面。学生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主体,在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班级风气的形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首先,是合作与竞争的协调。在班级的活动中,尤其是在班级的学习当中,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

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

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标准和报负,增强学习的效率。

同时,过分地强调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后的胜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目标,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活动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内部团结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是同辈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对舆论的引导。二是对小群体的引导。(3)班训:

班训是班级整体精神、目标的体现,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训导、告诫或防范。

综观我国大中小学的校训和班训的目标,主要是抓青少年的文化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养育和训导。从理论上说,这些素质是人赖以立志、立业、立言的道德基石,或叫基础文明,像勤奋、朴实、诚实等。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班训及其学校教育强调的这些品质(素质),也是符合我们对现代人人格的期望的。

班训是班级个性、特色的高度概括和精神标志,是班风、教风、学风的共同参照目标。特别要指出的,班训的特色是校长及其班主任是否具有自主权和教育观以及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的胆略、能力的一种反映。

第二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占建斌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软环境,班级的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而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表率作用对班级文化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使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首先选择了班级管理这个角度,让学生由过去的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动参与者,在这种角色变换中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监督。通过各种角色设置,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一来,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有很强归属心理,倾向于寻找能确定自我价值的组织,如果他们不被班级接纳或认可,年轻的冲动的情欲就会使并不坚强的理智土崩瓦解。个体的成长在满足最基础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后,更深层次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只有使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才能使班级在个体的力量之上向前发展,要产生这种归属感,又必须使学生对这个班级有种认同感:他能否接受这个班,取决于他在这个班级中能否按他的理想发展,能否满足他在生理和心理发展

过程中的必要的人际关系,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别人认可等属性。一个班级众多的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心理状况也很复杂。如果许多学习上不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向班上同学展示他的另一面,实际上也有助于班级同学对他的一种重新的全面认识,培养对班级的亲近感和一种家的归属。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溶合的感情归属,只能使班级很团结。要使班级向

前进一步发展就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班主任作为一个管理者,只是在班级生活中起一个平衡与决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适应青少年心理的发育过程和渴求成熟的愿望,培养一种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管理班级全方位事务。同时,学生以班级为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种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认识和磨合以后,开始由全体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班级实际的班规。因为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尽管很全面,但是比较抽象,因此很容易流于形式。这种实践性强的班规有针对性,而且给学生灌输一种主体意识,从人格与道德的角度要求学生言出必行。主体意识实际上是责任意识的一种雏形。珍视和逐渐培养他们这种责任意识对于他今后对事业、对工作、甚至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都是一脉相承的。

(三)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譬如在校体艺周中,我要求学生本着锻炼、超越自我的精神,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调动全班的积极因素,提出尽力取得好成绩,无论胜者还是败者归来都有热烈的掌声。在各类活动中我都要求大家尽自己所能,提出目标,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又使须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教育归根到底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中学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

期,很多观念逐步成型。所以这个时期的心理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作为一名学生,能够在班级里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追求的统一,说明他的自我意识能够令他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够在班级生活中实现自我意识的价值所在,拥有健全人格,我们的素质教育

才能称之为成功。

(一)、开展诚信教育

真诚、接受、理解是建设班级文化的条件和保证。真诚,是人格特征的核心

部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始终把“真诚”、“信任”放在第一位。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

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诚信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在班内十分注意培养诚实守信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讲诚信,知道哪些现象是诚信的表现,哪些是不诚信的;让学生明白丢失诚信的危害性;让学生明白确立诚信的途径有哪些。其次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人人做“诚信”的监督员。第三要求指出身边的“不诚信”现象,如虚、假、谎、骗等不良行为,对其进行分析,认清其危害性,引以为戒。

(二)、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

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

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真爱自己;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三)、坚持不懈地倡导积极、进取精神。

由于学生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思想、心智存在差异,不同层次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的是终生都不能更改的,但是,和谐的、人性化的班集体就应该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追求,但必须是积极的、向上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一个人缺少进取心将会碌碌无为,一个班级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纪律,班风,学习等方面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是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群体精神是由个体对同一目标的认可凝结而成。班级文化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是班级成员能够在某一价值取向获得一致的表现。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呢,班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首先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教师要体会学生生活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有意识地在班级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另外,重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

在长时期的校园生活中,班级的面貌是这个班级内部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一定能促进班级整体优化。

第三篇: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石花一中 徐飞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里度过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主要是通过班级来实施的,班级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色班级创建是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班级集体,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有效载体。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可见,环境的优劣对人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班级的环境建设,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教育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幸福乐园。事实上,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它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层面上,也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它必须有层次、有深度、有广度。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而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十分重要的意义。

班级文化就是利用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它包括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班魂”,是由班主任组织建立起来的(就像电影《亮剑》里李云龙在他的独立团建立起来的“军魂”一样)。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以往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力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展示学生书画才能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

所谓“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班规公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其实“环境”就是一种文化。这里的“环境”,不仅指物质环境,更指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是硬文化,人文环境就是软文化。中国著名教育学家、上海东方世纪学校总校长冯恩洪曾说过: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就觉得愧对老师、愧对自己、愧对家长。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

可见,软文化比硬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难建设,但其层次更高,更有教育的持续性。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构建

(1)、美化教育环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教室,其师生荣誉感都比较强,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大。我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由于美化了教室环境,讲文明,讲卫生,蔚然成风。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教室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空间,教室的物质文化氛围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风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审美观,锻炼创新能力,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热情。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而对教室的布置不可忽视。教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环境布置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做主,而是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我们仅给同学提一些建议。布置时让全体学生一起动手,剪的剪,画的画,贴的贴。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我最棒”、“学海泛舟”、“心愿心语”、“图书角”、“荣誉栏”都一一美化,成了教室里最亮丽的风景线。这样,设计和布置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去体验审美的情趣,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多了。同时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一举多得,可谓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充满情趣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培育班级文化精神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文化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为重要的则是确立班级文化的精神价值,班级风气、班级的共同理想、班级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班级积极向上的舆论压力,是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的关键,离开了这一点班级文化则无从谈起,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班级文化精神的培养要从教育细节做起,以科学的价值观为导向,以班级规章制度为保证,以培养学生诚实做人、团结合作、积极向上为主要内容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是全班师生共同的“家”。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对于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必须要有适合本班的切实可操作的制度。基于此,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结合学校制定让每位孩子参与班级目标的确定、管理和评价。集思广义,积极采用学生、家长的建议,首先确定班集体的口号——“乐学、自信、团结、创新”,打造“活而不乱”的班级特色。

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要突出“童心”、“童趣”,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重要的是班级管理“以人为本”,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性惩罚。班规涉及多方面内容,有些成文,有些不成文,但大家达成共识,而且条款不多,主要分“勤学”、“做操”、“上课”、“活动”、“文明礼仪”这五个方面,还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以上规范进行变通,如在“上课”一栏,对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提出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别人、发言热烈等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提出上课能发言就可加星等要求,一个星期评定一次。早读时由值日班长评价,早读认真的及时加星,不认真的通过批评教育,扣除相应的星。总之制度严慈相济,严的合理、适度,学生通过努力能做到,决不搞假、大、空。

2、从己做起,落实班规。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下功夫落实。落实是一本难念的经,我们首先从自己做起,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每天早上我们一走进校门就会检查班级包干区干净吗?走进教室都会进行一番巡视,窗户有没有打开,垃圾有没有及时倒掉。如果学生忘记完成了,我就会帮他们把这些事做好,然后找这些没有尽到职责的同学谈话,提醒他们下次别忘。其次是要一视同仁,怀着同样的感情去严格要求他们,用广阔无私的胸怀去爱所有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班级整体进步中得到发展。无论是学习好的同学,还是学习不够好的同学,只要有谁违反了班规,我们都会进行教育批评。

3、分层要求,留有余地。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纪律松散,性格任性,他们不可能跟其他守纪的学生相提并论,对这部分学生,不搞一刀切,而是区别对待,分层要求,分层推进,引导他们逐步遵守班规。给他们留出缓冲的余地,直到他们能够与班级合拍。

(3)、让和谐人际文化伴随学生成长 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群体舆论的监督来实现的,班级人际环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地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

1、师生之间关系和谐。爱能驱除阴霾,爱是雨后绚丽的阳光。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必须满腔热忱、真诚热爱学生,并用这种爱去塑造孩子,把学生因被动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在自己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赖的桥梁,使师生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协调和共鸣。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对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就喜爱你,爱跟你谈话,爱帮你做事,爱听你讲课,教师的言行风范便成了学生的无声楷模。当师生在感情产生共鸣形成尊师爱生的氛围时,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学生之间的友爱。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在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改善人际关系中,我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我提倡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在学习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优劣之分,这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我们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助”小组,相互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发挥优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课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真正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氛围。

(4)、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班级特色文化是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需求,符合新课改精神,根据每一个班集体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发展成长,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强化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

通过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世界中,让教育不仅限于课堂、学校,而且延伸到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学生日常生活中,使教育不仅只限以书本为中心的知识教育,而且拓展到人生更为本质的道德与人格教育。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把教育作为生活本身。

通过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管理能力,使师生善于营造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班级生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机制,从而在班内形成爱学、乐学的氛围,使师生既是这种氛围的主体者、建设者,又是这种氛围的受益者,提高教学的效益。

通过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优化师生新型的和谐关系。我们把网络技术的工具性、交互性、主体性与班级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把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快捷性、互动性与班级文化的自主性、现实性、实践性相结合,将学生带入了更广阔的班级文化时空。在网络环境中,班主任把E—mail地址告诉学生,开放班主任信箱。“网络悄悄话”热线,开通了无声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一步营造了班级健康心理文化氛围。把班级特色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网络,拓展班级特色文化空间。在班级网页上开设了“青少年作品小屋”“青少年精品榜”“感悟日记选登”“自求小论坛”,学生们纷纷上网访问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班级特色文化作品的长期保存,而且拓宽了班级特色文化的平台,丰富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底蕴,增强了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实效性。

三、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班级文化要具备的特点

1、渗透性

班级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不同于正面灌输,它创造一个无形的陶冶学生心灵的外在压力,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其实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压力的体现,即群体成员必然受到成文或不成文的群体规范的制约,以修正自己与群体的关系,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

2、规范性 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规范着每个班级成员的观念和行为。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对每一个同学的巨大影响,即使是一个过去比较随便、纪律比较涣散的学生,如果进入一个班风良好、学风严谨的班级集体,他也会不自觉地向表现好的同学看齐,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不愿被伙伴看作异类而遭冷落、排斥。

3、凝聚性

人是合群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必然可以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形成一致的合力,进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得到鞭策和鼓励,促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得到健康成长。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荣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制约功能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以“个性”为特色,重构班级文化;以“兴趣”为主线,优化班级活动;以“爱”为纽带,温馨班级阵地。

班级文化建设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我们作为班主任,只有用思考去预约教育的美丽,在不断的实践中创新,在教育改革中找准方向,才能给孩子们多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张扬他们的个性,让孩子们在鲜活灵动的班级文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班级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功能。【案例示范】

七(2)班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目标

班 魂 : 优、雅、勤

班 训:习惯决定命运,细节成就人生 班级特色: 快乐 自信 阳光 卓越 班级形象 :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班级名字 : 阳光七(2)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班级公约 :

学风严谨

奋勇拼搏 优雅大方

文明守信

心胸宽广

表里如一 尊师爱友

团结互助 自立自强

知恩图报 静净敬竞

永不言弃

班级理念 :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寄语:

习惯决定命运,细节成就人生。孩子们,让我们从小养成好习惯,从点滴小事做起,成就自己幸福的人生。相信大家一定会记住老师告诉大家的:

习惯整洁 保持卫生习惯安静 讲究秩序习惯谦让 不忘竞争习惯助人 学会宽容习惯倾听 友爱坦诚

【案例示范】

(二)班级文化建设-----创建书香班级

一、创建思路

捧起一本好书,就是捧起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动书页,就是翻动一个海洋。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大量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沉浸童年。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享受生活!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努力打造书香班级。

二、创建目标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营造书香班级,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

三、创建宗旨

宗旨:让书籍流动起来,让知识丰富起来,让思想运动起来,让文化灿烂起来。

四、创建口号 我读书,我快乐!

五、创建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做好教室的环境布置,让班上的墙壁、黑板、书橱、充溢着浓烈的书香。此外,还可从学生读书的心情出发,力求温馨、舒适、甜蜜,可适当运用鲜花、音乐、书签等。

2、让老师的读书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和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3、征集读书名言。在学生当中根据自己对读书的理解和感受征集关于读书的名言,把这些优美的名言制成漂亮的书签贴在教室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营造班级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4、让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自由,保证学生每天早读、午读至少有30分钟的统一读书时间,教师适时、适度地规范和指导学生阅读。

5、利用语文课课前五分钟开展“快乐五分钟”活动,让学生讲书中的故事,形式不限,可以只讲其中的一个精彩人物,或一个好玩的情节,也可以背一首新学的古诗或诗歌,还可以向同学介绍自己看过的好书、新书,交流彼此在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6、充分利用教室内黑板报、墙壁等阵地宣传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7、每两周举行一次好书的推荐、欣赏、交流、品评活动,让学生把所看的书内化后,在课堂上能得到展示.(二)构建丰富的阅读资源

1、建立个人小书库:

召开题为“我是这样建立小书库的”班队会,大家集思广益,谈论如何买书、存书、读书。每个学生建立起个人小书库和家庭书架。

2、建立好书交换站:

在班里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鼓励学生多带点书到学校,发现好的书可以马上推荐,鼓励学生好书要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可以加深同学间的友谊。

3、指导并充分利用好学生征订的各种书籍、报刊、杂志。

4、倡导家长为孩子买书,建议孩子经常到图书馆、书城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读10本书以上,并精读其中5篇文章。

2、定期举办“读书会”,以“名人名言”、“读写手册”、“我最喜欢的___”、“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3、积极参加在读书节中开展各类竞赛,如诗文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现场作文比赛、读书小报评比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做好读书手册的填写工作: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每学期制定的读书计划,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

5、各班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书香小队”,并进行宣传、奖励活动。

6、倡导家庭读书乐,开展“亲子阅读”,鼓励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并做到坚持不懈,以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班里极力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好读书、乐读书、勤读书、会读书,旨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好书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好书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应努力做一粒书香的种子,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中,让他们的一生从此充满阳光;也应做那点灯的人,为孩子们点燃一盏盏阅读的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进的路程。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和孩子们一起带着书香远行„„

第四篇: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义乌市义亭镇杭畴小学 黄燕萍 ***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构建制度文化,提升信念文化,构建自主文化,发展个性文化这几个方面入手,用文化来提高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班级及学生的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化 发展 管理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它是学生凝结奋进、积极向上的载体,也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一个基地。而班级文化的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个人的志趣和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智慧之光得到闪烁,创造力得到提升,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它犹如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班级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即外在环境文化,这一点所有班主任都比较注重,因为大家都知道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我们每个班主任都能让教室内外每个角落开花,每堵墙壁说话,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但是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更应该注重的是隐性文化的建设,它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它的建设能促进我们班级及各学生的内涵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那如何来建设我们班级的隐性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构建制度文化,内化行为规范

隐性文化中首先我们要注重制度文化,“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我们班主任特别是在重组或新接一个班级的时候,制度文化犹为重要。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模式等,它们是班级文化的组织形态。我在管理班级时总是充分挖掘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并根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教育要求,制定“班级公约”、记录“班级日记”、实行“值日班长制”等。

1.讨论并制订班级公约。学生要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班级公约,规范自己的言行。学生对于自己商量制定的公约大多能遵照执行,同时班主任根据每个人的

表现予以及时评价,并在评价表内体现,定期进行一次小结,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将班级公约提升为自己的内在素养,改变外在行为,成为一名守纪、勤学、文明的小学生。

2.记录“班级日记”。班级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值得珍藏和回忆的,学生之间纯洁的友情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记录个人日记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班级日记更受学生欢迎,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基础上实行轮流记录的制度。每周评选一次“优秀日记”。

3.实行“值周班长”“值日小组长”制。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每个学生的集体主人翁意识。尽量把众多的班级事务分解到每个学生,“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合理安排、及时调整,使管理互相合作、互相渗透。同时利用每周的班会课,请值周班长做好一周的小结和评价,从而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之目的。

二、提升信念文化,激发班级活力

信念,是自己认为正确的,并且坚定不移的观点。积极的信念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做为一名小学生,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有了信念,无论是在学生的生活还是学习中,就有了凝聚力和荣誉感,我们班主任要激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引领每一个学生,给每位学生心底种下一种信念。

但并不是说,随便找一些名言警句贴在班级里就能成为学生的信念。它需要班主任本身对此名言的认可,信赖与推崇。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案例的分析,时刻用自己的信念来警示自我、激励自我。例如,我的六(2)班,这个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班级,学生们对班级里的信念非常坚定。“我行,我们行,我们是最优秀的班级!”“勇往直前,超越自我!”“把汗水变成果实,把梦想变成现实!”这几句话可见他们对我们自己班级信念的认可和信赖。

当然,班级的信念文化需要我们班主任去正面引导和侧面暗示,我在班级信念文化建设上除班会上正面引导外,还经常采用侧面暗示,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啊,你们怎么那么棒?”“你们的表现令老师们刮目相看!”在我的暗示下,班级的信念会朝着我们的预期目标发展了,班级的活力也增强了。

三、构建自主文化,实行人文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班主任在建设“隐性文化”中,更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呵护,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体验,促进班级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1.在班级干部民主选举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级干部是班级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小干部队伍建设得好,班级工作就活跃,班主任也能减负。孩子是有聪明才智的,儿童集体总会涌现出活跃人物。因此,我们要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我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民主选举班干部。在举行的“竞选班会”上,由学生们自己推荐自己,自由报名。发表竞选演讲,由全体班级学生进行民主选举,当场计票统计,产生新任干部。通过竞选,让大家把自己最喜欢,最信得过的人选出来当自己的小领袖。然后,培训班干部。对小干部的教育,首先我是通过“我的班级我做主”活动让班干部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创新,形成自主管理。最后,对班干部进行民主监督,定期进行班级干部评优活动,促进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管理能力,促进班干部的成长。

2.在自主班会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因此,要把班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总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班会活动,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由简到繁,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们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学生们的发展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寻找我们少先队教育活动的切入点,结合我们实际开展实践活动,赋予班会活动现代感和生命力,使现代意识、传统精神和谐统一。

如在我的班级,学生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自主活动:小品表演展,让各学生的表演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激烈的辩论会让学生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极大得满足了他们的表达欲望,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克服了当众发言的恐惧心理;外出社会活动,探望老年协会的老人,让他们接触到了校园外的社会团体,感受到了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在春游和秋游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得到了快乐,也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学生们还自主建设了图书角、生态窗……在这些活动中,极大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弥补了现在家庭框 3

架结构所带来的缺陷,劳动、学习、理解、礼让、奉献、付出……这些美德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展示、总结,班级活动都能自主进行,树立了人本管理观,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并展示学生特长,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文化,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3.在自主体验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自主是体验活动的根本,体验教育活动最显著的特征是使我们班级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直接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感受,学生内涵发展就是需要在体验中进行提升。像我们作为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在实践体验活动中要立足乡村实际,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我们努力创设使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抓住一个机会,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个感受,懂得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在体验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保持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我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开展以下系列体验活动:

(1)小主人在行动。引导学生从小做主人,做班级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积极做,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2)小卫士在行动。引导学生做环保小卫士,保护整洁的校园、班级卫生环境,开展“清扫马路”、“收集清理树林里的垃圾”等活动。

(3)小助手在行动。引导学生为班级、学校、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老师的小助手、家长的小助手,增强服务意识,体验到老师、家长的辛苦,更加关心和体贴老师和家长。

(4)小天使在行动。引导学生讲文明、讲礼貌、遵守各项常规,在校门口等文明劝导,为他们做一件小事等。

通过系列的体验活动,学生的能力提高很快,品德教育也在体验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了。

四、发展个性文化,促进健康成长

一个班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内涵发展差异是明显的: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导致了学生

爱好上的差异,他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书法,有的喜欢打球、下棋……

班级是各具特长的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班主任应针对差异,在班级隐性文化建设中发展个性文化。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我曾开展过“我的拿手戏”活动,学生们充分展示了其剪纸、手工、口技、幽默、绕口令、心算、翻跟斗、一分钟跳绳等。让学生在表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中塑造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

现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应用,为班主任培养学生个性增加了很多渠道,进入高年级后,我组建了班级QQ群,个人的喜怒哀乐,心里想说的,班级的、家庭的琐碎的事情都可以诉说,我及时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还可以给我发邮件,当然,通过电子邮件不但可以与学生交流,还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为班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一条条“绿色通道”。

总之,我们班主任建设好班级的“隐性文化”,规范班级的制度,树立积极健康班级的信念,开展班级自主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使我们班级有凝聚力,有创造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小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班级管理论》,钟启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甘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篇: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结题报告

《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课题结题报告

双城市五家高级中学课题组

《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结题报告

双城市五家高级中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建立和谐型社会,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是我党确立的大政方针。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也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做好和谐班级建设工作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管理工作有着深远意义。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和谐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完善学生与教师的人格。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这必将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造就社会栋梁之才。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是将团体心理辅导和班集体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养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思想修养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人际基础;二是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师生融洽相处、互相尊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亲和力,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营造一个温暖的、富有激励性的师生交往环境;三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重视非正式团体的引导,关心处境不利的学生,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间的人际冲突,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四是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班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师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创建和谐班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和谐班级的物质文化与管理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由相关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也是班级文化的表层,班级精神文化体现其中。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要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与管理。

2、和谐班级的精神文化与创建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然而它必须以班级制度为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就是指在班级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在班级全体成员中达成共识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保障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和谐班级的精神文化是通过开展各项班内主题活动和班级制度建设,以及丰富的学习生活来创建的。

3、和谐班级的人际关系与协调

和谐班级的人际关系,主要来自班集体成员的行为文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大力度促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和谐,以和谐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宗旨和目标。(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相处彼此协调、配合,感情融洽。学生乐于从教师方面接受大量的信息,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教师的教诲能通过学生敞开的心扉直接进入心灵深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身上获得启迪。(2)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主要指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依赖、排斥、摩擦、和解、妥协等各种关系的转化,使学生找到一种“适应”自己的位置,感受和谐的可贵。进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 要探索尽可能多的有关创建和谐班级文化的论著,理论材料,筛选出针对性强、有价值的信息,夯实理论基础。

2、实际调查 在研究初期,通过谈话、发问卷等方式,来了解现状、收集有关事实、数据等材料。

3、探索实验 在尝试中进行探索与研究,在各班开展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取得实验的资料。

4、个案研究 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对个别学生、实验班级、某些特殊文化现象等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揭示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5、经验总结 坚持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边修正、边引导等过程性研究,及时形成阶段性小结。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大致分研究起步(准备),研究实施,归纳总结三阶段。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年6月~2011年9月):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步骤、设计并完善课题方案,启动教师课题研究培训。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课题组提供关于创建和谐班级的相关辅导材料,供成员学习,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上交了一篇关于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培训体会。

3.制定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准备启动实验研究。

4.开好相关动员会,明确研究实践的目的、意义、要求,调动积极性,达到课题研究实践的一致性。

5.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

(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3年3月)。

1、深入班级开展问卷调查,对调查了解的数据材料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调查、讨论的基础上,课题小组制定了《和谐班级评价细则》和《和谐班级建设标准》,2、每位实验教师制定了本班的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地操作执行。

3、利用校园花坛、走廊等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所,以及校园板报等形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做好“墙文化”,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结合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如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丰富精当的剪报,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4、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了典型案例,并进行交流研讨,同时实验工作开展好的教师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有效地推进了课题研究工作。

5、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向学生渗透和谐教育理念。

(三)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

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撰写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通过二年多的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课题组全体成员形成共识,总结出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几个方面:

1、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首先要做好班级环境卫生工作,在学生中形成“班级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共识;其次,做好班级教室的环境布置,通过班训、班风、名人名言、学生语录、手抄报等形式,合理、美观的布置教室,使学生身心愉悦。

在这方面参与实践的班级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班级都能做到窗明几净,让人净心,墙面文化,让人赏心,墙角文化,让人舒心。每月更换的墙面文化更是传递着赏识人、激励人、陶冶人的温馨。各班黑板报的布置充满了班级特色,师生在这样干净卫生,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自然是身心愉悦,倍感舒适。

2、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应当建立相应民主的班级制度,发扬学生的民主意识,必然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实验班级的制度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杰作”,而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把班级的管理权还给学生,班级充满着和谐的成长气息。

3、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我们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死搬教条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者,教师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地被激发出来。我们规定了师生交往禁用语张贴在教室前后墙,提醒师生之间多用和谐用语,促进和谐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不段改进班级文化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与教师沟通更多一些,也更为协调一些,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

(二)学生的变化

1、自律性增强。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许多学生逐渐摆脱了自我意识的封锁,学会了客观地认识学校的各项制度,自我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学会了自我教育,真正让成长成为自己的责任。

2、认同感增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对周边环境和班级其他人员的认同感,对班级管理制度也增进了理解,班级出台的制度得到了学生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学生对班级产生了强烈的的归属感。

(三)教师的变化

1、教育理论素养显著提高。

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在教育价值观、培养目标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等方面,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从而带来班集体建设的管理方式、操作方法和教育行为的变化。班主任的角色逐渐从“师道至上”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训导学生的“牧羊人”转变成为学生服务的“领头羊”,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良师益友;学生逐渐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班级充满着和谐气息。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教师学到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也得到提高。

2.班级管理能力增强。

课题实验的教师中有两名在参与课题研究之前未担任过班主任工作,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帮助下,都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其他有班主任管理经验的教师也在彼此协作和共同探讨中提升了能力,成为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骨干。

3.教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在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把日常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融入课题研究之中,要求班主任善于捕捉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善于总结,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为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透过陈玉敏老师开展的“发扬雷锋精神,创建和谐班级”、赵岩老师班开展的“架起沟通的桥梁——走进父母”、范德成老师的《和谐个体、和谐班级》等主题班会活动,我们惊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能把解决班级管理中问题与课题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践行着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过程。不仅为理性带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在班级管理实践中,逐步培养着研究习惯。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并撰写了相关的论文。

《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做法》 陈玉敏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周顺鹏 《浅谈和谐班级的建立》

于善柱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班集体》

赵英红 《和谐班级建设》

范德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赵岩

《增强班级凝聚力 创建和谐班集体》马明华

七、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1、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强。原因,第一方面是由于以往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学习者,学生必须服从老师,惟老师是从;第二方面是由于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较多受到保护,缺乏生活基本技能和基本常识,自主性、独立性差;因此我们认为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2、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班级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也是防治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场所,那么如何营造一个健康心理的班级文化氛围呢?这就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下载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_1158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班级文化”这一“无形巨手”对班集体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班级文化”在班级整个文化系......

    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东峡煤矿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紧密结合矿井实际、打造特色的廉政文化,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东峡煤矿按照“培育核心理念、重在行为养成、完善约......

    法院文化建设的的实践与思考

    法院文化建设的的实践与思考 环翠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丛萍 法院担负着履行国家审判权利、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法官职业素质......

    广州市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广州市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6日 10:15来源:《求是》期号:2009.9作者:陶诚广州作为广东省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把文......

    交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交通之魂文以铸之――云南交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交通之魂,文以铸之。正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一条公路,在没有形成或赋予它相应的文化时,它只是一条可以......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作者:张兆刚编辑:studa20【摘 要】当前,企业面对的环境竞争激烈。说到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对......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更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不仅......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03期 编者按: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正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