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年级下册教案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第 1 页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3.“造型活动”:
第 2 页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学准备:地图
第 3 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 4 页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第 5 页
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
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
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讨论] 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 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 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第 6 页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板书设计:
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第六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 教时
教学目标: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教学难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国去,那么,你这一周将做哪些准备? 学生回答 经济发展差异
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
第 7 页
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
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活动] 将图6.18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从大到小排序。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估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产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 说一说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看看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第 8 页
[学生小结]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
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
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阅读材料“三大类产业的划分”
以日本为例,教给学生如何解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类产业构成图 活动:完成P16活动2 显示1998年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
讨论观察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较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总结]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七章
第一节 日本 第 教时
教学目标:
第 9 页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第 10 页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 人口数(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中国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第 11 页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 第 教时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第 12 页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00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
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二、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景观。
[课后练习]:
1、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板书设计: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东南亚的国家
第七章
第 13 页
第二节 东南亚 第 教时
教学目标: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他们找出来。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
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有什么弊端?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
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 第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第 14 页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
第 15 页
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
第 16 页
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板书设计: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害频繁
第七章
第二节 印度 第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第 17 页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5.承接过渡:近代历史上,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6.课件展示: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相关内容,思考比较项目,并完成表格。
7.课件展示: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
工业部门: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煤、铁产区: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棉花产区: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黄麻产区:加尔各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8.学生阅读P40活动第2题相关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9.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
[课堂小结]
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
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四节 俄罗斯:第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第 18 页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大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第 19 页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 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中国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平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第 20 页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四节 俄罗斯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第 21 页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们常用“地大物博”来说明一个国家面积广大、资源丰富,中国历来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但事实上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远远超过中国,其自然资源也相当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大物博的国家。讲授新课:
课件:投影图7.48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教师提问1:读图分析,俄罗斯有哪些主要矿产资源? 同学回答: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
提问2:你能说出除以上矿产外,俄罗斯还有哪些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吗?
同学分组讨论: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因此,森林资源丰富;俄罗斯境内河流较多,又有许多河流流经山区,所以水资源、水能资源也较丰富。
活动1:读图7.48图,找出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并填到地图册上。
教师:补充阅读内容,增加感性理解。
俄罗斯是世界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资源的大部分分布在60°N以北地区,而采煤工业却主要分布在60°N以南地区。库兹巴斯煤田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年产量约1.5亿吨,是俄罗斯最大的煤田。伯朝拉煤田位于北极圈附近的伯朝拉河流域,年产量约3000万吨,是世界上最北的煤田。
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年产量约5亿多吨,居世界第一位。俄罗斯的主要采油区有西伯利亚油区、伏尔加—乌拉尔油区等。
西西伯利亚油区又称“秋明油田”,位于西西伯利亚的中部和北部,油区面积170万平方千米,探明储量40亿吨,年产原油超过3亿吨,占全俄总产量一半以上,是俄罗斯第一大开发区。其中,鄂毕河中游的萨莫特洛尔油田是全俄第一大油田,探明储量在20亿吨以上,年产原油1.5亿吨。位于秋明州北部的乌连戈伊气田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达7.5万亿立方米,年产天然气600亿立方米。第二大开发区是伏尔加—乌拉尔油区,位于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山之间,油区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年产原油2亿吨。
第 22 页
此外,俄罗斯的铁矿资源在世界上也居重要地位,乌拉尔山地区在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成俄罗斯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和特种钢、优质钢的主要产区。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是这里的核心,还有下塔吉尔、车里雅宾斯克等。
从以上我们可知道,俄罗斯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活动2:读图,指出俄罗斯主要有哪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有哪些工业部门?(同学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大屏幕投影)课件:主要有四大工业区
1.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
2.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工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3.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4.以库兹巴斯为中心的西伯利亚工业区:这里主要生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和军事工业产品。
板书:工业发达
教师:上面我们了解了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区,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还能发现什么?(同学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看自然资源的分布有没有地区性差异?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部分。这里的面积占国土的2/3,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0%,但开采的很少。
教师:可见,俄罗斯的资源分布存在着地区差异,东部多,西部少。板书:资源分布地区不平衡 教师:那么工业分布如何呢?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工业是建立在俄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但其发展又与俄的历史、社会等情况有关。俄罗斯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所以其工业区大部分聚集于欧洲,而东部广大未开发区工业分布较少。
教师:所以俄罗斯现在很重视东部地区的开发,使本区经济得到发展。活动:读活动题2,俄罗斯工业特点的形成,与其资源条件有没有关系?
同学回答:俄罗斯重工业发达。钢铁、煤炭、原油、发电量、化肥、天然气产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工业基础雄厚,如果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作后盾,就不可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但是,俄罗斯的轻工业部门是相当薄弱的。
教师:同学们一起朗读阅读材料“俄罗斯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贡献”。理解俄罗斯之所以在国际上成为强国,一是工业基础雄厚,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科学技术在国际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俄罗斯在军事、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板书设计: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工业发达
第 23 页
1.种类多,储量大→1.形成四大工业区
第八章
第一节 中东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通过读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3.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2.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借助阅读材料和地图,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2.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教学难点:
1.本区联系两洋、三洲、五海的枢纽地位。2.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近都从各种媒体获知,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10时35分,美英联军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实施了代号为“斩首”行动的第一轮空袭,标志着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4月中旬,美军攻入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4月下旬,美军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
提出问题:以上事件发生地“伊拉克”在哪个地区? 学生回答:中东地区。
提出问题:中东地区目前还有什么问题多少年一直悬而未决? 学生回答:巴以冲突。
老师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全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讲授新课
第 24 页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展示,随后请各小组派出代表以“我印象中的中东”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演讲。
老师评价:同学们演讲的都非常好,说明大家在课下都认真收集了资料,希望今后大家在生活中能做个有心人,将我们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哪些词语经常出现在中东的新闻报导里?
学生回答:(波斯湾、耶路撒冷、巴以冲突、犹太人、阿拉伯人、穆斯林、巴解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水资源、石油资源)老师补充:此外还有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哈马斯、阿以、库尔德人等。
老师承转:中东地区国家众多,由于种种原因,多少年来,一直战火纷飞,在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著名的战争。
学生播音:请一位同学模拟新闻播音员读教材50页图8.1战争不断的中东,向大家播报一下中东历史上的几次著名战争。
提出问题:除了以上几次战争,最近发生的还有什么战争? 学生回答:2003年3月20日美伊战争。
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播放录像《今日世界系列之八——中东》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新华音像中心出版发行)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①中东的地理概念是什么?②中东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③中东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老师归纳:同学们都提到了本区的千年争端起因有:“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这些争端由来已久,多少年悬而未决,因此成为世界的热点地区。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从中东的得名开始吧!
提出问题:同学们,谁知道“中东”的由来? 学生回答: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
提出问题:①中东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呢? ②中东和西亚有什么区别?
电脑展示:51页图8.2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并将中东地区放大。学生活动:学生首先在课本51页图8.3和52页图8.4找出以下国家(或地区)和城市,在课本上熟悉位置以后,上讲台在电脑投影图上指认,老师说,学生指认,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国家或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
城市:开罗、耶路撒冷、巴格达、德黑兰、伊斯坦布尔、大马士革、贝鲁特、麦加、麦地那。电脑展示:课本第3页图6.4西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学生读图了解西亚范围,将图6.4与图8.3重叠,比较中东和西亚的范围。
学生比较后回答中东和西亚的区别。
老师小结: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阿富汗外的西亚各国,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亚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而中东却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也就是说中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被誉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
电脑展示:51页图8.3中东的地形图。
提出问题:①本区联系哪三大洲?②本区的五海指的是哪五海?③本区沟通了哪两大洋? 学生回答:
学生甲:本区联系亚、欧、非三大洲。
学生乙:五海分别指黑海、地中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学生丙:本区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老师评价:同学们答得都非常好,但我们要注意,五海中哪个海不是真正的海?(里海)对了,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不是真正的海,由于人们有时也把湖叫做“海”,如中国的内陆湖——青海,所以
第 25 页
这里也借用了“海”字。
提出问题:①从地中海到黑海必须经过哪个交通要道?(土耳其海峡)②从地中海到红海必须经过哪个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学生回答:略
老师小结:本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体现在有两个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电脑展示:51页图——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图 学生思考:①苏伊士运河是哪两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②土耳其海峡又是哪两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哪两个海?
学生活动:学生首先在课本51页图上填出以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为界的大洲名称,再找出它们各自沟通的海洋,然后老师抽查两位同学上讲台在电脑投影图上指读。
提出问题:同学们运用你们所学知识分析一下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方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老师小结:“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同为两大洲界线,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苏伊士运河的建成大大地缩短了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如从波斯湾运石油到英国伦敦走苏伊士运河比绕道好望角缩短7300千米,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长期战争不断呢?
学生活动:读教材51页的文字及图8.2,老师指导学生寻找答案(中东处在联系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
老师讲述:中东犹如世界的交通要冲,古代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也还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土耳其海峡的利用,更显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中东还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许多国际航线都要经过这里,因此,中东过去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地区,如今一些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就造成了中东的局势
长期动荡不安,成为了世界的热点地区。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一节 中东 第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通过读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3.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 26 页
2.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借助阅读材料和地图,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2.通过对本地区资源问题的探讨,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教学重点: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教学难点:1.本区联系两洋、三洲、五海的枢纽地位。2.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东长期战争、冲突不断的原因除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如因石油而战、因水而战、或因宗教文化差异而战等。今天我们就要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讲授新课
电脑展示:课本53页图8.5“ 1999年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 提出问题:①中东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各占多少?②为什么说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 学生回答:①中东石油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②因为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比重较大。
老师评价小结:回答得非常好,从储量、产量和输出比重可以看出,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
电脑展示:课本53页图8.6“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
提出问题:①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②中东石油主要运往哪些国家和地区? 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
中东石油主要运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
过渡:中东石油是通过哪些航线到达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呢? 投影表格:
: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航线A:: 航线B:: 航线C::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3个大组,读53页图8.6分别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的国家或地区,并派各组代表回答。
第 27 页
提出问题: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航线B的差异何在? 学生齐答:航线A比航线B近。
设疑提问: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轮都选择最短航线?(老师提示:苏伊士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地狭水浅)学生回答:苏伊士运河通过的轮船吨位低。
老师补充: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距离最短。比绕道非洲好望角可缩短8000千米~10000千米,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苏伊士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它的深度和宽度虽然经过加深和拓宽,但现仍不能通过25万吨以上的油轮,B航线经非洲的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所以载重在25万吨以上油轮驶往西欧仍需绕道非洲好望角。
学生讨论:为什么20世纪中东为石油而战?(提示:石油能源地位上升,燃料均为非可再生资源)老师总结:中东石油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地区是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西欧进口的石油中50%、日本进口的石油中65%、美国进口的石油中20%来自中东。随着世界能源日趋紧张,大国对中东的石油争夺将更加激烈。伊拉克是世界上的石油生产大国,美英希望自己在美伊战争后伊拉克重建中起主导作用,联合国只起重要作用,而法德俄极力主张由联合国起主导和核心作用,否则他们在伊拉克的利益将受到损害,由此可以看出本区争端另一起因:石油之争。
转折提问:本区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经济水平如何? 电脑展示:51页图8.3“中东的地形”
学生活动:学生对照图例了解本区地形特点。(高原山地为主)复习旧知:本区大部分属于什么气候? 学生回答:干旱、半干旱气候。
提出问题:受自然条件影响,本区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经济水平如何? 学生回答:本区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以灌溉农业及牧业为主,经济落后贫困。提出问题:石油属于哪一类资源? 学生齐答:非可再生资源。
引申提问: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 学生活动: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发散讨论,并个别发言。
过渡:同学们想象力都非常丰富,说的都非常好,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课下查阅资料,继续帮这些国家寻找出路。从目前来看,本区多的是石油,那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提示:学生从本区的地形、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条件考虑)学生齐答:水。
电脑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
提出问题:中东地区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哪种气候分布最广?
学生A: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 28 页
学生B: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过渡: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如何呢?
电脑展示:55页图8.8“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师生共析:热带沙漠气候特征。(以麦地那为例,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特征)首先老师交代气温降水柱状图的结构:①横坐标表示12个月份;②纵坐标表示气温和降水量;③红点表示对应月的气温,蓝柱子表示各月的降水量。
学生发言:麦地那全年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上,降水除11月、12月有不足50 mm的降水,其余各月均没有。
得出结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过渡:本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那河流分布情况如何呢? 电脑展示:54页图8.7“中东的河流”
学生活动:学生首先找出本区主要河流、湖泊。找出哪些国家因地面没有河流,被叫做“无流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学生接着读图了解本区有限的河湖又是如何分配的。
学生朗读:54页图8.7文字 以色列、黎巴嫩共用利塔尼河水
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共用幼发拉底河水 叙利亚、以色列共用太巴列湖水
巴勒斯坦、以色列共用巴勒斯坦地区的水资源 约旦、以色列共用约旦河水
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共用尼罗河水 得出结论:分布不均 多国共用
老师讲述:由此可以看出水是中东地区最稀缺的资源,它既是和平的保障,亦可能是引发战争的导火索。世界上最早争夺水源的战争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位于今天伊拉克南部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上的两座古城,为了争夺对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控制权而互相宣战,在50余年阿拉伯同以色列的对抗中,由水资源引发的冲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此,中东地区因水而战,也就不足为怪了。
引申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中东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可结合我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来思考)学生发言:他们可以实施海水淡化工程,还可以发展节水农业,或者实行跨流域调水。
老师总结过渡:同学们的建议都非常好,可行性也非常强,说明同学们确实将我们的地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啦!我们接着要了解中东地区的人种、民族及宗教信仰。
学生活动:学生读56页图8.11“阿拉伯人、犹太人和波斯人”,学生了解本区人种、分布及宗教信仰。
第 29 页
阿拉伯人分布——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分布——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分布——伊朗,信仰——伊斯兰教。
提出问题:说到阿拉伯人,我们会注意到电视中经常出现“阿拉伯国家”这个概念,那中东地区是不是都是阿拉伯国家呢?
学生回答:不是,以色列是犹太人,伊朗是波斯人。
老师补充:土耳其人多信仰基督教,不是阿拉伯国家;此外,从原苏联独立出来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也不属于阿拉伯国家。所以阿拉伯世界是指本区除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其他大多数国家。
过渡:阿拉伯国家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学生朗读:56页阅读材料“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
过渡: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各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播放录像:阿以冲突片断。
学生活动:学生边看录像边结合57页材料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中东哪个城市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看作是圣城。(耶路撒冷)②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
③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实质是什么问题?(领土问题)④为什么阿以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长?
老师小结:本区一些国家除了土地之争,还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文化根源,有些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导致了本区宗教纷争。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二节 欧洲西部 第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
第 30 页
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3.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和资料或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3.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教学重点:1.欧盟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2.欧盟主要成员国及分布。3.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
4.发达的畜牧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欧洲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1.众多国家的名称及分布。2.各种图表的判读与分析。3.本区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脑显示欧洲西部空白轮廓图,请同学们辨认这是世界上的哪一地区? 学生齐答:欧洲西部。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将提前印制好的欧洲西部空白图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课本59页图8.15欧洲西部的国家找出欧盟15个成员国并填注在空白的图上,同时记忆各国首都名称。
板书:主要国家、首都、位置
师生共动:老师指投影(欧洲西部空白图)学生齐说国家名称及首都。
提出问题:①欧洲西部面积仅500万平方千米,但国家数量(众多),人口(稠密)。②从填注的国家来看,经济上大多属于(发达国家)。
学生齐答:略
老师讲述: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过渡: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一超多极的发展趋势,美国是超级大国,日本是经济大国。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联合体,以其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与美、日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美、日,同时还在不断地发展扩大。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运行使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更
第 31 页
加重要,与中国的联系也越加紧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欧盟对其成员国的影响。
老师介绍欧盟的历史和概况: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即欧洲经济共同体、煤钢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现在共有15个成员国。
学生活动:学生读58页图8.14“欧盟成员国密切的联系示意图”,让学生采用抢答形式描述欧盟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学生甲:人们可以在欧盟的任何国家购买到欧盟的产品,由于货物流通方便,可以节约人们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学生乙:人们能够在欧盟的任何国家工作、学习、退休和旅行,方便人们的生活。学生丙:人们可以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使欧洲各国经济进一步趋向一致。学生丁:人们可以到欧盟的任何国家购买或出售房产。
学生戊:人们在欧盟旅游时,在任何国家都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
过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欧盟已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外贸、农业和渔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建立了总预算制度,1993年1月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在欧盟成员国,汽车司机过境不必办税务手续,人们可自由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退休。一个没有国界的大欧洲已逐渐形成。欧盟的建立对于欧洲各国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此,欧洲各国可以以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与美国代表的世界强势集团抗衡,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小视的力量。
学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59页活动2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老师提示:此图强调了对外贸易分进口、出口两个方面,二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外贸水平的共同标志,不可偏废)提出问题:为什么以轮船的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呢?(提示学生结合本区地理位置考虑)学生回答:本区三面临海,伸入海洋,海运发达。提出问题:当今世界经济状况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学生回答:一超多极。
提出问题:本区进出口额在世界上哪个所占比重大? 学生回答:出口大于进口。
提出问题:中国的外贸发展呈现什么现状?
学生回答: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发展迅速,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老师小结: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欧盟在经济上以联合的优势与美、日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小视的力量。
引申思考:①如果不建立欧盟,欧洲各国以各自的经济实力能否与美、日抗衡?(不能)②欧盟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③欧盟建立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评价总结:同学们谈得很好,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第 32 页
过渡:经济发达首先表现为工业发达,我们接着要了解的是本区工业的特征及工业中心的分布。复习旧知:世界上工业发展最早的是哪个国家?(英国)过渡:从历史上看,欧洲西部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么现在本区工业部门构成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课本60页图8.17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提示:①横坐标代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百分比。②纵坐标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③小红点代表某个国家)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分别找出六个不同国家的人均GDP和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职工的百分比,并派小组代表报出结果。
1组代表:英国人均GDP 21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25%。2组代表:法国人均GDP 20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30%。3组代表:德国人均GDP 25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40%。4组代表:马来西亚人均GDP 3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16%。5组代表:印度人均GDP 10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11%。6组代表:尼泊尔人均GDP不到500美元,从事制造业人口占总职工的2%。启发思考:①人均GDP与从事制造业人口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齐答:制造业人口比重越大,人均GDP越高。②从人均GDP看,哪些是发达国家?哪些是发展中国家?
学生齐答:英国、德国、法国是发达国家;尼泊尔、印度、马来西亚是发展中国家。③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人口比重怎么样呢? 学生齐答:比重大。
学生活动:学生读60页课文找出什么是制造业并齐声说。
学生齐说:制造业是把原料进行加工,制造成各种各样产品的工业部门。老师提问:谁能举例说明。
引导分析:用实际例子让学生分析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在利润价值、技术难度、生产效率要求三方面的差距,并完成表格(投影如下):
产品类型:举例:利润价值:技术难度:生产效率要求 工业制成品:(汽车):(高):(大):(高)初级产品:(粮食):(低):(小):(低)得出结论:发达国家由于制造业比重高,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如:高科技工业产品、附加值高的轻工业产品、以及深加工的农产品。从国外进口价格较低的原材料、燃料和粮食,为本国带来巨大的财富。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较低,从业人数比重少,导致了经济贫困落后。
过渡:欧洲西部工业分布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电脑展示:课本61页图8.18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图。
学生活动:学生对照图8.15欧洲西部的国家说出本区主要的工业中心分布在哪些国家的哪个方位?(可采用抢答形式)
第 33 页
学生抢答:英国的中部、南部;法国的东北部;德国西北部、南部等。
老师补充小结:本区著名的工业区有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英国的伦敦地区及英格兰中部地区等。
引导分析:工业中心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多而密集,呈十字型分布。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二节 欧洲西部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3.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和资料或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3.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教学重点:1.欧盟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2.欧盟主要成员国及分布。3.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
4.发达的畜牧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5.欧洲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1.众多国家的名称及分布。2.各种图表的判读与分析。
第 34 页
3.本区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吃过西餐没有?西餐都吃些什么?(可以让吃过西餐的同学起来描述)我们一起来看一张西方人的餐桌(出示课本61页图8.19图片)看一下欧洲人每天都吃些什么?(学生齐说)可以看到欧洲人每天的餐桌上都离不开各种牛羊肉制品和各种乳制品。为什么欧洲人爱吃牛羊肉呢?好,有的同学看书已经知道了,因为欧洲的畜牧业发达。讲授新课
电脑展示课本64页图8.23“欧洲西部的地形”。
1.学生看图找出本区主要平原和主要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等)2.启发思考:本区地形特点?
学生回答:地势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3.老师提问:本区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西部沿海。
4.老师提问:山脉的走向以什么为主? 学生回答:东西走向为主。
引申思考:本区这种地形特点会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学生从本区海陆位置和盛行风带来考虑)学生回答:本区常年盛行西风,西风从海洋向陆地吹来,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本区形成深受海洋影响的气候。
老师反问:如果阿尔卑斯山脉不是东西走向,而是南北走向,会形成海洋性气候吗? 学生齐答:不会。
老师小结:由于本区平原在沿海,山脉是东西走向,有利于来自大西洋上的温暖湿润的西风气流由西向东深入内陆,给沿途带来丰沛的降水,形成深受海洋影响的气候。而全年温和湿润的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过渡:那仅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是不是就可形成发达的畜牧业呢? 学生回答:不行。
老师反问: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齐答:广阔草场。
出示资料:欧洲西部草场面积广大,英国、法国的草场面积分别占本国面积的1/2和1/4。引申提问:本区草场的分布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本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评价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也是本区畜牧业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过渡:我们了解了本区发达的畜牧业得益于本区平原为主的地形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那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气候特征如何?
电脑展示:课本63页图8.22“欧洲西部的气候”。
学生思考:①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②欧洲西部有哪些气候类型?哪种气候分布最广?③综合分析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三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状况,描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
学生A:根据图上标注的纬线可判断本区大部分位于温带。
学生B:本区气候类型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
学生C: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三地最冷月(1月)气温均在0℃以上,最热月(7月)气温均在20℃以下,可看出这三地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气候比较温和;从三地年降水量来看,各月均有,可看出降水分配较均匀。
评价小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形成了
第 35 页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
对比分析:投影展示课本图6.9和图6.10,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比较并派代表发言。得出结论: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综合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可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小结:全年温和湿润的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大部分草场可常年放牧,适合发展畜牧业,也较适合水果、蔬菜和花卉的种植,但由于阴雨日较多,日照不足,雨热不同期,部分粮食作物的生长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欧洲西部发达的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此外,畜牧业之所以发达也与当地人的重视有关,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在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上,法国和德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其中丹麦的乳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30%以上,火腿、熏肉、香肠、乳酪是主要的出口产品。那欧洲西部国家的农业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呢?
学生朗读:课本62页阅读材料。
提出问题:本区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结构?以什么为主?
学生回答: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以畜牧业为主。
引申思考:这种农业结构的形成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还与什么社会经济条件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提示学生从畜产品与农产品价格比较)学生回答:畜产品价格高,农产品价格低。老师小结:这种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的形成还受社会经济的影响。因为深加工的各种畜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更高的利润。
提出问题:本区劳动力短缺,而农业还高度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展示:课本62页图8.21“乳产品的生产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得出结论: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专门化和社会化。
过渡: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一种新的工业蓬勃兴起,并被誉为是无烟工业,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工业?(旅游业)它为什么被誉为是无烟工业呢?(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无需工业原料、燃料、不污染环境)教师讲述:旅游业目前是世界经济中创汇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部门。而目前,欧洲是最受世界各国旅游者青睐的地区。1991年去欧洲的游客占世界游客总数的61.6%。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欧洲的旅游景观。
学生活动:学生看课本65页图8.24“欧洲的旅游胜地”,并结合日常生活从各种渠道获知的一些欧洲旅游胜地进行交流。
男女竞赛:从靠墙第一名同学开始,每人说出一个旅游景点名称及所属国家,后面同学不得重复,遇到不知道的同学起立说“过”,后面的同学接着说,直到游戏结束。看男女哪一方说“过”的同学多,多者一方为输。
评价小结:最后结果,男同学获胜,由此可以看出男同学知识面较广。能说出这么多旅游名胜,女同学要加油啊!现在你们一定想知道欧洲旅游业是依据什么有利条件发展起来的吧!
回忆旧知:①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三面临海,伸入海洋。②欧洲西部有哪些地形类型? 学生回答:平原、山地。③欧洲西部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温带海洋性、温带大陆性、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寒带气候。
启发引导: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使大自然的山、水、光、气、动植物等景观巧妙结合起来,构成千变万化的自然风光。如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夏季阳光明媚,海滨沙
第 36 页
滩风景优美。北部冰川作用形成的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是人们登山滑雪的好地方。
老师讲述:从人文方面看,历史上,欧洲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个地区有不少古建筑遗址、文化艺术城市和博物馆。如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欧洲最古老的名城之一,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名胜古迹。再加上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如西班牙斗牛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过渡:那我们现在就去欧洲的旅游胜地游览一圈吧!
模拟一次欧洲旅行。(老师事先准备好一些有关欧洲西部旅游景观的图片,老师充当导游,同学们充当游客)导游过程:请同学们准备好,旅游正式开始。我们从北欧的挪威(出示挪威旅游卡片)起程,观看午夜太阳后,乘船游览峡湾,然后过北海来到“风车之国”荷兰(出示荷兰游览胜地卡片),“观赏花卉与风车,参观围海造田工程”。同学们个个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可轮船的汽笛长鸣,催促着大家赶快上船驶向英国伦敦(出示卡片),在伦敦首先参观了“格林尼治天文台”,瞻仰了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墓地,又怀着崇敬的心情,依依不舍地离开伦敦。坐上电汽化列车,穿过英吉利海底隧道,来到法国巴黎,观看高耸雄伟的“艾菲尔铁塔”,去世界艺术宝库“巴黎圣母院”,同学们个个眼花缭乱,赞不绝口。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又来到西班牙(出示卡片),三五成群地走在地中海沿岸的沙滩上,沐浴阳光,沉醉在欢乐幸福之中。然后来到罗马古斗兽场(出示卡片),看到精彩壮观的斗牛比赛。早听说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出示卡片)名扬世界,今日同学们荡起小船,穿巡在大街小巷,犹如在“世外桃源”。游完水城后,请大家准备好登“阿尔卑斯山”(出示卡片),会滑冰的不妨试一试滑雪运动,不会滑冰的可一睹滑雪运动的风采。登山累了可休息一段时间,休息期间,爱好音乐的同学可到奥地利(出示卡片)欣赏盛大的音乐会,喜欢逛商场的同学可到“钟表王国”(出示卡片)买一块名牌钟表,作为我们此次旅游的纪念吧!现在宣布旅游结束。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4.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6.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树立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第 37 页
教学重点:1.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2.黑人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3.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4.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教学难点:1.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2.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3.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录像《走进非洲》,让学生用眼用心去感受一下非洲这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看完录像后,提出问题:①非洲是以什么人种为主?(黑人)②是不是所有非洲国家都是以黑人为主的?(不是,如埃及就是以白种人为主)老师讲述:非洲按照人种特征的明显差异可分为两部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以北的是北非,它是以白人为主的阿拉伯世界,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黑人占90%以上,因此有“黑非洲”之称。今天我们就要走进“黑非洲”。讲授新课
电脑展示:课本66页图8.2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学生读图了解本区分布。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知的有关“黑非洲”的知识。交流完毕后,每人起立说一句有关“黑非洲”的小知识。(可采用抢答形式)评价小结: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说得都非常好,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确是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繁多珍稀的动物,以及被誉为“地球的伤痕”——东非裂谷带,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维多利亚瀑布和维多利亚湖,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坦噶尼喀湖的秀丽景色。此外本区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及风土人情。非洲的音乐、歌舞、绘画、雕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电脑显示图片68页图8.27制作和出售手工艺品,图8.28非洲的鼓手)非洲黑人的体育天赋也在世界体坛大放光彩,不仅如此,本区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阿克苏姆、苏丹、马里王国,它们悠久文明的历史仅次于古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神奇迷人的一切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也成为探险家、考古学家、科学家向往的地方。
过渡: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哪些主要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各大洲中的地位如何?这片土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本区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67页图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问题:①本区东西部分别临什么海洋?②请同
第 38 页
学们找出本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③请同学们找出非洲大陆西南端,有一个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的名称。④在图中找到赤道,观察赤道穿过本区什么部位。
学生甲:本区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学生乙:本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是几内亚湾。学生丙:非洲大陆西南端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是好望角。学生丁:赤道穿过本区中部。
老师小结:通过同学们读图思考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本区的位置是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本67页图8.26找出以下地理事物: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尼罗河、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
老师检查:分别让5名同学上讲台在电脑投影图上指出以上地理事物。
提出问题:①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②海拔大多在多少米以上?③地势向什么方向倾斜? 学生活动:学生对照地形图讨论交流以上问题。
得出结论: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本区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及本区北部低。
过渡:我们知道人口的分布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那么本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居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分布状况呢?
电脑展示:课本69页图8.29“非洲的黑人原居住地和外来移民”思考:①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在哪里?②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如何?③目前非洲有哪些国家的外来移民?
学生甲: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海拔比较低的高原地区。学生乙: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相比要优越一些,气候既不太干燥,海拔又不太高。
学生丙:目前非洲的外来移民主要是欧洲的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引申思考:这些欧洲人为什么要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电脑展示:非洲矿产资源分布图、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图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读图讨论:①本区的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②欧洲人移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目的是什么?③欧洲人的到来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④目前本区政治地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后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
1组代表:本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不少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像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铜矿、铁矿、铀矿和其他金属矿产的储量也很多。南非是出
第 39 页
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
2组代表:欧洲人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为了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各种物产。
3组代表:欧洲人的到来,使这里广大土地都被英国、法国、葡萄牙、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强占和瓜分,大多数国家都沦为了殖民地,长期遭受殖民主义政治统治和经济影响,经济非常落后。
4组代表:二战以前,本区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到1990年3月,撒哈拉以南由白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也宣告独立。现在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独立,只有少数岛屿仍为英、法属地,非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很大变化。
老师评价并引申思考:各组代表的发言都非常精彩。目前在美洲黑人分布也较多,那黑种人从非洲迁向美洲的历史经过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学生回答:殖民主义者来到黑非洲首先掠夺这里丰富的资源和物产,进而又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将黑人当作商品卖往世界各地,并对大量移民进行长期统治。
老师小结: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证明,非洲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曾建立过一些文明国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但是,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把黑人绑架、掳掠运往美洲贩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现在,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独立。许多国家独立后,正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经济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沙漠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4.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6.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树立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第 40 页
教学重点 1.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
2.黑人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3.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4.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教学难点 1.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
2.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3.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知道本区是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那请同学们思考: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位于五带中哪一带?(热带)因此本区大部分地方的气候为(热带气候),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是咖啡、可可、枣椰、油棕和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此外,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不少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物产并没有带给本区人民以财富,目前本区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缓慢。那本区经济落后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看课本69页找出什么是“单一商品经济”并齐声说。板书: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
电脑展示:课本69页图8.30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思考:①本区主要出口哪些产品?这些出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②本区国家主要进口哪些产品?这些进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
学生回答:
学生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矿产、森林、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这些出口的产品属于原料或半成品。
学生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进口机械、汽车等。这些进口的产品属于工业制成品。
练习:下列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活牲口、牛肉罐头、皮鞋、巧克力糖、钻石戒指、可可豆、咖啡、原油、木材、金刚石、铜、汽车)老师说产品,学生判断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学生可采用抢答形式)活牲口——原料
牛肉罐头——工业制成品 皮鞋——工业制成品 巧克力糖——工业制成品 钻石戒指——工业制成品 可可豆——原料 咖啡——原料 原油——原料
第 41 页
木材——原料 金刚石——原料 铜——原料
汽车——工业制成品
启发思考:原料和工业制成品哪一种价格高?哪一种价格低? 老师举例:咖啡豆和罐装咖啡粉哪个价格高? 学生回答:罐装咖啡粉价格高。
得出结论:工业制成品价格高,原料价格低。
学生讨论:本区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回答:本区国家低价卖出原料,高价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老师评价小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对,在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低,工业制成品价格高,所以本区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也是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端。
电脑展示:课本70页图8.31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提出问题:①本区这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属于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②各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百分比是多少?③以上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甲:本区这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属于初级产品。
学生乙:科特迪瓦出口可可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41%,乌干达出口咖啡占45%,赞比亚出口铜占70%,博茨瓦纳出口金刚石占72%,索马里出口活牲口占56%,尼日利亚出口原油占90%,刚果出口原油、木材占56%。
启发学生思考第③个问题。
得出结论: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以一两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作为主要出口物质。
老师小结:矿产、木材、牲口、经济作物产品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一般价格低廉。本区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统治,工业不发达,许多工业制成品要从国外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要比初级产品贵得多。因此,这些国家卖出初级产品,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单一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练习:课本70页活动2,电脑展示图8.32可可对加纳经济的重要性。学生无准备,课本上提到的4个问题。
老师提问:加纳主要出口商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可可、木材、矿物。
老师提问:靠此类产品出口赚取外汇,对国家有利还是不利?为什么?
学生回答:加纳靠出口可可、木材、矿物这些产品赚取外汇,对国家不利,因为可可、木材、矿物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
老师提问:加纳的主要进口产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加纳主要进口交通设备及机械、杂类制品、食物、化学物品、燃料等。老师提问:依赖其他国家供应此类进口产品,有什么弊端?
学生回答:工业制成品价格远远高于原料的价格,会加重本国的经济负担。
第 42 页
老师评价:通过刚才检测,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同学们想过没有,本区国家这种“单一商品经济”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结合上节课知识及历史知识讨论本区“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讨论以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略
老师小结:本区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控制与剥削是本区“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
过渡:那么本区国家摆脱单一经济困扰的出路在哪里? 资料展示:
1.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纳就是一条腾飞的“小龙”。1966年独立到1990年的25年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始终在两位数以上,目前已是一个人均收入2800多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
2.地处印度洋上的岛国毛里求斯是一条不大为人所知的“经济小龙”。1968年独立后,毛里求斯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建立出口加工区和发展金融业,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6%,人均收入达2500美元,人均寿命70岁,成为非洲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3.科特迪瓦1960年从法国统治下获得独立,经济上是一个以生产热带经济作物可可、咖啡为主的农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上可可、咖啡价格成倍上涨,科特迪瓦国家收入大增;70年代后期,人均年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以上。国家利用赚取的外汇,换取工业品和粮食,办学校、建高速公路、修机场、发展城市建设,使科特迪瓦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人们说“科特迪瓦创造了奇迹”,是“非洲成功的经验”。但是,80年代以来,世界可可、咖啡产量增多,价格下跌,科特迪瓦经济遇到很大困难。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科特迪瓦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广泛种植油棕、菠萝、橡胶、甘蔗、椰子和水稻等多种作物,努力增产粮食;同时,还吸引外资,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工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初步改变了单一经济带来的种种问题,使科特迪瓦的民族经济得到了振兴和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以上资料讨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摆脱单一经济困扰的出路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略
老师总结:只有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农业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摆脱“单一商品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腾飞的经验。
板书设计
第 43 页
第八章
第三节 计划教时 第 3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4.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6.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树立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教学重点 1.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
2.黑人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3.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4.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教学难点 1.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
2.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3.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特征,它是(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那请同学们思考:①本区农业生产以什么为主?(热带经济作物)②哪一类农作物的生产比较薄弱?(粮食作物)出示图片:饥饿的儿童、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目前,非洲连年饥荒、粮食歉收,粮食供应不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这里许多居民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因此“粮食问题”已成为本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么造成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解决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电脑展示: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第 44 页
学生活动:①学生找出本区的3条重要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②思考本区大部分属于五带中哪一带。(热带)③找出本区的气候类型?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齐声说。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高山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引导思考:以上五种气候各分布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说: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地中海气候分布在本区西南角,高山气候分布在本区的高山地区。
老师提问:本区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 学生齐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老师提问:其中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齐答:热带草原气候。
复习旧知识: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齐答:全年高温多雨。
过渡:那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呢?
电脑展示:课本72页图8.33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学生活动:学生首先在非洲政区图上找到恩贾梅纳的位置,并判断在哪个气候带。(热带草原气候区)引导分析: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恩贾梅纳的气候特征,从气温看,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上,从降水看(5月~10月)降水较多,(10月~次年4月)降水较少,有的月份甚至没有。
得出结论: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降水分为明显干湿两季。
练习:学生读下图判断A、B两处哪是热带雨林气候,哪是热带草原气候?为什么?
学生甲:A地是热带雨林气候,因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
学生乙:B地是热带草原气候,这里虽然气温较高,但降水量多少有明显的变化,半年较多,半年较
第 45 页
少,有的月份甚至没有。
过渡:了解了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我们来看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投影展示:课本72页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热带草原的湿季”和“热带草原的干季”直观图像,观察两副图像中的稀树、草本植物、作物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湿季时,稀树草原上的草,能长到2米高,树上枝叶嫩绿,田地里收成较好。干季时,稀树草原上的高草,多焦黄枯萎,只剩下零星低矮的草丛;树上的叶子全都枯落;田地耕作困难。
得出结论:随着季节的变化热带草原上的稀树、草本植物、作物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景观。学生讨论:干湿两季景观的变化与降水有何关系?降水量变化与风向变化有何关系?
老师小结:热带草原地区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干湿两季的风和降水明显不同。湿季,风来自海洋,降水丰富;干季,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有的年份,干旱季节时间延长,湿季时间缩短,或者连续几年干旱,就容易形成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业收成不好,形成“粮食问题”。所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自然原因就是热带草原气候带来的旱灾。
过渡:除了干旱气候导致本区的粮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也是本区粮食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投影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出问题: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有多高? 学生回答:非洲;高达2.4%。
老师补充: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为2.4%,而撒哈拉以南更高达3.0%左右,而粮食每年只增长1.9%,人口增长的速度,已超过了粮食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本区许多国家现在粮食还不能自给。
过渡: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这里的许多居民,特别是常受旱灾威胁的东非热带草原国家的居民,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
引申思考:黑非洲农牧业生产落伍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老师小结:历史上长期殖民统治是造成本区农牧业水平不高,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足的重要原因。因为殖民主义者目的在掠夺殖民地有商品经济价值的初级农矿产品,奴役殖民地人民,而不去发展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
过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粮食产量下降的地区,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为了维持生存,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所给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成一段话。电脑展示:①毁林开荒
②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护
③毁草开荒
④狂风吹走肥沃的土壤 ⑤寸草不生 ⑥逐渐荒漠化
学生发言:人们为了扩大耕地,不惜破坏森林,开垦草原,其结果是失去了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护,一遇大风天气,狂风会吹走肥沃的土壤,使土壤逐渐荒漠化,最终寸草不生。
提出问题:过度放牧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过度放牧会使草原失去更新再生能力,最终也会导致荒漠化。
得出结论:热带雨林地区的森林、热带草原地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人为破坏,将会使土地荒漠化,气候更加干旱,物种减少乃至灭绝,产生环境问题。
引导思考:环境问题产生后,又将对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得出结论:环境问题又将加剧粮食问题,将危及人口问题。引申思考:如何解决严重的粮食问题呢?
第 46 页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解决粮食问题的以下建议哪些较为可行?再列举一些新建议。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还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是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呢,还是开垦草原,不恰当地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粮食呢? 是否需要政府颁布鼓励农民在经济作物区种粮的政策呢?
老师小结:同学们的观点非常正确,还有同学提出新的建议。总之,撒哈拉以南非洲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与道德观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 47 页
同学们,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国兽”是什么动物吗?(袋鼠)没错,从澳大利亚的国徽组成,由袋鼠和鸸鹋分居左右,就可看出袋鼠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地位。袋鼠和鸸鹋作为澳大利亚的骄傲和象征,成了世人认识澳大利亚的窗口。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资料,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和鸸鹋还有哪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动物? 学生回答:树袋熊、鸭嘴兽、针鼹、肺鱼。
老师评价: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那我们一起看图片(课本73页图8.36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学生活动: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并推荐四名同学以导游身份向大家介绍这四种动物。同学甲:游客们,大家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袋鼠,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同学乙:旅客们,你们看那只动物像不像阿拉伯沙漠中的鸵鸟?其实,它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鸸鹋。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同学丙:除了袋鼠、鸸鹋,在澳大利亚东部和塔斯马尼亚岛上,还生长着一种世上特有的动物,那便是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同学丁: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堪与我国大熊猫媲美的——树袋熊。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总结过渡:参观完了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同学们一定发现这些动物都是在世界其他大洲看不到的,是澳大利亚特有生物,并且从生物学角度可以看出,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在今天看来,它们虽然显得有些原始,但是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亚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过渡: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澳大利亚的位置吧!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学生指图回答,老师归纳:澳大利亚是一块独立的大陆,并且是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澳大利亚西北面为亚洲,南与南极大陆遥遥相望,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处于两洲与两洋之间,地理位置很重要。
过渡:为什么澳大利亚孤立在南半球上,却会有一些地球演化史上古老的生物呢?我们还是回忆“大陆漂移学说”吧!
电脑展示:下图大陆的漂移
大陆的漂移
复习旧知识:①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大洋)②各大洲自然条件相似区域的生物种类有无区别?(没有,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同进化演变)③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6500万年前)引申思考: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言。
老师小结:澳大利亚较早地与其他大陆分离,独自孤立于南半球上,自然环境过于单调,减缓了生物进化速度。也因此使一些古老动物保存到今天。
提出问题:澳大利亚自身的生物环境是否有利于这些古生物的生存?
第 48 页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引导读图:大陆的漂移
①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后,分别漂向何处?(澳大利亚大陆漂向南回归线附近,南极大陆漂向地球最南端)②启发思考: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大陆自然条件有何区别?(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属于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较为优越。南极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得出结论: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生存至今的原因。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师生互动:老师问,学生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师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生答:9000种。
师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生答:450种。
师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生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 49 页
情感价值与道德观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起澳大利亚,我们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在碧蓝的天空下,绿茵茵的草地如地毯般展开,人们有的“骑在羊背上”,有的“坐在矿车里”,由一群欢快的动物簇拥着,乘上悉尼歌剧院那气势恢宏的帆船队,浩浩荡荡地从南大洋驶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14000万只)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占世界1/4)和出口量(占世界1/2以上)均居世界第一位,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讲授新课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本76页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养羊业,解答以上问题并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
过渡:从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养羊业之所以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发展,是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那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地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条件?
电脑展示:课本75页图8.38澳大利亚的地形
学生活动:①学生先在课本图8.38上找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和北艾尔湖,然后叫四名同学上讲台在投影上分别指认以上地理事物。
②引导读图:让学生根据图例(陆高海深表)阅读图中颜色的变化,来了解澳大利亚地形特点。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地形东部、中部、西部各异,东部是海拔较高的大分水岭,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西部是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
评价小结: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大陆地形特点与美洲相似,自西向东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过渡:澳大利亚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各异,形成了四个不同农牧业区(图8.37),那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电脑展示:课本74页图8.37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
学生活动:①学生对应图例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状况,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边读图边说。(粗放牧羊和牧牛带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而东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则为混合农业地带)②学生分组讨论农牧业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提示学生阅读75页图8.38的文字部分)老师评价各组意见并归纳如下: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是低矮的高原和大面积的平原,有优良的牧草,又没有大型野生肉食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牧。而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平原区既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而且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冲突,所以发展混合农业。
转折提问:同样是平原区,为什么中部地区是粗放式放牧,而沿海地区是混合农业,这两个地区在自然条件上还有什么不同?(气候不同)我们接着了解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
电脑展示:课本76页图8.39澳大利亚的气候
学生活动:①学生在图上找出南回归线。②观察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大陆什么部位?(中部)
第 50 页
第二篇:7年级下册教案
亮点:
1.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学习,记住并运用单词,让单词放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目的,争取课堂上能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所学,减轻课下学习的负担。
2.积极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课堂,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带来的自信。3.思维导图和短文有机结合,对所学单词从整体上达到巩固效果。
使用建议:个别短语容易混淆,有些单词用法比较多,要根据新课标要求选择性的让学生记住。同时,要充分调动组内互助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本课亮点:
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布置各种任务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难易层次。整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任务性教学,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教和学立足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实现了学生从理论的积累到生活实践的真正的转变。不足:调查报告环节汇报的少。使用建议:
充分利用电脑辅助教学,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效果会更好。小组活动后,多让几组学生汇报,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亮点: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谈论人的能力、特长等”,主要是有关音、体、美等活动的表达方法,掌握情态动词can的用法,学会运用can来 谈论自己或询问别人的能力与爱好;并能够根据所给材料写相关的招聘广告。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能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本着这一话题,在本课中,我设置了“自学单词抢答---看图片复习学过重点单词和词组----展示常见乐器”等几个环节,多种形式地复习和乐器有关的词和词组。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操练,改变了过去学单词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再通过两人一小组的句型操练,或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听力训练,先设置了4个任务:由简单的给出材料,进行连线,到听出内容,填写表格,然后再听,填出关键词,最后,再根据思维树,进行复述。由易___中____难,循序渐进,取得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的效果。图片形象、直观,易于复述听力内容。接下来,再做一个采访调查,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毕竟学生们都有自己某方面的才能,都想表现自己。总之,本课时以训练听力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文本输出,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使用建议:在进行听力之前,最好让学生先复习前课时的语言目标点,多熟悉单词和句型,听力内容最好多放几遍,特别是1d和1e的听写内容有点难度。本课亮点:
能够立足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教学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层次,注重学生参与的广度。整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任务性教学,把阅读课的精神贯彻到底。教和学立足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实现了学生从理论的积累到生活实践的真正的转变。不足:设计中缺少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使用建议:
整篇教学设计环节比较多,Step3中的Task.3可作为参考环节。本节课亮点:
1.结合实际进行说的训练,既复习了所学的词汇又巩固了目标语言。[来源:学+科+网] 2.本课的听力活动设计的很有层次性,从听取大意到听取细节,逐步深入,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同时又强化了目标语言,一举两得。
3.听后活动设计多样化,从pair work到role-play 再到group work既重视了说的能力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练习得比较全面,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其中group work既能兼顾基础又能提升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
本课的环节比较多,容量比较大,有些环节之间的过渡可能不太自然。课后反思: 亮点:
1.本课是听说课,首先通过一组风格各异的钟表图片,告诉学生本课内容与时间有关,自然而然导入本课的第一个任务——学习钟点时刻的表达,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另一组日常生活的照片,导入本课的第二个任务——简单谈论自己一天的活动,这一话题贴近生活,学生积极性高。
2.1c是简单的口语输出活动,通过人称的转换,练习一般现在时的用法。同时也巩固了对话中的基本句型和日常活动的词汇及时间表达法。
3.带着问题读对话,听录音跟读,分角色朗读,在提示词的帮助下表演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话内容
不足之处:在对话中听数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几十和十几的数字容易弄混,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扎实。
使用建议:让学生做好预习,多进行数字听写练习,让学生加强数字音形之间的联系。
亮点:
1本节课及时地对上节课进行了复习和巩固,有助于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2.阅读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略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细读文章,判断出对错、回答问题完成表格等形式找出文章细节。读后的复述文章和短文填空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对知识的内化。
3情感体验的设计,通过谈论作息时间及日常活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用建议:
本节课设计内容比较多,希望时间能合理把握,尤其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教授学生了解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后一得: 本单元是让学生学会谈论一些规章制度,比如说:--Can we eat in school? – We can eat in the cafeteria, but we can’t eat in the classrooms./--Can students wear hats in school? –Yes, we can.?No, we can’t.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弄明白在什么地方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表达一些句子,但,要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还需要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灌输运用。
第三篇:7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理清课文思路,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三.教学过程:
《外星人(节选》中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位:一位外星人和一个小男孩艾略特,重点要抓住外星人的形象。一是语言,作者始终不说他姓甚名谁,不破译“太空话”,只作心理描写,只说“一阵电流”“嗡嗡作响”“能量替代”等暗示,表现了星际语言的神秘和信息交流的共性。二是外形:人矮头大、头顶上有肉眼看不见的电波彩虹;特殊的眼睛结构和身体结构,暗示着外星人的高智商。作者笔下的外星人不仅有和人类相似的体貌(这是想象的现实基础和出发点),而且也有与人类相通的思维方式,比方艾略特的体温表小把戏和数学思维。外星人还有与人类不同的外貌特征(这是作者大胆的幻想,也是科幻作品的显著特征),这些外貌特征是因为不同星球条件和进化所造成的,怪诞的想象中含有小说家科学的推断。
另一位是十来岁的男孩艾略特,这是一位乖巧、机敏、善良的孩子。人类热爱生命的本性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孩子的好奇心又驱使他勇敢地作出了决定:救助外星人。他机警地把外星人掩藏在衣柜中,又机敏地装病骗过母亲;他热忱友好地招待外星人,又为外星人的流落异乡感到忧伤;他想方设法地帮助外星人弄清楚地球上最重要的信息,又真诚地与其交流,希望和外星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爱”是宇宙生物的共同语言,艾略特能够与外星人逐渐心灵沟通,正基于两者之间的爱心。这是作者透露给我们的重要信息。
文章的结构比较简单,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艾略特设计匿藏外星人;艾略特和外星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艾略特为外星人安置了临时住宅,外星人渴望联系伙伴。但是节选的文字却留下悬念:外星人能返回外星吗?令读者猜疑不定。
[结构图示]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
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5、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
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教师小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浣溪沙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他一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体会《浣溪沙》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平淡的语言传达了深深的惆怅,体现了作者性格内敛含蓄的一面,也使全词更显意犹未尽的魅力。
名句鉴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句中夹杂着无限的眷恋、怅惘、恬淡、幽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塞翁失马》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
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①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②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①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②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第四篇:7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人美版
叙永县龙凤中学
(七年级下)
美
术
教
案
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
一、盛唐女性的生活 捣练图 第1 课时 第1周
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 2课时 第2周
三、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3课时 第3周
四、立体图象的表达
五、物象空间的表达
六、物象空间的表达
七、单色版画
八、单色版画
九、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十、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十一、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十二、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十三、实用美观的帽子
十四、活泼有趣的文化衫
十五、旗帜与标志
十六、多姿多彩的袋和包
十七、出游活动综合展示
第 4 课时第 5课时 第 6 课时第 7 课时 第 8 课时 第 9 课时 第10课时 11课时 第12课时 第13课时 第14课时 第15课时 第16课时 17课时 第4 周 第5 周 第6 周 第 7 周 第 8 周 第 9 周 第10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第15周 第16周 17周 第第第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一、布臵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三、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作者及年代; 《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 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 作品风格等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第二课 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 生活 ”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臵;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臵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第三、四课-------立体图像的表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用已给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
教学过程
1、手绘线条图像的意义:
广告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们使用手绘图像传达信息和交流。今天,图像传达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使我们面临“读图时代”的挑战。以手绘图像来传达信息和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将成为21世纪的青少年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和交流的能力之一。
2、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
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录等各种功能,是人类除口语、文字以外的“第三语言”。
手绘线条图像直观、整体、任何一个人当无法同语言表达清楚的时候,借助它可以把事情说明的,如医生、导演、科学专家、生物学家,为我们课本都要借助这“第三语言”(看课本中的图形,再看书上的图形,先不要看文字,让学生回答画的是什么?)
3、问题一:(认识图形):下面的图形画的是什么?(想象力)
4、问题二:用线条画出你快乐的心情(创造精神)
5、问题三:请在5分钟内从图形开始,连续画出与前一个形象有关联的多个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用5分钟:
(1)
男同学画5种以上的汽车(或兵器、建筑等)(2)
女同学画出你喜欢的5种以上服装或发式(表达能力)
7、画出你从家到学校的地图(体验与图形的对言表达)或画出你的个人生活轨迹(是乐还是愁等情况)从出生到现在的情况 课题:手绘线描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 知识目标 :
1.通过对中外手绘线描绘画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初步懂得并领会艺术的美。
2.感受并发现自然界中的美,激发学生用手绘线条表现自己的感受,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力目标 :
1. 用手绘线条准确客观、忠实现实地传达物象信息。
2.熟练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立体空间的表达能力。情感、德育目标:
① 对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②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手绘线描表达立体图像的方法和营造空间的呈现方式 难 点: 发现、体验生活,并能清晰地传达物体结构、透视、排列组合规律和表现方法。关 键 用线条从平面——立体空间的描绘。教学手段: 多媒体
实验准备 :CAI课件及图片资料、铅画纸与各种绘画笔。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学法指导)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新课导入
1.这一片段中有哪些物体?它们是怎么样的形体? 2. 请你学生寻找身边的形体的物体。
小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可归纳为四个基本形体:六面体、圆柱体、球体、圆锥体。(出示实物、图片资料)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充满着立体形象。
3. 出示不同技法的作品:油画、水彩画、国画、版画、剪纸、手绘线描画(平面、立体)
4. 你觉得用哪种技法描绘事物又快又好?
5. 引出课题: 多媒体展示:放一段生活活动场所,感受生活中的立体形
1.学生寻找身边的形体建筑物(长城、故宫、悉尼歌剧院、电冰箱、海螺、羽毛球……
我们可用许多的技法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用电 手绘线描画
手绘线描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自主探究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总结出要领
二、讲授新课
(一)手绘线描图像的特点及作用
1.课件展示手绘线描图像作品,什么是手绘线描图像? 2.我们为什么要学会用手绘线条来表达立体图像?(其特点)3. 手绘立体图像在生活中的应用。(1)同学们分小组画实物。(平面、立体)
(2)平面与立体的图象有什么区别?(平面图像只表现出物体的长宽。)
(二)学习立体图像的三种表达方法
及时小结:1.刚才我们用的是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1)表现物像较准确。(2)运用线条生动、流畅。
(3)存在问题(如右图):有时为了把握形而使线条不连贯,形也失去很多。
2.表达结构分析的方法:把一个物体看成是透明的,将被遮挡的部分画出来。它较清晰地表达物象三维关系的本质特征。小结:
(1)用结构分析法理解物体好。(2)运用线条生动、流畅。(3)存在问题(如右图):透视不正确,用线还存在着点、断断续续的现象。
3. 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根据对物体结构认识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1)用主观理解法表现物体生动有趣。(2)运用线条更生动流畅。
小结:无论用哪种表达方法,最重要的是把物体较真实地表现在画纸上,来传达我们的感情。1.欣赏线与形相结合的优美作品
2.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是最简便、最形象的日常交流语言。(快捷方便)
3.自然科学、英语、建筑设计、机器使用说明图、……
(1)学生试画:苹果、杯子、铅笔盒、一叠书……(尝试: 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2)立体图像: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三维立体形象。
讨论得出: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的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能较真实地再现对象。
了解线与形的关系及手绘线描图像的特点,通过欣赏体会作品的美感,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创作的欲望。
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实物描绘,进一步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结构分析的方法、主观理解的方法
三、作品赏析、拓展知识
1. 几张名画好在哪里?(结构、造型、线条)它们运用的是哪种技法?
2.简介画家、拓展知识
(1)凡高(2)毕加索(3)齐白石
3.观察大师的手绘线描作品与你们的手绘线描作品比较一下觉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1、.感受名画,设疑解惑,主动参与。2.了解画家、拓展知识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1)学生交流知识、情感。分组发表意见(2)教师及时肯定与补充。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比较性的欣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画家及其作品表现风格的理解。从大师的画迁移回到学生的绘画,拉近创作距离让学生自主探究。4.加深理解,展开想象体验创新(1)你能创作一幅富有情趣的作品吗?(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的构图、技法及线条的运用。(3)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分组实践,合作探究
1、选择三种绘画方法
2.运用适合自己的工具(铅笔、钢笔、圆珠笔),自由组合、自主探究,合作创作一幅作品。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学生各有所得,从而扩展学生的求知面。
四、展示与评价3. 小组交流评价。4. 教师点评。
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互相说说谁的画最有趣,你为什么最喜欢这幅作品。让学生在评议中巩固知识技能,感受作品的内涵,促使情感升华
五、小结,拓展延伸、实现升华
用所学知识(手绘线描立体图像的表达)在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你能创作有个性的作品吗? 1. 收图片资料。
2. 创作建筑、家居、某设备的使用说明……有个性的作品。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课后反思录:
在美术课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同时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加深他们对艺术的喜好和热爱。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比较性的欣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画家及其作品表现风格的理解,并从大师作品中迁移到学生的绘画里,拉近创作距离,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堂课学生能掌握手绘线描图像—-立体图像的三种表达方法。其中表达直观感受和主观理解的方法学生掌握得又快又好,学习中也感兴趣。表达结构分析的方法中,造型、透视存在的问题最大。部分同学构图、造型欠一点,用线上还不够流畅。
第五、六课:物象空间的表达
一、教材内容: 物象空间的表达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物象空间的描述与表达。
解决方法:应用自制教具让学生描述教具中物品的位置,从而让学生了解三度空间的特点及与二度空间的区别。并应用于绘画中。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的三度空间位置在纸上的表达方法。解决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及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三、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还做好了课前预习。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不高。学习本课比较吃力,应重点辅导。
四、设计理念:
通过游戏、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方法,解决本课问题。并放在实践中去检验。
五、教学目标: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初步了解绘画过程中景物之间的层次关系,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自己生活的环境。
能力渗透点: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六、教具准备:
自制教具、风景画(数张)、茶杯、瓶子、书本等生活日用品(数件)
七、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
八、课时安排: 2课时
九、教学过程: 室内课:
1、风景画欣赏导入。
老师:同学们好,老师近日画了一张风景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学生(齐声):想。
(老师展示风景画:画中都分远、中、近三种景)(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
2、师生初步探究物象空间的表达。
老师: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里边都有些什么,都在哪里?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初步意识到三度空间中上下、左右、前后的表现形式。)(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肯定。)
学生:我也想画出这么美的画,可是我能行吗?(及类似的话)
老师:当然能行!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但发现后还要想办法把它用我们的画笔描绘下来。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画出美丽的景色好吗?
学生(齐声):好。
3、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物象空间表达的方法。
老师:那么,通过刚才的欣赏,谁说一下我们该如何描绘景物的上下、左右、远近呢?
(学生开始分小组边议论边发言,各抒己见。)
(接下来,教师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拿出来与全体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总结。)(各小组相互取长补短,一起完善物象空间表达的表达方法。)
(最后,老师将探讨结果板书到黑板。同时,每种表达方法各拿出一幅作品让学生欣赏。)
学生看作品,进一步系统的了解物象空间的表达方法
4、老师总结本科教学内容。
老师:今天,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我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边总结边板书,并给与一定的补充。进行小结。)室外课: 1、堂内传递本科目标,激发学生兴趣。老师:我们先来看几张画,看看画的都是哪里。(老师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学生(边欣赏边发言):太美了!(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
学生(边议论边发言):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
(此时,学生探索美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2、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老师组织、协调。(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3、课堂内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学生分组出示优秀作品,自我评析,共同欣赏。)(老师组织、协调并进行总结。)
十、板书设计: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
上下、左右、前后——三度空间 上下、左右、?—————二度空间 转换到
1、前后遮挡表现法(大多数写生作品)前后、远近
2、平摆是表现法(一些装饰画)下边近、上边远
3、透视的表现法(《最后的晚餐》)近大远小
4、移动式的表现法(《清明上河图》)视域广阔
十一、教学反思:
校园写生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兴趣高涨,分组写生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高,课堂小结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使我感到初一新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课堂教学,课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
第七、八课 课题:单色版画
教材分析:
版画是一种间接型的绘画形式,是通过制版和印刷来完成,并具有复数性的平面作品。本课主要学习凸版单色版画,用油磙、毛笔、毛刷、涂布在版的相对高、凸面上印刷完成。使学生了解单色版画的特点和表现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
教学目的:①了解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
②尝试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幅单色版画。
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是版画的制版工艺和特点。
难点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
一、检查工具
二、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在我们的大拇指上涂上少量颜色。(注意控制水分)在一张废纸上印出指印。
①看一看能不能印得出来。
②可多印几个看看会不会发生改变,同桌之间也可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③想一想为什么回出现这种纹理呢?
这个就是指纹,指纹在人的一生当中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不同的人他的指纹相同的概率也很小,大概只有万分之一。所以这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庭证据之一,用来辨别一个人的身份,但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有更先进的方法来辨别。(DNA检测)它的准确度可达百亿分之一。
三、作品赏析
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对比展示,介绍多种风格与特点的版画作品。[西班牙]毕加索枪
[西班牙]毕加索戴帽子的人
[日本]栋方志功二弟子
四、制作过程
1、画稿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
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用胶水贴在一底板上。
3、印刷
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臵不能移动)
4、完成
五、布臵作业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幅单色版画。
六、展示点评
第九课 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学习纸立体造型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2.隐性内容与目标: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况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组合法、折叠法等。教学难点: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美术教材14册中第6节《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的课程。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之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书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1.导入课题:
可参照纸浮雕的导入法,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2分钟)2.技法讲解:(1)组合法:
教师演示——马的制作(可用课件),学生认真观察。(5分钟)教师设问:马的哪些部位采用了折、弯曲、切、挖?
学生答:马身、马腿、马尾都采用了折、弯曲,马脖子、马头采用切、挖,折、曲手法。
教师设问:马的哪些部位是点、哪些部位是面、哪些部位是线? 学生答:马尾、马鬃是线,马尾部的圈、马的眼睛、嘴是点,其它的是面。
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教师总结:造型特点:造型富有扩张力。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整体效果强烈,比较适合作为环境雕塑。
技法的应用:马的前后两个原形,既表现了马强壮的体形,也增加了造型的重量感。尾巴体现了线与点的巧妙组合(2)折叠法: 教师演示——鹰的制作(可用课件),学生认真观察。(4分钟)教师设问: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学生答:采用了切、挖、卷曲、折叠法。教师总结
造型特点: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鹰的气势。运用了折纸的方法,造型在具象的表现中体现出抽象的意味。
技法的运用:用一张开数纸对折,按图纸剪折。按此方法还可以创造很多动物造型。(1分钟)教学评价 1.评价点
(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
(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
(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2.评价方法
(1)看同
(2)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
(3)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学生可按下表内容评价自己的作品.内容与主题 造型特征 结构关系 主体与底座的搭配 手法 色彩
第十课 :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材名称:人教版第14册(七年级)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民间美术是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视觉上的优势是最自发的、最乡俗的艺术语言。本课的文字部分阐述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式、方法、审美特征、文化内涵等等方面。而大量的图片是对以上内容的直观展现,因此,应结合图片和教材文字内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一些手法有个认知上的了解,并且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有个认知上的基础。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挂饰、玩具、风筝、剪纸、面具、刺绣、织锦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物、图片展示和文字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强烈对比的手法,从而形成了民间美术特有的装饰风格。
2、对一些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即色彩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浓浓情感。
3、通过营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审美创造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具体了解并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进行创作。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放假期间,同学们可能会去外地旅游,那除了浏览景色之外、还会带回一些当地很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比如:食品、工艺品等,但食品会被吃掉,因为不能保存,而那些工艺品却有纪念意义的,同学们知道吗?这些工艺品其实都是一些民间艺术品,具有很浓厚的地方特色。那我想请问在座的同学们去外地都收集了哪些民间工艺品呢?请你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并介绍一下它有什么让你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提问调动学生的展示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发言,介绍自己的工艺品:惠山泥人、剪纸、风筝、蜡染、小香包、绣花工艺品等)
师:你们真有眼光,这些工艺品非常漂亮,你们说说这些民间工艺品是什么地方吸引你的呢?说一说你的感受吧!生:①小泥人是它可爱的造型。生:②风筝是它的美丽的色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总结:是鲜艳夺目色彩把我们的眼球吸引住了,好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吧!课件出示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二)授课:
1、课件出示:广义民间美术和狭义民间美术。
广义的民间艺术泛指活跃于民间的美术,包括工艺、曲艺、杂技、戏法等各种艺术形式。
狭义的民间艺术特指民间美术与工艺。
师: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运用最乡土、最自发的艺术语言,完美的体现了民间百姓意识中最美好的愿望。师:同学们带来的这些民间艺术品,种类很多,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民间美术都有哪些种类呢?(发言、归纳)民间美术种类:(教师边讲解边放课件,增加直观感受,加深印象)
2、课件展示:民间美术的图片欣赏,图片播放中加入动听的民间音乐《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
(1)民间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及综合材料所制玩具等。
(2)染织刺绣。包括蜡染、印花布、织锦、刺绣。(3)民间服饰。包括民族服装、绣花荷包、鞋垫。(4)各地剪纸。包括窗花。
(5)纸扎灯彩。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6)绘画。版画、年画。
(7)雕塑。彩塑、小型泥人、木雕、面塑等。(8)戏具用品工艺。包括木偶、皮影、面具等。
(9)编织。包括草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纸编等 师:(1)这么多、这么美的民间美术作品,创造者是谁?(是民间的能工巧匠,是普通的劳动人民。)
(2)在民间美术品中常出现什么形象?(花卉、人物、动物等大多是吉庆有余、福禄寿喜、祛病避邪的主题。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向往美好生活愿望,代表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好恶)
(3)民间美术作品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形象古拙、概括、简练,即抓住了形象的主要客观特征,又进行大胆的取舍、夸张、变形。)(4)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如何?(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提取自然形象的色彩并进行夸张和随心所欲的搭配,常采用互补色的对比关系:如红雨绿、蓝玉黄等单纯鲜艳的色彩搭配,体现一种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色彩表现为饱满、艳丽,清新、多施以纯度较高的原色。色彩搭配采用了强对比手法,形成了特有的装饰风格。)
(5)做个小游戏:“买东西”。(对本课的主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有一个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主动的参与学习改变偏见,并将偏见变为积极的认识)(运用对比自然真实的物品与装饰风格的作品的不同色彩体现,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手法的理解)
教师准备好许多不同款式的鞋垫,让部分学生上扮演“顾客”,为自己的“店铺”提“意见”。
学生小声议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没有色彩的鞋垫没有人买,而色彩鲜艳的鞋垫买的人却多呢?
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教师及时分析运用文字说明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民间生活的环境、状态以及老百姓的追求与信仰是形成民间美术色彩搭配不拘泥于自然色彩现象、大胆提炼归纳的装饰风格,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5、课件展示:
(1)民间玩具虎与现实中老虎有哪些不同?(2)具体分析布老虎的色彩搭配。(三原色)
(3)课件呈现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要点:民间美术中的“五彩”指的是青、赤、黄、白、黑五色。
(4)课件出示年画“点套”口诀:(大红、深绿、深绿、黑谓硬色,淡灰、天蓝、粉红、粉绿、淡黄谓软色)。
软靠硬,色不愣。黑靠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分表绿,人品细。要想俏,带点孝。要想精,带点青。文相软,武相硬,断国孝,三蓝黑。女红,妇黄,寡青,老褐。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
(三)布臵学生课堂作业:
(1)选择的下图中其中一个,用所学的民间色彩对比的方法彩绘空白图形中。
(2)学生彩绘图形,教师巡回指导时以小组比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的绘画热情。
(四)作业展示:
优秀作业展示:肯定、鼓励,总结优秀原因。
特色作业展示:肯定创意,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鼓励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五)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民间美术经常使用的色彩大体只有少数几种,但在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灵巧的手下却变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而我们同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了许多民间美术的知识,希望以后能创造出很出色的作品。同学们都知道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让我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华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灿烂辉煌。
第十一课 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一、课型:工艺课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
四、教具准备:范画、示范包装盒若干
五、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原理。
2.让学生将已学的美术知识作一次应用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对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设计能力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商品包装的兴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对于商品包装的重要性。②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2.难点:在于怎样用色彩语言表现商品的属性与特点,并达到内容与图形相统一。
七、教学具体措施:
1.教师在课外收集资料,以扩大学生知识面。2.当堂示范以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3.举例子说明图形,色彩和环境的关系。
4.让学生积极提意见和动手创造,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八、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每位学生在课前准备小剪刀、铅笔、颜料、直尺,橡皮等工具,40cm×30cm白卡纸两张)2.讲述上节课的作业情况。(总结上节课的色彩知识)(二)讲解新课
1.出示商品包装设计,导入新课。说明每一面的平面设计图案,总结学习色彩搭配的目的在于应用。现在怎样把平面设计应用到包装盒上。
2.商品包装的定义与作用
商品包装是产品与消费者的媒介,它起着保护商品、介绍商品、美化商品、指导消费、便于储运、销售、计量等方面的作用。
3.怎样的商品包装能使消费者满意,达到商品包装的装潢目的?提问,然后总结:(有以下特点)
(1)介绍商品的名称,用途、性能和用法。
(2)形式新颖,具有视觉吸引力,同时方便消费者与同类商品进行直观比较。
(3)给消费者提供方便,包括携带、储存、使用以至保护、维修等。(4)富有装饰艺术性,能为消费者增添美的享受。4.简介三大类包装的特点和作用。
(1)运输包装(又称“外包装”)是以运输和保护商品为目的,一般采用木箱、瓦椤纸箱、箩筐、塑料袋等,将商品装入,其装潢可以从简。例:电视机的外包装,整箱的萍果等。
(2)销售包装(又称“内包装”或“原包装”)是商品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外貌,其包装装潢要力求精美。目的是为了销售,除了保护商品外,还要起美化、宣传商品,方便商品陈列展销,方便消费者识别、选购等作用。例:洗衣粉、牙膏、茶叶等。
(3)陈列包装(又称“展销包装”)是在销售包装的基础上外加宣传广告,或设臵的包装盖能撑起来露出商品部分陈列,以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的包装形式。例:名酒包装,咖啡包装等。5.商品包装色彩搭配的思路和要求:
一幅画面是由几种或多种颜色构成的,可颜色的分布不可能是平均布臵的,总有一两种颜色占主要地位,以这一两种颜色为基础,便形成了一个色彩倾向色调。色调有时能左右人们的情感和欲望。色调处理的好坏有时决定着设计的成败。
鲜艳色调——色彩纯度高,多为原色对比,色彩效果热烈,画面活跃、欢快,并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这种色调一般用在食品和儿童用品的包装上,多以暖调为主。
温和色调——色度较低,对比弱,给人以浪漫、自然、雅致、高贵感。此色调多用在化妆品、高档礼品和一些医药用品上。
清晰色调——多为冷色与黑白的构成,给人以纯洁、新颖、清雅高贵之感。文教用品、烟酒等常用此色调。
黑、白、灰构成的色调——色度极低,但起到了其他色调所起不到的作用。黑色与白色可以调整画面的空间和韵律,能烘托其他色彩,使画面清晰明快。
6.包装盒的设计形成(分包装盒和包装袋)请同学回答所知道的几种盒的形式,然后总结:
(1)折叠纸盒──是用厚纸制成的盒状容器。厚纸先按盒展开的图形裁切,并在折叠处作压痕(可用小刀背刻划),再折叠成可启口的纸盒(课本第18页中的“曹素功墨汁”、“永生两用彩色笔”的包装盒)。(2)扣盖式折叠纸盒──这是盒身和盒盖分离的折叠纸盒。在不盛装产品时,纸盒可折叠成片状,使用时拉开成盒,盖扣在盒自上。(3)抽屉式折叠纸盒──又称屉匣盒,由盒身与抽匣两部分组成。押匣像抽屉状要能塞进盒身(外壳),所以设计时盒身要比抽匣稍大一点.折叠后用粘合剂粘在折叠处的边角即成。
(4)手提式折叠纸盒──在包装盒体上装有提手,便于携带。(课本第18页下图中的“宝宝桔味饼干”)。
(5)固定纸盒──形体比较固定的包装纸盒,一般用纸较厚,刚性比折叠纸盒强。(如课本第18页彩图中的“王一品斋笔庄笔盒”、“中国书画墨盒”、中国楹联盒"等。7.制作步骤:
(1)构思立意:首先想好是为什么目的而设计的, 设计时,先要考虑放什么物品,决定它的高、宽、长,采用哪种盒子的形式,然后用铅笔画出折叠纸盒示意图,(教师提供资料)。(2)折盒:把示意图中的实线用剪力剪掉,把虚线用小刀背刻一痕迹,然后折叠盒子。
(3)盒面设计:(下节课具体讲解)(三)布臵作业
要求同学设计并制作一只放臵美术用品的专用盒,可在课后完成。(四)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第十二课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教学理念】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进一步确定了美术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学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须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综合·探索”教学是中学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其他学科不可能代替的作用。综合·探索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并懂得美术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课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本课是“综合·探索”课之一,与后面四课组成一个单元。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探索。本单元课在活动中以美术为中心,融会美术各门类和其他学科知识,旨在通过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使学生学习策划的有关知识,并且把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综合起来应用以达到最佳效果。本课的内容设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喜爱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学习方式上则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为主,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反馈信息等学生活动中,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模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学习的气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团对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 【课业类型】:综合·探索课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出游活动这一过程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对活动的设计能力、规划能力、展示能力、整体把握能力
2、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讨论策划出游过程,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增强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小组竞赛活动,培养团对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
3、通过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设计与制作提高设计能力、构图能力和动手能力。策划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1、策划的内容与方法。
2、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设计绘制要点。【教学难点 】:
1、策划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科学性。【教学过程 】:
一、以歌导人,激发兴趣
a、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歌中的内容。
b、了解学生的兴趣,并指出如果能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将可以在活动中增进友谊,陶冶性情,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二、学习策划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学习)。a、策划的意义。b、出游策划包括哪些内容。c、标明评奖奖项。
三、学生分组开展策划活动。
a、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互动。b、分工:六人一小组、要求限定时间内,各小组按主题分工合作。尽量在策划中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使策划具有丰富性、新颖性。组织工作既严密又科学(配以背景音乐,使活动愉快进行,教师鼓励学习勇于实践,多采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策划经验交流。
五、总结评奖。
第十三课 实用美观的帽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产品的设计构思的完整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有限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教具准备:网络资料、书、报、场馆设计图片,需用纸材,剪刀,教师完成帽子教具 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设计1; 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思想
1、了解关于帽子设计的基础知识。2、用简单的材料设计制作一顶帽子。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景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察、讨论、发言、制作。
启发、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认识、帮助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组织教学: 引言:
教师用大屏幕打出以下文字 时间:2008年8月 地点:北京某奥运赛场
事件:在室外温度达到38度的高温下,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挥汗如雨。(图片)
教师画外音:此时我们在座的同学正是大学生志愿者,是场上的服务人员,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帮助世界各国的朋友避开骄阳似火的炙烤,使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最友好最优质的服务呢?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设计一顶帽子
教师提问:好,经过同学们的提议,奥委会决定为观众提供一顶帽子,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一顶什么样的帽子呢?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将学生的答案打在屏幕上,注明观众需要,并有意分两栏遮阳、散热、环保、轻便、有空调、带冰箱……美观 …… 现在任务交给了某赞助商,如果你是一位赞助商在生产这顶帽子时你会考虑哪些方面?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将学生的答案打在屏幕上(重复的答案将文字加重,新的答案另加),注明商家要求,遮阳、散热、环保、轻便、有空调、带冰箱……材料便宜有利润美观 ……
那最易找到,最便宜、环保,最易制作的材料是什么? 回答:纸
提问:组委会、观众、商家、共同的要求是什么呢?
回答:遮阳、散热、环保、美观、材料便宜,容易制作、制作成本 教师提示:特别是观众,最轻便的方式莫过于发给他们一张经过加工的纸,上面印有图样,不用任何粘合剂,只需稍加折叠就可变成一顶帽子。
现在假如你是一名设计师你如何如果只用最简单的材料一张纸,只用最简单的工具一把剪刀来设计一顶帽子,而这顶帽子既要满足用户的需要又要符合商家的利益,既要实用又要美观。好,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拿着材料设想一下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讨论并得出答案 纸太小不够作完整的帽子 不用胶水不太易衔接
这些困难老师在制作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但是我坚信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成功,终于,经过苦思冥想,制作出了几顶合乎要求的帽子,课件展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几顶帽子的巧妙之处在哪?一张纸是如何被充分利用的?纸的组合靠的是什么?
回答:纸小可充分利用,不用胶水可用插接的方法将纸组合 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相信集体的智慧肯定能做出更多更好的设计?想不想试一试?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同学们设计的都非常出色,虽是一顶小小的帽子,却让我们体验了作为一名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产品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这顶帽子只不过是奥运设计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相信在2008年的时候,同学们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本课以情景设臵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角色的不断转换来突破本课的难点,激发了学生的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学习热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前半时讨论时间较长,教师的提问应简而快,紧紧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制作时问题各有不同,教师的辅导应到位。
第十四课 活泼有趣的文化衫(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认识文化衫是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反映某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的特征。
2、引导学生用美的眼光来欣赏文化衫带给社会的清新的装饰美感。3、启发学生用所学习到的艺术知识和修养来设计一件能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的文化衫。
4、培养学生良性的审美意识,勇于表达自我的创造意识。本课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文化衫的设计特点。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将以前学习到的各种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课前准备:《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教学课件,各种文化衫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文化衫设计方法。2、文化衫的文化内涵。欣赏、讨论、创作。
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文化衫蕴含的审美特征,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设计符合自身审美特点的文化衫。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设计制作了简便实用的生活用品——帽子,同学们是否还注意到,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穿宽松肥大的T恤衫,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文字,它有一个通俗的称谓,叫什么呢?学生回答:文化衫。市面上出售的各种文化衫都反映了时代流行的文化观念,体现了设计者的审美取向,所以,这节课,同学们就要充当一次文化衫的设计专家,设计出能够体现自己的审美观的文化衫作品。
2、请学生讲述文化衫带给自己的感受,从中能够体会到什么样的文化品位?
(1)、图案设计展示图例并分析(2)、文字设计展示图例并分析(3)、色彩设计展示图例并分析
3、讨论:那些图案可以体现奥运精神,或哪些图案可以体现北京的文化,传达奥运的人文精神
4、讨论:那些文字可以体现奥运精神,或哪些文字可以体现北京的文化,传达奥运的人文精神
5、讨论:那些色彩可以体现奥运精神,或哪些色彩可以体现北京的文化,传达奥运的人文精神
6、学生作业:每位同学为奥运拉拉队设计一件文化衫: 学生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教案点评:
1、本节课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文化衫设计,是学生深刻感受到服装设计中的文化的内涵。2、课中加入大量的学生讨论、发言,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寻找知识的答案,记忆深刻。3、教学形式新颖、活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大的信息量,使学生充分感受了文化衫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5课 旗臶和标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标志的功能;引导学生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了解设计艺术所运用的基本美术语言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策划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将视觉传达设计与科技、文化知识、现实生活环境综合考虑,并付诸于实施,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旅行团旗臶和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旅行团旗臶和标志设计的创意,以及将创意用图文(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搭配适当的色彩,体现出本次活动的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教科书。
教师设备与条件: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图片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实施过程 教学理念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资料;电脑课件呈现课题。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与空间。
(2)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讨旗臶、标志的功能和效果。
①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呈现各类的旗臶和标志作品。研究项目:
a.如何在旗臶和标志上体现旅行目的地的特色? b.什么样的色彩搭配适合制作旅行团的旗臶和标志?
②教师介绍标志这一视觉传达设计艺术。③学生浏览鉴赏。
④学生分小组议论所浏览的不同的旗臶和标志资料,畅谈各人感受,小组代表归纳成文字并代表小组成员进行陈述。
⑤学生自由发言。⑥教师做简单归纳。
引导学生对旅行团的旗臶和标志与历史、地理、人文文化背景关系的认知。了解色彩对比的一些原理,从而认识标志艺术。小组议论
①训练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能力。
②训练陈述个人的设计意念、审美观点与综合集体设想的能力(通过对设计意图、色彩等的描述,形成一次感受形式美的情感升华)。体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①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呈现旅游名胜、古迹的资料和不同的旗臶与标志设计作品,并作形象方面的比较。②学生浏览鉴赏,教师作背景、特色介绍。③教师结合旅游名胜古迹的特
第五篇: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1795128.doc
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青山中学 黄学瀚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准确选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写法。2.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来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有关鲁迅的一些知识。
二、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赏析课文
1.从课文的标题,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快速默读第一部分——百草园生活的内容,说一说作者对它的评价。3.作者说百草园是乐园,选择了两个内容来体现: ①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② 百草园雪天捕鸟的过程。
4.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 句式上看:“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以一概全的写法。② 描写范围:先写整体,再写局部。
③ 描写对象:既写植物,也写动物,还写非生物。④ 从观察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⑤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5.第三段在课文中的作用? 过渡
6.百草园的传说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① 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②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感,对“我”更有极大的吸引力。7.找出作者雪后捕鸟的段落,体会作者的写法。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爱。8.小结。作业。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内容。
1.“我”知不知道被送去书塾读书的原因?从课文找出来。不知道,作者猜测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肯定。“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2.作者是怎样写三味书屋的? ① 路径 ② 陈设 ③ 礼拜
4.作者写了他在三味书屋的哪些学习、生活情况? ① 不可以问“怪哉”虫。② 单调的学习生活。
③ 逃课到小园中被老师批评。④ 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就。
5.沉闷的三味书屋里,有没有什么让作者感到有趣的事? ① 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② 老师读书入神时,“我们”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6.小结。7.中心思想: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8.课后习题。9.作业。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2.3.4.学习记叙文的插叙手法。理解爸爸的形象。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对子女的影响。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简明扼要地介绍《城南旧事》的梗概,其中以小英子为重点,照顾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宋妈、兰姨娘、四眼狗、蹲在草地里的人等,以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学生全体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赏析课文,提问:
1.课文一共记叙了几件事?(分段落、段意)
① 写由夹竹桃想起前一天探望病床上的爸爸以及爸爸对“我”的嘱托。② 回忆六年前爸爸逼“我”上学,给“我”送衣、送钱的往事。③ 从爸爸的病情回想爸爸爱花的往事。④ 写毕业典礼上“我”的复杂心情。⑤ 爸爸鼓励“我”去银行寄钱的往事。⑥ 听到爸爸去世的噩耗,“我”忽然成熟起来。
2.课文采用插叙的手法,文中对爸爸的回忆都是由眼前的事引起的,请找出来: ① 从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
② 通过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引出六年前爸爸逼“我”上学的往事。③ 毕业典礼开始,“我”想到爸爸不会来,想到他的病情,以及他一生最爱花的情形。
④ 韩主任的讲话,想到很多人都盼望长大,想到爸爸要她闯练,去银行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的事。
3.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① 六年前爸爸要“我”好好用功,争取六年后成为优秀毕业生的鼓励,“我”真的做到了。② 一年级时,“我”赖床不起,被爸爸打,过后他给“我”送衣和钱,从此,我成为每天早晨等校工开大铁栅栏的学生之一。
③ 爸爸不拿“我”当小孩子,让我去银行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从而经受闯练。④ “我”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表现出从未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
四、小结。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第二课时
一、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②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③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④ 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二、课文13段写到“我”又愁又怕,“愁”什么?“怕”什么? “愁”上学迟到被罚站。“怕”被同学耻笑。
三、朗读“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我为什么要赶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这是亲人间的一种预感,也为下文爸爸即将离开人世埋下伏笔。
四、课文中还有另外三处伏笔,你能找出来吗?
1.P14“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2.P17“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3.P20“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五、课文中有两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找出来: ① 以花为线索,用花喻人。
——主线 ② 毕业典礼。
——副线
六、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
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以花喻人。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以“花”为线索,采用插叙的手法,通过写“我”经历的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表达了一种爸爸和女儿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深爱的厚重情感。
八、课后习题。
九、作业。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3.丑小鸭
教学目标
1.理解丑小鸭的形象。
2.在了解童话的基础上,理解童话的思想意义。3.学习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有关安徒生的文学常识,以及回忆学过的安徒生的童话故事。
二、赏析课文,质疑:
1.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
见课文第1~8自然段。
2.在打击和挫折面前,丑小鸭是什么态度?他是怎么做的?
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艰难困苦,他相信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3.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① 他在农家生活安定下来,得到“照顾”、有“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但他渴望到水里去游泳,渴望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
② 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从寒冷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丑小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当他看不见他们的时候,感到非常的空虚。③ 春天来了,当他又看见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便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
正是因为丑小鸭始终坚持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4.丑小鸭认出了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为什么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因为他向往美、追求美,但又感到自己丑陋,不能与美丽的白天鹅为伍而难过。5.丑小鸭飞向这些美丽的天鹅,为什么说“请你们弄死我吧”?
因为丑小鸭觉得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他们会嫌弃他、会把他弄死。但他抱定了决心,拼得一死也要向往美、追求美。
6.“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为什么?
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7.当大家都赞美丑小鸭的美时,他为什么感到难为情?
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卑微的、无力的、渺小的,不习惯别人对他的赞美。8.“一颗好的心”是什么意思?
指善良的、谦虚的、美好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心。9.丑小鸭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思想启迪?
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课后习题。
青山中学
黄学瀚
91795128.doc
4.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和诗歌。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上一课“丑小鸭”实际是“白天鹅”引入标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介绍普希金的文学常识。
三、教师朗读诗歌,学生注意停顿,学生再朗读两遍。
四、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人生的体验不管是美好的还是忧伤的,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将来的日子里,回首往事,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五、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诗人告诉我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六、背诵。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青山中学
黄学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