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歌的流传地域性特征

时间:2019-05-15 00:5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民歌的流传地域性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民歌的流传地域性特征》。

第一篇:浅议民歌的流传地域性特征

浅议民歌的流传性地域性特征

陈仓高中 杨树叶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民歌。民歌是人们群众自发性的口头创作,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术家不断加工创作,有所发展变化。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民歌,随着狩猎、祭祀、活动的产生,就产生了音乐。民歌是一综合词,它包含歌和谣,他们之间有时是相通的,有时是分开的。我国的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民歌有地域性、传承性特点。

关键词:中国民歌 地域性 山歌

音乐的起源有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游戏说、模仿说、天性说、梦幻说、语病说、灵性说、情欲说、美感说等等。我国民歌有着久远的历史,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亦称十五国风。早在黄帝时代流传着一首原始猎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他再现了原始人制作弓箭、捕猎禽兽的场面,是原始人生产行为的艺术概括。其歌词质朴、明快、富于节奏感。

《人民音乐》1987年1期上发表了冯光钰先生的著文,文中指出:“事实上民歌的各类歌种的创作及产生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船工号子、打夯号子、安云号子等劳动歌曲,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生活的,而民歌中为数甚多的情歌,则大多数是男女青年说爱时的歌曲,婚丧嫁娶一类的内容的风俗歌,是民间红白喜事中常见的歌唱活动,一些民间歌舞曲和小调常是生活在各种民俗节日演唱,与群众的娱乐活动有密切关系,至于摇儿歌(摇篮曲)是一种抒发母爱的歌唱等等。由此可见,如果研究的目光仅限在民歌“起源于劳动”的范畴,就难免产生简单的分歧,很可能将上述许多民歌排斥在“民歌:”之外,把理论研究凝固化或者从概念出发,做简单画的阐述必束缚民歌研究,也难以揭示民歌艺术的本质规律。“

我国的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民歌里,人民倾注了他们的感情,他们的忧愁和悲苦,以及它们的欢乐。它是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人民的心声,是“打开人类心灵的钥匙。”

一、我国的民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简明和精炼手法并善于运用经济的材料创造准确生动的音乐形象。

从横向看,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区流传,形态就不一样。从纵向来看,随着年代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它的感情色彩、社会功能也不尽相同。也有这样的情况,一首曲调,填上内容完全不相关的歌词,在音乐上加以变化(曲调润饰、速度变化等),也可以表现相距甚远的情绪。如:《东方红》是一首歌颂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作品,是农民歌手李有源编词创作出来的。李有源是陕西佳县人,平时爱唱歌,1943年,他在大街上看到“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这条标语,得到了启发,心想咱毛主席这样伟大,给咱们带来了光明和幸福,这不像太阳吗!因此,他就编出了“东方红,太阳升”,并选配了陕北绥德米脂一带流行的民歌《骑白马》,而《骑白马》这一曲调却又是从《探亲》演变而来的。也便是民歌所具有的一曲多用的多功能性,曲艺音乐也具有这种特点。

民歌按体裁分类,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叙事歌、风俗歌等几个大类。其中山歌又可分为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三类;小调又分为一般小调、歌舞小调、儿歌和摇儿歌等四类。

民歌按色彩分类:这种分类是按民歌风格色彩分类。这种分类是为了掌握民歌色彩,把全国化分为若干民歌色彩区,一个是九分区,一个是八分区。

九分区是:⑴中原区——鲁、豫、冀中、皖东北。

⑵东北区——黑、吉、辽、冀北、冀东北。

⑶江淮区——苏北、皖中、皖东。

⑷江南区——浙、苏南、皖南

⑸东南区——粤、闽、台、赣南

⑹西南区——桂、云、贵

⑺川鄂区——川、陕南、鄂部分地区。

⑻中南区——湘、赣、鄂部分地区。

⑼西北区——陕、蒙西、甘、青、宁、新大部分地区。以此分类,有反应社会生活的;像陕北民歌《脚夫调》、《长工苦》《蓝花花》等,反映生产劳动的《号子》、《采茶歌》、《渔歌》等;反应爱情生活的《绣荷包》、《十绣》

在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山歌是一高度成熟而又极为普及的品种,是劳动人民在田野劳动、生活中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山歌在我国多数地区都有,有些地区习俗不一,其名称也各异。如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爬山调”,牧歌,四川叫“神歌”、“扬歌”青海叫“花儿”,苗族叫“飞歌”,云南“调子”。

小调是我国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类,一般地说就是“山野小曲”,而小调则是“里巷之曲”。小调的流传与发展,反映着城市和乡村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由于有职业艺人的传播与唱本的印行,所以小调向山歌那样只限于在一定地区中流行。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人的性格等,与民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民歌的题材内容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民歌的发展传承不借助于记谱法或其他手段,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例如内蒙古人民长期生息在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些人从事着半农业半牧业或农业生产,逐步的定居下来。这种生活条件、经济形态决定了蒙古族音乐属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音乐文化的范畴。长调歌曲多流行于内蒙古牧区。其旋律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通常都用上下句结构的形式。多用羽调式,其次是徵调式和宫调式演唱时,声音洪亮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伴奏以马头琴为主,有时配用笛子和三弦等。,例如《牧歌》、《辽阔的草原》。

短调歌曲多流行于半农半牧区。旋律优美抒情。常用2/

4、3/

4、4/4拍;曲式结构严谨工整。旋律进行多大跳。情感表现比较细腻。伴奏以四胡为主。例如《嘎达梅林》。四段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维吾尔族民歌调式丰富多样,南疆民歌以七声音阶居多,东疆民歌调式音阶以五声结构为主,北疆民歌是东疆民歌与南疆民歌的综合。

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宜州乐”、以及“回鹘乐”的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有益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音乐民族风格。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爱情歌曲、老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性歌曲四类。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风格浓郁、寓意深刻、衬词有长有短,在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旋律生活活泼、热情奔放。多切分节奏。爱情歌曲是维吾尔族民歌的主体。

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这首歌以re为主音,歌曲的旋律有时平稳流畅,有时跌宕起伏,表现出一种明朗、奔放、充沛的感情,也表现出一种鲜明而浓郁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

三、影响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例:南方民歌与北方民歌的发展变化:

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相关因素上。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南方民歌独特的特点南方民歌旋律进行级进较多,线条曲折委婉,结构大都规整,北方民歌高亢、粗犷,生活在长江以北的人民朴实,憨厚,带有西北的特征。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北方民歌多使用七声调式,旋律进行跳进较多,结构不太规整,叙事性的内容较多。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那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便委婉秀丽。语音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民歌色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的。浙江民歌《对鸟》是一首乐清山歌,音乐语言活泼清爽、真切自然,旋律婉转,模仿鸟鸣的自然特点,采用对唱的形式用吴地的方言演唱,即兴编词。

南方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吴声”、“楚声”为代表的南方音乐风格。“吴声”南方民歌在歌词上善用比、兴、内容含蓄内在;其结构形式大都短小精悍;在旋律上多表现为婉转、流畅、抒情。南方民歌多使用五声调式,旋律级进较多,线条曲折婉转,结构大都规整,音乐风格抒情性强。

四、民歌在流传中不断经过加工而有所发展变化。

孟姜女的故事大家家喻户晓,它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据史料记载,这一曲调在宋代就已流传。

民歌《孟姜女》它的源头在江苏,是四季体,歌词采用“春”、“夏”、“秋”、“冬”四季作为分段,旋律婉转,采用民族调式“徵”调式。全曲总共四个乐句,每2个小节是一个乐句,结束音分别是“商”、“徵”、“羽”、“徵”,并且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民族创作手法“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四句分别是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内容情绪悲伤压抑,用第一口吻诉说了孟姜女的凄苦。

流传到河北,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创作,发生了同体型的变异,歌词内容更加翔实而细致;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加花”装饰,旋律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加花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体现了,专业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孟姜女哭长城》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采用“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吗,它更多的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篇幅长,采用同曲不断反复的方式。

总之,我国民歌浩如烟海,民歌是在人们长期的流传中传唱的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加花变化,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冼星海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中表现出这个个民族的创造力量。”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传承我国民间音乐,珍爱民族音乐,传唱民歌,让民族之花继续传承与发扬,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2.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陈四海:《中华民族音乐习题解答》,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3.郭秀芬:《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4.5.宋佩玲:《人文论坛》《关于中国民歌地域性特点的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二篇:畸形地域性电子商务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畸形地域性电子商务

摘要:电子商务的真正起步发展是在国外,国内电子商务的兴起也是在马云等先进人士的引导下开始在国内像模像样的发展,而且逐渐引导了其他网络事业的发展。现在电子商务已经在中国不算初期的话,也差不多有六七年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基本上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关 键 词:电子商务 地域性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传播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综合利用的现代化的网络市场模式。国内的电子商务发展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地区的电子商务。而且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并没有很好地保护措施,也没有很好的管理健全者。因此国内现在的电子商务发展的有些畸形。不管是在地域性还是在执行上,模式上,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目前来说国内的电子商务南方发展的比较好,这也是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北方的电子商务观念不如南方,而且企业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现在谁先运行正规的电子商务模式,谁就会吃到一块大肥肉。现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很快,已经慢慢开始袭击传统市场与企业。如果企业跟不上电子商务的脚步,就会逐渐被社会淘汰。

北方的电子商务没有南方先进,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因素,人们通常说,南方人精明,很会做生意,其实这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南方人的生意意识观念很强,而且又是接触外界最早的区域。南方的企业做生意都有一套自己的风格,而且算计性很强,善于冒险。北方人就希望能平平安安,稳稳当当的就可以了,因此冒险意识不强,一般不主动去接触不熟悉的领域。

现在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环境并不是很好,互联网的不健全会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电子商务还没有探索出一个完善的运作模式方案,但是仍然会紧跟世界脚步,一步一步前行,电子商务现在作为大学里的一项专业课,需要引起老师和学校的关注,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电子商务人才。现在的电子商务还没有一个很专业,很统一的概念,而且学校里的课程也比较杂。需要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探索。

为了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国家工信部发布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分析了电子商务的现状,与以后的道路,并提出了指导原则与思想,积极采取措施。凡事都会经历一个阶段才会更加健全,相信虽然目前的电子商务有些畸形,但是在不断的努力与发展下会更好。

第三篇:地域性体育活动 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动物之家中,通过自主探索各种器材的不同玩法,体验身体运动的乐趣,发展攀爬、跳、平衡等基本动作。

2、培养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

重难点:

重点:

发展攀爬、跳、平衡等基本动作,体验运动的乐趣。

难点:

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并探索不同的玩法。

活动准备:

1、代表四个区的动物标志(猴、羊、兔、乌龟)。

2、器具:垫子、塑圈、竹梯、沙包、纸棒、布绳、轮胎、爬板、绳子等。

3、辅助材料:毛绒玩具、小桶、鹅卵石、橡皮筋、椅子、小背包等。

活动场地:

园外小花园(如逢雨天在底搂大厅进行)

活动流程:

调动身心:搬运器材入场→创设环境:师生布置场地→基本活动:分散自主活动→放松活动:收拾器械

活动过程:

(一)调动身心:搬运器材入场(如逢雨天学生模拟动物进入底楼大厅)

师引导“今天小猴、小羊、小兔、乌龟邀请我们去玩,我们一起去好吗?”

师幼一起合作搬运器材进入小花园,并熟悉四个不同区的位置。

(二)创设环境:师生共同布置

1、介绍器械,并引导学生想一想

(1)小兔它最爱跳,它会选什么器械玩?

(2)那么小乌龟、小候、小羊呢?它们会选哪些器具练本领呢?动一动脑筋,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布置。

2、师生共同布置场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械。

(三)基本活动:分散自主玩。

1、第一次到小动物家玩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小动物家尝试多种玩法,并引导选用辅助物玩,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多样性。

观察要点:各个活动区内学生的创新玩法有哪些?是否合理地使用辅助物配合玩?

2、交流分享:让学生讲解示范刚才在小动物家是怎么玩的?有哪些创新玩法?

3、第二次到小动物家玩(交换场地玩)

师“刚才我们玩得真好,现在能不能换一个小动物家去玩呢?比比谁的玩法跟刚才不一样,比比谁的玩法多。”

观察要点:学生有无更换不同区内玩?学生又有哪些创新玩法?

(四)放松活动:收拾器械

1、再次交流分享

师“刚才你们又到哪里去了?怎么玩的?”,以参观式评价方法进行,并鼓励表扬各区学生不同的创新玩法。

2、收拾器械

师“刚才我们在小动物家玩得很累了,现在让我们回家休息一会儿,请你们一起帮小动物整理好器具再回家好吗?”

活动结束:

师幼一起收拾器械回活动室

第四篇:论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论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作者:清涧法院 白秀萍 发布时间:2011-12-23 14:41:07 分享到: 腾讯微博 新浪

人人网 QQ空间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摘要: 自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史上第一项专利权在五百多年以前出现至今,地域性始终是知识产权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表明:按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有效;超出该地域范围,该项知识产权即不复存在。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影响了各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使得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表现得与众不同。

关键词:知识产权 地域性 国际保护

一.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概述

(一)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概念及其发展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根据一国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范围内有效,在其他国家将得不到承认。即除非有国际条约、双边或多边协定的特别规定,否则知识产权的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英国有学者认为,传统知识产权地域性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1)在每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效力由该国法决定;(2)知识产权仅影响在其被授予地域内的活动;(3)该权利仅能由被授予国国民或通过法律赋予相似地位的其他人予以主张;(4)该权利仅可在被授予国法院予以主张或提出异议。

我国传统观点认为知识产权的严格属地主义自封建社会以来一直保留着。众所周知,封建社会的严格属地主义是指依照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仅在本国有效,他国概不承认和保护这种权利。这是封建社会国际民商事交往十分稀少,国家奉行绝对国家主权的产物。从知识产权的历史演变来看,知识产权起源于封建特许权形式,具有严格的地域性,他国不承认和保护这种特许权。进入资产阶级社会以后,知识产权摆脱了封建特许权的形式,成为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由于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以及知识产权的授予或确认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国家依照国家主权原则确定知识产权只能依据本国法产生,同一知识产品上能够存在多个知识产权。另一方面,随着国际民事交往日益频繁和大量国际民事关系产生,一国的民事法律及其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迫切需要得到它国的承认和保护,因而意识到必须抛弃绝对的国家主权原则,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承认外国民事法律及其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的效力。这一点在知识产权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决定了知识产品创造、支配、利用和处分的天然的国际性,随着国民待遇原则的普遍接受,国际知识产权关系(指民事主体对知识产品的创造、支配、利用和处分的国际民事关系)更容易大量产生,这种社会现象必然要求各国通过立法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二)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特点

自19世纪以来,无论是民事权利中的人身权还是有形财产权都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其中的有形财产权依据“涉外物权平权原则”——各国互相承认依据对方国家法律产生的有形财产所有权而具有了域外效力。而知识产权却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即按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的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有效;超出该地域范围,该项知识产权即不复存在。这种情形与其它民事权利形成鲜明对比。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导致知识产权领域国际条约的出现,形成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一大特色。19世纪,随着工业产权制度在西方各国普遍建立,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国授予的工业产权只在其本国地域内有效,严重地阻碍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在此历史背景下,对知识产权实行国际保护——各国互相给予对方国民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条约应运而生。1883年,国际社会缔结了第一个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到1993年,出现了标志着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形成了一个由全球性公约与地区性公约组成的国际公约群。这些国际公约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带来了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根据公约,各国不但不再排斥其它国家的国民来申请并获取知识产权,而且,各成员国之间互相给予对方国民以国民待遇。因此说,国际公约恰似一座桥梁,为各国国民到其它国家寻求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途径。这就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交往奠定了基础。其二,通过国际条约规定的最低限度保护原则,促使各国法律逐渐与该原则所要求的标准接轨,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确立了统一的公平合理的基准。

二、知识产权地域性产生的原因 知识产权的客体即知识产品的性质决定了知识产权的本质特性,也决定了知识产权区别于其它民事权利特别是与之近似的物权。知识产品是每个国家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与国家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各国知识产权法都奉行保护知识产权人的财产权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促进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立法目的。

一方面,知识产品的物理属性即非物质性,决定了它可以同时在多个国家被多个主体创造和加以利用,即知识产品几乎是国际性的。因此,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各国对位于其国内的知识产品的创造、控制和利用能够独立行使属地立法管辖权。即使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实体立法,对一个知识产品确认或授予知识产权,也不能说仅依法存在一个知识产权,而是存在一组相同的知识产权,尽管这些权利的内容相同。当然,这些权利的空间效力范围各不相同。因此,同一知识产品上能够依法存在多个平行的知识产权。相比之下,在传统物权领域,奉行一物一权主义,不管各国的立法(包括冲突法立法)内容如何,承认一国物权法的域外效力(域内效力),必定限制其它国家的域内效力(域外效力),一个物在全球只可能依法存在一个物权,并且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只可能被一个特定主体享有所有权。

另一方面,非物质性的特征决定了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具有不同的存在、利用与处分形态,决定了各国必须对位于本国的知识产品行使属地立法管辖权以界定有关知识产品的创造、支配、利用和处分的法律关系。占有是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动产以占有推定所有。知识产品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不发生消灭知识产品的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有形交付与法律处分没有必然联系,他人有可能不通过法律途径去“处分”自己并未实际“占有”的知识产品。知识产权原始取得的条件是:首先是凭借主体智力创造性活动的事实行为;其二是依赖国家主管机关依法确认或授予的特别途径。知识产品的所有人不可能仅凭创造性活动的事实行为当然、有效、充分地取得、享有或行使其权益,而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即通过主管机关依法确认或授予专有权或专用权。无形财产权人利用知识产品的法律前提是来源于法律直接规定或国家授予的无形财产权的专有性。在有形财产制度中,权利人往往可以凭借自身对物品的实际占有进行利用,无需依法律确认或授予。因此,对于有形财产的利用方式,法律往往不做事前引导而听凭权利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进行约定,而对于知识产品的利用,法律常常划分一定的界限要求权利人在特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当无体物(即权利)作为客体时,主体享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往往通过法律行为取得。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各国必须对同一知识产品行使独立的立法管辖权,即属地立法管辖权。此外,知识产品是每个国家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与国家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各国在行使属地立法管辖权时原则上通过实体立法来调整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知识产品的创造、支配、利用和处分关系。因此,各国依法授予或确认的知识产权的空间效力范围限于本国内,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知识产权地域性。

三.知识产权地域性在国际保护中的新发展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导致知识产权领域国际条约的出现,形成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一大特色。对于国际条约出现之前的知识产权,没有任何人怀疑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一旦因知识产权的地域性而带来的众多的国际条约涌入知识产权领域,却给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平添了许多的争议。不少论者根据国际条约推导出知识产权已经突破或者改变了其严格的地域性特点的结论。作为知识产权的显著特点,地域性使知识产权具有了迥异于有形财产的国际保护制度。因此,对这一特点的理解关涉到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认识。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没有也不可能引起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消失。

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不可能消失。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智力成果与工商业信誉都是无形的,这一特性使得它们不能象有形财产那样可被认知与界定,而需要经济法律的直接确认。同时,从知识产权的保护历史来看,它是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各国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它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步调不一。即便是在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各个国家之间,其保护水平也很不一致。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除了与有形财产那样受到各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以外,还极大地受制于各国的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正因为如此,各国没有也不会承认依照其它国家法律产生的知识产权。由此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在不能为权利人所实际控制,却可以广泛扩散、不受任何地域限制的无形的对象上所成立的权利却是有范围限制的。由此可知,除非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属性发生变化,否则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不可能改变。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规定表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没有被突破。综观知识产权领域的各个国际条约,它们均是从基本原则及共同要求的角度,规定各成员国保证其他成员国的国民在其境内享有某些统一的最低限度的权利。没有一个国际公约能够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提供像物权领域的“涉外物权平权”那样的准则。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基本的国际公约,《巴黎公约》与《伯尔尼公约》均以国民待遇及独立保护为其基本原则。根据国民待遇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国民在其它成员国境内,享有与该成员国给予其国民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同样的待遇。这一原则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提供了前提。根据独立保护原则,各国在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互相独立—这正是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突出表现。该项原则包含了下述两层含义:其一,条约的规定须借助于各国国内法将其付诸实施,也就是说,“任何国际公约允诺所能提供的保护,都必须通过成员国的国内法的作用实现。”比如,我国于1985年加入《巴黎公约》,对于该公约所规定的进口权,则是通过1992年修订的《专利法》予以确认以后才在我国受到保护的。这说明,各成员国国民不可能仅凭借国际条约就获得现实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就知识产权而言,不存在一种通行各国的统一的专利权、著作权或商标权,实际存在着的是按照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存在着的在各个国家有效的单个的知识产权,比如,中国专利权、中国著作权或者法国专利权、法国著作权等等。在这一点上,有必要明确知识产权领域的这一类国际公约与有形财产领域的统一实体法的区别。后者直接规定了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约束力。若将上述两者相提并论,则会造成对知识产权及其国际保护的不正确认识。其二,任何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的国民在知识产权方面所提供的保护是完全独立的。对此,《巴黎公约》明确规定:就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取得的专利互相独立;同一商标在不同国家所受保护具有独立性。《伯尔尼公约》也规定:对作品的保护程度以及为保护作者权利而向其提供的补救方法完全由被要求给以保护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上述规定具体表现为:在权利的创设、范围、保护水平以及救济等方面,任何国家都不受其它国家的影响。例如,以权利的创设而言,甲国对植物新品种不予以专利保护,作为甲国国民的植物新品种的发明人却可以到保护该种发明的乙国去申请专利。反之亦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乙国对甲国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以甲国的保护为前提,乙国完全是按照其内国知识产权法律对具备资格的主体授予权利的。甲国国民在乙国就其植物新品种发明所享有的专利权(即乙国专利权)只在乙国有效,包括甲国在内的其它任何国家都不会承认该项专利权的效力。

独立保护原则普遍地体现于各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中。除上述基本公约以外,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有着重要影响的还有涉及国际申请程序的公约,这包括我国已加入的《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以及《专利合作条约》。这两项条约都是对商标以及专利申请案的接受及审查程序作出某种国际性的统一规定,而不涉及商标权与专利权的批准问题。也就是说,是否授予权利,由各国依其国内法作出决定。

伴随着知识产权领域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密切,地区性统一实体法成为现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一大发展趋势,但却没有因此而让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消失。综上所述,严格的地域性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未来都是或仍然是知识产权的显著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 郑成思.《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吴汉东.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变革与发展[J]法学研究.2005,(3).[4] 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万鄂湘.国际知识产权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6] 刘文华.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7] 罗文正,古祖雪.试析国际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J]湖南社会科学,2002,(4).[8] 王春燕.也论知识产权的属性[J].中国法学,1996,(3).[9] 江前良.《国际技术转让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0](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法律冲突与法律规则的地域和时间范围[M].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11] 吕岩峰.知识产权之冲突法评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6).

第五篇: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中国地域广大,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区,从宏观上讲有苏、粤、川、鲁四大菜系,而在微观上,这些菜系又分出许多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又相互交融、排斥、形成严格的地方性特点。主要大的区域有东北、京津、黄河下游、东南、中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西北、西部高原等10大区域,以下各省、各市、县,甚至乡都有自己的特色。

东北菜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市的菜肴。它亦是我国历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地方风味菜肴,自古就闻名全国。东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狭义的东北包括辽吉黑,而实际上东北菜的影响则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因为历史上这些地方是隶属东北范围的,另外影响到的地方还包括原热河省,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山海关外的地域。辽宁的沈阳又是清朝故都,宫廷菜、王府菜众多,东北菜受其影响,制作方法和用料更加考究,又兼收了京、鲁、川、苏等地烹调方法之精华,形成了富有地方风味的东北菜。东北菜的特点是:烹调方法长于扒、烤、烹、爆;讲究勺工,特别是大翻。在“八大”菜系里面,东北菜是没有排上号的,但这并没有妨碍它的生意。即使在远离其发源地的广州,东北菜也能像木棉花一样,开得热烈、豪迈。在广州、深圳等城市,东北菜绝对是有群众基础的一种菜系。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中的风格特异性极强的子文化区位类型。作为历史上客观存在的饮食文化区位类型,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包括今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等的广大地区。一般来说,某种风格或类型的饮食文化都有相应的文化原生地域属性。这种文化的原生或地域附着是深深植根于自然生态土壤、文化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而作为传统、嗜尚、心理层面的精神性饮食文化要素,它们又具有明显的超时空属性。饮食文化的这种超时空属性与行政区划更易等政治因素的变化往往是不同步的。作为区域饮食文化重要构成的菜品要素,不仅在空间范畴鲜明的体现着区域内食生产、食生活的具体内容,而且在时间上也同时记录着人们食行为方式、食文化风格的变化,因此,从历史文化演进发展的角度审视东北地区菜品文化,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对东北地区菜品文化本身的深刻认识需要这种历史的观照,而且它的意义还可以放大到更广阔得多的众多的其他文化领域。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特征

中国的东北地区,处于北纬42°至53°34′之间,是最冷的自然区。由于处在强大的蒙古高压笼罩之下,寒冷甚于版图中的其他任何地区,这无疑是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的基本特征,因而成为该地区文化历史的首要环境因素。东北地区江河湖沼等地面水源丰富,既保证了繁茂的植被,为陆地动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繁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优越的森林广被、草原广袤地区,同时也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

食物原料、自然资源,应当是饮食文化,尤其是人类更多依靠自然本身阶段饮食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环境因素。东北广被的森林,在经受了良久时间的巨大生态改变之后的今天,仍有1700万公顷的自然林区,占全国森林总资源的60%。众多种属和数量的禽兽栖息在这里,它们和丰富的植物性山产品一同向这里的人们供献了美味的食珍。丰富的水域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鱼类。广袤的平原草地则是得天独厚的畜牧乐园。地广人稀,应当是东北饮食文化圈另一个不可低估的非常重要的文化特点。东北地区的人口稀少和生存空间广大,便决定了单纯“靠天吃饭”模式的经济生活。人口对自然的压力微弱得似有似无,生态环境近乎初文状态,稀薄人口的消耗只是无数禽、兽、鱼、果蔬等自然产物的极少的一部分。这就使东北地区的生存长久地保持着基本平衡的状态。东北这块食物乐园,直到本世纪初以前,一直都未因食物的压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相对稀少的人口之间,形成了合理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界的食物链循环过程中,尚未出现内地许多地区那样因人的插入而造成各营养级层次结构的颠覆崩溃。

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与内地“江河日下”的趋势相反,东北地区却呈现了小区域的文化活跃上升现象。大批的欧洲人,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人、法国人、希腊人、德国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匈牙利人、犹太人以及日本人、朝鲜人等外籍人拥进东北地区。他们各自民族的饮食习俗影响,仍在发生作用。众多的外籍人不仅以自己特异的民族、肤色、服饰、语言、习惯、生业、居处,更以各自的食物和食习使近代东北地区,尤其是大小城市充满西方文化色彩和异国请调。19世纪末,由于“关东”封禁政策的完全打破,内地人也纷纷大批涌到东北地区“闯关东”。这一段时间的东北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开发和饮食文化“关内”——“关外”;中国——外国的热烈交流新形势。过去人口稀少和自然经济模式改变了。然而,物阜民丰的历史特点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完全逆转。作为“舶来品”的外来文化,啤酒、面包、香肠、西餐以及相关文化在雪水滋润的黑土地上生根了。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内民众生活的历史风貌

肉食为主,应当说是东北民众在数千年甚至更长久历史上的饮食生活基本特点之一。这种特点最少是维持到了19世纪末叶,这里的土著居民,如满族、蒙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吉里族、苦夷等基本如此。只有朝鲜族、部分盛京满族、相继出关的汉人例外(这还主要是17世纪中叶以后的事)。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畜牧的羊、牛、马、骆驼等大畜牲和射猎的禽兽、渔捞的鱼类,当然也包括饲养的猪、鹅、鸭、鸡等,但以畜牧、射猎、渔捞三大项为主。这种生活,即便到现在的草地牧点及黑龙江、乌苏里江边,那些少数民族的食物结构也基本如此。

五谷作为副食,是肉食为主的伴存特点。东北地区很早就有谷物种植业,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尤其是黄河流域所有的谷物品种,东北地区几乎都有,名副其实的“五谷杂粮”齐全。五谷杂粮齐全,又仅作为副食,作为众多品种结构组成的肉类主食之外的副食,那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使得人们的食物内容更加丰富,营养结构更加合理。

菽类比重大及豆制品多的特点,是东北文化区位内不能忽略的又一饮食文化特征。菽类之王大豆,是北方人的发明,也是北方人民的传统食物原料。

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由于无霜期短,人们吃地产蔬菜的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南北跨度大,因此差异也很大)。为解决漫长冬季对蔬菜的需要,东北人,尤其是下层社会广大民众,都要在夏季里蔬菜品种多、数量多又价格低廉的时候大量晾制干菜(品种可多达10余种)。入秋之时则要大量窑藏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越冬蔬菜。同时要大量渍酸菜、腌制品种丰富的各种咸菜。这是历史传统,也是直到今天仍在广大农村保留着的风俗。

冷冻食品是东北地区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漫长的寒冷冬季,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也因此决定了特异的文化风格。严冬是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大冷库。可以无限量、无代价的储存各种食品和原料、灭菌防腐保鲜、独具风味。不惧冰雪,喜爱冰雪,不仅夏季里嗜食冷冻食品以降温防暑特色,冬季里也喜欢冷冻食品爽口开胃。这的确是令南国居民们既欣羡又怯于问津的东北人独具特色的口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的一系列新政策对社会经济和国民饮食生活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都明显的高于从前。但他们的饮食生活并没有脱出长久形成的模式。主食仍是玉米、高粱、谷子、麦、稻、稷。但麦、稻“细粮”的比重明显上升了。但是,只有历史上那种天然合理的食料结构的再现——当然是更高历史文化层面的再现,东北人饮食的区域性革命才告完成。为此目的,东北人也许要付出至少半个世纪时间的辛勤努力。

厚重的民族食俗风情与文化特性

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的历史聚合体和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东北地区是历史上多民族聚居的重要文化分区之一,民族众多,习俗多彩是形成本区饮食文化丰富内涵与斑斓色彩的又一重要特征,因此也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聚合与共同性的文化区域之一。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历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慷慨地提供了各种各样丰美的原料,勤劳勇敢的人们则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不仅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养料养护了自己的身体,也在开发和利用这些物质养料的同时开拓了自己的心智。

厚重的民族食俗风情与文化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食物原料的丰富合理与食品结构的科学性。在那个人口对土地和生态环境远没有表现出压力倾向以前,人们的选择能力和空间都是较大的,因而便在极长的历史时间里保证了居民食品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肱股。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总体中的地位,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首先是她的民族众多性,从而在某种程度可视为如同西南、西北等代表性分区一样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性的缩写。其次是东北地区的先民鲜卑、女真、蒙古、满等族,还先后入主中原或君临全国,因而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甚至决定性和永久性的影响。这些崛起于东北大地的民族,一次次地向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注入了无比遒劲和深厚的生命力。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自然也在极大程度上融进了白山黑水冻土地的基因。第三是食物原料对其他地区的输入,长久地影响了各地区人们的食物结构、食品风格和传统习俗。

3.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东北地区历史上虽远离民族政治中心的边塞,但从文化发展上看,她却是边而不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东北区域文化历史性特征。在整个文明时代,黑龙江地区仍是开放的文化区。不论中原政权鹿归谁手,不论内地是统一还是割据。东北地区都同内地始终保持着紧密频繁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并一直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当然与此同时是她对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但这种开放性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叶,直至20世纪中叶,表现得尤为活跃激烈。东北地区的许多城市都聚居了大量的欧洲籍侨民,哈尔滨市本世纪初曾因此而有了“东方巴黎”、“东方莫斯科”的雅号。哈尔滨几乎可以吃遍欧洲各种民族的风味饮食,当然其中影响更大一些的要属俄式大菜了。东北地区饮食文化的一个明显的历史特征,就是她的开放性,她博大的包容性和巨大的消化能力,她广泛地吸收祖国各地多民族的文化营养,又同样融进国外文化,从而使自身愈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东北特色菜

哈尔滨: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说: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欢吃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吃得莫利炖活鱼去。

齐齐哈尔:杀猪菜 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

佳木斯:酸菜猪肉炖粉条 东北人爱吃炖菜,吃起来名堂也多,什么大鹅炖土豆、小鸡炖蘑菇、猪肉酸菜炖粉条子,还都能顾名思义,也无一不是寒风里腊月天吃的乡土菜。东北高棵大白菜腌渍的酸菜切成的火柴梗子粗细的丝,帮白叶绿,久煮不糜。本地的土豆粉则易熟耐煮,出锅黄白鲜亮用筷子挑起简直是春柳倒挂。用杀猪时煮肉和骨头的老汤,放入爆炒过的五花肉文火炖出的猪肉酸菜粉条子,可口的香气绕屋脊!

延吉:狗肉火锅 到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不吃狗肉可不行。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这里也流行吃火锅,朝鲜人的狗肉火锅。特色锅底,炖的是狗肉,狗杂狗排骨。除了鲜就是辣。可能是延吉太冷,因此狗肉大补还要加辣椒。一年四季吃,夏天吃最好,治感冒!

吉林:狗肉汤 在吉林的朝鲜饭店,所有的狗肉汤都是当天的新鲜肉一天一炖,没有老汤。这样做出来的狗肉汤叫清汤。要吃狗肉,名堂多了狗肉炖豆腐、狗肉干白菜、狗肉火锅。可不管你吃什么样的狗肉,一碗狗肉汤可少不了,这一碗汤入口,回味一下,觉得鼻腔里都有了香气这狗肉才会越吃越香。

长春:地三鲜 我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的习惯。说起这地三鲜,指的是新鲜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或是蒜苗),炒在一起吃的就是鲜嫩。到了长春,地三鲜成了当地的名菜。现在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三鲜。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沈阳:四川火锅 就像在其它城市,四川火锅一样风行于沈阳的大街小巷。四川火锅的味道厚重讲究鲜辣不但和东北菜的浓烈粗犷相似,也正投了沈阳人脾气对了沈阳人的口味。说起来吃辣,东北人也是佼佼者,其实真正到了沈阳四川火锅店的老板们才感觉找对了地方,沈阳人的热情简直让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大连:咸鱼饼子 咸鱼饼子从当地农村流入城市,现在所有小馆子大饭店都吃得上。鱼是秋天的海鱼,有棒鱼也有黄花,巴掌长,放了姜葱盐腌,腌好了用油煎的焦黄。饼子是陈年的苞谷面掺了豆面白面发的。把大锅烧上水,饼子贴在锅四周,想吃啊?等着熟吧!

在“八大”菜系里面,东北菜是没有排上号的。但这并没有妨碍它的生意,即使在远离其发源地的广州,东北菜也能像木棉花一样,开得热烈、豪迈。在广州、深圳等城市,东北菜绝对是有群众基础的一种菜系。辣是一种硬约束,粤人多不吃辣,东北菜也不怎么用辣,一来二去,就有不少粤人加入了吃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东北肘子的人潮里。A.东北菜是在满族菜肴的基础上,吸收各地菜系特别是鲁菜、京菜的长处,不断形成和发展出来的。由于容易给人一种粗犷有余、精致不足的印象,所以高档的宾馆酒楼里很少做这种菜,这反而成全了东北菜“市民菜”、“百姓菜”的形象,一家子自己掏钱吃的话,东北菜真是很好、很实惠的选择。B.东北菜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形糙色重味浓。粗线条的东北菜,不拘泥于细节,颇像粗线条的东北人,令人胃口大开。酱脊骨、酱猪蹄、酱鸡爪鸡脖鸡肝等酱菜,若佐以醇厚的高粱烧酒,便有几分豪气从胃中升腾,充满了塞外的味道。C.东北菜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色鲜味浓,明油亮芡,讲究造型。烹调方法长于扒、炸、烧、蒸、炖、锅,白肉血肠、扒熊掌、金鱼卧篷、蜜汁樱花、什锦火锅别具一格,酱骨架、金针菇炖小鸡、猪肉炖粉条、锅包肉、丰收菜喷喷香,让人拍案激赏赞同9|评论(1)

下载浅议民歌的流传地域性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民歌的流传地域性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俄罗斯地域性与民族性

    俄罗斯地域性与民族性 俄罗斯,我们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的北方邻居,和中国一道盘踞在世界的舞台上。这是一个令无数人感兴趣的国度,从拿破仑的战败到希特勒的战败,俄罗斯人的民族性......

    民歌欣赏

    中国民歌欣赏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小河淌水》一、深井里舀出的一口甘泉那是一种什么声音?是从月夜山林中流出的一条干净的小河!不知是歌声融进了河水,仍然一条小河淌进了歌中,总是......

    民歌论文

    浅谈民歌在青年学生中的发展 随着流行歌曲的不断发展,民歌的处境日益危险,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民歌越来越引不起他们的注意,为了民歌的更好发展,我们应该在青少年中提倡民歌,吸引青......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 班固虽不曾把那一百三十八首西汉乐府民歌记录在《汉书》里,但对这些民歌却也作了很好的概括,这就是他说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从现存不多的作品看来,包括东汉在......

    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一、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咱们湖南湘西飞出了一只凭借歌声享誉全球的百灵鸟,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宋祖英 大家都知道她歌唱的好啊!她曾经成功......

    雷锋精神,永世流传

    雷锋精神,永世流传 陈冠宇,五年级二班 雷锋,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一个感动了几代人的英雄人物,他乐于助人,舍己为人而不求回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不可能重头再来,而年仅22岁......

    雷锋精神永流传

    雷锋精神永流传 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名服务之中去。”这句话体现出了雷锋生命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珍爱......

    浅析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

    浅析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 摘要:《十送红军》是由江西民歌《送郎歌》改编而来的革命歌曲。这首歌后来被选作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也是由于它悠扬而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