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圈点批注能力; 2.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表达的情感; 3.鉴赏诗词中的佳妙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朗读法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诗词大意及感悟作者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词遣词造句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圈点批注能力; 2.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鉴赏诗词中的佳妙之处。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古典诗词无疑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璀璨名著。今天咱们就从其中撷取一些精彩,一同去品味诗词优美的境界。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 ①熟读诗词; ②理解大致诗词意思。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③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分组学习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
(3)触景生情:《次北固山下》;以小见大,象征:《赤壁》;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浣溪纱》。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朗读展示; 2.名句赏析。2.拓展运用
(1)诵读展示;(2)名句积累。板书设计:
朗读——释意——赏析——背诵——积累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结的童真世界. 2.学习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朗读法理清文章思路及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2.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结的童真世界.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2.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这句话,也许已勾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走进那新月般纯结美好的童真世界,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多产,一生写了50多余册诗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②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熟练朗读课文。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用笔圈出生字、词
②边读边感知一下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③试着用你感觉到的孩子的语气去读。
2.分组学习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谈一谈那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应该怎么读,给大家读一遍。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最后归纳总结: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十分着恋妈妈,应该用舒缓、温馨、深情而又活泼的语调去读,特殊语句还要具体对待。
(举例:《金色花》①“孩子,你去哪里啊?”(着急)②“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惊喜,责怪)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调皮、撒娇)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朗读展示:调动你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这是在一个什么情境下一个孩子表达对母亲的热爱、春恋、头脑要出现相应的画面,去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情感。2.学生相互交流一下,描述自己所想象的情景(如:有一个农庄,一位年青妇人勤劳、善良,她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整天跟在她身边,与她嬉戏,妈妈去牛棚,他为妈妈开门,妈妈挤牛奶,他为妈妈端盆,妈妈流汗了,他为妈妈擦汗,有时,他调皮地跑丢了,妈妈会焦急地找他,突然,他会“从天而降”,出现在妈妈身旁,有一天„„)
2.拓展运用
(1)画出你认为较精彩的词语、句子。
(2)四人一组,每个同学都要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
(3)想一想一个成年人民(作者)怎么会把儿童的心理感受写得那么真实可爱呢?他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想象)
(4)搜集以“母子”(母女)为主题的歌曲,诗词名句,回来交流,看一部这样主题的电影读几篇体现这习中挚爱真情的文章,感受一下人间真情,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是谁在时刻关爱着价钱,你感受了吗?你可以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可以给他们做一件事,也可以超越时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赶快行动吧!板书设计:
三首诗能表现母子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真情: 《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
《告别》让人感悟到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眷恋;
《培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课后反思:
第二篇: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教案 苏教版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梳理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等有关对联的知识。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
(二)过程与方法:
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凝练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境。
教学重点:
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本课,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如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对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执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 1
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看了这副对联,大家都会哑然失笑,都很佩服纪晓岚的聪明机智,这副对联既对得工整,又痛骂了石先生。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成为纪晓岚那样能对出妙对的人?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联六副》,学完了也来对一对。
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①在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梳理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等有关对联的知识。②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③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
(2)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①整理自己收集的有关对联的知识,小组内交流,准备小组发言,介绍有关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等方面的知识。②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3)欣赏对联,自探赏析的方法
结合课下注释,弄懂对联的意思。欣赏几副对联,同时注意阅读老师给出的赏析文字,学习一下该如何赏析对联,看完之后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归结: 对联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
1、对联丰富的内容。
2、上下联对仗的形式。
3、对联深刻的内涵及深远的意境。)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反复放声诵读对联六副,从中找一副你最喜欢的对联,写下你的赏析。(先自探后交流)
2.分组学习
教师巡回指导,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关于赏析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精讲对对联要诀
字数相同,断句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反,音调
2和谐
(2)在掌握了对联的基本要求之后,下面我们就来对几副对联:
①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
耳闻夏蚊如雷,(眼观群鹤舞空)
②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师生共同系统小结
2.拓展运用 请同学们为你的班级、学校、家庭或同学朋友、家长、老师等拟一副对联。板书设计:
对联六副
对联的类型: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名胜联、行业联、集句联 对联的形式:正对、反对、串对
课后反思:
第三篇: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三首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
用欣赏的眼光自探课文,用品悟法感受作者蕴含在诗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挫折时也不要忘了投身自然。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的语言特点,感受诗词的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找不到他们了。这是谁给我们创造的意境呢?(板书课文标题)《古代诗词三首》
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①解决字词的音和义,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②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③背诵。
(2)朗读课文,用品悟的方法自探问题:
①读准字音,理解诗词的意境; ②了解作者简况;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请说说“天街小于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的妙处。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体会上阕词的意境。
①在上阕词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板书:看、听、闻、想)
②上阕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秋词二首(其一)①从一只鹤的排云直上,诗人领悟到什么?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诗词重难点。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词。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背诵、默写诗词。
(2)名句赏析。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③“我言秋日胜春朝”
2.拓展运用
整理出三首诗词的主题,并收集同类古诗词。课后反思:
第四篇: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一 端午日教案 苏教版
端午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解决生字词的读音,熟练朗读课文。
2.了解端午风俗及端午节的由来。
3.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二)过程与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及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1. 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
2.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节日甚多的国家。请同学们谈谈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刚才大家提到了端午节,谁能说出我们这儿端午节的风俗是什么。下面让我们随着现代作家沈从文一起到他的故乡湖南去领略一下苗族的端午风俗。
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①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
②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
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②了解作者简况;
③本文介绍了湘西第区端午日的那些民俗风情。
④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①课文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请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的作用。
②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③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④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分组学习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师生共同系统小结,形成板书:作者回忆了湘西端午节的民俗——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热闹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精神。
(2)出示检测题:
①读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蘸()酒翘()首泅()水 ...
戍军()茶峒()老鹳()
nà()喊léi()动干zào()
②、填空:《端午日》写的是我国传统节日发生的事。这个节日的时间是每年的,据说,它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有、的习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又
如、、等。
③、本文的重点是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可作者为什么要在此之前写人们的准备和龙舟的情况?
④、在龙舟竞技的场面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⑤吟咏节日习俗的古诗很多,写出几句来。(如:春节、清明、中秋等)
2.拓展运用
我校各年级均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各位同学也是热情的参与者。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这一场面。
板书设计:
穿新衣
略写画王字
吃鱼吃肉
详 写龙舟竞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及虚实结合赶鸭竞赛
课后反思:
第五篇: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教案 苏教版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2.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2.质疑自探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
(2)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象的内容及想象过程。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1)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2)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象,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手法。2.分组学习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象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象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这种想象,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2.释疑巩固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象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师生共同小结,形成板书。2.拓展运用
(1)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2)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板书设计: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街灯
} →天上的美丽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