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本站推荐)
30《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课程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下面几类诗,如果有,试试背背。
1.边塞诗 2.写景诗 3.送别诗 4.游记诗 5.思乡诗
二、诵读练习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自由诵读 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三、作者简介 背景探寻
1.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1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2.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3.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4.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这首诗是李白初游楚地之作。它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到的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蜀中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广胸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句用语奇妙,用阔大意象表现心中喜悦与豪情,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末句写因江水而产生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却又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诗作赏析
1.《归田园居》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全诗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2.《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明确: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诗中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3.欣赏《使至塞上》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讨论明确: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讨论明确: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诗中“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景的。
欣赏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 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5.比较欣赏《归园田居》《游山西村》的异同。
同:《归园田居》《游山西村》都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一天的农家生活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异:《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有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
《游山西村》是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想法,并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根据自己的理解寻,给四首诗寻找应情应景的音乐。
第二篇: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4《故宫博物院》教案 新人教版
14《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德育目标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当不成问题。
图示法。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延伸拓展法。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故宫挂图●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设计
(二)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检查预习,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造句略。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天安门 端门 午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门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 顺贞门 神武门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1)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2)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3)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学生思考,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六位同学回答。
明确:(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 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六、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多媒体显示故宫博物院全景图。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选四位同学口头介绍,其余同学评价。
七、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说明顺序,并画出说明这种顺序的有关词语。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两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玻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提示: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陵墓,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了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门)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按照空间顺序向别人介绍你们的学校,要求重点突出,总说分说结合。
2.选择你所在的城市中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物,向别人介绍。
3.从你家到学校有几条路,最近的路该如何走?请向同学们介绍,欢迎他们到你家做客。
4.投影显示颐和园游览示意图:
佛香阁是园内的建筑中心,登上佛香阁,放眼远望,你会看到哪些景物,请按照空间顺序作一简明的介绍。
二、收集故宫相关的图片、资料,力求全面详细地了解故宫,以“故宫”为话题,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图书馆、网络皆可,可以借助多种渠道搜集)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4.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参考答案:
1.交待了大会堂的位置、气势以及在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描写,突出了大会堂雄伟庄严、气势宏大的特点。3.迈进、穿过、到
4.列数字 空间顺序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故宫简介
紫禁城是中国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朝皇宫。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俗称故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3年后建成,1421年明代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至今故宫有近600年历史。
故宫坐落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8公里,皇家禁苑部分约占1/3。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展开,天安门为其序幕,外朝三大殿形成高潮,景山为其终曲。整体建筑主从分明,跌宕起伏,前呼后应,左右对称,由此形成了宫廷区乃至整个北京城的宏伟气魄和井然秩序。仅在宫廷区范围内,共有殿堂馆舍号称9999间半(现存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为了建造这座巨大的“城中之城”,明王朝倾全国人力物力,征调能工巧匠10万余名,民夫逾百万,所用建筑材料采自全国各地,真可谓“量中华之物力,给人间之仙阙”,堪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最。
故宫平面为长方形,其四周由高10米、长约3.4公里的宫廷围括,墙四隅各设造型别致的角楼一座。宫墙四面分别建有宫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墙外环绕护城河,河宽52米,长3.8公里,河水清幽,终年不断。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布局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左右衔连文华、武英两殿。三大殿以北为内廷,内廷又分中、东、西三路,中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是御花园;中路两侧为东、西六宫。东六宫向南是奉先殿、斋宫、南三所,西六宫向南为养心殿。内廷的外围东有宁寿全宫,西有慈宁、寿安储宫。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古礼所谓“前朝后寝”的格局。前朝为“大内正衙”,后寝即所谓“三宫六院”。
如此恢宏浩繁的建筑群,所以未给人杂乱纷繁、局促拥塞之感,主要因为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的中轴线和重点突出、简繁得体的建筑手法。建筑群以太和殿为重中之重,它巍然坐落于前朝的中心位置。这里是皇家政治活动的中心,皇帝继位、大婚、朝会、殿试及命将出征均在此举行,所以它的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充分体现了皇权第一的思想。同在中轴线上的内廷主体建筑如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虽然也是帝、后经常活动和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实用性甚至超过外朝三大殿,但它们毕竟不是重大活动的中心,所以它们的建筑规模、体量和豪华程度明显逊于太和殿,表现出严格的“内外有别”。再以各殿飞檐的垂脊兽为例,太和殿设置10尊,乾清宫设置9尊,交泰殿设置7尊;而中轴线两侧的东西六宫各 主要大殿仅设置5尊。由此不难看出,紫禁城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等级关系,即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这里被明白无误的建筑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了。等级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皇权赖以维系的基础,这其中政治与礼制的内涵,被我们聪明的古代匠人以简洁明快的物质架构昭示于世人。
故宫以其完美的古代建筑艺术,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2.故宫主要建筑物简介
前朝
是故宫建筑物的重中之重。对旅游者来说,大体包括从天安门至保和殿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即故宫中轴线建筑的前半部;严格意义上的前朝,应从太和门算起,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二殿为两翼。前朝是宫廷举行典礼、朝贺、筵宴的地方,故建筑物以高大、宏阔、豪华为特征,以表现皇家宫殿的至尊至贵以及皇权统治的绝对权威。
太和殿
殿内陈设如当年帝、后临朝状。6根蟠龙金漆柱中央为高约2米的地平台,上设明代金漆雕龙宝座,座后为髹金屏风。殿内金碧辉煌,庄严华贵。明清两代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接受群臣朝贺。
内廷
泛指乾清门以北,延至东西六宫。主要建筑物为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它们是内廷最高等级的建筑群,也是帝、后频繁活动的中心,许多军国大事在这里决断,许多惊世骇俗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至今仍有许多文物保存在宫中,见物思古,能给人以无限的幽思与联想。
乾清宫
建于1420年。宫为重檐庑殿顶,高24米,面阔9间,深5间,饰以沥粉点金、双龙和玺彩画,是内廷等级最高的建筑。明清两代皇帝以此为寝宫,并在此处理朝政,皇帝驾崩,停灵柩于殿内。
第三篇: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说屏》教案 新人教版
15《说屏》
目的要求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所写,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有较强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因此,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方法:自学指导。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课型:练习。方法:讨论。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三、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四、拓展延伸寻找屏
抛砖引玉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说“屏”
一(1)深情总引屏
作用
二(2—4)分说:种类 设置
三(5)写作意图
第四篇: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练习题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练习题
1.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表明()A.老师的工作是清闲的 B.学生热爱老师
C.老师是学生最真挚的朋友 D.老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2.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表明,老师的巨大力量在于
()A.做出榜样 B.努力工作 C.认真学习D.刻苦钻研
3.长期以来,学生把老师看作权威,而自己更多地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
()A.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影响了师生间的交往 B.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C.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 D.有利于师生间的交往
4.当前在初中生与老师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在传统的等级秩序意义上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正在被一种新型师生交往观所取代。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A.教师是权威 B.民主平等 C.学生服从老师 D.学生热爱老师
5.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应该()①人格平等 ②互相尊重
③互相学习
④教学相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师生交往的范例,其中“亦师亦友”的主张启发我们()①老师是我们的友伴
②和老师的交往还体现在娱乐、生活和思想交往等方面
③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对他应惟命是从 ④我们和老师共同组成学校生活共同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数学课上,同学们发现老师对一道几何题的解法好像是错的。这事要不要跟老师说呢?正确的做法是
()
A.不能跟老师说,怕老师批评 B.不要跟老师说,怕损害老师的形象 C.应该跟老师说,与老师主动沟通 D.应该埋怨老师,坚决不原谅老师的错误
8.初中生小冬学习成绩优秀,一次上课他的同桌向他借笔,老师以为他与同桌讲话就狠狠批评他一顿。事后同学们都替小冬叫冤,小冬却说:“老师今天对我的批评虽然有些过分,但我应该正确对待它。”小冬的这种想法表明他能()A.大胆地向老师质疑 B.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 C.和老师分享快乐 D.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9.(2010 安徽)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A.表扬是肯定,批评是蔑视 B.表扬是鼓励,批评是鞭策 C.表扬是爱护,批评是放弃 D.表扬是溺爱,批评是打击
材料:“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据此回答10—11小题。10.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①我们的学习质量 ②我们的生活质量 ③我们的身心健康 ④我们的沟通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热爱我们的老师是因为()①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②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③师生之间需要沟通④老师也有烦恼需要我们解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有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很爱戴我的老师,但有时也很害怕我的老师;我有许多话想和老师说,但又不敢说;我希望能和老师成为朋友,可又担心老师瞧不起我。”这是很多同学内心的矛盾。对此,你的建议是()A.要理解老师的想法,化解与老师之间的矛盾B.多交几个朋友,多和同学沟通 C.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老师着想
D.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老师沟通
13.如下面漫画所示:数学课上,迟到半小时的小林冒然冲进教室,且不服老师批评而当众顶撞老师。下面对这一事件的评述,观点正确的是()A.未找到原因之前,都不能发表意见 B.当被老师误解或与老师发生矛盾时,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与老师坦诚交流 C.漫画所描述的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那种新型师生关系
D.被老师误解时,我们不能做任何解释,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14.校园生活中,师生难免会有误解、矛盾。假如你与老师发生这种情况时,应该()
①尊重老师,理解老师 ②主动与老师沟通 ③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④体谅和宽容老师的疏忽和缺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误以为王勇违反课堂纪律,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王勇觉得很委屈,与老师在言语上发生了冲突。你认为王勇下列的做法正确的是()A.有意疏远老师,避免发生冲突
B.上思想品德课时不再认真听课,也不完成作业 C.对老师怀恨在心,从此以后课堂上故意与老师作对 D.选择一个恰当时机,主动找老师解释清楚,请老师原谅
二、简答题
16.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拜理学家程颢为师。程颢死后,杨时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弟弟)。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程门立雪”由此而来。“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
(1)你认为教师为什么值得尊敬?(至少2点)
(2)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观察与思考
17.材料一:徐特立曾经做过毛泽东的老师。20年以后,当徐老60岁生日时,身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特地写信向他祝贺: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信中还表示:我佩服你的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高贵品质,愿继续学习您。
材料二: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毛主席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18.小丽的妈妈最近身体不好,爸爸出差在外,小丽既要照顾妈妈又要看护弟弟,没有时间复习功课。有一天,老师让同学们听写上节课学的英语单词,小丽写错了不少。老师批评小丽,小丽觉得委屈,就当堂顶撞了老师。事后,小丽非常后悔,下课后主动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了老师,并请求老师原谅。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小丽的行为进行评析。
19.材料一:据2008年8月3日《今日早报》报道:14岁的小楼是浙江省义乌市一名初一
学生。父母暑假把他送到了义乌市“小博士”辅导站读书。小楼上课时总喜欢和同学聊天。学生对此有意见,嫌小楼“捣乱”课堂。可老师拿他没什么办法,批评根本不起作用。辅导站的老师竟请他到办公室喝啤酒。这名学生醉酒后,整整睡了一个下午,也不能继续“捣乱”课堂了。
材料二:数学课上,老师发现一男同学小寒正聚精会神地看一部网游小说,便走过去拿了他的。老师说:“还学不学习?不学滚出去!这个男同学也没说什么,数学课又继续进行。下课后这个男同学却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来,摔在课桌上,很没好气地说:那本书你没收好了,我给你50元钱,你去给我买一本来!
(1)上述事件中,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对小楼和小寒就如何与老师交往提几点建议。
四、活动与探究
20.两年来,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立题推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这项活动在向纵深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作为中学生,盂杰和他的伙伴们融入学校生活,积极参与体验社会生活。下面让我们一同随着他们的活动足迹走进校园。【师生和谐论坛】
国旗飘飘,校训醒目。盂杰和他的伙伴们聚在杏坛树荫下,开始了他们的论坛活动。孟杰主持并出示论题:师生和谐要靠谁? 海燕:“师生要和谐,关键是老师。” 泰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主要靠学生。”
针对盂杰出示的这个问题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第五篇:河南省安阳市第六十三中学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练习题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练习题
1.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人际交往。下列有关人际交往中的做法,正确的是()①真诚、坦率、大方②注意保护他人的隐私③及时反驳他人的不同意见④与人交谈时注意力集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心灵的交流,是经过岁月洗礼的真金,是精神世界宝贵的财富。建立和发展友情的前提是()
A.珍惜青春年华B.理解、宽容C.平等待人D.关爱、帮助
3.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对我们交友的启示是()
A.对朋友要诚实、要守信B.对朋友要付出、要奉献
C.对朋友要尊重差异、加强沟通D.对朋友要善良友好、敢于负责
4.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一曲《朋友》让许多人感慨万千,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朋友。下列有关朋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美酒就没有朋友B.为朋友两肋插刀,义不容辞
C.人生贵在相知,何用金与钱D.结拜兄弟即为朋友
5.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寂寞可能是由于基因遗传造成的,但如果你能够与其他人接触向外扩展、参加团体并且避免独自隔绝,你就可以建立一个丰富的人际网络。这说明()
A.开放自我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B.对于友情,需要我们明智而慎重地把握
C.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友D.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6.“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高尔基的这一名言告诉我们()
A.结交朋友需要我们掌握方法、讲究艺术
B.朋友就是要快乐时彼此分享,不幸时相互避让
C.朋友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支持和力量
D.结交朋友就意味着给予和分担,而不是接受和分享
7.长得聪明帅气的张小海却是一个网瘾,学习不够自觉,也不愿与人交往,对待他人十分冷漠,在各种活动中变得“不合群”如果要你去劝他,你应该告诉他()①开放自我,克服闭锁心理②敞开心扉,分享人生更多的经验和快乐③热情大方,讲“哥们”义气,满足朋友的一切要求④结交网友就要放弃生活中的朋友⑤积极交往,感受纯真的同学友谊
A.①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异性交往有很多好处,主要有()①增加对异性的了解,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②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③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增进自己的性别意识④会出现早恋情绪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在中学时代,男女同学应“交往有度,纯化友谊”,这要做到()
①交往中要落落大方,掌握分寸②提倡群体交往、集体活动③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④禁止进行学习之外的交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小璐和同桌小宇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关系很好,且经常一同进出教室。于是班上开始有人悄悄议论他俩“早恋”,并反映到了老师那里。小璐知道后,心里非常苦恼和困惑。对此,我们的正确认识是()①男女生之间要少说话,保持一定的距离②异性交往,要讲究交往的艺术③早恋有坏处,也有好处,所以不应提倡也不必反对④异性同学纯真的友谊,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11.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广,跳集体舞需要男女之间默契配合,对此同学议论纷纷,下列说法中,你比较赞同的()
A.男女有别,手拉手在一起跳舞很别扭,很难为情
B.男女生在一起跳舞久了,肯定会引发早恋
C.中小学生变什么男女有别,怎么跳者没关系
D.只要相互尊重,注意分寸,跳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加男女生之间的友情
12.“世间万物各有时节,过早地成熟,就会过早地凋谢。我们既然是在春天,就不要去做秋天的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B.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重要阶段,男女同学之间不应交往
C.要善于保护自己,尽量少跟异性同学交往
D.异性同学间的交往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13.正确认识男女同学之间的友情,树立正确的异性友谊观,就必须做到()①男女同学之间应减少交往,避免别人说三道四②男女生要真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③忘掉性别差异,男女生不分彼此④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男女之间的真挚友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4.小敏是初三的学生,她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近来,班上一位学习成绩较好、体育拔尖的男生接二连三地给她递纸条,想和她做个“特别的朋友”。作为小敏的同龄人,你认为对此事说法正确的是()①应立刻报告给老师,让老师严厉批评这位男生②对异性的好感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情③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④答应这位男生的要求,不应大惊小怪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15.在与异性交往时,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为我们提供外界保护的是()....
①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②学校的规范守则③社会的良好习俗④健康的文化环境⑤社会的道德和法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二、观察与思考
16.“真诚的友情是永久的,不会瞬时烟消云散。真挚的友谊像一棵青松,久久地挺立在山峰上。如果一个人一生中你有许多知己朋友与你共同分享你的快乐和悲伤,你的一生就会过得充实并且成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谈谈友谊的重要性。
(2)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培养和发展真挚的友谊呢?
17. 1915年,21 岁的毛泽东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解放祖国的道路。他认识到要担负起这样的任务,只靠少数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结交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有所作为。为此,他发出了一张《 几十八画征友启事》。主要内容是与“对爱国工作感兴趣”“有决心而且能为祖国牺牲”的青年做朋友。
后来,他结交了许许多多要好的朋友,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互相勉励,一起研究学问,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一起游泳、爬山,锻炼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一起办工友夜校、调查社会― 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这对毛泽东从事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极其有益的影响。
请阅读材料回答:
(1)毛泽东求友、交友的故事说明了交友要交什么样的朋友?
(2)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三.活动与探究
18.一位忧心忡忡的妈妈进行心理咨询时说:我的儿子上初中二年级了。最近班主任总跟我反映,说他不合群,下课后,别的孩子都成群地做游戏、聊天,他就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同学叫他玩,他也会去,但去了就愣愣地站在一边,一点都不活跃。每逢周六、周日或者寒暑假,他总是自己在家上网、看书,很少出去。见了老师、同学或者熟人,他一般一低头就过去了。
(1)你认为这位同学在交往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2)你认为这位同学应该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
19. 材料一:阅读漫画
材料二:自2008年6月,教育部提出自9月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校园集体舞,如今推广期已过去两年多,为何我省中小学校园仍没看到孩子们翩翩起舞的场面。原来很多家长、老师担心“男女生拉手的动作”会导致早恋现象的发生,还是做原来的广播操,这样“就不用男女生手拉手了”。
(1)你对学校和家长的做法如何看待?为什么?
(2)说起校园舞男女生要拉手跳,某中学女生杨梦婷害羞地说:“那该多不好意思啊,我宁可当值日生扫地。”高二男生王鲲鹏说:“我们平时在教室里说话都觉得别扭,别说跳集体舞啦!”那我们中学生到底应该如何与异性交往?
20.一项调查表明,近年来在中学生中“写情书”现象较常见,一些同学精心制作“情书”。他们有的用印有漂亮图案的信纸,画上一枝“丘比特箭”来表达爱意;也有的用彩笔画上一颗心来表连对对方的情意。即使平时写字歪歪扭扭的同学这时候也写得特别工整。“情书”内容不是流行的爱情歌词,便是表达爱慕的美词佳句。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
(2)男女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如果处理不当会有什么不良影响?
(3)正常的男女同学交往应该注意些什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