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邓小平的发展观
试析邓小平的发展观
李家林
摘要: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含义:党的奋斗目标是发展生产力;革命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含义:发展经济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决定发展是全党全国的大局;我国的国际地位决定我们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是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又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基本结构包括:生产力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科学技术是全面发展的关键;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全面发展的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改革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人民的利益是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发展生产力
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新概括。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党实现新世纪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协调发展出发,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邓小平关于发展的理论推进了一个新阶段。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邓小平发展理论,把各级干部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一、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1、邓小平理论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邓小平理论认为革命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调整工商业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资、二劳、三公,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期间工商业的改造所谈的一番话。邓小平同志还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
3、邓小平理论认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邓小平同志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界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时,首先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反复讲:“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是真正领会、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邓小平理论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发展”二字。
1、邓小平理论认为发展经济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根据地建设,还是开展 对敌斗争,始终抓住了经济建设,与敌人开展经济斗争。“一九四0年我们才开始注意经济问题,在根据地注意生产和节约民力,……根据地民众才缓过气来,加强了经济斗争力量,军需才有了保障。”经济的基础,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则是生产的重心。经验告诉我们: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 “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搞得不好,解放区的经济无法建设,人民的生活要受到影响,那时国民党不叫我们走,我们也得走。革命就要失败。”可见,那时的经济建设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以“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为主,“城市中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变个中心服务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决定发展是全党全国的大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刚刚恢复工作,就向全党全国人民指出:“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讲。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3、邓小平理论认为我国的国际地位决定我们必须发展。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在国际方面能否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归根到底,首先决定于能否把我们国内的工作搞好。要搞好国内建设,搞好国 内各方面的工作。”“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更符合世界人民发展的愿望。“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大小。……所以,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
4、邓小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是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1963年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怎样提,经过四十年努力走到世界前列,就是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工业强国之一,我设想,是否先提一个近期的目标,如再经过五年至七年的努力,初步或基本建立一个全范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也就是为工业、为农业、为国防建设的更快发展打下基础。总的提法还是四个现代化”。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不管怎样表述,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
三、邓小平理论体现出了科学的发展观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涵盖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强调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又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基本结构包括:生产力发展是全面发展 的基础和中心;科学技术是全面发展的关键;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全面发展的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改革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人民的利益是全面发展的目的。
1、邓小平理论认为,我们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人的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不仅是经济发展战略,而且是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战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势的人才。”早在1979年,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等等。充分表明,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联系在一起,既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强调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既强调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也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这既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要任务的基本概括,也是他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第一次总体表述。事实证明,在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同志始终重视中国发展的全面性,始终致力于全 面发展的逐步实现,始终努力纠正干扰和妨碍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种种错误倾向。正是在邓小平同志正确思想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回顾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这段话无疑是邓小平对自己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的总结,它不仅强调了这一思想是“全方位的”,而且强调这一思想是明确而具体的,在“各个方面都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这一论述与1979年的那段论述前后呼应、相互印证,表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思想是明确而一贯的。
2、邓小平理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同志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还说:“我们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我们工人阶级的杰出人才,是来自人民的,又是为人民服务的,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3、邓小平理论强调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把教育作为大事来抓。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他一再强调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中国要 发展,离不开科学。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科学技术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教育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后备力量。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反复强调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首位。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事业,绝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他十分关心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要“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因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他说,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再穷也要照顾科教经费,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他还提出了观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不但指出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满怀信心地说:“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
4、邓小平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明确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始终是党的工作中心。另一方面也针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不同角度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并对全面发展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例如,80年代初,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他明确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具体思路;针对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还具体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他十分重视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思想建设,强调“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思想文化工作者“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要用好的作品教育和引导人民。80年代中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他强调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5、邓小平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邓小平说“人多是中国最大的难题”。正是基于人口问题在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邓小平把人口问题提到了战略高度。邓小平在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时,把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他明确指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中国更快地发达起来。”他说:“中国对人口的增长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是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邓小平指出:“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 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利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他强调要合理利用资源。邓小平还强调,对那些浪费资源和原材料的企业,要坚决关一批。为保护自然环境,邓小平同志指出,自然环境保护很重要,他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三是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邓小平指出:“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他还指出:“质量第一是重大政策。”
6、邓小平理论认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另一层含义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实现“三步走”,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思想。他设计的“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的发展,“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上。”“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这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在全党形成了共识。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整而具体地体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基本路线将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这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要求的全面的奋斗目标,集中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的认识。十六大报告 正式论述了这一重要的思想,指出:“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由此可见,邓小平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党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2、1986年4月20日《人民日报》。3、1986年11月1日《人民日报》。4、1986年4月23日《人民日报》。5、1986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6、《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观
(学习资料)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页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
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
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165页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
我赞成劲可鼓不可泄。但是要强调一点,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
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6页
八字方针,核心是调整。调整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为了创造条件,使得在调整过程中,特别是调整以后,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又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最近在发展速度上,发生一个明后两年工农业总产值是增长百分之八还是百分之六的问题。我的意见,增长百分之六也可以,但一定是不加水分的百分之六,扎扎实实的百分之六,不在乎这两年的速度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文化大革命”中公布的数字就有虚假,有重复计算的问题,有产品不对路、质量很差的问题。知道这一点对我们今天考虑问题有好处。以后要求的速度、数字是扎扎实实的,没有水分的,产品要讲质量的,真正能体现我们生产的发展。如果做到这一点,其他的作风也都会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也会提高,实际得到的利益多得多。
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7-198页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邓小平《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
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总任务,我们是定下来了,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1页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
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页
第三篇:关于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心得体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书记明确了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看作是对以往党的发展思想的否定。从毛泽东的《实践论》到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都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问题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在继承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内涵上下功夫,认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容。三位领导的高屋建瓴、精辟的论断,完全符合我们今天要科学发展的要求。下面我就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一书谈些肤浅的认识。
一、是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全面统一性
毛泽东思想是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实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1、时刻体现先锋模范作用,服务人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论我们在什么岗位,什么时期都要体现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水务企业,关系着周围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创造美好环境、打造项目精品、回报社会大众是我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全市人民作出的承诺。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名党员,更加应该从身边的小事逐步体现我们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的坚强理念。
2、搞好党群、上下级、群总关系,和谐发展
面对经济危机的全面来临,国家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法规,来保证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稳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在任何情况下,团结一致才能办好事,办高效率的事,我们的生活幸福感才会不断提升。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
公司响应国家号召节能减排,从管理、经营等方面提出了各项应对措施,使公司的企业成本在保证优质出水的条件下,高效运行。这些措施的实施和运行,都要靠我们党员同志的带动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而从实质上根本的改变我们生活的水环境还是要靠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拥有碧水蓝天!
二、是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紧密同质性
邓小平同志对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四个现代化是最大政治;三是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四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五是建设速度不能过快,要均衡;六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办事;七是政治体制是否科学,要看政局是否稳定,人民是否团结,生活是否提高,生产力是否发展;八是尊重群众观点;九是共同富裕,要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但不能两极分化;十是发展机会难得,要抓住机遇。
金融危机成了从去年开始就成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这场危机至今还在延续。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往往关注“危”而忽略了机,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的认识问题。邓小平说:“现在是机会啊,这个机会很难得呀!中国人这种机会有过多次,但是错过了一些,很可惜!你们要很好抓住。你们要发奋,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聚精会神地搞建设。”同样的我们在这次危机中要不断认识科学发展观,抓住机会,不断发展,使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发展到最大。
三、是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精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综上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夺取政权,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解决了温饱问题,迈入小康社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四篇: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读本体会
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读本体会
第十九期中青班学习期间,正值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我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读本。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平时所思所想谈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一些观点的看法。自从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后,一些党员干部有这样一种说法,他们说,毛泽东提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书记已连续当了两届总书记,下一届要退下来了,要留一点东西下来,才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我个人并不这么理解,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不是随随便便提个口号问题,而是我们党和国家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然后上升为理论的高度。简单一句话,就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服务的。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比如国民党五次围剿,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就是国、共两党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抗日战争,就是我们华夏民族与大和民族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所以在毛泽东思想里就有很多一部分内容关于阶级斗争和战争内容;邓小平时代,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邓小平理论里就有很多关于如何解放思想,搞活经济,对外开放 的理论文章;江泽民时代,正逢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当时有一本书,叫《苏联亡党十年祭》,是由中央党校黄苇町教授写的,书中描写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位中国驻苏联记者,在苏联宣布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时以为,大街上群众肯定会游行示威,就来到苏联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莫斯科红场上,只见偌大一个广场静悄悄,只有几对情侣依偎在那里,可见人民群众对苏维埃政权漠视程度。正是苏联解体给我们启示,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告诫全党不要脱离群众,否则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胡锦涛执政时期,我国人均GTP刚好在1000美元左右,正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国家正处于瓶颈阶段,如处理的好,经济社会就会大踏步向前发展,如处理不好,就会象许多拉美国家一样,社会就会动荡,政局就会不安,人民就会遭殃。特别是近几年来非典给我们的启示和今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关键时期,关键时段,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些理论的提出是中央抓住了各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对全局工作具有旗帜性、指导性的作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南,而不是“一个领导一道令,一届班子一本经”。联系我们工作实际,我们纪检监察工作每一项举措办法的出台,也都是为解决社会反映的热点问题和矛盾服务的,比如村账乡镇代理中心成立,就是在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群众上访不断,干群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建立和推广的。又如,职务回避和自由裁量权规范化制度推出,正是我们查 处有关部门案件,为解决这些违纪违法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而提出的。这就涉及我们工作方法艺术,有时机成熟不成熟的问题,如果我们工作太超前了,矛盾还不是主要矛盾,一些干部群众一时就会不理解,接受不了,如果任其矛盾发展,不闻不问,演变成区域性问题再去处理,我们工作就会很被动。
第二、我想谈谈学习读本后的两点感悟。感悟一:通过学习加深了对这次活动的理解。顾名思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二是实践。从题目上看,就充满唯物主义辩证法哲学思想,即认识与实践关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央提出,这次活动就要使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我个人理解,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认识,才能使我们党员干部受教育;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再盲目,科学发展才能上水平;只有通过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改造客观世界,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实惠。
感悟二:通过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读本后,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关于发展问题,毛泽东提出,发展才能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提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胡锦涛提出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如,关于以人为本问题,毛泽东说,一切要为了人民,一定要做到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 鱼吃,有菜牛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邓小平说,姓社姓资的问题,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江泽民说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保护好、发挥好。胡锦涛说,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虽然他们对发展、以人为本等语言表述不一样,但都殊途同归。
最后,我想结合纪检工作实际,谈谈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如何推动、服务和保障科学发展。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整体而言,我想就是要围绕四句话,树立四种意识,履行好四项职能。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纪委全会上提出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坚持执纪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理念、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理念;履行好纪检监察教育、监督、惩处、保护四项职能。对于我们纪检监察干部个人而言,就是要我们每位心中怀有大局,心中装有百姓,用心工作,认真履职,出色完成市委和上级纪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就是最好的服务保障和推进科学发展。
第五篇:事业单位考试招聘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
公 共 基 础 知 识 复习资料
马克思专业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体系、科学发展观
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招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哲学的定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或者是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⑵、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和历史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人生观影响世界观和历史观。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同一性问题是恩格斯提出的,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的问题。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划分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同错误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如:火、气、金、木、水、火、土五行等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社会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和前提,哲学为具体科学活动提供世界观好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来源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哲学的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自然和社会历史领域都贯穿了唯物主义的原理。
16、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17、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英国宪章运动
1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0、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
2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劳动价值论
22、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23、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傅立叶
2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
2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29、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0、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黑格尔、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33、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3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36、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7、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阶级性、实践性
3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1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4、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5、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6、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1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18、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⑵、客体主体化:
19、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0、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1、自在世界的定义: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2、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
第三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决定于物质。从起源上,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作用上,意识作用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作用。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涵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别事物的根据,只有把握质,才能正确认识和改变事物。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胸中有数”。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量变是事物数量和场所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微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特点是显著性和突发性。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事物变化发展。这也是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6、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要科学地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外的文化,对他们要既批判又继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周期性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要反对否认事物发展的循环论和否认事物发展道路曲折性的直线论两种错误。
7、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是指新产生的且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一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否定性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根据和动力源泉,宇宙间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二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即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把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9、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与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是有区别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完全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与排斥,缺乏联系的两个方面构不成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要懂得斗争性贯穿矛盾始终,是绝对的。同一性是指事物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二是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和不可分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把保持稳定和寻 求发展结合起来。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它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必须结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或过程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同一的。
它们之间的对立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而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又同普遍性联系着,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再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这个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是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即特殊(个别)——普遍(一般)——特殊(个别)„。二是由于矛盾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这一产物的具体表现。
12、“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意义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要求。“两点论”要求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只看到主要的就是“一点论”。“重点论”是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看到主流,又不能忽略支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充满信心,及时消除负面或不安的因素,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两手抓”结合起来。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具体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
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形而上学则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犯了片面性的毛病。
第四,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矛盾。这是二者的根本对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值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的科学体系。正确的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基础。主要内容:①关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是一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最基本的领导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3)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书信,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相同。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正确提出的科学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十三大”党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这一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不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98底中共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
1998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手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强大的思想武器。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四个坚定不移”(1)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3)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4)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八荣八耻”的“八荣”是: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荣、以崇尚科学、辛勤劳动为荣、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为荣、以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八荣八耻”的“八耻”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为耻、以愚昧无知、好逸恶劳为耻、以损人利己、见利忘义为耻、以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
可持续发展思想还表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1、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本质是:(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最终达到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3)现代科学使用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8、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0、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包括:(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改革开放。(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4)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这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11、1997年党的十五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12、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3、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被称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1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2)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的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4)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15、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在1980年,正式提出“对外开放”的表述。邓小平在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提出的两个观点是:(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6、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
17、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
(1)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立、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衽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1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并在1956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边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
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4)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包括:(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
(2)消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机制缺陷主要表现在:
(1)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2)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但市场本身并不能消除垄断;(3)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4)生产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去实现调控的目标。
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备件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2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1)分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25、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是:(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分配方式的结果。(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一部分人选富裕起来的作用包括:(1)示范作用;(2)帮助作用;(3)带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26、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其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议行合一”;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就重大问题与各民主党派进行直接的平等协商。(2)举荐优秀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与共产党合作共事。(3)发挥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中的作用。(4)注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全面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在各个方面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提供咨询和智力服务,并为沟通海峡两岸的关系、促进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起积极作用。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征。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的。
(2)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依然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具体体现。
(4)作为国家一级的地方政权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5)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履行宪法所规定的义务。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27、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政治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着深刻内涵: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3)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
(4)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前提。
(1)“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2)“有法必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3)“执法必严”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4)“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8、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台湾问题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是在1894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台湾问题最初是由中国内战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1955年5月,在全国人大第15次常委会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1985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
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英国侵占香港通过1842年2月签订的《南京条约》,1860年10月缔结的《北京条约》,1898年6月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并对澳门回归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示范作用。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针对台湾局势新情况和新变化,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