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部分课文教案

时间:2019-05-15 00:5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部分课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部分课文教案》。

第一篇:七年级部分课文教案

第3课

《蝉》与《贝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文章的深刻哲理。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细小之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

3、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品味精美语句。

教学重难点: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细小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散文。

一、导入:

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草:以自己弱小却顽强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精神。小草虽然“小”可是却能见“大”哲理,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看课文,找文眼句

2、阅读朋友说蝉的生命那一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与蝉的相似点,得出人的生命意义同蝉一样,并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

3、作者对蝉的情感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呢?招原文句。

讨厌——瞧不起——宽恕

先抑后扬

4、作者为什么宽恕了它?怎样理解“秋风颜色”?

作者了解到蝉的生命意义,觉得它既可怜又可敬,所以当秋天来临的时候,意味着蝉生命的结束,就原谅了它、宽恕了它。

秋风:感受到、听到,但无颜色,看不到,但秋风吹过的东西是有颜色的:金黄的稻谷、火红的枫叶、金灿灿的一片。

5、学生自学第二篇课文,用学第一篇课文的方法步骤,看看作者悟到了什么哲理?用自己的话怎么说?

6、怎样理解“固执又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能向贝壳里的生命一样,给世界留下像贝壳这样的东西,虽然很小、不起眼,可是是自己一丝不苟地做出来的。表面上是说作者这种心态很固执、简单、实际上却是作者一刻执着追求之心的体现

7、对比两篇文章的异同

同:以细小之物体现大的哲理

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感悟 异:《蝉》先抑后扬

《贝壳》直接抒情

三、结束 保尔·柯察金“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

第8课

人生寓言

教学目标:

1、回忆所学的寓言故事,概括寓言的题材特点。

2、自读课文,能复述寓言故事内容。

3、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师生合作分析,学生能多角度的理解和把握寓言寓意。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把握寓言寓意。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人生寓言》。这篇课文题材什么?主题呢?回忆我们所阅读过的寓言故事,总结寓言的题材特点是什么?(文章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有哲理性。)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今天的课文学习。

二、1、2、课文解读

自读《白兔和月亮》,要求:看完后,复述寓言故事的内容。问:a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b这个寓意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白兔拥有月亮本是好事,可是它一点儿也不快乐,失去很多的乐趣)cc从文中哪段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来?齐读第4段。d假设白兔得到一棵白萝卜,它会这样吗?为什么? e自己现在草稿本上总结寓意,老师最后才总结。(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3、同学们还能从其它角度分析这篇寓言的寓意吗?

提示:从白兔对月亮心态的变化上入手,有何变化?为什么有这个变化? 得月前

心旷神怡

得失之患

单纯的审美

占有欲、目的性、功利性

举例:爬山、运动员 再次总结寓意

4、自读《落难的王子》

问: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顽强的面对厄运(分析厄运使王子前后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

5、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6、遭遇厄运就一定能让人变得坚强吗?

总结寓意: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让人变得坚强,关键是勇敢的去面对。

第9课

我的信念

教学目标:1、2、3、积累文中生字词

通过课外搜集居里夫人的资料和课上展示,能进一步增强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居里夫人的伟大信念,有效地训练学生筛选、整合、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自主分析居里夫人的信念的过程中,学会筛选、整合、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我的信念》。这是一篇玛丽·居里的自传体散文。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自传体吗?(自己记叙自己生平事迹)

上一周我们做过一次作业:搜集关于玛丽·居里的故事。大家已经对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请4位同学来讲一下关于玛丽·居里的故事,大家重新认识一下她。看看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故事交流

4位同学依次上讲台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玛丽·居里的故事,然后老师做简单评价,师生一起总结每一个故事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对玛丽居里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她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教,具有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她的这篇文章《我的信念》,看看她作为这么优秀的一位女科学家,她的信念是什么?她有哪些信念?请同学们现在自读课文。

三、课文梳理

1、自读课文,思考玛丽·居里的信念什么》她有哪些信念?(简单解释“信念”的含义)让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会找出一部分,但不能完全找出。教师教授怎样筛选信息的方法步骤:整体感和课文;找关键词;找中心句。

4、老师再给3分钟时间在课文中寻找第一问答案

师生再一起依每一段寻找、总结2、3、板书: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1)2)3)4)5)6)7)

坚忍不拔、有信心

筛选信息 执著、勤奋、目标

a整体感知 对真理的探讨、献身科学

b找关键词

安静、简单

c找中心句 不谋利、自由 克制

认定科学之美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1、2、3、熟读诗歌,并能将其完全正确地背诵和默写下来 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炼字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1、2、3、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背熟两首诗歌

让学生体会并学会鉴赏诗歌炼字的特点和效果 把握诗歌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首先让学生辨认《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属于绝句还是律诗?老师明确:绝句:4句

律诗:8句

;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

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

二、诗歌把握1、2、齐读诗歌。师明确诗所押的韵和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再自读一遍诗,问:你感受到的整首诗的氛围特点是什么?能不能用很简练的词语、短语或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豁达开阔之中含着淡淡3、4、5、的愁绪)问: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从诗的哪一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得出来》还从前面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思乡

乡书、归雁、客路)诗歌中写了哪些景象?解释“意象”或者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一句一句地说,师生分析每一联的句意内容

“潮平两岸阔”诗歌语言精练,所以讲究炼字,一个精炼地字可以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明确“阔”:开阔,开旷。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涨满,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了,心情也比较旷达。

答题要点:

1、字本义

2、画面描述

3、修辞

4、表达效果(与作者情感有何联系?写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情景交融

《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1、2、3、熟读诗歌,并能将其完全正确地背诵和默写下来。了解诗歌内容,意境美,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春色美景的喜爱、赞美。

教学重难点:

1、2、帮助学生在课上基本背熟两首诗。师生合作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1、解读标题(标题所提供的信息:地点、时间、事件)

强调作者(朝代、字和号)

2、全班集体朗读

3、学生结合注释看诗歌,试着弄懂每一句诗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解答提问,讲解学生不懂的地方。

5、过渡:我们说这首诗是写作者游西湖时的所见、所闻和所

感,那么他具体见了些什么景致呢? 师生合作分析每一联的句意内容

重点鉴赏写景诗句的意境(让生能把意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6、试想作者酣畅地游览在这美丽的景致中,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抒发了什么感情?

7、依板书的关键词帮助学生背诵。

板书:

方位

湖东

第12课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合作分析济南冬天的天气、山、水的特点。

3、品味鉴赏优美语句,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感受老舍对济南的浓浓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2、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层次内容

对优美语句的品味: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新中国的建立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他的名词《沁园春·雪》里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北中国的冬天“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么大家试想一下那是以个怎样的情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严寒)。不是一个“冷”字形容的了。济南作为山东省得省会城市,也属于北方地区,可是在著名作家老舍的笔下,它确是别有一番冬的景致。那么到底是谁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学习来看一看。

二、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请在注释1里勾出关于他的信息。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比如非常出名的《骆驼祥子》《茶馆》就是他的作品。他还有“人民艺术家之称”。

老舍生于北京,长在北京。25岁时赴英国任教,在伦敦生活过5年,回国后在济南两所著名大学任教。在济南生活这段时期,济南的冬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语言。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感受和印象是什么?(可以和《春》进行对比,《春》辞藻华丽,语言生动活泼

《济南的冬天》语言朴实,韵味十足)

2、3、全班齐读课文,师板书生字词于黑板,生读完后,让生上台来注音 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假如给一个没到过济南的人介绍济南冬的美景,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方面来讲?重点介绍哪些精彩片断? 让学生明确这实际上就是同课文划分层次一样,要求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用铅笔自划。让学生起立说划的结果,追问“为什么?”理由。(实际是要生概述每层的主要内容大意)

板书 天气 2 ——4山 5水

四、品味鉴赏

1)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师生点评学生的朗读),其它同学认真听并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又是什么特点?(能否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

温晴

问: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这个特点? 对比

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个对比手法的?(将什么与什么对比?突出什么?)

板书

北平的风声——济南的无风声

伦敦多雾——济南无重雾

——济南“宝地”

热带的毒日——济南的无毒日

2)生自读课文2——4段,思考每一小段写了怎样的山的景色?用几个字概括。

板书: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得山、城外远山 让生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有什么特点?(暖和安适)

这个特点体现在文中哪里?

(“暖和安适的睡着”“小摇篮”“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 的”“有了着落,有了依靠”)(重点分析好的语句,包括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第二句和后文是总起的关系。为什么把小山比作小摇篮而不是菜篮子?)

从全文的结构上看,第一句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3)生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雪覆盖下的山有什么特点?

(秀气)

问:这一段,语言很优美。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用了何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通过这个问题让生把这一段的优美语句鉴赏完。并且明确这一点写了雪的色、光、态,明确作者在这一段把山看作一个美丽的呃少女,所以结合到特点的“秀气”)

4)师读第4段,问“水墨画”有什么特点?淡雅

让生明确作者是把整个济南雪景比喻成了水墨画及其这种美感。问:这一段有一个字用的很好?找出来?为什么好? “卧”:写出了小村庄和雪安适、安详的情态、活灵活现。5)生齐读第5段,问:读了这一段,济南的水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清澈

是怎样体现在原文中的?

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水藻绿?(衬托)

“蓝水晶”指什么?让生想象济南如蓝水晶一样的透彻、透亮的样子。

最后一句有何作用?(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点题)

第13课

夏感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准确划分课文的层次结构

3、抓住作者笔下夏 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夏河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鉴赏课文优美语句,并学会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仿写课文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春》这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用他细腻的文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美丽春景图,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和煦的春风与那缠绵、可人的细雨。

而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用他平实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如水墨画般淡雅、清新的济南,一个如蓝水晶般晶莹、透彻的济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梁衡的《夏感》。从这篇课文题目,我们能得到一个信息:季节是?“感”:感受、感觉

在这里,我们先不谈作者的夏感,而是每位同学先想想自己的夏感,即:我们自己对夏天的感受。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夏季能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一谈及夏季,首先浮现在你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教师板书生字词于黑板,学生读完后,让生到黑板上注音。

2、问:同学们刚刚谈了自己对于夏的感受,那么作者对夏呃感受是什么?

3、作者开门见山地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夏感,让学生自读课文,那么他是怎样来写的整篇课文?试着给课文分一下层次。板书 概述夏季的总特点,总领下文

2——4写夏季的自然风光、色彩、农民的劳作之景

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总结上文

三、品味鉴赏

1、如果我们把每一个季节比作一首歌,那么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旋律应该是怎样的?

2、让生自读第2段,认真读,看看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边看边想象画面,仿佛自己站在那草叶风光之中。让生起立说,师按一定的顺序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师生一起想象。

3、再打开书,看看这一段,涉及了人的哪些感官觉?每一种感觉是怎样的?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

板书:

视觉

草、林、麦浪、山、云、汽车

听觉

蝉鸣

触觉

热风 嗅觉

稻香

4、生齐读第3自然段,问:为什么夏天的色彩是金黄色的?(金黄色是生命旺季的颜色)。作者用了哪些景物表现夏天是一个生命旺季?这一段写夏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生齐读“春之色„„”,师生共同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特点,让生拿出草稿本仿写.。

5、生齐读第4段,问:这一段是怎样写夏天旋律紧张的?描绘农人的繁忙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引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有什么作用?

6、师范读第5段,问:为什么古代文人不喜欢写夏天?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第16课

化石吟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

2、积累课后生字词

3、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4、弄懂诗中复杂诗句的内涵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对远古时代的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读出诗歌韵律

2、帮助学生理解复杂诗句的含义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人类存在以前,地球就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那么,在那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地球的面貌是什么样子的?地球上的生命又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地球的那段远古时代,你们有哪些了解?

像恐龙时代、冰川世纪,我们是从哪儿知道的呢?那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什么发现那个广袤的、神秘的史前世界?(通过化石的发掘)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化石指保存在地壳岩石中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遗迹。简单的说,化石就是古代动物或植物死了之后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被泥沙掩埋、岩浆喷发)

像同学们展示化石的图片

二、整体把握

1、全班齐读诗歌,纠正读音

2、让生结合注释看诗歌,把不理解的诗句用铅笔勾画出来

3、让生齐读1、2节诗歌,问:该诗以这样的开头,好不好?好在哪里?(好。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引起学生联想)

问:大家已经读过这首诗几遍,那么大家说,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请大家找出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的诗节(3——6节)

4、生齐读3——6节诗,问生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有的话先讲。

5、师生齐读第7节,问:第七节诗和第2节诗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6、全诗用第2人称“你”称呼化石,有什么好处?

7、明确课后生字词的读音。

第二篇:课文部分

Travel sights : Paris

For your next vacation, why not consider visit ing Paris? Paris is the capital of France and isone of the liveliest cities in Europe.It doesn't have any beaches or mountain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things to do there.For example, it has some fantastic sights including the Eiffel Tower andNotre Dame Cathedral, one ofthe most famous citiesin the world.Travelingaround Paris by taxi can cost a lot of money, but it’s usually convenientto take theunderground train to most places.In general ,though, France is quite an expensive place.One thing that is not expensive in France, however, is the wine.Most people in France have learnedEnglish.But many people don’t like to speak English, especiallyin Paris.Sounlessyou speak English yourself, it’s bestto travelwith someone who cantranslate things foryou.***

第三篇:仁爱版七年级课文教案

Unit 5 Our school life

Topic 3My school life is interesting.一、重点词汇及短语:

1.单词:Todayadv在今天n 今天, Wednesdayn 星期三 , Mondayn 星期一 , physicsn 物理 , Tuesdayn 星期二 ,geographyn地理,Thursdayn 星期四, P.E.n体育,Fridayn 星期五 , artn 美术 , historyn 历史, math n 数学, sciencen 科学, learnv 学习, easyadj 容易的, interestingadj 有趣的, difficultadj 艰难的, boringadj 无聊的, whichpron 哪一个 , subjectn 学科, bestadv&adj 最好地(的), betweenprep 在(两者)之间, Saturdayn 星期六, Februaryn 二月 , hardadj 努力的adv 努力地 , storyn 故事 friendlyadj友好的worldn世界attentionn注意stampn邮票,nightn夜间 , placen地点,programn节目,newspapern报纸.2.短语:be over结束outdoor activity室外活动wait for sb等待某人every week每周have an English class上英语课my school life我的学校生活

not…at all一点也不,根本不be friendly to…对……友好 learn…from…从……中学习……on Wednesdays 在星期三work on从事from… to…从……到……

二、词组例析:

1.outdoor activity室外活动activity是可数名词,其复数形式是把y变i 再加-es。如: We usually have outdoor activities in the afternoon.我们通常在下午做户外活动。

My favorite outdoor activity is running.我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跑步。

2.have a class =have a lesson.上课

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lesson now.现在我们正在上英语课。

He has an art class/lesson every week.他每周上一节美术课。

3.What do you think of…? =How do you like …?你认为……怎么样?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city? = How do you like our city? 你认为我们的城市怎么样? What do you think of English? = How do you like English? 你认为英语怎么样?

4.learn… from…从……学习,向某人学习

We can learn English from our teacher.我们可以向老师学习英语。

We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我们应该互相学习。

有关短语 learn about听到,了解I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a.我想了解中国的历史。

5.Why don’t you…? = Why not…? 为什么不……?

Why don’t you like English? =Why not like English? 你为什么不喜欢英语呢?

Why don’t you play soccer with us? = Why not play soccer with us? 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踢足球呢?

6.between是介词,意为“在……之间,在……中间”,一般指两者之间,between…and…是介词短语,意为“ 在……和……之间”如:

The chair is between the bed and the desk.椅子在床和桌子之间。

He sits between Lily and Lucy.他坐在莉莉和露西之间。

7.thank you for sth= thank you for doing sth.为……而感谢。

如: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Thank you for your help.谢谢你的帮助。

8.be friendly to sb= be kind to sb.对某人友好。如:My teacher is friendly to us.我的老师对我们很友好。Everyone here is very friendly to me.这儿的每一个人对我都很友好。

9.favorite= like best最喜欢

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 = What sport do you like best? 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

My favorite color is red.= I like red best.我最喜欢红色。

10.Best wishes.最美好的祝福。wish 在此是名词,意为“祝愿,致意”。此外,还作动词,意为“愿望,祝愿,希望”如:I wish you success.祝你成功。I wish I’d never come.我真希望我没来过。

常见用法:(1)best wishes to/for sb.意为“向某人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如:Best wishes to/for you.向你致以最美好的祝愿。(2)best wishes for +节日,意为“致以……(节日)最美好的祝愿”。如:Best wishes for Teachers’ Day.致以教师节最美好的祝愿。

11.It is time for+n表示“到……的时间了”。类似的还有:It is time to do sth./ It is time for sb to do sth.如:It is time for lunch.吃午饭的时间到了。It is time to have lunch.吃午饭的时间到了。It is time for Kangkang to have lunch.康康吃午饭的时间到了。

12.from…to… 从……到…… 1〉表示时间 We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我们从周一至周五上学。2〉表示地点 It’s far from my home to school.我家离学校很远。

三、重点语法:

1、特殊疑问句

1》要想学好特殊疑问句必须要掌握特殊疑问词及其用法,我们已学过的以wh 开头的特殊疑问词有:what, who, which, where, whose, why, when。其中what 用得最多。如: What’s your name?(问姓名)

What class are you in?(问班级)

What color is it?(问颜色)

What time is it?(问时间)

What’s this?(问物体)

What’s one and two?(问得数)

What are you doing?(问事情)

2》此外who 常用来问“谁”,whose 问“物主”,which问“哪一个(些)”,where问“地点”,why 问“原因”,when 问“时间”。

3》我们还学过how, how 用法也很多,如: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问方式)

How are you?(问身体状况)

How old are you?(问年龄)

How often do you go to the library?(问频率)

How long can I keep it?(问多长时间)

2、一般现在时

1》基本用法: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或现在存在的状态,常用于日常行为、习惯、能力、职业、特征、客观存在等。如:They often walk to school.他们经常走着去上学。

2》谓语动词形式:分为be(am/ is/are)动词、实义动词、和情态动词加实义动词三种情况。如:I can speak a little English.我会说一点英语。

3》时间状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every day, in the morning等。如:Sometimes he goes to school by taxi.有时他坐出租车去上学。

3、现在进行时

1》基本用法:此刻正在发生或进行的动作。如:We are playing computer games.我们正在打电子游戏。

2》谓语动词形式:be(am/ is/ are)+v-ing如: She is reading in the library.她正在图书管里看书

3》时间状语:now, today, these days, at the moment等。如:He is sleeping at the moment.此刻他正在睡觉。

四、重点句型:

Wh-questions1、What day is it today?今天星期几?It is Wednesday.今天星期三。

2、What class are they having?他们正在上什么课?

They are having a music class.他们正在上音乐课。

3、What time does the class begin?几点开始上课?At ten o'clock.10点。

4、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你最喜欢哪个科目? I like history best.我最喜欢历史。

5、Why do/don't you like English? 你为什么(不)喜欢英语?

Because it's easy and interesting./Because it's difficult and boring.因为它容易又有趣。/因为它困难又无聊

五、本单元话题:本话题通过谈论学校活动、科目、课程表来体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的区别,并让学生学习怎样通过新闻报道和海报来传递或获取信息。

任务型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星期和学科的名词;

2、能用英文表达校园生活;

3、能用英文表达“兴趣”、“喜欢”或“不喜欢”;

4、掌握英文书信的书写格式。

(李文森供稿)

第四篇:七年级第一单元课文教案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

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向 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

第三课:生命 生命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

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在 小憩。

(3)令我震惊。

(4)令我肃然起敬。

(5)昂然挺立。

(6)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以。

(8)庸碌一生。

(9)我应许。

(10)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10.作业。

见“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图(略)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第五课:童趣

一:教学建议和重点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部分音乐教案

音乐教案春之歌 支教教案示例:

春之歌

一、教学任务:学唱〈春天在哪里〉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这首歌曲而感受春天的美好,灾难过去,新的篇章来了,让他们学会开创自己的春天,范文之教案:音乐教案春之歌 支教教案示例。让这首歌给他们带来欢快!

三、教学步骤: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夏季“夏天的姐姐是谁呢?” 生:“春天!”

2、下面老师用乐器吹奏出这首歌曲[5分钟]

3、交唱。〈这首歌曲大部分同学们都有所耳闻,所以在交唱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加以支持,一则让他们自由发挥的同时提高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二则老师

从学生的演唱中找出不足〉[10分钟]

4、学习歌谱

教会同学们唱出前四句歌谱,让他们找出相同的 〈提高他们对谱子的敏感度〉

5、分组来唱〈让第一组来唱第一句,第二组来唱地二句〉用对话的形式。[10分钟]

四、课堂作业:

分组〈一组一般要四个人〉每个人改一句歌词,要求该的词要与歌曲的原词字数一样。之后选出较好的几组,最后大家唱出他们自己填词的。[15分钟] 美术教案示例: 会跳舞的玩具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对象:学前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用教师制作的会跳舞的给学生们讲小红帽的故事

2、教学生制作会跳舞的玩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跳舞的玩具”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2、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学生能够用纸制作一个会跳舞的玩具。教学难点:学生掌握“会跳舞的玩具”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题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教学用具:教师作品、彩纸、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你没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吗?生:没有。师:那今天听老师讲吧!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会跳舞的大灰狼和小红帽,还有小红帽的奶奶,边表演边讲故事,师:同学们故事讲完啦,你们想不想学制作“会跳舞的玩具”?生:想。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做三只大灰狼,其他都做兔子.教师挑出三个学生做大灰狼,其余的做兔子

学习过程:

1、将长方形的彩纸发给学生。

2、教学生将长方形的彩纸对折多次,折成小正方形。

3、学生用剪、贴、画等方法制作小兔子和大灰狼的头部。

4、将动物的头部与小正方形贴在一起,作品完成。

5、教师检查学生作品,对有问题的作品进行修改。

总结评价:教师对三组的作品和表演进行点评,注意言辞得当,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七彩管弦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一些常见西洋乐器的名称及其分组,能辨别它们的音色。

2、能够记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主题音乐。

3、能够专注的听赏音乐,领略管弦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熟记常见的管弦乐队的乐器,并辨别它们的音色。教学难点:对管弦乐队中常见的乐器音色特点的识别。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2、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其实这首乐曲的音乐大家都很熟悉,而且还有同学会唱,不信,我们来听一听。播放《第40号交响曲》主题音乐,师生共同欣赏。

3、讨论交流,引出课题《七彩的管弦》。

二、教学过程

1、管弦乐队及乐器介绍(用图像、文字、音像进行讲解与欣赏。)管弦乐器按照不同的构造和发音方法,分成四类: 1)木管乐器组

A、单簧管:单纯优美,声音柔和。听赏《彼得与狼》中用单簧管变现“猫”的片段,总结单簧管音色。

B、双簧管:双簧管的音色明丽、忧伤、透明。听赏《彼得与狼》中用双簧管表现“鸭子”的片段,总结双簧管音色。

C、长笛:高音乐器,音色清澈优美,发音轻快灵活。听赏《卡门》幕间曲,总结长笛音色。

D、短笛:音最高的木管乐器,音色清凉尖锐。2)铜管乐器组

A、小号:表现力丰富,音色辉煌、嘹亮,富有英雄气概。B、圆号:圆号可能是最难演奏的乐器——甚至比小提琴还要难。主要有两种音色: 温和高雅 ;嘹亮,明快,充满活力。

C、长号:不用按键控制活塞改变音高,而是通过一个可以拉进拉出的伸缩管使长号手可以演奏所有音调。

D、大号:管弦乐队中音区最低的铜管乐器。音色浑厚。3)弓弦乐器组(通过振动琴弦发音,是管弦乐队的骨干乐器)A:小提琴:小提琴组规模最大---通常在30个左右。分为第一声部小提琴(演奏最高音部分)和第二声部小提琴(演奏稍低音部分)。整个管弦乐队的领导者是第一声部小提琴手,因此位于前面。小提琴的音色优美、圆润、富有歌唱性。

B、中提琴:比小提琴稍大,音色比较深沉、含蓄。

C、大提琴:比中提琴长一倍,相当于男声的全部音区。音色浑厚、饱满。

D、低音提琴:发音低沉、雄浑,犹如男低音,是乐队的低音基础。听赏圣桑:动物狂欢节《乌龟》。4)打击乐器组

被称为管弦乐队的“厨房部门”的打击乐器组包括可以击、摇、磨、敲、刮、拍或打出声音的一切。因此,来自世界各地的打击乐器组是个大家庭!

2、听辨讨论作答(采用讨论形式)

1)管弦乐队图示:由学生看图介绍管弦乐队的乐器。

2)听音乐辨别乐器:教师出示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回答乐器名。

3、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1)观看《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提醒学生注意演奏中乐器组的先后顺序

2)教师讲解《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及其作者布里顿。3)再次听赏一遍。

三、教师小结

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丰富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2.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教学准备: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学课件、查阅这首曲子及阿炳的有关资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二泉映月有了怎样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什么?

二、赏景。

1、过渡:同学们说了许多,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实际上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在我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这篇课文,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词都找出来。

2、自读、圈画。

3、交流。

映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指导朗读,引导说说读后的感觉。(拉开拉幕遮盖的标点,引导感受如诗如画的意境。)

三、感人。

1、导:是呀,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同学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

(生:可惜、孤独、黑暗……)

2、又一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读课文第4节,把有关的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3、读后交流。相机板书:泉声

(1)重点理解: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是谁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什么要倔强地呐喊?

练读这句话,体会表达的情感。

(2)师:如果让我们本小节中的一个词来书写阿炳人生的话,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生:坎坷 指读、齐读

(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生: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想像说话:是啊,双目失明的阿炳、疾病缠身的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呢?书上没有写,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又走上街头……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卖艺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

一天深夜,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导读这句话。

三、品曲。

1、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2、现在再听这首二胡曲,同学们感觉怎样?(音乐声中)

3、让我们来看书上是怎么来写这首曲子的。

出示合作探究: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感情的语句,用“~~”画出;自读后小组讨论。板书:琴声

4、汇报交流

相机根据乐曲的变化配乐导读。

(1)、随音乐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 7 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细细品味。

②、师:课文中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音乐响起)

①比较一下它和你刚才听到的乐曲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说一说)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部分语句。

②、指名读,集体评议。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听出了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挡的气势了吗。

③、通过品读欣赏这一乐段,你从阿炳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师:让我们满怀着对阿炳的深深敬意再读课文。齐读。(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②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五、悟情。

1、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2、齐读。

3、音乐起,读“小资料”,再感人物。

导:清纯的泉声引发了优美的琴声,优美的琴声倾诉着阿炳的心声。(板书:心声)

屏幕出示: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的一生不仅留下了《二泉映月》,还流下了《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六、倾吐。

1、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些什么?拿出笔来倾吐一番吧!

2、学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一吐为快。

教学评价:本节课呈六个环环相扣、有机融合的模块进行,每一块都反映了授课者的独具匠心,如第一板块通过学生自由汇报,教师 9 适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理清要学习内容的脉络,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去读书。接着由第二板块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引出第三板块感受阿炳坎坷的人生。根据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文字符号,学生对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内涵不十分了解,所以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口语交际中产生观点与语言的撞击,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一方面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表述的思路,丰富叙述的内容,开启学生的语言储备。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第四板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读描写乐曲旋律的语句,从而体会到阿炳内心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教者设计了由上一环节坎坷经历“导入乐曲--品味感悟文字--交流汇报--再读课文再品音乐”的合作探究环节。这样,老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有力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课堂教学的后两个板块则是为了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开教与学的界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会学、乐学。通过总结迁移,使课文内容很好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积淀。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自我教育,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如果只凭苍白的文字符号让学生走进阿炳,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能不容易接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导入---赏景---感人---品曲---悟情---倾吐,前面三个环节重在让学生了解乐曲创作的背 10 景,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创设情境,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去想像说话,从而能深入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后三个环节可以说是感情的升华和延伸,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谈体会,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开始,我播放乐曲的柔和的一段,结合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缓缓流淌,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田。然后,以类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引起学生的共鸣。播放乐曲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创作乐曲,他已经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艺术情怀中了。

包括最后的感情渲泄,整节课,学生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中,已经完全融入了阿炳的世界,融进了《二泉映月》所展示的意境中。不仅享受了阿炳的艺术作品,更是学习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种效果也是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分不开的。

《唱脸谱》教学设计

援课年级:七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版音乐教材

课 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知识目标: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戏歌、脸谱、四击头、拖腔及京剧表演形式等知识;让学生感受下滑音、倚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

三、能力目标:通过《唱脸谱》的学习提高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脸谱知识,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脸谱, 电子琴。课型:以教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提问:喜欢京剧吗?喜欢流行音乐吗?(2)师:讲述京剧的来源,产生的年代等。

二、活动与体验

1、新授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戏歌《唱脸谱》

2、导入新歌

(1)这首唱脸谱就是以脸谱为题材,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京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2)师生共同欣赏:《唱脸谱》

(3)提问: a、找出曲中不理解、不懂的词语。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四击头”及亮相动作。

师做简单亮相动作,学生参与表演。b、学唱新歌

3、学习第二段

1)师范唱,生感受情绪和内容,找出其中最难唱最好听的一句。2)介绍拖腔定义

3)解决最后一句难点“叫喳喳”的拖腔 4)学唱难点“叫喳喳” 5)解决突破,前半拍休止。

6)师生共同随着伴奏演唱

4、组织学生结合音乐设计适当的表演形式

分成几小组,组与组之间互相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四、课堂延伸

作曲家的简介 姚明老师是戏歌的创始人,及他的代表作品。作词家的简介 阎肃老师是权威的文学家,及他的代表作品。五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唱戏歌《唱脸谱》了解和学习了一些京剧艺术常识,“皮黄声声唱千里,京腔京韵响世界”中国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还有待我们继续去发扬光大。六.《唱脸谱》教学反思

《唱脸谱》一课,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巧妙地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充满了京腔京韵。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以及对戏曲音乐的热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唱。这首歌词词句对仗,富有浓厚的京腔京味,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时,我安排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同时,辅助以唱歌词,因我班有部分学生会唱这首歌,于是我利用这一契机,放出原唱,让全班学生跟唱,于是,学生在几天内都特别喜欢唱这首歌,整个教室沐浴在浓浓的京腔京味中,学生在唱中也感受京剧的韵味,受到情感的熏陶。

《甘洒热血写春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2、继续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著名的京剧演员,了解四大须生及四大名旦,还有净行和丑行的演员。

3、通过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了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难点:

一字多音,如唱段最后一字“秋”的演唱。

三、教具准备:

影片剪辑:《智取威虎山》简介;《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课件《京剧著名演员》及其视频剪辑:马连良《草船借箭》;裘盛戎《赤桑镇》;梅兰芳《霸王别姬》;朱世慧《报药名》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急急风》节奏,学生采用走圆场的方式进教室。

(二)互动学习

1、播放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段,说一说这是哪个角色?演员属于哪个行当?你认识这个演员么?

2、对!这是著名旦角演员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断。是旦行花衫。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这名京剧大师?

3、在旦行里,还有三个人和梅兰芳齐名,你知道他们都是谁么?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的四大名旦。

4、除了著名的四大名旦之外,你还知道京剧那些著名演员?

5、学生汇报上网查找的四大须生资料:30年代人们喜欢听京剧的唱腔,当时最负盛名的老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森宝、奚啸伯,他们被誉为京剧的四大须生。

6、欣赏马连良《草船借箭》片断。

7、净行俗称大花脸。在京剧界有“十净九裘”的说法,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介绍净行演员裘盛戎,并欣赏裘盛戎《赤桑镇》片断。

8、认识著名丑行演员:朱世慧,并欣赏朱世慧的《报药名》。

(三)学习演唱

1、观看《甘洒热血写春秋》片断,他是生旦净丑中哪个行当的?选自哪出戏?

2、对!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当中的一个片断。现代京剧,又叫样板戏,是经过改革了的京剧,所以对于行当的划分并不像正统的京剧那样严格。杨子荣是生行的角色,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生或者武生。而是经过创新了的。谁来说一说《智取威虎山》讲述了什么事?

3、介绍剧情,并观看影片剪辑。

1946年,我军某部团参谋长率部队进山,发动群众,以便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土匪座山雕。经过侦查,威虎山倚仗着地堡暗道,想要制胜最好是智取。参谋长派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杨子荣假意把联络图交给了座山雕,座山雕因其献图有功,劳苦功高所以提拔了杨子荣,被封为“老九”,并一起喝庆功酒。除夕夜杨子荣趁着土匪们为座山雕祝寿的时机,将匪徒灌醉,此时大部队赶到,全歼顽匪。

这一段就是匪徒们在为杨子荣庆功的时候,杨子荣所唱的一段。表现了杨子荣机智勇敢,深入虎穴当卧底,并要取得最后胜利《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决心和信心。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唱段。

4、再听,音乐的力度和情感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速度去演唱?

5、听录音模唱,体验京剧的唱腔。

6、你感觉哪一句不好掌握?

7、指导演唱

①分句演唱,并进行初步纠正。注意咬字归韵:“洒”“显身手”“写”“秋”。

②视唱最后一句“秋”的曲谱。观察拍号和以前接触的歌曲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板眼。

③添入戏词演唱最后一句。

④力度处理:开始mf~“甘洒热血”f~“秋”mp~mf

6、完整演唱这一唱段。

7、体验与感受:你觉得唱京剧与唱歌有什么不同? 京剧更加注重板眼,更加讲究字正腔圆。

(四)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京剧的几个著名演员并学习了《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唱段,并扮演一下杨子荣。请同学们课后查一查,除了《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个唱段之外。《智取威虎山》里,还有哪些精彩的唱段。可以给同学们介绍和演唱,好吗?

(五)下课

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它是弹奏乐器。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 17 一句的则多些率直。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当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为以后的悲剧留下了伏笔。楚汉交兵争霸天下的战争持续了五年之久,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在楚军久攻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刘邦却说:“我跟你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看重名声和体面的项羽,不但没有杀掉刘邦的老爹,还和他在鸿沟平分了天下。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是项羽的霸王城,沟中滚滚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两军对垒,项羽以其势强多次发动主攻,而刘邦则坚持防守,在一次激战中,项羽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就这样,由于西楚霸王项羽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一次次消灭刘邦的机会,致使其从几度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中死里逃生,重整旗鼓,为自己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最终,导演了这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活剧。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据《史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30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10万人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斗志。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夜半时分,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过眼云烟,惟以此引出的故事而成为了千古绝唱。

长歌当哭,琵琶曲《十面埋伏》用写实的手法,以深刻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是一幅绘声绘色的古战场音画。将这湮灭的英雄诗篇,一页一页地掀开,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千年前的古战场。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军营垒垒,战旗猎猎,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此后,又用多种手法,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场面。“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夜幕笼罩着四野,伏兵神出鬼没地步下了十面埋伏阵。天低云暗,秋风瑟瑟,凄清的月光黯然失色,只有星星眨着狡黠的眼睛,窥视着静夜中潜伏的杀机。

“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节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既表现了鼓角相闻、金戈铁马的战况,19 又刻画了兵士们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情景。琵琶运用了“刹弦”的左手技法,发出犹如刀枪剑戟交错撞击的声音。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在隆隆的炮声和哒哒的马蹄声中,突然,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幽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那是一种绝望而感伤的乡音,那是一声声苍凉的直入骨髓的楚歌:“十年征战归无期,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战死沙场上,白发爹娘依靠谁?”那一夜的楚歌,如潮水般此起彼伏地从四面八方涌来,瓦解了楚军的阵营。大势已去,项羽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生死关头,项羽依然不能割舍的是美人和骏马。当楚歌四面唱响之时,亦正是虞姬拔剑起舞之时,英雄的爱,灼痛了她的心,沸腾了她的血。她泪飞如雨,她拔出了利剑。美人含泪舞剑,该是怎样的一种凄楚别致的妩媚。血溅利剑,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勇敢无畏的壮美。美人将生命与血混着爱情唱响了一曲隽永的挽歌,让天地为之动容。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的技法,犹如臵身于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对立鲜明地烘托出那个凄婉之夜,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的悲凉。

“项王败阵”用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声的节奏音型来表现项羽奋力突围。从垓下到乌江,有多远?从几十万大军到二十八名坐骑,有多惨?单调的乐声,反衬出曾经的辉煌,驰骋的蹄声,仍不免让人挂肚牵肠。

“乌江自刎”乐曲凄切悲壮。江水浩淼、江涛拍岸,流淌着默默然升华的诗意。江边,一只小船来接应项羽,也许,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会重写,然而,面对最后抉择,项羽拒绝渡江。那位亭长只好遵嘱将乌骓马牵上船去,摆渡到对岸。望着如蝗而至的刘字旌旗,眺望含憾而去的一叶小舟,英雄的自尊比锋刃还利。20 于是,24岁起兵,曾以霸气叱咤风云,率领江东八千子弟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一代英雄,血洒乌江之滨,年仅31岁。这时,已登上彼岸的乌骓马远见自己的主人持剑自刎,悲伤欲绝。这是一匹骁勇善战、英气勃发的马,也是一匹有感情能思考的马。失去自己的主人,无异于去死。它发出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哀鸣,撕心裂肺地跳起,滚地而亡。女儿有侠骨,坐骑具肝胆,英雄垂千古,琵琶以一个级进的旋律和长音滚弹的复调,描述了英雄自刎前慷慨激昂的心情。最后,四弦猛“划”后断然“急煞”,声如裂帛,音乐戛然而止。天意兴刘,人心慕项。“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三首表现汉军庆贺胜利的牌子曲一般不奏。

一曲《十面埋伏》断弦滴血,断了项羽的归路。一曲《十面埋伏》,浩气长存,演奏了几千年。明代王猷定在所著的《四照堂集》中是这样描绘当时的琵琶名手演奏此曲的情景:“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英雄血,染红了千年的舞台,而背景上的乌江,亦漩成台下英雄的情结,绵延不绝。多少年后,一个幽婉的女子,在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思慕英雄项羽,便又禁不住眉头有些酸热,心头不由得涌动柔情,感叹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琵琶声声,吟吟咽咽……

当江涛含恨离去,已停止了在大地宽广的胸襟上的哽咽时,琵琶曲《十面埋伏》依然在弹奏、在诉说,仿佛一滴英雄泪,永久地洇润在人们的心田。

《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 22 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 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3、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三叠”——三段。《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下半阕是后人增

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

先听蒋大为演唱的第一叠,然后再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设臵问题:⑴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⑵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

4、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1)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

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 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

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

(2)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

(3)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

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

5、评价

(1)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2)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如: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同时播放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

(3)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6、知识链接和创作

(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

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语言是不能解释音乐的,但音乐是可以用语言来描绘(描述)的。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抽象的音乐,我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一绝。

(2)请同学们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教师的准备:《送别》李叔同词 奥德威曲 《送别》——

美丽的村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欢快、活泼、热情、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

2.学会简单的分析音乐,学习一些简单的二拍子指挥动 作。

教学重点: 歌曲《美丽的村庄》的学唱

教学难点: 附点及弱起节奏的把握,低声部的旋律 教法:欣赏法,比较法,演示法。教具: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视频播放卓依婷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感受音乐的情绪 教学组织 1 学前热身

发声练习:1 2 3 4 5 6 7 1 和声练习:1——3——| 5————| 2——4——|6———— 注意:用琴带唱,达到音准校正的目的,同时也让同学感受音高 2 节奏模击游戏

X X X X| XXXX XXXX | X X O X| 二.歌曲学唱

欣赏歌曲 《美丽的村庄 》 回答问题 1.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童声合唱。

2.找出一句最能体现歌曲轻快,活泼风格的句子。“啦啦啦。。”

1)这首歌曲的情绪?速度?拍子?

2)歌曲中描绘的村庄是怎么样的美丽?请找出关键词。总结:诗一般的词句,画一般的意境。

三.二遍听赏

1.你觉得歌曲哪里比较难唱?(高低声部“啦”的部分,附点及长音)2.教材分析:

a.曲谱分析视唱: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歌曲,这个乐句以弱起开始,速度较快,强弱为中强。

b难点解决:十六分音符,平均,第一个音是重音,有弹性的演唱,热情的欢快的情绪。

3.找一找,歌曲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弱起和附点节奏。(引出第一段。)

歌曲第一句学唱。弱起小节;5—1的跳进—有一个推动的作用;高音“1”的演唱—轻快的点一下;附点节奏的分析比较---增强了歌曲的律动性,轻快,活泼;切分音的分析;第二小句与第一小句的比较,表现出赞美的感情。(可以通过指挥动作示范。).学唱(在黑板上出示以下旋律)

|4 06 |2 04 | 3 05 | 1 03 | 2 04 | 02 | 1-| 1)老师先教学生打节奏,再加入旋律,最后再加歌词

2)低声部唱好后,再教唱高声部旋律,直到高低声部都能完整唱好,然后进行分组唱高低声部

3)老师在琴上弹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或师弹低声部学生唱高声部,直至学生在音高节奏上唱好

四.完整演唱

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高低声部来结束本堂课。

下载七年级部分课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部分课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教案 15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苏教版七年级 课文目录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为你打开一扇门》《繁星》 《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青年人) 《诺曼底号遇难记》 《古代诗词四首》(次北固山下、题破山......

    冰心--------- 七年级课文作家

    冰心,我的偶像 西堡学校七年级(2)樊有玮 指导教师:郑生周 冰心,这位当代文学巨匠,她一生都在享受着自己对别人的爱。这种爱,已融入了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冰心奶奶一生给我们讲......

    七年级历史小结(部分)

    中国历史 《诗经》:不可考《离骚》:屈原 《道德经》:老子《孙子兵法》:孙武《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论衡》:王充《史记》:司马迁《齐民要术》:贾思勰 《水经注》:郦道元 《兰亭序》:......

    七年级语文基础部分

    七年级语文基础部分 内容:语文上册三、四单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峦.()霎.时()残骸.( ) 枯涸.() 栖.()息 轻yíng ()zhù()(清 山岛竦zhì() 2、选......

    课文教案

    初级阶段课文片段教学教案 ——《成功之路 进步篇1》第一课《安妮的日记》 一、教学对象 汉语为非母语的已掌握1200个常用词和基本语法的外国中学生。 二、教学内容 1.课文......

    教案课文

    课文 灿烂的唐文化 一、唐王朝的对外交往 强盛的唐王朝对外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同时,灿烂的唐文化也吸引着周边的许多国家。据史书记......

    日语精读(第二册)部分课文翻译

    9 手机 所谓的手机,是现在世界上个人最爱用的最大的交流手段。 如此普及,无非是因为有很多有益的方面。价格便宜,手掌大小,轻巧,功能齐全,所以很方便。不光是实用性,也能响应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