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语精读(第二册)部分课文翻译
手机
所谓的手机,是现在世界上个人最爱用的最大的交流手段。
如此普及,无非是因为有很多有益的方面。价格便宜,手掌大小,轻巧,功能齐全,所以很方便。不光是实用性,也能响应消费者需求,考虑设计和颜色。有梦寐以求的,也有外形好的。
有时,感觉自己成为重要任务,说“抱歉”之类的,离开座位去打电话的姿态可能给人一种那样的印象。据说2002年3月在日本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中手机持有率为百分之98,高中生的手机持有率为百分之87.如果那样的话,即使说成是生活必需品也不为过。在他们其中,有把手机当成媒介,虽然有些消极,但会有人会因为第一次就能和人交流,人际关系能良好发展而感到高兴。
现在我关心的事是买手机还是不买手机。“因为大家有所以我也要有”的这种行为模式,对于一个月前刚刚成年的我来说感到羞愧。其他人有没有无关紧要,手机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不是很重要的东西,最终还是要自己考虑。
作为交流手段,除此之外还有信、书信、快递。这些手段的短处是传达的慢。曾经有连提问的问题都忘了,回复才收到的情况。优点是便宜,从文字,插画得到温暖的感觉,也能了解书写的人的身心健康状态吧。另外,我认为人生阶段的通知之类的,不管怎么说也必须用信件,卡片才好。
那么,电报怎么样呢?比起书信,快是快,但由于被限制字数,所以也很贵。即使这样,80岁的祖父在过生日的时候收到华丽的电报,也会非常高兴的把它装饰起来。
其次,传真怎么样呢?先经过考虑之后再写比起电话来也是有用的,快且方便。和电话不同,能画啊,写啊,也能准确的表达数字和拼写。
电话最大的长处是我们能听见对方的声音。如果关系紧密,从最开始的一声就能了解到对方是否安好。但是,即使怎么注意,通话的时间长,也会花费很多。没留下其他的一些记录什么的也是缺点。最后是手机。最近,听说出现了可视频聊天的手机。另外,听说即使从没有线路的地方也能打出去。使眼看就要遇难的人得到帮助。如果使用电子邮件功能,能够保存会话记录,而且便宜,但是,父母说电子邮件对于事务联络和亲密朋友间会话是方便的,但根据对方和事情的不同,相当于失礼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我是学生,因为不打工,所以没有收入。总是勉勉强强的维持生活。现在,应该买不起电话,即使能买的起,也担心维持通话的费用。对并不是非常有钱的父母,除此之外更不能说“拜托了”这样的话。手机是无论如何设法也得不到的东西吧,考虑了很多。
因此,现在我想还是不勉强买手机了。还是把攒下来的钱,先拿去买自己很早以前就下定决心要买的CD机吧。因为自己的思考,判断,不随波逐流,我感到很满足。关于和服
和服是与西式服装相对而言的合适服装,(它)是日本人的民族服装。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有机会穿,即使是现在21世纪也有人穿。但是,普通的日本人,假如不是特殊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不穿。也许与其这么说,不如说是因为穿不惯,而深信其不方便而不穿的吧。但是从事日本传统艺术相关工作的人们,穿着和服就职工作的人们好像穿得挺开心。
高档的和服和衣带自然是由上等的丝绸制作。虽然和服给人以奢侈品的印象,但是棉的、羊毛的、化纤的和服也都有。此外,(和服)也有其合理性,即同一件和服可以多次重新染色来穿一辈子,而且即使体形变化了也不用另买,只需改变穿法就能长久穿着。质量特别好的和服有祖母传给母亲,再有母亲传给女儿,它与幸福回忆一起被继承(传承),其中也一定蕴含这样一种精神意义,即爱、同族意识得到深化。
和服是传统服饰,所以有一定规定。由于日本四季分明,和服与衣带的花样、质地都有季节性限制。也就是说,花鸟、风月、风景等因时而异,所以必须要选择花样与之相适配的和服与衣带,而且,不了本身也是要应季的。与西式服装不同,和服不能根据当天的气温、湿度、心情来选择。比如不论天气有多热,只要当天是五月末,就穿不了夏天穿的凉爽的和服。
除此之外,还有规定。未婚女性与已婚女性之间,和服的颜色、花样自不必说,就连衣带的系法都不同。还有根据外出目的、外出地点不同,选择方法也不同。
将和服作为正装来穿时,男性要在和复制上穿和服的裙子以及短外罩。也就是新年致辞时的总理以及神前婚礼(传统婚礼仪式)上新郎的穿着样式。基本不太有年龄差别造成的和服颜色的差别,都是穿日本式短布袜、草鞋、梧桐木屐等一些固定的着装。女性正装的代表则是新娘所穿的所谓的和式罩衫。其样式是将上了花样的质量上乘的丝绸染上典雅的色彩,织入金箔银箔,再用仅限银线施以刺绣的绚丽奢华的花鸟样式,其价格非一般市民所能承受,所以(一般)都是用出租来的衣服来解决(所以都是使用出租来的衣服)。即使这样也很贵。据说要支付大约年轻女性3个月份的月薪。
说起来,好像女性和服的穿法挺有难度。据说能自己穿和服的,1920年代出生的人是最后一批人。和服穿法培训班,学校经营的也好,个人经营的也好,从其能够成立也可以看出其难度吧。没学过穿和服的人,为了当天那一整天,会在美容院让人帮着穿。和服从哪里租,让其做与之相配的发型。即使其费用很高,但是只要年轻,正月新年、成人式、毕业联欢会、友人婚礼和喜宴等 特别的日子里,还是想穿着和服出门。而且,葬礼的时候,有不论年龄,清一色黑色的,作为丧服的和服,这种和服,内含悲伤,感觉很美。
以为摄影家曾说过:“要以京都,奈良,镰仓等古都的风景为背景拍摄的话,和服是最棒的。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很美,很有情趣。春夏秋冬,哪个季节都可以。”
“我希望大家一个月至少穿一次和服吧。背变得笔直,姿势也变好。于是,不可思议的是心情也变得舒爽起来,举止变得端庄,谈吐变得礼貌优雅,会散发出这个人所具有的天生的优雅。”这是一位茶道大家之言。
和服似乎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姿势语言
路边有两位中年妇女站着谈话。面带微笑分为左右两边。在此之前(他们)互相鞠躬(低头行礼)至少两次,多的话有三次。啊!那两个人是日本人。据说有一位美国人分辩道——鞠躬的话,就是日本人。
两年前,在欧洲某国电视节目中进行了一个通过各国姿势猜国家的游戏。有一个人多次看表疾行。向对面而来的人鞠躬。我想起来马上就猜出了,说 :“日本人!”鞠躬也许是缺乏姿势语言的日本人唯一具有代表性的姿势。
丛仅上下活动头部的颔首到将身体弯折九十度鞠躬。礼貌的程度也各有不同。一位与日本人结婚的女性曾说过:步入日本社会后不久就腰痛了都是因为鞠躬。在场的日本人都不可不笑了,但是也知道:尽管如此,但也不可能明天就过上不鞠躬的生活。伴随着生后方式的变化,正坐的低头行礼是不是就荒废了呢?绝对不是这样。虽说榻榻米逐渐减少了,但是再有蹋蹋米的地方,男士女士都会将双手置于榻榻米之上、低下头形式来行礼。在以茶道等为兴趣爱好的人们之间,年轻人也已端坐的姿势来做点茶技法,双手触到榻榻米上深深地鞠躬行礼。此外,葬礼等情况下,在寺庙宽敞的佛堂里严肃地举行葬礼期间,大家也都必须正坐。虽然最近设置椅子的寺庙也增多了,但是如果没习惯正坐的话,烧香就会腿麻无法站立,发生一些不应有的、啼笑皆非之事。
本来大家都认为日本的精神风土就不以使用身体语言就好。也就是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在人前不表露表情为好。面部也不行该有表情,这些都是很考究的礼仪。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在我通过电视看到整个世界为之兴奋的世界杯足球赛时,包括日本在内,选手们喜怒哀乐的姿势语言并不能让人感觉有什么差别。
下面,除了鞠躬行礼之外,有几个日本的姿势要说一说,比如举起双手大声喊出“万岁”来表明喜悦和祝福。还有,表示“二”的时候,竖起食指和中指两根手指。有时它会被认为V字手势。还有一个,说“是我”的时候,有时候会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有一个笑话,讲的是一位新入职的日本教师习惯地做了这个动作,结果被误解为:“我”是“鼻子” 有的国家把食指放在自己的脸颊并用力拧来表达“好吃”,有的国家在远到声音都穿不到的地方仅通过身体语言就能吵架,有的国家用举向天空的拳头来表达悲伤,世界上的姿势语言数不胜数。也许这些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也通过姿势得到表达了吧。人类总是需要以某种方法来表达才能生活下去。在这个意义上,不得不说人是高等动物。如今日本的房子
有一幅由篱笆墙环绕的,瓦屋檐木质建筑,(我)从远门沿着踏脚石,边欣赏着左右的树丛,边朝房门靠近,在房门处脱鞋进屋,穿过威暗走廊,使进入十张榻榻米大小的客厅。初夏的阳光透过拉门变得很柔和,让壁龛的挂轴和插花得以浮现(突出了壁龛里挂轴和插花)。壁龛旁边的墙面上有多宝格式搁架,陶器陈设品等静静地摆于其上。房间中央摆着一张相当有分量的木质大桌子,角落里叠放着五张坐垫。
打开通往下一房间的分割拉门,会有一个简单朴素的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
家人汇聚一堂的茶间里,除神龛、佛龛之外,还有带小抽屉的古董茶具架。这个房间摆着家人日常使用的各种物品。面向庭院(院子),(可以看到)回廊延伸着,(一双)(在院子里穿的高齿)木屐被脱下来丢在一旁。因为初夏的话,家人出门采摘八伷花,有时是花椒、茗荷等,都是从回廊开始的。这样的房子铭刻这家族的历史。家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首先房子本身就会(能)抚慰人心。
这样的房子是以前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人的房子。虽然数量上减少了,但是如今这样的房子不论是城市还是地方都还存在。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维护费用过高,(人们)犹豫再三,还是处理了。另外,生活方式即对整个生活的想法(看法)也变化的话,住宅观念也自然会变化。“家(房子)”不在等同于“家人”,“家人”是供人起居的“容器”。这样一来,其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一直以来)将简单便利、功能性高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义,结果钢筋混凝土集体住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普及了。人们获得了很多。从邻居的姓名、面容都不了解也能(照样)生活这种淡然无拘束的人际关系开始,到不打理庭院的树木也没事、带一个(串)钥匙就能外出的轻松感、对空间毫不浪费地得到有效设计的满足感、把防范犯罪和修缮都交给别人的舒心感(坦然),(人们)借用英语将使用钢筋的高楼称为高级公寓(真正意义上是分套出售的公寓),未使用钢筋的矮楼称为公寓。
这种住宅,人们进一步为之花费了很多心思。在其周围种树、造花坛。最近也出现了屋顶绿化制度。对植物上的昆虫也进行彻底的清除。此外,不论是民间还是公团,都为那些无论如何也要跟宠物一起生活(过)的人准备了与宠物共生的住宅。这在最近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小家庭众多,一度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城市居民如今迎来了老龄化社会,需要“三代住宅”,而且,还出现了老年公寓。它是基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规划的,带无障碍房间隔板,厕所和浴室带把手、凳子的住宅。此外,也有为了让老年人独自一人也能生活,而安装烟雾探测器,或者安装异常情况下能够简单发送紧急信息的安全系统。当然,也与警备保障公司合作,为防范犯罪、防火做准备。即使不能像过去一样家人一起生活,生活方面的安全也能够得以保障。
由于大家倡导要重视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从1990年前后人们也开始考虑利用太阳能,因太阳能利用住宅系统而节约的电力的家庭也在增加。
在总理府,每隔半年(就)开展一次《住宅统计调查》。用数字(数据)将日本的住宅情况进行国际比较。虽说的确是正在一点点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还远远不能说达到令人满意的数字,想拥有自己的房产(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有很多人希望能够独门独户。不过,即便是想购买独幢楼房,价格也不是立刻(立马)就能负担得起的。据说现在贷款的家庭超过一半。(据说现在半数以上的家庭都在贷款。)
我想修正一下:作为日本人所具有的多样性、讲究无界限的表现,对住宅实际上也采用了各种样式,居住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说,现在已经是一个很难给日本固有的住宅下定义的时代了。志愿者——老年人疗养院的秋季庙会
日暮时分,突然下起了雨。风也刮起来了,但是好像现在风雨都停了。今晚是老年人疗养院的秋季庙会。我作为志愿者每周来这家疗养院一次。大学的专业是“社会福祉”,所以不用说既有实习的意味亦有获得学分的意味(兼具实习和获学分的意味)。它是身体不方便的人(残疾人)、有认知障碍的人(痴呆症的人)、长期卧床的人(瘫痪的人)的设施。(那些)老人们基本都跟我祖父祖母年龄相当。既然选择了这所设施,他们一面享受着愉快的时光,一面想要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这里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温柔热情的工作人员及助手们,都按值班制24小时在岗。伙食也由营养师计算并提供适合每个人健康状况的伙食。上午十点和下午一点会上一些考虑季节的零食。室温总是保持不变(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这里是非常安全、和睦的公立疗养院。据说要进入这里,申请之后至少须等两年。有材料审查、健康诊断以及本人和家人的面试,只有被判断为“若不代为照顾本人,则其家属生活将无以为继,不得已而为之”之时,方有可能。
设 施 长:好,让我们开始秋季庙会吧。大家已经聚齐了吧。让我们热热闹闹、乐乐呵呵地度过今天吧。(我们)也准备了好吃的。之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会为我们表演舞蹈。还有精彩的和太鼓表演呢。
老
人:哎,好吃的是什么啊?
管理人员:有油炸豆腐寿司、小豆年糕汤、仙贝(薄饼干;米饼;雪饼)、还有米粉团、包子。饮料有果汁、茶,啊,今天还有啤酒呢!快来快来,平时很难喝到呢。
(家属)住田:设施长,从承蒙您平时照顾我父亲。谢谢您!设
施
长:别客气!您父亲很安静。我从他身上学到好多。他是人生(方面)的前辈吗。(家属)住田:哎呀,我都不好意思了。看到父亲住在环境如此优雅的地方,得到大家的精心照顾,我非常感激。
管 理 人 员:户田先生,啤酒您喝了吗?
(老人)户田:不,还没有。还什么都没吃呢。管 理 人 员:来,给您啤酒。这还有油炸豆腐寿司和仙贝。请!(老人)户田:哎呀,哎呀,承蒙您亲切相待,谢谢!管 理 人 员:诸位家属,请别客气,一起用餐。
(老人)松下:请问,卫生间在哪儿?我的房间在哪儿?还有浴室在哪儿?我肚子痛,头也痛,怎么(咋)办啊?我想吃点东西。
我:没事的。那先去卫生间吧。之后再吃米粉团吧。
(家属)山本:我家里的情况是全都可能倒下。丈夫又不在,我在公司上班。老大一边准备升学考试,一边照顾生病的老二。就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我曾经还想过全家自杀。正因为有了这个设施,我们才能生存下去。
(家属)三木:是啊!我家呢,父母卧病在床,你看我丈夫又在公司工作,就我一个人照顾他们。可我又倒下了。但是兄弟(姐妹)们都装作不知道(都不管)。有这个地方真是太难得了。
听到这个对话,我痛切地感到:在诸种社会问题堆积如山的日本,老人问题是主要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我想起此前(几天前)报纸上有报道说,75岁以上的老人已突破1000万人。同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少子化的快速发展。
管
理
人
员:诸位(大家注意一下),幼儿园孩子们的舞蹈以及和太鼓保存会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
老人们、家属们:啪,啪,啪(拍手)
设
施
长:舞蹈太可爱了。和太鼓雄壮激昂,我腹部都在跟着回响呢。那么,也差不多将近八点了,今年的秋季庙会到此结束。诸位,今天非常感谢大家。
我一边与工作人员及助手们收拾会场,一边开始思考各种事情。以前认为只是单纯的实习,是别人的事,现在将其安放在我的祖父、祖母、父母以及我的身上来思考的话,那就不禁变得严重了。生在这个世上(社会),要生活幸福,该如何是好?最终我意识到了“社会福祉”所解决的问题之多。我对自己专攻“社会福祉”感到满足,同时也感到需要一种心理准备。今天真是受益匪浅的一天(今天真是很好地进行了社会体验的一天)。幽灵 妖怪 妖精
让人微笑、让人愤怒、让人悲伤、让人寂寞、让人享受、让人愉悦、让人困扰等等都是我们的日常感觉。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几个让人感觉可怕(令人恐惧的)故事。关于可怕(这一点),有的人有感觉,有的人没感觉(有的人能感到,有的人感觉不到)。也有人认为,令人感到可怕的仅限于人。比如强盗、杀人以及欺诈等。当然这类事情虽然可怕是可怕,但是未必一定只有人类是可怕的。虽然无从知晓是神是人,但是我想以它们为对象来讲几个惊悚故事。今晚,你将整夜无眠!
丑时三刻,草木业已栖息入眠(草木业已栖息入眠的丑时三刻),因夫君背叛而离世的妻子,垂下长长的头发,每日都在其枕边嗖地出现,丈夫虽然听不到声音,但是感觉面部有微热的空气,啊的一声跳起来。突然发现眼前有个飘飘忽忽的东西,(定睛一看)竟是本应离世的妻子阿岩。(还)能听到她那令人作呕、嘶哑的声音“可恨啊······”。夫君哇的一声喊,一跃而起便朝隔壁房间和其他房间乱窜,怎么逃也不可能逃得掉。逃到的房间里已经有阿岩在等候。怎么也不消失,一直在追到佛晓之时。从其长发间可以窥见腐烂的皮肤、悲伤愤恨的眼神,而长长的白色外衣之下没有脚。这便是《阿岩》。
被迫在武士府宅当佣人的阿菊(阿菊被迫在武士府宅当佣人),有一次不小心把一个传家宝盘子打碎了。发怒的主人当场将要致歉的阿菊右手中指砍掉,并扬言日后要杀阿菊。在即将被杀的前夜,阿菊出逃并投身古井。后来每天晚上从那个古井都能听到阿菊细微的声音,“一个、两个······”。这便是《番町皿屋敷》。
在歌舞伎以及电影中,这个场面不仅因为演员的演技,还因为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和苍白而透明的灯光,而令观众感到脊背发凉。在炎热的夏天,它能一时令我们魂不附体。圆山应举(1733-1795)有一副著名的无足幽灵画。能让人首肯其不愧是当时的大画家,其画面让人感觉阴森之气摄人魂魄,我希望大家一定看一看(我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此外,想来,“能”的主题也多与阴间有关。
经常听闻日本的幽灵无脚。据笔者调查,佛教经典《十王经》中有表述,“作为报应,落入地狱的亡灵必须将自己的手脚当作通行税(买路钱)交与魔鬼。”这种想法在百姓之中流传甚广,所以手足俱无、两个手腕垂于胸前的形象出现在江户时代的深夜可以理解。这样既可。它一定是地狱的痛苦形象的表现,云(气)、(雾)霭等帮助空间移动。以上两例也是其典型。可以看出留恋现世而离世之人的遗憾有多强烈。表达遗憾的对象是一定的,而且必定是在深夜出现。据说这就是幽灵的定义。幽灵为人形,原形毕露之时,即赴黄泉。
那么,幽灵与妖精有何区别?而且,也有妖怪。也就是说,幽灵与妖怪虽有区别,但好像妖精只是词语的问题,按幽灵的意思来使用和按妖怪的意思来使用因人而异。在前者的例子中,有进行要挟的妻子说,“你要不珍惜爱护我的话,我就变成幽灵折磨你!(我做鬼也不放过你!)”,在后者的例子中,估计也有母亲向不爱护东西的小孩进行呵斥说,“你要不好好爱护,将来橡皮、铅笔的妖精会跑出的哦!”
与幽灵相反,妖怪很多情况下是不以人的形象出现(不为人形),(通常)在佛晓、黄昏的暗淡光线中出现。据说并不以特定的人(某个人)为目标出现。原形毕露之时回归前身,所以会恢复日常性。
(笔者)将引用六个妖怪的例子,其名称引自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所著《妖怪谈义》。厅堂童子——地方老宅的走廊与人擦肩而过的男孩。
(放下再走池)——当你要带回所钓之鱼时,就会有声音说“放下再走!放下再走!”一旦你忽视这个声音,不知不觉你钓的鱼就全都不见了。
独眼妖怪——身高一米的裸身男孩,仅一只大眼长在鼻子之上。
河童——有绿脸河童和红脸河童。头上有盘子。居于河中,水性好。人们若不按其要求做,便将人拽入水中。
粉刷的墙——正走着夜路,突然周遭变成墙壁。哪里都走不了。无脸妖怪——有人敲你肩膀,你回头一看,发现有张脸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什么都没有。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怪谈也很多,诸如在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一位载着年轻漂亮的女性的出租车司机,转脸想要跟其打招呼时,发现刚才应该一直在乘车的女的不见了,或者在穿过东京附近的小隧道时,能听到很多人的交谈声、嬉笑声。
有人也很介意说,“哎呀,这不符合上面的分类啊”。也许妖怪可能会免费为这种人出现。
每个国家都有成百上千的丰富的想象力产物。将其全部进行科学地解释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之后而满足也不错。但是我们甚至是否具有对这种产物的存在进行否定的资格和权利呢?等等这些,我想,这样思考也是可以的。
神耳兜帽
1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个地方,有一位贫穷但善良的老爷爷。虽然一直想给五谷神供上生鱼什么的,但是由于贫穷连那个都无法做到,有一天,他去神社参拜时这样说道。“我由于太贫穷了,连生鱼都无法供上,请把我吃了吧,拜托了。”(「~でござりまする」是「~です」的文语)神说道,“老爷爷,老爷爷,不必那么担心。我知道你穷得连两顿饭都吃不上。今天我就赐给你一个好运(「~てやんべ」是「~てやる」的文语)。你,把这个宝贝头巾戴上。因为,一戴上这个,从小鸟到野兽,它们所说的话无论是什么都能够听懂。”于是就把一个陈旧的红色头巾赐给了老爷爷。“是吗?非常感谢。”老爷爷高兴的说道并立马收下了那个脏脏的红色帽子。于是,老爷爷慢悠悠的逛了逛街之后,在路边大树的树根上坐了下来。2这时(「そこへ」=>「その時」),一只鸟飞了过来。然后,从另一个方向又飞来了一只小鸟,停在了同一个树枝上。老爷爷看见了这番景象,想着如果要试试那顶帽子的话现在正是时候,于是他就戴上了那顶帽子(「例の」=>「その」)。于是,竟然,头上小鸟们说的话居然能够明白(「~ではありませんか」表惊讶)!“呀,好久不见了,我曾呆在海边那里,海边最近也没什么鱼,不景气啊,日子不好过呀。你从哪边来的?”“我从城镇那边来的。不景气的情况,海边也好,城镇也好,都一样啊。”它们开始了这样的谈话,然后其中一只鸟打听道,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啊?于是另一只鸟说,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有这么一回事。“在一个富豪的宅邸中,有一个仓库已经建好有五、六年了,在那个仓库的屋顶和柱子之间不知为何夹着一条蛇,蛇以无法动弹,如今已是半死不活了。母蛇搬来食物,一直喂养着那条蛇,那两条蛇的劳苦长期积累,最终给富翁的女儿带来了灾祸。因此,女儿长期患病。如果不早点救助那条蛇的话,蛇也好,女儿也好,情况会不断恶化的。不,会死的哟。尽管我多次叫着告诉他们,可是人类那家伙一点也不明白。人类真是笨。”小鸟这样说道,然后两只小鸟就一只朝东一只朝西飞去了。于是老爷爷就听到了这番好事。想着,必须得快点去和那位富翁谈谈,救助蛇和女儿。
3老爷爷来到富翁宅邸的门前,一边走过门前一边大声喊道,“算命、算命”。富翁听到了那个声音,虽然认为会和过去的算命一样不会有效果的吧,但是如果是要治好女儿的久病,一个机会也不会放过,于是马上把老爷爷叫了进来。
4老爷爷像真的算命的那样子,又是参拜,又是诵经完之后,把从小鸟那里听来的话详细的说了出来。于是富翁马上让木匠进行调查。然后,找到了蛇并救了它,还好好的照料了它。那么女儿那边如何了呢,不可思议的一点一点好起来了,不久就完全康复了。富翁非常高兴,送出三百两礼金,于是老爷爷立刻变成了有钱人。
5回到家的老爷爷立马将神社进行豪华翻修,不仅如此,还多次举行前所未有的盛大祭祀活动。当然,每天都会供上生鱼。
6从此以后,老爷爷利用从鸟儿、野兽那里听来的话,为人类做了很多的事情,被大家所喜爱。
17大学是„„
1我是日本人的日语老师。在大学教日语。把三年级学生的期末作文的考试题目决定为“大学是„„”,从那以来的三个月,我婉转的不断给学生们有关大学的文章。有的时候作为概括练习用的文章,有的时候作为修改练习用的文章。我希望学生关于那个问题进行思考。2于是六月份举行了考试。让我来介绍一下其中的一篇优秀作品。每天,尝试着重新思考不带疑问而将就应付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这如果成为重新考虑日常生活之事的机会的话,就太好了。
3如果被问到“大学是什么”,我一定会这样回答的吧,大学是“充电器”、是“模拟社会”、是“第二故乡”。将大学比喻成这样奇怪的东西,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可思议,但是,我那样的理解是有理由的。接下来,我想要试着阐述一下那个理由。
4一、大学是“充电器”。5(「言えよう」=>「言えましょう」)可以这么说吧,一般的,大学是为了更加提高自己的能力而设立的最高学府。确实,现在的中国社会处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如果要生存下来,就必须使用所有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社会所需要的是有着多方面优秀能力的大量的人才。如果要成为这样的人才,仅凭小·中·高这样的基础教育,遗憾的是,非常不够。于是,大学的存在就起到了作用。在大学里,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根据需要来补充足够的知识。其意义上,大学是向社会提供精力充沛的人才的“充电器”,即使这样说也不为过吧。(「~ではなかろう」=>「~ではないだろう」)6
二、大学是“模拟社会”。
7我想要主张,大学并非只是学习学问的地方。大学是巨大的模拟社会一样的东西,在其中也有着当我们真正步入社会之后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利害关系。如何顺利的处理这样的人际关系,也是我们在大学里要学的一个内容。大学也是自我锻炼的地方。和初中、高中不一样,仅仅只听老师所说的话就行了吗,如果要说的话,并非如此。必须自立。要认识到,必须要以自己的责任来判断所有的事情。认识不足的人,恐怕随时都会被老师弃之不顾。这些就类似于真正的社会中的生存竞争。因此,我将大学称为“模拟社会”。8
三、大学是“第二故乡”。
9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了学问、有关人生的生存法则之后,才作为真正的人而诞生。在大学里受到的影响绝对不能无视掉,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去路的场合是很多的。在人生当中,作为自立的大人而诞生,因此,我将那样的场合也就是大学叫做“第二故乡”。不过,和“第一故乡”所不同的是,大学可以由自己自由的选择。
10我想,也许,我对大学这样的比喻,有持反对意见的人。但是,只是这个可以认可吧。也就是,“大学对于个人的人生而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这么一回事。这正是大学所存在的理由,也是我所相信的对大学的定义。“治愈”“平静”的流行
1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小时候没有听过对其进行劝诫的童话、民间故事的大人是没有的吧。但是,也有人说正是有了这样的欲望才会有进步。也有这样的意见说道,那并非是“欲望”而是“希求”,不过文字上的问题到此为止,先不要去追究。
2能像小鸟一样飞翔就好了,这样希望着,就发明了飞机;不出门而想见到远方的世界,这样希望着,就发明了电视;希望便利的生活,于是就发明了洗衣机、吸尘器、洗碗机等等。发明了电风扇,发明了空调,热度、冷度变得能够得以适当的调整,不仅如此,为了把己方的消耗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希望一次性大量的屠杀对方,连核武器都发明了出来。尝试着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话,能够了解到(「~が分かる」翻译前置),过去的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如魔法般创造了出来。当然,我们有赖于这种进步。我们在机械文明中追求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没太意识到便利性而这样生活着。
3但是,虽然人类一直在使文化文明得以进步发展,然而人类自己只不过是自身无法进步发展的生物体当中的一种而已。因此,“在人类制造的这个便利的高效率的社会中,受到打击而感到苦恼的不是别人正是人类自己”,(「泣く」也有“苦恼”的意思)如果这样说的话,似乎总觉得会感到被外星人嘲笑道,“没有比人类更滑稽的了”。
4实际上,最近,那样的人类开始强烈的最求的是,不仅是要超越如今的进步发展,还追求更加自然的事物、非机械的事物、非现代的事物。也就是,“治愈”、“平静”。埋没在非人类的事物当中,筋疲力尽的人类恳切地希望着“想被治愈”、“想要平静”,不就是这样吗? 5旅行、音乐、看戏等等,大体上,从以前就是宽慰心灵的事物,可是现如今,宽慰心灵的是香料、化妆品、沐浴露、食品、饮料、玩具、照明工具。有这样的一种倾向,把放射出红外线的矿石粉末化后的产物、负离子等等加入到衣服里、窗帘布料里、饰品里、文具里(圆珠笔呀、自动铅笔呀)等等只要是能考虑的日常用品。在那样的卖场里,无不写着这样的广告语 “治愈系产品”“温和系产品”。(「文句」在此翻译成“广告”)
6从这些广告语中可以感受到企业强盛的商业精神。在经济危机的时候,现在正是企业要创造出流行的一种倾向。可以这样认为(「~と見てよかろう」=>「~と見てよいだろう」),为了重整企业的财政,新产品的开发在一、二年前就不动声色的大力运作了起来。
7而且,也有这样的事实,最近人们都回归到了自然食品上,特别是对绿色蔬菜、海藻类的追捧,都取代了曾一时流行的美食家的嗜好。8重要的是,“回归大自然”的这么一回事吧。消费者,不要跟着企业的意图走,在机械化、自动化的社会中,只有倍加努力地治愈自己、使自己平静下来。“想要被治愈”,这是一种被动、是撒娇。
第二篇:大学英语精读 第二册第一、二课 课文翻译
Unit1 The Dinner Party
关于男人是否比女人更勇敢的一场激烈争论以一种颇为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了
The dinner party 晚宴
1.I first heard this tale in India, where is told as if true—though any naturalist would know it couldn’t be.Later someone told me that the story appeared in a magazine shortly 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That magazine story, and the person who wrote it, I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track down.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儿的人们今天讲起它来仍好像确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一家杂志曾刊登过这个故事。但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以及写那篇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到。
2.The country is India.A colonial official and his wife are giving a large dinner party.They are seated with their guests—officers and their wives, and a visiting American naturalist—in their spacious dining room, which has a bare marble floor, open rafters and wide glass doors opening onto a veranda.故事发生在印度。某殖民地官员和他的夫人正举行盛大的晚宴。筵席设在他们家宽敞的餐室里,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椽裸露;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走廊。跟他们一起就坐的客人有军官和他们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来访的美国博物学家。
3.A spirited discussion springs up between a young girl who says that women have outgrown the jumping-on-a-chair-at-the-sight-of-a-mouse era and a major who says that they haven't.席间,一位年轻的女士同一位少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年轻的女士认为,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见到老鼠就吓得跳到椅子上;少校则不以为然。
4.“A woman's reaction in any crisis, ”the major says, “is to scream.And while a man may feel like it, he has that ounce more of control than a woman has.And that last ounce is what really counts.”
他说:“一遇到危急情况,女人的反应便是尖叫。而男人虽然也可能想叫,但比起女人来,自制力却略胜一筹。这多出来的一点自制力正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5.The American does not join in the argument but watches the other guests.As he looks, he sees a strange expression come over the face of the hostess.She is straight ahead, her muscles contracting slightly.She motions to the native boy standing behind her chair and whispers something to him.The boy's eyes widen:he quickly leaves the room.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其他客人。在他这样观察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正前方,脸部肌肉在微微抽搐。她向站在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两眼睁得大大的,迅速地离开了餐室。
6.Of the guests, none except the American notices this or sees the boy place a bowl of milk on the veranda just outside the open doors.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以外谁也没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看到那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走廊上。
7.The American comes to with a start.In India, milk in a bowl means only one thing—bait for a snake.He realizes there must be a cobra in the room.He looks up at the rafters—the likeliest place—but they are bare.Three corners of the room are empty, and in the fourth the servants are waiting to serve the next course.There is only one place left—under the table.那个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引蛇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椽子——那是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上下一道菜。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方了——餐桌下面。
8.His first impulse is to jump back and warn the others, but he knows the commotion would frighten the cobra into striking.He speaks quickly, the tone of his voice so commanding that it silences everyone.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一跳,并向其他人发出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骚乱,致使眼镜蛇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威严,竟使得所有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I want to know just what control everyone at this table has.I will count three hundred—that's five minutes—and not one of you is to move a muscle.Those who move will forfeit 50 rupees.Ready!”
“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克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也就是五分钟——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将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
10.The 20 people sit like stone images while he counts.He is saying“…two hundred and eighty…”when, out of the corner of his eye, he sees the cobra emerge and make for the bowl of milk.Screams ring out as he jumps to slam the veranda doors safely shut.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二十个人都像一尊尊石雕一样端坐在那儿。当他数到 “……二百八十……”时,突然从眼角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在他跳起来把通往走廊的门全都砰砰地牢牢关上时,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
11.“You were right, Major!” the host exclaims.“A man has just shown us an example of perfect self-control.”
“你刚才说得很对,少校!” 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
12.“Just a minute, ” the American says, turning to his hostess.“Mrs.Wynnes, how did you know that cobra was in the room?”
“且慢,” 那位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你怎么知道那条眼镜蛇是在屋子里呢?”
13.A faint smile lights up the woman's face as she replies:“Because it was crawling across my foot.”
女主人脸上闪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它当时正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
Unit2 Lessons from Jefferson
杰斐逊已谢世很久,但他的许多思想仍使我们很感兴趣。
Lessons from Jefferson
杰斐逊的遗训
1.Thomas Jefferson, the third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may be less famous than George Washington and Abraham Lincoln, but most people remember at last one fact about him: he wrot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也许不像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那样著名,但大多数人至少记得有关他的一件事实:是他写的《独立宣言》。
2.Although Jefferson lived more than 200 years ago, there is much that we learn from him today.Many of his ideas are especially interesting to modern youth.Here are some of the things he said and wrote:
虽然杰斐逊生活在二百多年以前,但我们今天仍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的许多思想对当代青年来说特别有意义。下面就是他讲过和写过的一些观点:
3.Go and see.Jefferson believed that a free man obtains knowledge from many sources besides books and that personal investigation is important.When still a young man, he was appointed to a committee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James River was deep enough to be used by large boats.While the other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sat in the state capitol and studied papers on the subject, Jefferson got into a canoe and made on-the-spot-observations.自己去看。杰斐逊认为,一个自由的人除了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来源获得知识;他认为,亲自做调查是很重要的。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一个委员会的成员,去调查詹姆斯河南部支流的水深是否足以通行大型船只。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坐在州议会大厦内研究有关这一问题的文件,而杰斐逊却跳进一只独木舟去做现场观测。4.You can learn from everyone.By birth and by education Jefferson belonged to the highest social class.Yet, in a day when few noble persons ever spoke to those of humble origins except to give an order, Jefferson went out of his way to talk with gardeners, servants, and waiters.Jefferson once said to the French nobleman, Lafayette, “You must go into the people's homes as I have done, look into their cooking pots and eat their bread.If you will only do this, you may find out why people are dissatisfied and understand the revolution that is threatening France.”
你可以向任何人学习。按出身及其所受的教育,杰斐逊均属于最高的社会阶层。然而,在那个贵人们除了发号施令以外很少跟出身卑贱的人说话的年代,杰斐逊却常破例跟园丁、仆人和侍者交谈。有一次杰斐逊曾这样对法国贵族拉斐特说过:“你必须像我那样到平民百姓的家里去,看看他们的锅里煮些什么,吃吃他们的面包。只要你肯这样做,你就会发现老百姓为什么会不满意,你就会理解正在威胁着法国的革命。”
5.Judge for yourself.Jefferson refused to accept other people's opinions without careful thought.“Neither believe nor reject anything,” he wrote to his nephew, “because any other person has rejected or believed it.Heaved has given you a mind for judging truth and error.Use it.”
自己作判断。未经过认真的思考,杰斐逊绝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不要因为别的人相信或拒绝了什么东西,你也就去相信它或拒绝它。上帝赐予你一个用来判断真理和谬误的头脑。那你就运用它吧。”
6.Jefferson felt that the people “may safely be trusted to hear everything true and false, and to form a correct judgment.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杰斐逊觉得,人民“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应该让他们听到一切真实和虚伪的东西,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倘使让我来决定,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7.Do what you believe is right.In a free country there will always be conflicting ideas, and this is a source of strength.It is conflict and not unquestioning agreement that keeps freedom alive.Though Jefferson was for many years the object of strong criticism, he never answered his critics.He expressed his philosophy in letters to a friend,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question.If you take one side with decision and on it with effect, those who take the other side will of course resent your actions.”
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总会有各种相互冲突的思想,而这正是力量的源泉。使自由保持活力的是冲突而不是绝对的一致。虽然有好多年杰斐逊一直受到激烈的批评,但他从不回应那些批评他的人。他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每个问题都有两面。如果你坚决站在一面并根据它有效地采取行动,那么,站在另一面的那些人当然会对你的行动怨恨不满。”
8.Trust the future;trust the young.Jefferson felt that the present should never be chained to customs which have lost their usefulness.“No society,” he said, “can make a perpetual constitution, or even a perpetual law.The earth belongs to the living generation.” He did not fear new ideas, nor did he fear the future.“How much pain,” he remarked, “has been caused by evils which have never happened!I expect the best, not the worst.I steer my ship with hope, leaving fear behind.”
相信未来,相信青年。杰斐逊认为,绝不可以用那些已经无用的习俗来束缚住“现在”的手脚。他说:“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连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也制订不出来。地球是属于活着的一代的。”他不害怕新思想,也不惧怕未来。他评论说:“有多少痛苦是由一些从未发生过的灾难引起的啊!我期待的是最好的东西,而不是最坏的东西。我满怀希望地驾驶着自己的航船,而把恐惧抛在后面。”
9.Jefferson's courage and idealism were based on knowledge.He probably knew more than any other man of his age.He was an expert in agriculture, archeology, and medicine.He practiced crop rotation and soil conservation a century before these became standard practice, and he invented a plow superior to any other in existence.He influenced architecture throughout America, and he was constantly producing devices for making the tasks of ordinary life easier to perform.杰斐逊的勇气和理想主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他懂得的东西也许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多。在农业、考古学和医学方面他都是专家。在人们普遍采用农作物轮作和土壤保持的做法之前一个世纪,他就这样做了。他还发明了一种比当时任何一种都好的耕犁。他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建筑业,他还不断地制造出各种机械装置,使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许多工作变得更加容易。
10.Of all Jefferson's many talents, one is central.He was above all a good and tireless writer.His complete works, now being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will fill more than fifty volumes.His talent as an author was soon discovered, and when the time came to writ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t Philadelphia in 1776, the task of writing it was his.Millions have thrilled to his words: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在杰斐逊的众多才能中,有一种是最主要的: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不知疲倦的作家。目前正在第一次出版的他的全集将超过五十卷。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才能很快便被发现了,所以,当1776年在费城要撰写《独立宣言》的时刻来到时,这一任务便落在了他肩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读到他写的下列词句都激动不已:“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11.When Jefferson died on July 4, 1826,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he left his countrymen a rich legacy of ideas and examples.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n, Who believed that only a nation of educated people could remain free.1826年7月4日,正值美国独立五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杰斐逊与世长辞了。他给他的同胞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思想遗产和众多的榜样。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
Unit 1 中翻英
她砰地关上门,一声不吭地走了,他们间那场争执就此结束
Their argument ended when she slammed the door and left without a word.出席晚宴的客人对那个美国人威严的语气感到有点以外
The guest at the dinner party were slightly surprised at the commanding tone of the American.1.约翰尼已长大成熟,不再害怕独自呆在家里了 Johnny has outgrown the fear of staying at home alone.2.当全部乘客都向出口处走去时,他却独自留在座位上,好象不愿意离开这架飞机似的 While all the other passengers made for the exit, he alone remained in his seat as if unwilling to leave the plane.3.这封信必须交给威尔逊博士本人
The letter is to be handed to Dr.Wilson himself.4.南希虽然很想参加辩论,但腼腆得不敢开口
While she felt like joining in the argument, Nancy was too shy to open her mouth.5.你觉得什么时候最有可能在家里找到他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likeliest time to find him at home?
8.猎人一看见有只狐狸从树丛中出现并向他设下的陷阱方向跑去,脸上顿时闪出了兴奋的表情
The hunter’s face(was)lit up with excitement as soon as he saw a fox emerge from among the bushes and run in the direction of/ make for the trap he had laid.英翻中
1.It was an early September day,cool and bright and just right for running,and I was in the first few miles of a 101/2 mile race over a course through steep,exhausting hills.那年9月初的一天,天气凉爽而又晴朗,正是赛跑的好日子。我参加了一项10.5英里的越野赛跑,才跑了最初的几英里;整个赛程要穿越若干陡峭、好人体力的山坡。
2.The pace felt comfortable,so I decided to stay where I was;why bother concentrating on pace when she was such a nice pacesetter for me? 这种步速我跑起来觉得很轻松,所以我决定保持在原有的位置上。既然她在前面领跑对我很合适,我又何必费心考虑步速呢?
3.There was still a noticeable bounce in her stride,but whatever springiness I had once possessed had long since left me.她步幅很大,脚下的弹性仍显而易见,而我曾一度有过的那么一点弹性,早已离开了我脚下。4.We were a mile from the finish line,so whatever happened on the hill would almost certainly determine who crossed it first.我们离终点线只有1英里了,因此在这一斜坡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几乎可以肯定都会决定谁先冲过终点线。
5.Yet as Peggy Mimno so clearly demonstrated,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unner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differences.然而,正如佩吉·米姆诺所清楚表明的,男女赛跑选手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比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更重要。Unit 2 中翻英
1.会上有人建议任命一个十一人委员会来制定新章 It was suggested at the meeting that a committee of 11 be appointed to make a new constitution.2.这些青年科学家通过现场观察,获得了研究工作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By making on-the-spot observation, the young scientist obtained first-hand information they needed in their research work.3.他很可能会因视力不好而被拒收入伍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will be rejected by the army because of his bad eyesight.4.委员会成员在新机场最佳选址这一问题上持有不同意
The committee members have conflicting opinions as to the best location of the new airport.5.亨利创作的艺术品在许多方面比他兄弟的要好
Henry’s works of art are superior in many respects to those of his brother’s.6.我们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设备有所改进
The steady rise in the quality of our products owes much to the improvement of our equipment.7.吉姆本想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作为军人他得服从命令
Jim would have preferred to act on his own judgment, but he didn’t because as a soldier he had to obey the order.8.如果让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自行车的城市呢,还是要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city without bikes or one without cars.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英翻中
1.Writers note that the Lincoln Memorial in Washington,D.C.is not unlike the temples that ancient Greeks built in honor of their gods,and that annual ceremonies of celebrating Lincoln's birthday in schools and public places have sometimes had characteristics of religious services.作家们指出,华盛顿特区的林肯纪念堂,与古希腊人为纪念他们的神祗而建造的神殿不无相似之处;而每年在学校和公共场所举行的纪念林肯诞辰的庆典仪式有时也带有宗教仪式的特点。
2.Americans admire the self-made person—the one who,with neither money nor family influence,fights his or her way to the top.美国人民钦佩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那种既没钱,也没有家族权势,全靠自我拼搏而出人头地的人。
3.When reformers in the northern states put pressure on Congress not to permit slavery in western territories that later became states,some of the southern states wanted to secede,or withdraw,from the United States.北方诸州的改革家们对国会施加压力,要求在后来成为合众国诸州的西部领地内禁止奴隶制。这时,南方的有些州便想脱离,即退出合众国。
4.As President,he appointed men to high government positions whom he considered most capable,even though some of them openly scorned him.作为总统,他任命那些他认为最有才能的人担任政府要职,尽管其中有些人曾公开对他冷嘲热讽。
5.The uncontrolled emotional reaction of the nation to his death was almost unbelievable and demonstrated the deep esteem in which he was held.举国上下对他的死所作出的毫无克制的情感反应,几乎令人难以置信,表明了他深受贵人的敬重。
第三篇: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课文翻译(范文模版)
第一单元 晚宴
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儿的人们今天讲起它来仍好像确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认为这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一家杂志社曾刊登过这个故事。但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以及写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到。
故事发生在印度。某殖民地官员和他的夫人正举行盛大的晚宴。筵席设在他们家宽敞的餐室里,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椽裸露;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走廊。跟他们一起就坐的客人有军官和他们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美国来访的博物学家。
席间,一位年轻的女士同一位少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年轻女士认为,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像以前那样一见到老鼠就吓得跳到椅子上;少校则不以为然。
他说:“一遇到危机情况,女人的反应便是尖叫。而男人虽然也可能想叫,但比起女人来,自制力却略胜一筹。这多出来的一点自制力就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其他客人。在他这样观察时,他发现女主人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正前方,脸部肌肉在微微抽搐,她向站在他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迅速的离开了餐室。
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谁也没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人看到那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走廊上。
那个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引蛇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椽子----那是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上下一道。这样,剩下就只有一个地方了----餐桌下面。
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一跳,并向其他人发出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骚乱,致使眼镜蛇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的威严,竟使得所有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克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也就是五分钟----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
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二十个人一个个都像石雕一样蹲坐在那儿,当他数到“„„二百八十„„”时,突然从眼角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在他跳起来把通往通道的门通通关上时,室内想起了一片尖叫声。
“你刚才说的很对,少校!”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
“且慢!”那位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您是怎么知道那条眼镜蛇是在屋子里呢?”
女主人脸上显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当时它正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
第二单元 杰文逊的遗训
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文逊也许不像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那样著名,但大多数人至少记得有关他的一件事实:是他写的《独立宣言》。
虽然杰文逊生活在二百多年以前,但今天我们仍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的许多思想对当代青年来说特别有意义。下面就是他讲过和写过的一些观点: 自己去看。杰文逊认为,一个自由的人除了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来源获得知;他认为,亲自做调查时很重要的。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一个委员会的成员,去调查詹姆斯河南部的水深是否足以通行大型船只。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坐在州议会大厦内研究有关这一问题的文件,而杰文逊却跳进一只独木舟去做现场观测。
你可以向任何人学习。按阶层和所受的教育,杰文逊皆属于最高的社会阶层。然而,在那个贵族们除了发号施令以外很少跟出身卑贱的人说话的年代,杰文逊却常破例跟园丁,仆人,和侍者交谈。有一次杰文逊曾这样对法国贵族拉菲特说过:“你必须像我那样到贫民百姓的家里去,看看他们的锅里煮些什么,吃吃他们的面包。只要你肯这样做,你就会发现老百姓为什么会不满意,你就会理解正在威胁着法国的革命。
自己做判断。未经过认真的思考,杰文逊绝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不要因为别的人相信或拒绝了什么东西,你就也去相信或拒绝它。上帝赐予你一个用来判断真理与谬误的头脑。那你就运用它吧。”
杰文逊觉得,人民“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应该让他们听到一切真实和虚伪的东西,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倘使让我来决定,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总会有各种相互冲突的思想,而这正是力量的源泉。使自由保持活力的是冲突而不是绝对的一致。虽然有好多年杰文逊一直受到激烈的批评,但他从不回应那些批评他的人。他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每个问题都有两面。如果你坚决站在一面并根据它有效的采取行动,那么,站在另一面的那些人当然会对你的行动怨恨不满。”
相信未来,相信青年。杰文逊认为,绝不可以用那些已经无用的习俗束缚住“现在”的手脚。他说:“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定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连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也制定不出来。地球是属于活着的一代的。”他不害怕新思想,也不惧怕未来。他评论说:“有多少痛苦是由一些没发生过的灾难引起的啊!我期待的是最好的东西,而不是最坏的东西。我满怀希望的驾驶着自己的航船,而把恐惧抛在后面。”
杰文逊的勇气和理想主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他懂得的东西也许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多。在农业、考古学和医学方面他都是专家。在人们普遍采用农作物轮作和土壤保持的做法之前一个世纪,他就这样做了。他还发明了一种比当时任何一种都好的耕犁。他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建筑业。他还不断地制造出各种机械装置,使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许多工作都变得更加容易。
在杰文逊的众多才能中,有一种是最重要的: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不知疲倦的作家。目前
正在第一次出版的他的全集将超过五十卷。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才能很快就被发现了,所以在1776年在费城要撰写《独立宣言》的时刻来到时,这一任务就落在了他肩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读到他的下列词句都激动不已:“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1826年7月4日,正值美国独立五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杰文逊与世长辞了。他给他的同胞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思想遗产和众多的榜样。托马斯·杰文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
第三单元 我的第一份工作
罗伯特·贝斯特
在我等着进大学期间,我在一份地方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是在离我住处大约十英里的伦敦某郊区,有所学校要招聘一名教师。我因为手头很拮据,同时也想做点有用的事,于是便提出了申请,但在提出申请的同时我也担心,自己一无学位,二无教学经验,得到这份工作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三天之后却来了一封信,叫我到克罗伊登去面试。这一路去那还真麻烦:先乘火车到克罗一顿车站,再乘十分钟的公共汽车,然后至少还要步行四分之一英里。结果,我在六月一个炎热的上午到了那,因为心情非常沮丧,竟感觉不到紧张了。
学校是一座装着大窗户的红砖房子,前庭院是个铺着沙砾的正方形:四个角上各有一丛冬青灌木,他们经受着从繁忙大街上吹来的尘烟,挣扎着活下去。
开门的显然是校长本人。他又矮又胖,留着沙色的小胡子,前额上布满了皱纹,头发差不多已经秃光。
他带着一种吃惊的、不以为然的神态看着我,就像一位上校看着一位靴袋没系好的二等兵一样。“哦,”他咕哝着说,“你最好到里面来。”那狭窄的,不见阳光的走廊中散发出一股腐烂的卷心菜味,闻上去很不舒服;墙上墨迹斑斑,显得很脏;周围一片静寂。根据地毯上的面包屑来判断,他的书房也是他的餐室。“你最好先坐下,”接着便问了我许多问题,为了得到普通学校证书我学过哪些课程;我多大岁数了;我会玩哪些游戏;问到这里他突然用他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盯着我,问我是否认为游戏是儿童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含含糊糊的说了些不必太重视游戏之类的话。他咕哝了几句。我说了错话。我和校长显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
他说,学校只有一个班,二十四名男生,年龄从7岁到13岁不等,除了美术课他亲自教以外,其余所有的课程都得有我来教。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要到一英里以外的公园去踢足球,打板球。
整个教学计划把我吓坏了。我得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按三个不同的程度轮流给他们上课;想到要交代数和几何这两门我读书时学的极差的科目,我感到很害怕。更糟糕的也许是星期六下午打板球的安排,因为这时候我的朋友大多会在悠闲地自得其乐。
我怯生生的问:“我的薪水是多少?”“每周十二磅外加中饭”还没等我来得及提出异议,他
已经站了起来,“好了,”他说,“你最好见见我得妻子,她才是这所学校真正的主管人。”
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当时很年轻:在一个女人手下工作的前景构成了最大的侮辱。
第四单元 教授与溜溜球
我父亲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密友。小时候有一次我去爱因斯坦家拜访时很腼腆,他说:“我有样东西拿给你看。”于是我便感到无拘无束了。他走到书桌旁,拿回来一只溜溜球。他试图做给我看这种玩具怎么个玩法,但他没法使他顺着线再转上去。轮到我时,我露了几手,并向他指出,绕错的线圈使玩具失去了平衡。爱因斯坦点点头,我的技能和知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买了一只溜溜球,把他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教授。并收到他一首表示感谢的诗。
作为一个孩子,以后又作为一个成人,我一直对爱因斯坦的个性惊叹不已。他是我认识的人中唯一能跟自己和周围世界达成妥协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他想要的只是:在他作为一个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理解宇宙的性质以及宇宙运行的逻辑和单纯。他知道很多问题的答案超出了他智力所及的范围。但这并不使他感到灰心丧气。只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取得最大的成功就使他心满意足了。
在我们二十三年的友谊中,我从未见他表现出嫉妒、虚荣、痛苦、愤怒或个人野心。他好像对这些感情有免疫能力似的。他毫无矫饰之心,虚荣之意。虽然他与世界上的许多要人通信,他用的却是W水印字母的信笺。W水印字母-----五分钱商店伍尔沃思的缩写。
为了他的工作他只需要一支笔和一本拍纸簿。物质的东西对他毫无意义。我知道他身上从不带钱,因为他从来不需要用钱。他信奉简朴,甚至于只用一把安全剃刀和清水刮胡子。当我建议他用下刮胡膏时,他说:“剃刀和水就够了。”
“但是,教授,为什么你就不能仅仅试用一次刮胡膏呢?”我争辩说。“它可以让你刮起胡子来平滑又不痛。”
他耸了耸肩,最后,我终于送给他一管刮胡膏。第二天早上,当他下楼来用早餐时,他因为有了一大新发现而满脸含笑。“你知道,那种刮胡膏还真有效,”他说,“他不扯胡子,感觉好极了。”打那以后,他每天早晨都用刮胡膏,直到那一管用完为止,然后他又回到了只用清水刮胡子了。
爱因斯坦完完全全是个理论家。他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应用丝毫不感兴趣。他提出的E=MC2也许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公式----然而爱因斯坦却不愿费举足之劳去看反应堆产生原子能。他因其光电理论----他认为这是一些比较次要的一系列公式----而获得诺贝尔奖金,但对于观察他的理论怎样使得电视得以产生却没有一点好奇心。
我兄弟曾送给教授一个玩具,那是一只立在盛水的碗边可以保持平衡并反复把头浸入水中的鸟。爱因斯坦高兴的注视着他,试图推断出他的运动原理,但他没能推断出。
第二天早晨他宣布说:“关于那只鸟我睡觉前思索了很长时间,他一定是这样运转的„„”他开始做起了长篇的解释。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推理中的一个漏洞便停了下来。“不,我想不是那
么回事。”他连续几天试着用各种理论来加以解释。后来我建议他把玩具拆开来看看他是怎样运转的,他迅速显出的不赞成的表情告诉我,他并不同意这种切实可行的做法,他一直没有研究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爱因斯坦一直没能理解的另一个谜是他自己的名望。他提出的这些理论都是些非常深奥的、只能使很少的科学家感兴趣的理论。然而他的名字却在整个文明世界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有一次他说:“我有一些很好的思想,别人也有一些很好的思想。只是只是由于我运气好,我的思想才被人接受了。”他的名望使他感到迷惑不解:人们都想见他;陌生的人在街上盯着他看;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都给他写信。他一直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受到这种注意。为什么单单把他跳出来当特殊人物对待。
第五单元 大气层中的恶棍 大气层中的恶棍乃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看上去不像一个恶棍。他毒性不大,在大气层中的含量极小----只占0.034%----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伤害。
再者,空气中的那一点点二氧化碳对生命至关重要。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组织。充当所有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的基本食物供给。在这一过程中,植物释放氧气,而氧气是所有动物生命所不可缺少的。
然而,这一看上去无害而无疑又必不可少的气体却正在对我们产生影响。
年复一年,海平面正在上升。他很可能继续上升,而在今后数百年间,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在那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在这一地区居住着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海水会稳步向前推进,迫使人们向内陆退居。
最后,海水将会高出目前海平面两百英尺。一阵阵海浪将会拍打曼哈顿摩天大楼二十层楼的窗户。佛罗里达将会沉没在海浪之下。英伦三岛的大部分,人口稠密的尼罗河流域,还有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低洼地区也将遭遇到同样的命运。
不仅许多城市会被淹没,而且世界上大部分盛产粮食的地区也将会失去。由于食品供应下降,到处都会出现饥荒,在这种压力下,社会结构有可能崩溃。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二氧化碳。可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是太阳光,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对于太阳光来说是透明的。太阳光照射大气层的顶部,径直透过数英里的大气层,温暖着地球的表面。在夜间,地球以红外线的形式放射到外层空间而冷却下来。
然而,大气层对红外线来说却不像他对可见光那样透明。二氧化碳特别会阻挡这样的热量辐射。因此,在夜间失去的热量要比大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失去的要少。要是没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的存在,地球就会明显要冷得多,说不定就会冷的不舒服了。
我们该感到欣慰。二氧化碳给我们温暖使我们舒舒服服,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正在稳
步升高,其恶迹也就由此而生。1958年,二氧化碳只占大气总量的0.0316%,此后,其浓度逐年悄悄攀升,而现在已经达到0.0340%,据估算,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浓度将接近现在的两倍。
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间,地球的温度将要稍许升高。极地冰盖将因此开始融化。世界上90%的冰斗聚集在巨大的南极冰盖上,另外8%在格陵兰冰盖。如果这些冰盖开始融化,海平面将会升高,其结果就是我上面描述的那个样子。
可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什么会在不断升高呢?
难辞其咎的有两个因素。首先,在近几个世纪中,先是煤,然后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快速增长的态势作为燃料获取能量。这些燃料中所含的碳,在过去数百万年的岁月里一直被埋在地下,而现在正在被烧成二氧化碳,并以每天数吨的速率排放到大气中。
更糟糕的是,地球上的森林在不断消失,起先是慢慢消失,但在近一两个世纪里其消失的速度相当快。现在,森林消失的速度是每分钟64英亩。
不管取代森林的是农田,草地,还是灌木丛,其生产的植物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与森林是不相等的。因此,不仅是通过燃料的燃烧使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而且,随着森林的消失,植物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减少了。
但是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这个问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不是自行上升的。是人在烧煤,烧油,和烧气。是人在砍伐森林。所以,人才是真正的元凶。
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必须拯救森林,乃至重植森林。
第二,我们必须有新的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源,核能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认为核能太危险,也还有其他选择。有波浪能,风能,潮汐能,还有地球内部的热能。尤其是,还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
诚然,这一切将需要时间,努力,和金钱,但是,更多的国家却把更多的时间,努力和金钱花在了对抗性的军事器械上。而这些军备只能毁灭我们大家。为了拯救大家而减少在这方面时间,努力和金钱上的花费,难道我们应该反对吗?
第六单元 外科医师的成功之道
一位医生怎样辨认自己终于成为一名“外科医师”的那一时刻呢?在我任住院主任医师的那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的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我最后决定,问题的答案在于“自信”二字。当你能够对自己说:“任何外科病人我都能胜任进行治疗,我的治疗跟其他外科医生一样高明,甚至比任何外科医生都更为高明。”—那时,而且只有到了那时,你才真正成了一名外科医师。当时 我正接近那个时刻。
就以我们每晚都会碰到的急诊情况为例吧。就在那一年的最初几个月,我一直害怕电话铃响。我知道电话铃声意味着又要做出一个生死攸关的决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我告诉沃尔特或拉里对于某一特殊情况应如何处理之后,我就很难再重新入睡了。我会重温那位急诊病人的整个病情,常常会怀疑自己是否做出了不妥的决定。不止一次,在我躺了一个小时还睡不着之后,我会在凌晨两三点钟从床上跳起来穿好衣服,驾车去医院亲自探视病人。唯有这样我才能找到安心休息所需要的内心平静。
然而,在我做住院医生的最后一个月,睡眠已不再是个问题了。在有些情况下我仍然不能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但我已经学会把这看做一个外科医师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一个永远也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我已经能适应他了。所以,我一旦经过深思熟虑做出某个决定,就不再去多想他了。多想也不会有什么帮助,而且我知道,凭我的知识和经验,我做出的任何决定肯定都是稳妥的。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
在手术室里我也同样充满信心。我知道自己的只是、技术和经验足以对付我在开业行医中将会碰到的任何病例。当我切开病人的腹部或胸腔时,我不再紧张的瑟瑟发抖了。我知道,即使碰到事先无法预见其问题所在的病例,我也能处置我发现的任何情况。我战战兢兢的处理过竟在我手上的腹部刺伤,肺部穿孔以及复合型骨折等病例。这种外科手术我已经战战兢兢的干了五年,我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了。
而且,我也不再怕犯错误了。我知道在我出去开业行医时,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就会不可避免的出差错;我会给不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开刀,也可能会把需要动手术的病人忽略过去。五年前----甚至一年前----如果我不得不为一次判断上的失误负全部责任的话,我是没法容忍自己的。现在我能了。我仍然害怕犯错误----愿意竭尽全力避免出错----但我知道这是外科医师生活的一部分。我之所以能够平静的接受这一事实,是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能避免出差错,那么换了任何别的外科医生很可能也不能避免。
这些话听上去很自负,而且我以为这的确是自负----但外科医师就是需要这种自负。当他收到行医中必定会遇到的重重疑虑的煎熬时,他需要“自负”来支撑自己度过这些难受的时刻。他必须觉得,他与世上任何一位外科医生比都毫不逊色,甚至还技高一筹。你管这叫自负也好,叫自信也罢;不管你叫他什么,反正我是有了。
第七单元 离开我这个街区
埃塞尔·阿姆斯特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栋灰色的联房。房子里多出了一间卧室,还有一个很大的后院。可以让他的小外孙和外孙女在那里玩耍。那个大理石的门廊将是夏天夜晚坐着乘凉的理想场所。
但搬进来后的第一个晚上,当阿姆斯特德下班回到家时,她却发现有一群样子很凶的人坐在她家门前的台阶上。
她大吃一惊,说道:“请原谅,我住在这儿。”那一帮七个年轻人不情愿的站了起来,用冷酷无情的目光盯着她看。一走进去,阿姆斯特德就锁上门,从窗户往外看。她吃惊的发现那几个年轻人已经又坐在了她家台阶上。
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阿姆斯特德了解到她那座房子过去常年空关时,曾被一些毒品贩子在前面台阶下面藏过毒品。当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经过时,毒品贩子就在门廊上做生意。吸毒成
瘾的人就在房子后面的小路上注射毒品,并在后院里随地撒尿。
阿姆斯特德对占用她家前门的那些人不报有任何幻想。在东那尔的摩那个充满犯罪与 暴力的奥利佛居住的十年间,几乎每个晚上,她躺在床上都能听到毒品战激流进行时的枪击声。但是在这栋房子,有毒品贩子经常出没于她的门廊是非常糟糕的。
有时候她一天要报警好几次,恳请警察把这些毒品贩子驱散。但警车一旦在街角消失,那些毒品贩子又会陆陆续续的回来。
作为一位五十多岁,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的母亲,阿姆斯特德从未想象过要进行这场战斗。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奋起应付突如其来的挑战了。在二十世纪就是年代中期,当他自己的女儿染上毒瘾,她的小外孙和外孙女需要人抚养时,阿姆斯特德就把那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领来找管了。
2000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她迁入新居后大约一个月的时候,阿姆斯特德向上帝祈祷:“明天我要跟那些家伙谈一谈,请帮助我。”
第二天早上,她直接找到那帮人的头,一个身穿牛仔裤,白色体恤衫的年轻人。阿姆斯特德的五脏六腑在翻滚,但她知道她决不能露出恐惧的样子。
“这里是我的地方,”她平静而温和的说,脸上一直挂着装出来的微笑,“我本不需要在进自己家时还要说一声‘请原谅’.”
她对那个年轻人说,她不希望他和他的朋友在当着她小外孙和外孙女的面贩卖毒品。他们必须离开那个住宅,离开隔壁空关的住宅,离开那个街角。
那人一声不响,阿姆斯特德的心已跳到喉咙口。随后那人点了点头。那伙人离开了。但过了几天,他们又回来了。阿姆斯特德把他的要求又说了一遍,第二天,第三天又重说了一遍。
随后,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伙人开始听话了。他们转移到了下一个街区,冬天来了,他们把他房前的积雪扫干净。她生病的时候,他们还回来看望她。不久,他们就开始喊他“大妈”了。
她的外孙,外孙女闷可以在街上打球了。有时候,那些年轻人也会和他们一起玩。如果哪个孩子跟外婆顶嘴,某个年轻人就会说:“你不可以这样讲话,她是你外婆。”
阿姆斯特德不停地“嘀咕”,警告他们轻易得来的钱有危险。“你们会被杀头的。”她对他们说。“还是干点正经事吧!”
人们对她说,她对那帮恶棍这样讲话真实太蠢了。尤其是在仅仅五个街区外另一个表明立场的大妈被杀之后。这个大妈叫安吉拉·道森。她置身与另一伙毒品贩子进行了战斗----结果失败了。道森家的房子被人放火烧了,安吉拉、她的丈夫卡内尔和她的五个孩子都死了,这一悲剧成了震惊全国的新闻。邻近地区内的一名男子受到指控。阿姆斯特德不认识安吉拉·道森,但她认识她的孩子。在这场致死的大火后,她更加担心了,但她并没有停止。
而且她不仅仅限于谈话。她一直是社区组织巴尔的摩发展领导才能联合会的推动力。他们一起把毒品贩子从一块空地上赶走,在那里建了一个儿童游乐场。他们在学校里开办了一项放学后的校内活动,让孩子们不要到街上去。他们促使市里和当地的教堂加快了重建弃房的步伐。
前不久,阿姆斯特德偶然碰见了过去常在她前门台阶荡来荡去的那伙人中的一个。“嗨,大妈!”那人大喊了一声,一边紧紧的拥抱着她。他告诉她,他已经找到一份工作,接着又说:“我真谢谢当年你给我们嘀咕的那些话。”
阿姆斯特德对她产生的影响很是谦虚,她只是说:“知道自己的那番话至少说服了一个年轻人,这样我就很开心了。”
第四篇: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课文翻译
Unit 1 The Dinner Party 关于男人是否比女人更勇敢的一场激烈争论以一种颇为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了。
1晚宴 莫娜·加德纳 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印度,那儿的人们今天讲起它来仍好像确有其事似的——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后来有人告诉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一家杂志曾刊登过这个故事。但登在杂志上的那篇故事以及写那篇故事的人,我却一直未能找到。
2故事发生在印度。某殖民地官员和他的夫人正举行盛大的晚宴。筵席设在他们家宽敞的餐室里,室内大理石地板上没有铺地毯;屋顶明椽裸露;宽大的玻璃门外便是走廊。跟他们一起就坐的客人有军官和他们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来访的美国博物学家。
3席间,一位年轻的女士同一位少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年轻的女士认为,妇女已经有所进步,不再像过去那样一见到老鼠就吓得跳到椅子上;少校则不以为然。
4他说:“一遇到危急情况,女人的反应便是尖叫。而男人虽然也可能想叫,但比起女人来,自制力却略胜一筹。这多出来的一点自制力正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
5那个美国人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只是注视着在座的其他客人。在他这样观察时,他发现女主人的脸上显出一种奇异的表情。她两眼盯着正前方,脸部肌肉在微微抽搐。她向站在座椅后面的印度男仆做了个手势,对他耳语了几句。男仆两眼睁得大大的,迅速地离开了餐室。
6在座的客人中除了那位美国人以外谁也没注意到这一幕,也没有看到那个男仆把一碗牛奶放在紧靠门边的走廊上。
7那个美国人突然醒悟过来。在印度,碗中的牛奶只有一个意思——引蛇的诱饵。他意识到餐室里一定有条眼镜蛇。他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椽子——那是最可能有蛇藏身的地方——但那上面空荡荡的。室内的三个角落里也是空的,而在第四个角落里,仆人们正在等着上下一道菜。这样,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地方了——餐桌下面。
8他首先想到的是往后一跳,并向其他人发出警告。但他知道这样会引起骚乱,致使眼镜蛇受惊咬人。于是他很快讲了一通话,其语气非常威严,竟使得所有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9“我想了解一下在座的诸位到底有多大的克制能力,我数三百下——也就是五分钟——你们谁都不许动一动。动者将罚款五十卢比。准备好!”
10在他数数的过程中,那二十个人都像一尊尊石雕一样端坐在那儿。当他数到 “„„二百八十„„”时,突然从眼角处看到那条眼镜蛇钻了出来,向那碗牛奶爬去。在他跳起来把通往走廊的门全都砰砰地牢牢关上时,室内响起了一片尖叫声。
11“你刚才说得很对,少校!” 男主人大声说。“一个男子刚刚为我们显示了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范例。”
12“且慢,” 那位美国人一边说着一边转向女主人。“温兹太太,你怎么知道那条眼镜蛇是在屋子里呢?”
13女主人脸上闪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回答说:“因为它当时正从我的脚背上爬过去。”
Unit2 Lessons from Jefferson 杰斐逊已谢世很久,但他的许多思想仍使我们很感兴趣。杰斐逊的遗训
布鲁斯·布利文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也许不像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那样著名,但大多数人至少记得有关他的一件事实:是他写的《独立宣言》。虽然杰斐逊生活在二百多年以前,但我们今天仍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的许多思想对当代青年来说特别有意义。下面就是他讲过和写过的一些观点:
自己去看。杰斐逊认为,一个自由的人除了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来源获得知识;他认为,亲自做调查是很重要的。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一个委员会的成员,去调查詹姆斯河南部支流的水深是否足以通行大型船只。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坐在州议会大厦内研究有关这一问题的文件,而杰斐逊却跳进一只独木舟去做现场观测。
你可以向任何人学习。按出身及其所受的教育,杰斐逊均属于最高的社会阶层。然而,在那个贵人们除了发号施令以外很少跟出身卑贱的人说话的年代,杰斐逊却常破例跟园丁、仆人和侍者交谈。有一次杰斐逊曾这样对法国贵族拉斐特说过:“你必须像我那样到平民百姓的家里去,看看他们的锅里煮些什么,吃吃他们的面包。只要你肯这样做,你就会发现老百姓为什么会不满意,你就会理解正在威胁着法国的革命。” 自己作判断。未经过认真的思考,杰斐逊绝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不要因为别的人相信或拒绝了什么东西,你也就去相信它或拒绝它。上帝赐予你一个用来判断真理和谬误的头脑。那你就运用它吧。”
杰斐逊觉得,人民“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应该让他们听到一切真实和虚伪的东西,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倘使让我来决定,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应该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总会有各种相互冲突的思想,而这正是力量的源泉。使自由保持活力的是冲突而不是绝对的一致。虽然有好多年杰斐逊一直受到激烈的批评,但他从不回应那些批评他的人。他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每个问题都有两面。如果你坚决站在一面并根据它有效地采取行动,那么,站在另一面的那些人当然会对你的行动怨恨不满。”
相信未来,相信青年。杰斐逊认为,绝不可以用那些已经无用的习俗来束缚住“现在”的手脚。他说:“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连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也制订不出来。地球是属于活着的一代的。”他不害怕新思想,也不惧怕未来。他评论说:“有多少痛苦是由一些从未发生过的灾难引起的啊!我期待的是最好的东西,而不是最坏的东西。我满怀希望地驾驶着自己的航船,而把恐惧抛在后面。”
杰斐逊的勇气和理想主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他懂得的东西也许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多。在农业、考古学和医学方面他都是专家。在人们普遍采用农作物轮作和土壤保持的做法之前一个世纪,他就这样做了。他还发明了一种比当时任何一种都好的耕犁。他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建筑业,他还不断地制造出各种机械装置,使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许多工作变得更加容易。
在杰斐逊的众多才能中,有一种是最主要的:他首先是一位优秀的、不知疲倦的作家。目前正在第一次出版的他的全集将超过五十卷。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才能很快便被发现了,所以,当1776年在费城要撰写《独立宣言》的时刻来到时,这一任务便落在了他肩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读到他写的下列词句都激动不已:“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1826年7月4日,正值美国独立五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杰斐逊与世长辞了。他给他的同胞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思想遗产和众多的榜样。托马斯·杰斐逊对美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他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
Unit 2 B 一次重要教训 那是9月初的一天,天气凉爽而又晴朗,正是赛跑的好日子。我参加了一项10.5英里越野赛跑,才跑了最初几英里;整个赛程要穿越若干陡峭、耗人体力的山坡。不过,我觉得自己步履轻快有力;尽管坡陡山峭,这次赛跑会跑得很顺利的。
2稍稍领先于我的,是一位来自纽约州基斯科山城的教师佩吉·米姆诺。她跨着和我同样的步速稳稳地向前推进。这种步速我跑起来觉得很轻松,所以我决定保持在原有的位置上。既然她在前面领跑对我很合适,我又何必费心考虑步速呢?等她什么时候累了再超过她不迟。
3于是我就紧跟在她身后跑着。赛跑的路线先是北上5英里,然后向西折上1英里的山道,最后再重新往南转入一段蜿蜒曲折的路程。赛跑渐趋紧张,越来越不好对付。我们还剩下4英里的赛程,我已在急促喘气,双腿也开始有点僵硬。
4佩吉越过了一位年轻的男运动员。他们显然相互认识,因为她超过他时两人还颇有兴致地寒暄了几句。他们的这番寒暄不免令我犯愁。赛跑时,要不是自我感觉不错,是顾不上跟人搭理的,很显然,佩吉自我感觉不错。她步幅很大,脚下的弹性仍显而易见,而我曾一度有过的那么一点弹性,早已离开了我脚下。
5即便如此,我还是离她很近,如果她累了,仍能超过她,因此我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我们来到了一条漫长、累人的山道,是接受真正考验的时刻了。我们离终点线只有1英里了,因此在这一斜坡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几乎可以肯定都会决定谁率先冲过终点线。
6我费劲地沿山坡往上跑,有几分钟胡思乱想走了神。等我抬头一看,佩吉竟然将我逐渐甩下——先是5码,随后10码,距离越拉越开了。最后,显然再没有希望追上她了。她无可置疑地将我挫败了。
7这次赛跑给了我一个重要教训。不少有关赛跑的读物都对两性作了明确划分。认为女性较为柔弱,速度较慢,在体育竞技方面终逊一筹。然而,正如佩吉·米姆诺所清楚表明的,男女赛跑选手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比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更重要。
Unit 3 My First Job 为了想在进大学前赚些钱,作者申请了一份教职。但面试情况却越来越糟„„
1我的第一份工作 罗伯特·贝斯特 在我等着进大学期间,我在一份地方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是在离我住处大约十英里的伦敦某郊区,有所学校要招聘一名教师。我因为手头很拮据,同时也想做点有用的事,于是便提出了申请,但在提出申请的同时我也担心,自己一无学位,二无教学经验,得到这份工作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2然而,三天之后,却来了一封信,叫我到克罗伊登去面试。这一路去那儿原来还真麻烦:先乘火车到克罗伊顿车站,再乘十分钟的公共汽车,然后还要至少步行四分之一英里。结果,我在六月一个炎热的上午到了那儿,因为心情非常沮丧,竟不感到紧张了。
3学校是一座装着大窗户的红砖房子。前庭园是个铺着沙砾的正方形:四个角上各有一丛冬青灌木,它们经受着从繁忙的大街上吹来的尘烟,挣扎着活下去。
4开门的显然是校长本人。他又矮又胖,留着沙色的小胡子,前额上布满皱纹,头发差不多已经秃光。
5他带着一种吃惊的、不以为然的神态看着我,就像一位上校看着一名没系好靴带的二等兵一样。“哦,”他咕哝着说,“你最好到里面来。”那狭窄的、不见阳光的走廊里散发出一股腐烂的卷心菜味,闻上去很不舒服;墙上墨迹斑斑,显得很脏;周围一片静寂。根据地毯上的面包屑来判断,他的书房也是他的餐室。“你最好坐下,”他说,接着便问了我许多问题:为了得到普通学校证书我学过哪些课程;我多大岁数了;我会玩些什么游戏;问到这里他突然用他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盯住我,问我是否认为游戏是儿童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含含糊糊地说了些不必太重视游戏之类的话。他咕哝了几句。我说了错话。我和校长显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
6他说,学校只有一个班,二十四名男生,年龄从七岁到十三岁不等,除了美术课他亲自教以外,其余所有的课程都得由我来教。星期三和星期六的下午要到一英里以外的公园去踢足球,打板球。
7整个教学计划把我吓坏了。我得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按三种不同的程度轮流给他们上课;想到要教代数和几何这两门我在读书时学得极差的科目,我感到很害怕。更糟糕的也许是星期六下午打板球的安排,因为这时候我的朋友大都会在悠闲地自得其乐。
8我怯生生地问:“我的薪水是多少?”“每周十二磅外加中饭。”还没等我来得及提出异议,他已经站了起来。“好了,”他说,“你最好见见我的妻子。她才是这所学校真正的主管人。”
9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当时很年轻:在一个女人手下工作的前景构成了最大的侮辱。
Unit 3 B
黑人打工仔 我曾干过一系列工作,可都为期很短,有些是我愤然辞去不干的,有时则是由于我的态度、我的言词或是我的眼神而被解雇的。我那攒足钱远走他乡的目标仍是那么遥不可及,有时我简直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达到这目标。
2一个无所事事的上午,我去看一个给卡皮特尔街的珠宝商干活的同学格里格斯。我到那儿时他正在擦洗店里的橱窗。
3“你知道我能上哪儿找份活干干吗?”
4他鄙夷地瞧着我。
5“当然,我知道你能上哪儿找到活干,”他嘿嘿一笑。
6“哪儿?”
7“可我怀疑你能干多久,”他说。
8“你这是什么意思?”我问。“哪儿能找活干?”
9“别着急,”他说,“迪克,整个夏天你一直想保住一份活,可还是没能保住。为什么呢?就因为你耐不下性子。这可是你的一大弱点。”
10“是吗,”我急切地鼓励他继续往下说。
11他神情严肃起来。“这楼上有家眼镜公司,老板是个从伊利诺伊州来的北方佬。他想找个小伙子,夏天全天上班,冬天上午和晚上上班。他有意在眼镜行业起用个有色人种小伙子。你学过代数,干这活准行。我先替你在克兰先生面前说说,随后再跟你联系。”
12“你不觉得我现在就可以去见他?”我问。
13“看在上帝的份上,别着急嘛!”他冲我嚷道。
14“黑人的毛病可能就出在这儿,”我说,“他们太不着急了。我可不想干擦地板这类杂活。我可打算干出点名堂来。”
15我谢过他便走了。一星期后我已不再抱什么希望。可是一天下午,格里格斯上我家来了。
16“看来你有活干了,”他说,“你就要有机会学门手艺了。可你记着,脑子得清醒些。要记住自己是个黑人,是在为白人干活。明天你就去上班。”
17“我能挣多少?”
18“开始一周5美元,他们要是喜欢你,会给你加工资的,”他解释说。
19我心中升起了希望。我就要有机会学门手艺了。而且我还不必放弃学业。我告诉他我愿意接受这份工作,我会对白人谦卑有礼的。“你就要给一个北方白佬干活了,你要想能同他们相处下去,还真得下番苦功才行。”他说。
20第二天上午,眼镜公司还没开门,我就早早地候在外面了。我不住地提醒自己要有礼貌,开口前要先动动脑子,要三思而行,要说“是,先生”或“不,先生”;要举止得当,不能让白人们觉得我自以为跟他们一样行。突然,有个白人走到我跟前。
21“你有事吗?”他问我。
22“我是来上班报到的,先生,”我答道。
23“好的,来吧。”
24我跟他走上一段楼梯,他打开办公室门。我有点紧张,可这个白人小伙子的态度让我感到放心,我坐定下来,帽子拿在手里。一个白人姑娘走了进来,开始用力击打打字机键。不久,又来了个身材瘦削、头发灰白的白人,走进了后面的房间。最后,一个红脸膛的高个儿白人走了进来,匆匆瞥了我一眼,便在自己的座位里坐下。从他那付敏捷的举止神态来看,我料定他准是个北方佬。
25“你就是那个新来的,嗯?”
26“是的,先生。”
27“等我先把信件处理掉再跟你谈,”他和颜悦色地说。
28“好的,先生。”
29我甚至竭力压低嗓门,尽量不让语调中带有丝毫咄咄逼人的口吻。
30半小时后克兰先生把我叫到办公桌旁,详细询问了我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还有我的数学程度。当我告诉他我还学过两年代数的时候,他似乎很满意。
31“你喜欢不喜欢学学这行?”他问。
32“我很喜欢,先生,我真是再乐意不过了,”我说。他对我那么好,对我那么和气。
33他告诉我,他有意在眼镜行业培养一个黑人小伙子,有意去帮助他,指导他。我在回答时竭力要让他知道,我将竭尽全力,决不辜负他的栽培。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机会——学
门手艺、长点出息的机会。克兰先生把我向公司其他职员一一作了介绍,随后说,“好了,小伙子,让我们瞧瞧你能把这间屋子打扫得有多干净。”
Unit 4 The Professor and the Yo-Yo
在一个年轻朋友的心目中,爱因斯坦是个纯朴、谦虚的普通人。
1教授与溜溜球 托马斯·李·巴基 和 约瑟夫·P.布兰克 我父亲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密友。小时候有一次我去爱因斯坦家拜访时很腼腆,他说,“我有样东西拿给你看,”于是我便感到无拘无束了。他走到书桌旁,拿回来一只溜溜球。他试图做给我看这种玩具怎么个玩法,但他没法使它顺着线再转上去。轮到我时,我露了几手并向他指出,绕错的线圈使玩具失去了平衡。爱因斯坦点点头,我的技能和知识给他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后来,我买了一只溜溜球,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教授,并收到他一首表示感谢的诗。
3作为一个孩子,以后又作为一个成人,我一直对爱因斯坦的个性惊叹不已。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唯一能跟自己及周围世界达成妥协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他想要的只是:在他作为一个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理解宇宙的性质以及宇宙运行的逻辑和单纯。他知道有许多问题的答案超出了他智力所及的范围。但这并不使他感到灰心丧气。只要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成功他就心满意足了。
4在我们二十三年的友谊中,我从未见他表现出妒忌、虚荣、痛苦、愤怒、怨恨或个人野心。他好像对这些感情具有免疫能力似的。他毫无矫饰之心,虚荣之意。虽然他与世界上的许多要人通信,他用的却是有W水印字母的信笺,水印字母W——五分钱商店伍尔沃思的缩写。
5为了做他的工作他只需要一支笔和一本拍纸簿。物质的东西对他毫无意义。我知道他身上从不带钱,因为他从来不需要用钱。他信奉简朴,甚至于只用一把安全剃刀和清水刮胡子。当我建议他用一下刮胡膏时,他说:“剃刀和水就够了。”
6“但是,教授,为什么你就不能仅仅试用一次刮胡膏呢?”我争辩说。“它可以让你刮起胡子来又平滑又不痛。”
7他耸了耸肩。最后,我终于送给他一管刮胡膏。第二天早上,当他下楼来用早餐时,他因为有了一大新发现而高兴得满脸含笑。“你知道,那种刮胡膏还真有效,”他说。“它不扯胡子,感觉好极了。”打那以后,他每天早晨都用那管刮胡膏,直到那一管用完为止。然后他又回复到只用清水刮胡子了。
8爱因斯坦完完全全是个理论家。他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实际应用丝毫不感兴趣。他提出的E=mc2也许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公式——然而爱因斯坦却不愿费举足之劳去看反应堆产生原子能。他因其光电理论——他认为这是比较次要的一系列公式——而获得诺贝尔奖金,但对于观察他的理论怎样使得电视得以产生却没有一点好奇心。
9我兄弟曾送给教授一个玩具,那是一只立在盛水的碗边保持平衡并反复把头浸入水中的鸟。爱因斯坦高兴地注视着它,试图推断出它的运动原理,但他没能推断出。
10第二天早晨他宣布说:“关于那只鸟我睡觉前思索了很长时间,它一定是这样运转的„„”他开始做起了长篇解释。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推理中的一个漏洞便停了下来。“不,我想不是那么回事。”他连续几天试着用各种理论来加以解释,后来我建议他把玩具拆开来看看它是怎样运转的。他迅速显出的不赞成的表情告诉我,他并不同意这种切实可行的作法。他一直没有研究出这个答案。
11爱因斯坦一直没能理解的另一个谜是他自己的名望。他提出的理论都是些非常深奥、只能使比较少的科学家感兴趣的理论。然而他的名字在整个文明世界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有一次他说:“我有一些很好的思想,别人也有一些很好的思想。只是由于我运气好,我的思想才被人接受了。”他的名望使他感到迷惑不解:人们都想见他;陌生人在街上盯着他看;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都给他写信。他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会受到这种注意,为什么单单把他挑出来当作特殊人物对待。
Unit 4 B
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一个反差鲜明的人 瑞典发明家、实业家艾尔弗雷德·诺贝尔是个集多种对立现象于一身的人。他是破产者的儿子,日后却成了百万富翁;他是科学家,却爱好文学;他是个始终保持理想主义者本色的实业家。他发了大财,生活却很俭朴;与人相处时他笑逐颜开,独处时却常常郁郁寡欢。他热爱人类,却从未享受过妻室与子女的天伦之乐。他热爱祖国,却客死异国。为了发展和平时期的采矿业和筑路业,他发明了一种新型炸药——甘油炸药,却目睹此发明被用作残杀、伤害同类的战争武器。在他颇有建树的一生中,他常常觉得自己渺小无用。“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他曾这样写他自己,“本该在呱呱坠地之时就让一位好心的医生给弄死。”他虽因自己的发明而名闻全球,但其个人生活世人向来知之甚少,因为他毕生都始终避免抛头露面。“我真不明白自己何以浪得虚名,”他这么说过,“我对虚名不感兴趣。”可在他身后,他的名字却给别人带来名声与荣耀。
2艾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42年随父母移居俄国,他父亲依梅纽尔在俄国的工程界创立了稳固的地位。依梅纽尔·诺贝尔发明了地雷,并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从政府的大量订货中赚了一大笔钱,可惜好景不长,很快便遭破产。1859年,大部分家人返回瑞典,艾尔弗雷德则于1863年与家人团聚,并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开始研制炸药。他从未上过学,全靠自学成才,20岁时,便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化学师,通晓数国语言,能熟练地说瑞典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英语。像父亲一样,艾尔弗雷德·诺贝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他在事业上却比他父亲走运,也更有经济头脑。他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科学发明运用到工业上,在20个国家内开设了80多家公司。他的过人之处实际上就在于他有杰出的才能,把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科学家和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的品质融为一体。
3但诺贝尔主要关注的既不是赚钱,也不是探求科学上的发现。他郁郁寡欢,总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从青年时代起便对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是因为他找寻不到普通人的欢爱——他终生未娶——便逐渐对全体人类产生关切深情。他对穷人向来慷慨大度。“我宁肯关心生者的饥肠,而不愿为死者树碑立传,”他曾这么说过。然而他最大的愿望是期盼战争不再,国与国之间从而能永享和平。他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直至1896年在意大利去世。他在遗嘱中将钱留出来,为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和文学以及和平事业方面所作的杰出成就提供奖金,他的这一著名遗嘱是他多种兴趣与理想的纪念碑。就这样,一个觉得自己出生时就该死去的人,死后很久仍受到人们的缅怀与尊敬。
Unit 5 The Villain in the Atmosphere
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一种气体对生命是必不可少的。遗憾的是,一样好东西我们可能会拥有得太多,而二氧化碳的增长威胁着我们,使地球变暖到一种危险的程度。艾萨克·阿西莫夫向我们介绍了大气层中的这个坏蛋,向我们解释了它是怎样活动的以及对付它的办法。
1大气层中的恶棍 艾萨克·阿西莫夫 大气层中的恶棍乃是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看上去不像一个恶棍。它毒性不大,在大气层中的含量极小——只占0.034%——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伤害。
3再者,空气中的那一点点二氧化碳对生命至关重要。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它们自己的组织,充当所有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的基本食物供给。在这一过程中,植物释放氧气,而氧气又是所有动物生命所不可缺少的。
4然而,这一看上去无害而且无疑又必不可少的气体却正在对我们产生影响。
5年复一年,海平面正在慢慢上升。它很可能继续上升,而在今后数百年间,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在那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居住着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海水会稳步向前推进,迫使人们向内陆退居。
6最后,海水将会高出目前海平面两百英尺,一阵阵海浪将会拍打曼哈顿摩天大楼二十层楼的窗户。佛罗里达将会沉没在海浪之下,英伦三岛的大部分,人口稠密的尼罗河流域,还有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低洼地区也都将遭到同样的命运。
7不仅许多城市将被淹没,而且世界上大部分盛产粮食的地区也将会失去。由于食品供应下降,到处都会出现饥荒,在这种压力下,社会结构有可能崩溃。
8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二氧化碳。可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9首先是太阳光,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对于太阳光来说是透明的。太阳光照射大气层的顶部,径直透过数英里的大气层,温暖着地球的表面。在夜间,地球将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放射到外层空间而冷却下来。
10然而,大气层对红外线来说并不像它对可见光那样透明。二氧化碳特别会阻挡这样的热量辐射。因此,在夜间失去的热量要比在大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失去的要少。要是没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存在,地球就会明显冷得多,说不定就冷得不舒服了。
11我们该感到欣慰,二氧化碳给我们温暖使我们舒舒服服,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正在稳步升高,其恶迹也就由此而生。1958年,二氧化碳只占大气总量的0.0316%。此后,其浓度逐年悄悄攀升,而现在已达到0.0340%。据估算,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浓度将接近现在的两倍。
12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将要稍许升高。极地冰盖因此将开始融化。
13世界上大约90%的冰都聚积在巨大的南极冰盖中,另有8%在格陵兰冰盖。如果这些冰盖开始融化,海平面将要升高,其结果就是我上面描述的那个样子。
14可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什么正在不断升高呢?
15难辞其咎的有两个因素。首先,在近几个世纪中,先是煤,其后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快速增长的态势被用做燃料获取能量。这些燃料中所含的碳,在过去数百万年的岁月里一直安全地埋在地下,而现在正被烧成二氧化碳,并以每天数吨的速率大量排放到大气中。
16更糟的是,地球上的森林在不断消失,起先是慢慢地消失,但在近一两个世纪里其消失的速度相当快。现在,森林消失的速度是每分钟64英亩。
17不管取代森林的是草地、农田,还是灌木丛,其生产的植物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与森林是不相等的。因此,不仅是通过燃料的燃烧使更多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而且,随
着森林的消失,植物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减少了。
18但是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这个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并不是自行上升的。是人在烧煤、烧油和烧气。是人在砍伐森林。所以,人才是真正的元凶。
19怎么办呢?
20首先,我们必须拯救森林,乃至重植森林。
21第二,我们必须有新的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源。核能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认为核能太危险,也还有其他选择。有波浪能,潮汐能,风能,还有地球内部的热能。尤其是,还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
22诚然,这一切将需要时间、努力和金钱,但是,各个国家却把更多的时间、努力和金钱花在了对抗性的军事器械上,而这些军备只能毁灭我们大家。为了拯救我们大家而减少在这方面时间、努力和金钱的花费,难道我们应该反对吗?
Unit 5 B
进入太空的门户
艾萨克 · 阿西莫夫 航天飞机是我们进入太空的门户。它是第一艘名副其实的宇宙飞船。
2人类先前已进入了太空。多年来,他们一直是乘坐用后随即抛弃的飞行器进入太空的。人们进入太空,然后,载人的宇宙飞船再借助降落伞坠回地球。人是被接了回来,而飞船则被丢弃了。
3然而,航天飞机像宇宙飞船一样升空,随后像飞机一样降落。它就停在那里,随时准备再次使用。
4航天飞机不会去任何其他星球,只进入地球轨道,然后返回。这就是它为什么被称作“航天飞机”的缘故。它能往返飞行,不过去的时候,它宽敞的货物舱里满载大量货物。它能装载各种各样的卫星。进入轨道后,就将卫星卸下。航天飞机返回时,卫星就留在轨道上。你用不着给每个卫星提供各自的分离式火箭发动机。
5更重要的是,航天飞机能携带大型建筑结构的部件,并把它们停放在轨道上。最终会有许许多多的建筑构件,相互挨得很近,全都围绕地球运行。
6宇航员可以随机升空,穿着宇航服离开航天飞机,将所有的建筑构件拼装起来。到最后,他们就拥有了一座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物,那玩意儿实在太大,不可能作为整体一并发射出去。
7用这种办法,我们可以在太空建造一座发电站,那就是把一大块太阳能电池板,曝晒在阳光里,这些电池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换为电能。电能再进而转换为可以射向地球的微波,这些微波到了地球上又能重新转换为电能。
8我们还能用同样的方法,在太空中建造电脑化的工厂。这些工厂可以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特性——高温与低温,大量的优质真空,而且一无重力。我们还能建造实验室与观察站。
9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建造大型的宇宙飞船。在地球上,飞船船体大半是让大型的燃料箱占用了。那是因为它要携带那么多的燃料,才能使飞船从地球上升起,并穿越大气层。而在外层空间,在远离地球的上空,没有大气层,地球的引力也微弱得多,因此需要的燃料也就少了,飞船的很大一部分可以供工作人员使用。让这些大型飞船去月球,比用老式火箭飞离地球要容易、便宜得多。
10在月球上,能建造一座采矿站。月球的地壳内,含有我们建造各类建筑所需要的各种矿物质,可以用来制造金属、混凝土、泥土和玻璃——而且全是在太空中制造的。我们无须使用这些地球本身始终亟需的资源。
11月球一旦能向我们提供所需要的这些建筑材料,我们就可以建造供人居住的大型太空站。我们能够制造钢质的、玻璃的、铝质的圆圈形建筑,或者是圆球形或圆筒形建筑物。我们可以在其内壁上盖一层泥土,并使之转动。这就产生了一股离心力,其作用就是模拟地球引力。太空站内有阳光照明,由太阳能提供动力。航天飞机能产生白昼与黑夜的效果,用泥土可以盖建地球上的房屋。成千上万的人都可以在这些太空居民点內生活。
12假如人类愿意投入时间、钱财与精力,所有这一切大约能在50年内予以实现,你们这样年纪的人,很多会直接参与其事。你们这一代将是第一代太空人。你们的同龄人长大后,会成为太空工程师和太空建筑工人,在观察站和实验室工作。他们会是月球采矿站的一个部分,在太空熔炼矿石。他们将维持发电站和工厂的生产,每次在太空居民点待上几个月——也许待上一辈子。
13你也许是第一支月球采矿队的成员,而你的儿女可能是率先登上某个小行星的,或是率先登上木星外围某个月球的第一批工作队员。
14如果我们有勇气闯过航天飞机为我们敞开的太空之门,进入太空,那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多么激动人心的情景!
Unit 6 The Making of a Surgeon
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自信的重要性。
1外科医师的成功之道 诺兰医生 一位医生怎样辨认自己终于成了一名“外科医师”的那一时刻呢?在我任住院主任医师的那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2我最后认定,问题的答案在于“自信”二字。当你能够对自己说:“任何外科病人我都能胜任进行治疗,我的治疗跟其他外科医生一样高明,甚至比任何外科医生都更为高明”——那时,而且只有到了那时,你才真正成了一名外科医师。当时我正接近那个时刻。
3就以我们几乎每晚都会碰到的急诊情况为例吧。在那一年的最初几个月,我一直害怕听到电话铃响。我知道电话铃声意味着又要作出一个生死攸关的决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我告诉沃尔特或拉里对于某一特殊情况应如何处理之后,我就很难再重新入睡了。我会重温那位急诊病人的整个病情,常常会怀疑自己是否作出了不妥的决定。不止一次,在我躺了一个小时还睡不着之后,我会在凌晨两三点钟从床上跳起来,穿好衣服,驾车去医院亲自探视病人。唯有这样我才能找到安心休息所需要的内心平静。
4然而,在我做住院医生的最后一个月,睡眠已不再是个问题了。在有些情况下我仍然不能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但我已学会把这看做一个外科医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一个永远也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我已能适应它了。所以,我一旦经过深思熟虑作出某个决定,就不再去多想它了。多想也不会有什么帮助,而且我知道,凭我的知识和经验,我作出的任何决定肯定都是稳妥的。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
5在手术室里我也同样充满信心。我知道自己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足以对付我在开业行医中将会碰到的任何外科病例。当我切开病人的腹部或胸腔时,我不再紧张得瑟瑟发抖了。我知道,即使碰上事先无法预见其问题所在的病例,我也能处置我发现的任何情况。我战战兢兢地治疗过交在我手上的腹部刺伤、肺部穿孔以及复合性骨折等病例。这类外科手术我已经战战兢兢地干了五年。我再也不必担惊受怕了。
6而且,我也不再怕犯错误了。我知道在我出去开业行医时,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就会不可避免地出差错;我会给不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开刀,也可能会把需要动手术的病人忽略过去。五年前——甚至一年前——如果我不得不为一次判断上的失误负全部责任的话,我是没法容忍自己的。现在我能了。我仍然害怕犯错误——愿意竭尽全力避免出错——但我知道这是外科医师生活的一部分。我之所以能够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是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能避免出差错,那么换了任何别的外科医生很可能也不能避免。
7这些话听上去很自负,而且我以为这的确是自负——但外科医师就是需要这种自负。当他受到行医中必定会遇到的重重疑虑的煎熬时,他需要“自负”来支撑自己度过这些难受的时刻。他必须觉得,他与世上任何一位外科医生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还技高一筹。你管这叫自负也好,叫自信也罢;不管你叫它什么,反正我是有了。
Unit 6 B
夜间出诊的医生
M.H.内尔森
1“当名医生真叫人羡慕„„”;“多走运,你当上了医生„„”干医生这行当,难道真的叫
人羡慕?我倒认为,凡是当医生的全都倒了霉。凡是学医的都该去查一下脑子是否正常。
2你可能会觉得我是想换个行当干干。嗯,这会儿我倒是真想换换。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即便是医生也还有几个朋友——当医生就是能长阅历。阅历!我才不需要这种阅历呢。我想要的是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卧榻,温暖舒适,无人打搅。我实在太需要这样一张床了。最好把所有的电话机,统统扔到就近的一口水井里去,这才是我所要的。
3这些念头就这样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我正开着我的那辆微型汽车在伦敦东区雾蒙蒙的小街陋巷里转悠,此刻正是12月某个凌晨的3点45分。我是坐在微型车中的救死扶伤、身披厚外套、肩挎医药箱的天使。我在这讨厌的凌晨时刻,摸黑急速驶过利埃大桥,泥浆在车窗上沙沙溅响,发热器先是吹热风,然后又吹冷风;那张对畸形骆驼才适合的车座,硌得我的脊背又酸又痛;路边空荡荡的加油站四周雾气缭绕——这时候,我并不觉得自己像个救护天使。我希望此刻是躺在法国南部的海滩上。你尽可以叫我坏医生,你爱怎么叫都行,可你千万别在12月的某个凌晨三点半打电话把我叫起,就为那只疼了已有两个星期的耳朵。
4当然喽,当医生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也有称心如意的时刻。偶尔人们真的病了,偶尔你确实能帮上忙,偶尔凌晨两点光景,有人会拿给你一杯水和一块硬邦邦的糕饼——这么一来,你就会担心自己是否样样事情都做周全了。可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样样事情”不外乎例行公事那一套: 望气色,问病情,号脉听声,开药,注射,打电话叫救护车,然后再去看下一个病人。
5而急诊服务总机,总是那个沉着、亲切的女子声音,为你派车送病人去医院——你在城里某个危险地段,在那寒冷、阴暗、又脏又臭的电话亭里,那头传来的却是个悦耳的声音。嗬,这种生活还真有让人感到得其所哉的时刻,确实是这样。
Unit 7
Not on My Block
人们认为埃塞尔·阿姆斯特德准是疯了,竟然敢去面对那些在她房子外面贩卖毒品的年轻人。但埃塞尔已忍无可忍。她鼓足勇气,走出去跟那帮人谈话。下面就是所发生的故事。
1离开我这个街区 琳恩·罗塞利尼 埃塞尔·阿姆斯特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栋灰色的联房。房子里多出了一间卧室,还有一个很大的后院,可以让她的小外孙和外孙女在那儿玩耍。那个大理石的门廊将是夏天夜晚坐着乘凉的理想场所。
2但搬进来后的第一个晚上,当阿姆斯特德下班回到家时,她却发现有一帮样子很凶的人坐在她家门前的台阶上。
3她大吃一惊,说道:“请原谅,我住在这儿。”那一帮七个年轻人不情愿地站了起来,用冷酷无情的目光盯着她看。一走进去,阿姆斯特德就锁上门,从窗口往外看。她吃惊地发现那几个年轻人已经又坐在了她家的台阶上。
4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阿姆斯特德了解到她那栋房子过去长期空关时,曾被一些毒品贩子用来在前面台阶下面藏过毒品。当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经过时,毒品贩子就在门廊上做生意。吸毒成瘾的人就在房子后面的小路上注射毒品,并在后院里随地撒尿。
5阿姆斯特德对占用她家前门的那些人不抱任何幻想。在东巴尔的摩那个充满犯罪与暴力的奥利弗地区居住的十年间,几乎每个晚上,她躺在床上都能听到毒品战激烈进行时的枪击声。但是,(在)这栋房子,有毒品贩子经常出没于她的门廊却是最糟糕的。
6有时候她一天要报警好几次,恳请警察把这些毒品贩子驱散。但警车一旦在街角消失,那些毒品贩子们又会陆陆续续地回来。
7作为一个50多岁、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的母亲,阿姆斯特德从未想像过要进行这场战斗。但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奋起应付突如其来的挑战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她自己的女儿染上毒瘾,她的小外孙和外孙女需要人领养时,阿姆斯特德就把那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领来照管了。
82000年9月的一个夜晚,在她迁入新居后大约一个月的时候,阿姆斯特德向上帝祈祷:“明天我要跟那些家伙谈一谈。请帮助我。”
9第二天,她直接找到那帮人的头,一个身穿牛仔裤、白色T恤衫的年轻人。阿姆斯特德的五脏六腑在翻滚,但她知道她绝不能露出恐惧的样子。
10“这里是我的地方,”她平静而温和地说,脸上一直挂着装出来的微笑。“我本不需要在进自己家时还要说一声‘请原谅’。”
11她对那个年轻人说,她不希望他和他的朋友们再当着她小外孙和外孙女的面贩卖毒品。他们必须离开她的住宅,离开隔壁空关的住宅,离开那个街角。
12那人一声不响。阿姆斯特德的心已跳到喉咙口。随后那人点了点头。那伙人离开了。但过了几天,他们又回来了。阿姆斯特德把她的要求重说了一遍。第二天、第三天又重说了一遍。
13随后,一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伙人开始听话了。他们转移到了下一个街区。冬天来了,他们把她房前路上的积雪扫干净,她生病的时候,他们还来看望她。不久,他们就开始喊她“大妈”了。
14她的外孙、外孙女们现在可以在街上打球了。有时候,那些年轻人也和他们一起玩。如果哪个孩子跟外婆顶嘴,某个年轻人就会说:“你不可以这样讲话。她是你外婆!”
15阿姆斯特德不停地“嘀咕”,警告他们轻易得来的钱有危险。“你们会被杀头的!”她对他们说。“还是干点正经事吧!”
16人们对她说,她跟那帮恶棍这样讲话真是太蠢了。尤其是在仅仅五个街区外另一个表明自己立场的大妈被杀之后。这个大妈叫安吉拉·道森。她只身与另一伙毒品贩子进行了一
场战斗——结果失败了。道森家的房子被人放火烧了,安吉拉、她的丈夫卡内尔和他们的五个孩子都死了,这一悲剧成了震惊全国的新闻。邻近地区内的一名男子受到指控。阿姆斯特德不认识安吉拉·道森,但她认识她的孩子。在这场致死的大火后,她更加当心了——但她并没有停止。
17而且她不仅仅限于谈话。她一直是社区组织巴尔的摩发展领导才能联合会(BUILD)的推动力。他们一起把毒品贩子从一块空地上赶走,在那里建了一个儿童游乐场。他们在学校里开办了一项放学后的校内活动,让孩子们不要到街上去。他们促使市里和当地的教堂加快了重建弃房的步伐。
18不久前,阿姆斯特德偶然碰见了过去常在她门前台阶上荡来荡去的那伙人中的一个。“嗨,大妈!”那人大喊了一声,一边紧紧地拥抱着她。他告诉她,他已经找到一份工作,接着又说:“我真要谢谢你当年给我们嘀咕的那些话。”
19阿姆斯特德对她产生的影响很是谦虚。她只是说:“知道自己那番话至少说服了一个年轻人,这就让我很开心了。”
你会怎样处置企图偷你钱包的家伙?琼斯太太无疑让试图偷她钱包的男孩大吃一惊。
Unit 7 B
谢谢您,太太
兰斯顿·休斯 她是个身材高大的妇人,挎着个大钱包,独自一人走着。此时差不多是深夜11点。一个男孩从她身后冲了上去,想抢走她的钱包。钱包的背带断了,那股突如其来的重力使男孩失去平衡。他仰面四脚朝天地摔倒在人行道上。那身材高大的妇人径直转过身来,用脚踢他,然后伸手向下,揪住男孩衬衫的前胸,把他提了起来,使劲地摇晃他的身子。
2随后妇人说:“把我的钱包捡起来,小家伙,拿到这儿来。”
3她仍紧抓住他不放。但她弯下了身,好让他捡起钱包。接着她问:“你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害臊吗?”
4“是感到害臊,太太,”男孩回答说,他的衬衫前胸仍被紧紧揪着。
5“我要是松手,你会不会逃跑?”那妇人问。
6“会的,太太,”男孩说。
7“那我就不松手,”妇人说。她没有松手放开他。
8“太太,我很抱歉,”男孩悄声说。
9“嗯—哼!你的脸真脏。我还真想替你把那张脸好好洗一洗。家里就没人叫你洗洗脸?”
10“没人,太太,”男孩说。
11“那么,今晚你得把脸洗洗了,”高大身材的妇人说着,跨步向前走去,后边拖着那惶恐不安的男孩。
12男孩看上去似乎有十四、五岁,身体衰弱,瘦瘦的,穿着双网球鞋和一条牛仔裤。
13妇人说:“你该做我的儿子。我要教会你分辨好坏。这会儿我至少得把你的脸给洗洗干净。你肚子饿了吧?”
14“不饿,太太,”男孩说,“就松手放了我吧。”
15“刚才我拐弯的时候碍着你什么了?”妇人问。
16“没有,太太。”
17“那可是你自己找上我的啰,”妇人说。“既然找上来了,没这么快就完了。先生,你一辈子也忘不了我露艾拉·贝茨·华盛顿·琼斯太太。”
18男孩脸上冒出汗来,他开始挣扎。琼斯太太停下脚步,一把将他拽到自己身前,扼住他的脖子,继续连拖带拉地架着他往前走。到了她家门口,她把男孩拖进去,经过门厅,来到房子后部一间带家具的大房间。她打开灯,任房门敞开着。男孩可以听到这栋大房子里其他房客的谈笑声。其他房间的房门,有几扇也开着,所以他知道这妇人不是一个人单独住的。到了她屋子中间,那妇人仍扼着他脖子不放。
19她问:“你叫什么名字?”
20“罗杰,”男孩回答说。
21“这样吧,罗杰,你去洗涤槽那儿把脸洗洗,”那妇人说罢,总算松手放开他了。罗杰看看门,又看看妇人,再看看门,随后往洗涤槽那儿走去。
22“先把冷水放了,等热水来了再洗,”她说。“这儿有块干净毛巾。”
23“你要送我去坐牢吗?”男孩一边俯身在水槽里洗脸,一边问。
24“就凭你这张脸,我哪儿也不带你去,”妇人说。“我是想赶回家烧点东西吃的,而你却来抢我的钱包!大概你也没吃晚饭,是吗?”
25“我家里没人,”那男孩说。
26“那咱俩一起吃,”妇人说。“我看你一定是饿了,或者说一直就饿着,所以才想法偷我的钱包!”
27“我是想买双蓝色的绒面皮鞋,”男孩说。
28“嗯,那你也不必非要抢钱包去买绒面皮鞋啊,”露艾拉·贝茨·华盛顿·琼斯太太说。“你可以开口向我要嘛。”
29“太太?”
30男孩望着她,水从他脸庞上往下滴。长时间的沉默。好长一段时间的沉默。男孩把脸擦干以后,不知道别的该干什么,于是又擦拭起脸来;男孩转过身,暗自寻思接下来该做什么。房门开着。他想要朝门那儿直冲过去,沿门厅往外溜。他要跑,溜,溜之大吉!
31妇人坐在床上。过了一会儿她开口说:“我也年轻过,想要一些我没法得到的东西。”
32又是一阵长时间的沉默。男孩的嘴巴张了开来。随后他皱皱眉头,但自己并没意识到在皱眉头。
33妇人说:“嗯—哼!你想我接下来多半会说,可我没抢过别人的钱包。哼,我可没想要那么说。”停顿。沉默。“我也干过一些事,我可不想把这些告诉你,孩子——也不想告诉上帝,如果他还不知道的话。人总有一些共同之处。你坐一会儿,我给咱俩弄点吃的。你不妨用那把梳子把头发梳一下,让人看上去好顺眼些。”
34房间另外一角的屏风后面,是煤气灶和冰箱。琼斯太太站起身来,走到屏风后面。妇人没去注意那男孩,看他此刻是否还想逃跑;也没去注意那钱包,任其丢在她身后的床上。但是男孩倒很留神,特意坐在房间的另一侧,离钱包远远的,但是那妇人如要想看,一转眼就能从眼角看到他的坐处。他不相信妇人会信任他。而他又不希望妇人不信任他。再说,他现在可不想让人对自己有所怀疑。
35她将火腿煨豆热了一下,然后在餐桌上摆好餐具。关于男孩家住哪儿、家里有些什么人等等,凡是可能使他感到难堪的问题,妇人一概未问。吃饭时,反倒是妇人絮絮叨叨地告诉他,自己在一家旅馆美容厅工作,营业时间很长;搞美容是个什么样的活,在店里进进出出的有各种各样的女人:金发女郎啦,红发女郎啦,还有西班牙女郎。然后,把自己的蛋糕甜点,切了一半给他。
36“多吃点,孩子,”她说。
37他们吃完了饭,她站起身说:“嗨,这10元钱你拿着,给自己去买双蓝色的绒面皮鞋。
下次别再犯这样的错,去抢夺我的、或是别的什么人的钱包——因为从歪门邪道搞来的鞋子,会烧你的脚的。我现在得休息了。但是孩子啊,我希望你从今往后好好做人。”
38她领着他穿过房厅,来到前门,打开了门。“晚安!要好好做人呵,孩子!”她说,男孩走下台阶时,她望着大街。
39除了“谢谢您,太太”外,那男孩还想对露艾拉·贝茨·华盛顿·琼斯太太说点什么,可是当他到了台阶下转过身,看着门口那个身材高大的妇人时,尽管他的嘴唇挪动了几下,结果就连那句“谢谢”的话也没能说出来。然后,她随手把门关上。
Unit 8 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曾想到过在考试中作弊吗?当然没有。可是有些学生并不那么诚实„„
1诚实:难道它正在变得不合时宜? 斯泰茜娅·罗宾斯 根据最近的一次民意测验,百分之六十一的美国学生承认曾在考试中至少作过一次弊。人们可以争论说,这样一种回答也许没有多大意义。毕竟大多数学生都曾受到过偷看邻座考卷的诱惑。而学生们在评价这类行为时有时对自己过于严格。不过,还有别的一些迹象也表明,中学里的作弊现象可能是在上升。
2越来越多的州要求学生通过能力测试以取得中学毕业文凭。很多教育学家担心,更多地利用州级考试将会导致作弊的相应增加。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纽约州的一些学生,他们因拥有并出售州教育董事会的考卷样本而受到刑事轻罪指控。
3现在作弊也被看作是大学的一大问题了。一些教授说他们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学期论文这一要求,因为很多学生购买预先写好的各种学期论文,教授们再也查不出所有的作弊者了。
4除了谈论学生作弊的上升外,全国各地的大学已决定采取一切措施。例如,马里兰大学心理系就开展了一场制止某种作弊形式的运动。当409名学生考完试鱼贯离开教室时,他们发现除了一个出口外,所有的出口都堵住了。监考人员要求每个学生出示贴有照片的身份证。那些说把身份证留在宿舍或家中的学生都被拍了面部照。这一运动的目的是捉拿“冒名顶替者”,即帮别人代考的学生。
5马里兰大学的大多数学生都鼓掌欢迎这一运动。校刊社论说:“就像警察逮捕违法超速驾车者一样,这一运动的目的并不是要捉拿所有的人,而是抓住足够的作弊者以便把信息传开去。”
6我们经常听人谈起“美好的往日”,说是那时的美国人比现在好,比现在幸福,也比现在诚实。但他们真的较诚实吗?也许在很久以前,他们确实更诚实,因为那时的生活跟今天的生活大不相同。
7中、小学学生过去都知道亚伯拉罕·林肯步行五英里把多收的一分钱还给顾客的故事。我们已经把这类故事看成了神话。但就林肯来说,这故事却是真实的„„而不像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那样是杜撰的。华盛顿的第一位传记作者虚构了小乔治对父亲说“我不能说谎,我用斧子砍倒了樱桃树”的故事。然而,在两个故事中都很重要的一点是,诚实过去一向被看作是美国人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而且这仅仅是许许多多故事中的两个故事。上个世纪的学生一般都不读“娱乐性的”故事。他们读的都是些传授道德标准的故事。这类故事非常明确地指出,说谎、骗人、偷东西的孩子决没有好下场。
9做父母的很可能进一步加强了这些道德标准。是不是真的如此就很难知道了。但我们的确知道,过去的孩子听不到父母谈论在所得税上欺骗政府的事——那时候还没有所得税。
10林肯的故事中提供了一个线索,说明为什么过去的美国人也许是比较诚实的。这就是林肯认识他的顾客,他们都住在同一个小镇上。一家大的超级市场的结账员会把多收的钱还给顾客吗?可能性较小。反之,在一家夫妻经营的小旅馆过夜的客人会偷毛巾吗?可能性也
不大。
11也许这就告诉我们,人们需要互相了解才能达到最诚实的境界。
12绝大多数美国人仍然认为诚实是美国人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各级都有许多监督委员会。虽然学校、商界和政府中的作弊和欺诈行为近年来似乎比过去多了许多,但这会不会是由于我们越来越善于揭露这类不诚实行为的缘故呢?
13有某些证据表明,欺诈行为可消可长,有起有伏。当时世艰难时,偷窃和欺骗事件通常便会增多。当形势好转时,这类事件往往就会减少。
14学校中的作弊现象也往往有涨有落。但它似乎跟经济没有什么联系。
15许多教育学家认为,当学生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以后,他们就不大可能作弊了。令人惊奇的是,某些防止作弊的努力可能反而促使学生作弊——一个人可能会感到“他们反正不信任我”,于是便很想“击败这个制度”。不信任可以有传染性。但是,信任也可以有传染性。
Unit 8 B 如何真实地表现自我
丹尼斯 · 韦特莱
1我爷爷奶奶认为,一个人要么是诚实的,要么就是不诚实的,不存在非此非彼的中间角色。他们家起居室的墙上,挂有一句简单的箴言:“漫漫人生,好似一片田野雪被新铺;步步脚印,显示我选定的行经之路。”关于这句箴言,他们无须作任何解释——他们生活方式的本身,就印证了这句格言。
2他们凭直觉意识到,笃实正直,意味着个人具有明确的道德、伦理标准。既不因考虑自身利益而牺牲原则,也不迁就于眼下的一时一事。为人正直,是判断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不幸的是,如今却缺少正直这一品质,并且日见其少。然而正直诚实正是社会各个领域的真实底线,也是我们个人自身所必须拥有的律己准绳。要了解其价值的有效检测手段,不妨看一下我所说的“三位一体正直准则”,它由三项关键的原则组成:
3在个人压力面前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有个故事,说的是一家著名医院里的一名手术室护士,她第一天参加外科手术,其职责是在腹部手术过程中,确保所有医疗器械和材料的充分准备和安全使用。该护士对主刀大夫说:“你只取出来11块海绵,而我们总共用了12块,我们必须找到这最后一块。”
4“我全都取出来了嘛,”主刀医生说,“我们要缝刀口了。”
5“你不能这么做,先生,”那个护士新手反对说。“请您为病人想一想„„”
6主刀医生微笑地抬起了脚,让护士看那第十二块海绵。他对她说:“你肯定会干得很出色的,不管是在这家医院还是在别家医院。”
7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就绝不能往后退缩。
8要坚持表彰那些本该得到表扬的人。不要害怕那些想法比你高明或者比你更聪明的人。
9大卫·奥格威,是奥美广告公司的创始人,他很清楚地表明了上述观点。他给新任命的办公室主管人员,各送去一具五只一组、按大小依次套叠的俄罗斯套娃。在内层最小的娃娃里放了一张他写的字条:“假如我们每人手下雇用的都是些比自己矮小的人,那么我们就会成为一家侏儒公司。反之,如果我们手下的雇员都比自己高大,那么奥美公司将成为一家巨人公司。”果不其然,后来这家公司真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受人推崇的广告公司之一。
10要诚实而坦然地展示你真实的自我。那些缺乏真实核心价值的人,依赖外部因素——他们的外貌或地位——来保持自我的良好感觉。他们免不了要竭尽所能地来维护这部分华而不实的外观,却很少会去努力开发他们内在的价值,促进个人的成长。
11因此,应显示自己的本色。对你个人生活中不太亮丽的部分,别想方设法去掩饰。难应付的,就使出点狠劲来应付。换句话说,面对现实,在应对人生挑战时应显示出足够的成人气概。
12自尊和问心无愧,是诚实正直的强固组成部分,也是丰富你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13诚实正直,意味着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这是正当的事,并非只是出于一时之兴,也不是为了冠冕堂皇地应付场面。有原则的生活,不屈从于声色犬马、放荡自流,必会使你获得成功。它将引领你心安理得地进入21世纪,而无须通过后视镜检测你的人生轨迹。我的爷爷奶奶就是这么教育我的。
Unit 9 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
阿西莫夫说明了为什么智力远非只是在智力测验中取得高分。
1智力到底是什么? 艾萨克·阿西莫夫 智力到底是什么呢?当我在部队服役时,我曾接受过一种所有士兵都参加的智能测验,在标准得分为100的情况下,我得了160分。基地上没有哪个人曾见过这样的高分,于是他们便对我大加吹捧了两个小时之久。(这对我毫无意义。第二天我仍然是一名列兵,最高的职务是担任伙食值勤员。)
2我一生中一直得到这样的高分,因此便有一种自鸣得意之感,认为自己非常聪明,而且期望别人也这样认为。然而,实际上,难道这类分数不是仅仅意味着我很善于回答那些编制智力测验的人们——智力爱好跟我类似的人们——认为值得回答的那类学究式的问题吗?
3比方说吧,我过去有位汽车修理师,据我估计,在这类智力测验中,他的得分不大可能会超过80。我过去总是想当然地以为我比他聪明得多。然而,每当我的汽车出了毛病,我总是急急忙忙地去找他,焦急地注视着他检查汽车的主要部位,恭听着他的见解,仿佛聆听神谕一般——而他总能把我的汽车修好。
4那好,假定让我的汽车修理师来为智力测验设计题目。或是让一位木匠、一个农夫或者是除了学究以外的几乎任何一个人来设计题目。按每一次这类的测验来衡量,我都会表明自己是一个笨蛋,而且我也会真的成为一个笨蛋。在一个无法运用我所受过的学校训练以及我在词语方面的才能,而不得不用双手工作,做一些复杂或艰苦的事情的世界上,我会干得很差劲。因此,我的智力并不是绝对的。它的价值是由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决定的。它的数值是由那个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决定的,他们作为这类事情的仲裁人已设法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我们身上。
5再来考虑一下我的汽车修理师吧。他有个习惯,每次见到我都要跟我讲些笑话。有一次他从汽车引擎罩下面抬起头来说:“博士,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走进一家五金店买钉子。他把两个手指头一起放在柜台上,用另一只手做了几次锤击动作。”“店员给他拿来一把锤子。他摇摇头,指了指他正在敲击的那两个手指头。店员给他拿来了钉子。他选出了自己需要的尺寸,然后就走了。听好,博士,接着进来的是一个瞎子。他要买剪刀。你猜他是怎样表示的呢?”
6我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了几次剪切动作。我的汽车修理师一看就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说:“啊,你这个笨蛋,他是用他的嗓子说他要买剪刀的。”接着他又沾沾自喜地说:“今天我用这个问题把我所有的主顾都考了一下。”“上当的人多吗?”我问。“不少,”他说。“但我事先就吃准你一定会上当。”“那为什么?”我问。“因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博士,我知道你不会太精明的。”
7我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他的话不无道理。
Unit 9 B 大头针上的天使
亚历山大·卡兰德拉 前些时候,我接到一个同事的电话,问我可否就一道考题的打分作一下仲裁。他打算给一个学生的物理考题答案打零分,而那位学生却声称,如果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是专门要和学生作对,他就该得满分,也一定会得到满分。师生俩同意把这事交给一个不带偏见的仲裁人来处理,于是我就被选中了。
2我来到同事的办公室,读了考题:“证明如何借助气压表测定出大楼的高度。”
3学生答道:“把气压表带至楼顶,在气压表上系一根长绳,将表下垂至地面,然后将其
收回,绳子的长度即为大楼的高度。”
4我指出,该生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得满分,因为他圆满而正确地回答了这道考题。话又得说回来,要是给满分的话,这位学生的物理课成绩就能得高分。高分应证明学生在物理学方面的能力,而这一解答并不能证实一点。于是我建议再给该生一次机会,让他再解答一遍。我同事答应了,这我不觉得奇怪,但我没料到那学生居然也答应了。
5我给这学生6分钟时间答题,并提醒他答案必须显示出物理学方面的某些知识。5分钟过去了,他仍一字未著,我问他是不是想放弃,他说不。对这问题他有好几个答案;他只是在考虑选取最佳的一种。我抱歉打搅了他,请他接着思考。在最后一分钟,他匆匆写出了如下答案:
6“将气压表带上楼顶,在顶沿俯身抛下气压表,同时用秒表测定气压表的下落时间。随后用S=1/2at2的公式,即可求出大楼的高度。”
7到这时候,我问我的同事是否让步。他同意了,我差不多给了这个学生满分。
8我正要离开办公室,突然想到这学生说过他还有别的解答方法,便问他具体有哪些。“哦,有呀,”他说,“借助气压表,能有多种方式测得大楼的高度。例如,你可以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把气压表拿到室外,量出气压表的高度及其影长,以及大楼的阴影的长度,然后用个简单比例法就可求得大楼的高度。”
9“很好,”我说。“还有呢?”
10“还有,”他说,“有种最基本的测量办法你一定会喜欢。用这种办法,你拿着气压表开始爬楼,一边爬一边在墙上标出气压表的高度。然后数一下有多少个标记,这样就能用气压表的单位长度,计算出大楼的高度。这是种相当直接的办法。”
11“当然,要是你想复杂一点的话,可以把气压表拴在绳子的一端,让它像钟摆那样摆动,然后分别测出它在街道睡眠及大楼顶部的g值。根据这两个g值的差数,按理可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12最后他说,这一问题有多种解答方式。“最便捷的一种办法可能是,”他说,“拿着气压表去底楼,敲敲主管人的房门。主管人来开门时,你这么跟他说:‘主管先生,我有个挺不错的气压表。要是你能告诉我这幢楼的高度,我就把气压表送给你。’”这时我就问这个学生,他是否真得不知道这道题的常规解法。他承认他知道,但是他说,他厌倦了中学和大学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因为他们总想教他如何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如何用一种学究式的方法探索学科深层的内在逻辑,就像在“新数学”中常做那样,而不是把这一学科的结构教给他。有了这个念头,他便决定重新搬出中世纪烦琐经院哲学的那一套来开个学术性玩笑,向患有人造地球卫星恐惧症的美国课堂教育进行挑战。
Unit 10 Profits of Praise
我们是不是指责别人太快而表扬别人太慢呢?看来是的。
1赞扬的好处 珍妮特·格雷厄姆 我在纽约一家生意繁忙的餐馆做女侍的第一天,令人精疲力竭的第一天,就要结束了。我的帽子歪了,围裙上污迹斑斑,两脚疼痛。我感到手中盛着食物的托盘越来越重。我又疲倦又沮丧,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法干好。当我为有好几个孩子的一家人开好一份复杂的账单时——因为这些孩子在要冰淇淋时换来换去有十几次之多——我便准备辞职不干了。
2这时候,那位做父亲的一边把小费交给我,一边对我微微一笑,“干得很好,”他说。“你对我们照顾得真是太好了。”
3听了这话,我的倦意顿时消失了。我对他也报以微笑。后来,经理问我对第一天感觉怎样时,我说:“好极了!”那两句赞扬的话改变了一切。
4对于人的精神来说,赞扬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便不能开花生长。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动不动就对别人刮起批评的寒风,不知为什么却不愿意把表扬的温暖阳光给予我们的同伴。
5只要一句话就能带来这样的欢乐,我们为什么却不愿意这样做呢?我有一个到处旅行的朋友总是努力学一点她要去访问的国家的语言。她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语言学家,但她的确知道怎样用几种语言说一个词——“美极了”。她可以对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或者对一个从身上掏出全家照的寂寞的推销员用上这个词。这种能力为她在全世界赢得了朋友。
6奇怪的是我们对赞扬何其慎重。这也许是因为我们很少有人知道怎样大大方方地接受赞扬。相反,我们往往会不知所措,对于我们实际上非常乐意听到的话却耸耸肩膀不屑理睬。由于这种防御性的反应,给人以直接的赞扬就变得极为困难了。一些最宝贵的赞许鼓励之词往往是在信中或通过朋友间接地传达给我们,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想到那些充满恶意的言词传播的速度之快,我们就会感到,人们没有做出更多的努力来传递令人愉快、使人高兴的评语似乎是太遗憾了。
7对于通常不为人们注意或提及的努力加以赞扬是特别有益的。艺术家因画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而受到赞美,厨师因烧出一顿美餐而受到称赞。但是当你的衬衫被洗得干干净净,烫得平平整整时,你可曾告诉过洗衣店的经理你是多么高兴吗?你可曾因为你的报童每年365天都按时送报上门而夸奖过他吗?
8那些从事例行工作的人们特别懂得赞扬的意义,如汽车加油站的服务员、女侍者——甚至家庭主妇。当你走进一家住房时,你可曾说过:“多么整洁的房间啊!”几乎没有人这么说过。家庭劳动之所以被认为是沉闷乏味的苦差使,原因就在于此。人们经常对一些比较容易而又令人满意的活动,如插花,加以评论;但对像擦地板这样又苦又脏的工作却不予置评。莎士比亚说过:“对我们的称赞就是给予我们的报酬。”既然在很多情况下,称赞是家庭主妇得到的唯一报酬,因此在所有的人中,她理应得到自己的一份赞扬。
9母亲们本能地知道,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然而对于运用这一规律,我们的感觉并非一直都很敏锐。有一天,我因为孩子们在争吵而批评他们:“你们就永远不能安安静静地玩耍吗?”我大声说道。苏珊娜疑惑地看着我。“我们当然能,”她说。“可是在我们安安静静玩耍时,你却不注意我们。”
10对赞扬的重要性教师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有一位教师写道,如果教师不用挑剔的红墨水把学生们的作文改得一塌糊涂,而是找出一两处比上一次做得好的地方并给予好评,他就会得到更富有建设性的结果。“我相信,当学生交上一篇超过他平时水平的作文时,他自己心中是有数的,”这位教师写道,“因此,他如饥似渴地等待着老师在页边空白处写上一段简短的评语从而向他表明老师也注意到了他的进步。”
11行为科学家已经做过无数试验,证明任何人都往往会重复一个立即产生出愉快结果的动作。在一次这样的试验中,若干学生被分为三个组,连续五天每天都对他们进行算术测验。第一组自始至终都因上次测验的成绩而受到表扬;另一组却受到批评,而第三组则无人理睬。
12毫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受到表扬的学生进步显著。那些受到批评的学生也有进步,但并不那么显著。而那些无人理睬的学生,他们的分数却几乎没有什么提高。有趣的是,最聪明的孩子从批评中得到的帮助跟从表扬中得到的帮助一样多,但能力较低的孩子却对批评的反应很差,他们最需要表扬。然而后者恰恰是在大多数学校中得不到赞许鼓励的孩子。
13对于赞扬只需要给予者付出片刻的思索和片刻的努力——或者是很快地打个电话传递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花五分钟的时间写一封感谢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谓少矣——然而考虑一下它可能产生的效果吧。马克·吐温曾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
14所以,让我们随时注意周围各种小小的优点并加以评论吧。我们将不仅给别人的生活
带来欢乐。而且还常常会给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Unit 10 B
我那首既妙又糟的小诗
巴德·舒尔伯格
1我八九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我母亲读了那首诗激动得哭了。“巴迪,这一首优美的好诗,不真是你写的吧?”我既难为情,又自豪之极,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我母亲赞不绝口。哇,这简直是首天才之作。
2我满脸放光。“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我问。我迫不及待地要让他读我的杰作。母亲说希望他能在7点左右回来,那天下午,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他回来作准备。我先用最漂亮的一手花体字把诗抄写出来,再用彩色蜡笔画上一圈精致的花边。接着我便开始等待。7点钟就要到了,我自信地把诗放在餐桌上父亲座位前的盘子里。
3然而到了7点,我父亲并没有回来。七点一刻。七点半。心这么悬着,简直让我受不了。我敬佩父亲。他是好莱坞派拉蒙电影公司的头头,但他是以作家身份开始其影艺生涯的。他会比我母亲更能欣赏我的这首绝妙好诗。
4这天晚上差不多8点了父亲才匆匆回家来。他晚饭迟到了一个小时,他的心情很糟,似乎随时都会发作。他坐不下来,只是手里拿着杯酒绕着长餐桌走动,一边恶狠狠地咒骂着他的雇员们。
5“你想,影片今晚本来可以拍完的,”父亲嚷道。“可那蠢婆娘的漂亮的空脑瓜里突然冒出个鬼念头,说是最后一场戏她演不了啦。这个傻乎乎的木头美人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整个公司只得干守在那儿,每分钟公司要损失1000美元!到头来我还得求她回来!”
6他踱着步,一转身,在自己的盘子前停下来,张大眼睛瞧着。一阵令人心悬的沉默。“这是什么玩意儿?”他伸手去拿我的诗。
7“本,发生了件了不起的事,”母亲开口了。“巴德写了他的第一首诗。一首好诗,绝对精„„”
8“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说。
9他读那首诗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脸对着盘子。总共才10行诗,可似乎延续了好几个小时。只听见他把诗丢回桌上。决定性的时刻到了。
10“我想这诗写得糟透了,”他说。
11我头都抬不起来。两眼顿时模糊了。
12“本,有时我真没法理解你,”是母亲在说话。“他还只是个孩子。现在你可不是在你的摄影棚里。这是他破天荒写的第一首诗啊。他需要鼓励。”
13“我真不明白,”父亲毫不让步。“这世上歪诗还不够多吗?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巴迪非得当诗人不可。”
14我一刻也呆不下去了。我冲出餐厅,跑回自己房间,扑倒在床上抽泣着。等我哭着把我失望之极的痛苦都发泄出来以后,我听见父母还在餐桌旁为我的第一首诗争吵不休。
15这件生活小事也许到此为止了,可对我来说,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几年后我重读这首处女作,虽然很不情愿,但不得不同意父亲的无情判断。这的确是首很糟糕的歪诗。过了些日子,我鼓起勇气给他看了新的习作——一个短篇小说。父亲说写得过火了点,可并非一无是处。我渐渐学会修改稿子。母亲也渐渐学会对我加以批评而不致让我一蹶不振。你可以说,我们大家都学有所获。那时我就要12岁了。
16当我渐渐涉足其他作品以及戏剧、电影的写作时,我越来越体会到自己是何等的幸运。我有个会说“巴迪,真是你写的?太棒了!”的母亲,还有个大摇其头、一句“我看糟透了”就说得我哭鼻子的父亲。一个作家——事实上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需要那种母亲的力
量,所有创造皆从中产生的那股爱的力量;然而,仅有母亲的力量是不完全的,甚至会使人误入歧途并最终导致毁灭。还需要另一种力量的平衡,它告诫你:“要观察、倾听、反思、提高。”
17我童年时的这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的声音多年来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妙极了„„糟透了„„妙极了„„糟透了——就像方向相反的两股劲风,不停地在吹打着我。我努力把握住我的生活小舟,不让它被来自任何一方的风掀翻。在同样出于爱心的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间,我努力把握住自己的正确航向。
第五篇:精读课文翻译(下)
Unit Seven
我对人类的了解越多,对他们的期望就越低。和以前相比,我现在常常以较宽松的标准 把一个人叫做好人。10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
论人性
弗兰克,莉迪亚·汉默尔 人性是性格、气质和性情的基础,性格正是基于这种牢不可破的基质之上的,它必须以这 种基质的形式存在,并将它保留终生,这种基质,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本性。
人类的本性不会也不能改变,只有一些表面特征才会变化、改善和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 改变人们的风格、举止、衣着和习惯。一项历史研究表明,曾经行走在地球上的古人们和今 天的男男女女们受着同样的基本力量驱使,被同样的激情左右并有着同样的抱负,时至今日,对幸福的追求仍然是全世界人类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此外,没有人希望改变自己的本性,有人可能会觊觎总统或国王的职位,但不会和他们交 换位置,除非那意味着他自己身份的继续。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独特个体,而且,就他而 言,他就是宇宙的中心,有别于其他任何人。如果有人把史密斯先生误认作琼斯先生,这人 就该道歉。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而环境和教育对性格的影响都极其有限。两个人从 相同的经历中也不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但是两个人会各自分析这些事件并将它们融合到自己 丰富的生活模式中去。人性总是忠于它本身,而不受信仰或教育体制左右。一个人的个性和 他独特的天性在出生时就已经形成了,而且不会改变。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无论是否有 机会发展,都保持为潜力。在遭受压力或兴趣变化的情况下,他们会部分或全部地消失相当 一段时间,但是没有什么能永久地改变他们,也没有什么能把他们抹去。
人性的恒定性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没有人相信一个人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他的本性。这就是 为什么一个恶名远扬的人很难重建公众对他的信心。人们凭经验知道某一年中表现出无赖性 格的人不太可能在第二年有任何改观。小偷也不会变成值得信赖的员工。吝啬鬼也不可能变 成慈善家。而且,一个人不会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变成谎话精、懦夫或叛徒,如果那时候他是,那么早在他性格形成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了。大罪犯最初都是小罪犯,正如大橡树最初都是小 橡果。
尽管人类有完美的潜质,但事实上他远远没有达到完美。如果事实上他已经是完美的,那 么那些神父、教师和人道主义者便会无事可做; 那些教堂、学校、法庭和监狱便会无所用处。因此虽然人性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研究它、控制它和引导它。而且这应该是我们 的宗教机构、教育机构和社会机构的最高职能。人类在胚胎期是完美的,就好比一粒种子,在幼芽期是完美的一样。精神是完美的,但它 栖居到人类肉体结构中后,便参与其中,表现出后者的不完美。在它与物质的联系过程中呈 现出凡人的弱点、欲望和局限。但是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却仍能免遭邪恶的染指和玷污。只有外在的人——个性和躯体,由于无知、思想错误和违反自然规律而变得不完美。外在的 人,原本也是完美的,但是由于人类如此的亵渎和滥用,今天,它已经与原型相去甚远。
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人类是伟大和高尚的,尽管他的过错和弱点不断地暴露在我们面前。只 有当人类行为偏离常规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对好邻居、良民、慈父和贞夫视而不见,但杀人犯、抢劫犯或殴打妻子的人却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因为这些行为非同寻常。
人类固有的优点还体现在不计其数的英雄主义行为、充满无私和牺牲精神的举动上,每天 我们都会读到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他人生命的事迹: 有人跃入水中拯救溺水的泳者; 有人 冲进火场将陌生人带出险境; 有人从死亡的车轮下救出孩子; 许多人献出鲜血使他人生命得 以延续。数不胜数的不知姓名、不被记载的人们,不仅在战场上,而且还在战争的大后方,为了他们的同胞献出了生命。人性不会也不能改变,它只展现它固有的模式。它有天性而且这种天性的规律是可知的。我们只能尽力去了解人类的真实面貌。
Unit Eight 安全带可以避免乘客在车祸中受伤或死亡,这几乎是常识。但是,约翰.亚当斯最近所 做的研究得出了更加复杂的统计数据。当司机系着安全带时,他们开车无所顾忌,更多车祸 因此而发生。
座椅安全带的隐患
大卫·布杰克里 座椅安全带固然能降低我们在车祸中死亡的危险,但从统计数据看,情况并不是那么绝对。事实上,据一位研究者说,安全带可能会使人们在驾车时更加肆无忌惮。对于这个有危险的世界,如果有一件事我们还算了解,那就是座椅安全带可以救命。当然,它确实可以救命。但实际情况通常要更混乱、更复杂。伦敦大学学院的风险专家、地理学荣 誉教授约翰· 亚当斯早就质疑安全带能保证驾车安全的信条。亚当斯最早开始查看统计数字 是早在 25 年前的事了。他的发现与人们的普遍看法恰恰相反——在 18 个强制使用安全带的 国家,要么交通事故死亡率根本没有变化,要么实际上反而导致了死亡率的净增长。怎么会这样?亚当斯用风险补偿的概念来解释这些数据资料,这个概念就是:人们往往会 根据他们意识到的风险程度的改变来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亚当斯解释说,假设一位司机 驾车途中要过一个窄弯道,这名司机是个男青年,那么他会受到自己对以下两方面认知的影 响:驾车的风险和驾车的回报。他所考虑的东西可能包括:能够准时上班或准时赶赴朋友的 饭局、让同伴对他的驾车技术留下深刻印象、使自己作为熟练驾车手的形象更加巩固。他还 可能考虑到自身的安全问题、长命百岁的愿望、对车上年幼乘客的责任感、撞毁自己的漂亮 新车或驾驶证被没收的代价。这些可能的担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还要考虑到天气和路况、交通拥挤的程度和所驾车子的性能。但亚当斯说,关键的是这个司机还将根据他对风险变化 的判断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他系上了安全带,而他的车子带有前、侧气囊和防滑刹车系 统,他驾起车来可能会更大胆。亚当斯强调说,问题就在于自我感觉安全的司机们实际上对其他司机、骑自行车者、行人 和自己车上的乘客来说是更大的危险(平均 80%的司机系安全带,而同车后座的乘客只有 68%系安全带)。风险补偿绝不仅限于驾车行为。亚当斯说,类似的还有表演高空秋千的艺 人、攀岩者或摩托车手。如果在他们的安全等式上增添某种安全装置——比如说分别给他们 一张救生网、一根保险绳或一个头盔——这个人可能就会试着做些平时认为很愚蠢的技巧性 表演。因此,安全带并非简单、直截了当地减少死亡人数,而是对风险和死亡事故进行了更 加复杂的再分配。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亚当斯提出人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方向盘中间 安一个尖头的木桩,司机开车时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或者在保险杠上装满炸药呢?这简直是丧 心病狂,是的,不过这确实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如何根据对风险的判断来调 整行为。日常生活中,风险是不断移动的靶子,而并不像统计数据那样是个固定数字。除了外部因 素外,每个人对于冒险都有自己内在的安全尺度。有些人天生大胆而有些人天生谨慎,还有 些人是宿命论者,他们会认为,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设计了死亡时间表,预先确定了我们的 死期。因此,对驾车风险做任何单一的测算所得到的肯定只是最粗略的基准数据。亚当斯引 用了这样的统计事实作例子: 青年男子发生严重撞车事故的概率比中年妇女高 100 倍。同样,在星期天凌晨 3 点钟驾车的人比同一天上午 10 点钟驾车的人死亡风险高出 100 多倍,有人格障碍的人比一般人死亡风险高 10 倍。亚当斯说,假如这个人还喝醉了,汇总所有这些因 素并分别加以考虑,就会得到一个具有统计性的预测: 一位心理失常又喝醉酒的青年男子在 午夜驾车,7 个小时后一位头脑清醒的中年妇女驾车去教堂,前者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概率 比后者高 270 万倍。
问题的要点就在于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承担风险所带 来的种种回报——无论是财产方面的、身体方面的,还是情感方面的。这正是风险赖以存在 的真实的人类社会。亚当斯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正如他把近期的一篇博客题目定为《关 键的是置人于死地的东西,而不是数字》。我们对风险的反应多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是 自发的行为(如戴水肺潜水)、是不可避免的(如公共交通)、还是强加给我们的(如空气质量); 取决于我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是我们能控制的(如驾驶)或是由别人控制的(如乘飞机);还取 决于这种潜在危险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好意(如医生的指令)、无意的(如自然因素)或恶意的(如谋杀和恐怖活动)。我们每天要做几十遍风险计算,但是可以确信的是,多数时候人们对 风险的计算自然而然或者说是出自本能,以至于我们几乎注意不到我们在做计算。
Unit Nine 在过去的五年里,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的住房价格增长速度是家庭收入增长速度的 12 倍.今天,该县中等家庭不得不将其收入的 54%用于购买位于该县的普通住房;在 2000 年,这个数字是 26%。形势如此严峻,以至于费尔法克斯县最近开始对年收入 90,000 美 元的家庭提供住房补贴;很快,这个数字可能提高到 110,000 美元。住房危机走向郊区
迈克尔·格伦沃尔德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曾经说经济大萧条造成 1/3 的美国人住房简陋、衣衫褴褛、营养 不良,然而 70 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却是穿着考究、营养日益过剩。但是,廉价房稀缺是一 场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而不仅仅是依靠福利为生的城市家庭的危机。这个问题已经波及中 产阶级,并向郊区蔓延,在那里服务工作者及其家属挤在过于狭小的公寓里,大学毕业生不 得不借宿在父母家,而消防队员、警察和教师在他们所服务的社区也买不起房。住房拥有率接近历史最高位,但有房户和无房户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有房户和房子离工 作单位 80 英里远的有房户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现在,1/3 的美国人花费至少 30%的收 入用于住房,联邦政府将这种情况定义为“无力支付”的负担,而有一半的穷打工仔花费至 少 50%的收入用于租房,这种情况被称为“极其严重”的负担。在过去 10 年里,房地产迅 猛发展,这使得在此之前就已经购置房产的美国人大赚特赚了一把,但现在廉价房对中、低 收入的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比税收、社会保险、汽油价格更严重的问题。美国曾经非常关注廉价房问题。1934 年和 1937 年,罗斯福签署了住房立法,提供抵押贷 款、政府公寓,并为那些穷困潦倒的工人提供建筑工作。1949 年,国会树立了官方目标— —“让每一个美国家庭都能拥有一个体面的家和宜居环境,”而到了 1974 年,尼克松总统开 始对数以百万计的低收入租户在私有住房方面提供租金补贴凭单。半个世纪以来,在华盛顿 发生的大多数住房方面的辩论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扩大联邦政府的资 助。但在过去 20 年中,唯一的联邦住房新提案就是 HOPE VI,也就是克林顿政府拆毁 80,000 单位的最差公共住房,重建混合收入寓所来取而代之。该计划已经拆除了大部分高度危险的 房子,它们曾使公共住房声名狼藉,并已重建了一些城市的社区。但是它更多的是把享有补
贴的公寓房夷为平地而不是取而代之。
总的来说,自 90 年代初以来,接受联邦援助的家庭数已经降到最低,尽管人口不断增加、预算不断膨胀。美国国会已经拒绝了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大部分的削减计划,但几乎没有讨 论过增加计划;廉价房的倡导者花费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于努力争取保持现状。而现状真是很艰难。今天,有 450 万低收入家庭享受联邦住房救助,还有 3 倍于此的家庭 符合被救助资格,却拿不到救助。费尔法克斯县有 12,000 户家庭在排队轮候 4,000 套救助公 寓。“这太宝贵了,一旦拥有,没有人愿意放弃。”费尔法克斯住房委员会主席康拉德·艾根 这样说。这听起来奇怪,但如今住房危机的受害者不是那些已经享受“救助计划”的人,而 是那些没那么幸运去享受这个计划的人。一些自由派人士梦想着对所有合格的低收入家庭都给予补贴,但是这个每年要斥资上千亿 美元的解决办法很不现实,即便是在预算赤字再度膨胀之前也不现实。因此,即使一些曾经 主张住房政策的人,现在也支持对大多数联邦租房救济金实行时间限制。人们对 10 年前福 利改革中所涉及的时限问题有争议,但研究表明,这些时限有助于激励受助人摆脱对福利的 依赖。和福利不同的是,住房救济金不是联邦所赋予的权利,因此几年后对一个家庭停止供 给意味着给另一个同样需要救济的家庭一个喘息的机会。
8“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大卫·史密斯——波士顿的一位廉价房的倡导者说,“你不能让内 在矛盾无限地延续。” 问题的根源是廉价房的供需,或者更准确地说,工作地点附近的廉价房的供需之间极不协 调。据哈佛大学住宅联合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现在有 1,500 万个家庭至少把他们一半的收 入用于支付住房费用;许多人为了住房甚至在医疗保健、照顾儿童和食品等方面节省开支。
及健康状况不佳紧密相关;仅洛杉矶就有 62 万户家庭多人共居一室。其他工作者 居住在较为便宜的社区,忍受着越来越长距离的交通往返,这种现象被称为“驾驶以保生活 质量”。这造成各种不良结果——孩子们看不到父母;当汽油价格飙升、城市向外扩张、道路上 堵满了长途通勤的打工者、他们的汽车排放着温室气体,劳动者根本就入不敷出。费尔法克 斯县监督委员会的会长凯西·哈金斯说: “我认为如果我们迫使人们平均每天四个小时呆在 汽车里,我们就无法建立强大的社区。”廉价房也可以使社区具有竞争力;如果打工者没钱 住在那里,我们还真不知道费尔法克斯县怎能一直创造就业机会。为促进廉价房,地方官员最好不要挡在路上——不要要求一英亩最小面积和两车位的车 库、不要阻止低收入和高密度的项目。
另一方面,联邦预算由华盛顿政界人士决定。但是,美国国会自 1986 年施行低收入住房 税收抵免政策以来没有再支持过新的建设项目,该政策每年造就近100,000 套廉价住房,足 以取代被拆除或被转变为市场化招租的那些住房总数的一半。布什在 2000 年和 2004 年的竞 选中提出了房屋所有权税收抵免政策,这是一项极好的政策,但是他最终竟然没有实行。一 项等待国会投票的法案可能会把一些联邦特许机构——如房利美——的利润按照一定的百 分比转移到国家廉价房信托基金名下,但这项法案似乎停滞不前。唯一的用国家力量促进支 付能力的办法并不是有关住房的办法; 例如,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劳动者更能够负担得起住房 费用,那就是提高他们的收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降低工资税或扩大收入税收抵免等方 式。解决廉价房危机的一个明确办法:房地产市场崩溃。这是一个能够吸引媒体关注的住房 问题——因为这会伤害有房户。但是对于使用风险贷款的低收入房屋所有人来说放松价格可 能是毁灭性的,另一方面对于无房者来说,它也不会带来居者有其屋的结果。即便价格小幅下滑都可能引发建设减速,从而使中等收入家 庭缺乏廉价房的局面变得更糟糕。最终,政治家可能重新发现住房问题不是一个城市贫困问题,而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生活 质量问题,正如燃油价格或医疗保健一样。居者有其屋通常被称为是美国梦,但如今许多劳 动者为了使他们的家人不至于破产,宁愿租一所体面的房子居住。
Unit Ten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在其任职演说中提到:与接受高等教育这项权利相伴的是各种义务。
危机时代,大学该扮演的角色
雪莉·M.泰夫曼今天,由于长期以来美国人对教育价值的共识,大学在美国社会中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一位前任校长哈罗德·多兹 1933 年在就职演说中曾提到,“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不论 对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的投入都是如此地慷慨大方。美国人民对正规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 抱有一种近乎天真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在这样一个深信不疑的基础上确立的,即美国的活 力、它富有创造性和多样化的文化生活、它具有惊人独创力的经济、它的国家安全以及它健 全的民主制度——极大地依赖于其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信心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基础研究和 应用研究给予大量投资,这些投资明智地将对研究的支持与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结合起来;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无力负担高等教育学费的学生给予资助; 一些私人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给 予投资,他们认为高等院校是达成其战略目标的最佳途径;一些个人和私人部门给予投资,他们认为高等院校是未来健康发展和富裕繁荣的孵化器。社会当然期望我们能有所作为以回 报这种广泛的支持。社会期望我们产生新思想,开发新知识,以一种开放和共同协作的方式 探索复杂的问题,培养未来一代公民和领导者。当处于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辜负这些期望就 尤为重要。中世纪大学的形象是一座象牙塔,学者们远离社会进行孤独的沉思,不关心窗外之事—— 这一形象已被现代大学所取代——现代大学不是象牙构筑的,而是高度开放的机构,允许内 外自由交流。高校是属于社会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高校的理想,经由多少代人的 铸造,旨在渗入国民意识之中。学者和教师必定要周旋于学院内外以寻觅运用他们的才能为 公众服务的机会,寻觅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和见识的创造性工作,寻觅把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转 化为实际应用的途径。我们的学生在从事社会活动时怀有一种强烈的公民责任意识,并且当 他们毕业若干年后成为老校友时仍然会这样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探索新思想和新知识不是依靠也不应该依靠功利主义动机,而是依靠以新颖的和创造性的 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当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 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时推动了构成 “非合作博弈论” 基础的数学概念的发展时,他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些概念会在今天被用于 分析选举策略、战争起因及预测人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当还是一名年轻科学家的分子生物学 教授埃里克· 维绍斯着手识别决定果蝇胚胎身体结构模式的基因时,他可能不知道他会识别 出在推动对人类癌症的研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基因。由此得知,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科学 发现及学术成就将如何影响未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同时,我们也得知,只在可预知的领域 来挖掘知识是不明智的,因为新知识往往依赖于在未知领域准备好肥沃的土壤,在那些领域,好运气同深奥的智慧一样能开花结果。我们最珍视的组织原则之一——探索的自由,不仅仅 从道德上说是必需的,而且它也是一个实际需要。
就像我们有义务广泛寻求新知识一样,我们也有义务确保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够被广泛地传 播。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对其做出必要的修正,或将其发扬光大,或依据它来作出更好的决 定,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或构建出更好的规划。在日后的岁月中,我希望我们国家的决策者 根据留存于大学的知识来做决定,咨询能通过对过去的深刻理解而洞悉现在的历史学家们; 咨询能提供明辨是非原则的哲学家们; 咨询能以其洞察力使经济回归正轨的经济学家们; 咨 询知道如何建造更安全建筑的工程师们; 咨询能分析我们容易招致未来袭击的软肋并能制订 出弥补这些弱点的战略的科学家们; 以及咨询能帮助我们弄清恐怖分子在我国及世界各地实 施恐怖行动的动机的多个领域的学者们。
现在,请允许我来阐述一下我们应对社会所尽的第三项义务: 培育下一代的公民与领导者。普林斯顿大学所提倡的对大学文科教育的见解,我校第 13 任校长伍德罗。威尔逊曾作过精 辟的表述,我在开学典礼上曾诵读过他的雄辩的语句: “在大学里我们应当努力传授的,与 其说是知识本身还不如说是做学问的精神。它包括:辨别正确推理与错误推理的能力,消化 与阐释论据的能力,广泛观察的习惯,对于持客观见解的偏好,执着于清晰有条理的思维过 程,本能地热衷于阐释内涵而不拘泥于推论的字面意思,对知识的鉴赏力,对人类健全心智 的无限尊重。”
威尔逊及其继任者们拒绝这一狭隘的观念:即大学文科教育只限于为某种职业做准备。他 们在了解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更清楚在普林斯顿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洞察 力,坚信这才最有益于社会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对以下两方面做了区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 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获取和能够应用于任何职业的思维习惯的发展。所以,当古典文学家走进 医学院、物理学家成为国会议员或历史学家执教小学的时候,我们便感到庆幸。如果我们作 为教育家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将从普林斯顿的教育中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理 念与价值、思维的开放与严谨、社交实践与公民责任感。在这困难重重的年代,我们将号召 我们的学生和校友们在他们的职业中、在他们的团体和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品质。通过这样 做,通过他们的领导力、洞察力和勇气,他们将帮助履行普林斯顿对社会的义务和实践我们 的座右铭: “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Unit 3 Travel奥斯陆
1记得我第一次去欧洲旅行的时候,我在哥本哈根独自一人去看电影。在丹麦,电影票是对号入座的。我走进电影院,发现在我的票对应的座位旁,只有一对年轻情侣。这对情侣如胶似漆地拥抱在一起,如同一场持久战争结束后码头上亲人的重聚。我很不情愿坐在他们旁边,就如我绝不会要求加入他们的行为一样——这两者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我谨慎地隔开几个座位坐了下来。
2人们陆续地走进影院,参照电影票找到位子,在我们周围坐了下来。电影开场时,这个宽敞空旷的观众席中间,扎堆地坐了约30人。电影开场两分钟后,一个拎着大包小包购物袋的女士艰难地挤到我这排,在我座位旁停下,并用严厉的口吻气愤地朝我用充满了喉塞音的丹麦语说道,我坐在了她的位子上。几个女引座员马上打开手电筒一阵查看,身边所有的人都不安地重新确认自己票上的座位号,直到大家都清楚了,我是—个美国游客,因此没有遵循简单的就座指示。在羞愧中我被送回指定的座位。3接下来我们坐在一起看电影,30人如同一艘超载的救生船上的难民一般挤作一团。肩膀相互摩擦着,忍受着各种细小的噪声。那时我想,有些国家在某些事情上做得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好,然而在另外一些事情上,他们做的却糟糕得多。我开始思考为何会有如此反差。4有时候某个国家的小发明是如此独特和精巧,以至于我们总是由它而联想到这个国家——英国的双层巴士,荷兰的风车(给那里的低地景观增添了一款多么美妙的创意:想想这些风车会如何改观内布拉斯加大平原),还有巴黎人行道上的露天咖啡馆。然而,也有一些事情,大部分国家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办到,但某些国家却完全想不到。
5比如说,法国人无法掌握排队的窍门。他们一遍遍地尝试,但这似乎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无论你去巴黎的任何地方,总会看到整齐的队伍在公交车站候车。但一旦公交车靠站,队伍立刻瓦解,就像精神病院的消防演习一样,所有人都争抢着第一个上车,完全没意识到,这样一来排队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6另一方面,英国人则不能领略吃的基本要领。证据就是他们本能地使用刀叉来食用汉堡。更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当中很多人还把叉子颠倒放置,将食物盛在叉背上保持平衡。我已经在英国居住了15年,但我仍不得不压制一种冲动,想要走向酒吧或餐馆里的陌生人说:“打扰一下,可以允许我告诉你一个小技巧吗? 那样你就不会把豆子散落在整张桌子上了。” 7德国人被幽默困扰,瑞士人对乐趣毫无概念,西班牙人丝毫不觉得在半夜吃晚饭有什么滑稽之处,而意大利人根本就不应该被告知汽车发明的奥秘。
8这次欧洲之旅带给我很多惊奇的小事,其中一个就是我发现世界竟能如此多样化,对于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处理起来却方式各异,比如说吃喝或是买电影票。有趣的是,欧洲人同时既可以如此相似——他们普遍好学而理性,开着小车,住在古镇的小房子里,喜欢足球,不怎么注重物质生活,遵纪守法,而且他们住寒冷的宾馆房间,去温暖舒适的地方吃喝——然而却又拥有着如此琢磨不透、永无止尽的差异。在欧洲没有什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对此我十分赞同。
9我仍然享受着对事情进展的未知感。从哈默菲斯特返回后,我在奥斯陆的宾馆呆了四天,女服务员每天早上都留给我一盒叫做BioTexBiff的东西,说明上说是一种“minipakkeforferie,hybelogweekend"。我不清楚它到底是用来洗衣服的,还是漱口的,或足用来清洗抽水马桶的,我通过闻它的气味,并试验它各种可能的用法,度过了好几个快乐的小时。最后我判定它是用来洗衣服的——的确效果显著。然而我并没有搞明白:在这周剩下的时间里,在奥斯10陆无论我去哪儿,都有人在互相议论:“你知道吗? 那个人身上有马桶清洁剂的味道。” 当我告诉伦敦的朋友,我将周游欧洲各地并将其写成书时,他们说:“喔,你肯定会说很多语言吧。”
11“为什么,我不会,”我会带着一点傲气回答,“我只会英语。”然后他们就看着我,好像我疯了。但是就我而言,那正足国外旅游的美妙之处。我并不想知道人们在说些什么。置身于一个对你对一切都搞不懂的国度,能激发出如此强烈的孩子般的好奇心——我想不出比这更奇妙的感觉了。突然之间你又回到了五岁。你无法读懂任何东西,你对事物运行方式只有最基本的感知,你甚至无法安全地穿过马路。你的整个存在变成了一系列有趣的猜想。12看国外电视节目,试着想象到底发生了们?么事,这让我乐此不疲。比如说,在奥斯陆的第一个晚上,我收看一个科学节目,演播室里的两个男子站在一张实验桌旁,讨论着一种有着光滑皮毛的貌似啮齿目的动物,它们在桌面上爬行,偶尔爬上主持人的外套。主持人正在说:“那么你与所有这些动物做爱,是吗?” 13 “当然,”嘉宾回答道,“你必须对豪猪十分小心,当然,旅鼠若是感觉你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它们,会变得焦躁不安并跳下悬崖,但总的来说,这些动物是非常亲切的伴侣,并且性也是十分美妙的。” “哎呀,我觉得那很棒。下周让大家见识一下你是怎么用药柜中的简单家庭用药制造出致幻药的。但现在是该让荧幕空白几分钟,然后让灯光突然亮起,照在主持人身上,让他看起来似乎就像正要抠鼻子。下周见。”
15去过哈默菲斯特后,就觉得奥斯陆简直妙不可言。天气依然很冷,到处还撒着灰蒙蒙的雪花,但是比起哈默菲斯特来那可要暖和多了,这也让我彻底放弃了想要买毛皮帽的想法。我参观了博物馆,并花了一天时间游览巴度半岛,那里丛林茂密的山坡上矗立着该城市最美的房子,其视野可跨越海港冰面一直延伸到市区,十分迷人。但是大多数时间我就在市中心闲逛,在火车站和皇宫之间来回溜达,在卡尔约翰街向街旁的商店橱窗里张望。在路边明亮的灯光的照耀下,长长的卡尔约翰步行街富丽堂皇,与健康快乐、不屈不挠又充满朝气的挪威人融合在一起。我很高兴能离开哈默菲斯特并来到这个充满活力、尤如白昼的世界。当我觉得寒意逼人时,我便进入咖啡馆或酒吧坐下,偷听那些我无法明白的对话,抑或拿出我的《托马斯库克欧洲时刻表》,满怀敬意地加以研究,做接下来的旅行安排。
16《托马斯库克欧洲时刻表》可能足已出版的最优秀的书籍。当你迅速翻阅了其500页密密印刷的时间表后,你必然有冲动想要往旅行包内塞进两抱衣服,然后立刻出发。每一页都低声诉说着浪漫:蒙特勒——兹怀斯门——施皮茨——因特拉肯,贝尔格莱德——的里雅斯特——威尼斯——维罗纳——米兰,哥德堡——拉赫斯河——(哈尔斯贝里)——斯德哥尔摩,文堤米利亚——马赛——里昂——巴黎。无沦是谁吟诵这些地名时,都会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兴奋,想象着雾气蒙蒙的月台上,以及在400多米长的流线型车厢旁,站满了充满期待的旅客,堆满了行李,每个车厢里都放着一张写着各个外国地名的列表。当读到莫斯科——华沙——柏林——巴塞尔——日内瓦这一系列地名时,又有谁不会伤感地羡慕那些能够横跨这个历史悠久的大陆的幸运儿呢? 看过这样的旅程安排,谁不想踏上行程呢? 那么,桑尼?冯?比洛就是这样——个例子。但是对我来说,我可以花大量时间就这样凝视着这些列表,每一份都不可思议地包含了时刻、数量、距离、画着交叉刀叉、酒杯、匕首、矿工镐(不管作何用途)、渡轮和巴士的神奇小图,以及令人困惑的深奥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