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前言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让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全员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引导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没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1]。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当前传统教育中,某些方面存在着束缚学生思维扩展,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的种种问题,比如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班级管理中的“大一统”模式等等。这就更迫切的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转换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就创造性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性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学习? 对于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首先应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中学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在新的中学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与原大纲相比较,我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五)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①、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②、长边和它的高的积。③、短边和它的高的积。④、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六)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5/444、4/333、3/222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先比较下分母:444、333、222,然后再想一想它们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共通点,从而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分母提取公约数以后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八)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九)培养学生的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唐忠明,数学教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5-103.[2] 李道仁,学会学习,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02-209.[3] 叶立军,新课程中学数学实用教学80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47-153.[4] 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2(2),73-77.-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桐乡市高级中学李玉林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知识经济需要创造型人才,国家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创新水平,而创造型人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拥有较多的创造型人才,才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非常形象地把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称为“要么拾上车,要么更落后。”因此,江泽民总书记曾高屋见瓴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兴旺的不竭动力。”
创造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转化为产品成果的人才。研究表明: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与没有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相比,在做创造性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的成功率要高出三倍。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显得十分的必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大家知道:思维是素质的核心,创新是思维的核心。而数学则是思维的体操,如何真正发挥数学的体操之功能,去发展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的重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方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立性、新颖性、突破性、真理性、综合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等,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是最为积极、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创设思维氛围一 个人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据此,教师必须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是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还必须抓住机会,进行正确地引导,大胆尝试,允许每一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推测,允许他们展开争议讨论,允
许他们独立地发表各种设想和见界,特别是对那些“爱争辩”、“爱顽皮”学生的“超常规”、“异想天开”的设想、方法和推断等,给予及时地鼓励和充分的肯定表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萌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激发思维兴趣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避免“人云吾亦云,以优生的思维来代替整体的思维、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的倾向。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运用一些生动的知识小故事、趣味性较浓的例题等,善于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养成学会“无疑之上处生疑”良好思维品质。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通过设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的火花和求知欲望及思维创新的欲望,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培养学思维的主动性和多向性。从“有疑——有问——有答”的各级思维过程中,达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境界。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大胆提问,彼此激发等生动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的兴趣。
3、培养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创新 过程中往往发挥着先导作用。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重视而重要的特
征。”
直觉思维源于观察、经验、知识的积累,并依靠想象力、洞察力等领悟事物的实质。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思维形式的整体性。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以产生合理的思维跳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直接把经验因素同问题的本质联系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应当充分把握数学学科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利用图象直观、利用数形结合法等去启迪、去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等,有时甚至可以让他们进行大胆地猜测,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4、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思考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对单一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去寻求与探索和发展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的开放式思维。发散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它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新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据主导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倡导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和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寻求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教师还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习题结果唯一性、标准性”的教学,拓宽学生思维的领域,活跃学生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结束或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
生从多角度、以不同的侧面去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解答习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解析,教育学生不仅要会解题,而且还要求解法简单可行,力求最佳。要经常性地选一些一题多解或一问多答等开放性习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5、发展逆向思维思维活动就其途径和程序而言,可分为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逆向思维亦称反向思维,是相对顺向思维和集中思维来讲的,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是从相反的角度、立场去思考问题,执果索因,使思维顺序倒逆,分析这一结果或结论的原因或条件。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有利于拓展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又有利于防止思维的僵化,克服习惯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力,精心选编一些分析法的例题,为学生提供一手训练材料,让学生去分析、推理,从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或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去思考问题,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在运用逆推法中拓宽思路,同时使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总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我们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因材
施教的原则,有目的地开展分层教学,因人而宜地适时、适地地去培养教育,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潜能都能得到挖掘与开发;我们在素质教育的大道上定能迈出更可喜的步伐;我们必将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第三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宣小梅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对,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那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并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表现在思维结果和产物上的新颖性与效用性。其二,创造性思维既要有发散型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但更多地表现在发散型思维上。其三,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必须有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针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促进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
孩子的求知欲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欲望在幼
儿时期就已萌芽。人们都想了解新事物,取得新经验,但如果对这种新事
物完全一无所知时,反而引不起兴趣,或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如果是与
已知的事物有某些不同,又有新的资料可供了解它时,求知欲就会增加了。
因此,要通过孩子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启发兴趣,依靠各种视听手段给予间
接经验,或者提供资料,说明它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来促使孩子
求知欲的产生。
二、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培养集中型思维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而
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新概念、新原理产生实质性的理解,真切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指导他们运用
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应用一般原理解决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这样,学生
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也能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渐进形成集中型思维能
力。
培养发散型思维的途径是:其一,教师应经常提供一些具有多种答案可
能性的题目,经常让学生做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的提问也应尽量做
到激发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活动。一般说来,提出述理性问题和扩散性问题
更富有成效。述理性问题有“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想?”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扩散性问题是:“你想到了哪
些可能?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其二,排除定势干扰,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定势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新的或多
个方向探索。如果学生思维受定势干扰时,可让学生说出他是用什么方法
解决的?为什么?再启发他们尝试用新的方法。如果还是想不出来,教师
可指出定势干扰的情况,让学生有意识地予以克服,从而让学生的思维顺
利地向新的方向发散,直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三,可采用国外心理学
家提出的急骤的联想式或暴风雨式的联想训练法。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
迅速地提出一些观念与想法,不要犹豫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好坏与数量
多少,待到结束后再加以评价。研究表明,这种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三、以课文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幻灯投影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
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例如,在讲完《狐假虎威》这一课后,我们提出“有一天,老虎又碰
到了狐狸------”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的情形,让其将
想象的情形画在玻璃片上,然后映示在银幕上,再让他们发挥想象根据自
己的画面讲出故事来。现仅举有代表性的三例,来说明学生确实发挥了丰
富的想象,画出了各异的画面,讲出了生动的故事。学生甲在画面上画了
狐狸捂着肚子,他讲的故事是:狐狸看到老虎以后,就捂着肚子假装生病
了,老虎问它得了什么病,狐狸说:“我得了非典------”狐狸的话还没说
完,老虎已跑的无影无踪了。学生乙画了一棵大树,他讲的故事是:狐狸
看到老虎后,装做对老虎很亲热的样子,老虎说:“你别想再骗我了,这次
我一定要吃了你。”狐狸眼珠一转,对老虎说“老虎大王,我们来比赛,你
能先跑到前面那棵大树下,我就让你吃。”老虎一听,撒腿就向前面跑去。
狐狸悄悄地从后面逃跑了。老虎跑到大树下很高兴,心想:这回狐狸没话
说了吧!它掉头想看看狐狸跑到什么地方了,哪里还有狐狸的影子呦?老
虎气得------这里以课文中的内容为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不
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画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指导学生运用经验培育创造性思维及能力
1、通过细心观察,自由操作来丰富经验
孩子们都想摸摸,动动或摆弄一个东西,也喜欢仔细地观察、操作物
件,想了解它们,这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喜欢玩玩具的儿童,长大以后思
路就比较开阔活跃,遇到问题想出的主意办法也多,富有独创精神。在这
方面加以培养,就是培养创造性的品质。
2、开辟活动内容丰富的场所,备齐充足的设备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启发他
们的思想、观点。
在准备有用的充足材料和设备时,不要把半成品或破旧物品扔掉,它
们也是有用的。让孩子拆卸这些破旧东西也能有新发现,或者用这些破旧
东西想出新的玩法,或者制造出重新组合的新玩具来。
3、对孩子的探索要有反应
对孩子的探索活动,要作出适当的反应,这能促进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家长首先要给予鼓励,其次是要准备有关的材料如图书、视听教材给予帮
助,也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讨论,通过他们相互之间交流,更促
进好奇心,丰富信息。
4、让孩子尝到创造活动的乐趣
在培养孩子创造性时,要让其进行创造活动,尝到创造的乐趣,体会到
创造活动的价值。例如,让孩子试着发明一些东西,体验创造的快乐;自己
总结出某数学公式,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完成一幅图画等,要予以肯定,由
此来提高发明创造的欲望,培养创造的意识。
5、让孩子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在指导孩子时要注意使孩子不怕失败,不闹情绪。失败从创造过程来讲,是走向成功的道路。这种失败不是作为结果的失败,而是过程中间的失败,它实际是创造的基石。因失败了不要就此结束,而应该指导孩子进一步努
力,使他们尝到最后成功的欢乐。
五、积极评估,鼓励创新,促进孩子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
创造的内容是独创的、有个性的。创造活动从创造过程的角度看,都
是单独进行的,要训练孩子自己思考。要重视孩子在学习时与其他人不同的见解、观点和活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创性,要使其养成不断改进创
新的态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家长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孩子进行思维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实践中由于经常独立地处理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有可能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欣赏的角度,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你就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股股暖流流入学生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
六、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大量事实提供的各种信息中迅速作出抉择,抓住时机,把握方向,作出预测,一步就看到问题的结果或答案。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创造,多数始之于直觉思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也经常表现出直觉思维。如猜测题意、应急性回答,提出种种不合常规却含有合理性成分的想法等等。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积极的引导,以促使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但是,在鼓励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形式来论证和检验自己的直觉思维是否正确。让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七、善待学生的“偏常”行为
作为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今后能有一番大作为,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但是,当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具有创造性萌芽的“偏常”行为时,教师又每每感到无法接受。研究表明,创造性强的学生多数
有以下三个特征:淘气、顽皮和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持有嬉戏的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都喜欢循规蹈矩、从不与教师唱反调,也不提出“怪异”问题的学生。恰恰那些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生却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种种叛逆行为。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就因为顽皮,上课时有破坏性而被开除学籍。爱迪生小时侯就由于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被认为是故意捣蛋而被赶出校门。其实在儿童顽皮、淘气甚至荒唐越轨的行动中,就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幼芽。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建议教师要对儿童的“不轨之举”作出分析,善待其中包含有创造性思维成分的“偏常”行为。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否则,至多只是培养兴趣而已,甚至可能养成不好的思维习惯,影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这块有力的阵地,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怎么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核心成分。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开放式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坚持语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课堂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学生求知的兴趣,有幽默的语言,有新鲜的教法,有有趣的话题,浓郁的情趣,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整堂课成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2.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2.1指导和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读书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有透视力,对文章以外的意思都能识别、体味。《小橘灯》第10段这样写:“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会质疑:先说小橘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后面怎么又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是否有矛盾?确实,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没有生字难词,但要真正洞悉其中的深刻含义,必须动脑筋剖析。指导学生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弄明白:小橘灯其实是小姑娘的象征。明白了这一点,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人格力量,不也像小橘灯的光那样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炮制的“黎明前的黑暗”吗?再说,小姑娘的人格力量还可以一传十、十传百地激起人们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光明”难道不是无限的吗?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学生茅塞顿开。
2.2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探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学生了解了八九岁的小姑娘在艰难的环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后,他们确实感到小姑娘的可敬,他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小姑娘为什么会有如此非凡的精神呢?”教师可趁势提出:“形成小姑娘的人格力量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样质疑探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经常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迫使或者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使其逐步具有探索意志、创新精神。
3.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鲁迅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鲁迅,你会怎样做?再如,我们教学《孤独之旅》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体会小主人公失学放鸭的经历,大胆想象小主人公今后的人生会怎样。当然,对于其他文学名著,我们仍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作假设性想象,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文章情节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征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创造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以真正实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理想。
格言寄语:
你不能同时又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活,而顾不得去了解;而知识为着要生活,而忙于自我寻求。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前言
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单单以考试为目的,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语文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智力与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语文知识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智能的基础。有了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有利于开发智力
语文教学应重视智力开发,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必然通过外观的具体活动来展现。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的智力,那就必须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有利于培养能力
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进行听、读、说、写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语文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的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教学中没有体现出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四、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开放式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坚持语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课堂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学生求知的兴趣,有幽默的语言,有新鲜的教法,有有趣的话题,浓郁的情趣,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整堂课成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2.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3.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征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能力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当今的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
(作者单位:贵州省开阳县第五中学5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