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范式从“授受”到“对话”转型的原因探究。(必做)
语文教学范式从“授受”到“对话”转型的原因探究。(必做)
姓名:
学号:
1.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使对话成为了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教育也同样带来深刻的影响。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也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调整与贡献。对话式语文教学是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带来新的改观。
2.前喻社会的来临
前喻社会来临对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十分重大。
(1)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发展在前喻社会来临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被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权力等在今天由于网络的存在而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拥有和分享。知识不再是特权阶层的特有。知识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形象解体。教师所讲学生已知、甚至有些知识比教师知道得还多。学生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教师的教学设计。
(2)媒体影响。当代社会媒体特别发达,比之媒体贫乏时代,学生拥有了更多学习语文的途径。报纸、杂志、电视、手机等等都成为学生获得信息、课外语文学习的途径。学生的知识、语文水平等通过这些媒体获得快速增长。(3)社会的开放。“教学参考书”本来是教师用书,可现在,市场放开,书店可以公开卖了,不但教师有,学生也几乎弄到人手一册。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照着教学参考书讲,学生听着就没劲了(当然以前可能也没劲)。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适应学生知识状况、知识水平的一种教学趋势。
3.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的推动
1997年11期的《北京文学》发表了邹静芝等三人的一组文章。由此引发了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语文教育中的弊端得以充分暴露:语文教育思想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僵硬,教材刻板单调,考试制度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等。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新的理论建构,通过新方式来解决。对话式教学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一种十分好的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过去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等。课程中的这些不足需要新课程改革来加以改善和解决。
现在我国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在许多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推行的。语文教育要去旧、要迎新,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新的探索。对话式教学正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式。
当阅读教学接受范式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解决阅读教学现实的事实和问题的时候,阅读教学范式的转换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这种范式转换的合理演化的发展链条不是凭空的,它的发展建立在强大的理论基础之上。其中包括文艺理论的转向,知识观念的变革和教学理论的发展等等。
5.知识观的转移:由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变
随着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在科学领域内对以牛顿和笛卡儿为代表的科学理性提出了挑战,从而引起了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向。现代知识观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人们学习知识是以追求所谓的普遍真理为目标的。而后现代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并非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知识只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暂时的假设和解释。在知识的陈述性方面,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通过特殊的概念、范畴、符号和命题加以表述,知识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实证性;而后现代知识观则认为,存在各种各样的知识陈述形式,它们之间不可替代,知识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在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为现代社会提供解释世界的模式及形成现代社会的动力,知识是价值中立、文化无涉的,知识是人类的公共财富;而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的,知识是相对的,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
6.学习理论的发展
建构主义给阅读教学深刻的启迪在于:读者对教材亦即文本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在文学接受中,读者的心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用自己的图式去参与到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作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经验全身心地加入到对作品的阅读中,主动对信息加以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真正感悟和理解作品,建构作品的意义。
7.文艺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文艺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由作者——文本为中心转向文本——读者为中心。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批评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转折。在十九世纪风行的历史批评之后,经历了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范式时期,以文本自身的语言结构为理解文学根本意义的文本中心范式时期,和以读者的阅读、反应、创造性理解作为文学意义生成的主要根源的读者中心范式时期。这三种范式在前后相连中碰撞融合,发展演进。但是,无论是作者中心范式时期,还是文本中心范式时期对当时的文艺理论界起过多大的作用,但它们对阅读活动中读者主体的忽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二十世纪兴起的接受美学正是对这一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读者与阅读接受问题,以其全新的姿态向传统文论发出了挑战,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这种以现象学和哲学解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接受理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流入我国,并逐步受到理论界的重视,接受美学从读者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未定性和空白等方面向传统理论宣战。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和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它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它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阅读对之具体化,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使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到文学作品的实现。这就是说,只有在读者和作品发生相互作用以后,读者凭借自身的先在认知结构对作品进行具体化后,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接受美学的引入,影响着文艺理论的范式重建和语境的更新,也同时影响着阅读教学范式的转换,成为当代“尊重主体”、“重视体验”的新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篇:《从教学对话到对话教学》学习心得
《从教学对话到对话教学》学习心得
海丰完小
蒲晓琼
一、“对话”教学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进行“对话”教学,能体现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教材,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在争鸣中学生逐渐又走出了文本,展开了与读者、生活的对话,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对话者、协调者、参与者、表演者和指挥者。真正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对话”式课堂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话的核心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课堂对话,教师所提的话题若得当,就可以激以学生的思维,增进学习的兴趣;所提话题若不当,就不易收获。因此,我认为教师所提的课堂对话话题,要充分准备进行优化选择,遵循一定原则。具体用八个字概括,“准确、启发、主动、适度”。
三、对话教学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引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无形中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成为单边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锐减。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在讨论、辩论、质疑等对话过程中,增强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实效,而对话教学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四、实施对话教学,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师、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意识是对话教学不可缺少的必要形式。
首先要注意师生对话,这是对话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主体,一是教师——教的主体,二是学生——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体现两个主体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合作关系,而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关系。师生对话过程不仅是师生语言的交流,更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彼此接纳,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是心理、情感的对话。如在教《论语》时,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如果仅仅是翻译、得出结论,那课堂气氛就呆滞了,成了知识单向的灌输,如果教师问:你对颜回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持什么态度?赞同、否定还是另有看法,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有人赞同: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平乐道来解释;有人反对:认为新时代的人应该投身于社会建设之中,而不是孤芳自赏;还有人从孔子“入世与出世”观点进行分析,一分为二地评点„„针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教师顺势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深入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教师用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肯定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对话,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也要重视生生对话,这是对话教学的必要形式。传统课堂上只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流于形式,甚至根本不存在。实际上,生生对话是学生形成的以互相合作为基础的各种综合能力所必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在为学生创设对话的情景、明确对话话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辨驳他人的观点,如针对学生想辍学打工的想法,结合演讲的教学,我组织了一场辩论。围绕“先上学还是先挣钱”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积极备战,辩论时唇枪舌战,场面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引发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一举多得,师生皆乐。
第三篇: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本色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种种偏颇认识和违背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种种异化行为提出的系统的教学主张,该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于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体现母语教育规律和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前者是主张,后者是方法;前者主要是理性思考,后者主要是实践操作;前者侧重承继,后者着力创新。
我们一贯以为:教学主张的提出一定要立足于实际问题,一定要能够解决问题,人云亦云、自娱自乐、有名无实、标新立异的教学主张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回顾语文本色教学一系列主张的提出,以及语文共生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它始终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迫切的问题。
审视现状:语文课怎么了
200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启动了。
语文作为一门备受指责的学科,更是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各级领导无不高度重视,各类专家纷纷高调介入,各级教研部门更是全力推动,各个层次的名师也积极投入,各种教学研究活动纷纷登台。很快,公开展示的语文课,面貌焕然一新:以前语文课很少听到读书的声音,现在语文课上有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以前语文课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现在是声光电色五彩缤纷,PPT更是令人目眩;以前是语文教师唱独角戏,现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已是家常便饭,历史教师、物理教师、地理教师一起上语文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少人赞叹: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丰富,这样精彩,这样有魅力。可是,在少数课改弄潮儿登场表演奉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的时候,不少教师并不为所动,他们感到茫然,感到困惑:这是语文课?语文应该这样教?进行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说:接受的培训越多,听的讲座越多,看的公开课越多,越不知道怎样上语文课。
有些教师的确是拒绝、惧怕课改的,他们希望按照多年不变的方法教语文,既省力又省心,所以对新的理念和方法本能地有排斥心理。但绝大多数还是欢迎课改的,他们的困惑反映课改出了问题。毫无疑问,课改以后的语文课,出现许多非常好的变化:学生的地位突出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课堂空间拓展了。但一些不正常的理念也开始滋生,一些畸形的课堂教学观开始蔓延。
2003年,江苏省在连云港组织了一个大型的教研活动,我应邀执教了一节课。下课后,我去外省参加一个活动,在火车上接到活动现场一位教师的电话,说大家正在评课,一位教师对我的课提出不同的意见。我急切地问他是什么意见,他说那位年轻教师并没有针对课提出什么具体意见,而是说:这样的课,他也能上得出来,他们那里很多教师也能上得出来,黄老师作为特级教师,这节课“特”在哪里?作为新课改的课,这节课“新”在哪里?说真的,听了这位年轻教师的意见,我的心里很难受。不是说自己的课很好,也不是说自己的课别人不能提意见,而是他的说法让我吃惊。后来,我渐渐地发现,这竟是不少人的想法:上公开课就要与众不同,就要标新立异,就要运用平时不用的、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新方法;很多教师听课也是唯新才好,唯奇才妙。只要是自己能上的课,都不是好课;只有常人上不出的课,才是好课。其实,新课改的课,一定是很多人能上的课,否则注定要失败;我们组织活动,就是要研究家常课怎么上得好。语文没有多少新方法,更没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令人欣喜的是,我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在看到新课改带来的许多可喜变化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严重的两极现象而担忧:一部分人越走越远,一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人一切照旧。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生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语文?
回望原点:语文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梳理了自己30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了于漪、钱梦龙等一大批语文教学名家的教育实践,尤其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惊喜地发现:新课改从理念到实践,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其他学科或许可以引进,但母语教学是不能引进的),而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在这一批教育名家的课堂上早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针对种种偏颇的认识和异化的教学行为,我们对母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渐渐地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系统的观点,得到很多课程专家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同。他们说,如果这样教语文,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他们能努力做得到,也愿意一步一步去做。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课程追求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热爱语文,能够很好地运用语文;二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建设精神的家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我们一再强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至此,语文本色教学的核心主张已经基本形成。
提倡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有感于语文教学高位化、形式化、低位化、应试化越来越严重的现状。我们认为,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教学就没有出路,教师就没有办法教语文,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学好语文;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就会南辕北辙,越改离我们的目标和初衷越远。在强调语文本色教学核心主张的同时,我们还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中学生的写作不是狭义的实用写作,不是自由的业余写作,也不是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培养获得高分的作文高手,更不是培养写作天才和作家,而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让他们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能够写好平常文章。
此外,我们也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一直是语文教学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语文不只是学习的工具,不只是工作的工具,不只是交际的工具,而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性。
我们还从实践层面总结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我们提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问题讨论为引导;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自由写作和规定性写作相结合,系统训练和选点训练相结合,建立立体的写作教学机制,培养学生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作文教学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努力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阐述,将这些定位和策略实践化,将教师的文本阅读、教材处理、教学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价值取向、教师教学诊断,甚至将语文学科考试的应对等一些问题都操作化,使得语文本色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广泛接受和课程专家的高度认可。
实践本色语文,提倡本色语文,首先是由这样的一个“我”决定的。因为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现实感的人,是一个实践主义者,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喜欢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我是一个平民语文人。换一个角度说,我提倡语文本色教学,是从和我一样的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的立场出发的。
我们一直从学理上不断完善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并努力寻找它的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本色语文的哲学依据;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是本色语文的文化依托;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本色语文的学科思想基础;本体论,是本色语文的主要理论凭借。
我们将“本色”的内涵界定为:一是“语文本原”,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追寻共生:语文课应该怎么教
在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它形成了肤浅的理解甚至误解。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折腾;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用PPT;甚至有人以为,一切故我就是本色语文,一切为了考试也是本色语文。有的教师说,语文本色教学真好,教学可以轻松省力。也有的教师问我,如果都提倡本色,那还要课改干什么?特别是在主张林立、概念漫天时,有些教师对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也产生了新的困惑。
面对种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多人无法弄清真相。应该说,这不是老师们的问题。因为语文本色教学,不管怎样系统全面,不管怎样立足实际,它还只是一个教学主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了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也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实践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的需要,我们必须总结出能体现语文本色教学主张的教学方法。
2010年,在语文本色教学获得江苏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后,我们开始潜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2009年,在全国中语会出版的汇集30年来的优秀语文教师的成果和成就的《中国语文人》中,我已经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和谐共生教学法”。其实,2008年,我在专著《黄厚江讲语文》中就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应该说,这里已经蕴含着我对理想的语文课的理解和追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新课改理念理解表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越来越少,语文教学高位化和形式化的教学越来越没有市场,但应试式、结论化的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教师的备课就是抄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上课就是直接或变着花样和形式,将现成的结论再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上课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课后通过做各类题目强化结论的记忆。很显然,这和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大相径庭的。本色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教语文,好的语文课应该什么都有而一切又为了语文。可教师们常问:这样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近年来,我们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倾尽全力对“和谐共生教学”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研究。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主要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架构,而是立足于它的课堂实践,努力用课堂告诉大家,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应该怎样体现,语文共生教学应该怎么操作。
2013年,语文共生教学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实验推广。但作为一个教学主张和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没有完全成熟。虽然我已年届花甲,但它还很年轻。
总之,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从原点走向共生,从“主张”到“方法”,一直在为了解决问题而行走和追寻。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第四篇: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出处:网络 作者:严尔权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 ─1952)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①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②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③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④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从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之间有两重关系,一是师承,一是创新。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教学做合一”的直接源头便是“从做中学。”陶行知为了改造中国的教育,从杜威那里学习继承了许多合理的积极的对中国有用的东西。
首先,是向旧的传统教育开刀。
“从做中学”是对传统旧教育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杜威全面地批评了传统的教育,指出这种教育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和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儿童的学习过程只是生吞活剥书本上的和成人经验中的东西。教学始终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压制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心理特征的发展。他提出,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是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杜威针对传统教学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认识中心、以课堂系统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主导作用为中心,提出了以活动教学代替课堂讲授、以儿童亲身经历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的现代教育新的“三中心”。进而突现了他“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
“从做中学”把以儿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活动作业既当教材,也当教学方法,着重解决儿童怎样主动学习的问题。“从做中学”以活动教学冲击了传统教育那种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
“教学做合一”的斗争矛头也是直指旧的传统教育的。传统教育是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这种教育所造成的社会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的社会。教学做三者不仅自身死气沉沉,而且彼此不相闻问。⑤“教学做合一”不仅要将上述所有的“死”字变成“活”字,而且将三者的壁垒打通,“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已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⑥他还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⑦这就把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劳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陶行知的教学实践就是由“教授法”到“教学法”由“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的逐步演进。“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方法是对我国现代教育的重大贡献。
其次,是在改革实验中探索。
为了实现改革教育的抱负,杜威在做了大量的调查、考察工作之后于1896年在芝加哥大学里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在4岁至13岁儿童中进行科学实验研究,让儿童在学校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互相合作的生活习惯与良好心理。学校采用活动课程和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是静坐聆听而成为积极活动的求知者。这个实验学校虽仅存在8年,但却构成了“人做中学”及其活动教育理论的实验基础。杜威从实验的情况与结果的整理分析中,发表了大批论著,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继承和发扬了他老师的光荣传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于1927年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自筹资金创办了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并将“教学做合一”当作晓庄的校训。他脱下长袍马褂,穿上布衣草鞋,住茅屋,睡地铺,扛锄头,闻牛粪,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同试验。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教育文选》、《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全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⑧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⑨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给“做”下了一个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第二、“接知如接枝”。⑩“从做中学”要求由做而学,是由经验论哲学观所决定的。杜威认为“经验就是一切”。他心目中的“做”指的是“适应环境”的“自我活动”。11所以他不承认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也不承认前人实践的理论成果,而只强调通过个人的个别活动去从头摸索,不断改组个人的经验。他认为通过一个人的、直接的“做”,更能发展儿童的“思想”与“智慧”。他从经验论出发,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违背教与学的规律的。“从做中学”以活动课程完全取代在杜威之前久经使用的学科课程,把传统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一概否弃,也是片面的。他仅仅满足于活动、活动作业和个人经验,把从书本上只需花费半个小时就能领会的前人知识,让儿童花费大量时间去亲身经历,从头摸索,是根本不科学的。
陶行知早在1927年就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再明白不过地揭示了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虽然“教学做合一”实验曾走过一段弯路,也曾一度取消了课堂教学,取消了教科书,担很快得到了矫正。“教学做合一”的“做”在晓庄的特定含义是“在劳力上劳心”。这就是说,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作“做”;单纯的“劳心”是空想,也不能算作“做”;只有既“劳力”,同时又“劳心”,才是真正的“做”。真正的“做”不是单纯的劳力,要“看书”、“问人”“用工具”,劳力与劳心相结合。在论述“教学做合一”的特质时,陶行知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接知如接枝”。即是说,接受、增长知识的过程,就像植物的嫁接一样,可以利用“砧木”来经济、快捷地进行繁育。这“砧木”就是“亲知”或经验,那嫁接上去的枝和芽即是“闻知‟或其它间接知识。他在《“伪知识”阶级》一文中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样一来,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生长在别人知识里去开花结果。”这等于在明白无误地宣告:“教学做合一”并不反对讲课、读书,并不排斥理性知识学习;而只是要求以感性认识作为基础,作为“砧木”。
第三、解放创造力。“从做中学”重视儿童思维。杜威还把他提出的思维的五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要求在“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在“做”中验证所获经验的有效性。这使学生能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这是合理的。但他的认识论是主观唯心的。他说:“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12他只要求在个人活动中展开思维,在思维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这显然是片面的狭隘的。
“教学做合一”以“发现”作为最高目标,看重改造、改进和创造,追求的是“求异思维模式”,培养创造性人材。陶行知提出:“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13“教学做合一”是为了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必须实施“五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手脑并用;鼓励儿童“每事问”;“开笼放雀”,“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这在杜威“从做中学”的基础上来了一个飞跃,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四、“以教人者教已”。14“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15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16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1章开沅、唐文权著:《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2胡振坤编著:《中外著名教育家》,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3、6陶行知著:《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原载1931年8 月《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4、7陶行知著:《教学做合一》,原载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5陶行知著:《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原载1932年11月28日《教育周刊》第137期。8、9杜威著:《明日之学校》,商务印书馆,民国12年初版、民国24年国难后第2版、第1页、第36页、第40页。
10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 年版,第635页。
11王天
一、夏之莲、朱美玉著:《外国文学史》(下册),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12《杜威教育论著选》,第297页。
13陶行知著:《创造的儿童教育》,原载1944年12月16日《大公报》。
14陶行知著:《以教人者教已》,原载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16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290、第359─374页。
第五篇:从《天下无贼》到语文教学论文
现在的影视非常蓬勃发展,比教育行业特别是是初等教育的状况好不止一点点。现在的人,我是说正在接受初等教育的人,要成才就好比有个很大很大的沼泽地,要非常的艰辛才走得出来,不知道用二万五千里长征来比喻有没有人反对。所以谈教育的人没有谈影视的人多,就算有那么多也没那么积极,就算有那么积极也没那么持久,就算有那么持久也没那么容易善终。
前不久大导演冯小刚导演了一部电影叫《天下无贼》。叫什么小刚的人我们中国很多,我的学生中也有一些,所以我才看了《天下无贼》这部电影。我不是搞影视业的,看了也说不出什么供学术交流的言辞。但体会总还有一点的,就算是个人的偏激……
片中的主角是王薄和王丽两个贼。与绝大多数影片类似,主角总是会比较有血性有义气甚至还很堂堂正正让观众拼命的喜欢。影片开始于他们两敲诈一个刘大总裁的宝马车,情节从一个修庙的楞头傻根在路野帮助王丽开始,傻根用自行车把王丽栽回后把自己的降魔杵送给了王丽,因为是电影所以他们以后一定还会见面的。他们的第二次见面是在火车站,傻根带了六万快钱准备回家娶媳妇,那是他五年来修庙积累下来的。老乡劝傻根寄回去,傻根为了节省那600元邮寄费硬要装在口袋自己带回去,呵呵…… 就像傻根临走之前跟狼说话一样,在上车之钱傻根有跟“狼”说话,告诉他们自己身上带了六万,狼们都知道了,二王也知道了,傻根自然不知道他的大姐王丽是什么人拉,因为在他的眼里这个国度是没有贼的他甚至心甘情愿相信天下无贼,这让王薄很不服气,但王丽不让王薄吃,王薄哭笑不是。王薄骗傻根说王丽得了绝症,傻根竟然把自己计划买彩电的钱舍下给了王薄让王丽去北京治病。王丽知道后更是感激这个楞头。王薄也不再打这羊的主意了。但天下狼多,这头羊还是被一个叫叶子的母狼叼走了,不过很自然王薄不会看着不理,最后总算物归原主,这已是王薄第二次当牧羊犬也是狼与狼的第四次交手。列车继续前进这匹狼一次有一次的充当着牧羊犬的角色,也一次又一次的与另一群狼交手,在这种过招过成中猎人也加入了进来,手艺也可见一斑。当列车进站后所有这一切都结束了。王薄第四次完成他的责任把钱交还给傻根时已经和狼群是第七次交手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开始是为孩子积德,但第四次是不是应该点其他的原因呢?我还记得王丽说过拿了傻根的钱就等于要了他的命,还有我记得猎人也说过要不是有前科他是会愿意放他们一马的,所有这些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些更认真的思考呢?
我也像猎人一样想过他们(王丽、王薄)为什么可以恶作剧似的把一次拜佛所有人的手机全偷了而对傻根一次次的出手相助,我甚至还想了猎人为什么可以抓尽那一群狼而对这两只留有恻隐之心,最后我发觉答案曾经从狼嘴一漏出来过,就是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么两句禅一样的书面话,我也是似懂非懂,不懂的我也不一定非得去弄懂它,于是我就批改学生的周记去了。大半个学期都过去了,陌生的隔阂融化了,慢慢地,变成了一份无言的信任;所以他们经常会在周记中跟我说一些他们内心的话,甚至从不跟人提过的也不再想有第三人了解的他们对生活的人生的思考,还叮嘱我保密和给他出主意等。这样的时候我总是很骄傲也很认真地给他们帮助,引导他们到一个更进步的高度、暖度。我相信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快乐。
然而,快乐来之不易。记得刚开学的时候他们的周记也无非是一些小树小狗小猫眯的小记叙篇,就像那个很聪明的人说的那句话一样,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世界为什么会缺少发现呢,就是缺少了解沟通,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世界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一把沟通的钥匙。这把钥匙在那里呢,我觉得这把钥匙应该是在每个人的心里,你心里愿意跟你的学生沟通,那么你会很容易找到它,用它打开你的学生的心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我给他们的小树小狗小猫眯认真地写过很多次评语之后他们才慢慢开始写一些有价值的文字。其实这一步是很有意义的一步,当你的学生迈出这一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周记、作文会有一个阶段性的进步,他们的作文会摆脱以往的内容空洞篇幅短小甚至语言不通。因为他们写的是自己想写的东西,就会很愿意去修改自己的周记,为了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也是为了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他的老师得到老师的了解和帮助。渴望了解是人的天性。你的学生知道你了解他心里的真正的想法他会有一种感激和作为一个学生的幸福。你不了解他们的话就算你想要如何教育、帮助他们都会有一丝力不从心的。
既然这一步这么重要,那怎么让学生迈出这一步呢?虽然说沟通是双相的了解是相互的,但我认为首先老师要去关心学生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愿意接近老师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生活中的开心拿与老师分享,最后和老师相互了解把自己的内心敞开。当然不一定所有学生都会完全敞开心扉,因为现实中有的学生会因为时间的原因年龄的原因性别的原因甚至师生阶面的原因不愿意完全打开心灵的门窗。但不要紧,人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的东西,这些东西有时侯是一个人最后的心理防守底线,是他们最后的阵地,所以有时候我们要绕过这片地域(特别当他们有自卑心理或其它他们自己还未克服的嶂碍时)去关心帮助他们,这也尊重他们的表现也是唤醒他们人格意识的方法。只要能帮助他们成长就算是绕过这片区域多做点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这种绕过能帮助他们培养健全人格,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知道他们心里的所有事,而是通过了解到达育人成长的目的。方法和目的不能弄混淆的,不然工作中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宝山空回!
我们的目的是育人向好,了解学生是过程,与以帮助和引导才是目的,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我再次提到舍本逐末这个词是因为前面我们只谈到怎么和学生相互沟通以及这种沟通的意义(一方面这种沟通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才能,或口头表达能力或书面表达能力一方面这种沟通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和学生沟通之后引导和帮助他们才识我们的目的,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谈谈如何引导帮助他们。
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大凡独生子女普遍是父母祖辈宠大的,就算宠爱程度不同也不可否认他们走过的路是一条依赖的娇纵的甚至以自我为中心的路,而现实的路是一条更为艰难的路。所以教育除了以课本知识外还更有内容而且意义重大并且语文教师(当然我是说如果你是个有良知的人的话。)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在教育不受重视或者说只在开会时开空头机票的重视程度的中国初等教育界下。当然我没有做全国调查我也没有力量没有机会去调查。但我猜测应该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的孩子的最高学历是没进过高于初中的学校的学历,如你学历更高要么你不是平民百姓的孩子要么你是绝大多数以外的那极少数,难道不是?
面对这些淘气有可怜的孩子怎么去帮助他们呢,其实他们需要的知识首先是基础的字词知识,必要的阅读能力,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对现实问题分析能力,对自我的约束能力,初步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基本的健康人生观,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于第一点我们毫不怀疑也是这样考的(没考口头表达能力)。第二点我个人认为特别对于那些初中毕业就走向社会去打工去流浪去这个去那个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很重要!都是一个钉子,应该在开始就扶正了就不会最后钉到监狱的地面上的;就算不能顶天立地也总能钉得住大厦的一快椽字一个榫头吧。
当然这是大道理具体的情况因人而异,有家里穷的人聪明的就两个方面都要抓,还有两手都要硬;有家里好的基础不好的就侧中第一方面他们只要成绩上去了就能受到更高等的教育;也有家里穷自己有基础不好人不很聪明的,那也要两手抓,但左手要更硬,毕竟让他们明白是非道理明白人生价值意义重大,他们以后走的路可能会很艰难,但明白了多少是多少在他们往后艰难的跋涉中是会有用的。
要学生掌握基础的字词知识,必要的阅读能力,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不是简单的生意,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是完成了课文讲解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我认识接触了刚进初中门的莘莘学子68张脸谱68颗心灵,通过提问与讨论大概地了解到了哪些同学胆大开朗,哪些聪明好动,哪些认真稳重,哪些又懒又憨。接下来我就像上面说的对他们与以教育和引导。其中属于基础较好头脑又聪明的13名学生我把他们分成一个小组叫《竿头组》其中家境不太好的我除了成绩和基本能外还特别注意他们思想的成长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不管他们初三能不能考上高中,有没有命运继续深造他们总不会成个“书呆子”。其中也有家境不很好学习基础也不太好的14人我把分成一个小组叫《潜力组》对这部分同学初了抓成绩以外也抓他们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对现实问题分析能力,对自我的约束能力,塑造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基本的健康的人生观,培育他们的情操。在这个班上也有家境叫好智力也还好但贪玩偷懒的,我把他们分成《无涯》一组时时提醒他们有条件就要珍惜,泛舟学海,成就未来。班上其他人大概就是如果你不去了解的话,可以说他们不好不坏不乱不乖的的学生,其实他们是班上的主体,他们家境和智力都相近,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对未来的憧憬的;他们加把油就能考上,家里也供得起,可谓胜利在最后五分钟;要是他们不努力,要是他们考不上要花钱进高中他们的家庭也出不起,所以他们千万不能抱着无所谓的徘徊,千万不能仅仅五分钟热血的努力!
以上是本学期语文教育的横向工作按派,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我这么分对学生不公平,在此我想问他一句公平就真的什么时候都那么重要吗?如果能让学生健康的成长尽可能的望积极的方向发展,那么,那么我愿意承担这个不公平的罪名,甚至这也是我的骄傲,不是吗。而且我可以和挺胸抬头的说句,我虽没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但于感情上我是个毫无偏见的老师。让大家公平的贫穷公平的落后就真的那么美好么,在此我想替我的学生骂这个指责我不公平的人一句,你去死吧,你死了就会发现就算你死了,在阴间都大鬼小鬼,有穷鬼饿鬼,有牛鬼有蛇神;这个世界没有公平,也没有那个世界有公平,就连你的十个指头都三长两短!
我是新毕业来的老师,没有老到的经验,这是我的不足,同时也是我的潜力突破点,没有旧经验就可以更自由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因为经验中总会有些你自认为很宝贵的东西你会舍不得放手就无法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这时候就成了阻碍进取脚步的绊脚石。我可以依据新的教材,面对新的形势和新世纪学生共同探讨教与学的更好方法。
在前半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刚进初中门的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侧重训练学生的开口说话的胆量,这这段时间我提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很简单的,有时候甚至提生活中的常识问题让胆小的学生回答,他答好了之后再追问一个稍微难一点的课本问题,当然我回估计他能答出来的。要是他答不出来就侧面提示他答出来,最后表扬他的进步,并全班鼓掌以示他取得了成功,树立他的自信心。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很多同学胆子都大了起来,喜欢发言了,也更喜欢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更深了。这一步算是小小的成功了。于是我在一次晚自习总结了我们的这次小小进步,这是属于我和学生共同的胜利果实。这时候开学快一个月了也就是很多讲读课文和重要的课文都讲八成了,于是我开始训练学生的上讲台讲演能力。这比在下面发言要进一大步了,开始同学不敢来,我就告诉他们艺高人胆大的道理不必要害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不必要慌,先想20秒再开口说,再想10秒刚才是不是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了,没的话就再重来一遍,结果他们并没有想20秒,只是吞了下口水就讲起来了,效果比他们自己所做的最坏打算好多了于是他们就也敢上太讲了。对于那些胆小的我有是还答应他们邀一个平时玩得好的伙伴陪着一起去,结果也很满意。于是就更多的学生愿意锻炼自己,最后是很多同学挣着要上台讲了,一节课往往有六七名同学上讲台。讲得好的我们表扬,讲得还不很理想的我们表扬他的勇气并鼓励他下次讲得更好。到后来他们讲得真的很好了,把课文内容和许多问题都讲得有些条理了并可以坚持讲完他自己预备要讲的所有问题最后恋恋不舍地回去,这样的一节课往往就只能够一两位同学来讲了。回想他们开始站在下面回答问题都脸红现在这么能干,我觉得他们确实进步了很多,不仅胆子大了。于是我又用了一个晚自习的时间总结表扬了他们,老师和学生都很高兴,这是68名学子的共同功劳,包括安静坐在下面等待的学生,他们的等待也是对锻炼者的无言的支持!表扬他们,应该确认他们的努力!
要取得进步是多么的不容易,而一旦你付出了努力你就会发现其实一点都不难其实你自己真的很棒。然而一点点的进步是不足以骄傲的,更不能以为就够了而停下来休息。于是接下来我就按照教材按排了一下他们去采访校领导结果也大都很满意,并且按开始的布置都整理好了采访稿,写好了采访体会。看过他们的采访稿和采访体会,我觉得他们比我自己当年要能干多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那个星期的晚自习我们开了一个采访交流会,让没去采访的同学也分享到其中的快乐,因为这种锻炼和进步确实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这次采访的同学作的发言也篇篇都是有主题有中心的初一学生能到了十分精彩的讲演。这在正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一个激动的高潮,虽然我事先讲解了怎么做准备怎么侧重中心怎么首尾呼应等要注意的问题,但他们的表现比我意料的要好得多,不过我喜欢这样的所料不及。
其后我认为有必要巩固胜利的果实,于是继续发扬革命的进取精神。接下来我开始着手安排他们比较正式的上台讲课文,第一步就是教他们自己如何理解课文并且把自己的教案给他们参考,然后告诉他们要怎么把所理解到的东西告诉同学们,叮嘱他们不要把知道的东西一下就讲出来而是引导式的一步一步让同学自己想出来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许是新事物的吸引里或许是当时空前高涨的学习热情,这次的收获又是惊喜。按以前的最后几次学生的讲课都是讲完了下面的同学提问,由讲台上的同学回答,要是回答不了的就由老师解答,讲完了老师再做全过程的讲评纠正一些出现的问题(有时候学生也经常参与讨论)并作一些(有时候是较多)补充。而这次当讲完了课文该学生提问的时候竟然一反往常很少同学提,有的个学生提了个问都还没等到台上的同学回答下面就有人说:“人家刚才都讲了谁叫你不用心。”其实也不怪提问的不用心,像往常老师都会对那样的问题反复强调而今天是学生的锻炼讲课文自然不知道要强调甚至反复讲解。所以他们都没错,都很认真,只是有的同学是又认真接受能里有很行。当我走上讲台想按常例补充什么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已经没了什么要补充的了。我只有剩下一句“请坐”(按照礼貌学生回到座位都回站着直到听完老师的点评才坐下的)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样的质量较高的学生锻炼在班上举行了五次,有三组女同学有两组是男同学,其中特别好的女生有扬芈张丹组、黄海欣徐燕爱组,男生有姚磊。本来打算六次,但书上实在没有了课文以至有的同学伤心不已。
这五次学生锻炼一次比一次好,原因有我们每次讲完后的教师点评和学生的提问及当面指出做的不够好之处有助于进步改正,也因为有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评出最优秀的三名)相互讨论学习。当然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都不是我当老师的一个人能做得到的,而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本学期学生最喜欢最快乐的时光,学生学到了知道也锻炼了能力也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这都是第三次月考前的事,第三次月考以后大多数班级都开始进行复习,虽然知识积累靠平时,但复习阶段对知识的总结与提高,巩固与创新意义不亚于新课时的学习。
在这个月里总的复习了基础知识特别古诗词方面的,集中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适当讲解了写作技巧及相关专题。这些工作做起来比较枯燥,谈起来也很乏味。统计一下总共全班统一进行了8次听写,对于部分同学因为掌握不牢听写的次数跟多。其中第二次听写情况最为糟糕,那次全班同意进行批评。第三次就好多了,往后的也都更好了这都是因为他们年龄小,不能管住自己,所以有时候要老师提醒。比较正式的班级测试进行了5次,一般在晚自习进行。这些试卷都经过仔细批该并做了详细的统计,通过这5次测试有的同学进步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有的同学从考试中总结了失败的教训,总之躬行有益。这些试卷的讲解都是侧重阅读读题,讲解阅读题的时候侧重解题方法的探讨与进步,并且尽量用轻松的口气讲题,深入浅出。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阅读题有兴趣,对解阅读题有挑战心理,达到那个什么者都不如好学者的境界,事半功倍。作文的方面有主题、结构、选材、语句、感情、书写等。这些应该平时讲解一点消化一点,复习是只做简单回顾。本学期重点讲解的有作文的细节描写选材等内容。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断锻炼进步的,如写周记等,复习时不特别按排作文,5次测验的作文选优秀的打印张贴以供课后学习交流。
这一个月大多数的工作枯燥而无味,要不是大半个学期相处的基础,学生一定会厌烦甚至拒绝做这些听背默练的苦事,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时候老师还需要调动一下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只是非常的遗憾本来打算带学生去堆一次雪人却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去成,这也是唯一一次跟学生许诺而未能履行,我只能把解释原因给他们听,可他们却乘机要求我元旦晚会非得唱首歌不行。其实我也知道他们没有怨恨老师的意思,他们只是想别人一起来分享自己那快乐,也是因此而惋惜;就算要求一首歌也不是责备,而是弥补上次的错失良机,分享元旦的喜庆,因为一种沟通与了解,因为一份尊重与信任。
一个学期过完了,颠颠簸簸一路走来有苦累也有欢乐,就像看《天下无贼》一样,不知不觉就看完了。王丽和王薄为什么不偷傻根的钱反而帮助他,猎人为什么可以抓尽那一群狼而对这两只留有恻隐之心,这都是因为了解。要不是王丽先认识了傻根,要不是猎人一上车就对这两只狼诸多观察,结果都不会是现在看到的;那一群拜佛的人中间也许有很多傻根,但因为不了解所以他们的手机会被盗,那一群狼中间也许有很多“王丽、王薄”,但因为不了解他们的另一面,所以猎人眉毛都没皱一下就全铐了。当天下的贼能像王丽了解傻根一样,和想要去偷的东西的主人沟通的话,那天下就无贼了;当天下的老师都能和学生沟通了解的话,那就天下尽是大学生了。
这个社会为什么总让人觉得“贼”比较多而“大学生”比较少,其实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一把相互沟通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