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明确进行文化改革以及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进行文化创造需要坚持前进方向
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质决定的。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有益文化成果,有力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进行文化创造必须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首要任务。
三、提高软实力需要采取硬措施
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在“硬”字上下功夫。
“硬”要体现在科学规划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规划、明确的目标是文化发展的先导和依据。
“硬”要体现在政策扶持上。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硬”要体现在法制保障上。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障文化健康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强法制保障、依法进行监管。
“硬”要体现在队伍建设上。人才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提高文化软实力关键靠人才队伍
四、推动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实施大改革大创新
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包装,对现代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充分表现出来,以内容创新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魅力。要立足自我、博采众长,既注重继承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注重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以传播手段的大改革大创新增强文化的控制力、影响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总之,要综合运用各种文化传播载体,努力形成各展所长、相得益彰的文化传播新格局。
我体会,抓住以上四个方面,就抓住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文化建设的关键,就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思路和工作主线,就一定能够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要紧紧跟上步伐: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做好学习者的角色。大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好拥护者的角色。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将其贯彻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与腐朽思想的影响。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做好宣传机的角色。激励身边同学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接受爱国主义的广泛教育,在学积极参加“唱、读、讲、传”“红歌”等各类有意活动,使自身的精神上一个档次!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好躬行者角色。贯彻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坚持履行社会诚信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学习。不仅可以有力打击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更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生活生产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第二篇:文化建设
文化是公路养护建设的“发言人”
文化是无形存在于人群之中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行业的“精气神”,积淀着国家、民族和行业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公路养护行业,作为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行业文化建设对公路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前,有很大一部分公路干部职工对公路文化建设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认为这些就是平时学学文件,搞搞活动,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联系,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要想搞好行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武装大脑,从认识本质开始。让文化成为公路养护建设的“发言人”,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实际,面对当前形势,立足长远未来,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本质是什么?
首先,根据《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内容: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在长期的交通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的,体现行业价值理念的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作为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实践性,与养护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意义是什么?
交通文化建设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拓展和升华。进入新世纪,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加快交通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加强交通文化建设。
(一)公路文化建设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因此,公路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抓紧、抓好文化建设,对一个单位整体实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公路文化建设是促进公路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源泉,为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品牌形象提供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公路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出行要求的提高,公众对公路服务环境质量、公路服务条件质量、公路服务活动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路事业发展所处的环境、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迫切需要用先进的公路文化来引领公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使公路具有更高的文化品味、更多的人文内涵,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要求。
(三)公路文化建设对提升职工素质、自身修养和科学化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职工作为单位发展最前沿的力量,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保障。那么,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努力推进自身知识化进程,成为加强单位文化建设,全面提高职工素质的关键。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的服务公众,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就要紧紧围绕当前形势,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基础性学习培训活动,引导职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劳动技能,鼓励岗位成才、自学成才。
三、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现状如何?
公路文化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后,全国公路行业对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公路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单位思想建设的发展、研讨、总结、整合、提升、创新的必然趋势。
公路文化建设特点。当前公路文化建设还处于摸索、建设阶段,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建设层次参差不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落后地区受资金、环境的影响,发展缓慢。二是效果明显,亮点突出。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在保证质量、效果的前提下,勇于创新思路,把文化建设融入生活,切实走进职工中去。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由于发展历史短暂,没有多少实例可以借鉴,所以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发展方向。
公路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甘肃地区公路行业历史、现实等方面的因素,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职工文化程度偏低,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人才大部分外流,后备人才匮乏,老龄化严重。这些都是制约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优化结构,抓住行业特点,提高职工自身素质,文化发展才会积极、健康发展。
(二)行业文化与行业建设不谐调。
公路文化建设是与行业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工作结合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工作。
(三)对行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欠缺、思路不清。
由于长久的定向工作方式,对文化教育方面的欠缺,造成了思想上麻痹、行动中缓慢的格局,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态度不端正。形成“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事业单位,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四)行业核心价值观理解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业的核心理念,它为职工的一切作为提供价值观指导和心理上的支持,是行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当前,在行业核心价值观上存在三种误区:一是盲目效仿、流于形式。有的公路部门误认为公路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但对自身文化的理念不能真正达到共识,使公路文化流于形式。一些职工认为公路行业就是修路架桥,养路工就是扫大道、补坑槽,没有把做好本职工作上升到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行业核心价值观高度上来。二是认识模糊,职责不清。一些人片面认为公路文化就是文体活动,就是标语口号,认为公路文化是政治工作。部分职工对公路行业存在缺乏认识,公路管理机构作为公共管理机构,职责是向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达到物畅其流,人便其行。三是观念守旧,担忧前景。由于吉林省公路行业率先在全国实行事企分开、管养分离改革,公路职工身份由事业转换民营员工,有一种失落感,存在雇佣思想,对行业愿景担忧。
四、公路行业文化建设未来的发展走向?
公路行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踏实脚步,巩固、筑牢已有的成果,细致、精心的探究新思路、新方法。根据本单位所处地域、行业特点、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公路文化建设,将公路文化深入到基层一线,让每一个职工从“自发”到“自觉”有效转变,使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日常工作、重点工作,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流的公路行业文化品牌形象。
(一)从思想意识上保障公路文化的形成。
一个人的行为,是大脑思想中的反映。先进的文化就是公路行业的“大脑”,是发展之源,存在之本。公路行业要生存、求发展,必须注重文化建设。文化建设首先是思想,要从两个角度来讲:一是领导干部要起表率,身先士卒。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扮演多重角色,不能只做单位经济行为的担当者,而且要成为公路文化的倡导者、培育者、身体力行者,公路文化方案的设计者,公路文化转换和更新的推动者。二是职工要自觉参与,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学习,多探索,提出有利于单位文化建设的办法、想法。只有当职工认为公路行业存在有意义,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职工才能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并将这种热情持续性在本岗位中,从而激发起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从实践活动中找寻公路文化出路。
1.巩固提升职工素质活动。按照《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进一步完善适合本单位的文化建设纲要,并抓好育人强本、创新推动,把公路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入到职工中。形成职工培训计划,让职工积极参加培训、自学深造、苦练技艺、岗位成才、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支具有先进理念、社会主义道德、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严格组织纪律的职工队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好“书法”“绘画”、“演讲比赛”等等职工喜爱的文体活动。建立和完善文化传播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2.发挥好文明行业创建载体。1.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树好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体现公路精神,引导公路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古浪公路管理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万福就是公路行业的一面面旗帜,他的精神鼓舞了无数公路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公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2.采取有效措施塑造公路职工的行为文化:一是激励职工的智力、性情和坚韧的精神,不断实现创新;二是激励职工把个人的工作同自己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在一种强烈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的驱使下,自觉协同,形成一个共同作战的团队,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三是让职工认识到公路文化不仅是公路行业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自身宝贵的资源,激励他们用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去从事公路事业,以勤勉、敬业、惜时的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3.通过情感沟通和需求沟通,处理好单位纵横人际关系,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意识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撞击,形成一种协调、互补、和蔼、统一等状态的双向平衡格局。
3.创新建设品牌形象助推发展。品牌靠文化传播,文化靠品牌支撑。要按照高定位、高起点、高品位的战略思路,把树立“品牌”作为行业的无形资产,把创建“品牌”的过程作为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行业形象的过程。一要把握品牌创新的定位,使其具有在全行业事迹的先进性、做法的创新性、影响力大的社会性、荣誉保持的持久性特征,在精细养护、严细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明执法、社会服务、文明施工、党建竞赛等方面选树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品牌,选树一批荣辱观念分明、业绩突出、影响力大、代表公路行业的先进典型,总结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工作法、操作法,增强公路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二要建设一批文明执法示范路、体现“畅安舒美优”标准的示范路,提升公路的文化品位,既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服务环境,又激发公路职工敬业创一流,产生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树立行业整体形象。三要建立品牌创新的评价考核和传播机制。抓好品牌创新的标准定位:即共同的价值理念必须为培养“四有”职工队伍服务、为公路事业的发展服务、为经营管理服务、为树立行业形象服务。抓好程序定位:严格制定标准、采取基层推荐加综合评选的办法,体现“品牌”的公认性,增强其生命力。抓好宣传定位:在典型的宣传上要深入挖掘过硬、鲜活的事迹和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并采取各种宣传手段,紧扣发展脉搏,不断发挥典型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抓好激励方式定位:即不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命名,表彰,而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真正发挥鞭策和激励作用。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发展持续稳定。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公路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二要明确和落实工作责任。三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保持公路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四要保证必要的投入,为公路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2.建立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持机制。一要加强对公路文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公路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细化操作方法,搞好分类指导,促进公路文化建设规范有序进行。二要丰富公路文化建设的载体。进一步整合公路文化资源,创新公路文化建设手段,丰富和优化公路文化载体设计,加强公路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路文化设施,注重利用互联网络等新型传媒和行业报刊等媒体,扩大公路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面,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提高职工文化素养。三要搞好协调,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职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一要纳入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工作的总体部署,建立形成一套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二要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三要明确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要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采取系统上下与系统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即上级管理部门与职工考核评价相结合,系统自行考核评价与系统外部有关部门和专家考核评价相结合。
总之,公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工作中应注重积累、提升、总结、创新各个环节,加强宣传力度,确保公路文化建设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切实以创新成果积累为永恒动力来支持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文化建设
1、行业使命:
争创一流高速之家;服务每一位司乘人员;成就每一位职员。展开阐述为:争创“一流高速之家”是本中心展现的未来景象。在展现未来景象中回答了企事业使命必答的基本问题:“我们是高速之家”,“我们事业是建河北高速枢纽服务区”。“ 服务每一位司乘人员”和“成就每一位职员”表明了“企事业与司乘人员”和“企事业与职员”价值与利益的关系。但“服务”、“成就|”与“一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表达了“我们为什么做”的内涵。因为,企事业使命只有表明了“我们为使命做”未来景象才具有可实现的意义。
2、共同愿景:
司乘人员享受便捷服务的桥梁,职员安身立业的家园,企事业家创新进取的舞台,社会承载责任的典范,并努力成为具有高效的团队和具有以鲜明文化个性的一流高速之家。显然,本企事业的愿景包括“价值理念”和“未来的蓝图”两部分。为“司乘人员享受便捷服务”为“职员安身立业”提供“创新进取的舞台”承载“社会责任”是中心“永恒”的价值观。融价值与未来蓝图和“一流高速之家”是中心愿景表述的基本特征。
3、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欲事立人;诚信为本,和谐发展;互尊互助,崇尚科学;创新进取,追求卓越;知荣明耻,勇于承担;同心协力,尽职尽责。
4、高速精神: 团结、奉献、创新、超越
第四篇: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
加强临县文化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梁占峰
前言
一、浅析临县文化
二、促进临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三、弘扬先进文化,塑造临县新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四、结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文化的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没有文化作支撑,生产力就不可能获得质的提升和大的发展。文化借助科技武装,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更加丰富,其吸引力、影响力越来越强。因此,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在竞争中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我们必须把改造文化建设作为临县加快发展的新战略,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一、浅析临县文化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反映了社会总体文明;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物质活动以外所有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和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反映了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上层建筑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除物质活动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包括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旅游、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成果。我们加强文化建设所指的文化,主要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
临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早在原始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亦称古老文明之邑,据小马坊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这里就是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汉武帝元朔四年置临水县,北周置乌突县,隋改太和,唐置临泉,金复临水,元升临州,明洪武二年,降临州为临县至今。
临县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先后发生过七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临县有着繁荣的经济发展史,开发于隋唐时代的招贤镇,到宋代以瓷、铁、煤闻名遐迩。被誉为“小都会”的碛口镇,清道光年间以其得天独厚的黄河黄金水道的地理优势,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栉比的水陆码头和晋商的西大门,直到民国初年,仍有大小商号360余家。
临县文化属于比较典型的黄河文化,它一方面汇集了我们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的深厚底蕴和优良传统,同时也打上了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烙印,也即与专制集权和自然经济同时产生的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既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我们临县人乃至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国民意识。这种国民意识在封建时代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体现了中国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体系的先进性,以《易》为根的儒学、道学、理学、中医学、天文学的“四大发明”曾经在人类进化史上遥居领先地位。然而机器大工业首先在西欧出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场革命,宣告了中国封建制度及其文化体系的衰落,实质上也就是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丧失其据以战胜奴隶制文化的先进性,蜕变为专制、迷信、封闭、保守的落后文化。
一曰“官本位”意识。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就有了钱;有了钱,就有了权;有了权,就有了一切;反之,“丢了官就丢了一切”。“官对民是至高无上的,是一种绝对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官就是公”,“官就是真理,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不少为官者奉行一切以能为官、为高官、能保官为中心的人生信条,并以此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言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干部对工作无所用心,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甚至巧取豪夺,作威作福;在工作中乐于搞各种“达标”项目、“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沽名钓誉,甚至弄虚作假,骗取荣誉;为官处世明哲保身,不思进取,但求无过,可以说均与“官本位”意识的作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官本位”的思想基础是封建等级观念。我国的等级观念由来已久,西周时期就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的说法。然而,“官本位”意识的逐步形成与强化,还是在封建社会。在那个漫长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要摆脱贫困、低贱的社会地位,除了入仕,别无他途。于是,是否入仕为官,入仕以后能否官居高位,就成了衡量一个人奋斗成功与否的一种重要标志。《儒林外史》中刻画的范进中举后的那种神态,可以说正是这种观念的生动反映。“官本位”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现代社会,其落后本质已暴露无遗。因此,破除“官本
第五篇: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
1、精神文化层: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貌等。
2、制度文化层:是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把企业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合成一个整体,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以及质量理念、经营理念、人力理念、制制造理念等。
3、物质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企业品牌、企业标识、厂歌、企业报纸、企业网络、生产环境、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
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塑造形象作用、注重塑造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职工队伍形象,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企业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目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④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详细的规划,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整体的提高逐步实现目标。时间方面,制定中长期目标以及分阶段实施的计划;制度方面,着眼于各部门协同和全体员工的努力,规定相应岗位职责,并制定奖惩措施,以制度保证落实;广度方面,专门培训与日常教育紧密结合,涵盖每位员工的一言一行,通过员工的行为展现企业风采,体现文化建设成果;深度方面,研究如何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长期坚持不懈的准备;针对性方面,考虑企业领导、总部机关、分支企业直至一线员工的实际情况,以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方面,要取精华、去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和谐方面,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的发展和谐起来,和谐工作环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制度建设,使每名员工都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形成一种真正和谐的氛围。
其次,完善企业的VI体系。设计完整的企业文化手册、规范的制度文化和形象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