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8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五篇]

时间:2019-05-15 00:5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8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8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第一篇:【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8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出示如下成语,请学生读一遍: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水深火热 箪食壶浆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赤子之心

与人为善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成语都出自《孟子》。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筛选,这些佳言妙句仍然鲜活,这就说明了孟子驾御语言的才华和《孟子》的斐然文采。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于当时,游说诸侯,教诲后学,诱导听众,议论风发,纵横捭阖。这节课,我们就重点了解一下孟子和他的《孟子》,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二、课文悟读

(一)《齐桓晋文之事》侧重论辩技巧的学习,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运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请学生结合此点谈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示例1: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冀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和盘托出。

示例2: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把握上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示例3:我很同意你的观点,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

用心

爱心

专心

乐”的民本思想;从《孟子见梁襄王》看孟子“敬天保民”(范文澜语)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见《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从《攘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从《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见初中教材)看孟子“舍生取义”“顺乎民心、合乎正义”“勤奋不息、努力上进”等思想。

●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的发言,即兴安排)●学习卡片 1.字词积累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前一个是“称道、称赞”意,作谓语。后一个是“方法”意,作宾语。

【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课文中其他的活用列举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语暴以好乐//今王鼓乐於此//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活用情况分别如下:“老”“幼”两词(第一个)和“远”字、“寒”字、“危”字都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刑”“树”“衣”“语”“鼓”“疾”“朝”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中还有些使动用法;有时数词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动词。

【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 五个“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别相当于“像”“好像”“如果”“你”“比得上”等意思。【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何快于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于是矣/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其如是,孰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是”的用法其实就两种:一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一为现代表示肯定和判断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为句中词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时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语法关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

【然】 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七个句子中,独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谓语,其意思应该是“对”或者“这样”等意思;作形容词词尾的,其意定为“……的样子”;与其他虚词连用的,一般用作连词,其意为“那么”。

通假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盖亦反其本矣/刑于寡妻/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将以衅钟/无以,则王乎?/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2.《孟子》一书的警策之句很多,兹择要辑录部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分类归纳)。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

二、二、串讲课文:(列出基本层次)

三、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难 齐 宣 王 孟 子 解 决畏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础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悦诚服

信心不足

信心不足:“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大欲 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缘木求鱼的比喻 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四、语言特点: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2、排比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彩裴然,行而远矣。

①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③“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3、适当的神态描写

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五、作业:学生归纳文言知识。

六、板书:

提出并明确话题(王道-霸道)——————————实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不忍之心

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齐宣王未能实行王道,不是不能,—————————— 推恩天下

而是不为

反面论述“霸道”危害,敦促 —————————— 推行仁政

齐宣王实行王道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 制民之产

第三篇: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为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学习时,须用心体会。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说理迂回,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单元三中学生刚学的《逍遥游》与本文同属先秦诸子散文。晨练四中古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中爱民的思想,又与本文大有相通之处。再加上本学期学生刚在历史课文中学过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效积累王、保等重点文言实词,之、以等重点文言虚词;能正确识别文中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2、学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学生能总结并鉴赏本文中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的论辩特色。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二、一读通读课文,落实字音

胡龁

衅钟

觳觫

褊小

庖厨 忖度

舆薪

百钧 便嬖 莅中国 商贾 放辟邪侈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无以,则王乎?

彼恶知之?

三、疏通课文,分层明意 问:划分层次,梳理大意。

(在划分段落,总结段意的过程中,强调重点实虚词和句式,扫除文字障碍。)第一部分(开头至“无以,则王乎?”)入题。孟子把与齐宣王的对话转到“行王道”上来。

第二部分(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主要说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即不忍之心。第三部分(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点明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四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五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四、作业

整理重点实、虚词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鉴赏本文的论辨艺术: 问题设置:

在孟子的引导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从本文中,你学到哪些论辩的技巧呢?(或者:你认为什么是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明确:

1、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则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齐宣王于谈话始便问“齐桓、晋文之事”,显而易见,齐宣王有称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为下文能向这位君主游说自己的“王道”学说打下了基础。

2、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

大凡高妙的游说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掌握主动,然后再寻找时机,一举攻克对方。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让齐宣王产生反感。他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这样通过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赞中讲道理,就化解了敌意,缓和了气氛,缩短了他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自己及其“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扫除了障碍。

3、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术。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让齐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如当头棒喝,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取譬设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对后代散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

要使齐宣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这使原来高高在上问询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惛”的话来,齐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就彻底地被围而剿之了。

总之,孟子凭着自己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整篇文章则形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二、巩固与拓展

课本87页学习活动之文本品读2第一组问题。(也可选择88页写作平台中的相关内容)

三、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同步练习册。

第四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时数二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文,回答问题。

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业:熟读文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附板书设计:

一、可以行王道,三层:

1、引入话题。

2、揭示基础。

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

第五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txt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作者: 加入日期:06-07-11

卞育能

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讲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附板书设计:

一、可以行王道,三层:

1、引入话题。

2、揭示基础。

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

下载【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8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8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