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4病梅馆记(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时间:2019-05-15 06:2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4病梅馆记(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4病梅馆记(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第一篇:【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4病梅馆记(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讨论,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端一盆梅花盆景置于讲桌上)同学们,也许你们会认为这一盆景很美,但我想问一问,你们知道它生长了多少年吗?答案是十二年。十二年呀!作为一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梅树,十二年的光阴却长成了这个样子,你们是否还觉得它美呢?难怪作者面对病梅是如此愤慨了。

二、具体研习,突破难点

提问:己亥杂诗两首诗(五、一百二十五)所体现的感情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一为显示不甘退伏,憧憬未来的献身精神;一为表达变革现实的愿望。

提问:哪一首可为课文作注释?为什么?

明确:第二首。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作者“疗梅”,使天下“病梅”“复之全之”的呼唤。那么作者这一追求个性解放,强烈要求改革现状的愿望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呢?让我们再一次细品文章,从中找出解答。

提问:文章篇名为《病梅馆记》,文中写的又是“病梅”,为何说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

明确:文章是以梅喻人,借梅议政,寓意深刻。

提问:那么,梅喻的是何人?文中还有哪些寓意?

明确:梅,即人才。病梅,喻受摧残的人才。文人画士,喻封建统治阶级。鬻梅者,喻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提问: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梅的产地、数量和长势?作者引用“或曰”几句有何作用?为何要说“固也”?

明确:一个皆字,即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丛丛梅林皆生发”“江山代有才人出”。

“或曰”几句影射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材。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里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提问:为什么要用“曲”和“直”,“疏”和“密”,“欹”与“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三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点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真、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

提问:“绳梅”夭梅”病梅”等一系列举动。“疗梅”的措施和愿望,又各有什么寓意?

明确:夭,象征新生力量遭扼杀;病,象征人才被摧残;绳,象征人才被钳制。夭的结果是病,使夭和病的是绳。绳才是文人画士之本意。几个字写出了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扼杀,尤其是“斫、删、夭、锄、遏、养”六个动词的连续运用,更是精当、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统治阶级的毒辣手段和邪恶用心。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斫”字揭露了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

“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严重的钳制。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襄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他。”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⑤如永始去。

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永以书抵幕府

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蠢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

C.或遂寝而不行

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祸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⑦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3.《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

4.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宁可„„也要„„

以下二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6.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他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他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他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他知县全都召回。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托物言志”的特点;

2.感受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以及要求改良社会、解放人性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 2.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文化常识:(ppt给出图片)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梅位于花中四君子的首位,可见它的地位。自古文人雅士也非常爱梅,因此咏梅的诗词也是层出不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ppt给出诗句)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 ④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自古以来,“梅”作为花中君子,是高洁品质的象征,人们咏梅、赞梅,无一不将梅写得高雅圣洁,但是生活在晚清的龚自珍却以“病”来写梅,不免让人费解。(ppt展示课题)先让我们来可以课题,《病梅馆记》从中我们可以明白这是一篇关于梅的记,关于“病梅”的记。那么什么是“记”呢?(ppt给出“记”的概念)

记:古代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①写景(游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②状物:《核舟记》。③叙事:《桃花源记》。

Q:那我们这篇文章的“记”是属于哪一类呢? A:状物类的,所状之物是“梅”。

4.昨天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的字词,那么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Q:思考文章分了几个部分来写梅? A:两部分。

第一小节: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和扭曲;

第二~三小节:作者对梅的哀痛和疗救。Q:选择一个恰当的动词来概括一下这两部分。A:病梅、疗梅。

5.我们首先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小节。Q:人们为何要病梅?(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曲、欹、疏为美。

Q:人们如何使梅美?(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斫、养、删、夭、锄、遏。

Q: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江浙之梅皆病。

6.这些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看看作者是怎样疗梅的。

Q:作者疗梅的过程时怎样的?具体疗梅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A:泣:三日

疗:纵、顺、毁、埋、解、复、全

贮:穷予生之光阴

7.作者如此详尽地记叙“病梅”,又详尽地叙述了“疗梅”的过程,仅仅是为了写梅而写梅的吗?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喜欢自然之梅而去恢复它们的本性的吗?

这里显然不是这样的。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就需要对作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ppt显示相应内容)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清杰出思想家、文学家;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之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出生于清朝“乾嘉”盛世后期世代官僚文士之家;自幼展露才华,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之后十年辗转北京,任国史馆校对等小官,48岁被迫辞官回乡,在书院讲学;49岁逝于丹阳的云阳书院。

主张禁鸦片,主张“更法”、“改图”,废科举;与林则徐、魏源等人一起组织宣南诗社,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为保守势力所不容,一再受到排挤和打击。个人人生:才华横溢,不得重用,壮志难酬

了解了龚自珍,那我们在来看看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ppt显示相应内容)

当时清王朝政治腐败,衰势明显;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八股选士,束缚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思想的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首诗(ppt显示相应内容)《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中国;恃:依靠;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哑;天公:造物主,指皇帝;抖擞:振作精神。

Q:请同学结合注释来讲讲这首诗的大意,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要表现怎样一种情感?

A:表达了对于人才的呼唤。

8.在以上种种背景之下,我们再来思考一下:

Q:这篇文章中作者笔下的“梅”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A:这里的梅其实是指人才,作者是以梅喻人。(详见板书)

9.理解了这一层含义后,我们思考一下:

Q:作者为何不直抒胸臆,而是要以梅来喻人呢?

A: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决定了作者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主张。

Q:既然这样,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呢?

A: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含蓄地寄托、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10.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因此作者对人才的感情就寄托在文中对梅的感情上,让我们来看一看课文,找出一些抒情性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A: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现出作者对统治者扼杀人才的愤慨和痛恨。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野也哉!——表现出作者要求改良的愿望和决心。

五、小结:

本文其实与《已亥杂诗》一样,揭露和抨击了清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如今,我们的社会终于从万马齐喑的阴霾年代里挣脱了出来,它的兴旺发达需要建设者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干,任何一个时代人才的成长都需要自由广阔的空间,我们永远期待“不拘一格降人才”。

六、板书:

(托物)

(言志)

之因:曲、欹、疏为美

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 之举:斫、养、删、统治阶级的帮凶们摧残、扼杀人才

夭、锄、遏| 之果:江浙之梅皆病

人才受害之惨 梅 | | 疗

泣:三日

痛惜人才遭扼杀

疗:纵、顺、毁、埋、解除人才的束缚,解、复、全

恢复人才的生机

贮:穷予生之光阴

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坚定的信念

七、作业:

这篇文章虽然是控诉封建统治者,那么它对于现今的我们是否依然有意义呢?现今人才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今这个社会中,人才是发展个性重要还是顺应社会更重要?请举例来说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明天课上交流。

第三篇:【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项链(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组织学生研讨评价玛蒂尔德人物形象。2.探究小说主题。3.欣赏重点词句。[教学过程]

一、探究式阅读: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1.检查作业。

2.学生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观点二:“善良诚实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她依然本质的东西,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她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2能给打败”这句话?

3.小孩最后又表示要和老人一起出海,这是为什么?这个转变是否太突然? 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人物自始至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E.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参考答案:

1.老人是个面对厄运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

2.(1)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社会发展。(2)奋斗有时会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但是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3.(1)孩子在老人勇斗大鱼及群鲨而威武不屈的精神感召下,决心以老人为榜样,回到他的身旁。(2)这个转变在前面有铺垫,即他父母嫌老人“背运”,孩子在第85天早上仍然准备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可见他一直崇敬和依恋老人。4.BD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病梅馆记》详细教案

《病梅馆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龚自珍认识龚自珍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掌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点拨、讨论相结合方法

四、教学用具: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龚自珍及其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第一段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梅花自古以来就是纯洁、美好,有灵魂,有骨气的象征。梅花、菊花和荷花,被人们称为花中的清品。这是因为菊傲霜,莲出淤泥而不染,梅则是百花凋残后斗雪而开。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梅,更喜欢咏梅,他们常把梅作为品格高洁的象征。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所学过的与“梅”有关诗歌和词曲。

(预想学生回答:王安石《梅》,陆游《卜算子·咏梅》)

(PPT课件展示: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些诗句词句,都是赞梅咏梅,或是用梅寓意高尚的人格。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梅的古代散文,却不是如此,文章虽然是处处说梅,实则处处以梅喻人,以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它就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PPT课件展示:病梅馆记 龚自珍)

二、作者简介:(学生在课文注释中找出,也可以参看《明师伴你行》第195页。师补充:)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自瑟人,浙江仁和(杭州)人。

(PPT课件展示: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后辞职南归,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其著述丰富,有散文三百多

篇,诗词近八百首。作品收录于《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曾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结成宣南诗社提倡资产阶级改良以冲破儒家思想的桎梏控制,主张经世治学、学以致用。著作收录于《龚自珍全集》(《病梅馆记》即收在此书)。《病梅馆记》又名《疗梅记》写于1839年,体裁上多认为是一篇杂文或政治小品。

三、写作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于是进行严酷的思想文化专制。清朝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PPT课件展示:八股文——又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在内容上,八股文只许为圣贤立言,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道理,如有所阐发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学的范围。这种内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对当时文化思想的发展危害很大。

文字狱——旧时统治者往往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以镇压知识分子,叫“文字狱”。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兴文字狱,刑罚残酷,株连众多。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吧,这么一句诗,却要了一个书生的命,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本文作者则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本文写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前夕,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他认为要使国家振作起来,靠的是一场变革,而变革则需要大批的人才。龚自珍要疗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四、解题:

请同学们看题目:病梅馆记,记,在前一篇课文《登泰山记》中,“记”指的是游记。而这里的“记”呢?指的是什么?

(预想学生回答:记事、记录)

师明确:这里的“记”,是记事文体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真实,是小品文的一种。可是,我们这一文章学习的重点在于前面的三个字,“病梅馆”。这是一个偏正短语,馆,是病梅馆,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馆呢?

(预想学生回答:贮藏病梅,医治病梅)梅,怎么会生病了?

(预想学生各抒己见)

那么,这三个字中哪个是课文的关键字呢?

(预想学生回答:病)

好,我们现在一起走进龚自珍的病梅馆。看看梅为什么生病,怎么生病,作者又是怎么去医治梅的。(幻灯片展示:梅是怎么病的?作者是怎么疗梅的?)

五、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几个问题齐读全文,并注意难懂字词的读音。

(PPT课件展示:龙蟠 以欹为美 斫直 孤癖 鬻梅者 稚枝

棕缚 遏其生气 诟厉)

(师在听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记住读错字音,并指正。)

六、对照课文注释,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 之,即“的”的意思。“皆”字是:“都”的意思。] 译文: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

解析:对照课文下面注释,我们知道,江宁、苏州、杭州,都是地名。这里三个句子并列,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说明梅花的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这一首句是写梅之产地。

(幻灯片展示:梅之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

[ 或,不定代词,有的人。曲,弯曲、曲折。姿,风姿。欹,倾斜。疏,疏朗。态,姿态。固也,本来是这样。]

译文: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固然如此。

解析:这句话是说,有的人以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去品梅。他们的品梅标准是什么?

(预想学生回答: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

(幻灯片展示:夭梅之由——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这里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三对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名昭大号,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明,副词,公开。召,告诉,一般指上告下。以,连词,来,表目的。绳,名词做动词,约束。]

译文: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用这个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斫,用刀斧砍。直、密、正,都是形容词做名词,指具有这些特点的梅枝梅干。锄,铲除,这里是动词。夭,本指未成年而死,这里指的是曲、折,名词做动词。病,损伤。业,职业。]

译文: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解析:文人画士正是以上述的品梅观点来夭梅、病梅的。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之,均是结构助动词,的。蠢蠢纷扰乱动之貌,译作一心一意忙忙碌碌。以,介词,凭借。为,动词,做。]

译文: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

(一学生朗读该句——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并回答幻灯片上的问题。

幻灯片展示:解释下列动词在文中的含义: A、斫()B、养()C、删()D、夭()E、锄()F、遏()

明确:A、用刀斧砍

B、培养

C、删削

D、屈、折,使之成病态

E、铲锄

F、阻碍

[孤癖,独特的嗜好。癖,嗜好。隐,引申为情趣。孤癖之隐,偏嗜成性的情趣。阻止、抑制。生气,指生机。]

译文: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瘾的情趣明白告诉卖梅的人,砍掉端正的(枝条),培养横斜的侧枝,删掉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笔直的(枝干),阻抑它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者都成为病态的了。

解析:要养出横斜、疏朗、弯曲的梅花,并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赚钱的人能办到的。所以于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强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里一连用六个动词,生动刻画了梅花被摧残的凄惨景象。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译文: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第一段小结:揭示了病梅产生的社会根源。先是写梅的产地之多之广,然后写文人画士赞同“曲、欹、疏”为美的品梅标准,于是有人把文人画士的这种癖好告诉卖梅者,让他们制造病梅,结果“江浙之梅皆病”。这是梅病了的原因。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疏通文章第二段大意

2、深刻理解和体会作者积极要求改革、疾呼重视人才的政治热情;

鬻,卖。遏,教学过程:

一、梳理文章第二段大意。

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预想学生回答:“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者,结构动词,分别与“病”、“完”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病残的梅”和“完好的梅”。皆,范围副词,都。既,时间副词,已经。泣,哭而无声,为动用法,为“哭泣”。之,代病梅。三日:虚指,多日。] 译文: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他们: 解析:“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紧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无一完者”紧扣上文“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哀怜、义愤之情洋溢、迸发,回肠荡气,自然引出“泣之三日”。

(幻灯片展示:疗梅之志——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纵,放松。顺,顺应。悉,范围副词,全部。埋,此为移种。以,作介词。]

译文: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解析: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购”“疗”“纵”“顺”“毁”“埋”“解”“复”“全”等动词写出了一系列疗梅的行动及决心。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幻灯片展示:疗梅之方)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以,作连词,来。之,均作代词。贮,安置、安放。]

译文: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心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解析:这一部分表作者疗梅的决心。

第二段小结:这一段写的是疗梅的行动和决心。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安,疑问副词,怎样。穷,动词,竭尽。也哉,双语气词。]

译文: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解析:写疗梅之心志。用“呜呼”这一叹词引出议论。“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照应了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时间,空闲的田地。实际是感叹自己的暇日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

(幻灯片展示:疗梅之愿——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第三段小结: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

二、总结写作思路:

作者的思路是,从梅的产地写到梅致病的原因、评梅的标准,写到梅所受的摧残,写到疗梅的决心,写到疗梅的措施以及疗梅的愿望,包括疗梅的计划以及更远的设想。

(幻灯片总展示:产梅之地——夭梅之由——叹梅之病——疗梅之志——疗梅之方——疗梅之愿)(幻灯片展示:第一节写梅。第二、三节写疗。)

三、深入研习,突破重难点

(一)我们在前边的关于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中已经提到,本文虽然句句写梅,实则句句比人,处处议政,将深刻的难以明言的道理寓于具体形象的论述之中。(幻灯片展示:具体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

(二)具体分析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这些词所蕴涵的深意:梅花、病梅、文人画士、品梅标准、疗梅举动、恢复梅的自然本性。明确:梅---人才

病梅--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疗梅的举动--破除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才自由发展

恢复梅的自然本性--要求个性解放,呼唤人才的心情)

师补充: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迫害。

(作者谴责摧残梅花的举动,实际上抒发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与痛恨,表达了要求改革的心情。)

(幻灯片展示:具体分析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表层意----------------------言外意(象征义)梅--------------------------人才

病梅------------------------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疗梅的举动------------------破除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才自由发展

恢复梅的自然本性-------------要求个性解放,呼唤人才的心情)

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 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四、总结《病梅馆记》的思想命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文章通过园艺工人受画士的影响,破坏自然之美,致使梅花皆成病态之事,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文人画士病态审美的深恶痛绝。

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

通篇借梅喻人,反映了作者不满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桎梏和压抑。反对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热烈向往人才的自由发展和精神解放。

(幻灯片展示:《病梅馆记》的思想命意——本文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的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五、课堂讨论

1、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是曲、疏、欹,那么龚自珍肯定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

(预想学生回答:直、密、正。)

教师明确:直,指代刚直之士;密,指代群才;正,指代志士。幻灯片展示:古代人才标准——直、密、正(刚直之士)

2、也就是说,龚自珍认为,刚直的志士是古代的人才品评标准。那么我们今天的人才标准是什么?

(预想学生各抒己见)

(幻灯片展示:现代人才标准是什么?——通才?专才?)

教师明确:现在社会,人们喜欢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欣赏有所专长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纵然是难得,但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的人才是不同的,不同的行业也将产生不同的人才,如电脑专家、科学家、政治 9 家、经济家、特级教师、高级医师等等。社会需要的是需要通才呢,还是专才,一直成为许多辩论赛经久不衰的辩题。但是,只要是人,是对社会有所为的人,就是我们社会所不拒绝的人才。(幻灯片展示:对社会有用之人都是人才)

我们的社会,终于从万马齐喑的阴霾年代里挣脱了出来,它的兴旺发达需要建设者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干,它不再用笨重的模子铸出呆板的模板,不再用残忍的棕绳绑出扭曲的病梅,现在的社会,呼唤色彩、鼓舞个性,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机会自由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是唯一的。

六、知识拓展(若时间允许)

幻灯片展示资料: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要求:这是一首与《病梅馆记》主题一致的诗歌,请同学们仔细品味文中的思想感情(背景: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话说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明确: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

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这首诗要表达的也是希望统治者进行改革、重视人才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鼎尖教案】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庄暴见孟子(第一课时)

《鼎尖教案》您的教学首选!欢迎您下载使用!庄暴见孟子

●说

《庄暴见孟子》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又一次关于“好乐”问题的讨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与民同乐”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让人称道的是,孟子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巧妙地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后逐层推进的启发;明知故问,因势利导,请君入瓮的方法令人叫绝。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既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又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学习本文循循导入,刻意对比,语言生动形象等高明的论辩艺术。2.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3.加强朗读,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

1.文意的梳理

2.学习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并注意摘录整理。

3.了解孟子的思想,理解本文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1.对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讨论和学习。2.对孟子思想的当时和现实意义的理解。3.音乐和古时君王治国之联系。●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用探究学习的方法,看透其内部结构,把文章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完成对全文的理解,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用具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尊为“亚圣”。(出示幻灯片“孟子画像”和“孟子简介”)其一生的实践及所留下的言论、学说,凝聚着他思想精华,编纂而成的《孟子》一书,被列入了“四书”,成为后世文人必读的经典。

本文选自《梁惠王下》,“好乐何如”为话题,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论证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形象而又巧妙,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二、整体初读

1.自读课文,梳理文句

(1)扫清读音障碍 语(yù)

好乐(hào yuè)离散(sàn)

疾首蹙(cù) 则王(wànɡ)矣(2)重点字词解释

有问题请您反馈邮箱 HHBEIKAO@163.COM

独乐(yuè)乐(lè)

庶几(jī)

管籥(yuè)羽旄(mǎo)《鼎尖教案》您的教学首选!欢迎您下载使用!

其庶几乎!

庶几:差不多

语:告诉 诸:相当于“之乎”

对:回答

请:请求允许我 鼓:动词,弹奏 举:全、都 蹙:皱眉 “直”通“只” “与”通“欤” “田”通“畋”

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兄弟:古义:兄长和弟弟 今义:偏指弟弟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介宾倒装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未有以对也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

举疾首蹙

(3)通假词

直好世俗之乐也

可得闻与

今王田猎于此(4)古今异义 王变乎色曰

兄弟妻子离散(5)文言句式 暴见于王

王语暴以好乐

何以能鼓乐于此

2.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则齐国其庶几乎”),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提出论题。第二部分,写孟子就“好乐”问题与齐王的对话。一层,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转入正题。二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结尾),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必要性。

三、归纳提要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明确:古时历来重视礼乐,儒家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吻合了。因此齐王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的有点惭愧。

2.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又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明确:今乐、古乐固不可混同,但孟子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以存异求同。在齐宣王听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3.分析两幅画面写法及其作用

(1)两幅画面:一幅是“疾首蹙”“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面; 一幅是“欣欣然有喜色”,祝愿国君身体健康的画面。

(2)两幅画面的作用:画面描写性语言的形象和精练,人物神态逼真,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让对方在鲜明的对比中直观地感受,作出必然的选择。最后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水到渠成。

四、探究质疑

1.关于“民本”思想

(1)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驭六马。有问题请您反馈邮箱 HHBEIKAO@163.COM 《鼎尖教案》您的教学首选!欢迎您下载使用!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尚书》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4)“国有常制,利民为本。”

(5)“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孟子》

——《吕氏春秋》 ——《史记·赵世家》

——朱(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2.讨论: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

——黄宗羲

明确:春秋战国时代征战不断、生灵涂炭,孟子继承、发展并宣扬的孔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流离之苦,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观点使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保守色彩,再加上阶级的必然对立,“与民同乐”不过是空想。因此,孟子的思想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成现代汉语。3.用《庄暴见孟子》中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参考答案】

1.(指责)(不对、错的);(以„„为乐)(欢乐、快乐);(以„„为忧)(忧愁)2.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事。3.与民同乐。

有问题请您反馈邮箱 HHBEIKAO@163.COM

下载【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4病梅馆记(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4病梅馆记(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