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赏析(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0:5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边塞诗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边塞诗赏析》。

第一篇:边塞诗赏析

王之涣 凉州词 边塞诗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1。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

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3、羌笛:羌笛是羌族乐器。

4、度:吹

到过。不度:吹不到

5、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6、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 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王之涣 凉州词 边塞诗

赏析: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

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

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

沉,而是壮烈广阔。

延伸1:边塞诗

边塞诗的内涵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王之涣 凉州词 边塞诗

延伸

2:边塞诗赏析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二篇:边塞诗赏析(大量例子)

诗歌鉴赏高考笔记——边塞诗的特点

一、概念:以描写边塞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思想内容: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①闻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思念家乡的曲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塞下曲 李白 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②楼兰: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遂持王首而还”。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译: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绽放的花朵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思考:

1、试分析前三联写出将士边塞生活怎样的特点?(苍凉、苦寒、单调、清冷、艰苦)

2、直抒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愿”、“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全诗主旨格调得以升华。)

34、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反衬和用典。①用典,“折柳”→表达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斩楼兰”→写出了将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②反衬: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精美的酒杯盛着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喝时琵琶声响了起来,韵律使人心潮澎湃。开怀畅饮吧,就算是醉倒沙场,诸位也请不要见笑,自古征战沙场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去的?

1、概括情感主旨? 通过边塞军中宴乐畅饮生活片断的描写,抒发守边将士忠勇爱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试分析本词中(将军征夫)矛盾复杂的情绪?词人是如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报国杀敌爱国心+戍边征战艰苦难耐+浓重的乡思情→矛盾情绪,借景抒情,气氛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边塞的风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营州歌高适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城下:郊野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rong 猎城下。厌:同“ 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背景: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诗。内容:(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生活风貌和豪放性格。)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由实入虚】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想象奇妙,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边塞诗带几分田园诗风味] ①塞上: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 ②雪净:冰雪消融。③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④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⑤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译: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1)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①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 ②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Ps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范仲淹《渔家傲》,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边塞诗”常见意象【略】

4.烘托: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表达效果:(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边塞诗中烘托手法大多为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战场的惨烈、艰苦或者军情的紧急。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5.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对比。凉州词(其一)张籍

①碛(qi,四声):戈壁、沙漠。②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

③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陷 6.直抒胸臆

表达效果:直接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③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④龙城: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第三篇: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赏析

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于是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耸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作为生命力极其充沛的盛唐诗人们,他们的诗歌需要一种相契合的主题来抒发与表达,而边塞主题就是这么一个容器,边塞诗也成为了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以及其他边塞诗人如王昌龄等皆为内地人,而有或长或短的从军漫游塞上的生活经历。由此领略了边塞壮阔苍茫的风光,健儿骁勇尚武的风采,闻见了边塞将士征战杀伐的雄姿,也了解到军中生活的许多黑暗和不平。陶冶了诗人豪壮的心胸,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材。西域奇观,使诗人们激动不已。那卷地的北风、连天的白草、崔巍的火山、沸腾的热海、穷荒大漠、冰封沙碛,还有那行军作战的壮盛场面、北地舞蹈的回旋入神、异域奇花的馨香秀色,以及西域各民族奇异的风习服饰、语言文字等等,都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的诗材,使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边塞之作。如: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这个诗人群体统一表现出的一种雄浑磅礴、浪漫恣意的情感特征,以至于这种附着于盛唐诗人群体上的情感特征本身就上升成为了诗学意象。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盛唐边塞题材广阔:一方面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边塞风光荒凉磅礴,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景观风情与盛唐的恢弘气度相一致,主要是以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为主要题材;意象丰富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体裁兼善:多用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两种诗体,这两种诗体的七言句子较五言为长,在节奏上更为流转、迭宕。七古一体不仅每句字数较五言为多,而且篇无定句,篇幅一般较大,便于铺排驱遣,自由开合,驰骤腾挪。

不难看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盛唐边塞诗多把边塞的奇异景物视作单纯的风景意象摄入诗中,或以之渲染烘托背景氛围;盛唐边塞诗人作为边地的外来者、异乡人,面对边地独有的景物,怀有一份内地人初来乍见的新鲜惊奇,在审美直觉的错愕中,一幅幅内地绝无、边塞特有的风光画卷,被他们手中多彩的诗笔形神毕肖地摹画而出。盛唐边塞诗的景物描写更多是作为背景存在,为渲染烘托穷塞绝域、征战杀伐的悲凉惨烈的气氛服务的,个别篇章在景物描写中亦寓有比兴寄托之意。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可见,边塞诗的美学本质特征其实与盛唐诗文是一脉相承的,但他与边塞这个特殊主题结合后产生出了一种基于恢弘的盛唐气度的雄壮磅礴的美学风格。

第四篇: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诗是最能代表唐代文学的,它在盛唐达到繁荣的顶峰。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创作数量丰富,描写的大多是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由于经历过边塞军旅生活,高适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更体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久戍不归、有家难回的遭遇。高适还擅长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不但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我军的危机,更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可贵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天地悬隔的苦乐不均;一方面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一方面是“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了。这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卒生命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而对这腐败“轻敌”的将军,“天子非常赐颜色”,把矛头隐隐地转向天子,使全诗的思想性显得更为深刻。诗前原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载,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与奚人作战“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可见高适作此诗是有针对性的,在此基础上,又揉进“感征戍之事”的各种体会,遂写下这首现实主义名篇。

第五篇:边塞诗

浅谈边塞诗

语文教育1334班 郑海凰 学号2013016438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200首,而《全唐诗》中所收到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时代意义。

一、各时期的边塞诗有着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因而创作的内容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汉魏南北朝的边塞诗主要反映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隋代的边塞诗,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出塞》等。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的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是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当时写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丰富,且思想内涵深厚,格调高亢。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又如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二、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的丰富性、主题的复杂性、情感的矛盾性、浓郁的汉代情结、鲜明的边地风貌。

(一)题材的丰富性。边塞诗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当代社会作了广泛的透视。既有从军出塞、保国戍边、塞上风情的描写,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既描写了重大的边塞战争,也表现了夫妻别后相思之苦,母子分别之悲。总之,与边塞生活密切相关。

(二)主题的复杂性。对于同一首诗。例如《小雅.六月》,叙写的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的事迹。看内容它是战争诗,看民族关系却又是一首边塞诗。同一首边塞诗,其主题也不是单一的。例如《唐风.鸨羽》,抒发戍边士卒有家难归、父母无人赡养的同时自然流露出对边塞战争的厌倦以及对统治者的怨恨。《诗经》中的边塞诗,既有热情的歌唱,又有愤怒的呼声;既有对边塞战争的赞美,也有对这种战争的反抗。这便是其主题复杂性在总体的表现。

(三)情感的矛盾性。对边塞诗作总体的关照与考察,不难发现它所表现的情感在总体上是矛盾的。它既表现了保家卫国、共同对敌的高昂的斗争壮志,如《秦风.无衣》等,也有反战呼声的抒发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如《小雅.渐渐之石》等。情感的矛盾性特征决定于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从性质上看,边塞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即使是同一场战争,也有利与弊之多少的问题,哪怕是正义的战争,它也有消极的一面。

(四)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五)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三、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了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妻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的戍边的亲人还健在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背井离乡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四、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陈琳、李颀、卢纶、王维、鲍照等,现在主要分析一下高适。

(1)生平:高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3)《燕歌行》赏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①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②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③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下载边塞诗赏析(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塞诗赏析(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边塞诗

    《出塞》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年代: 唐 作者: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边塞诗

    边塞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古 从 军 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边塞诗

    关于边塞风光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边塞诗

    第一节兴盛原因与特点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第三章盛唐边塞诗 1.边境纠葛:民族关系 东北(奚、契丹),北方(突厥、回鹘),西北(吐谷浑),西南(吐蕃),地缘冲突频繁;唐廷分设安东、安北、安......

    边塞诗

    边塞诗 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表现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 常用意象: 1. 战争中使用的物品:金......

    边塞诗

    浅析李益的边塞诗 姓名:刘慧辉学号:200801501416 班级:中081-4 【摘要】 由于长期生活在军营,诗人熟悉塞上风情和军旅生活,能准确地抓住边关特点和征人戍卒思想感情的变化,以亲身......

    边塞诗

    边塞诗 代表:岑参,杨炯 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王昌龄,卢纶,范仲淹,纳兰性德,高适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

    边塞诗

    边塞诗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营 州 歌 (唐)高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