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唱歌的木叶》教学反思
.《会唱歌的木叶》教学反思
《会唱歌的木叶》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描写大山充满生机,鸟语欢歌,山中小阿姐热情好客,用木叶歌和小鸟对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山里小阿姐纯真可爱的形象,赞美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特别是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认生字,记生字,分析字的结构,口头组词造句。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干什么,孩子们读后知道是我和小阿姐闯山,小鸟们知道有客人闯山有何表现?从鸟儿们的歌声和跳跃中看出了动物与人的和谐。阿姐和小鸟们的问好、祝福、交谈分析得出人和动物的和谐。阿姐吹出的美妙的木叶歌把动、植物都深深吸引体现出阿姐的纯真可爱。从“我”看见树上挂着串串绿色的歌这句话里看出,作者已深受和谐的感悟,感悟到大山的每一片绿叶都是充满生命激情的绿色之歌,此时已分不清是木叶给了阿姐吹木叶歌的天赋,还是阿姐带给木叶动听的歌声。孩子们学习了课文,都觉得惊叹,动物居然能和我们交流,好神奇呀!孩子们沉浸在语言描绘中,请孩子们马上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孩子们畅所欲言,想象满树的音符,树下我和阿姐还有动物们一起欢乐地做游戏......在这节课中,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但对生字的识记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识字方面还要加强力度,多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和动植物间的和谐程度在不断下降,孩子们在学习了课文以后,能关爱动植物,可动物们在饱受了人类的伤害之后,还能放下心来和人
1页
.类和谐共处吗?让我们停止所有的伤害行为,为动物,也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和谐社会吧!
2页
第二篇:最新《会唱歌的木叶》教案设计-word文档
《会唱歌的木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用“问好”、“交谈”、“祝福”等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百鸟朝凤》音乐带或DVD、录音机。
学生:采摘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的树叶若干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题目、质疑齐读课文题目。
教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第 1 页 归纳学生的问题。(木叶真的会唱歌吗.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唱什么歌.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自由拼读。
3.抽生把自己认为不易读准的字介绍给大家。
4.出示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抽读、正音。
5.生字扩词练习。
6.各学习小组讨论识记生字字形。
7.全班交流个别生字的识字方法。区别:滴——摘。
8.全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9.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内的字,提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找出关键笔画,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10.重点指导“飘”、“异”、“愉”的笔顺、结构。
11.练习书写。
三、细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呢.2.学习第9、10段。
(1)教师:课文中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第 2 页 指导读好问话。
(2)出示句子:“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3)学生自由读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是什么意思,树叶里都藏着哪些歌。
(4)练习朗读。
(5)抽读、评价。
他或她读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3.学习第11自然段。
过渡:听了阿姐的话,“我”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1)自由读。
(2)“奇异”是什么意思.(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3)出示句子,理解: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
为什么说“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歌唱什么.(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乐的语气。)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段写的是木叶唱的歌。
4.学习第3~8自然段。
(1)出示句子:
第 3 页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2)自由读,同桌对读。
例:(一生)木叶向黄鹂问好……(另一生)滴沥!滴沥!(3)这三个句子中有四个省略号,它们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吗.(4)姐姐还和哪些小鸟对了话.怎么对话的.(5)指导朗读:
①抽生说说该怎样读这三句话。
②指名读。
③评一评。
④比赛读。
⑤齐读。
(6)请学生自由选择“问好”、“交谈”、“祝福”中的一词说一句话。
(7)交流、评价。
(8)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引读第8自然段。
请学生思考: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山林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①交流讨论。
②“悠扬”是什么意思.第 4 页 ③为什么大家都静静地听.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1、2自然段。
(1)抽读,正音。
(2)讨论:“走进了大山的怀抱”是什么意思.(3)我们来到“大山的怀抱”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出示课件:课文第2自然段的情景。)(4)理解“闯山”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置情境,拓展想象
提问:如果你来到大山,会对小鸟说什么.五、积累知识
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第 5 页
第三篇:《会唱歌的篮球》教学反思
一、激趣导入,游戏热身,巧妙换位
首先在课开始的部分,我设计了一个谜语,导出游戏——蜂回巢。使学生在3~4次的游戏中,快速进入上课状态,并且巧妙的完成热身及场地转移的任务。
二、创设情境,解疑促练,练中创新
设疑篮球会唱歌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篮球高低运球的兴趣。并在解疑的环节,让学生随师配乐做篮球高低运球操。这个设计,一方面起到伸展身体各个关节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篮球高低运球技术动作做了铺垫。
将篮球高低运球与音乐节奏快慢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练习高低运球枯燥的难题。学生先是进行了节奏一的练习:高高高高,低低低,低低低。然后各小组在这个基础上对高低运球节奏进行创编。
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运用与创造的阶段,但就本课学生表现情况而言,学生所接触到的音乐知识较少,而且篮球的基础技能较弱,创编的节奏内容较单一,甚至有些学生没办法完成自己的创编内容,这是本课的缺点之一。在这个拓展练习上完成效果较差。
三、情境延伸,一器多用,一场多用
在体育教学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是场地及器材的设计及使用。本课的场地主要为8*8米的正方形,内画有12个田字格及以正方形为中心点为圆心的大圆。
在课开始部分,学生做蜂回巢游戏进入田字格并以它为界线,自动分成12个小组,每组4人1球。格内有五角星的同学的队长,负责本队练习及领球工作。田字格还有另一个作用,当教师示范动作时,排在前面靠近教师的同学为第一排,半蹲。第二排站立。这样也解决了学生听不清,看不见的问题。
接着利用大圆进行了第二个教学内容:运球接力跑。生由正方形同排自动分成4组,每组12人。根据地上路标至指定地点,大圆外的四个点排成4队进行向圆中心运球跑接力的游戏。游戏方法是学生发令后跑进呼拉圈使其从下而上穿过身体,然后在返回本队的途中进行运球接力。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向圆心运球时发生丢球、碰撞等危险事件。
这样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学生在上课时并末出现碰撞等危险事情。而且也达到了一球多用的效果。而且学生可以在原地高低运球的学习上再进一步的对篮球的运球进行巩固和提高练习。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跑动距离太近,以至于没能达到理想的运动强度。
世上没有一节完美的课堂,我们总能在教学中找到新的问题,发现新的灵感,这也是教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我将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为准则,守望教育人生的美丽!
第四篇: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篇一: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的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 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较为薄弱,要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是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透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我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循着问题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由教师来提出的,学生一直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导引下进行阅读学习,而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譬如一些引文的仔细理解、感悟等等。
篇二: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就有树叶的闪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登高》这首诗的配乐朗读,声音是课件中最灵动的东西,一个优质课件必备的要素,课件没有声音,也就没有了生命。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从《登高》的朗读中感受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忧国伤时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和景仰,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倒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再加上,这节课有各省市教委的领导听课,一切学生还是在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些拘谨,对于一些问题,不敢拿出自己的见解与大家讨论。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篇三: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高中新课改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而诗歌意象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课堂的学习中去,并采用小组计分制希望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精神。从此堂课的授课效果来看,此种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参与度也较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感觉自己在备课中对课文内容的取舍上还不够大胆,有一些与课文重点无关的内容应大胆舍弃,做到一堂课集中突破一个点;
其二,通过小组计分制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是经常举手发言的同学比较固定,还有极少数同学究竟有没有跟着思考问题,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个值得思考,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进;
其三,由于时间分配上没有考虑完备,课堂容量也比较大,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那一块没时间处理,应该把前面的“品读诗句,填表”那一环节简化一些,把时间移到后面的“拓展延伸”上来,更利于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暗示性问题,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今后教学的宝贵经验,以后还得用心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善,课前充分准备,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第五篇:《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
郑州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黄玫
本周我在5班和8班完成了《说木叶》课文的授课,《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所以我在学案上更多的设计了对古诗中意象的分析,例如:月、柳、梅等。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这有助于我在课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方面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达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不过这也落实了新课改的宗旨,把课堂还给学生,宁愿把课时拖延,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201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