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JavaWEB经验总结之response对象
JSP response对象的使用
阅读人数:3664人页数:5页wancanjun1129 response对象
1、什么是response对象?
response 对象主要将JSP 处理请求后的结果传回到客户端。
respose对象的基类是:javax.servlet.ServletResponse;如果传输协议是http,则response对象的基类是javax.servlet.HttpServletResponse。response对象提供的常用方法,如下所示:(1)设定contentType属性
contentType属性用来设置JSP页面的MIME类型和字符编码集,取值格式为“MIME类型”或“MIME类型;charset=字符编码集”。JSP引擎根据contentType属性,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响应。客户端收到响应后,根据contentType的值对信息做对应的处理。
response对象可以调用setContentType(String s)方法动态修改contentType属性值,JSP引擎会按照修改后的MIME类型来响应客户浏览器(2)设定HTTP响应头(HTTP文件头)1/5
(3)设定HTTP响应行的状态码
(4)重定向
当服务器响应客户端请求时,将客户端请求重新引导到另一页面,称之为重定向。
例如,如果用户填写的表单信息不正确,就将客户请求重新引导到表单填写页面,继续填写数据。这个过程就是重定向。
可以使用response对象的sendRedirect(String location)方法实现重定向。
2、HTTP文件头
(1)常见HTTP文件头及其含义,如下表所示:
2/5
(2)如何设置HTTP文件头
设置HTTP文件头最常用的方法是response对象的setHeader方法,该方法有两个参数,分别表示HTTP文件头的名字和值。setDateHeader方法:用来设置包含日期的文件头,避免了把Java时间转换为GMT时间字符串的麻烦。
setIntHeadr方法:用来设置包含整数值的文件头,避免了把整数转换为字符串的麻烦。setContentType方法:用来设置Content-Type文件头。setContentLength方法:用来设置Content-Length头。addCookie方法:用来设置一个Cookie。sendRedirect方法:用来设置Location头。
3、out对象和response对象的区别
(1)out对象的基类是:javax.servlet.jsp.JspWriter。
respose对象的基类是:javax.servlet.ServletResponse;如果传输协议是http,则response对象的基类是javax.servlet.HttpServletResponse。(2)两者对缓存区操作的比较: 3/5
输出缓存区里的数据: out.flush()response.flushBuffer()清除缓存区里的数据: out.clear()或 out.clearBuffer()response.reset()设置缓存区的大小: out对象不能设置 response.setBufferSize(int size)获得缓存区的大小:
(3)在JSP中向客户端输出数据时,经常使用out对象,而很少直接使用response对象。因为,使用out对象比较方便,相当于使用out对象来替代response对象。注意:out对象与response对象,它们在输出数据这方面,本质上是一样的。
4、request对象和response对象的区别
(1)request对象:将客户端的数据发送到服务器端。response对象:将服务器端的数据发送到客户端。
(2)request对象:封装了从客户端发送到服务器端的所有信息。response对象:封装了从服务器端发送到客户端的所有信息。
5、response重定向和forward跳转的区别(1)response重定向 执行完页面的所有代码,再跳转到目标页面。 跳转到目标页面后,浏览器地址栏中的URL会改变。 在浏览器端重定向。 可以跳转到其它服务器上的页面,例如:response.sendRedirect(“http://www.xiexiebang.com”)out.getBufferSize()或 out.getRemaining()response.getBufferSize()4/5
(2)forward跳转 直接跳转到目标页面,其后的代码不再执行。 跳转到目标页面后,浏览器地址栏中的URL不会改变。在 服务器端重定向。 无法跳转到其它服务器上的页面。
第二篇:雅思大作文-评分标准之“Task Response任务的回应”
www.xiexiebang.com
雅思大作文-评分标准之“Task Response任务的回应”(1)1.Answer all parts of the task -(即走题的源起)
提到雅思写作考试,同学们的反应一般是这样的:
(同学回忆:)
同学甲: “老师啊,考试时间太紧,来不及想,提笔就写,写到一半才发觉,糟了,要求写解决问题的题目,写成优缺点的了。”
同学乙: “小作文写了40分钟,只有20分钟写大作文了”
事实上,以上的情况,大部分同学都似曾相识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今天就来和同学们聊聊Why & How to解决此问题。
关于写作部分,大家也许都听说过考官会从以下4个方面评分: Task Response
任务回应(今天主要讨论的内容)Coherence and Cohesion
逻辑连贯性 Lexical Resource
词汇多样性
Grammatical Range and Accuracy
语法多样性和准确性 今天主要来解释第一个评分标准Task Response:
Task Response
意为“任务的回应,考察考生对话题的回应,同学们只要记住按照题目要求回答,并包含考官需要看到的内容即可,即以下4个方面:
1.Answer all parts of the task(回答所有的问题)
2.Present a clear position throughout the task(给出明确倾向)3.Extend and support main ideas(扩展主要观点)4.Write enough words(满足字数要求)
第2点和第4点,应该不用多说了,顾名思义。我们主要来讲解下第1点:
1.Answer all parts of the task
通常task 1 和task 2 都会需要大家cover 2到3个重要观点,但是,通常大家会忘记讨论一些重要的观点。
1.1 Why?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Reason 1 :大多数同学,拿到题目,就匆匆下笔。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真正看清题目,分析题目。结果便可能出现前面同学提到的问题,(另外,在task1中,可能表现为会忘记描述图形中 某一些最明显的信息)www.xiexiebang.com
Reason 2: 跳看题目,看到熟悉的话题便自以为然的预判题目,所谓‘不小心走题’。那么,我们要怎么避免和改进这个问题呢,please 有待下回分解。
以上的方法是不是很容易呢,那么同学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去搜集这些地道的表达方式了,等你进过了那个Silent Period 之后,也就能说出authentic ‘REAL’English了。
第三篇:PHP中面向对象设计的经验总结
PHP中面向对象设计的经验总结
你不必严格遵守这些原则,违背它们也不会被处以宗教刑罚。但你应当把这些原则看成警铃,若违背了其中的一条,那么警铃就会响起。-----Arthur J.Riel
1.所有数据都应该隐藏在所在的类的内部。
2.类的使用者必须依赖类的共有接口,但类不能依赖它的使用者。3.尽量减少类的协议中的消息。
4.实现所有类都理解的最基本公有接口[例如,拷贝操作(深拷贝和浅拷贝)、相等性判断、正确输出内容、从ASCII描述解析等等]。
5.不要把实现细节(例如放置共用代码的私有函数)放到类的公有接口中。如果类的两个方法有一段公共代码,那么就可以创建一个防止这些公共代码的私有函数。6.不要以用户无法使用或不感兴趣的东西扰乱类的公有接口。
7.类之间应该零耦合,或者只有导出耦合关系。也即,一个类要么同另一个类毫无关系,要么只使用另一个类的公有接口中的操作。
8.类应该只表示一个关键抽象。包中的所有类对于同一类性质的变化应该是共同封闭的。一个变化若对一个包影响,则将对包中的所有类产生影响,而对其他的包不造成任何影响。9.把相关的数据和行为集中放置。设计者应当留意那些通过get之类操作从别的对象中获取数据的对象。这种类型的行为暗示着这条经验原则被违反了。
10.把不相关的信息放在另一个类中(也即:互不沟通的行为)。朝着稳定的方向进行依赖。11.确保你为之建模的抽象概念是类,而不只是对象扮演的角色。
12.在水平方向上尽可能统一地分布系统功能,也即:按照设计,顶层类应当统一地共享工作。13.在你的系统中不要创建全能类/对象。对名字包含Driver、Manager、System、Susystem的类要特别多加小心。规划一个接口而不是实现一个接口。
14.对公共接口中定义了大量访问方法的类多加小心。大量访问方法意味着相关数据和行为没有集中存放。
15.对包含太多互不沟通的行为的类多加小心。这个问题的另一表现是在你的应用程序中的类的公有接口中创建了很多的get和set函数。
16.在由同用户界面交互的面向对象模型构成的应用程序中,模型不应该依赖于界面,界面则应当依赖于模型。
17.尽可能地按照现实世界建模(我们常常为了遵守系统功能分布原则、避免全能类原则以及集中放置相关数据和行为的原则而违背这条原则)。
18.从你的设计中去除不需要的类。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这个类降级成一个属性。19.去除系统外的类。系统外的类的特点是,抽象地看它们只往系统领域发送消息但并不接受系统领域内其他类发出的消息。
20.不要把操作变成类。质疑任何名字是动词或者派生自动词的类,特别是只有一个有意义行为的类。考虑一下那个有意义的行为是
否应当迁移到已经存在或者尚未发现的某个类中。
21.我们在创建应用程序的分析模型时常常引入代理类。在设计阶段,我们常会发现很多代理没有用的,应当去除。
22.尽量减少类的协作者的数量。一个类用到的其他类的数目应当尽量少。23.尽量减少类和协作者之间传递的消息的数量。
24.尽量减少类和协作者之间的协作量,也即:减少类和协作者之间传递的不同消息的数量。25.尽量减少类的扇出,也即:减少类定义的消息数和发送的消息数的乘积。26.如果类包含另一个类的对象,那么包含类应当给被包含的对象发送消息。也即:包含关系总是意味着使用关系。
27.类中定义的大多数方法都应当在大多数时间里使用大多数数据成员。
28.类包含的对象数目不应当超过开发者短期记忆的容量。这个数目常常是6。当类包含多于6个数据成员时,可以把逻辑相关的数据成员划分为一组,然后用一个新的包含类去包含这一组成员。
29.让系统功能在窄而深的继承体系中垂直分布。
30.在实现语义约束时,最好根据类定义来实现。这常常会导致类泛滥成灾,在这种情况下,约束应当在类的行为中实现,通常是在构造函数中实现,但不是必须如此。31.在类的构造函数中实现语义约束时,把约束测试放在构造函数领域所允许的尽量深的包含层次中。
32.约束所依赖的语义信息如果经常改变,那么最好放在一个集中式的第3方对象中。33.约束所依赖的语义信息如果很少改变,那么最好分布在约束所涉及的各个类中。34.类必须知道它包含什么,但是不能知道谁包含它。
35.共享字面范围(也就是被同一个类所包含)的对象相互之间不应当有使用关系。36.继承只应被用来为特化层次结构建模。
37.派生类必须知道基类,基类不应该知道关于它们的派生类的任何信息。
38.基类中的所有数据都应当是私有的,不要使用保护数据。类的设计者永远都不应该把类的使用者不需要的东西放在公有接口中。
39.在理论上,继承层次体系应当深一点,越深越好。
40.在实践中,继承层次体系的深度不应当超出一个普通人的短期记忆能力。一个广为接受的深度值是6。
41.所有的抽象类都应当是基类。42.所有的基类都应当是抽象类。
43.把数据、行为和/或接口的共性尽可能地放到继承层次体系的高端。
44.如果两个或更多个类共享公共数据(但没有公共行为),那么应当把公共数据放在一个类中,每个共享这个数据的类都包含这个类。
45.如果两个或更多个类有共同的数据和行为(就是方法),那么这些类的每一个都应当从一个表示了这些数据和方法的公共基类继承。
46.如果两个或更多个类共享公共接口(指的是消息,而不是方法),那么只有他们需要被多态地使用时,他们才应当从一个公共基类继承。
47.对对象类型的显示的分情况分析一般是错误的。在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下,设计者应当使用多态。
48.对属性值的显示的分情况分析常常是错误的。类应当解耦合成一个继承层次结构,每个属性值都被变换成一个派生类。
49.不要通过继承关系来为类的动态语义建模。试图用静态语义关系来为动态语义建模会导致在运行时切换类型。
50.不要把类的对象变成派生类。对任何只有一个实例的派生类都要多加小心。
51.如果你觉得需要在运行时刻创建新的类,那么退后一步以认清你要创建的是对象。现在,把这些对象概括成一个类。
52.在派生类中用空方法(也就是什么也不做的方法)来覆写基类中的方法应当是非法的。53.不要把可选包含同对继承的需要相混淆。把可选包含建模成继承会带来泛滥成灾的类。54.在创建继承层次时,试着创建可复用的框架,而不是可复用的组件。
55.如果你在设计中使用了多重继承,先假设你犯了错误。如果没犯错误,你需要设法证明。56.只要在面向对象设计中用到了继承,问自己两个问题:(1)派生类是否是它继承的那个东西的一个特殊类型?(2)基类是不是派生类的一部分?
57.如果你在一个面向对象设计中发现了多重继承关系,确保没有哪个基类实际上是另一个基类的派生类。
58.在面向对象设计中如果你需要在包含关系和关联关系间作出选择,请选择包含关系。59.不要把全局数据或全局函数用于类的对象的薄记工作。应当使用类变量或类方法。60.面向对象设计者不应当让物理设计准则来破坏他们的逻辑设计。但是,在对逻辑设计作出决策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到物理设计准则。61.不要绕开公共接口去修改对象的状态。
第四篇:JavaWEB经验总结之EJB3.0与JNDI的实际结合使用及EJB的客户端开发
客户端(xxxClient)要调用EJB,它需要通过JNDI去寻找EJB的存根代理对象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EJBClient.java代码
packagecom.zuijiajiao.Servlab.HelloWorld.test;
importjava.util.Properties;
importjavax.naming.InitialContext;importjavax.naming.NamingException;
importcom.zuijiajiao.Servlab.HelloWorld.HelloWorld;
publicclassEJBClient {
} publicstaticvoid main(String[] args){
} Properties props = newProperties();
props.setProperty(“java.naming.factory.inital”,“org.jnp.interfaces.NamingContextFactory”);props.setProperty(“java.naming.provider.url”, try {
InitialContextctx = newInitialContext(props);HelloWorld helloWorld =(HelloWorld)ctx.lookup(“HelloWorldBean/remote”);
“localhost:1099”);System.out.println(helloWorld.sayHello(“电子科大”));} catch(NamingException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System.out.println(e.getMessage());其中,红色突出部分代码就是用于设置JNDI的上下文信使。
props.setProperty(“java.naming.factory.inital”,这句代码用于设置JNDI的链接工厂,第一个参数,是固定的写法,有JNDI规范所规定,第二个参数就是JBoss的链接工厂; 于是,JNDI通过这个链接工厂就可以和JBoss进行通信了;
props.setProperty(“java.naming.provider.url”, “localhost:1099”);这句代码用于设置命名服务器的链接URL 第一个参数是固定的写法,有JNDI规范所规定,第二个参数就是JBoss的连接字符串 JNDI通过JBoss的连接字符串就可以知道JBoss它所在的地址,还有它所使用的端口号
“org.jnp.interfaces.NamingContextFactory”);如果访问不同的服务器,那两句代码设置的参数值也是不一样的设置完JNDI的上下文信息后,就可以调用它的lookup方法,根据EJB的JNDI名称(“HelloWorldBean/remote”),去寻找与这个名称绑定(Bind)的EJB代理存根对象,找到代理存根对象之后,他就可以返回到客户端(Client)。在客户端,通过接口文件去引用这个代理存根对象
HelloWorld helloWorld =(HelloWorld)ctx
.lookup(“HelloWorldBean/remote”);通过这个这个代理对象(helloWorld)就可以调用EJB的业务方法。
疑问:如何知道EJB的JNDI名称?
速度当EJB部署到JBoss应用服务器的时候,JBoss服务器可以为EJB默认生成一个JNDI名称
默认生成JNDI名称的规则
注意事项:
Properties props = newProperties();
props.setProperty(“java.naming.factory.inital”,“org.jnp.interfaces.NamingContextFactory”);props.setProperty(“java.naming.provider.url”, “localhost:1099”);用这种方式来设置JNDI的上下文信息,属于“硬编码”设置,也可以通过一个属性文件(xxx.properties)来设置JNDI的上下文信使
通过属性文件来设置JNDI的上下文信使的方法:
在项目的类路径下建立一个名叫JNDI的属性文件(JNDI.properties)(也可以在源目录(src)下建,因为在源目录下建也是可以编译到项目的类路径下)JNDI属性文件代码如下
java.naming.factory.inital = org.jnp.interfaces.NamingContextFactory java.naming.provider.url = localhost:1099
有了属性文件之后,代码就可以这样写了
packagecom.zuijiajiao.Servlab.HelloWorld.test;
importjava.util.Properties;
importjavax.naming.InitialContext;importjavax.naming.NamingException;
importcom.zuijiajiao.Servlab.HelloWorld.HelloWorld;
publicclassEJBClient {
}
原理:
InitialContextctx = newInitialContext();
在new InitialContext这个对象的时候,在InitialContext的构造函数内部他在项目的类路径下寻找这个属性文件 publicstatic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InitialContextctx = newInitialContext();HelloWorld helloWorld =(HelloWorld)ctx.lookup(“HelloWorldBean/remote”);
System.out.println(helloWorld.sayHello(“电子科大”));} catch(NamingException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System.out.println(e.getMessage());
第五篇:侵占罪之对象的探讨
浅析侵占罪之对象
[摘要]:侵占罪是新刑法中增设的新罪名,它是财产犯罪中最具特色的罪名。侵占罪为“告诉才处理”,诉讼程序的启动、进展均取决于“告诉人”。侵占罪的设立,弥补了我国原有刑法中关于财产犯罪立法的不足,标志着我国刑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又向前 进了一步。正确认定侵占罪,首先要解决侵占罪的对象问题,它是侵占罪构成与否的首要条件,涉及到罪与非罪的界定问题。目前,理论界对侵占罪的研究较多,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实践界在具体个案的处理中也存在不少分歧。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侵占罪的对象进行研究和探讨,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建议.[关键词]:侵占罪;条件;对象
一、对象的概述
(一)概念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对之施加影响的具体人或物,它或者是社会关系的主体,或者是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犯罪对象中具体的物是犯罪直接客体的物质表现,犯罪对象中具体的人是刑法所保护的特定社会关系的主体。在存在有犯罪对象的犯罪中,犯罪行为正是通过对犯罪对象的影响,使其背后体现的犯罪直接客体受到侵害的。侵占罪中,行为人也正是通过对犯罪对象的影响,使其背后体现的犯罪直接客体受到侵害的。侵占罪中,行为人也正是通过对他人代管物、遗忘物、埋藏物的作用来侵害公民的财产权利。
(二)特点
侵占罪的对象与其他财产犯罪的对象相比较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1、侵占罪的对象具有特定性
一般来说,犯罪对象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但在侵占罪中,《刑法》第270条明文规定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他人的埋藏物”为本罪的特定对象,犯罪对象成为构成侵占罪的必要要件。由此可见,在刑法限定上述三类对象为侵占罪对象的前提下,是否具备定的特殊对象,直接关系到对侵占罪的正确定性,更确切地说,是否具备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罪与非罪的界限,如果行为人侵占的是他人的遗弃物、漂流物,就不能构成犯罪。
从刑法第270条第1、2款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还是他人的遗忘物或埋藏物,就行为人(持有人而言,均是“他人财物”。
第 1
页 那么,对“他人财物如何理解,理论界也实践界均产生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意见认为“他人财物”是指公民个人的财产,另一种意见认为“他人财物”是指公私财产,即不仅为私人所有的财物,还包括公共财物和国有财物。
首先,从词义上看,他人财物中的“他人”应该理解为相对于本人而言的其他自然人。因此,他人财物只能指公民个人的财产。再则,从侵占罪的诉讼方式上看,本罪为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而自诉案件的基本特点为犯罪行为侵害的是公民的个人利益,法律允许这类案件的当事人自由处分自己的诉讼权利。如果犯罪行为侵害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就只能有检查机关代表国家提起诉讼—公诉,不能适用自诉。如果将本罪所侵犯的他人财物理解为包括为国有、公共财物在内的公私财物,又将本罪的诉讼程序限定为“告诉才处理”,二者之显然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从本罪第3款明确所规定的“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来看,它已将犯罪行为所侵犯的他人财物限定为公民个人财物,将国家或公共财物排斥在本罪之外。综上,本罪中的他人财物从立法本意看来,应该是、而且只能是私有财产。
2、侵占罪的对象具有的先行持有性
犯罪对象不仅是构成侵占罪的必备条件,而且行为人是否先行持有犯罪对象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之前未合法地取得财物,在实施犯罪后才占有了财物,则应构成其他财产犯罪。从中可见,先行持有对定罪具有重要性,也就是说,行为先行持有他人财物是侵占罪成立的先行条件,是区别于其他财产犯罪的关键所在,是侵占罪对象的特点之一。
先行持有的“持有”,是对物之支配、控制关系。持有是人的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作出的,持有也不例外。要认定人对物的持有、支配关系,首先,应以人具有持有、支配意识为必要;其次,持有必须是合法的,即是公民依据合法原因取得对他人财物的实际控制,如果行为人持有他人财物一开始就是非法的,就不具有刑法上的持有内涵,不可能构成侵占罪。但对于合法持有,有人认为只要没有使用犯罪的手段持有他人财物的,都为合法持有。这种观点将持有的性质在分为合法持有与犯罪持有二类的基础上进行论述,它不能囊括所有的持有行为性质。[1]确切地说,对任何一种行为的性质评价,是在合法行为还是不合法行为即非法行为的基础上作出的,在非法行为中又包括了违法行为
第 2
页 和犯罪行为,持“合法持有行为为非犯罪持有行为”这种观点的学者,将违法行为排斥在行为性质的价值评判之外。所以,我认为对合法持有的理解,应为没有使用非法的手段即违法与犯罪的手段而持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3、侵占罪的对象具有有形性
侵占罪的对象与其他财产犯罪相比,具有有形性。电力、煤气、天然气、通讯资源等无形财物均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但不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电力、煤气等无形物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它具有财物的属性,应当将其视为财物的一种,这已经得到了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认可,所以它可以成为一些侵犯财产罪的对象(如盗窃罪)[2]。但由于无形物本身所具有的看不见、摸不着特质,它不可能成为行为人保管的对象,也绝对不可能成为所有人遗忘、埋藏的对象。从无形物的这种性质、状态不难看出,它不具有侵占罪犯罪对象所要求的具有保管性、退还性的特性。只有在物具有保管性的情况下,它才可能成为行为人代为保管的对象,以及行为人所持有的他人遗忘、埋藏对象。既然无形物不具有保管性,那么它也必然不具有退还性,而侵占罪是在行为人保管他人财物不退还和持有他人遗忘物、埋藏物不交出的情况下成立的。若物本身不具有可退还性,就不能满足构成侵占罪的必备条件之一“拒不退还”、“拒不交出“。综上,无形物既不具有保管性,又不具备可退还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它只可能成为其他犯罪的对象。
二、侵占罪对象的类型
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根据刑法第270条的规定,共包括两类:一类是行为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另一类是行为人持有的他人遗忘物或埋藏物。
(一)代为保管物
要正确理解行为保管物,首先要界定代为保管的形式,而对代为保管的形式则存在二种不同的观点—狭义说与广义说。二种学说的分歧点就在于,代为保管是仅限与财物所有人、占有人主动委托行为人保管的他人财物,还是同时也包括行为人未经委托而自行保管的他人财物。狭义说主张对保管做严格的限制解释,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为“代为保管是接受他人委托暂时代起保管”,它将代为保管
第 3
页 视为以看护为特征的一种行为方式。广义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为“代为保管,主要是指基于委托合同关系,或者根据事实上的管理,以及习惯而成立的委托、信任关系所拥有的对他人财物的持有管理”。它将代为保管视为一种非所有的管理关系。
广义说的观点是正确的,不管行为人是否经财物所有人、占有人的主动委托而保管他人财物,均可视为刑法第270条第1款所称的“代为保管”。理由在于:刑法上的保管是包括人对物事实上的支配关系,如果将一部分未经委托而自行保管他人财物的行为排除在“代为保管”的行为外,也就意味着将对侵犯这部分的他人财产权的行为置于刑法调控之外,不利于财产权的平等保护。
在理解了“代为保管”的形式之后,我们有必要对“代为保管”的内涵作一分析。代为保管包含二层含义:一是保管,二是代为。所谓保管,一般是制为防止所有权人以外的人对财物的损害而设置的管理行为,这是基于所有权的排他性而产生的。一般来说,行为人为履行保管义务,从所有人处获得的仅为占有权,那么,代为保管中的保管是否仅限于对他人财物的单纯管理,不享有其他权能呢?在民法理论上,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如果代为保管人在对保管物享有占有权能的情况下不享有其他权能,就会将代为保管陷入单纯看护的境地,既不利于对他人所有权的保护,也不利于他人对财物所有权能的充分行使。如果在不减损代管理物价值和不转移代管物所有权的前提下,代管人对代管物进行合理的使用、收益,如出租于他人使用等,亦不违背设立代为保管的初衷[3]。代为的“代”指代替、代理,代为则表明保管财物的不是所有权人本人,而是基于所有权人的委托或客观存在的事实等,而为所有权人管理财物的人。
(二)遗忘物与埋藏物
对于遗忘物,理论上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遗忘物不同于遗失物,遗忘物是指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有意识地将所持财物放在某处。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一经回忆一般都能知道财物遗忘在何处,因而一般较容易找回,而后者一般不知道失落何处,因而不易找回。有人认为,遗忘物与遗失物没有区别,是指非出于放弃占有的意思,偶然丧失占有之动产,且在拾得之际该动产并不为任何人实际占有。因为二者若不同,则遗失物能得到民法的保护,而遗忘物却得不
第 4
页 到民法的保护,并且将二者的区分标志定位在失主是否有意放置、是否知道遗忘于何处,进而将罪与非罪的决定权归于失主对财物的主观状态,而不取决于行为人本身的主观恶性及客观危害。还有人认为,遗忘物在广义上应包括遗忘物,提出遗忘物是一个复义词组,涵盖了遗失或忘记之意。
遗“忘”物与遗“失”物从词义上看不完全等同,必竟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遗忘是指忘记,遗失是指由于疏忽而失掉“东西”,遗忘只有忘记之意,遗失则侧重于失掉之意;遗失物通常是指非由于所有人或占有人的意思而偶然失去占有的动产;台湾学者林山田同样认为二者有区别,遗失物是指本人无抛弃意思,而偶然丧失其持有之物,与明知遗忘于特定地之遗忘物不同。从立法变化上看,在修订1979年刑法过程中,也曾有关于侵占遗失物犯罪的规定,但在以后的刑法修改草稿中,再也没有“遗失物”,统一换成了“遗忘物”。由此可见,立法对于二者并没有混用,还是注意其区别的。
遗忘物、遗失物二者之间具有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遗忘物是物主有意识地放置,而遗失物则是无意识的丢失;(2)遗忘物被遗置于特定的场所,能够被该场所主人或管理人员发现,而遗失物则别丢失于公共活动空间,能够被途径该处的公众发现;(3)遗忘物能够被物主回忆起遗置的处所,及时采取措施便能迅速恢复对该物的控制,即到遗置处找寻,并向特定人提出返还请求。而遗失物的失主通常难以回忆起自己财物的确切失落地点,只能到不确定的经历之处找寻,向不特定的人询问。遗忘与遗失的差异,也决定了遗忘物不能包含遗失物。
对于埋藏物,理论界分歧意见更多。第一种意见认为,埋藏物是指为隐藏而埋于地下的财物;第二种意见认为,埋藏物是指埋在地下的财物;第三种意见认为,埋藏物是指埋藏于地下的所有人不明的财物;第四种观点认为,埋藏物是指埋藏于地下或他物之中的财物;第五种观点认为,埋藏物是指为人在对地面、水面及其他地方进行挖掘时,偶然发现他人或者为了保守私人秘密、或者为了增加物品的效用、或者为了其他目的而有意埋藏隐蔽的物品;第六种观点认为,埋藏物是指埋藏于地下、水中或他物之中的难以为人所发现的物。从这些观点争议中,我们不难发现,争议集中在是否以所有人的埋藏意志来决定埋藏物的成立以及埋藏物与隐藏物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埋藏无的成立是否应由所有人的埋藏意志所决定来作一分析。
第 5
页 第一、五种观点是依据所有人是否具有埋藏之意志的主观态度来决定是否为埋藏物的,即为隐而藏之物为埋藏物,反之,则不是。笔者认为法律上的埋藏物仅指发现时的状态,不含有所有人的主观因素,不能依该物是否为所有人当时故意埋藏来判断是否为埋藏物。第三种观点将埋藏物限于所有人不明的财物,显属不妥。如前所述,埋藏物是指发现时的状态,不含有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它从不依行为人的主观为判断标准,但是否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则应对所有人进行分析,如果所有人不名的,该埋藏物归国家所有,不属于刑法的调整范围。因为本罪的“告诉才处理”这一点,表明了本罪主要在于保护的财产权是公民个人的财产所有权,如指归国家所有的的埋藏物,则由谁来行使告诉权呢?所以对第三种意见所提出的这类情况,只能又其他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第二种意见是较为妥当的。当然能成为侵占罪犯罪对象的埋藏物,最终只能是有明确所有人的那些物品[4]。
其次,我们从埋藏物与隐藏物的关系上作一分析。第四、五、六种观点认为埋藏物包含隐藏物;第一、二、三种观点均认为埋藏物与隐藏物不同。我认为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无区分必要。《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埋藏指藏于土地,隐藏指藏起来不让发现,显然隐藏的外延大于埋藏。但《法学词典》中的埋藏物指长期埋于不动产或动产之中知其所有人的物。从中可见,对藏的处所均为“存在于土地或他物中”的底墒、地下两种状态。所以从学理上看,认为埋藏物包含隐藏物的观点是对埋藏物的广义理解,认为埋藏物不同于隐藏物的观点则是对埋藏物的狭义解释,二者虽在字义上有一定区别,但无实际意义,如侵占地下的物与侵占藏于树洞中的物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遗忘物、埋藏物除了与代管物一样仅有占有权外,还具有与代管物所不同的共同特点:(1)行为人与所有人之间一般不明确。因为行为是基于偶然的原因发现遗忘物、埋藏物的,所以,对所有人是谁一般来说是不明确的,同样物的所有人对于谁是行为人,一开始往往也是不明确的。(2)行为人与所有人之间无约定关系。正是基于偶然原因使得行为人持有了遗忘物、埋藏物。(3)遗忘物、埋藏物须为动产。对于遗忘的物品和埋藏于地下、他物中的物品来说,只能是动产,不可能是不动产,因为不动产是不能移动的,不可能被所有人遗忘、埋藏的对象。代管物则不同,它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如房子等。
第 6
页
三、相关对象分析
在代管物、遗忘物、埋藏物明文规定为犯罪对象的情况下,有必要对这些物品的性质、属性作进一步的权定,以明确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下面就择一些在理论界、实践界争议比较大的物品作些分析探讨。
(一)不法财物能否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不法财物包括赃物、违禁品、从事违法活动的物,对于这些财物能否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争议比较大。下面,笔者依次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1、赃物
赃物是指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财物。行为人将所代管的赃物占为己有,能否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二种不同意见。持肯定说的观点认为,赃物并非无主财产,原所有人对之仍具有所有权,且公民所有的财产无论合法与否,都受刑法保护,这并意味着保护犯罪人非法取财的行为,而是保护所有社会财富不受非法侵犯。否定说则认为,因为行为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在民法上是无效的,犯罪人对所委托的赃物无所有权,行为人侵占赃物只能构成他罪,不能构成侵占罪。
在委托保管中,保管人(行为人)与委托人(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只有在保管人拒不返还委托人所委托财物的情况下,才构成侵占罪。而在赃物的委托保管中,关系明确的只是行为人与犯罪人之间,而非行为人与所有人之间,行为人拒不返还的,只是犯罪人所委托赃物,而非所有人所委托财物。如果按肯定说所认为的,可以构成侵占罪,但委托人(犯罪人)又没有返还请求权,那么由谁来行使告诉权呢?所有人能够行使侵占罪的告诉权吗?显然不能行使,也不可能行使。因为行为人与所有人之间不存在委托保管关系,而且在犯罪人的行为未被侦破前,所有人不可能知道犯罪人,进而也不可能知道犯罪人已将所有人的财物委托其他人代管。如果一旦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得以查获,那么根据刑法第64条的规定,犯罪所得应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所以,对犯罪人将所有赃物委托他人代管也应予以追缴,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赃物所有人的权利不受损害。综上,赃物不可能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2、违禁品
违禁品是指国家规定不准私自制造、销售、购买、使用、持有、储存、运输的物品。我国规定的违禁品有武器、弹药、爆炸物品、剧毒物品、麻醉剂、放射物品等,对于违禁品能否成为侵占罪的对象也存在截然不同的二种观
第 7
页 点。持肯定说的观点认为,违禁品本身具有某种特定的地下(黑色)价值,且其具有合法的所有人即国家。否定说则认为,违禁品没有价值标准,不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5]。
否定说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其论点还不充分。第一、违禁品是禁止流通的物品,不能流通交换,不具有交换价值。据此,无法体现其本身的价值,进而无法衡量侵占的数额;第二、违禁品应依法收归国有国家是违禁品的最终所有人。但本罪为告诉才处理,即由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控告犯罪人及其罪行,并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所以,侵占罪的成立需被害人提起诉讼,而在侵占违禁品的情况下,没有提起诉讼的适格主体,国家不可能作为自诉案件的被害人提起自诉,它提起的只能是公诉;第三、侵占违禁品往往构成犯罪。因为刑法对持有、保管、使用违禁品,往往有相应的罪名,如毒品犯罪、涉枪支弹药犯罪等等。对于不构成犯罪的,应由其他法律、法规加以调整。
3、违法活动物
对于从事违法活动的物能否成为侵占罪的对象,也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肯定说认为,民法虽然规定因不法原因而为给付者,不能请求返还,此系债权关系,而非所有权得失之物权关系,支付人虽有不法行为,对其给付之物纵然未能行使请求返还,但取得持有之受托人并不因之而取得所有权,受托人易持有为所有,自可成为本罪之行为主体;否定说认为,委托人已失去所有权,也没有其他权利,受托人不负返还义务,因此受托人擅自占有该物,也不构成侵占罪。
在不法原因的委托下(如为行贿物委托他人保管并代为行贿),从事违法活动的物依法应追缴并收归国有,委托人不享有返还请求权。当然,行为人也并不据此获得了该物的所有权,该物的所有权应属于国家。在我国,侵占罪为告诉才处理。如前所述,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行使告诉的适格主体,所以,不能将此类物品最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但行为人这种侵吞他人所个付的、为了进行违法活动的财物的行为,并非会产生如肯定说的学者们所担心的后果——逍遥法外。因为,这类接受犯罪之委托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共犯行为,二者之间共谋策划犯罪,是一种犯罪预备行为,依法与委托者构成共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二)商业秘密型财产能否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商业秘密是指所有不为公众所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使用性,第 8
页 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观点认为,这类财产可以成为侵占罪的对象。因为技术秘密、技术资料等这些财物的载体本身可能并不值钱,但由于这些资料中凝聚着大量物化劳动以及潜在价值,因而一旦受到侵占,比然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认为不构成侵占罪犯罪对象的观点则提出,作为知识产权的无形财产,例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商业秘密等,除其有形的载体以外,是很难想象成为侵占的对象。
对此,笔者赞同否定论的观点。首先,从所有人是否丧失所有权来分析。技术图纸等是技术秘密的物质表现形式,它是财产内容的载体,而非财产内容的本身,如果行为人侵占了这类有形的技术秘密载体,也并不意味着权利所有人丧失对这些商业秘密的所有权。行为人在获取上述财物后,原所有人仍可以对该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即仍拥有该财物的权利,而侵占罪是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若不构成对财产所有权的侵犯,则不能成为侵占罪。其次,从技术图纸是否具有可计算的价值方面分析。技术秘密与其他财物不同,它是智力劳动的成果,它也花费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它只是所有人可望得到的财产利益,而非现实既得的财产利益,商业秘密在进入流通领域或被实际利用之前,要计算其实际价值是很困难的。而侵占罪一般来说是要衡量其犯罪数额的,由于侵占技术秘密所体现的只是将来的可得利益,非现在的既得利益,而可得利益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变化状态中,故从这一层面看,技术秘密等难以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最后,从新刑法增设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意图来分析。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从本质上讲,它直接侵犯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不是财产权利,故将之论以侵犯财产罪并不妥当,这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知识产权全面、系统的刑法特别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利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由人们所广为认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加强对科学技术成果的保护,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全社会的共识。由于科学成果(商业秘密等)具有不同于一般财产的特殊性,故对其应实行不同与一般财产所有权的特殊保护。新刑法已否定了以前技术秘密等行为侵犯财产犯罪的对象,因此,技术图纸等商业秘密已不可能再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第 9
页
注
释:
[1].刘志伟《侵占罪研究》,《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2].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3].孙向阳《论侵占罪》,《河北法学》200年第3期
[4] 邓 斌 《侵占罪几个问题的探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4期 [5] 马新文《侵占罪之侵犯对象刍议》《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刘志伟《侵占罪研究》,《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 [2].赵秉志《侵犯财产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孙向阳《论侵占罪》,《河北法学》200年第3期 [4] 邓 斌 《侵占罪几个问题的探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4期
[5] 马新文《侵占罪之侵犯对象刍议》《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第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