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作文教学三要素
高三作文教学三要素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 王家新
无论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应试的角度,作文都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语文教学中,语基复习易于操作、便于把握,更能收到立竿见影之功效,而作文教学相比而言则范围广、费时多、见效慢,因此,高三语文复习重基础轻作文几成普遍现象。作文教学往往成为语文复习中的“鸡肋”甚至“空白”,师生不愿为之“耗时”,教师常常是训练见机行事、指导蜻蜓点水、评讲轻描淡写,作文教学被严重弱化。这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思想,从根本上影响了语文备考质量,并必然影响到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走出作文认识误区,真正把高三作文教学落到实处,既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提高语文备考效益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高三作文教学要走出投入多见效慢的怪圈,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素——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作文在高考语文乃至整个高考中的突出位置,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作文在语文试卷中日渐加大的比重,决定了作文的得失直接关系着高考语文的成败。可以说,没有成功的作文,就没有成功的语文高考,也因此有人说“得作文者得高考”。只有语文教师首先走出重语基轻作文的认识误区,正视这一人称“世纪难题”的语文教学问题,真正摆正作文教学的位置,才能够去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考试成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高三作文教学,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学习动机,增加写好作文的信心。高三复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考试本身、一味地强调应试技能,其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紧张而繁重的高三阶段,需要教师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作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要善于把情境引入课堂,把激励引入课堂,把美文带进课堂,把生活带进课堂。结合学生的情感、志趣,把他们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关注、思考、分析各种复杂现象和社会热点,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力。让学生关注身边事,收看新闻,写作时评;阅读报刊美文,写下读书笔记。如果教师善于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以我手写我心“,高三学生同样会对作文“望而生爱”,而不是畏惧害怕、敷衍应付。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教师应多看进步,宽打分数,组织交流,及时肯定,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体验中热爱写作,进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读写训练之中去。
二、强化积累,培根固本。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只有先有信息的输入和加工,然后才会有信息的输出。作文正是如此,没有语言的量的积累,就难求写作素养和品味质的飞跃。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学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自觉不自觉地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习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的论
断是十分精辟的。
加强高三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培根固本,努力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深才能叶茂,源浚方能流长。忽视了语言积累,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都铭记于心,可最终还是不能做不出“可口的饭菜”、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为什么?问题便出在学生缺乏语言这个“米”。这“米”在何处?就在于大量地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真正把语言的精华和丰富的材料据为己有。只有长时间的积累熏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写作水平。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排除顾虑,真正把语言积累抓紧抓实。一是强化诵读记忆,在诵中积累语言。充分利用早自习甚至课堂时间,让学生多背点经典美文、格言警句,只有记得“死”才能用得“活”。二是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没有适量的课外阅读,写作源泉必然断流。高三的紧张复习使学生生活变得简单机械,往往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课外阅读,我们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挤出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读《语文读本》,每周用一节晚自习让学生自由阅读,选择精美时文和优秀习作印发给学生作为语文快餐,鼓励学生忙中偷闲每天挤出十分钟读书看报调节紧张神经„„日积月累,也能集腋成裘。三是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如果说阅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那么写作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流转的密度。高三写作除了规范的大作文训练,还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练笔——写生活札记,写分析性短论,开展拟写开头、结尾、列提纲、新闻点评等专项训练,都能训练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三、科学指导,务求实效。
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前提,强化积累是根本,那么,科学指导则是做好高三作文教学的关键。作文是最复杂的心智活动之一,高三时间又太宝贵,学生投入到语文复习上的时间有限,作文教学必须坚持科学指导,务求实效。其中重要的,我认为是如下三个方面。
1、探寻规律,掌握技巧。
高考作文是高考环境中的特殊应试文章,尽管我们反对应试作文新八股,但探寻考场作文规律,掌握一般写作技巧却必不可少。一是要重视模式训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几种题型,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各类文体,都要熟悉几种构思套路,切实符合文体规范。二是要掌握审题、立意、选体、拟题、布局的基本技巧。以立意为例,其宗旨应该是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不触及敏感政治问题,少谈宗教话题,不一味发牢骚;立意的标准应该是紧扣材料,富含哲理,贴近时代,启迪人生;其过程和方法
则是:透过表象——把握内涵——抓住实质——归纳哲理。三是要掌握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紧扣题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自己的亮点“亮出来”。四是要训练学生养成书写整洁、字数适中、分段合理的写作习惯。
2、创新课型,突出重点。
作文复习课型的设计和安排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一环。作文复习课要坚持全面提高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上好“指导课”和“评讲课”之外,还可以创新一些实用的课型,丰富训练手段。如:
1、专题训练课。针对学生写议论文总是只知道简单地堆砌材料的现象,我进行了一次“标准议论段”的专题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每个标准的议论段中能够写出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即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两次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习作整理课。要求学生将自己保存的几个练笔本翻阅浏览,回首生活足迹,品评习作优劣,选取有用材料。
3、素材积累课。一是搜集可供引用的材料,包括古今中外名人事迹、自然现象、格言警句等。二是积累身边的材料,包括“我”、“我与校园”、“我与家庭”、“我与社会”等四大方面的“美点”、“感点”精彩片断。整理自己思想和生活的积累,记下自己的独特见闻、经历与感悟,往往能为作文添彩。三是可供借鉴的优美时文及精彩片断。除了以上三种课型,还有写作竞赛课、构思训练课、素材交流课、听读复记课、美文共评课、仿写课、评改课等多种课型,均可在作文复习中适时选用。
3、多样批改,追求高效。
根据高三作文复习面广量多的现实,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转变观念,明确“好作文不是老师改出来的”,精批细改常常是事倍功半。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使他们懂得:一个不懂得自己修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契诃夫语)。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批改,如全阅评分、重点批改、个别面批、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等。几年来,我坚持教给方法,引导学生相互批阅作文。要求在每次作文之后,学生必须请两位以上的同学用红笔对自己的作文分别评改并署名之后,再上交给老师批阅。由于长期坚持,学生基本形成了习惯,评改细致,书写工整,点评到位,大家的评改积极性相当高,有的一次作文竟邀请四至五名同学对自己的习作作点评,学生的点评妙语有时也令我自叹弗如。这一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互动交流,提升了学生的写作鉴赏水平,同时又为教师的评阅节约了大量时间,为高密度的作文练笔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第二篇:优化教学三要素
优化教学三要素,把创新教学落到实处
大板桥中心学校
王朝润
创新是一个民族最优秀的品质,有了创新才会有发展。在一个人的能力素养中,创新能力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逐步培养积累而获得提升的。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创新教学已是人们茶余饭后、课堂内外耳熟能详的事。走进课堂,我们发现创新教学还存在“昙花一现”、“灵光一闪”突出“一招半式”的现象,甚至一些老师认为创新教学不过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而已。那么,怎样做创新教学才能恒久弥新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呢?我想最根本的办法是:优化教学三要素,把创新教学落到实处。
教师、教材、学生是构成学习活动的三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紧扣三者,创新教学才有其可能,成其必然。
首先,要当好创新教学的缔造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要发挥引领创新实践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要增强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思辩,以旺盛的精力投身创新实践,以独到的眼光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举,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看到自身的创造潜力是增强创新意识迈出的关键一步。有的老师善于语
言描述,有的老师精于书画,有的老师擅长动手制作,还有的老师长于逻辑推导……在教学活动的预设环节中就应该考虑运用这种优势潜力。例如,我校赵老师是一位画画高手,一次在上“多种多样的花”一节内容时,教学过程中他不时在黑板上几笔勾勒,各种各样的花就惟妙惟肖地展现在黑板上了。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个个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很快掌握了各种花的特征。同样,在“可能性”一节教学中,李老师制作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练习题卡片,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两堂课,教学的氛围和效果都挺好。
另一方面,要具备创新教学的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思考,教师应具备五方面的素养:
1、设计水平
2、引导水平
3、情绪状态
4、认识水平
5、思维水平。深入研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应必备的素养。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强调启发,反对注入。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美教育时曾明确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这个名词也许不太好,不过实际是这样的。”此评价可谓一语中的。自古至今,我们的教育都是重灌输的教育,死记硬背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的学者提倡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他们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
是另一种方法的不足所在,反之亦然。倘若能利用多种方法之间的这种互补性,并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配合使用,一定能取得开发智力的良好结果。要着眼于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偏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体现21世纪教育理念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氛围,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为学生具有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有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打基础。
再一方面,要形成创新的风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有一种风格是大家应该共同拥有的——那就是不断创新的风格。一位教师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局限于教材模式和现有的教学条件手段,而是多种渠道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新形式,带给学生一堂堂新颖而富有创新趣味的学习课程,本身就是对教学的传统意义,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理念的超越。学生是极富好奇心的,受此影响,可能不经意间已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创造智慧的种子,会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开出灿烂的创新之花。
其次,把教材用活。教材是学习活动的依据和影子,“吃”
透教材、用好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如语文课堂上还存在着缺乏思维层次的以读代讲;数学课堂上刻板地执行教材,缺乏根据学情重组教材的改革大气;英语课堂还有运用一成不变的游戏机械操练的现象。在这样教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单调,缺乏个性,长此以往其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定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减了。创新素养课程的教学重在参与,重在实践。教学结果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
这里讲的“吃透教材”有些特别,一是指在明确了教学内容、目的、重难点、思路方法等的基础上理清教学需要,从而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准备教学用具,并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具的收集和制作,甚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参与运用。
二是梳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价值。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思维是教学的主线。创新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着问题展开,创造性的参与强调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觉察、问题的系统提出和共同的理解。
创新性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一切知识就都成了令人生厌的无病呻吟,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实效。问题不
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而且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进而才能成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创造动机和创造思维,并提供创造的可能目标和突破口,进而促使学生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比如“多边形面积整理复习”时,可引导学生提出这样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否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新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这时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创新思维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在这种状态下去掌握知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创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主动探索的精神,是一种推
陈出新的能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
再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创新教学理念的体现者和实践者,强化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主体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效地参与是以个体对正直和尊严的渴望,以采取主动的能力为先决条件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创新活动是一种需要高度自主探索精神的活动,而这种精神萌芽于主动学习。学成于思,思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但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好奇和探索的内在动力减退直至消失“新基础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提高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课堂的主动权不能垄断在教师的手中。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把平行四边形沿底边上的高分割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这时,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能否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呢?我没有给出结论,而是让这位学生到讲台前说出道理,并让他带领同学动手操作。最后发现,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侧边作为底,沿这条底边上的高分割拼凑后,得到的结论与这位同学所想的是一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进一步激励了创新意识。近言之,一题多思,精益求精;远言之,培养了学生敢于越出常规,探索新的方法,善于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于继承,必须勇于创新与突破。
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①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②整体推进与个别化的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分层分类地推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③学生参与过程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上述关系处理好以后,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果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那么将会对增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供很好的动力。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习的任务与学生学习的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用一种平等合
作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共同商讨某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形式,使学生体验到只有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②要注意个别差异,尤其是对那些主动参与意识差的学生,应热情鼓励他们,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帮助他们改正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方法,使他们及时走出学习和发展的困境,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③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表现在很多方面:好奇心强,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求;勇于探讨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不固执己见;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低头等。
从“教的行为、学的行为、互动行为、教材的优化利用”去分析课堂教学能否在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造。教师是否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和多边互动的思想;是否树立基础教育为人生打基础、为创新奠定根基的思想;是否有创造性,是否有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而实现优化教学三要素,把创新教学落到实处。
第三篇:看图作文三要素
看图作文三要素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特级教师 武宏钧
看图作文并不难。看图作文大致由“看——想——写”三个步骤组成。“看、想、写”是写好看图写作文的关键。我们不妨把“看、想、写”称为看图作文的三大要素。
1.看——观察画面 选择素材
看图作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看清图的内容,弄懂图的含义,并把这些按照一定的规则写下来。只有看懂图意,才能写出优秀的看图作文。“看”就是仔细看图,看图作文的材料从哪儿来?首先是从图画中来,因此得把图看仔细。看图的时候,要抓住图的主要内容,想想图上画的是淮,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把图的主要意思看懂了,就不愁没有话说。进一步再把图看仔细,如看看图的背景,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图上的景和物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等等,把这些看清楚了,下一步“想”就有了根据。看图作文关键是要观察画面,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准确理解画面的意思,每一幅画都融入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图与作文一样,必有主次之分,因此,在观察画面时首先应分清哪是主体,哪是背景、陪衬,并且要弄清画面上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怎样才能看懂图意,写出高质量的看图作文呢?
首先,观察时要抓住重点,弄清图意,作文时要写好重点,突出中心。画家作画,是通过画面内容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反映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这就是图意。怎样才能弄清图意呢?通常的做法是对画面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哪是重点?那些处在中心位置、前排位置的人物和景物,那些色彩相对鲜艳一些、重一些的人物和景物就是重点。有了重点,再对它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是不难弄清图意的。弄清了图意,也就等于确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只要我们把观察到的那些足以表现图意的材料当作重点来写,就能写出中心突出的作文来。
其次,看图时要讲究顺序,作文时要条理分明。文有文序,图有图踪,这个“踪”,就是画家作画时所遵循的那个顺序。只有抓住了它,才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弄清画面上众多的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有机地连结在一块儿的。观察画面的顺序因画面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地说,如果画面以人物为中心,那么常用的看图顺序是先重点后一般、先主要后次要、先人物事物;如果画面以事物(景物)为中心,那么常用的看图顺序有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由近及远、先中间后两边等;如果画面比较复杂,那么可综合运用各种观察顺序,或先把绘画内容分类后再观察。有了观察时的合理顺序,也就有了作文时结构全文、安排层次的顺序。看图作文,一般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就按什么顺序来写,因为那样做不仅能使写成的文章符合图意,还会使文章很有条理。
第三,看图时要善于比较,作文时要抓住特点。图画所反映的只能是事物静止时的状态,或事情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所以要想反映事物的全貌,要想反映事情的全过程,就必须学会拿图中的情景与平时生活中类似的情景进行比较,拿一幅图中两个不同方位的事物作比较,通过比较来获得画面的主要特征。作文时也离不开比较。不比较,事物间的细微差别就写不出来;不比较,画面中动态的东西就难以写清,没有了这些细微的差别,没有了事物的动态,是很难写出事物的特点的。
第四,要仔细观察图画,弄清画面含义,抓住画面的主体。看图作文中,画面的主体往往是人物。要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面貌,以及他在干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和事件有关的物品。
第五,看图作文最重要的是看得要全面,看得要准确,看得要细致。看图作文,图画就是作文的依据,所以,首先要把图画的内容看清楚。画面上画的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都要弄清楚,不能漏掉一个细节。观察的方法一般是由上至下或从左至右,从人到物或从景到人。观察有序,写出的文章才能有条理;观察细致,才能发现生动的情节和感人的细节;观察全面,写出的文章才能完整;分清主次,写出的文章才能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最后,看图时要富于联想和想象,作文时要力求生动形象。看图作文很容易写得呆板。因为只看不想,只是客观地把画面内容介绍给读者,没有作者自己情感的参与,怎么会有感染人的力量呢?再说,画面再生动,也只能是一张“静物”呀!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观察和写作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要在认真看图的基础上想象出“图画中的人物怎么说”、“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等问题,并把这些写进文章中去。只有这样,看图作文才有可能写得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联想和想象,也就没有了看图作文。
看图口诀
看图作文并不难,看懂图意是关键。一看二想三写作,三大要素记全面。观察事件要连贯,生活细节多体验;观察人物抓特点,神态动作和语言; 典型特征细心看,突出特点要记全。观察景物要联想,静态动态细端详; 形状颜色和气味,联系生活多想象。总分观察按空间,时间变化分阶段; 抓住特点和重点,景物特征记心间;观察动物很容易,外形习性牢牢记。观察植物方法多,生长过程分四季;静态动态要联想,联系生活举事例。观察建筑按远近,空间方位有条理;外形结构与作用,分类观察均须记。观察物品很特殊,形状结构和用途;对照特点多联想,联系生活多想象。眼中有情笔生趣,拟人观察很容易;万事万物皆有情,联想想象观具体。看图不怕根基浅,窍门就是天天练;恒心架起通天路,勤奋攀登智慧山。
2.想——展开想象 丰富内容
“想”是发挥想象力,进行推论:看图作文提供的图有单幅的,也有多幅的,单幅图只有一场面,要想象出这个场面之前发生过什么事,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在自己头脑中再“画”出几幅图来。多幅图又虽然有比较完整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但—幅图与另一幅图之间,还是需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推论来连接,使故事连贯。对于看图作文,“想”是重点,想得合情事理,想得周全一些,“写”就不困难了。
画面上展示的往往是“一瞬间”的情景,因此看图作文时如果仅限于画面,思路就会受到束缚,应该将瞬间的情景拓展开去,想前因,看后果,将画面外必要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样才能使画面的意思更完整,才能让静止的人与物活起来,使其富有生气。关于如何想,下面“想象联想抓重点”的内容中有很多实用而巧妙的方法。
看图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看图作文的想象,就是根据图画提供的故事材料,进行多种设想,经过比较、筛选,选择最佳的(题材要新鲜,构思要巧妙,材料要熟悉,写起来又比较顺手)设想来写;写的内容一定要切合题意,并与提供的材料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写作手法与语言前后要保持一致性,使整篇文章没有半点儿做作的痕迹。
按图索骥知生活 图式其实是人间生活的缩写,属于抽象派意念,把生活中的人或事用最简单的笔触描绘,着力表现生活的美与真,识别图样,看图说话是中低年级的常用训练方法,图中包含许多空白艺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补白,把景与物,物与人自然地联系起来,表现生活主题。如作文题目为《一个圆圈》,题目给出一个圆和一个不规则多边形,同时在圆的下方注有文字:“我规范、我稳定、我的周长最短、我的面积最大。”在不规则多边形下方注有文字:“我新颖、我创新、我周长最长、我面积最小。图画是静止的,而且呈现了正面形态。看图作文如果只是描述图中的轮廓,未免偏于寂寞,以联想的思维方法补充图画中所无法表达的内容,则让图画充实,以动态的写作方法去刻画画中的人物,就使画面充满活力,笔下人物活灵活现。看图扩充就是要善于抓住典型画面,把相关的图与文进行对比,瞧一瞧是否言尽而意未尽,典型画面怎么分解成多画面,放胆地进行想象,补充看图作文的空白,增加图外之意,弦外之音,考究图画扩大的联系点,达成文字表达万变不离题意的扩张方式。
看图作文主张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包袱,只要是有关画面的事物都可以招引过来,走进图画的境界,以“我”的化身去体味画面中的事物,抒发我的感想,编出合乎情理的故事。如《景点画》、《秋景》、《教诲》、《听到敲门声》、《废品变精品》。
看图作文“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的语言变得特别重要,只有以讲话的方式描写图画中人物的活动,才能记叙他们的劳动过程。如单幅图《我家的星期天》图上有三个人物:爸爸买菜刚回家,妈妈正在洗地板,我(女生)在擦皮鞋。这时候,运用他们的自白或对话语言就能够清楚明白地告诉别人,他们是怎么分工做好工作的,又是怎样体味合作的愉快?把无声的图画变为活动的图画。《假文盲》漫画中的一些“假文盲”均想占便宜,故意装成不识字,采取不道德的行为。毕竟图画也是静止的,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应该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想想——田野里的奔跑,校园里的游戏,家庭里的快乐;种下的鲜花,心爱的小狗,珍藏的玩具;其实——用心来写作文,是轻松快乐的,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作文原来如此有趣。
总之,在写看图作文的过程中,画面上有人物,有景物,有色彩,但没有声音,也不会动。而看图作文,则要求借助于图画提供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把图上的人物写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不仅要有色,而且要有声;不仅要有事物的静态,而且要有事物的动态;不仅要有人物的外貌、神态,而且要有人物的语言行动及人物的思想感情。总之,要把静止的画面“活动化”,要把平面的事物“立体化”。但想象不是盲目的,要有目的,绝不能脱离画面,任意发挥。
看图联想口诀
看图作文并不难,联想想象是关键。看图联想好写作,想象故事应全面。时间地点多变化,个人体验多联想;前因后果细推想,联系生活多想象; 生活细节想具体,想象丰富文有趣;立意深刻发人省,结构创新文入胜; 大胆想象敢创新,巧妙构思写妙文。想象事件要连贯,生活细节多体验; 联想人物抓特点,神态动作和语言;典型特征细心想,突出特点要记全。景物联想要想象,静态动态细端详;时间变化巧联想,一年时间分四季; 一天时间早中晚,景物特征记心间;联想空间要多变,时间变化分阶段; 想象动物很容易,外形习性牢牢记。想象植物方法多,拟人比喻记心里; 静态动态要联想,联系生活举事例。想象建筑有远近,空间方位有条理; 对照特点多联想,联系生活多想象。眼中有情笔生趣,拟人联想很容易;
万事万物皆有情,联想想象要具体。
3.写——抓住重点 合理构思
“写”是把看图和想象的结果用文字记录下来。写就是用笔说话。像说话一样,一句一句说,别人才听得清楚。写的时候也别着急,一句—句地写。写完以后还要多读几遍,看看是不是把图意写清楚了,句子是不是通顺,文章有没有毛病。
看图作文,在观察图进行合理想象之后,主体画面及由主体画面产生的联想要详写,对画面中的背景、陪衬要抓住其与主体画面的内在联系予以描写,突出主体。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另外在构思时,要注意在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的同时,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如画面没有配文字介绍,那么可根据画面内容确定时间、地点,对于画面中的人物可自己起名。做到意思联贯,语言流畅。
看图作文,“看”是基础,“作”才是主体。完成看、想的任务后,就该动手“写”了。写看图作文和其它类型的作文一样,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在变图画为语言文字时,首先要揣摩主题,恰当选择立意角度,尽力去表现主题,使作文的主题与绘画的主题达到完美结合,然后才能去按照所确立的中心思想去谋篇布局。此外,还应做到记叙具体、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力,注重细节的描写等。
怎样写看图作文呢?简单地说来要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画,弄清画面含义,抓住画面的主体。看图作文中,画面的主体往往是人物。要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面貌,以及他在干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和事件有关的物品。
其次,要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使画面“动”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画面上有人物,有景物,有色彩,但没有声音,也不会动。而看图作文,则要求借助于图画提供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把图上的人物写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不仅要有色,而且要有声;不仅要有事物的静态,而且要有事物的动态;不仅要有人物的外貌、神态,而且要有人物的语言行动及人物的思想感情。总之,要把静止的画面“活动化”,要把平面的事物“立体化”。但想象不是盲目的,要有目的,绝不能脱离画面,任意发挥。
最后,要认真安排内容,布局谋篇。在写作时,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由远到近等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要抓住重点,突出中心;在语言表达上,既要有连贯的叙述,又要有形象的描写,达到生动、形象地表达画面的内容。完稿后,再对照图反复阅读,认真地加以修改。这样,一篇好的看图作文就产生了。
看图写文口诀
看图作文并不难,联想想象是关键。看懂图意是基础,写成文章是主体。据图选材须扣题,联系生活反复比;材料新颖是第一;材料真实要牢记; 材料典型有情趣,多多比较用心计。看图作文先构思,确定中心后动笔; 想开头、思顺序,明确重点具体叙;线索明、思路清,巧妙过渡会照应; 时间变化按顺序,地点变化合事理;开头结尾要一致,立好意,才下笔。看图写章要具体,叙事细节须注意。描写人物动语神;细致刻画须用心; 状物行文抓特点,善于分解巧对比。写景要写形色态,静态动态重点记。叙述活动要注意,点面结合文具体。描写景物须具体;绘色描形写情趣; 抓住特点按顺序,融入情趣精描绘。状物文章抓特点,人物情感用事例; 抓住特点有重点;分层描写视点变;古今联想要全面,人物情趣融其间。时地人事交代明,叙事要素要记清;有重点、有详略,趣味细节变化多; 生活有趣文生情,故事三折文入胜。描写人物抓特点;逼真细节不一般。写好文章改百遍。读读改改细增删;多多推敲严把关,看图作文写妙篇。
作者简介
武宏钧,安徽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作文教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作文教学专家,“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人物30人”之一,《新作文》杂志2007年第八期向全国推荐的中国名师——基础作文法创始人。他多年来从事小学作文教学,学习科学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以独创的“情趣窍”基础作文教学法,在多省市的城乡进行公开教学100多场,小学生在40分钟内现场写500字左右的作文,他当场评点,场场取得成功。于1985年在国内率先发表论文提出自由作文新理念,1987年在国内率先发表论文提出对话作文教学新理念,1992年在国内率先发表论文提出情趣作文新理念,2003年发表论文提出绿色作文零理念,2004年发表论文提出新世纪小学作文三大走向。这些新理念都与当前的《课程标准》精神不谋而合。他已经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各类报刊发表教学文章450余篇。进入新世纪,他又发表论文,提出《作文教学零理念》《中美作文比较话缺失》等新论,以独到的创新思维独步小学作文教学之林。他已经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黄山书社、希望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等二十几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得意作文丛书》《公式作文丛书》《借鉴与作文1+1》《作文闯关》《语文课外20分》《字词句篇》《小学语言阅读优化训练》《奥秘作文丛书》《青少年德育知识丛书》《阅读一点通丛书》《新思维作文丛书》《快速作文一点通丛书》《小学生快速作文法丛书》《小学生作文观察与构思技巧教与学丛书》《武宏钧基础作文法丛书》等120多本。国内唯一一家专门研究作文教学的杂志《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杂志于2007年7~8期刊发了《武宏钧基础作文法》专集,向全国推荐介绍他的作文教学方法。2008年3月人民教育网创办小学作文空中课堂,武老师用他独创的基础作文教学法面向全国指导小学青年教师作文教学和辅导小学生作文。2009年2月北京三辰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智乐优创新作文教材》(一套10本),全国发行。
第四篇:儿童声乐教学三要素
儿童声乐教学三要素
声乐艺术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用脑、用嗓、用耳去感觉的艺术。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声音训练是基础
在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必须放在首位。声音的好坏、音域的宽窄,是能否唱好一首歌的关键所在。发声练习时要对姿势、呼吸、发声、节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发声技能技巧,正确运用到演唱当中。
1.姿势一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反复提醒学生注意姿势,要求他们做到:(1)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驰;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双肩平行,两手自然下垂;头部自然保持平稳,双眼平视前方;胸稍向前挺起,腹部微收;面带微笑,身体重心略向前倾。
2.呼吸一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和动力。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静坐练习。指导学生坐正,不要坐满凳,嘴轻轻闭上,将两手贴在助下(约2—3分钟)。当学生感到两肋呼吸的动作时,再向他们说明歌唱呼吸的正确位置。这个练习可避免学生在吸气训练时常犯抬肩、胸口僵硬、鼓肚子的毛病。(2)抽泣练习。启发学生找抽泣时的的感觉,通过反复体会,使他们感到肋骨下端的膈肌随着抽泣声有重庆声乐教育培训资源网弹性地往下往外扩张。坚持做几分钟,膈肌会有累的感觉,让膈肌得到了锻炼,这样快速吸气可用于歌唱时抢气或偷气。(3)闻花香练习。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用鼻腔慢慢地吸入,好像一直缓缓地吸进腹部、肚脐、腰围处(隔肌),吸满后将气吐掉,这样反复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深呼吸的感觉。掌握了吸气的方法,还要学会控制运用气息。(1)在做深呼吸的过程中,突然停住吸气,这时横膈膜仍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几秒钟后,气要平稳均匀地从牙齿缝里呼出”S”的声音。”S”声始终是弱的力度,这样练习既锻练膈肌保住气息的能力,又练习了有支持有控制的呼气。切断气息的练习。先将气吸人肺底,呼气时上下牙齿自然闭合,随着气息发出”S”的声音,中途将气息长短不一的切断。做此练习要注意气息切断瞬间不要加气。
3.发声——儿童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他们用声纤细,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声音甜美清脆明亮,歌唱时大都利用头腔共鸣。特别是六至十一岁的童声,可以说是童声最好的阶段,声音清脆、明亮,气息能力增强,音域在十度左右,是歌唱最有特色的时期。因而,抓好这一段发声训练,可为今后增强表现力,提高歌唱能力打好基础。(1)声音位置——儿童歌唱的发声是高位置的
头声发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训练儿童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是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一味去模仿成人的发声。为此训练时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发声先采用下行音阶,用哼鸣进行训练,哼鸣最容易找到头声位置。母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也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的毛病。
(2)吐字咬字一熟练地掌握咬字技术,不仅是为了把字音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听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发声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后,才能很好地”解释”歌词内容,真诚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平时坚持讲普通话,逐步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这是克服地区方言的有效办法;②习惯用奶声、扁嘴说话的学生多用”a”、”o”的母音进行训练。
节奏训练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等。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应灵敏性,为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乐入门教学方法
童声乐教学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很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我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针对儿童的生理特征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6-12岁儿童的声音是标准的童声,这一年龄段的童声特点:声音脆亮、稚嫩、可爱,没有共鸣,音高上不去,没有气息支持,白声,唱歌很随意,存在“挤”、“卡”、“压”、“撑”等很多问题。在这个年龄段如果能够把握时机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声乐训练,就一定会得到美妙的童声。嗓音条件好的孩子可以完成两个八度的音域,嗓音一般的孩子也可以完成一个半八度的音域。而且,声音甜美、干净,高童区声音统一,有气息支持,极富表现力。许多歌者认为发声练习就是开开嗓子,就像运动员赛前活动筋骨一样,其实,发声练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开嗓子,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练声曲进行技巧训练。
童声的训练不同于成人,简单地把成人的训练方法用于训练孩子,是极为不妥的。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完成一个合唱比赛,由于时间紧迫,不得不让学生每天练习二、三节课以上,其结果是学生用嗓过多,声带疲劳引发咽喉炎。作为声乐老师,我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注重儿童的生理特征,强调护“嗓”比练“嗓”更重要。处在生长期的儿童,发声器官非常稚嫩,如不注意保护嗓音,平时的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可能造成儿童声音的嘶哑。因此,应该在儿童学习歌唱前,向家长和学生强调护“嗓”的重要性及护“嗓”比练“嗓”更重要的这一原则。根据自己十几年来演唱的经验,以及翻阅了很多声乐专业方面的资料和儿童生理卫生及儿童声带如何保护等书籍并逐一加以对照,筛选出既有利于声乐训练,又不伤害儿童声带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儿童声乐教学的方法。
1.演唱的姿势
1.1站立姿势。不仅是为了台风好,还关系到发声的质量,呼吸的顺畅。所以要求学生保持标准正确的姿态:男生两脚自然分开站立,挺胸、收腹;女生左脚向前跨小半步,保持头顶天花板的感觉,挺胸、收腹。人体重心在前脚,身体前倾,肩膀放松不能耸肩。
1.2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放松,脸部呈微笑状,两嘴角微微上翘,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发自内心甜美的笑容。
2.打开咽喉腔体
2.1无声练习。左右牙关凹下,表面形成两个“酒窝”,嘴巴上下打开扩张,舌尖抵在下齿垠内侧,然后舌体后三分之一向后退,舌尖不动,同时舌中间凹下、两侧隆起,使舌体形成直沟。学生可照镜子反复练习,每次练3分钟。
2.2单元音a、o、e、u、i运用打呵欠的方式按顺序说出来,从高、中、低童连贯不留痕迹地反复练习5分钟,说i时声音是从牙关发出来的。在做这个练习时,要保持嘴角上扬,呈微笑状态并有轻微的扬眉。
3.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
a、o在打开咽喉腔时位置是一样的,只是口形稍有变化,用a、o音练习能巩固正确的发声位置,而且声音很明亮、悦耳、结实,还能有效克服儿童的奶声和扁嘴歌唱的毛病;用u音练习,很容易打开通道获得高音,主动用上气息。此外,lu在发声时可以避免孩子们用声带喊叫的现象,练习时也很容易获得头声和高位置。对于初学者,我不主张用“咪”和“吗”来训练,很容易造成“咧”和“横”着唱。哼鸣练习也可以较轻松地打开通道获得高音(头声),轻声、假唱、哼鸣三大发声辅助练习缺一不可。
4.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儿童的肺活量小,相对于成年人呼吸浅得多,所以平常儿童的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是唱较长童时更加困难。故此,儿童的呼吸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1深呼吸练习法。小嘴自然张开和鼻腔同时慢慢地将气从上往下吸进肺的底部、腰围处,腰围有涨满感,呼气时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读S音把气徐徐地有控制地呼出,反复练习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逐步解决呼吸问题。
4.2吹纸片的练习。具体做法如下,撕一个稍长一点的纸条,一厘米宽即可,用手捏着上方,放在嘴前约一公分的距离,可逐步把距离拉长。用吸好的气吹纸条的下方,从纸片振动的频率辨别气息是否均匀、集中、有力,从而使孩子们感觉呼吸时腹部的对抗作用。这一练习既锻炼了腹部的力量,又对增强气息控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须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歌唱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加工,形成歌唱语言的规律。在演唱歌曲之前,要对歌词进行咬字吐字处理,这样才能把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对于歌曲中的每个字,咬的要准确,这就需要嘴、口腔与意识的功夫了。在咬字、吐词、拖腔、收声的过程中,都不能大意,必须要用“心”念字,在这个基础上演唱歌曲,就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在表现抒情类歌曲时,一般曲调慢而有序,咬字时要非常清楚,这就要求熟练咬字吐字技术。
6.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加强平稳节奏和变化节奏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性。
7.跳音、附点音符的练习
跳音的练习使声音变得灵巧、跳跃,赋于华彩。方法是保持低的喉位,用腹肌轻轻弹跳,呼吸保持住。附点音符的练习使孩子的声音有动感,欢快跳跃,适合演唱多种风格的曲目。
8.歌曲的处理
儿童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其有感情地歌唱,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由此看来,对歌曲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歌曲《小机灵的歌》旋律活泼、开朗、热情;内容赞美了聪明机智、胆大心细地一休,爱惜时光、努力学习、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歌曲用“格的、格的”象声词配上66556655|660560的旋律,把动画片人物的机械式步伐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提示我们在演唱时要掌握住机灵、活泼、富有弹跳性的艺术风格。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情感时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范唱、语言的解说、引导、肢体语言的示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氛围中。
9.声音位置
选用不同的声音位置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训练四年级下册五单元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要求用清新自然的嗓音、声音位置靠前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们演唱的声音非常甜美亲切,能更完美的表现山东民歌的风格。再比如在训练《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时,我要求孩子的声音位置稍靠后一点,带着深情、委婉的情感来演唱,既不失去可爱的童声音乐,又使声音极富表现力,演唱效果非常理想。
10.“竖”“含”“深”“空”
童声训练一定要从高位置开始,“竖”要求孩子们在打开咽喉腔体时处于打哈欠状态,嘴唇自然放松,用单元童o进行练习;“含”即口腔保持空含感;“深”即气息要吸深至肺底;“空”,微笑上提软腭,空扩口腔等。总之,儿童声乐教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技巧,只能用心、用嗓、用耳朵去感觉。
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歌唱艺术中去。经过我系统训练的孩子,演唱基本做到音准、节奏准确,音乐感觉较好,口形正确,喉头稳定,舌位正确,换气及真假声转换自然不留痕迹,初步掌握头腔、口腔、胸腔共鸣的运用;演唱完整、紧凑、较感人,能较好表现歌曲的内涵与情感;演唱姿势正确,朴实大方,能较好与伴奏相结合。有部分孩子可以达到业余歌唱考级七级以上。
回顾多年的声乐教学历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必须解决只追求音量、音高和过于成人化的教学,而忽视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特点等问题。在儿童声乐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上严格把握“度”,而这个“度”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在童声训练的时间、音高、音域、音量等诸多方面把握“度”。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想象、模仿及理解能力上的欠缺,更加严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各种唱法(民族、美声)范唱的能力,否则,声乐教学将无法进行。不能示范,学生就很难学习到声乐技巧和演唱风格。
作为音乐老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知识更新的需要,更是学生对老师的需求。现在的儿童大多数很聪明,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标准的示范和很强的歌唱能力及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就会在声乐教学中起到误导作用。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具备歌唱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精于所教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此,才不至于造成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演唱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以上儿童声乐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是我的初步探索,尚有不完善之处,仅供同行们参考。
由小学生校园歌手大赛浅谈小学声乐教学
『文字』:艺术教研组 刘晓佳 『供稿』:中学部 『图片』: 『时间』:2007-5-17 『点击数』:2112
我校校园歌手大赛早已圆满落下帷幕,作为本次大赛主要组织者和艺术指导教师,回头反思,感想良多,写下个人的一些体会,也许对孩子们的音乐学习有所启发。
我们常说的“卡拉ok”、“唱歌”,它的专业名称是:“声乐”。小学部的歌唱比赛按照年龄来划分应该属于“童声比赛”。6岁至10岁为中期童声,是童声带发育相对稳定的时期,也是童声最佳歌唱时期;11岁至13岁为晚期童声,是童声歌唱较为成熟时期,此时声音变得相对结实有力。所以在本次比赛中我们按照童声的声音特点与年级特点,分为两场比赛:1—3年级一组;4—6年级一组。
声乐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
一、音色 什么是真正的好童声?我们在比赛中对声音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因为儿童的声带很短而薄,歌唱时大都利用头腔共鸣,因此我们说好的童声在音色上因该是不挤、不卡、不压,明亮、悦耳,像银铃一般清脆、透明,歌声流畅自然。比如:这次一等奖获得者:五(10)黄晓冬,她的嗓音条件很好,音域很宽,声音明亮自如。然而在我们比赛中有些选手为了追求这种明亮的声音而盲目的去挤、压迫声带,造成僵硬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以为童声就是这种音色。错误的发声方法会影响到歌唱,在比赛比较紧张的情绪中就很容易走音“跑调”、“破音”。我们的比赛选手中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声乐训练的学生,有些选手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就已经把嗓子唱哑了。主要是因为没有用气息去演唱,为了演唱歌曲中的高音部分不得不用嗓子去喊,所以直接影响了比赛的发挥。
二、乐感
音乐常常是不能用语言解释,而是要靠感觉。因此要唱好歌,乐感的培养很重要,有了好的音乐感觉,才能有好的音乐表现。在这次比赛中一些选手也许声音上不是很有优势,但是乐感很棒,能够把歌曲的音乐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等奖获得者,一(2)卢谷雨、申世卓演绎的《好爸爸坏爸爸》天真活泼;三(10)余溪子演唱《丰收的歌儿快乐的唱》仿佛把人们都带到丰收的喜悦中。对儿童的乐感培养建议大家应从小就抓起,越早越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多接触、多聆听、多欣赏各类美的音乐。
2、让孩子多听故事,特别是有趣的童话故事。
3、多听多念儿歌。
三、技巧
唱好歌要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要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还要有一定的读谱、听音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演唱有一定难度的歌曲。这次比赛组合与小组唱形式的参赛选手比较多,但是多数都是齐唱,有的小组唱音色还不统一,所以效果不佳。对于有一定演唱基础的学生可以编配简单的声部,可以体现演唱技巧,丰富演唱形式。这次一等奖获得者:四(10)何佳慧、张雅莹、陈芷华 演唱的 《春天的风铃》就是一首二声部的重唱歌曲。
四、选曲 在比赛中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歌曲也尤为重要。这次比赛的海选和复赛中有唱儿歌的,也有唱流行歌曲的,如《菊花台》《两只蝴蝶》等。在正规的声乐比赛中我们提倡学生能选择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及他们喜欢的儿童歌曲、动画片歌曲、少数民族歌曲、戏曲等。在歌曲的风格上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音色和表现能力;在歌曲的难度上要考虑到学生的演唱水平,不要选择超过能力范围的歌曲。
在这次的参赛选手中有许多是曾经参加过第7届小学生校园歌手大赛的选手,他们通过一年的学习与锻炼,今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进入了十佳歌手行列,如:二(1)班黄慧显,三(1)班候可凡、谭琬静,五(3)班余斯琪、余斯瑾,四(8)班郑茵,四(4)班贺欣然,五(9)班 伍隽夏等。
第八届小学生校园歌手大赛已经圆满结束,我们期待下一次的音乐盛会!也希望我们大家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第五篇:体育教学三要素讲解
体育教学三要素讲解、示范、练习
体育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因年龄、性别、教材内容、时间及环境等诸多因素,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所有体育教学形式的构成,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讲解、示范和练习。这三个要素是体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讲解,就是对动作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它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讲解的要求很高。
讲解要精炼。讲解不仅要做到言简意赅、恰到好处,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术语和口诀进行讲解,以达到确切地表达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要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动作的印象,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
讲解要生动。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掌握语言技巧,运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进行教学。如把前滚翻比喻成球的滚动,说明团身要快要紧,这样才能使讲解生动、形象、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如对动作的讲解,就要根据动作训练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和区别地进行如下讲解:①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要领和方法,对动作的细节暂不多作要求。②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进行动作技术分析和正误对比,找出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与改进方法。③巩固动作阶段的讲解,主要是提出动作的难点与关键,以便改进动作的细节。
总之,在讲解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使看、听、想、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所以教师的示范有着重要作用。
示范应具有准确性。首先,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能准确地显示出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过程,做到动作规范、姿态优美、幅度大、节奏强。其次,教师示范动作要准确地选择示范的位置和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根据教材的不同要求,应分别采取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示范的方法。
示范应具有适时性和完整性。在教学的初学阶段,教师可以先做几次完整的示范动作,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技术概念。然后,再根据教学的要求,并结合动作的要领,进行分解示范,让学生了解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动作的印象。初步掌握技术后,就要突出关键技术的示范,并注意示范动作的速率和节奏。
示范应具有自控性。教师示范时,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能够自我意识到示范动作的现状,掌握示范动作的质量,控制示范动作的程序,使示范动作优质化,教师切忌利用示范的机会进行自我表演。另外,教师在示范时,还要控制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练习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并把知识转化为动作技能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优良体育作风的基本手段。教师在安排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多样的练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指导这方面练习时,不能只注重练习的数量和形式,而要从各种角度,突出每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有的教师在安排练习时,不注重这些,只求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这样就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达到真正的练习目的。
其次,要注意练习的适量性。练习的量和强度都要适当,也就是要有适量的运动负荷。教师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的规律,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场地、器材以及气候条件等情况,合理地规定并适时调节运动负荷。
再次,要注意练习的实效性。练习要讲究实际效果。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运动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去。要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与步骤,以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合理安排运动的间歇时间,从而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另外,在练习教学中,还要注意纠正错误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发现错误动作时,教师要及时地形行技术分析,耐心地进行讲解,必要时还要进行正误对比示范,使学生有意识地纠正错误,正确地完成整套动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巩固提高是使动作练习达到熟练自如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是练习的强度和难度的高质量的体现,是体育教学完整化、规范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练习的巩固和提高。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练习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三要素。讲解重在理论,示范事在直观,练习重在实践,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有趣、有实效的体育课,才能圆满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要强化磨难教育”"体育教学要强化磨难教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结合体育教学特点,要培养学生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强化磨难教育呢?它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呢?笔者试谈如下:
一、增加磨难教育的内容。今天的学生,由于缺乏吃苦精神.体育运动中,他们喜欢轻松的活动,喜欢不费体力、没有风险的活动;流血流汗的体育活动项目,他们不乐意参加,或者根本不参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增加磨难教育的教学内容。野营远足、越岭爬山、长跑越野、军事训练、跨栏攀高等活动项目,对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有利,应把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增加到教学中去。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气候的变幻、季节的交替,巧妙地安排体育活动项目,上好体育课。严寒的冬天可以带领学生在雪地中上体育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冬泳活动,可以开展各种象征性的长跑活动;酷热的夏季,可以组织学生烈日下活动,大雨中竞走,逆风中投掷等等。这些活动,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大有益处,是磨难教育的极好教材。
二、选好磨难教育的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选好用好磨难教育的好榜样,学生是会受到深刻教育的。
其一、革命家熏陶。73岁的毛主席畅游长江,邓小平和小战士一起踢球;渣滓洞里,江竹筠、许云峰等革命先辈带着镣铐锻炼身体等为学生树立了进行磨难教育的光辉榜样。其
二、明星的感召。我们国家体育战线为国争光的一批批明星们,背后都有一部部流血流汗、失败中崛起、挫折中奋发的磨难史。运用这一部部磨难史去教育学生、感召学生,能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意志。其
三、身边人引路。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诱导他们坚持练,科学练,体育达了标,树为榜样;胆子小的学生,鼓好劲,吃偏饭,完成动作,练出成绩,也树为榜样;对破纪录、夺奖牌的学生,让他们谈成功的秘诀……身边人身边事,摸得着看得见,对学生的磨难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路作用。其
四、教师教学中本身的示范作用仅为教学示范所进行艰苦练习更会教育学生。
三、掌握磨难教育的火候。磨难教育的一个良法,就是鼓励。鼓励能使学生充满信心,产生力量,使学生有胆略有智谋,鼓励、要针对学生不同心理,不同表现,摸准火候,抓好时机,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文化成绩优秀体育差的学生如何鼓励?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老师一样,和学生促膝谈心,交知心朋友,使之明白学习和锻炼、文化课和体育课的关系。同时,给他们送去平时搜集的有关论述体育重要的名言、俗语。这些学生一旦明确了道理,一旦受到老师批评中的鼓励,他们就会开窍,就会重视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成绩必然会像文化课一样取得优秀。
对于身体素质差且胆子小动作慢的学生应不断地积极地给予鼓励。器械项目的活动,有一定危险性,容易出事。因此,鼓励是非常重要的。鼓励会使学生心情愉炔,兴奋性提高,反应灵敏性加快,动作就能完成好。体育课的鼓励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语言,用手势,用眼神,挥拳头,可以在课堂、在课外、在房中、在操场等等,只要运用得当,火候抓得准,就会收到明显效果。
四、体验磨难教育的成功在体育课磨难教育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体会磨难后的成功,畅谈成功时的喜悦,从而深刻认识磨难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提高磨难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在磨难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做到四个要:一要科学地训练,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训练;二要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三要加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四要传好既胆大又细心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完成体育教学中磨难教育的任务,才能让我们的新一代在坎坷磨难中,在挫折失败中,经风雨,受锻炼,去成长,去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