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时期提高会计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时期提高会计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中对关于新时期提高会计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进行分别论述。
关键词:会计职业能力提高思考新时期会计执业者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表现
首先,由于受会计人员专业技术、业务能力的制约,一些企业会计工作仅停留在报账、算账环节。会计执业者无法提供管理需要的信息,无从谈及会计参与经营管理工作。
财务人员长期以来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性的偏“体力劳动”的核算工作,在对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偏重确认和计量,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报账和算账上,在确认、计量、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对信息的需要,只是表面上完成了工作,编制出了报表。但往往报表上的资料只是数字的简单堆砌,重大特殊事项也没有充分披露,这样的报表是无法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及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的需要。
其次,实行电算化后,许多财会人员对电算化系统软件也仅停留在“会用”的层面上,数据库管理、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认识模糊,不能了解整个电算化系统的全貌,自然谈不上软件功能的全面深入应用,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的作用。用电算化资料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也就无从谈起了。
最后,由于会计制度的约束及执业习惯,长期以来,财会人员习惯于照章办事,理论知识贫乏、专业技能低下,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性,缺乏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好会计工作,有效提升会计执业者执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1 培养会计执业者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执业者素质的要求,就要做到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要求会计执业者要掌握会计、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素质,还要能够掌握现代核算工具,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熟悉数据库管理并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利用现代化核算工具来对会计资料做进一步的加工、分析和应用,以便在企业预测、决策活动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进行合理纳税筹划,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将这项工作做好,做到位,会计执业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支持。扎实的理论知识要求会计执业者除了对法律、税收和会计知识相当精通外,还应该通晓工商、金融、保险、贸易等方面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求他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涉税事项、涉税环节、筹划意图,在获取真实、可靠、完整的筹划资料的基础上,选准策划切入点,制定正确的筹划步骤,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最符合企业要求的有效的筹划。
2.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新会计准则赋予会计执业者的灵活性愈大,就愈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执业者要自觉抵制各种不当利益的诱惑,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
可以将会计执业者职业道德、会计执业判断能力作为继续教育和会计执业资格考核评聘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培养提高会计执业者的自律品质。
2.3 企业管理层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以利于会计执业者执业能力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有相当一些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地位比较低下,仅处于为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报账、算账的“服务”的角色。由于角色定位的限制,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以很好发挥,这样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即使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或者有员自己就会只是机械地报账、算账了,其执业能力的提高就有了无形的屏障。因此,要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能力,企业要致力于改善内部管理环境,提高财会部门在企业预测、决策等管理活动中的地位,赋予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应权限,同时也要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使那些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会人员能够有施展自身管理才能的空间和舞台。
另外,财会人员也要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以积极的方式提高自身执业能力及综合素质。
2.3.1 建立执业判断意识,提高自身的执业判断能力。会计执业者执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会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加大,在诸如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估计等方面都要依赖会计人员的执业判断,会计执业判断存在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会计人员执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计执业者必须由过去完全按照会计制度执业向执业判断方向迈进,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调查了解一些与本行业有关的市场、科技信息,掌握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提高会计执业判断能力。
2.3.2 培养自身管理意识,并将管理意识融合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方面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会计信息,并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管理意识,要熟悉本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充分领会企业决策层的管理意图,着眼于企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着眼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使会计基础工作至始至嘟本着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宗旨来开展工作,做好每个工作细节,为企业管理层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在此基础上依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分析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供管理决策层参考,使会计工作寓于企业管理过程之中。
2.3.3 培养合理纳税筹划意识。纳税筹划就是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事项的事先筹划,最终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会计执业者在日常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税收政策,合理安排涉税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合理纳税筹划的主体,会计执业者所具备的纳税筹划意识是合理纳税筹划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3.4 注意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一个优秀的会计执业者,不仅要能够通过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财务核算,而且还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者。由于会计的职能作用和会计部门的特殊性,会计执业者一方面要与基层单位打交道,要确认、计量、记录、跟踪各方面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要与企业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人员来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处理、分析和汇总,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和生产经营的全面信息。另一方面要与工商、税务、银行及政府有关部门打交道,要从管理、税收的角度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能否坚持合理合法的原则,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能否将国家的各种财经法规上传下达,将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会计执业者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3.5 培养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执业者要使自己具有一双洞察事物的眼睛,在运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协助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应内部控制制度。
另外会计电算化软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可能无法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作为电算化软件的主要应用者,会计执业者有义务配合系统开发人员,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会计电算化软件不断地完善,以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编写企业财务通则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邵奎,刘忠宏,杨砀.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与能力分析[M].商业经济.2007.[3]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财政部企业司.2007.
第二篇:提高职业能力
第四章提高职业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职业能力是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前提;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职业能力是选聘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大学生应该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第一节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指将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掌握专业知识
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质和量上都达到相关职业的要求。
(一)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用人单位往往更愿意录用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更愿意录用专业技能精湛的大学生。因此,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要理性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坚定专业方向,调动自己的学习热情,树立积极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大学生就业后应是相关职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生要自觉地培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再次,大学生要努力适应大学阶段学习方式、方法和环境的改变,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
1、培养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从中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且自觉自愿的正面情绪。
第一,积极期望。
第二,要有目标意识。
第三,培养自我成就感,进而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
第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专业的兴趣。
2、重视课堂学习
课堂是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学习是一种高效率获取知识的学习途径。
3、不断拓展和优化知识结构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形势的发展、个人经历的变化、教育环境的改变,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补充和更新。
4、考取相关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大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有的甚至要求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二、提高实践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才能发挥作用。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内涵
1、实践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狭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可以称之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力的特征
第一,实践性。
第二,延展性。
第三,习得性。
第四,个体性。
第五,具体性。
(二)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1、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表现
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许多大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些毕业生由于专业实践能力差而与自己适宜的就业岗位失之交臂。
2、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大学生主动实践意识淡薄。
第二,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依然存在。
第三,教材陈旧落后。
第四,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张。
(三)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1、做好专业实验,提高操作技能
2、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行业及岗位实习
3、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4、开展社会调查
5、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6、参加社区服务工作
7、参加校内外兼职或者勤工助学活动
第二节通用技能
一、通用技能的基本内涵
(一)通用技能的内涵
通用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而言的。通用技能是职业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一种超越具体职业、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力,是人们在教育或工作等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技能。
(二)通用技能的特征
对大学生而言,通用技能是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所有知识的构成和体现方式,它是一个由许多知识面构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知识架构体系。它与专业技能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整体性
整体性体现的是通用技能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性。
2、相关性
相关性体现的是通用技能的相互依赖、相互牵连的内在本质特点。
3、迁移渗透性
迁移渗透性体现的是通用技能的相互交叉、相互派生的特征。
4、动态性
动态性体现的是通用技能的发展规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对通用技能动态性特征最通俗的注释。
(三)七种重要的通用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用技能的培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通用技能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通用技能的内涵界定偏重于技能型,它既包括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包括全面素质的部分要求。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通用技能大体上可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学习和创新、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
二、提高通用技能的主要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在通用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人们对大中专学生通用技能状况的普遍看法是:中专生知道自己没几斤几两,研究生和本科学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高职高专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这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当前各类毕业生通用技能现状。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在通用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基本工作能力难以达到职业需求
2、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不足
(二)培养和提高通用技能的主要途径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安排学习
2、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3、广泛参与社会实践
4、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
5、参加课外业余培训
第三节个人素质
即将奔赴职场的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外,个人素质也不可或缺。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常因个人素质的问题而与大好机会失之交臂。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提升个人素质,进而增强择业、就业能力,使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素质的基本内涵
(一)个人素质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个人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即一个人在阅读积累、基础知识、心理水平、个性品德、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养和能力,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多个方面。从狭义上说,个人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与品性,如诚信、主动、自觉、自律、谦虚执著、勤奋、时间管理、自信、责任心等。本节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讨论个人素质的问题。
(二)个人素质的基本特征
无论是广义上的个人素质还是狭义上的个人素质,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是内在性。素质是人的品质特征的深层蕴藏,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具有明显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人的行为本身并不是人的素质,而只是某种素质的外在表现。
二是稳定性。人的素质是相对稳定的,是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形式在个体内部固定下来的概括化了的东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下去,没有特殊原因不会自动丧失。
三是发展性。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通过个体的努力改进的。
四是潜在性。素质原指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带有一定的遗传性。五是综合性。
(三)求职中应具备的几种重要的个人素质
1、诚信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2、主动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把握机遇,只有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3、自觉自律
自律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4、谦虚执著
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他人请教。
执著是指我们坚持正确方向,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意志。
5、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
6、自信
自信是自我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习、职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
7、勤奋
通俗地说,勤奋就是不辞辛劳、不知疲倦地做事。这种勤奋是自觉自愿的,不是外部力量驱使的。
8、时间管理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只有善于管理时间的人,才能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效益。
9、专注
专注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习惯。
二、提高个人素质的主要途径
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有: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当今社会,要干好某一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这个训练过
程也就是个人素质的培养过程。
(二)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专业学习是获得专业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了解专业、了解职业及其相关职业岗位规范,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主要途径。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丰富的社会实践是人们发展和成才的基础,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
(四)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提高个人素质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形成个人素质的内因。自我修养的关键在于“自我努力”。
(五)利用校园文化陶冶
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可分为教学育人和环境育人两个部分,环境育人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第三篇:新时期提高乡镇政府服务能力调研思考
乡镇政府处于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的最基层,承担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责。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在农业税全面取消、乡镇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新情况下,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强弱,事关农村发展大局稳定,事关农民群众安康富足,事关国家政权稳固强盛。因此,强化公共服务,提高乡镇政府的服务能力,是摆在乡镇政府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一、**县加强和提高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基本作法
**县总面积2558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现辖26个乡镇,892个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应对新形势,采取新举措,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深化综合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效能
2005年,**县被市委确定为全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启动了乡镇政府机构以及财政、教育、卫生体制四项改革,激化乡镇政府的活力。
一是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具体分“三步走”实施。第一步清退非在编的临雇人员、归位混岗人员、调剂富余人员;第二步科学设置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领导职数;第三步分流富余人员。到2008年8月,全县已清退临雇人员211人,归位混岗人员228人,调剂富余人员136人。
一、二类乡镇内设机构精简为4办1所,三类乡镇设3办1所。乡镇领导职数全部按一、二类乡镇不超过11名、三类乡镇不超过8名的原则配备。
二是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实行“村帐乡管”和对樟树乡、界牌镇、潮江乡、板市乡4个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乡用”试点。具体措施是四个实行:即对乡镇机关实行分块预算。县财政将乡镇行政编制人员基本工资和教师基本工资纳入统发范畴。按在编公务员人均2000元的标准拨付给乡镇人头经费和公用经费,对计划生育、畜牧防疫等专项支出,县财政足额保证。对乡镇站所实行考核拔付。县财政按核定的乡镇事业站所编制和公益服务比例将经费拨付到乡镇,由乡镇和县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工作绩效对站所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站所经费,实现“以钱养事”。乡镇站所现有2248人,全部实行竞争上岗,目前停薪留职885人,站所人员社保、医保待遇全部落实。县财政今年增加对站所投入1800万元。增加对村转移支付295万元、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365万元,增加村级运转经费446万元。对于乡村两级必须办的中小学危房改造、乡村道路养护等公益项目支出,县乡财政实行统筹安排,直接或通过主管部门支持。此外,县财政每年还拨付100万元扶植“三农”,乡镇财政每年投入“三农”资金、物资在3000万元以上。
三是理顺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撤销畜牧水产站(成立动物防检站)、户政办、村镇规划所,把民政社保所与文化站合并成立文体卫站,农机站和农技站合并成立农技推广站,保留了林业站、农经站、水管站和计生服务所。乡镇不设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乡镇事业站所于去年8月20日将人、财、物、事全部移交乡镇政府管理。各乡镇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设立乡镇政务服务中心,把公安、计生、国土、社会事务办、工商、税务等站所、部门集中到政务中心合署办公,为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
(二)加强教育培训,锤炼干部素质,提高服务本领
县乡两级采取理论培训、挂职锻炼、内部轮岗、交流任职、跟班学习等途径,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近两年来,县委举办两期乡镇党政正职培训班,四期村支书(主任)培训班,四期乡镇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选派28名乡镇班子成员到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挂职,选派32名乡镇干部任村第一支部书记,选派15名乡镇干部到市、县机关跟班学习,选派46名乡镇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交流任职乡镇干部180余名。各乡镇也利用乡镇党校、农科教中心、远程教育等阵地,组织乡镇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法规、学农业知识和技能、学经济管理。西渡镇、金兰镇对通过自考、函授方式取得大专、本科文凭的报销40%的学费。台源、井头等乡镇邀请农业、畜牧、党校专家给乡村干部上农业实用技术和理论辅导课。栏垅、库宗、演陂等乡镇邀请专家给乡村干部和烟农上烟叶栽培技术讲座。26个乡镇都配备了电脑及技术操作人员,他们利用网络优势,及时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咨询。
(三)发展农村经济,兴办公益事业,提高服务后劲
县委根据区位、交通、资源等条件的不同,把26个乡镇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樟树、西渡、井头、关市、界牌等重点开发区内的乡镇借助一区、一园、四基地,大力招商引资,兴办民营企业,着力推进工业化。樟木、金兰、洪市、渣江等限制开发区内的乡镇在发展传统的粮油棉种植的同时,积极实施“双万(牲猪、禽类出笼以万计)、两草(烟草、龙须草)、三龙头(种、养、加龙头)”工程,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禁止开发区内的岣嵝、曲兰等乡镇则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第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关市乡政府引资15亿元,兴办了尚卿、三安、新雁三个矿业公司,尚卿矿业2005年为乡财政提供税收220万元。井头镇政府引资兴办的19家石材企业,年创税收在300万元以上。西渡镇恒生制药公司2007年入
库税金447万元。岘山乡大力引导群众养殖甲鱼和孵鸡鸭。长永村甲鱼养殖户年均收入达5万元。该乡的鸡鸭苗外销湘潭、邵阳等地。岣嵝乡依托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游。
各乡镇政府还通过向上争、社会捐、财政拨、群众一事一议筹等方式,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讯、学校等基础设施。关市、金溪、栏垅、库宗等乡镇近年抓住国家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的时机,对乡村公路进行改造。目前,全县26个乡镇除板市、溪江两个乡外,全部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界牌白象、库宗拜亭、三湖甘泉、渣江荷溪等46个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库宗金华、虎形,西渡清平、阳古等村开通了至县城的公交车。26个乡镇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全县892个村有798个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石市、金兰、库宗等乡镇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沼气,实行改水、改厨、改厕。
(四)转变工作作风,依法按章办事,提高服务质量
各乡镇政府树立民本理念,扣住作风建设这个“牛鼻子”,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计划指令型向市场指导型转变,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由强迫命令型向说服引导型转变,由指手划脚型向亲历亲为型转变。为发展烟叶产业,库宗、金兰、栏垅等乡镇组织村支书到长沙、郴州、衡南等地参观,帮助农民签订定购合同,邀请专家驻村传授烟叶培管、烤制技术。2004年,金兰镇4名镇干部带头种烟400亩,当年收入7.2万元,打消了群众种烟顾虑,2005年,全镇种烟面积扩大到5000亩,亩平纯收入达1800元。台源镇连续两年开展评选“农民满意的站所和满意的干部”活动,激发了乡镇干部争先创优的热情。潮江乡政府每年组织乡村干部组成助耕队,帮助群众扳禾、莳田。金兰镇积极为农民外出务工牵线搭桥,每年组织劳务输出在4000人以上。2005年会同劳动、工会、法院等部门,为35名民工追讨工资45万元。
各乡镇还建立规章制度,督促干部依法按章办事。三湖镇实行干部每月公开述职制度,邀请村干部现场评议质询,现场公布评议结果。对全年3次评议为不合格者,扣发一个月工资,考核为不称职。西渡镇、金兰镇等乡镇制定“七严禁、八禁止”,给干部套上“紧箍咒”。栏垅、井头、界牌等乡镇实行政务公开,把办事程序、依据、经办责任人、收费标准等项目上墙公开,切实做到阳光操作、透明办事。
二、当前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沿袭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全面取消,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当前乡镇在服务能力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弱化”。
1、富民服务能力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大农民群众迫切希望乡镇政府能够带领他们闯市场奔小康,但不少乡镇政府和干部却没有有效的办法和招数。有的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把握不准,富民思路不清,工作按部就班,“上级说啥就干啥”;有的沿袭行政命令方式,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不强,强迫农民种养,造成农业产品单一,好心办坏事,“逼民富”变成“逼民穷”;有的干部是农事门外汉,群众一问三不知,碰到群众绕道走,脱离群众不服务。在该县的一次农民问卷调查中,对乡镇干部“经济发展思路创新情况”,95%的人选择了“一般”和“有待创新”。在回答“你认为在致富过程中需要乡镇做些什么”,98%的农民反对行政干预。
2、公共服务能力弱化。在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同时,广大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农村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全县213座中小型水库,80%以上属病险水库。有12个村至今不通公路。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更显落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读书致贫的现象普遍存在。
3、依法服务能力弱化。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法律意识、政治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也有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对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理解不够深、不够透,思想准备不足,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不适应和乱作为。有的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作风粗暴,态度不友好,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不够;有的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打着依法行政的旗号,干着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如农民批宅基地、办结婚证、生育证、身份证等,该收费的项目加价收费,搭车收费,义务服务的项目变相收费,加重了群众负担。在问卷调查中,对乡镇干部依法行政问题,认为好的只有20%,一般的占到了65%。
4、文化服务能力弱化。由于乡镇财力的不足,文化干部的待遇无法得到保障,目前80%的乡镇文化站无法正常运转,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没有建立,而原有建立的也是只有一块牌子的“空壳中心”,大部分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场所。
三、影响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
新形势下,影响和制约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不四无”。
1、体制不顺,无法服务。当前的乡镇管理体制是一种“压力型”体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里有多少个部门,乡镇就要承担多少项工作。乡镇和乡镇干部肩负着繁重的经济发展任务,顶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一票否决”的巨大压力。为应付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活动,经常处于分身无术的窘境,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服务群众。另外,在县、乡机构改革中,乡镇站所虽然大部分下放到乡镇管理,但体制并未真正理顺,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未下放到乡镇管理的派出所、国土所、司法所等指挥起来就更难,有时甚至连乡镇政府也要对他们迁就三分。
2、经济不强,无钱服务。据调查,全县26个乡镇都有负债,2006年末财政债务余额37629万元,平均负债1447万元,乡镇还要挤出经费兴办一些上级下达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公路维修、小城镇建设等公益事业任务。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乡镇政府服务群众几乎成了“无米之炊”,经常是“心有余而钱不足”,不得不负债运转,2006年新增债务2676万元。
3、素质不高,无能服务。据统计,全县乡镇干部中,中专以上学历占64.1%;中专以下学历占35.9%。虽然干部的文化素质较高,但由于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干部的能力素质还不能适应当前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需要。大专以上学历干部中,学理工、文史哲的占了20%以上,学农林、法律专业的只占13.4%,读党校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占60.4%,真正学现代经济管理和金融、外贸的不到5%,远远不能满足服务群众的需要。而现有次数不多的干部教育培训又往往是学理论多、学技能少,重讲授、轻实践,不能快速有效地弥补乡镇干部服务素质的不足。
4、情绪不稳,无心服务。乡镇债务重、财政困难、工作压力大,加上乡镇干部出口不畅,交流、提拔到县直单位的不多,大部分在乡镇“一纸调令定终身”,夫妻分居、子女上学等家庭生活的许多困难无法解决。乡镇干部人心不稳、人心思走成为一种公开的现象。在调研中,不少乡镇主要领导指出,由于干部待遇落实难度大,城乡差别大,致使部分乡镇干部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望提拔、等进城的心理比较迫切,存在着“一年看,二年干,三年转”的现象。
四、提高乡镇服务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当前,提高乡镇服务能力,应该解决好“能不能服务好、怎样服务好、从哪些方面服务”的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理顺体制,健全服务机制,解决无权办事的问题。新时期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定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上,为此,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尽快转变职能,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给乡镇下达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应符合实际情况,宜粗不宜细,落脚点在考核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成效上,要剥离不该由乡镇政府包揽的经济和社会职能,不搞没有实际成效的达标评比活动和过多的“一票否决”,使乡镇干部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上。二要优化组合服务力量。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乡镇现有的机构进行优化组合,将乡镇站所的事权、人权、财权真正下放到乡镇,增强乡镇政府的调控力和综合力。在此基础上,可把乡镇人员大体优化组合成党政事务和产业服务两大块。党政事务工作设置一个综合工作机构。产业服务方面,要围绕本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组建一些专业生产工作服务队,保证服务力量,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建设便民服务机制。组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为民服务。群众办事可以直接到中心办事,也可通过电话告知中心,由中心指定相关服务人员上门,提供科技、信息、营销、办证等方面的服务。中心还可在人口集中区设立“农资服务部”、“农民庄稼医院”等服务网点,拓展服务范围。随着条件的成熟,还要逐步向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等方面延伸,尽力做到群众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服务。
(二)发展经济,夯实服务基础,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提高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经济是基础。只有发展乡村经济,乡镇政府才有实力为民服务。一是理顺现有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的乡镇财税管理体制,给乡镇定财税增长目标任务,一定要符合乡镇实际,使乡镇能完成任务并有财力节余,实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保证乡镇能有钱为民服务。二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利用乡镇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山区可利用矿产、竹木等资源引资创办铁矿厂、竹木加工厂等加工型企业;交通便利地区可利用劳动力廉价及区位优势,引资创办服装厂、电子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围绕乡镇的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加工型和销售型的“龙头企业”,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与这些企业对接,建造企业稳定的“第一车间”,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对现有的乡村集体企业要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内在活力。三要化解乡镇不良债务。要对乡镇债务进行全面清理,通过法律程序,明确债权债务关系,通过降息、清欠、破产、拍卖、补贴等方式还债,加大乡镇债务清偿力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健全乡镇财务管理制度,防止出现新的不良债务。同时,要加强对水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的收管和使用,确保专项资金真正用于为民办事。
(三)强化锤炼,提升服务能力,解决无能办事的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是增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全面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素质,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要实施“一人一技”工程。首先要对现有乡镇干部的技术服务能力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实情,然后结合本乡镇产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干部进行技能培训。通过采取专家培训、外出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使每一位乡镇干部都能掌握一门以上为农服务技能,成为群众生产中的“科技保姆”。二是实施“干部挂职,农民打工”工程。积极选派文化素质高、作风好的年轻乡镇干部外出挂职,学习先进地区的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经验,提高市场经济意识,培训外向型人才,并积极通过他们将本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出去打工。为提高带动效益,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筑党组织和社会多方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中介服务的网络,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广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推进其规范、有序、持续转移。三是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素质提高”工程。乡镇站所人员岗位素质不高,影响到为群众服务的能力,要有重点地抓好乡镇站所人员岗位素质的提高。通过选派外出培训、鼓励在岗自学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岗位服务技能。对不能适应岗位需要的,实行下岗、待岗、转岗或降级使用,激励他们参加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素质和能力。
(四)改进作风,强化激励引导,解决无心办事的问题。有了优良的服务作风,才能真正把服务落到实处。一要教育干部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要通过组织理论学习研讨,树立先进典型等途径,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干部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意识。要教育干部坚决革除“官本位”思想和“官即是管”的思维定势,树立“干部就是服务”、“工作就是服务”的理念,寓服务于计划生育、税费收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日常管理工作中,在服务中推动工作,在服务中提高工作水平。二要激励干部树立优良的服务作风。要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制度,真正把执政为民、服务群众、政绩突出的干部“考出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干部为民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妥善解决乡镇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他们的家庭困难,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照顾,如解决子女上学、夫妻两地分居等问题。三要创新改进服务作风的载体。要通过设计有效载体,开展诸如“干部责任包干区”、“领导干部接待日”、“全程办事代理制”、“印发便民联系卡”等活动,使干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同时,还要通过建立首问责任制、政绩公示制、干部形象测评制、群众选择蹲点干部制,并采用设立服务监督举报电话等方式,加强对干部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篇: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沈阳人事考试网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近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和交易事项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企业特点,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相关经济业务做出合理、可靠的会计职业判断。
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我认为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提高理论水平。首先必须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对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基本准则的学习,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把握,运用扎实的理论功底来对复杂经济业务进行合理、可靠的判断。其次应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各门主干课程知识,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第三,在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还应逐步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金融、贸易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实践活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广泛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掌握。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因此可利用假期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单位实习,这种与实践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类似的积累,也有助于日后参加工作,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需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现实,运用会计基本原理解决新问题。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会计工作中逐渐培养积累起来的。
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会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学习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重新梳理企业现有的内控制度,特别是对会计方面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三是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使其能够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
沈阳人事考试网
第五篇: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
关于如何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考 摘要:本文将从改变培养方向、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校内实训、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加强与企业合作等方面来讨论如何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
关键词:文秘专业 教学 职业能力。
一、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多年来,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对办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过多地强调,导致课程安排更接近于传统的汉语专业,且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传授多于以学生为主的实际工作过程训练和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故现实中出现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但企业却找不到满意的文秘人员的矛盾状况。这种“供过于求”“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学生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培养文秘专业的学生成为既有较强办事、办文和办会能力,又有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市场能力与营销能力;既有团队精神又有创新精神;既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又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应用型职业人,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二、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只有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既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才能走出一条健康长效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1.调整培养方向,改革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多年来,文秘人才培养一直是以公文处理为主的“秀才型”培养方向为主,定位于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服务,并以此设置教学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使学生获得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能力,“秀才型”的文秘人员不能适应广大民营企业的需求,况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秘书工作者的需求是有限的。故在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职业教育过程中,只有把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和培养目标放在首位,既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文秘工作的操作技能,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他们培养成高级的综合性文秘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改革课程设置,强化文秘学生职业能力。
传统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只强调常规文秘专业课程,如秘书基础、文书处理、公关礼仪等。且理论化的课程较多,专业口径相对较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毕业生就业后的转岗能力也较薄弱。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确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这样才能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笔者学校处于闽南三角地带,该地区中小民营企业众多,这是近几年学校文秘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毕业生反馈,这类企业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甚至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摄影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本校增加了财会、营销、贸易、外语等方面的课程或课量。根据行业、市场需求,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不能停留在公文处理、文档管理、事务管理为主的职业能力培养上,还应增设电子商务、英语写作、财务管理方面的实用性课程,并且要重视摄影、摄像、速记、驾驶等课程的学习,加强与职业相关的能力的培养。3.改变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来调动学生的上课情绪,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分析,去表演,去比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如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录像,展示图片、实物,让课堂成为多媒体的教学时空,实现学生学习情感和思维的迁移,增强感性认识与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中乐,乐中学”的同时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这样,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共同进步,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4.加强校内实训,提升实践职业能力。
加强实训是培养文秘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教学中突出应用与实践,取缔纯理论化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训在模拟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掌握处理事情的过程,强化实务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使理论学习成果得到初步巩固。
据笔者多年的文秘教学经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实训室模拟实训外,还可配合学校活动,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迎新生、毕业生文艺晚会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筹备工作,如承担起草开幕词、资料打印排版、装订相关资料等,让文秘专业的学生承担起各种会议的组织、安排与接待工作。本校还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油印室、档案室、图书馆等部门轮流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训练,懂得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能力。
5.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现实中,在文秘专业教学一线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有实际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较匮乏。
甚至有的专业教师是从中文专业转型而来的,没有从事过文秘或相关工作,对文秘工作的理解只局限于书本,缺少对文秘工作的真实体会。故加强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过硬的职业能力的学生。
所以,“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能手进课堂”的模式能真正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文秘人才打好坚实基础。
6.加强与企业合作,快速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合作企业里,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文秘专业学生在社会真实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知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当然,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也不是固定在办公室,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生产中去,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并且在实践中学习人际交往,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能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而且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专业取向,将文秘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量化地评估归纳到系统的课程教学大纲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