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通州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
通州区2018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2018年4月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名字。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上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洛阳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在悠久历史中形成。“邯郸”这个地名,延续两三千年,不是依旧与人们同在吗?
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当然,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气面对过去。
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取材于李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们珍爱乡愁,寻找乡愁、将地名融在了乡愁中、永远都不会忘记。B.历史悠久的地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和文学经典中。C.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尊。D.地方政府更改地名不需要面对过去,能体现中文之美、有内涵即可。2.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常识的理解,不确的一项是()(2分)
A.“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出自王维的《汉江临泛》,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为“王孟”。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多集于《杜工部集》。
C.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与杜牧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均提及的“衡阳”有归雁峰,传说鸿雁秋季南飞至此停留。
D.“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件身”出自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国古代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地名与乡愁
B.地名,改还是不改? C.地名文化
D.地名,我们回家的路
材料二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城市都改过名字,比如说开封之前叫做汴京,而南京的名字就更多了。金陵、建康、建邺、江宁、天京等等。但是却有个城市经历三千多年朝代更迭都没有改过名字,这个城市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
作为交通要地的邯郸位于河北南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脉,东连华北平原,北接邢台,南毗河南安阳,素称河北省南大门。据《汉书·地理志》所言,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曰邯山;单,是“尽”的意思。邯山的尽头,即邯单,又因为作为城廓,城名需从“邑”,所以“单”宇加“邑(阝)”,遂有邯郸之地名。
邯郸历史文化悠久,这里走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说赵武灵王、乐毅、曹操、赵姬、罗敷等等,另外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比如说“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整归赵”“负荆请罪”“黄梁美梦”“毛逐自荐”“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今天,在邯郸古城区还保留着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的丛台、学步桥、回车巷等遗迹。
邯郸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经历了八代王候,延续了158年的繁华……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富国强兵,赵国成为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都邯郸,赵公子逃亡代郡。贏政赴邯郸活埋太后一旅亲属,赵国统一天下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楚汉相争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这个时候邯郸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称呼,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城市之一。魏晋时期,虽然邯郸被各种不同势力相继占有,但是邯郸的名字一直保留着。隋唐宋金时期,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这个时期的邯郸成了一个风光..不再的小县城,邯郸东部的大名府却大名鼎鼎。元时,邯郸属广平路。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8......年),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这个时候的邯郸依然没有改名。
民国初年,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直归省辖。解放战争时期撤消邯郸市,降为邯郸镇,新中国成立以后邯郸县归属于邯郸专区,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
2017年,邯郸市入选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取材于网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成语中对邯郸特点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四通八达
B.源远流长
C.人杰地灵
D.物阜民丰 5.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邯郸的历史和文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邯郸历史文化悠久,这里走出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诞生了许多历史故事。B.楚汉相争后的邯郸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的美称,是当时全国五大城市之一。C.隋唐宋金时期,邯郸只是一个衰落的小县城,而邯郸东部的大名府却名气很大。D.清朝时,原本在明朝时期隶属广平府管辖的邯郸县变成了直隶省冀南道管辖。
材料三
一些城市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中被荡涤一半之后,留下的只有一个地名。这地名有名无实,空泛无用、改掉便了。于是,许多地名正在成批地被从地图上抹去。我们对自己的“革命”总是这祥干净彻底。
有名无实的地名这样毫无意义吗?
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
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比如唐山与大地震的灾难,平型关与平型关大捷,罗马与罗马史。如果此地有个性而非凡的文化,这地名便是对这文化的命名。比如扬州和扬州画派,苏州和苏州园林,上海与海派文化,法兰克福与法兰克福学派,佛罗伦萨与整个文艺复兴运动。城市成了一种文化的属性。如果这些城市随随便便换去了名字,你说它失去的是什么?
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点。此后,这些城市发生了一切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这一切一切,还渐渐地在这地名里形成它独具的历史文化。只要走出这地名一步,就不再属于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了。如果说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那么这城市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
如果你崇敬这地方的文化,这地名就是一种尊称;如果你对这地方有情感,这地名就是一种深挚的爱称。比如故乡的地名。
地名中又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
当然,历史上地名的更换也是很多。但这些地名的改变,大多由于政治变迁,改朝换代。更改地名,总是为了表明“改天换地”,绝非从文化考虑。然而,正是出于这种无意中的惯性——这个非文化的传统,使得我们对地名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缺乏认识,以致出现袁鹰先生所指出的将徽州易名为黄山这样令人遗憾的范例。徽州乃是令人神往的韵味幽雅的古城,一改为黄山市,就像变作一个新兴的都市,文脉中断,魅力不在,优势全无。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故而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无论是城名,还是街名,特别是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我们早晚会感到这种文化的失落,我们已经感到这种失落和茫然了!
那么,谁来守住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
(取材于冯骥才的《地名的意义》)
6.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中加点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B.风光不再:从前的好形势已经结束。C.大名鼎鼎:“鼎”字书写的第一笔是“|”。D.载体:“载”读作“zài”。
7.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地名是对个性而非凡的文化的命名”的一项是()(3分)
A.天津与海河文化
B.南京与南京大大屠杀 C.曲阜与儒家学派
D.雅典与奥林匹克运动 8.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事例,说明城市保留传统地名的意义。(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①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
②③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取材于《吕氏春秋·赞能》)
【注】①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②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③鸱(chī)夷:大的皮口袋。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得皋陶而舜授之 授:任用
B.寡人之贼也 贼:盗贼 ..C.衅以牺猳焉 衅:血祭 .
D.以适主心 适:投合 .1O.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君若得而臣之
B.则彼亦将为君射人 ..因顾而命管子曰
.C.于是乎使人告鲁曰
.
荆王欲以为令尹 .
D.盛之以鸱夷 .功无大乎进贤
子何以不归耕乎 ..11.下则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桓公不听,强相鲍叔
齐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 B.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 C.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不熟知学问,不了解美德 D.说以以听,方术信行
陈说道理能让人听从,所持方策确实能够实行 1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
②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明的人亲善人是根据人的仁德,一般人是根据功业,不才之人则是根据财富。B.作者认为得到圣人即可得天下,而天下的土地不止千里,所以说“岂有里数哉”。C.恒公实际不想杀管仲,告诉鲁国的话只是为保全管仲,使他免遭各国杀害而已。D.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所以就规劝他回去过耕田隐居的生活。14.本文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具体事例做简要分析。(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8题。
①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本诗写于金兵进逼长沙之际,作者客居贞牟山居。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虽从事农耕而疲惫不堪,但是仍与山客一同端坐在轩窗前远眺。B.前江与后岭的云气连通,风起云涌时,千林万壑也送来了阵阵雨声。C.大雨的到来如翻江倒海般,而此时的竹林在这大雨中偃仰起伏不定。D.风吹云聚,云聚则山影晦暗不明;忽然又云散,云散则山角微露光明。16.“阴晴”,表明上是指天气,其实也暗指时局变幻。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红》)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D.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17.纪昀评论本诗,赞赏尾联:“前六犹是常语,结二句自见身分。”该联中“洗甲兵”出自《六韬》:“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洗甲兵。’”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5分)
①陈与义是杰出诗人,也工于填词。风格独具,尤近于苏轼,苏轼在《定**》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②陈与义与陆游同为南宋爱国诗人,《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诗中说,“,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本诗因雨寄怀,杜甫的《春夜喜雨》也是通过描绘雨景来抒发情感的名作。其诗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一把椅子
我从伍嘉思《明式家县经服录》中看到过一把黄花梨波浪纹围子玫瑰椅。这把玫瑰椅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波浪纹式的纤细直棂,装入椅背框与扶手下的空间,仿佛流水的曲线,让人看到自然界的无声运动。中国人把流水造在家具里,那样不动声色,又天衣无缝,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它 5 并不是为博物馆打造的陈列品,而是作为一件普通家具,被置放在最日常的生活空间里。
几百年前的一把木椅,让我们在客厅的穿堂风里,感受到江河流淌、山川悠远,甚至可以想到大河之洲,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一如我的朋友徐累:在俄罗斯,被圣彼得堡宫殿里的水波形帘幕所撩动,引发了他对19世纪末浪漫主义的伤感回顾。我想这不是过度阐释,在那把木椅里,在..榫卯构件的起承转合里,一定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然后,用典型的中国式表达呈现出来所以中国没有柏拉图、黑格尔,但中国有孔子,有惠能,他们的思想,都像雾像雨又像风,让我们感受和领悟。
一件家具,就是一个微缩的宇宙,或者说,是宇宙的模型。坐在一把木椅上,就是坐在这世界的中央,天地与我并立,而万物与我为一。可品茗、可读书、可闲聊、可打盹、可做梦、可发千古之幽思,唯独不能把世界从自己身上甩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家事国事,风声雨声,都在这里,入耳入梦。尽管那只是一把椅子。
有人会说,明式家具并不实用。家具,首先要考虑为人所用,实用功能永远放在第一。这固然不错,但我想说,在古代中国身体从来都是听命于心的,而生活的品质首先取决于内心的品质。所以,明式家具诸如书案画案、琴桌酒桌,虽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灵魂的道场——中国人的精神修炼,就在日常生活里进行。它们引导我们的精神向上,而不是让我们的屁股沉沦向下。风骨传典,..风物流芳,明式家具,就这样,承载着落实于物质的文化观念与精神图腾。
在当下中国,许多人都喜欢在办公室墙上挂一幅书法,上书四个大字:厚德载物。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四个字原本出自《周易》,意思大抵是:只有德行淳厚,才配得到物质..的供养。在中国,物从来都是与德相对应、成因果。因此,物,不只是“物”本身,而是生命、是精神。中国人讲“物理”,不同于西方人讲“物理”。西方人的“物理”,纯属客观世界的规律,声光电色的运行之理。中国人的“物理”,是指“万物的道理”,“格物”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就是要以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善我们的精神。所以《大学》里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知识分子的这一系列必修课,物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头。
很多年前,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故宫研究院满目花开的小院子里,坐在办公室一把老旧的明式椅上,听郑珉中先生不紧不慢地讲琴之九德,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面目慈祥而陶然。那时,这位故宫古琴专家已年逾九旬,历经荣辱,人却变得格外温暖和透明。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居住在他的心里,通过他的古琴流泻出来,宠辱不惊。与他面容的苍老相反,他拨动琴弦的手指,暗含着岁月赋予的灵巧与力道;他内心坚守的品德,亦像一件明式家具,越擦越亮,永不蒙尘。
一件家具、一张好琴,都自有它的品德所在,品德不佳之人,想必是摆弄不了。王世襄先生谈明式家具,谈到家具有“十六品”,即: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裱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型、清新。人与之相配,才称得上完美。不配,人就显得尴尬,反正家具不会尴尬。
(取材于祝勇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仅仅作日常使用的那把明式黄花梨玫瑰椅也很有文化品位。B.土豪喜欢挂上一幅“厚德载物”的书法作品,是为了附庸风雅。C.儒家的知识分子修养讲“格物”,要以物的道理完善人的精神。D.中国自古就赋予物以生命、精神,都是物与德相对应、成因果。20.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撩动:拨动,拂动
B.沉沦:陷入疾病之中 C.淳厚:淳朴,敦厚
D.陶然:闲适欢乐的样子
21.文中写了郑珉中先生讲琴,概括郑先生的形象特点,并阐释作者写郑先生的用意。(5分)
22.读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6分)
①一把直棂式波浪纹明式木椅让作者想到了什么?(3分)
②概括“中国式表达”的特点。(3分)
2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6分)
24.本文中写别的那把椅子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物品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3问,黛玉在贾政房中所见“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这既可见富贵人家对居室文化的高雅追求,也表现了贾府的家道中落。B.《红岩》中,龙光华牺性后,狱友们发现他贴胸的衣袋里,装着一颗谁也没有见过的红色的五角星。这颗晶亮的红星是他前深藏在心里的愿望,是狱中每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C.《故乡》中,闰土从“迅哥儿”家拣东西时特别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从中可以看出闰土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可见残酷的阶级压迫已经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D.《老人与海》中被桑地亚哥“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仿佛在宣告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霉运,但他却始终没有停止行动。这张旧帆成为许多遇到困难的读者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五、本大题共2小題,共6分。25.微写作(10分)
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一把椅子》里引用了孔子“为政以德”的话。《论语》里关于为政的条目还有许多,比如“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请你从中选取一条,说明大意,并简要地谈谈你的感悟。要求: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②《红岩》《老人与海》塑造了很多英雄人物。你从中任选一人,描述一个片段,表现所选人物的某种英雄品质,可利用书中情节,也可以依据原著适度想象。
③《红楼梦》《药》《边城》《平凡的世界》都写到了父爱,且作品对父爱有不同的理解与呈现。请你从贾政与宝玉、华老栓与华小栓、船总顺顺与大老二老、孙玉厚与少安少平中任选一例,写一段有关“父爱”的抒情文字。要求:依据原著,富有文采。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中国有一句古谚:“一犬味形,百犬吠声。”意思是,一只狗会因为见到可疑的影子而大叫,其他的狗听见声音会跟着叫起来。
法国思想家侠尔泰说:“人类通常像狗,听到远处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最近,法国《回声报》预测了10种即将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永远消失的事物:钥匙、传统快餐服务、离合器踏板、互联网盒子、信箱、现金、CD、燃油汽车、塑料袋、密码。
请展开想象,以“当 消失之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从材料列举的10种事物中任选一种,填写到题目空白处。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通州区2018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察及评分标准
1.B[A项“将地名融在了乡愁中”错;C项“国家”错;D项不合文意。](2分)2.C[“杜牧”错,应为“王勃"。](2分)3.D[依文意可知D项最恰当。](3分)
4.D[依文意可知D项“物阜民丰“不属于邯郸的特点。](2分)
5.C[A项“由于”错;B项“楚汉相争后的邯郸”错;D项“清朝时”错。](3分)6.A[“比喻墨守成规办事”错。](3分)保留
7.B[依文意可知B项错。](3分)8.答案示例:
①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保留了传统地名,就留下了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保留了邯郸、衡阳这些古老地名,就有利于传承这些地方留下的成语、诗词等历史文化,保留其特定的历史内涵。
②地名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保留了传统地名,就留下了这一地域的特定文化。保留了苏州和扬州这些地名,就有利于传承苏州园林和扬州画派这些特定文化。
③地名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保留了传统地名,就留下了人们对这一地域的情感。泰安等传统地名的保留,就留住了人们对东岳乃至山东的感情。【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B[“贼”应解释为“仇敌。敌人”。](3分)
10.A[A项“而”都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B项“为”①“替”“给”;②“做”。C项“乎”①语气助词,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②用作介词,相当于“于”。D项“以”①可解释为介词“用”;②与“何”连用,可理解为“为什么”。]<3分)11.C[应理解为“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3分)12.①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②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共6分,每小题3分。大意正确即可酌情给分。】
13.D[“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错。](3分)14.答案示例:
①举荐贤才。鲍叔牙谦虚让人。(或沈尹茎了解孙叔敖,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治国人才,愿自已让出相位,竭力举荐孙叔敖)——为臣者当以举贤为己任。
②重用贤才。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隆重的迎接礼节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结果齐国大治。(或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君王当善用贤才。【共5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功业,不肖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财富。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口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 8 冶;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就用他治好了天下,汤得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望就征服了殷商。得到了圣人,所得土地哪里有里数的限制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用鲍叔牙为相。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那么有管夷吾在鲁国,我不如他。”桓公说:“管夷吾是杀害我的凶手,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鲍叔说:“夷吾是为他的君主射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用他为臣,他也会为您射别人。”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鲍叔坚辞,最后,桓公终于听从了鲍叔的意见。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希望能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鲁君答应了,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双手,用胶粘上他的眼睛,把他装在大皮口袋里,放在车上给齐国送去。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点起火把拔除不祥,杀了公猪举行血祭。恢复了他的自由,跟他一起回到国都。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扫除宗庙,设置筵几,把管仲进荐给祖先,说:“我自从听了夷吾的谈论,目光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准备用他为相,不敢擅自决定,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桓公说完,就回过头来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管仲退避了几步,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说:“使齐国得到管子的是鲍叔啊!”桓公可算得上知道如何行赏了。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彼此交好。孙叔敖到郢都出游了三年,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沈尹茎对孙叔敖说:“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持方策必定能够实行,能使君主上至于称王天下,下至于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随顺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其中,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何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奔走。”沈尹茎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用他为令尹。沈尹茎辞让说:“期思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上民,是个圣人。请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这是沈尹茎的力量啊!功劳没有比举荐贤人再大的了。
15.A[根据诗意和注释可知“仍与山客一同端坐在开窗前远眺”错,“山客”是诗人自称。]((3分)16.D[D项诗中的“黄昏”同本诗中的“阴睛”一样采用了双关的写作手法。](3分)17.答案提示: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大雨洗刷兵器能助大宋兴兵伐金,我的屋子漏雨又何妨!用姜太公“是洗甲兵”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欣喜于让“我”的屋子无干处的“好雨”洗甲兵,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8.①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②早岁那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渡 ③野径云俱黑
花重锦官城
【共6分,每空1分。有错别宇或多字少字该句不给分。】 19.B[“是为了附庸风雅”错。](3分)
20.B[应解释为“沉迷、沦陷,比喻对某事物迷恋不已”。](2分)21.答案提示:
郑先生面容苍老,慈祥而陶然,温暖而透明,宠辱不惊,琴艺精湛,品德高尚。
作者写郑先生意在表现物与德相对应,即有九德的琴与有厚德的人(郑先生)相对应。有九德的琴是郑先生灵魂的道场,使其德艺双馨。琴与人相得益彰。【共5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2.答案提示:
①让作者想到了江河流淌、山川悠远;想到了大河之洲,我们文明源头的关关雎鸠;想到了那把木椅里,一定藏着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浪漫构想。(3分)②含蓄、简洁、自然、形象、浪漫。(3分)[ 【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3.答案示例:
这句运用正反对比和拟人等手法,(手法)表明有德的人才配用有德的器物;品德不佳的人用有德的器物,会因为不配而显得难为情。(内容)作者借此表达了物我合一,以天地万物的道理完善我们的精神的一种哲学思考。(情感态度)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富于情感。(效果)【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4.A[“也表现了贾府的家道中落”错。](3分)25.略。(10分)26.略。(50分)
第二篇:2018年石景山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精选)
2018年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涵义在于技击性。(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武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习射箭、御战车等战斗技能。
B.与“文”相对,专指军事活动。C.其本质是制止暴力,追求和谐。
D.“国术”“功夫”是武术的别称。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窥见一斑:“窥”读作kuì,意思是“看见”。B.角力:“角”读作jiǎo,意思是“竞争”。C.偃闭武术:“偃”读作yà,意思是“倒下”。
D.庶士倾风:“倾”读作qīng,意思是“向往”。
3.“武”是会意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下面不全是会意字的一项是(2分)
A.从
囚
B.近
本
C.明
尖
D.休
淼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武术的艺术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具有华贵感
B.具有观赏性
C.能愉悦身心
D.能启发灵感 5.对下列词语在材料二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电光石火:形容舞武的演练者在危急情势下反应迅速。B.奇葩:比喻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奇特而美丽的事物。C.天衣无缝:比喻文学与武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D.滥觞:意指《史记·游侠列传》是武侠小说的起源、发端。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诗句不能表现武术特点的一项是()(2分)A.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B.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曹植《白马篇》)C.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
(颜真卿《裴将军诗》)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7.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2分)A.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D.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
8.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义騟【1】传 【宋】岳珂
义騟者,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也。开禧间,成以卒从戎四方山,屡战有功,稍迁将候骑。成徇地至花靥,见病騟焉,疥而瘠,骨如堵墙,步且僵,莫适为主,絷而得之。会罢兵归,饲以丰秣,几半年,肤革仅完,毛耏【2】复生。日置之槽枥,整整然与群马不相顾,时一出系庑下,顾景嘶鸣,若自庆其有所遇,成亦未始异之。一日,有告马病,从成请騟往。始命鞍,踶鸣人立不可制,易十数健卒,莫能孰何。乃以归之成,成曰:“安有是!”呼常驭羸卒持鞚来,则帖耳训服如平时,骋控缓亟无少忤者。自是惟成乘则受之,他人则弗受,军中咸指为驽悍。
嘉定庚午,峒寇李元砺盗弄潢池,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与行。崎岖山泽,夷若方轨。至月余,寇来犯,成出搏斗四五合,危败之矣,或以钩出其腋及鞬而坠死焉。官军亟鸣钲,騟屹立不去,踯躅徘徊,悲鸣尸侧。贼将顾曰:“良马也。”取之。元砺有弟,适见之,色动曰:“我欲之。”遂试之,蹴踘进退,折旋良惬,即不胜喜,贮以上厩,煮豆粟,用金玉为铠,群渠皆酾酒来贺。卒有为贼掠取者,知之,曰:“騟他日未当若是,彼畜也而亦畏贼耶!”窃怪之。
后旬余,复犯永新栅,官军闻有寇至,披鹿角出迎击。鼓声始殷,果乘騟以来,騟识我军旗帜,亟驰。贼觉有异,大呼勒挽不止,则怒以铁槊击之,胯尽伤。騟不复顾,冒阵以入,军士识之者曰:“此王校之騟也,是异服者必其酋。”相与逐之,执以下,讯而得其实,则缚以徇于军,曰:“得元砺之弟矣。”噪而进,贼军大骇,军士勇跃争奋,遂败之。朝廷方患其跳梁,闻而嘉之,第赏有差。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居二日,騟归病伤,不秣而死。
孔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今视騟之事,信然!夫不苟受以为正,报施以为仁,巽以用其权,而决以致其功,又卒不失其义以死,非德其孰能称之也。彼仰秣而恋豆,历跨下而不知耻,因人而成事者,虽有奔尘绝景之技,才不胜德,媲之驽骀【3】,何足算乎!(取材于《桯史》)注释:【1】騟(yú):紫色马。【2】耏(ér):动物体毛。【3】骀(tái):劣马。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肤革仅完
仅:将近B.顾景嘶鸣
景:景色 C.则缚以徇于军
徇:巡行示众
D.巽以用其权
巽:同“逊”,卑顺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也
彼畜也而亦畏贼耶 B.疥而瘠
历跨下而不知耻 C.用金玉为铠
夫不苟受以为正 D.讯而得其实
非德其孰能称之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骋控缓亟无少忤者
(马)进退快慢(都听从驾驭)没有一点违背 B.夷若方轨
平稳得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 C.卒有为贼掠取者
终于有被贼寇掠走的人 D.朝廷方患其跳梁
朝廷正为贼寇猖狂肆虐而担忧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
今视騟之事,信然!
13.针对义騟的事迹,作者借孔子的话感叹“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义騟之“德”的内涵和相关表现。(4分)
14.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关于“德”与“才”怎样的观点?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 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8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注】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释】倩:请,央求。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作者在伤老悲秋的凄凉中,借与友人游乐而力图自我宽慰的心境。B.颔联写作者笑请友人代为“正冠”,却难掩因年老体衰而产生的羞愤心情。C.颈联写出了水流奔泻、两峰并峙的宏大气势,意境开阔,又给人以萧瑟之感。D.这首诗情感跌宕起伏,诗人满腹的忧情却以壮语写出,凄楚悲凉又慷慨旷放。
16.本诗颔联是“流水对”,即上下句结构相同,意义相承,顺序不能颠倒。下列各联的对仗方式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7.本诗尾联有另一个版本:“明年此会知谁在?再把茱萸仔细看。”请结合本诗内容,比较这两个尾联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文中,从来不乏借四时景物抒写情感的佳作。“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写暮春时节“崇山峻岭,”,“天朗气清,”,友人相聚,“信可乐也”。而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山间春日是“野芳发而幽香”,夏日是“
”。李清照笔下“
,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秋景透露出无法排遣的凄凉愁苦。陆放翁则在《书愤》中借 “
,”回顾了自己于严冬寒秋时节抗敌卫国的峥嵘岁月。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秋以为期 夏磊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
19.本文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请根据下列诗句内容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节气名称。(2分)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时光易逝之感。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C.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D.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四季桂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韵味悠长。21.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22.请联系你阅读过的《诗经》作品,谈谈你对文章中先民们“真性情”的理解。(5分)
23.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24.文中“照螃蟹”这一活动,给作者带来欢乐的生活体验。下列作品所描写的活动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A.《边城》中,傩送在端午节赛龙舟、抢鸭子。
B.《平凡的世界》中,文革过后,双水村村民闹秧歌。
C.《社戏》中,迅哥儿与小伙伴去邻村看社戏,偷煮罗汉豆。D.《红楼梦》中,元宵佳节,贾政参与制作灯谜、猜灯谜。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秋以为期》的作者描述了与秋天的美好约定,其实春天也容易引发我们对自然、人生的无尽情思。请以“约会春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要求: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有感染力。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2.请以“吐槽孔夫子”为题,写一段评论性文字。要求: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3.以下是三部名著的封面图片,请任选其一,解说这一封面的设计依据。要求:结合相关作品的内容,条理清楚。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近来,《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热映,“新四大发明”亮相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滞留国外机场的中国游客多次高呼“中国”、高唱国歌来“维权”,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国人抵制“韩货”的狂潮„„这些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爱国”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2.请以“我所理解的爱国主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请以“糟糕,我把
丢了”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C 2.D 3.B 4.A 5.A 6.A 7.D 8.【答案要点】
传承:传承技艺。传承武德。传承艺术美。传承哲学思想。
注意: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评分标准】答出1点得1分,最多得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9.B 10.C 11.C
12.【参考答案】军中众人以战功来自一匹马为耻,隐瞒了义騟的事迹,于是义騟的高义在当时没有传扬出去。现在结合义騟的事迹(来看),确实如此啊!【评分标准】句4分,重点关注“耻”“没”“闻”的解释;句2分,重点关注“信”的解释。13.【答案要点】有原则,不随便接受恩惠。忠诚(知恩图报),只听命于王成,忍辱负重终于为王成报仇。有勇气,忍辱负重,最终殉主而死。
【评分标准】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最多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一:作者认为“才”与“德”二者相比,德无疑更重要。如果才不胜德,贪图富贵,攀附权贵,毫无廉耻心,才能再大都不值一提。这让我想到学校教育的目标问题。教育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对人正确高尚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只关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摆正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只关心成绩,不关心人格完善。
答案示例二:作者认为“才”与“德”二者相比,德无疑更重要。如果才不胜德,贪图富贵,攀附权贵,毫无廉耻心,才能再大都不值一提。这让我想到抗战时期人们的不同选择。那时,有梅贻琦、张伯苓这样历尽艰辛南迁创办西南联大、培养出一代民族栋梁的大师,也有曾为革命精英却最终丧失气节的汪精卫、陈公博等汉奸,这样的对比正说明:“德”才是立身之本。
【评分标准】概括观点2分,联系现实2分,分析说理2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5.B 16.D
17.【答案示例】“知谁健”和“知谁在”都包含着对来年重阳友人相聚的期待与对自身垂暮的担心,而后者的担心更为复杂伤感。“知谁在”既可理解为“有谁在场”,担心各自漂泊难以相聚;也可理解为“有谁在世”,担心时不我待生命终结。“醉把茱萸”突出了今日欢饮尽兴之态,期待来年再相聚;“再把茱萸”强调了手拿茱萸反复观看的情态,对今日的欢饮尽兴多有回味不舍,也暗含着对年华老去、命途多舛、欢乐难续的无奈。后者更为冷静,也更为悲凉。
【评分标准】围绕“健”“在”所在的句意分析抒情差异3分,围绕“再”“醉”所在的句意分析抒情差异3分。18.【答案及评分标准】茂林修竹惠风和畅佳木秀而繁阴梧桐更兼细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每句1分,共6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19.【答案及评分标准】春分冬至(每空1分,共2分)
20.B 21.【参考答案】将媒体与月亮作比较,突出月亮在沟通情感方面便捷迅速、无可替代的作用;将观月触发的思念比喻为流通的水,突出月亮触发情感共鸣的强烈作用,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国人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标准】答案要点共2方面,每一方面2分,共4分。
22.【答案要点】“真性情”:自由率性、感情深挚、自然质朴、乐观。
【评分标准】从上述要点中任选一点,结合作品解说恰当即可。作品举例1分,点明“真性情”内涵1分,结合作品解说恰当3分。
【答案示例】《氓》中的女主人公自由率性、感情热烈。在恋爱时,他对“氓”的感情真挚热烈,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婚变之后,她不委曲求全,果断决绝。23.【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约定:观赏院中开花的四季桂。回乡看蓼花。读纳兰诗词。在家乡劳作之余与自然亲近。在家乡的田野中重温《诗经》。(上述5条,答对1条得1分,最多得3分。)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1分),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1分)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1分)。24.D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5.(略)26.(略)
【文言阅读参考译文】
义騟,是九江戍校王成的战马。开禧年间,王成以士兵身份随军出征到四方山,多次作战立下战功,逐渐升为将候骑。(后来)王成随军作战到了花靥地界,在那里看到一匹病马,身上长着疥癣而且很瘦弱,瘦得全身骨架就像一面墙,举步艰难,彷徨不定,不知该去哪里,王成便用缰绳套得了这匹马。正逢停战班师,(王成命人)用充足的草料喂养此马,将近半年,马的皮肤肌肉差不多都长好了,鬃毛等也再次长了出来。此马平日被安置在马厩中,表现出端正严肃的样子,并不注意其他那些马。有时它被牵出来拴在院中廊下,便会自顾其影,长声嘶鸣,好像在庆幸自己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人,而王成起初也并没有觉得此马与众不同。一天,有人报告原来骑乘的马病了,向王成请示骑义騟出行。刚一放置马鞍,义騟就又踢又叫,像人一样直立起来,无法控制,换了十几个强壮的士兵上去,也没有哪一个能对付它。于是把这事报告给王成,王成说:“哪会有这样的事!”他命令平时管马的瘦弱士兵拿着马笼头来(套上,自己骑上去),义騟就像平时一样顺从驯服,进退快慢(都听从驾驭)没有一点违背。从此只要王成骑乘,义騟就会听命接受,其他人骑则不行,军中人都认为它凶悍顽劣。
嘉定三年,峒地贼寇李元砺起兵作乱,统帅府调动三千军队前去平定,王成一起出征。(王成骑着义騟)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和(水草丛杂的)湖沼边,平稳得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到达战地一个多月后,贼寇来进攻,王成出战,交手了四五个回合,(本来已经)要打败对方,(敌方忽然)有人从腋下伸出钩子钩住王成的盛弓器,致使他坠马而亡。官军急忙鸣锣收兵,义騟却挺立不走,在尸体边悲鸣徘徊。贼寇将领看到(此情景,)说:“(这是)一匹好马啊。” 就把义騟牵走了。李元砺有个弟弟,刚好看到这一幕,激动地说:“我想骑这匹马。”于是他试着骑上义騟,义騟腾挪跳跃、进退转动都非常如意,李元砺之弟当下喜不自胜,用上等马厩来圈养,用上好的粮食(饲喂),用金玉作它的铠甲,众首领都来敬酒祝贺。有被贼寇俘获的官军士兵知道了这事,说:“这马以前应该不像这样,它是牲畜却也害怕贼寇吗!”他们私下里认为这事很奇怪。十多天后,贼寇又来攻打永新栅,官军听到有贼寇到来,打开军营前的障碍物出阵迎敌。鼓声刚一敲响,(元砺之弟)果然骑着义騟而来,义騟认出官军的旗帜,飞奔过来。贼寇发现不对劲,大声呼喝、收缰勒马也不能(使义騟)停下,就愤怒地用铁枪打它,马的两胯都被刺伤。义騟不再回头,冲阵而入,有认得它的军士说:“这是王校尉的马啊,这个穿特殊军服的人一定是贼寇的首领。”(于是士兵们)共同追击,抓住(他)并拉下马来,审问后得知实情,就捆上他在军营里巡行示众,宣布说:“(我们)抓到了李元砺的弟弟了!”官兵高呼着发起进攻,贼寇军队大为恐慌,官军士兵争相冲锋,奋勇杀敌,于是大败敌军。朝廷正为贼寇猖狂肆虐而担忧,听到捷报后对官军大为嘉许,按等级评定功劳,各有奖赏。军中众人以战功来自一匹马为耻,隐瞒了义騟的事迹,于是义騟的高义在当时没有传扬出去。过了两天,义騟伤病交加,不吃草料,死去了。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应称赞它的美德。”现在结合义騟的事迹(来看),确实如此啊!把不随便接受恩惠作为原则,以回报他人赐予(的恩德)作为仁义,卑顺忍辱来权宜应变以实现目标,而且能当机立断来实现功业,又最终不失大义而献身牺牲,不用“德”难道还有哪个词语能称赞它吗?那些贪恋粮草、一次次更换主人却不以为耻、依靠别人的力量得以保全的马,即使有风驰电掣那样的绝技,若才能与品德不匹配,即使与劣马相比较,又哪里还值得一提呢!
第三篇:2015年北京顺义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北京顺义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顺义区2015届高三第一次统一练习语文试题
2015.3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题。
【材料一】《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取字原属贵族特权,后来成为知识阶层的事。宋代还不准下层人取字。到明清时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几乎无人无字。尽管也遭到士大夫的抨击和嘲讽,但取字的习俗,仍然普及开来。
先秦时代,字是行冠礼时由选定的嘉宾给起,后世不举行冠礼了,字则改由师长或其他通文墨的人给起,而且也不一定到成年才起,很可能是小名、大名和字一同起的。当然,也有成人之后才请人起字的。
上古贵族女子,原本也起字。《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说女子成年许配人家时,把垂发挽起来,用笄别住,并给她取字。这一礼制,秦汉后没能承袭。虽然上层妇女有的也有名有字,但不一定“许嫁笄而字”。女性一般自幼至成年,只有一个小名(闺名)。不过,这一礼制虽未推行开,却在汉语中留下许多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已字”“已字人”;没找婆家,称“待字闺中”“未字人”“未字”。
后世取字,有许多是引经据典。如唐代陆羽字鸿渐,取自《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宋代楼伯圭字禹锡,出自《书·禹贡》“禹锡玄圭”。
名字的组合方式,自古及今,当不下几十种。习见而常用者,约为以下八种。
第一、同义相协。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宋欧阳修字永叔,《广雅》:“修,长也。”《说文》:“永,水长也。”
第二、反义相应。名与字皆为反义词,二者对立相应,各从反面作解。如孔子弟子曾点字皙,《说文·黑部》:“点(繁体作“點”),小黑也。”,“皙”,意为洁白,点、皙相对。
第三、连类相及。义类相近或相似,因甲而及乙。三国孙策字伯符,策、符皆为信物,只形制与用途不一。
第四、景仰前贤。因为倾慕前代圣贤,向他们看齐,于是就袭用其名字。汉司马相如字长(zhǎng)卿,《史记》说他“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蔺相如为赵国上卿,故以“长卿”为字。这既表示蔺相如的身分,也体现了司马相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北齐颜之推字介,是拆春秋晋国介之推的姓名以为名、字。据《左传》,晋文公封赏随从逃亡的群臣,介之推不去述功,文公也未加封赏,介之推遂携母隐居绵山。后文公以焚山方式欲使出山,介之推不出,遂烧死于绵山。
第五、概括经义。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时,儒家典籍便成了家喻户晓的课本了。人们逐渐就都从儒家经典中选取名字。汉末三国已渐成风。自南北朝而唐宋,而元明清,士大夫名字取于儒家经典者触目皆是。如唐白居易字乐天,《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哀公问》:“不能安土(意为“居易”),不能乐天。”
第六、使典用事。这种名字组合方式,先秦没有,两汉也少见,唐宋才多起来。它取材于史传载记,诸子百家之书。有的与袭用经文相似,但大多含有故事情节。如唐李商隐字义山,《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载,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商隐,即谓殷商之隐者,义山,即谓“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第七、崇奉宗教。唐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因崇佛,故拆菩萨名为名字,以示皈依。
第八、采撷名篇。采撷名篇佳作中的警策以为名字,南北朝时已很常见,至明清而大行。如明代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①
。”清朝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②
。”孟,表示长幼次序中排行老大。
名字组合方式,不止上述八种,但常见而比较复杂的,大致如此。
(取材于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1.下列加点字在【材料一】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男子二十冠而字 五行八作 皈依
A.guān zuō
bàn B.guàn zuō
guī
C.guān zuò
bàn D.guàn zuò
guī
2.依据【材料一】文意,写出钱锺书《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北大教授“裘锡圭”名字的出处。(2分)
3.依照原文,把【材料一】中划线部分补充完整。(4分)
4.【材料一】中提到介之推,下面与之有关的民间传统节日是(2分)A.元宵节
B.寒食节 C.端午节 D.祭灶 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意味着起字一定要到男子20岁。B.“待字闺中”,是说女子尚未成年,还没有取字,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婚配。C.司马相如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因为他仰慕蔺相如,才改名相如,字长卿。D.由于儒家典籍家喻户晓,老幼皆习,所以古代文人名字都取义于儒家经典。
6.宋代词人秦观,字少游,据【材料一】中“连类相及”方式,从他的字断定,“观”应该读。(写出拼音,2分)
阅读“材料二”及“链接材料”,根据要求,完成7—11题。【材料二】
古人一般都有名有字,那么名和字的用途有何不同?什么场合称名,什么场合称字;对什么人称名,对什么人称字,这在古代是很有讲究的。若不论场合、身份、对象,任意而用,将十分难堪。
从命名取字上说,名是由长辈所起,行于家庭之内。字是行冠礼时由嘉宾所起,意在“敬名”,是行于外的。由此便形成两个原则:名是尊长所叫,或用于自称;字是给外人叫的,不能用于自称。但其中情况也比较复杂,还须进一步讨论。
第一、自称称名。总的说是自称称名,但还要看是对谁,不是对谁都称名。
(1)对君父自称。封建时代君父一体,儿子在父亲面前,臣子在君主面前,或对天子的使者,都要称名。在君主面前,不但自称要称名,在提到其他人的时候,也得称名,即便涉及自己的长辈先人,都要直呼其名,说“臣父臣某某”“臣大父先臣某某”。
(2)对尊长自称。对君父自称名,推而广之,对位尊者,对家族亲戚中的长辈,都要自称己名,以示尊敬。如大诗人李白,出川之后,在荆州时想得到刺史韩朝宗的提拔,便写了有名的《与韩荆州书》,开头就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3)对朋友自称。古代文人与朋友交往,不论对方年纪长幼,自称时都要称名,不像后来俗文学中所写,年长者自称“愚兄”,年幼者便叫“贤弟”。不论年龄,甚至同族兄弟,年长者也自称名。
(4)尊长自称。尊长对卑幼者自称名,源自上古。《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谈话,都自称名,如《述而》“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都是自称名。
但是,家庭直系尊长,如父亲、祖父对儿孙是没有自称名的,甚至印章使用,也是如此。1949年前,长辈给晚辈写信,结尾都不具名,只写“父示”“祖字”“伯父手书”或也“伯父某某”“叔某”。
第二、称人用字。古人在交际中都是称人之字以敬其名。不过当时等级森严,礼节繁杂,就是称字也要看对象,也有许多讲究。
(1)平辈之间称字。亲友中同一辈分的,原则上都称字。孔门弟子彼此间都称字。对朋友不能呼其名,这是传统的礼仪准则,除非对方没有字。许多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常常忽略这一点,实在欠妥。
兄弟之间也以字相称。兄对弟,对称或叙述过程中都可以;弟对兄,一般只用于叙述时称呼。
(2)尊长称卑幼者。身分地位高的对身分地位低的,年长的对年幼的,为表谦敬,也须称对方的字。亲友中长辈对晚辈称字,比较常见,但父祖对儿孙称字罕见。
(3)关于称尊长的字。先秦有称尊长字的,如孔门弟子常称老师“仲尼”。但这在封建社会中后期,往往遭人非议。父祖之名固不能说,称字也行不通。有了别号之后,多称父祖的别号。
君主的字是不能叫的。今天许多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让剧中人物直呼其君主之名,实在缺乏历史文化常识。
此外还有一种“谥号”,是人死后由朝廷(官谥)或门生后辈(私谥),按照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韩愈官谥“文”,范仲淹官谥“文正”,又如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靖”表示保护、保卫,而“节”则表示节操,称靖节先生,也是一种敬称。
链接一: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链接二:《水浒》第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回写吴用为救宋江脱离江州之危,命萧让摹仿蔡京笔迹给蔡京之子江州知府蔡九写了一封信,盖上金大坚摹刻的“翰林蔡京”四字印章,要戴宗带回江州,信中命蔡九把宋江押送汴梁,这样,就可以在路过梁山时,搭救上山。戴宗走后,吴用猛然想起信中印章有个老大的破绽,不但救不成宋江,反会拖累戴宗受苦……果然,戴宗一到江州,就被机警狡诈的黄文炳一眼看穿图章的破绽。
7.对【材料一】【材料二】中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如《忆江南》《春夜喜雨》《琵琶行》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B.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其散文写得婉转流畅,富有情致,其中《醉翁亭记》《秋声赋》是其代表作。
C.《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誉。他的诗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着盛唐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8.结合【材料一】判断,“链接一”中宝玉给黛玉起字的方式是(3分)A.反义相应
B.使典用事 C.崇奉宗教 D.景仰前贤
9.结合【材料二】,说明“链接二”中金大坚所刻图章的“破绽”所在。(3分)
10.假如你穿越为陶渊明家僮,见到主人时,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知识,下列称呼最合“礼”的一项是(2分)
A.陶潜
B.陶渊明 C.靖节先生 D.元亮先生
1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朱熹字元晦,“晦”意为昏暗,与表示光明的“熹”对立,名、字“反义相应”。B.周瑜字公瑾,“瑜”“瑾”均为美玉,成语“怀瑜握瑾”可证,名字属于“连类相及”。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他的弟子,只应称其字,而不宜直呼其名。D.某三国题材的电视剧中,事于东吴的诸葛瑾命孔明“见过吴主孙权再来叙话”,失礼。
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15题。共16分。
①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新滩莫悟游人③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二月二日:蜀地以此日为踏青节。②元亮井,陶潜:“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作者称“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意指难以归隐躬耕。亚夫营:汉代将军周亚夫,曾屯兵于细柳,以军纪严明著称,后人称为“亚夫营”。③游人:作者自指。
12.盛唐有“大李杜”,指李白、;晚唐有“小李杜”,指本诗作者和,小杜的《泊秦淮》被清代沈德潜称为“绝唱”。最后两句是:“
。”(4分)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踏青时间地点和印象,虽是冷风,但旭日温暖,到处充满暖洋洋的春意。B.“花须”即花蕊,因花蕊细长如须;“柳眼”即柳叶的嫩芽,因嫩芽如人睡眼方展。C.“万里”“三年”,表面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抒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D.“风檐雨夜声”是写夜间檐前风吹雨打的声音,这里是用来形容江边浪潮声的凄切。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东风日暖”和“闻吹笙”,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江行踏青的感受。B.“无赖”本指人狡狯多诈,此指花开、柳舒实属假象,具有欺骗性。C.“元亮井”“亚夫营”,均用典故,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不着痕迹。D.“新滩流水”仿佛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是作者内心独特感受。
15.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本诗则是以乐境反衬愁思,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1题。共21分。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①、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取材于清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
注释:①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②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夸:夸耀 B.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 锢:禁锢 C.迷影迹而失微言 微言:不重要的言词 D.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自反:自我反省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
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 B.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那就不奇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C.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
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则很新鲜。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十五岁立志发奋学习。
18.作者认为梁元帝读书存在的问题有:① ;②。(2分)
19.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2分)□□□□、□□□□。
20.本文关于读书的观点,今天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6分)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志 定 而 学 乃 益 未 闻 无 志 而 以 学 为 志 者 也 以 学 而 游 移 其 志 异端 邪 说 流 俗 之 传闻淫 曼 之 小 惠 大 以 蚀 其 心 思 而 小 以 荒 其 日 月 元 帝 所 为 至 死 而 不 悟 者 也 恶 得 不归咎于 万 卷 之 涉 猎 乎?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2—27题。
另一种纪念碑
①现在,大凡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是凤凰人,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当年,一个二十岁的士兵为旧生活所窒息,被新生活所感召,突然决定放下枪,拿起笔,要以文学闯天下,他所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北京。这个一文不名的青年,在自己的文学梦中几乎冻饿而死,但这个顽强的青年终于在绝境中立定了脚跟,并且终于在文学的山冈上留下一片美丽的森林。这个闯荡了世界的青年终于又死在北京。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②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这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在这些话和这石头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沈先生的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③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竟然做成了一件伟业:他用湘西的河水滋润了在一派酷烈的“西风”中枯萎断绝的中国诗魂。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再过许多个世纪,当人们回过头来打量中国传统文化分崩离析的过程,当人们辨别中国人的生命样式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时候,沈先生留下的这一片美丽的森林,是会叫人惊奇和赞叹的。
④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别人不懂也就罢了。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也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⑤“于是,我就在道尹衙门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肮脏血污的人头。还有在衙门口鹿角上,辕门上,也无处不是人头。”“我那时已经可以自由出门,一有机会就常常到城头上去看对河杀人。每当人已杀过不及看那一砍时,便与其他小孩比赛眼力,一二三四屈指计数那一片死尸的数目。”“但革命在我印象中不能忘记的,却只是关于杀戮那几千农民的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⑥这个世界上可有一个摆满了人头和尸体的“世外桃源”吗?而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是所有那些潮湿的吊脚楼,雾气迷蒙的河水和夜幕上闪烁的星星们的背景,所有那些妓女、船工、士兵和农民们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种深重到叫人透不过气来的底色上描绘出来的。走出湘西对于沈从文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种对新生活和新精神的追求,是一场再生。这个秉承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湘西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家乡时,就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一片最深沉也最美丽的森林。中国诗歌所最为崇尚的“神韵”和“意境”之美,在这片森林中流变成为一种不可分离的整体呈现。这是中国诗的传统向现代散文文体一次最为成功的转变。而 ①(充斥、弥漫)在这些美丽的文字背后的,是一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对于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和对于无理性的冷酷历史的厌恶。在这肝肠寸断的痛惜的背后,是一种人的觉醒,是一种现代人格的建立。
⑦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不像当时的一些作家们那般浅薄直露地“噫!噫!啊!啊!”,未必就不懂得痛苦,未必就没有深刻。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 ②(抗争、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殊途一致。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随着一幅幅或浓或淡的画面从眼前消失,在你整个的身心都得到深沉的舒展之后——慈祥的祖父去世了,健壮如小牛的天保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姑娘的情人出走了,“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善良天真的翠翠,在挣扎不脱的命运中再一次面临了母亲的悲剧,翠翠那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溪水依然在流,青山依然苍翠如烟,可是一个诗意的神话终于还是破灭了。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的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无数次对中原文化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⑧随着新文化运动狂飙突进的喧嚣声的远去,随着众声喧哗的“后殖民”时代的来临,沈从文沉静深远的无言之美正越来越显出超拔的价值和魅力,正越来越显示出一种难以被淹没被同化的对人类的贡献。在世界性的文化大潮的交汇和吞没中,在难以言说的沉沦和阵痛中,这是一次边缘对于中心的拯救,这是一次弱势对于强势的胜利。总会有那么一天,总会有越来越多的精神的成熟者,听懂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咏叹。总会有那么一天,总会有越来越多的纯美的寻觅者,读懂了一个悲悯的智者地久天长的书写。
⑨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做为文学家的沈从文最终还是没有能走到底,来到新中国的沈先生,与大部分从“旧社会”过来的知名作家一样,在一片“旧社会的渣子”“新时代的落伍者”“腐朽的资产阶级”的谴责中,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笔。他的后半生虽然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那样的煌煌巨著问世,但那已不是文学。留在这里的这块石头,不过是一个跋涉者骤然止步的记录。
⑩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2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A.充斥 抗争 B.弥漫 抗衡 C.弥漫 抗争 D.充斥 抗衡
23.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A.一文不名 B.分崩离析 C.刻骨铭心 D.殊涂一致
24.根据文意,题目“另一种纪念碑”是指(3分)
A.沈从文故乡湘西的美丽风景 B.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C.沈从文先生风格独特的作品 D.沈从文先生伟大的人格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是故乡湘西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地域文化成就了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B.沈从文先生与传统的“田园诗人”最大的不同,是他的作品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卷背后蕴含的强烈的悲悯情怀。
C.沈从文先生继承了中国诗歌崇尚“神韵”和“意境”之美的传统,并成功地将它运用到现代散文文体的创作中。
D.文章肯定了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成就,但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他主动放弃文学创作而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不满和惋惜。
26.结合全文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一片最深沉也最美丽的森林”——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7.结合语境,写出划线语句“这是一次边缘对于中心的拯救”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6分)
28.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中说,湘西这块土地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请你结合读过的作品(如老舍、孙犁、汪曾祺等),选择其一,简要说明作家所处地域与其创作的关系。(6分)
五、本大题共2道小题,共60分。29.微写作(10分)
仔细观察下面漫画,在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里画√),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①向你的同学转述这组漫画的内容。要求具体、形象、生动。
②写出这组漫画说明的道理,带给你什么感悟?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假如你是画中人,请写出你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内心感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个性和文采,可以写成诗歌。
3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里画V,然后作答),按要求作文。(50分)
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进入互联网时代,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小小的媒体。人人都可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又都是主编,是新闻传播者。我们可以发微信、转微博、评新闻„„不同的信息、观点、态度,在互联网上汇成了信息的海洋。
面对汹涌而至“自媒体”时代,你想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早在1986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就发起了“慢餐运动”。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书中提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阿尔卑斯山谷中,在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联想?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顺义区2015届高三第一次统练
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题。1.(2分)B 2.(2分)方鸿渐用的是《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裘锡圭用的是《书·禹贡》“禹锡玄圭”
3.(2分)①临清流而赋诗 ②孟学士之词宗 4.(2分)B 5.(3分)C 6.(2分)guān 7.(3分)A 8.(3分)B 9.(3分)参考答案:金大坚图章刻的是“翰林蔡京”四字,直系尊长如父亲、祖父对儿孙是没有自称名的。(《水浒》原文:“父寄书与子,须不当用讳字图书”)10.(2分)D 11.(3分)C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5题。共16分。
12.(4分)杜甫、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3.(3分)A 14.(3分)B 15.(6分)诗人在首联联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是以乐境写哀思,反而使愁情更浓。(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1题。共21分。16.(3分)C 17.(3分)C 18.(2分)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家事于不顾 19.(2分)修身治人;用其精义
20.(6分)面对书籍的海洋要学会辩别挑选,不能沉迷在某些“精神鸦片”般的糟粕书籍中;读书要学以致用,要为社会实践服务;要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立身为人,要有益于社会。(意思对即可)21.(5分)答案: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22.(2分)B 23.(2分)D应为“卓尔不群”。殊途一致,本指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比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同“殊途同归”。但从上下文语境来看,这里是赞扬沈先生的创作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强调的是不同。24.(3分)C 25.(3分)D提示:沈从文先生放弃文学创作是被迫的,作者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和悲愤。如果有不满,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不合理的文艺政策不满。
26.(4分)示例:(1)取材湘西,富有诗意;(2)暗含悲痛,悲天悯地;(3)从容镇静,优美大度;(4)超然世外,率真自然。(意思对,答出两点即可)
27.(6分)答案要点:“边缘”:被大多数人抛弃了的中国文学传统;“中心”:西化了的文学创作风格;(在新文化运动大肆批判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注重诗情、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的传统已经被大多数作家抛弃,处于弱势地位;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使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得以保留并发扬广大,和同时代创作上西化了的文学作品相比,越发彰显其出独特的价值。意思对即可)
28.(6分)提示:只要能就某一作家的作品和他所处地域的文化特点的联系进行分析即可。例如萧红的《生死场》与东北文化、老舍的作品与北京地域文化、汪曾祺的作品与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孙犁的《荷花淀》与白洋淀地域特点等。观点清楚,能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视语言水平酬情给分 29.略 30.略 参考译文 :
(梁武帝承运三年)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一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且百家小道,就像青色白色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小小的文字技巧,对国家人民毫无帮助。
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是雕虫小技,实在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岂是像佛教的言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书观察分析字句,就自命为君子,无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如太子李弘读春秋左传上记载臣弑君而不忍心读下去的很少,如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很少了。
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向学。”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元帝的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涉猎了万卷的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怎么可以不加以警惕呢?
第四篇:2018金山区高三一模答案
金山区答案
3.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湖南岳阳楼的一组是(D④)①楼未起时原有鹤,笔经搁后便无诗
②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③凌空百日三干丈,拨地黄河第—楼
④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楼
(此题调动学生的文学、文化和地理知识。学生初中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推断①适合黄鹤楼,②适合鹤雀楼。)一(16分)
5.分析第②殷画线甸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苏轼提出的观点一—雅和俗的分野在于文化修养(1分);引出下文黄休复论述绘画的雅的标准。(1分)6.第2段“不修边幅的雅致”在文中指的是
答:齐白石修炼文化素养,加上无性(1分)其绘画敞开了他本人的精神世界、技巧和精神浑然一体的逸格状态(2分)。(3分)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顶是()(3分)B(绘画的雅逸,在于画法,而不是题材)
A.苏东坡对吴道子和王维两人的画都有很高的赞语,但认为王维的画比吴道子的画要高出一等,其原因在于王维的画加其诗一样“清且敦”。
B.北宋宫廷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这些命题画虽然不俗,却还算不上雅。可见绘画的雅逸,关键在于题材。
C.戴进的画北后人否定,周臣自叹画不如唐寅,共同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画不能雅。假如二人读他个干卷书,提高文化修养,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
D.元代的画在雅逸方面超越了两宋的画。这反映出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
8.第4段说“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来的”,请举一例(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皆可)说明之。(3分)
答:参考:(1)宋词中的一些词牌,如“念奴娇”、“水调歌头”等,本是船舫歌妓唱曲中所使用的俗调,文人借用来进行新的制造,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欣赏的雅词。(2)金山农民画,是在江南民间艺术土壤中滋生出来的一棵新苗,其构思新颖,色彩明快,造型稚拙,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凡韵。在辅导老师的开掘、专家的帮助、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于七十年代未创立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新风格,受到中外专家们的肯定和广大观众的厚爱。例子1分,说明2分,须有理。
9.简析本文的论述思路。(5分)
答:文章先论述雅俗是相对而言的,两者的分野在画家的修养(1分),接着通过举例论述绘画的发展是—个逐步雅化的过程(2分),再论述雅俗可以相互转化(1分),最后论述雅和俗并无优劣之分,同具审美价值(1分)。二(16分)
10.第(6)段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其用意是什么?(3分)
答:增加文采(1分),写出桑叶的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充满生趣(1分),深化作者对桑树的情感。(1分)。
11.第(9)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2分)
答: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茧干数量多、颜色雪白(1分),体现了丰收的喜悦。(1分)12.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然而,近些年,竟然淡忘了它”?(3分)
答:说明”我“现在生活改善了,吃雪糕已不再奢侈(1分),含蓄地表达“我“无法再次体会经过辛苦劳作换来雪糕的甜蜜的遗憾(1分)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2分)
13.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它给予“我”哪三点庇护?结合文章内容概述。(3分)
答:提供阴凉;增加收入;滋养品格。每一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14.文章最后一般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赏析。(5分)
答:最后一段与文章第(4)段相呼应(1分),从记忆中回到现实,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1分);写出“我”吸纳麦香的舒坦(1分);同时,因为看到麦子、桑树等万物生长繁茂,尤其是桑树无私给予,给人旺盛生命力的印象,让我联想到“希望的种子“正在我们的内心萌芽,恰如我们的人生(1分),给读者留下回味与思考(1分)。三(8分)
15.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项是(C)(1分)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3分)A.本诗描写诗人从汴粱归洛阳建中的所见和所恩。B.领联中的“忽”、“已”表明诗人归建中的焦虑。c.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D.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人寻味。17.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4分)
答:颈联写诗人归家途中的艰辛,牛羊吃饱了知道回家的情形()1分),诗人借景抒情,即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含(1分),在结构上引出尾句夕阳西下(1分)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1分)。(画面描述1分,手法1分,结构1分,情感1分)四(18分)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吏民素多黠
(平时、平素)
(2)淳阳笑日(通“佯”,假装)..(3)淳验无实即坐之(判罪、定罪)
(4)汰则叵测(不能)..19.下列备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2分)A.因呼为“张—包”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军(《鸿门宴》)..B.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C.辄以人命讼
遂墨以葬文公(《秦晋骰之战》)..D.可为我缚来
旦日维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C(前一个是介词,拿、用;后—个是连词,来。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于是,就。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干是,就。D项两个“为”都是介词,替)
20.下列选项中与“盗遁久矣,安从捕?”句式不同的一顶是(D)(2分)A.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B.何施之为
(《秦晋骰之战》)C.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
D.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D(被动句,其他三顶都是宾语前置句)21.把第②段画线甸干译成现代汉语。(5分)
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妻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答:(张淳)秘密召见那个县吏,用私通强盗应判死罪来责问他,又指示他请求用自己的妻子代替被关押而自己出去筹集钱财来赎回。(主语省略1分,关键词:系、赀、以,各1分,整体理解1分)
22.第④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淳劝诚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绪全活无数
答:淳劝诚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绪/全活无数(划对一处给1分)23.综观全文,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张淳的主要品质。(3分)聪敏果断、心地仁慈(只要有“智”和“仁“的意思即可,写出—个给2分)
五(12分)
24.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B)(1分)
A.也
B.耳
C.矣
D乎
25.第1段和第3段都提到了曹子建、陶渊明、车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干瞻、黄鲁直这些人,作用分别是什么?(3分)
答:第1段是为了说明连些诗人不以诗人自居,德才兼备(1分);第3段是为了对比衬托张君,星然诗歌比不上他们,但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2分)。
26、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甸的表达效果。(3分)
答:运用整句和散句,突出了张五典气概超群,才能过人,20多年遭遇挫折却坚持气节,确实是奇士。(句式特点1分,表达效果2分)27.概述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此观点作评析。(5分)
答:主要观点:道德修养对干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知道做人要重于作诗的人,他的诗才会有力量。(概述主要观点2分,评价3分,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
第五篇:2015郑州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郑州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历史试题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5至
6页。考试时间9O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6O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水利建设 B.发展小农经济
C.强化中央集权 D.遏制诸侯势力
2.《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 B.提倡粮食节俭 C.严禁商品流通 D.稳定酒类物价
3.下列不属于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德体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B.“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C.“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D.“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人之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
4.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徒有虚名 B.职权明确 C.禁足军政 D.权力分割
5.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
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6.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问,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彩陶画与汉赋 B.话本与小说 C.唐诗与风俗画 D.楚辞与文人画
7.明代户部尚书丘浚主张,“市者,商贾之事。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该言论侧面反映出明代
A.私人市场自由 B.自然经济解体 C.法律观念浓厚 D.商品经济繁荣
8.周作人在《关于卢奇安》中认为,“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智者学派的崛起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
②演说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③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④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涉及内容广泛庞杂
C.重视诉讼程序 D.注重保护私人财产
1O.“英国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该项改革的意义包括 ①令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 ②让民主主体扩大至普通公民
③以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势力 ④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更多政治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该观点最早源自
A.启蒙思想家 B.宗教改革者 C.人文主义者 D.古代儒学大师
12.某国的规定从“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卖到本土或其殖民地,包括如烟草、糖、棉花、靛青、毛皮等”到“沿海允许外国的商船从事贸易”。该项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开展解放运动 B.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C.代议制完善民主政治 D.该国获取世界工厂地位
13.“任何政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便可以不承认它,而且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自己的权利。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该学说的影响不包括
A.启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化的作用
B.动摇了封建绝对主义国家政治权威的理论根基
C.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旗帜
D.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革命
14.2013年10月,由于美国政府与国会问未能解决2014政府财政预算分歧,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门。造成该次联邦政府“关门”**的体制层面的原因是
A.两党制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三权制衡体制致使政令矛盾放大
C.联邦制引发各州有效抗衡中央 D.内阁制招致政见冲突调解无望
15.彭新武在《造物的谱系》中声明,“那个时代感到已经不再需要上帝,不再需要将上帝当成为解释万事万物的第一因,而是认为,全部的生命奥秘都能够用自然法则来解释。‟‟该思想最有可能出现在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天体运行论》
C.《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D.《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16.19世纪中后期某新式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课程。下列思想与该校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
A.“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7.1911年之前,白话书报在全国各地涌现,日见兴盛,其中白话报纸有10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与该现象出现无关的是
A.康梁维新思想启蒙心智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文学革命成果喜人
18.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日:“(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19.孙中山提倡,“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社会主义”意为
A.倾覆满清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 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20.《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21.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B.提出《四月提纲》
C.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实行《土地法令》
22.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A.新经济政策 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D.农业集体化政策
23.列宁有言:“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证“牧师”职能的是
A.调整工业产销,防止恶性竞争 B.实施美元贬值,扩大外销
C.制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权益 D.整饬财政金融,重建公信
24.观察右图,其中1949-1959年在美国的中餐馆数量比较少的原因不包括(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在美中餐馆数量超过麦当劳等3家本土快餐店数量总和)
A.国人思想观念保守陈旧
B.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美国霸主地位遭受冲击
D.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出国
25.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初探 B.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 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26.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27.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28.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Du,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29.2014年11月5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宣言再次重申,消除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的贸易保护和限制措施。下列不能为该规定提供政策支持的是
A.《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汉城宣言》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罗马条约》
30.2014年1O月9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曾被誉为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下列作品与该作者创作艺术风 格相似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O分)本卷共3题,其中第31题12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
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 ——《藏书》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藏书》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续焚书'三教归儒说》
(1)依据材料,归纳李贽主要观点及其时代价值。(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笔者利用2 O世纪上半期中央政府历次的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的数据,对中国人口总数进行了估计,认为1911年时的中国人口总数为4.1亿,1936年初时为5.3亿。……这一结果意味着1911—1936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O.27‰,1936—1946年为1.333‰,946年初至1949年底为8.00‰。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民国时期》
材料二:15—18世纪,一切随人口变化而变化。人口增加了,生产.和交换就会增加,边缘地区的种植业就会发展;手工工场就会兴旺;村庄和城市的规模就会变大;流动人口就会增加。人口增加的压力越大,人们做出的建设性反应就会越多,这就是无声的命令。…… 16世纪,(英国)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以及毛纺织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许多地主、富裕的自耕农把土地作为牟利的手段,实行规模化经营,进行商品生产。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既冲垮了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又荡击了以小农个体生产为基本模式的封建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加速了小农与土地的分离,从而导致了社会的变革。
——孙义飞《近代早期欧洲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关系模式探析》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1911年——1949年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影响人口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6分)
(2)概括材料二作者的基本观点。依据材料二,以近代英国圈地运动为例,证明该观点。(6分)(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材料二: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以上材料均选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的原因。(10分)
201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小题,6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C D B C D B A D C D A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C C B B D C C A A C B D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主要观点:主张朴素的男女平等观念;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承认人的私欲;斥责道貌岸然的假道学。(4分)时代价值: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具有早期思想启蒙价值。(2分)
(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思想上,程朱理学严重禁锢人们思想,王阳明心学促使知识分子自我意识觉醒。(6分)32.(1)主要特点:总体来说,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人口增长速率不均衡。(2分)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状况;政局状况;政府政策;科技发展水平。(4分)
(2)基本观点:人口增长是推动人类社会变迁和整体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2分)证明:随着人口增长,社会对农副产品需求大量增加,导致土地规模化经营迅猛发展,由此引起圈地运动。(2分)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金,并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2分)(3)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会影响人口变化;而人口变化又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或阻滞作用。(2分)33.(1)主要特点: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4分)(2)核心观点:当今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2分)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欧洲有着相似的文化认同感;近代以来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迫使欧洲反思对抗的危害;冷战时期,美苏对欧洲的控制和压迫推动了欧洲联合的步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加剧,同源文化更易联合。(8分)
点击下载:河南省郑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