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

时间:2019-05-15 00:5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儒家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儒家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

第一篇:试论儒家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

以儒家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侏儒中学

黄高峰

摘要: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明德”、“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理念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尊重、理解、丰富和发展古代教育思想,加强诗化教学,不断内省,建立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和重视人文教育,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儒家教育理念、诗话教学、和谐课堂、优化

语文教育改革无论以怎样的新理念为指导,最终都要体现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层面上。至今依然闪现着艺术光泽的古代教育思想,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尊重古代语文教育传统,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古代语文教育传统,这仍然是语文教学中亟需反思的问题。

一、儒家的基本教育理念概述

儒家教育理念不仅有其独特先定的世俗化表达方式,而且从形成初始便具有某种定型的制度化运作形式。作为其伟大的原创者,孔子从一开始起就以严格的古典办学方式传授知识技艺(所谓‚礼、乐、射、御“驭”、书、数‛六艺)和道德政治原理(所谓‚仁爱‛、‚忠恕‛、‚道德‛、‚义礼‛、‚孝慈‛等等)。就基本教育观念论,‚孔子所创立的是一套具有强烈实践理性特征的合智德、通内外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合才智培养与道德培养为一体;贯内在心性教化与外向达行于一身。寓文于德;寓乐于教;寓教于本性内心;寓德于义礼外行(如所谓‘文、行、忠、信’四科者);乃孔子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也预制了尔后中国儒家教育传统

①的基本发展路向和根本特征。‛由此可见,儒家对教育理念的基本设臵是智德合一。这一理念结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联系而确立起来的: 首先,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儒家认为,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具有道德观念,道德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因而自然人要成为合格、完整的社会人,就必须接受道德教育,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即具备‚仁‛与‚义‛的思想品质。所以,孔子谆谆嘱咐弟子们说:‚里人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②又说‚好仁者无以尚之。‛③孟子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 ①② 万俊人.儒家传统教育理念的现代合理性及其限度[J].孔子研究,1997-1:25.论语.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226.③ 论语.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237.禽兽。‛①又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②因此儒家不仅强调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且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孔子要求人们‚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③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④《中庸上》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丘者,人也。‛《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儒家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为仁义之人。

其次,强调在道德的基础上形成理想人格,具有符合道德要求的各种意志品质。孔子十分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工作,《论语》中记录了许多他对学生的有关要求与教诲。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论语集释》,p.232]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论语集释》,p.1073]强调立身处世当有原则。又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论语集释》,p.618]主张做人应当有志气。可以说,儒家的这类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史上是十分丰富而完整的。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和意志品质教育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使道德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理想人格和意志品质具体反映出来,同时也使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得到充分、深刻地体现;二是由此而使社会富有正义,变得和谐、高尚、完美。正因为如此,孔子将颜回作为其弟子们的榜样,盛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论语集释》,p.386] 孔子认为贫富是外在的,人格和意志品质是内在的,决定人的价值和幸福快乐的根本因素不是外在的贫富,而是在深刻理解道德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人格和意志品质。唯其如此,人才不会失落应有的目标,才能享有真正的人生,也才能建设理想社会。

再次,在以上思想基础之上,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论语集释》,p.486]其中的‚文‛,指包括历史、哲学、文学、音乐舞蹈、典章制度等方面,是文化学术的总称。在孔子看来,掌握文化知识是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不学 ①② 论语、孟子引得.孟子引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0.同上:56.③ 论语.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443.④ 同上:13.诗,无以言。‛但是,毫无疑问,从重要性上来看,孔子是决不会将‚文‛臵于其他三项之前的。所以他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论语集释》,p.27]在他看来,在人的培养上,道德、理想人格和意志品质的教育始终是第一位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二、借鉴儒家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辩证地对待传统的儒家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教育理念的精华对于当今时代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于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有裨益。其对于当前语文教学的优化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尊重‚明德‛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推进诗化教学,构建新时代道德价值观。任何时代的教育,德育都是第一位的。当前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些素质中,‚德‛是第一位的,这和古代教育中对‚德‛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所要求的‚以德治国‛,实际就是对古代儒家教育先进思想的继承。在学校的教育中应当强调:一是社会价值标准,即合作、正直、和蔼、孝敬、尊重人类尊严等;二是个人价值标准,即忠厚、诚实、守纪、宽容、上进等;三是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即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任等;四是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即实事求是、辨别真伪、慎于判断、追求真理等。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构建这种新型的道德价值观,不是依靠空泛的说教,而是要使其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诗化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各种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远离了诗,远离诗化教学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①。‚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诗教‛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语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教学无疑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体验的过程。因为,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是语文学科也是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钱理群先生主张:‚语文课的诗化是要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形态来学习语文,从应试教育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还应侧重于作品的人 ① 刘俊田,林松.四书全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75.性美、人情美、意境美的观照。纵观初中语文课本,不少作品是诗意盎然的,《散步》讴歌孝敬,《春》赞美自然,《紫藤萝瀑布》盛赞生命。《观沧海》、《归园田居》、《江雪》、《如梦令》等一系列不朽的诗篇,无不是诗人冶炼的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珍珠。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歌,走进充满诗意的各种作品,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培植美的情怀,美的心灵,这是诗化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着力强调诗化教学,是落实新道德标准的重构的重要途径。着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以此充实他们的精神底蕴,这是当前初中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应当肩负的历史重托。

其次,深刻理解古代语文教育方法论,不断‚内省‛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内省‛是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孔子所谓‚内省不疚,夫何忧惧‛,‚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①说的就是不断反思的道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迫切要求作为实施课程主体的教师,务必从自身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出发,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更多的‚专业关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个人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角色定位和教学策略等。同时,要深刻领会古代语文教育方法的精神实质,及时做到自省自纠,并把这些作为教师职业活动的自觉需要。如果只限于原有囤积的‚死学问‛和‚模式化‛教学程式,会使语文教师的知识‚老化‛,教学中自然难有生动感和文采感。

因此,强调语文教师学习传统教育方法,又不满足已有教学经验,一方面,就是要求教师及时‚内省‛,不断创新,使语文教学做到‚情趣化、才识化、文采化‛,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语文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了解学生的达标差距和设计靠近教学目标的阶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积累,夯实文化基础,古人强调和重视‚博览群书‛(王充),‚厚积薄发‛(韩愈),这是针对学生读书习作而言的,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重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反思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时,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增强个体的文化底蕴,是提高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不读书的后果,可能会是语文教师思想上的‚僵化‛、心理上的‚老 ① 同上。化‛和智能上的‚退化‛。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当从让教师广泛地阅读这一点上抓起。最后,语文教师要培养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教学中的‚内省‛,不仅要求教育者单方面的自省自纠,还要求学生的自主自觉。当前,由于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导向的某些共同失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习观念淡漠,主体意识严重失落,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激情,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不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控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语文教师都在感叹学生不会学习,然而,在感叹的同时,教师可曾想过:我教过他如何学习吗?古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论述,实际就是强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把‚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的生存体验和需要,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学生‚自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动性的大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只有当学生把‚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作为一种个体生存的自觉追求时,语文学习才会走向真正的自觉。

再次,走出师道尊严的‚怪圈‛,建立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任何教育结果的产生,都要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得以进行的中介,没有师生各种形式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教学活动就难以维持下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调、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总是使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和指引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保持高涨的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反之,专横粗暴、专制压抑的教育方式,只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当前,有的初中语文教师由于受陈旧的师生观、伦理观和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唯我独尊,甚至以各种非人道的行为对待学生,严重地损害了学生人格。种种迹表明: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疏远,实际是对语文教师非人道行为不满的表现。语文教师应当深切领会到:在语文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师的素质,首先应具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消除话语霸权和垄断。其次要尊重学生,消除教学中的非人道行为,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和由此形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产生大有关系。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位‚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老人,这位长者就是教育家孔子。孔子讲学,很重视创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他不愿学生唯唯喏喏,希望师生之间共同切磋学问,提出相反意见,并认为这样对教师才有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总之,借鉴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时,我们无不沉重地感到,当前初中教学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可贵的东西被人为地割掉了。这也许是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总体滑坡的一个原因。因此,重新思考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探索新时代条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智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已越来越必要。参考文献:

[1] 刘俊田,林松.四书全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 论语.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3] 论语、孟子引得.孟子引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姓 名

文 婷 学 号

011307202356

指 导 老 师

田 老 师 写 作 时 间

2009年8月 联 系 方 式 ***

一、初中语文现状

1、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

2、语文教学方式的问题

3、语文实践性问题

4、语文教师问题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教育目的

2、教育内容

3、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2)启发教学

4、为师之道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热爱学生,忠于职守

三、儒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1、人文精神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2、审美教育

3、“藏修息游”教育原则对语文实践的启示

4、努力提高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

内容摘要: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教育思想仍占有很大比例。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其积极因素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儒家的教育思想,重新审视初中语文教学,并初步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

积极因素

儒家教育思想

Abstract: in modern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Confucianism is still a large proportion of educational thinking.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 is the them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al thou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 positive factor in today's language teaching is still of great value.This paper aims to Confucian thinking on education, to re-examin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nd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 in today's language teaching inspiration.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positive elements of Confucian Educational Thought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统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中的教育思想也主导着中国的传统教育,对两千多年的教育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现在,儒家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主体的儒家教育思想中积淀了许多精华,我们应当对其进行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课,面向的是基础教育,更应该吸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己。

一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为改进语文教学,在理论方面和实践

领域,做了很大努力。学术上的探索丰富了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育的实践也获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有些地方可以说还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乃至尖锐的批评,如《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这本书就对中小学语文提出了尖锐批评:相当部分青年人语言水平低,写作能力差,与传统文化之隔膜以及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的生疏都可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找到根源。『1』那么,当今语文教学中到底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呢?综合社会各界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关注以及提出的批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虽然新世纪颁布的《课程标准》这一权威文件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规定,但争论却仍未平息,而且一直以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失之偏颇。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学而》)。①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人,无恶也”(《里仁》)。『3』孔子强调仁德比学习文化知识更加重要。所以古代语文教育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竞争激烈,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应试教育的挤压下,语文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逐渐淡漠,我们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已使学生缺少了成长为人所需要的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各种现象缺乏敏感、缺乏爱心,冷

漠自私,毫无社会责任感,缺乏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缺乏做人的基本素质。逐渐成为鲁迅大师笔下的“看客”。很多人享受多于磨难,不思进取,怯于竞争。这样的表现和现代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这种表现直接体现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上,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去想“我为人人”,而要“人人为我”。

(二)语文教学方式的问题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多年来,语文教学比较重视对内容理性的分析,轻视了对语文内容整体的把握。虽然语文教育也要重视思维训练,但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语文来讲,更要重视语感,而语感更多时候不是靠分析理解出来的,但人们都容易忽视这个问题,而是把语文教学和科学分析结合了起来。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语文教学更多的变成了一种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偏重智力,重视培养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1]。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都可能会犯的毛病就是更多偏重于对字、词、句、段、章的 结构和意义的讲解,离开了课文具体的言语材料,架空分析语文形式,而且会忽视学生对文章的诵读、感悟和欣赏,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感的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不到太大的提高。

语文还成为了数学的复制品——也搞题海战术,进行大量的题型训练,不读书不作文尽做题。每年中考前,学生都要做大量的专题训练卷和综合模拟试卷,从中摸出考试出题的一般规律和评分的一般标

准。可是最终学生在大量的题海战术的训练下,语文水平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形成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长期以来,一部分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发展,阅读、写作、说话等方面都存在水平低下的情况。这和语文教育单纯强调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忽视语感,忽视整 体性有一定联系。比如说九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上去老师先讲解字、词,然后让学生背诵,做课后习题,基本上这些考试就够用了,最后才讲情境,一笔带过,而学生认为自己已背诵过,就不会重视情境,而长期以来形成的讲学方式,使学生认为情境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三)语文实践性问题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很容易就忽视了实践性这一特点,如果单靠老师课堂的讲授,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中庸》里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笃行”也就是强调学习要把行动落到实处,按照现在的语文要求来讲就是多读、多写、多说,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很少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积累,学生课外阅读量也远远达不到要求,造成学生文化底蕴缺乏,语文素质低下,听话和说话能力欠缺。

吕淑湘先生在多年前就曾批评我们的语文教育:“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4] 如今近三十年过去,情况并未好转。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面对阅读题,看不懂题目,答非所问;面对作文题常无从下手,有时心中有

话,也不能确切表达;面对语文课本里出现的的文化常识,很 多学生常常不清楚他们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现在的一些学生对语文产生畏惧心理,这和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割裂是有关系的。把语文教学局限在书面语言的学习上,忽视了语文的交际性和生活性,语文教学如同失去了源头活水,成为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机械训练。

(四)语文教师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语文教师自身的问题也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师主导作用是长期以来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过分强调教师主导,带来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上仍 旧实施“灌输式”,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无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上不进行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双向交流”。对于爱问问题、有求异思维的和创新思维的学生,认为是“挑刺”、“找碴儿”,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却忽视学生出现异常反应的深层原因。对于学生的异议,教师采取粗暴的压制来解决,让学生去接受和适应自己的强制,这样下来,语文教育教学实际上是培养了许许多多顺从的、毫无创造性的“奴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正常发展。这 是刚参与初级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有的体会,虽然新一代的教师尽量在弥补这一缺陷,但在长久形成的氛围中收效甚微,相信在时间的磨

合下,会有所改变。

而且,在从事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部分老师只是靠着教参来进行教学,不注重知识的积累,不注重能力的提高,也缺乏对语文教育进行的研究,而且在升学率的制约下老师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管好学生,尽可能提高升学率,而没有把研究作为语文教学取得更大成绩的途径,这也与老师职业的特点有关系。

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只能通过思考、研究来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社会制度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这一时期,诸侯互相征伐,社会动荡不安,阶级不断分化,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但这样一种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各国的官学面临停顿、废除的状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开始兴起,并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就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鲁国人,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之后,他的学生对其思想主张加以改造和阐发,其中以孟子最为著名。

(一)教育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或君子。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②(《里仁》)的精神追求道,因一生不得志,就把

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据《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怎样才能算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大概还没完全做到哩![5] 可见,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这是德;二是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这是才。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

孟子关于教育目的有一点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即他明确提出办学校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即“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下》)。因此,孟子非常重视人的主观内在修养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儒家教育强调人的自我完善,道德修养的自我提高,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有很大启示作用的。特别是在道德水平普遍降低的现代社会,我们对儒家教育目的进行审视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儒家对人格进 行完善的观念对当今语文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育内容

为实现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孔子实施了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培养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但孔子对这三个方面不、不是等量齐观的,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首先,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广泛学习“六艺”和知识技能。同时,他又深化和扩充了教育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面》)。以文学、品行、忠诚的信实教育学生。他还把收集到的历史文化资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主要教村,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宝贵的文献资料。“六经”是孔子私学的主要课程,有人说,《诗》相当于文学课,《书》相当于政治课 《礼》相当于道德伦理课,《乐》相当于音乐艺术美育课,《易》相当于哲学课,《春秋》相当于历史课。这种说法虽不十分贴切,但也不无道理。

“六经”对中国古代人民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也是遵守社会公德,守规矩,讲礼节的,这是《礼》的影响;中国人是乐观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喜欢《诗》、《乐》;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关心政治《书》,酷爱历史《春秋》,追求哲理《易经》。

(三)教学方法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概括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虽然没有非常系统的论述,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其中“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两点是其精髓所在。

1、因材施教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到了是不是就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哪能马上去

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量过人、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南宋著名学家朱熹也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论语集注》。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教学。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三千弟子成就各不相同,七十二贤人更是精通“六艺”。[9] 班级中有思想基础和学习都比较差的学生,通常表现为精力旺盛而又学不进去,思想活跃而又任性好动,对班集体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有一定影响。但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从建立和培养感情入手,亲近他,关心他,在班级活动中,象打扫卫生、主动抬水、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等等,都及时表扬。刘圣全在纪律上改正了迟到、上课说话的缺点,就对其自律性上进行表扬,如此起到了强化优秀的作用。学习成绩也有明显提高。孙超篮球打的特别棒,可成绩属中游,在明年的中考中有让他考体育特招的意向。

孟子作为孔家学说的嫡传人物,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孟子说:“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一切因人而异异。《学记》认为,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老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当今教育,面对不生逐小轿车鲜明的个性,逐渐广阔的视野,逐渐成熟的心理,因材施教更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重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2、启发教学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教学方式,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这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论语集注》)。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过的矛盾心理状态。这里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

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想,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老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不家务事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古代教育重视它,当代教育也应该如此,特别是对于当代语文教育,对于“霸占”讲台45分钟,实行“满堂灌”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有

很大的警示作用。

(四)为师之道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有很多关于老师修养的论述,值得借鉴。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强调老师应作学生的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主张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这是孔子认为作教师的首要条件,即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他还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不人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

3、热爱学生,忠于职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孔子把热爱学生看作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热爱学生,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依赖上,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教师要忠于职守,决不能文过饰非,误

人子弟,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但关键要做到“过则无惮改”,并努力做到“不贰过”,这样,就可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三 儒家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面对当今初中语文教育中的种种弊端,我们应当寻求儒家教育思想中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契合点,发挥其积极作用,探索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儒家教育思想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张扬着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精神价值。这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有两方面的启示:

1、道德人格教育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在这里,孔子把做人放到了做学问之先,“先做人,后学文”,首先强调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到学习文化知识,中国儒家教育传统把人格精神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儒家学者也一直贯彻着这种教育理念,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也基本上是以这种儒家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

儒家所讲求的为人之道,人格修养,尊崇的气节操守,阐述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讲,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家注重道德人格修养,注重人文性的教育思想,以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因此,语文教育在关注学生语

文能力发展的同时,应该要让学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教育,不能简单空泛的进行道德说教,而应该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在对语言感悟中逐渐形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语文课本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人类文化的经典,蕴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展示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性,使学生在对作品的人性美、人情美、意境美的观照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道德观念。另外,还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他们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

2审美教育

“传统语文教育一方面以伦理为本位,追求道德价值,一方面在文化修养上以性情为核心追求文学审美价值(乐教)[6]。可以说,儒家人文精神虽然以道德精神为核心,但同样在强调着审美教育。孔 子说:“里仁为美”(《里仁》)。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些语言都体现了孔子对美和善的一直追求。而且在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也是一门重要学科,儒家非常重视通过音乐教育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可以说,审美教育也是儒家教育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当今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关注学生道德提升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 的审美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美,文章的美,文学的美,进而让学生在认识美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审美做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7]。语文本是一门集人类文明之大成的学科,它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展现着人类各种美的现象,凝聚着人类对美的领悟。每一篇小说、每一篇散文、每一首诗歌,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展现出世界的多姿多彩、变幻无穷。可以说语文本身蕴涵着无尽的宝藏,包容着世界各种各样的魅力。语文教学也是发掘美,培养美。塑造美的一个过程。例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在朗诵、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的文字中蕴涵的人生态度和他们所追寻的理想。由此让学生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从而更加积极地正确的面对人生。所以在语文教育 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美的元素,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使语文的审美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这也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途径。

(二)儒家教学方法的启示

儒家提倡的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使学生在灵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1、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学、思、行结合的重要性,促成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由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的引导者转变,这

就要求改变以往“灌输式”、“注入式”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把学生作为一个动态中积极主动而非静态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潜能,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所在。

启发诱导最初来源于孔子的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经后世语文教育发扬光大,到现在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的方法和孔子另外的两句话结合起来更有意义,那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也就是说,要启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更多的通过行动来完善自己的思考。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当学生学习有疑问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疑问,让他们先动脑筋思考,尽量自己找出答案,当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仍然不能搞懂时才去启发他们,这样才能锻炼他们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对文章的领悟嫩黄里。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认知状况,灵活运用拟问、设问、设置悬念、课堂回答、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把思考和平时的语文实践联系起来,也就是要“笃行之”。张志公先生也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7】语文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动口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加以思考、咀嚼、深化、创新、运用到听、说、读、写的实践当中,让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样,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整体把握,注重诵读,加强积累

语文的教育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今语文教学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现在更要注重从儒家教育中吸取这方面的精华,反思我们当今语文教学注重技术化训练的方式,使语文从数理化教学方式的阴影下逐渐走出来。

儒家教育强调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实现积累,达到感悟,对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进行整体的把握。孔子说:“诵诗三百”(《子路》)。宋代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当中,并对“诵读”的精髓作了进一步揭示,“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子读书法〉)。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语文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地位。古代私塾里的先生授课先让学生读书,由初读而熟读,再由熟读而成诵,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整体性语文教学思想,它可以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增强感悟,陶冶情操。在当今语文教育过程中,也要着重引导学生诵读整篇文章和整体的著述,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体味、咀嚼文章细微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不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使受教育者在对文章的整体诵读把握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这种诵读方式在文言文以及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和

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爱好和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古诗文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很多学生一提到学习古诗古文就犯愁。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并且熟读成诵,背诵积累尽可 能多的优秀篇章,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三)“藏修息游”教育原则对语文实践的启示

《学记》中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强调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理解。

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智力的发展,情感体验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与语文学习相关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去获取更多的感性经验,增加生活体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比如可以采用开展辩论会、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办手抄小报等形式。

除了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之外,这里的课外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那就是要重视课外读物。课外读物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应该纳入教学轨道。叶圣陶先生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需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别 的书籍与文章„„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工夫便只做得一半„„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8〕叶老的这段话是何等精辟,何等切中时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外阅读当作是必修课的“大后方”,给学生知识予以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真正把关心、指导、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当作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来办。因而,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

(四)努力提高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本意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后人把它引申为教与学双方的互相促进。

当今的语文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在其中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而语文学科的开放性、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该学科对学生的影响超过其他学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潜在影响要超过其他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就应主动汲取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还要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以崭新的眼光、襟怀和气度去教育学生,并且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程氛围来释放学生的潜能,升华

其人格品位,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共同进步。

首先,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困境。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效果并非一堂课就能完全显现,学生的言语能力、写作能力并非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引导和启发。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注意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语动作,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并要努力以平静的心里来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长期坚持调整心态,不冲动,不懊恼,才能应付各种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就像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有谦虚的态度,不耻下问,和学生互相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述而》)。韩愈论述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这些话语表明,做老师的必须谦虚谨慎,善于和学生流,善于接受学生的意见,从学生身上学习你所不知道的知识。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善于体会语文学科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从学生身上感受他们的活力,感受他们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对文字的独特运用,不要随意驳斥学生也许幼稚的观点,不要随意制止学生的奇思妙想,学会肯定和善意的评价、纠正,最重学生学习、思考的自主性。

最后,语文教师还应该善于学习,博览群书,不能只当传授知识 的传声筒,要特别注意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进行思考,也就是要对备课、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方式、课外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特别要注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同时学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尽量减少低效率课堂。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分析、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总之,语文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主动迎接挑战,从各方面训练、提高自己,成为一名现代社会高素质的教师。

结束语

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它在历史上一度受到批判和冷落,但它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的精髓。所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汲取儒家思想中的精华,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使之为我们当代语文教育事业发挥积极的作用。

①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孔子曾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论语》哈尔滨出版社.2004 第一次印刷 3页

② “朝闻道,夕死可以”:早上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论语》哈尔滨出版社.2004 第一次印刷

31页

[1] 王丽.中国语文驾御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论语》哈尔滨出版社.2004 [4] 吕淑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吕淑湘全集·第十一卷[M].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5] 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6] 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7] 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8] 叶圣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9] 中华孔子研究所 孔子的差异心理学思想 孔子研究论文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

田老师在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负责我的论文指导工作。她力排繁琐的日常事务,对我的论文资料的搜集,总体思路的把握再到具体文字的表达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对初稿仔细阅读,不嫌弃几易其稿的繁琐,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由于本人自己才疏学浅,对于文中的纰漏与不足当由自己负责,对田老师的感激之情,只恨文字的苍白无力。

回首这一段时间,阅读、思考、写作的过程并不轻松,但是于辛苦之外,我感受更多的则是学习的快乐,这也可以说是一段“辛苦并快乐着”的充实生活了。毕竟学无止境,毕业论文的完成是我新生活的起点,希望自己能认真、坚强、自信地走下去!

在撰写论文期间,我的朋友给予我的支持与无私帮助让我觉得友情的珍贵。更让我想起家的温暖。

最后再一次感谢我尊敬的导师,我可爱的朋友。并致以良好的祝愿。

第三篇:初中语文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目前世界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趋向深入,有的国家还成立了教学设计公司,而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尽人意,这与教学设计不良不无一定的关系。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精心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必在良好。所以说要改变目前“语文不景气”现象,语文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优化

一、教学设计要和谐

教学的和谐指教学的节奏和谐。教师在讲授时必须要给学生感知教材留下思考、联想的余地,让学生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再动听优美的讲授必须有品味的空隙。听课不是简单地“接受”,需要有个“悟”的过程。间歇不是思索的中止,而是思索的开始和深化。如果只像“雷鸣电闪”一掠而过,其结果必定是“云里雾里”。当然也不能太慢,太慢则不仅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且使学生容易倦怠,分散注意力。例如:《友邦惊诧论》,学生看一遍普遍不懂。学生第一次接触驳论,而且既驳论点又驳论据。词篇布局也很巧妙,语言又较深。这些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感知水平放慢节奏,弄清概念,驳论文的类型等,然而再落实教学要求计划。又如古文,老师讲授的内容相对多:有的还要记录下来,一定要放慢。但是当讲解一部分内容完毕后可要求当场快速背默,尽量做到当场巩固,此时的节奏要快。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遗忘速度呈一条曲线,距学习完毕时间越近,记忆的效果越好,反之则差。教师可引用竞争机制,比赛谁背默得快好。只要节奏掌握得好,古文当场可以做到背出的,这样帮助学生减少背默的苦恼情绪,又减轻了作业量。所以说教师必须快慢得宜,疾缓有致,疏密有间。凡重要的问题,难懂的知识可以重复,速度放慢。慢是为了保证质量。课堂节奏的和谐也是美的表现。

二、教学设计要有趣味

在信息传递快速,知识爆炸的今天,社会节奏加快,科学进步,真让人目不暇接。而语文教材中,又“古董”味较浓,学生们远离那些时代和作者,因此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鉴于这些情况,语文课要上得饶有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教师自己有广阔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安徒生童话名著。许多同学告诉我早就熟悉这个故事,小时爸妈讲给他们听,长大自己看,后来还看过小品。面对此种情况;我一改常规教法,设计从上课的形式出“趣”。采用了课本表演来理解深化教材内容,完成教学计划。由于男生观察粗线条不仔细,描写能力差,因此我设计的题目为《卖火柴的小男孩》,集体创作,各组由一男同学表演,允许合理想象,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哪些地方演得好。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培养了观察能力,描写的手法得到落实。个别同学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一贵族夫人身着雍荣华贵的长皮大衣,牵着小狗,还喂狗吃香肠。以衬托卖火柴孩子的饥饿寒冷,可怜,揭露社会的黑暗。

从上课的对象上变出趣,让学生做一次老师,各组请二个人上课:一个主讲,一个补充。看那个组讲得好、教得好。同学听自己上课,也特别有劲,个个都很专心,重点部分同学们都能讲到,字、词、句、篇的分析,基本上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些可以互补。因为学生回家预先精心准备了。超出原先的预期效果。一堂《荔枝蜜》的课用这种方式上,学生记忆深刻牢固,因为重点部分各组都讲了,起到反复巩固的作用。这种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从教材内容上找出“趣”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喜欢那些动植物,同学们说了许多:看蚂蚁搬家、驮米粒养金铃子、斗蟋蟀、种太阳花、养含羞草、栽葡萄……再让学生谈谈七彩的校园生活,大家又说了许多:运动会上各班四百米接力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元旦国庆联欢会节日的丰富多彩,离队入团时的感慨喜悦,测验考试后成败的喜悦与烦恼……然后导入新课,看看鲁迅小时候是怎样的呢?百花园怎样?三味书屋怎样?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就能找出文章的亮点,课就有趣多了,缩小了时空,理解课文就不难了。

从教材的题目上引出“趣”。《多收了三五斗》,故设悬念:上课前先问一个题目,农民丰收了怎么样?同学们说:农民有吃有穿不愁了。接着老师说:“不是的。”同学们都觉得奇怪,怀疑老师是否讲错,接着在黑板上写上题目“多收了三五斗”,不信请大家看这篇课文。看时请学生从课文里讲出本文的时代背景,为什么丰收了农民也不幸福?又如《普通劳动者》,问:普通劳动者一般指那类人?答:工人、农民、店员等。我又说部长将军也是普通劳动者。学生觉得好奇,就这样拉开了教学的序幕,学生带着好奇疑问看书,效果极佳。兴趣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热情,从而增进学习效率。

三、教学设计要热烈

教学设计热烈是指活跃的教学气氛。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授、答疑,学生欢快愉悦地倾听。讨论热烈,情绪激昂,人人参与动脑动口。例:《中国石拱桥》的分段。有同学说一、二、三自然节为第一部分,一部分人反对,说一、二为第一部分。文章最后又有分歧。有人说最后一节是一部分,有人反对,认为最后两个自然节为一部分。通过争论分析答案是清楚的。又如《我的叔叔于勒》,有同学问“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通过看书讨论,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了。作文评讲也可用此方法。教师要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争论,加强学生理解写作上一些抽象性理论性的知识。

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热烈、活跃,才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兴趣盎然。当然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要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分析概括,提高思维的质量。不然就是热热闹闹一场空。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弛。这就要求教师巧设45分钟,做到动静结合,张弛相兼,从而始终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高昂的学习热情,构成课堂教学的优美乐奏。

总之,教学设计要有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这样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是思想高尚知识广博,思维活泼,感觉敏锐,情感丰富,品味高雅的人。

第四篇: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沈萍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化应试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兼顾不足。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空间拓展情况也不够理想。笔者对此开展了积极的探究与尝试,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发挥信息媒体作用,有效优化教学过程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手段具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需要这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多媒体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具有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可以对教学内容开展有效补充,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同时帮助学生深化教学内容理解。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来,想直观了解一下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对此,笔者从教学网站上下载了专门介绍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专题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示,这种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对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具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对课文内容中介绍的生产过程的特点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是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得力的助手,笔者才能够将学生从枯燥口头说教的氛围中解脱出来,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专业术语以及整个生产工艺,为说明文教学活动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进一步增强了对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二、强化师生教学互动,有效培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充当知识传授的容器,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主动参与的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搭建有效平台,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学生多设计一些提问、板演等教学互动内容,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之中增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与此同时,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是笔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主要侧重于重难点与思维方式点拨,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不断深入。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课文时,笔者在要求学生开展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究题思考引导,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作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分别是什么?

2、铜胎是如何制作的?文中如何体现“掐丝”工艺的精湛的?烧焊、酸洗的方法与作用是什么?

3、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等工艺具有什么特点?

4、强调景泰蓝手工操作作用是什么?

5、景泰蓝制作过程如何体现详略得当的?

6、举例说明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效果。”通过这样一组内容全面、层层深入、紧扣重点的探究题,笔者引导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在思考与探究之中逐步接近教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笔者还针对制作工艺和说明方法等方面教学难点进行了补充与启发,保证学生探究活动深入进行,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对探究题的思考与研究,基本上能够掌握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最后进行总结性点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提升与优化,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有效兼顾发展差异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在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更加明显,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兼顾到这一点,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开展分层教学要求,通过因材施教来促进学生整体进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针对优秀生与后进生两头进行改进,优秀生拔高,后进生降低。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在要求学生掌握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这一方面,对于优秀生,不仅要求他们在文章找出实例,进行领悟,还要求他们达到灵活掌握与实际运用的效果,对后进生则只是要求他们对照文章寻找到,加以理解就可以了,通过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来体现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笔者还充分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在开展分组探究教学过程中,将后进生均衡地分布到各个小组,发挥优秀生对他们学习活动的示范作用,实现良性互动。在提问中,笔者还专门为中后学生设计提问内容,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程度。此外,在考试考核环节,笔者也兼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内容设计,在难度方面区别对待,尤其是专门为后进生设计降低难度的考试内容,保证后进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考核之中体现激励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阶段的推进难度要更大,高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无时不在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活动,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全面体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处于较低水平,教学空间拓展力度不足,这些都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成效提升的障碍。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新课程理念,并将其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成效。

第五篇: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新课改要求之下的语文教学方向有了改变,既要立足于生活经验教学,又要贯彻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这样就要求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要做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需要贯彻落实的。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塑造更加真实的人,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的话,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当今教育界改革的主题已经变为了“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新课改之后的课程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求课堂练习实际生活,趋向更加生活化的学习课堂。因此,目前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基本趋势。

1、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

教学内容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都是教学生活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有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性强,难以发挥学习主动性,通过教学方式生活化能够唤醒课堂的生命力,提高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进行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科目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进行应用还能够解决教师被动施教的问题,这一政策的实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创造力,使之成为课堂设计者。新课程的施行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之前死记硬背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取新的知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早日学会的。目前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中,课堂文化充斥的多半是一些整齐划一的知识,通由于教育的固有思想,使得一些原本具有想象力的同学变得原来越统一化,标准化,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孩子们应该是富有创造能力的,只有做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才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发扬自己的光彩,现在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我们的孩子失去的生活的活力。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不应该是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意义的东西,而应该是着重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和生活态度,这才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也就是为什么语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化教育的原因了。

2、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任何学习都是离不开活生生的例子的,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使师生同时开阔眼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更多的展示给同学们。想要达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可以从“生活-教学-生活”这一循环进行,对教师来说课前应该贴近生活找案例,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着手,学习和研究问题,之后再将学到的课本知识进行运用,将这些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自己面对问题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到《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文时,教师抽象地讲解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结合生活中我们经常去的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的参观活动。在博物馆中有各种古代时候的器具等,这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江浙地区的特点,将苏绣、西湖等文化元素进行讲解,感悟出多样化的华夏文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拓展

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兴趣加大以后,对于实践能力以及人生价值观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的考试体制还是以应试为主。因此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多媒体教学能够推进教学工作的进行,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有的课堂上面,教师用的课件竟然将书本内容全部搬到了屏幕上面,这就是对多媒体技术的一种误用了。另外就是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学习。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推进教育事业的主要人员,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为教育事业共同努力,教师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对自己进行观念和技术上的提升。进行商品概念的解释之时,全权按照课本知识讲的话学生是很难吸收的,这个时候引入案例的话就会较为容易一些,可以这样说,“一筐土豆,你从地里挖出来放在家里面,他就是一筐土豆,但是如果你拿到集市上面去售卖的话,那么它的意义就是商品了”。语文课堂上面引入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并不是多难的,这样一来还会让学生觉得原来有的东西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难的,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我们所举的例子都是通俗可见的生活常识,这样举例的好处就是人人都接触过,人人都能懂,在有了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一个相对活跃的学习环境,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是有极大好处的,不仅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教学的生活化也是新课改的一个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应该要求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生活相结合,获得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在生活化教学中得到最大的自我提升。

下载试论儒家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儒家教育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农安镇第一初级中学 郝兴杰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1世纪的多元文化和信息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挑战,社会......

    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近些年,由于自杀、杀人、吸毒,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代中日益增多,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的生命......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模版)

    主题: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摘要: 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当今的中国教育推行的应试教育诟......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精选)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现代意识,加强现......

    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刘焕伟 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不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

    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关键词]语文 朗读 语感一、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能力。通过对文章反复地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反思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现将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任职以来,我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端正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