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模版)
主题:
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摘要:
儒家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当今的中国教育推行的应试教育诟病颇多,在探寻中国教育思想改革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将视野从国外转回国内,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反思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其中以经典的儒家教育思想为主,开始探寻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功利教育、人本教育 引言:
儒家思想自确立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之后,大批仁人志士开始在教育方面寻求富民强国的出路。但近一个多世纪的努力过后,中国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在“西学”遭遇尴尬之时,全社会开始竞相从传统的儒家精髓中寻求灵感。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关系和对当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儒家经典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儒家提倡“有教无类”,信奉“人皆可以尧舜”的信条,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始慢慢被采用。
本文分为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儒家教育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两大部分,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儒家的人本教育,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发展建议。
正文:
曾经,儒家经典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最核心的人才队伍,这群佼佼者成为了权和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这群精英人群开始了对传统教育深切的反思,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场教育变革的重点便是摒弃“腐朽”的儒家思想,教育改革从中体西用逐渐开始全盘西化。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头努力,由于我们的教育理论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却一直没能正确处理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把祖国优良的教育思想、教育传统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使得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越走越远。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似乎已经成为空想。此时重拾儒家经典的呼声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进行新的思索,在传统精髓中寻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特点:
笔者认为,儒家的教育思想集中起来可以归纳为一点,即人本思想。例如:“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涂之人可以为禹”等,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和教育的作用,对于学生“有教无类”,相信通过教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地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地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拘,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都能学习各有成就。
3、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不仅仅使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使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德现实指导意义。
(二)、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1、启发式教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孔子认为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也要看火候,不到想求通又无法弄通的地步,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又说不出来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举一例不能类推出其它几例就不要再教下去了。“启发”一词即来源于此,启发式教学也来源于此。
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历两千余年而不失其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还没有完全根绝,“满堂问”的所谓“启发式”又应运而生。我们领会和学习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要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例如,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观察研究学生,是教育所必须的。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
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这主要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孔子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带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快,“欲罢不能”(《子罕》)。
孔子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有二十处,批评只有寥寥几处,说明孔子擅长运用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孔子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并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兴趣、期望、竞争、评价、情境等有效激励方式,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发自内心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原则在很多方面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论理应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借鉴。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坎坷征途中,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外来教育的精髓,同时不忘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教育思想中提取精华,实现中国教育的真正现代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2]马振铎。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3]郭齐家。儒家的教育思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1)。
[4]郭建锋,朱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5]郭齐勇。儒家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第二篇: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近些年,由于自杀、杀人、吸毒,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代中日益增多,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存在内容肤浅、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充实,层次有待提升。在这方面,儒家关于敬畏生命、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一、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与生命教育基点确定
儒家思想具有浓重的珍重生命、爱惜万物的伦理情怀。早期儒家经典《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把繁育万物,使之生生不已,看作是天地的最高美德。宋代的理学家们更是将“生生大德”与“仁”联系起来,以“仁”释“生”。周敦颐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2]朱熹明确提出:“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个生底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逐于秋,成于冬,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3]
儒家将“生生”确定为“天地大德”,又以“仁”释“生”,这就使“生生”不仅是宇宙间必然和普遍的法则,而且成为道德上的“大德。”由此,以“生生大德”为基础,生化出了贵人、重生、爱物等丰富内容。
1.仁者爱人
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赐予的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生命观的基础性内容,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其“仁”的核心内涵,所以才会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5]“天地之性,人为贵”[6]等贵人重生的主张。甚至于当儒家推崇的男女授受不亲之礼与嫂子生命安危发生冲突时,孟子明确提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7]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
儒家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所以其贵人重生首先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的,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从生命观的角度看,儒家的“孝”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孝经》开宗明义告诉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二是延续自己的生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自己的生命不能传承,这就意味着祖先的真正死亡,是最大的不孝。
除了爱自己、爱亲人,仁者爱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同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儒家就依据这样的思想设计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9]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心,要求关心他人疾苦、促进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意愿,而要达到仁爱,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己所不欲,勿使于人,”[11]而不能苛求别人,更不能强加于人。当然,儒家讲仁爱,不是无原则地做“乡愿”,而是坚持爱人必须符合道德价值原则。爱憎分明是儒家仁爱的一个显著特点。
2.爱惜物命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认为整个宇宙天地是一个繁衍创化、浑然一体的生命系统,所有生命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而人作为天地间之最贵,在珍重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将对自我生命的体验延伸于他人及天地万物,高扬人类的仁爱之心,兼爱自然万物。
早期儒家对万物就表现了恻隐之心和“无伤”的悲悯情怀。孔子的“钓而不网,弋不射宿,”[12]孟子的“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3]都显示了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后来的儒家学者都继承了这一思想。北宋张载认为:“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14]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命题--“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5]程颢把遵循自然界“生生”规律同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6]和“物我兼照”[17]的观点。朱熹进一步指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块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之利物之心。”[18]可见,儒家对与我并生之万物视如伙伴,心存尊重,养成助长,厚生利用。
儒家重生爱物的思想对于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领域的确定具有重要启示。根据儒家的整体思想,当前青少年生存状况和生命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青少年生命教育就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点上。
第一,珍重自己的生命。天地之间,人为最贵,但又是渺小而脆弱的,始终受着病痛、死亡的威胁。人生过程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是短暂的,因而活着是美好的。所以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生命,拒绝自毁,防范危险。要善待自己,掌握好生活节奏,调整好体力精力的支出,拒绝那种摧残身体、挥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意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健康的活着,不只是对生命的自我尊重,也是为亲人负责。
第二,尊重同类的生命。“人之生,不能无群。”[19]人的生命所依托的社会是人类群体共生共荣的共同体,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在人世间,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的地位和价值,都应该得到自己和别人的尊重,而不应该只重视自己的生命而漠视他人的生命。珍重自己的生命总是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最终伤害自己。
第三,爱惜他类的生命。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它包括所有的生物。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对生命的理解才是完整的。儒家倡导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民胞物与”、“仁民爱物”、“品物咸亨”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生物无论其进化程度如何,存在样式如何,都应该得到人的尊重与爱惜。因此,人类应该自觉担负起保护天地万物健全生存与发展的责任,履行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义务。
珍重自己的生命、尊重同类的生命和爱惜他类的生命构成了生命教育的基础,反观当前的青少年生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珍重自己生命的教育,而轻视尊重同类生命的教育,更忽视爱惜他类生命的教育,导致生命教育基础和生命教育内容的残缺。
二、“孔颜乐处”的处世态度与生命教育对生命过程境界的追求
生命不仅是一个存在,还是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人生的顺、逆、苦、乐各种境况都会在这一过程遇到。如何在各种境遇面前,特别是面对艰难困苦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儒家生命观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孔颜乐处”。“孔颜乐处”是指不计较外在的名利得失,不在乎处境的艰难困苦,保持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和豁达的处世态度。“孔颜乐趣”这一术语,由宋代周敦颐首次明确使用,但作为一种境界,也是先秦儒家所孜孜以求的。孔子自己就过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20]的生活。他称赞其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1]周敦颐认为,孔、颜之所以能安于贫困、自得其乐,因为“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在二程看来,是因为孔、颜具有“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应该说,“孔颜乐处”之乐并不是贫贱本身,而是指他们已经超越了贫贱与富贵,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即使有人所不堪的贫贱与困苦,也不会因此而失却心中的宁静与快乐。“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和处世态度成为成就君子品格的重要传统,它激励志士仁人不畏艰苦生活,勇于面对恶劣环境,不懈追求崇高理想和精神安乐。
“孔颜乐处”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在一个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除了荣华富贵之外,还有一些更为崇高的东西,如善良的心地、正直的品性、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灵等。“孔颜乐处”正是人们超越贵贱贫富、利害得失、顺境逆境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生命过程境界。
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应该引导他们在面对各种生活境遇特别是身处困难、贫穷、挫折等恶劣环境时,泰然处之,正确应对,追求“孔颜乐处”的生命过程境界。而这一点,正是当前的生命教育所缺乏的。
第一,以“乐天知命”和刚健自强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苦。挫折、困苦是每个人在生命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不幸,也是引起青少年自毁、堕落的重要原因。生命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对面临的挫折和困难要“乐天知命”。“知命”就是认识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艰难困苦和挫折的不可避免性;“乐天”则是在认识这些必然性基础上获得的自由,以乐观、坦然、潇洒的态度去对待艰难困苦和挫折。可以说,“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22]如果说“乐天知命”是对挫折和困苦的顺应和认识,那么刚健自强是在“乐天知命”基础上化解困难的努力和积极进取精神。只有经过挫折和困苦的磨炼,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只有在逆境在奋发努力,才会得到才能的增长。当然,艰苦努力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经过了努力就会无怨无悔。所以,只有把“乐天知命”和刚健自强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既冷静又积极地面对挫折和困苦,而不会因此而消沉绝望。
第二,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面对贫富贵贱。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对社会资源的享有程度发生巨大变化,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凸显,造成了一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对于家境贫困的青少年来说,要承受生活的压力,甚至还要遭受来自世俗的势利歧视;对于家境富裕的青少年来说,要经受各种物质享受的诱惑,更要避免误入歧途。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美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应该说贫富有差距是难以根除的现实,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家境的贫困也非常艰难,但我们可以以不卑不亢和泰然自若的态度去对待严酷现实,消除自卑心理,释放心理压力。儒家主张不以财富地位论人,而以德论人。地位卑微、生活贫困的人和地位高贵、生活富足的人可以具有同样的道德境界,也就可以获得同等的人格尊严。我们的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富”不等于“贵”,要做到“富而不骄”,“贫”不等于“贱”,要做到“穷而不馁。”当然,不以贫富论人,并不反对以合法合德的手段谋求富贵,摆脱贫困。
三、“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与生命教育层次的提升
人生在世,需要安全、健康等保障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需要人际和谐、精神愉悦等影响生命质量的精神条件,但是,人生的核心问题应该是生命价值问题。儒家“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
儒家“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内涵极为丰富,从生命观的角度看,最能集中体现的就是其生死观。
儒家所重之“生”,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人及世界万物的生命存在;二是人生命的价值。前者注重的是生命存在的形态与过程性,后者关注的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要对生命价值作出认识和评价,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生命。因而儒家先哲们不仅重“生”,而且亦重“死”,认为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荀子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23]儒家重“死”,并不是关注死亡本身,而是关注人的生命终结的意义。在儒家看来,人不仅要有有质量的生命过程,还要有完美的生命结局,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完美人生。
生有涯,死有期,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儒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如何能超越生命有限性呢?儒家将之落实在道义价值的开拓上。儒家先哲们虽然承认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不主张苟且偷生,当面临生死与道义、生死与名节重大冲突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名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24]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25]荀子提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26]因此,儒家以开拓高于肉体生命价值的道义价值超越了生死矛盾,趋向生命超越的崇高境界。
在儒家的生命价值观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其“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思想。所谓立德,就是以身载道,志于道,以高尚的人格与卓绝的品行成为世人的楷模;立功则是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做出某种突出的业绩;立言则是创一家之说,为人类思想宝库增光添彩。这就是具体体现儒家生命超越的人生之不朽境界,也是儒家为人们悬挂的人生终极目标。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肉体生命是速朽的,那么追求死而不朽就成为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典型方式。
儒家“以义为上”的人生价值观、超越生死的不朽观,重视现世的强健进取、建功立业,使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价值,这对于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物质主义、商业文明狂飙的时代,人们日常生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利益几乎成为现代人现实生活中的唯一追求目标,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失落。人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渐渐丧失了对生命自我的关注、缺失了对人性完善的养护、放弃了对崇高道义的追求,将“物”作为衡量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首要标准。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害怕沾上“假、大、空”、“抹杀个性”、“强制灌输”等等“罪名”,而不敢理直气壮地讲理想、信仰、人生价值、崇高人格,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平面化了,甚至以心理健康教育来替代,失去了自身的本质。殊不知,一个具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人格的人,才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这样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反之,一个自毁生命或作践他人生命的人,往往是缺乏理想、信仰的。因此,生命教育必须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衔接,而不应与之“划清界限”,培养青少年的崇高理想与信仰也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青少年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尊严,爱惜他类的生命,更重要的还要指导他们懂得如何超越生命的有限性,提升生命意义。我国目前开展的生命教育,重视的大多是人身安全、防灾防病、防止自杀、心理卫生等等生命自保的内容,如果生命教育停留在这一层次,则容易使生命教育肤浅化和庸俗化。所以应该从终极关怀的角度引导青少年追寻生命价值,达到生命的升华。
总之,儒家生命观的基本思想在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基点的确定、生命教育对生命过程境界的追求和生命教育层次的提升三个层面上可以给予诸多启发,这对于我们改进和完善青少年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儿童心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本文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分析了其“活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总结了“活教育”思想的内容,揭示了“活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发展的历史价值,从而提炼出“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也是其长期从事中国化新教育运动的实践结果。研究与了解儿童、热爱与尊重儿童是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容还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及教师观。当前,随着“儿童优先”道德观的提出以及幼儿教育的科学化要求,幼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当前幼儿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解决这些误区可以借鉴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理论,从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教师素质以及家园共育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当今的幼儿教育改革,力争早日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
第四篇: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姓名张翠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伦理学指导教师钱焕琦20070429中文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儿童心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本文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分析了其“活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总结了“活教育”思想的内容揭示了“活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发展的历史价值从而提炼出“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也是其长期从事中国化新教育运动的实践结果。研究与了解儿童、热爱与尊重儿童是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容还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及教师观。当前随着“儿童优先”道德观的提出以及幼儿教育的科学化要求幼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当前幼儿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解决这些误区可以借鉴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理论从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教师素质以及家园共育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当今的幼儿教育改革力争早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幼儿教育改革“”“”‘‘’“’“’’„’’’“’’“”“”Ⅱ果。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9�
9、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辱匡霪簟日期』回上仁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盈鍪聋日期型叫刖昌陈鹤琴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五四运动后我国新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系统地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其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中国化新教育创造精神。应该肯定这种精神不仅具有破除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之意义而且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他的贡献为世人所瞩目有“中国的福禄贝尔”和“中国幼教之父”的美称。中国人曾一度被外人讥为“东亚病夫”陈鹤琴早年就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强弱与国民性的弱点有关因为国家的强弱决定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国家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发展因此他在年一改学医的初衷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他先是在美国学习了五年五四期间他应邀回国开始了他的新教育的创业。从年月陈鹤琴始任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之后的八年时问是他奠定教育事业和“活教育”思想酝酿与提出时期。期间他投身教育改革译介西方理论、新方法并以长子一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长达天的系统观察、文字记录探索总结中国儿童心理发展及其教育规律之后陈鹤琴又酝酿并实行新的教育研究计划开始了中国化幼稚园的执着求索。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一鼓楼幼稚园并对幼稚园进行课程、读法、教法及设备等方面的实验。虽然实验进展一波三折但实践证明这一持久的教育实验克服了中国幼稚园的外国化弊病并从理论高度总结出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宣言书一《我们的主张》。这一时期“活教育”思想的轮廓己初步形成。年代末陈鹤琴在《小学教师》发刊词中重述了陶行知十年前对中国传统死教育的描述“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并提出教师应该“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应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总结自己以往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活教育”主张。在年代陈鹤琴开始了“活教育”的实验创立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以及专科部形成一个成体系的教育实验区。经过不断的试验和研究到年代末活教育已从试验初期的几个口号和一个轮廓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活教育”的目的、方法、课程以及教师观诸方面都提出了有创建性的主张。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以“做”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后来又提出教学原则十七条和教学过程四步骤“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对于活动课程编制主张“整个教学法”和“五指活动”的新课程方案总结出训育十三原则提倡慎始早教与学生平等相处通过多方面地积极引导家、校、社合作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成长。“活教育”思想明显地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它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样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精华即批判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固定、僵化的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而漠视学生的主体性等弊端。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活教育”对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许多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改革仍有很大启发。当然“活教育”理论毕竟是本世纪上半个世纪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和其它所有教育理论一样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如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把间接经验当作学习的工具未免有点绝对化他把活教育的实施对象应用于一切教育领域但其实活教育主要对幼稚园和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有较大适宜性还有系统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独立钻研的矛盾问题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矛盾问题等等都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另外活教育在实验中批判了传统教育这无疑是积极的但在某些方面强调太过这也应该提出质疑因为人类社会的前进是在批判继承中进行的教育改革也不例外。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当然解放后我们曾一度完全否定过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文革全面的社会动荡之中“活教育”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批判和否定。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政策使“活教育”思想焕发了新的活力。在“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更应担负起培养未来人才的任务。虽然随着幼教改革的实施与展开我们国家在幼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儿童优先”道德观的提出和幼儿教育的科学化要求幼儿教育改革更应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我国当前幼儿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解决这些误区可以借鉴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理论从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教师素质以及家园共育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现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水平得到提升力争早日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渊源及形成发展的过程陈鹤琴一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化新教育的孜孜以求。“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活教育”思想的产生离不开时代的孕育它是中国社会的地道产物“活教育”思想也吸收了西方“新教育”的合理内核但绝非盲目地全盘吸收而是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长期而艰苦的实验探索充分体现了其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放眼世界的中国化新教育创造精神。随着陈鹤琴的实践探索“活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渊源陈鹤琴早年上过私塾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很有感触曾亲身体会到。读死书”的滋味。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下中国陈腐的教育思想深感不满力图借鉴西方现代教育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实验创造出科学化、中国化的教育理论来。而“活教育”思想正是中国社会的地道产物它是陈鹤琴先生立足中国国情批判地吸收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长期从事与时共进的中国化新教育实践探索的理论概括。、“活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活教育”的对立面无疑是“死教育”即传统的旧教育。它的孕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中国社会己步入民国时代但由于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整个教育界仍笼罩在传统专制教育的阴影中特别是伴随着国民政府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传统的“国粹论”以“中国本位文化论”复炽伴随着蒋介石重倡“四维八德”大力“整饬学风”学校管理、教学内容及方法亦重归死板。更有甚者国民党政府忽视基础教育“政府的教育政策仍然还只注重高等教育而对于基层教育则每多忽视即便提出普及基层教育的口号但也没有切实地做到教育上头大脚小的畸形发展是大家所周知的事实教育政策如不从速改变则对中国教育的前途实是一个严重的隐患。„„政府对于幼稚教育的轻忽政策的确使人怀疑政府要不要教育要不要从基层做起的真正的人民教育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下中国教育现状的特点之一就是外国化倾向严重。概观清末时期中国幼稚教育的发展情形就是取法外洋除教会办的幼稚园和少数仿照西洋办的幼教机构外大多从形式到内容都照搬日本幼稚教育一套。陈鹤琴著‘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出版社年舨第页。所有这些固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有其合理之外但也因于此而使中国的幼教事业一开始就存在仪型外国、热衷洋化的弊端。民国以后中国幼教事业的洋化弊端仍在加剧只是崇尚和模仿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与清末比较随着西方教育家幼教理论的输入此时中国的幼教事业也开始逐步由“日本化”转向“欧美化”。直至到了“五四”前后中国的幼稚园已大都采用欧美式幼教形式、内容与方法来处理。于是中国幼教事业抄来抄去把幼稚教育弄得“几乎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的主顾。”。面对上述种种情况为了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了破除封建主义旧教育和探索中国化“新教育”的艰难历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教育”开始植下种子生根发芽。正如陈鹤琴所言“谈到中国的教育真是可怜我们办学校快四十年了到了今天一切的一切仍是停滞在几十年前的状态少改进少创造。”„教育应是“活”的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要把那种死气沉沉、腐化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理论渊源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陈鹤琴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曾坦诚地指出“活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关系“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的发明。他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界权威创导过。当作者从年到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牡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无疑陈鹤琴的“活教育”确实吸收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并把根牢牢植于中国的国情土壤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活教育”理论。尽管在杜威访华之前从日本学来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在近代中国的教育中占有统治地位但由于杜威本人亲自来中国访问和讲学再加上他学生的宣传使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当时中国成为一种传播极广的哲学思想。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的杜威研究专家吴俊生先生曾强调说“中国教育所受到外国学者影响之广泛与深远以牡威为第人。杜威所给与国外教育影响之巨大也以中国为第一固。”不可否认中国新教育运动确因杜威的直接参与而变得更加高涨。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实用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反传统精神。杜威曾形象地阐明实用主义的反传统精神主要表现为尊重儿童的个性心理发展反对教师权威和知识灌输提。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年舨第页。陈鹤琴著《陈鹤琴仝集》第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陈鹤琴著《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出版社年版第页。陈鹤琴著《陈鹤琴全集》第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倡科学民主精神注重学校的生活化和社会化诸方面。这些方面正是中国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而这种反传统精神也恰恰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毋庸讳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反传统精神确实是救治和激活中国传统“死教育”的良药。不过陈鹤琴绝非全盘吸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尤为推崇的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表现出来的反传统意义上的实验精神。陈鹤琴说“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试验主义派所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的最有力。这个思潮影响到各种教育使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了变化。其实从实验所得的结果来看试验主义确实来得比较适用。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中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毫无疑问“活教育”从一开始主要就是以一系列研究与实验为依据的。从《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语体文应用字汇》到鼓楼幼稚园的实验再到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建与实验都体现了陈鹤琴“活教育”对科学的实验精神的高度重视。而这一精神并不是无源之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反传统意义上的实验精神无疑给予了很大的借鉴。陈鹤琴也不掩盖“活教育”理论是受到了杜威学说的影响他自称“我提倡的活教育是和杜威的学说配合的因为活教育和杜威学说其出发点相同其所走的路子相同其所用的方法也相同。”„在长期的教育实验中活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从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诸方面都提出了有创造性的主张。就其思想渊源来看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很难说没有受到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理论的直接影响但他确实承认杜威教育学说有其合理性再经过他反复地研究与探索最终概括出他的“活教育”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后另增做世界人。在课程论上陈鹤琴“活教育”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突出了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凸显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在这问题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子杜威的课程论中明确地提出以儿童的活动即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课程的中心。在方法论问题上陈鹤琴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一基本原则是受到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启发并且是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对此陈鹤琴并不讳言他表示“这一原则可说是脱胎于杜威博士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寓教于学’但比较杜氏的主张更进一步„„。”
第五篇: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摘 要: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来源,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之精华。本文通过对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深刻理解,在辩证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使其与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帮助人民群众认清西方腐朽文化和价值观的弊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道德人格。
关键词:儒家;道德教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035-03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中的儒家道德思想可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渊源,并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本文通过对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深刻理解,在辩证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儒家道德思想之精华内容,使其与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帮助人民群众认清西方腐朽文化和价值观的弊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道德人格。
一、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当代审视
儒家道德教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具有自觉性、内在性、内修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之精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道德教化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和把握。
(一)强调“志道志学”,把立志作为道德修养的第一步骤
所谓“立志,在道德领域中是指培养一个人追求道德境界的自信心及成圣成贤的志向。”[1]儒家认为“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立,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王守仁说:“立志而圣则圣也,立志而贤则贤也。”儒家道德思想中非常重视“志”,认为“立志”是一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第一步骤。儒家还认为,立志的方向在于得“道”,而非地位权势和物质财富。只要努力从事于道,皆可称为品德高尚之人。
(二)强调“学思并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儒家强调在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既要讲求学,更要讲求思,将学与思有机的统一起来。“学”是指学习道德知识和相关理论。孔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荀子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疆学而求”。他们都强调了“学”对于一个人道德素质完善的重要意义。“思”是指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孟子也强调要用过反思去领悟道德要求,寻求道德本性,提升道德素质。
(三)强调“克已克治”,注重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
据儒家学者的论述,“克己克治是指用心中的理性力量去克服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情感,改正错误。”[2]儒家学者们提出了“克己克治”的五种具体修养途径:第一,克治,即自我反省和自我省察。《论语》写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二,节欲。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儒家学者认为,物欲会对人的良心造成干扰,这是不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源。第三,慎独。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第四,知耻。儒家学者提出要“知耻”要“耻其所当耻”。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第五,改过。陆九渊提出“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可见,儒家思想中“克己克治”的修养方法蕴含着浓厚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的思想。
(四)强调“身教示范”,提倡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或榜样效用
儒家思想家非常推崇身教示范?@一道德教化方法,它要求教育主体要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严于律己,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以发挥示范启迪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提出“师以身为正仪”,“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师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儒家思想家倡导教育者对受教育的教育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
(五)强调“教以义方”,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
家庭德育始终是家庭教育的最核心环节,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是子女成才的前提保证。儒家特别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道德教化问题上十分强调家庭的道德教育作用。《大学》中写道:“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与国。”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为了使子女能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必须使其具备自觉遵守家庭生活准则及其社会规范的能力。家规、家范、家训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形式,用此来训导、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处理家庭相关事务,建设良好家风。
(六)强调“化民易俗”,注重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
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不仅重视家庭德育的作用,也非常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的作用,并且认为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关乎道德教育的成败。社会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大不同,社会道德教育需要移风易俗来加以带动,《学记》中说:“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即是此道理。儒家道德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在社会道德教育的传播形式上往往通过榜样示范、言传身教等世人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在日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儒家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并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个人优良的行为习惯。
二、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本质超越”[3]。因此,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优秀成果不仅在我国历代文明进步中发挥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我们可以用批判的精神对此加以继承。
(一)深挖并借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精华
道德具有继承性,儒家道德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但是我们今天在借鉴儒家道德教化思想时,首先要明确认识到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具有两重性,首先,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中存在一些带有历史局限性的东西,可谓糟粕,必须抛弃。如:一部分思想是与封建社会相联系的,它们带有当时特有的封建专制思想烙印,具有落后性;一部分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强调通过自我的修身养性以达到成圣成贤的境界,过分强调个人心性的作用,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忽略了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次,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中也包含许多合理成分,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可谓精华,可以借鉴。如:儒家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孔子的教育内容就非常广泛,他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教育学生,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孔子把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且强调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儒家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发展史可谓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抛弃传统,应当深入挖掘儒家道德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东西,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参考借鉴儒家的经验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教育模式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拥有的一套良性培育制度系统。在这套系统中,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儒家社会教育侧重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渗透,学校教育侧重研读经典诗书,家庭教育侧重基本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环环相扣,通过层层强化,最终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该重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资源,注重三者的差异性和衔接性,形成教育合力。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常常被弱化或者流于形式,单一的教育模式其效果自然会大受影响。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取得深入人心的效果,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教育制度,三者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相互衔接。其次,重视家庭教育的优势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创新社会教育方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方式更新颖,效果也更有效。
(三)树立道德榜样,营造良好风气与氛围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统治阶层和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倡导通过统治阶层的以身作则和道德榜样的示范效应,从而发挥号召和带动作用,儒家道德思想就能潜移默化的渗入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和世人心中。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充分借鉴儒家经验,首先要树立道德榜样。在道德榜样的推举方式上,可以利用时下热门的大众传媒工具让社会成员都能参与推举活动,体现民主性和公平性;在道德榜样的推举标准上,一定要选择生活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作为典范,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在道德榜样的宣传力度上,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热门传播工具加以广泛的宣传介绍,希望为对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起到带动作用。其次,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可谓是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普通大众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因此,广大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做到知行统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树立榜样,带动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面,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身躬力行,以身带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正落实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四)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做的日常化和灵活化
儒家的价值观念之所以对世人的影响深远,与它宣传普及的形式有很大关联。儒家价值观念的普及活动多蕴含于处理家庭伦理关系、制定乡规风俗、修身学习等世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也应该借鉴儒家的做法,首先,将其普及教育活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一方面,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的十二个词进行细化分解,让空洞的理论落地生根,制定出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可遵循的行动准则,便于大家理解与践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也应该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走到人民身边,走近人民生活,才能潜移默化的达到教育效果,切不可实施大而空的形式主义的宣传教育。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形式我们也不能完全固化下来,还必须根据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如:针对青少年群体,他们喜欢接触新媒体工具,我们就可以利用好网络与媒体阵地,让教育内容以更新颖、更富有活力、更能打动青少年的形式展示出来。针对中老年人群体,他们善于接受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我们就可以把教育内容进行改编,融入到通俗文学、广场舞歌曲等中老年的生活中去。日常化和灵活化的教育形式,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道德传统(道德修养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2〕胡玉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道德修养方法的借鉴研究[D].2013.〔3〕迟成勇.论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Confuci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value to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current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can fully absorb the essence from moralizing-education thought of Confucius.Based on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moralizing-education thought of Confucius,this paper inherits and absorbs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ideas on the basis of dialectical research,making moralizing-education thought of Confucius combine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helping the masses to recognize the disadvantages of Western decadent culture and values,so as to set up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nd set up a sound moral personality.Keywords: Confucian; Taoist Architectur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