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文学: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文档资料

时间:2019-05-15 00:5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文学: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文档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文学: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文档资料》。

第一篇:2018年文学: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文档资料

文学: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已经走出原来的误区,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即,将语文的工具性无限扩大化,将语文科只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其结果就是,在强调了语文重要性的同时,也泯除了语文本身的特性———文学性。语文课就成了枯燥乏味的工具课,语文科也就成了“鸡肋”的代名词。

尽管如此,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依然难以摆脱其工具性的外套。上过高三的语文教师都很清楚,语文高考题的选择题部分,就是带着很明显的工具性的试题。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生活中人文精神的重要,越来越觉得语文中蕴含的文学性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食粮,人们终于发现,语文科的价值,远不止是其“工具”的价值。文学———语文的肉身

翻开语文课本,不管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或者是一些走在前列的教育工作者自己拟出的“读本”,也不管是文言文部分,还是现当代部分,其各部分的组成内容,无一不是文学史上占有地位的名篇佳作。当然,作为思想教育的需要,经过政审的教材无一例外地加上了政治思想非常鲜明的一些文章,如《高举……旗帜》《、在……上的讲话》等等,这些文章的文学性可想而知,但其

第 1 页 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一般都在10%之内,所以,它们的存在并不影响语文教材最终的实质———由广泛的文学篇目组成的范例教学用读本。这就是语文的实质,这就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应当最先考虑并作为重点融入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文学———语文的灵魂

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呢? 这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但,现在就成了一个问题,这本身就应该让我们好好地思考。都说应试教育是祸根,都说要搞素质教育,但现实却让我们很无奈的———你不想读高校吗?想呀!那就参加高考吧!高考考什么呀?不就是语音、字形、词语、病句吗!那就学呗!

于是,语文课就成了语音课,大家都埋着头在那里读容易读错的字词;于是语文课就成了字形课,大家都刷刷刷地动手写着那些容易混淆的字词;于是语文课又成了词语课,每个老师都在课堂上教学生去反复捉摸那些区别非常细微的近义词;于是语文课又成了病句课,每个学生都学着老师将别人的病句一一地拿为分析归类找出病因……于是语文课成了所有可以成为的课———唯独不是文学课!

如果语文课真的成了语音课、字形课、词语课、病句课……回过头来看,我们还有必要在编选教材的时候那么大费周折吗?现在的文章多的是,我们随便到哪份报纸杂志找些文章

第 2 页 来不就可以上好这样的语文课吗?甚至可能会更活泼、更有现实意义呢!

是的,我们要的不是这样一个由无数“零部件”组成的呆头呆脑的语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蹦乱跳的语文。即使文学创作被称作“文字游戏”,它也应该不是像《俄罗斯方块》那样的机械重复、考验你的耐心和手指的灵敏度的游戏,而是一个充满无限趣味、满足人的无限情感需要的类似《仙剑奇侠传》这样的游戏!

否则,语文课就丢掉了“文学”这个灵魂,我们的语文课就与那种将皮肉分离、将筋骨切开的解剖课无异!我们的语文课不就成了1+1一定等于

2、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o的数学课了?这样的语文课已经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第 3 页

第二篇:读——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读——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四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杨祥岱

3012 字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这样单

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也会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索然,其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也就无从感受,实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

对于语文教学,其核心关键就在于对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培养,语言感受力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是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所以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而这种感受力终生受用。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一、有利于增强记忆。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三、朗读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小学生模仿性强,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强化朗读训练时,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大量时间进行个别、集体音节拼读、字词朗读。因为拼音的规范可以促进读音的准确,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天长日久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朗读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对诗词反复朗诵,从中品味诗词的语言美,领略诗词的节奏美,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美,体会诗词的意境美。从而领略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朗读的意义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六、交给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读。这是大纲对朗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和做到“四个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朗读的重要环节。因此预习课文时必须字字入目,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去理解。由于学生的资质不同,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教学中要先把这些声母发音的部位告诉学生,然后做示范,最后一遍一遍地教,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读。通过耐心的教导和严格的训练,他们能正确地读课文,这为朗读课文打下牢固的基础。

七、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兴趣的培养在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结合生活,激起兴趣

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在教学中我经常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这样使学生由开始的“不想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的受教育者。如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时我采用的导语是质疑激趣法,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对天空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尽情地说)那么拉萨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的天空一样吗?同学们想知道的话请打开课文,大声朗读,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这样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了解拉萨的天空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这样一来就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2、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草原》一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在朗读中,我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丽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感受出了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感受到了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有了这种体会,就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3、气氛渲染,唤起兴趣

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同时由于他们的阅历、认识理解能力的欠缺,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对此,在教学中我往往不作过多讲述,不作过多指点,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气氛渲染,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再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其效果颇好。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让语文教学拥有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三次作业讲评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吕纬甫。

2.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苏雪林的《沈从文论》。

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比如,爱穿侍萍绣过后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等。

4.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虎妞。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6.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星空》中。

7.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8.牛天赐是老舍以中华民族商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的主人公。

9.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深刻的片面”,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故以“老舍”作为他的笔名。

11.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12.《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也就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13.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性是最高的人性,因此,“神”、“爱”与“美”是三位一体的。

14.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

15.在1940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三个月左右,茅盾就创作了反映这一事变的长篇小说《腐蚀》。

16.《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这个人”是指傩送。

17.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施蛰存。

18.《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胡四以及洋奴张乔治。

19.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废名。

20.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屈原》。

现在大家在对于填空题已经很少会出错了,我只是不知道大家为此花了多少时间,如果能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那还算可以,不然,肯定会影响后面的题目,特别是最后一道分析题。

出错比较集中地出在第14题“曹禺的三大杰作”的理解上。也许,有人会认为,《原野》也是曹禺的杰作,因为现在有人都说曹禺有四大杰作,还有说五大杰作的(加上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但这个题目的限制是“三大杰作”,也就是说要在曹禺的所有剧本中选出最为优秀的三部,因此,应该填《北京人》。此外,也还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如第1题,有人不小心,将“吕纬甫”写成“吕伟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我们有明确要求:“不得有错别字”,因此,一个字也将丢掉这一分。还有同学将第20题的“屈原”的“原”字写成上面一个“厂”字头,下面一个元旦的“元”。这是一个不规范的简化字,电脑打不出这个字,辞典上也没有这个字,但平时有人就习惯这么随手写,在考试时是不行的,我们也特别作了要求:“书写规范”。更离奇的是,有两位同学将第8题的《牛天赐传》写成《朱天赐传》,这我就完全不懂了,第二位很有可能是照抄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但第一位同学是看书看花了眼?

在大家拿到手里的作业册上,填空题部分有一个印刷错误,(我自己的电脑中并没错,估计是编辑部没用电子稿,而是自己重新录入的,未校对出来):第7题将“沈从文”印成了“浓从文”,有不少同学在作业本上主动给改了出来,但也有许多同学并没发现。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C)。

A.吕纬甫 B.魏连殳

C.宴之敖 D.眉间尺

2.《莫须有先生传》是著名作家(B)的作品。

A. 沈从文 B.废名

C.周作人 D.鲁迅

3.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作家是(B)。

A.废名 B.萧乾

C.林庚 D.芦焚

4.请先阅读这段文字:

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

“《太上感应篇》!”

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

然后,再根据“《太上感应篇》”和“吴老太爷”等关键词,判断这段文字出自(D)。

A.老舍的《骆驼祥子》 B.鲁迅的《铸剑》

C.沈从文的《边城》 D.茅盾的《子夜》

5.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C)。

A.《理水》B.《出关》

C.《非攻》 D.《铸剑》

6.作品的主人公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000多工人。这一内容出自曹禺的话剧(A)。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7.小说《纺纸记》的作者是(A)。

A.废名B.萧乾

C.林庚 D.芦焚

8.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D)。

A.《文学月刊》 B.《现代》

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9.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A)。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蜕变》

10.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的姊妹篇的作品是(C)。

A.《月牙儿》 B.《柳家大院》

C.《我这一辈子》 D.《四世同堂》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A)(C)(D)。

A.《文学杂志》B.《时事新报·学灯》

C.《文学月报》 D.《大公报·文艺副刊》

2.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共分三部,它们是(A)(B)(D)。

A.《惶惑》 B.《偷生》

C.《幻灭》 D.《饥荒》

3.萧乾的主要小说作品有(A)(B)(C)。

A.《篱下集》B.《栗子》

C.《梦之谷》 D.《谷》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A)(C)(D)。

A.《春蚕》 B.《苦夏》

C.《秋收》 D.《残冬》

5.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B)(C)(D)等。

A.曾文清 B.仇虎

C.陈白露 D.侍萍

令人高兴的是,有同学在这里又为我改了一个错,即第一题的C项《文学月报》,应为《文学月刊》,也许其他同学也发现了,但没有敢改。其实在上一题“单项选择题”的第8题中,《文学月刊》已经出现过。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鲁迅是如何评价“京派”和“海派”的?

这一题大家都做得不好,几乎是人人都只有照抄书上的两句话: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似乎是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连“可谓”之类的措辞也不带改一下。在这个题目上,大家丢分的很多,一半以上丢了2分,有的甚至丢了3分,因为连抄都没抄全。也有的对京派和海派作了解释,但没有说到点子上,也因此而丢了1分。

其实,我们只要想一想鲁迅为什么会“各打五十大板”,就会说得十分明白:鲁迅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对当时的执政府和一切与执政府媾和的人也一直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他与陈西滢的斗争就属于后者,他始终认为这是公仇不是私仇。由于京派作家跟陈西滢都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京派中的著名女作家凌叔华也就是陈西滢的夫人,因此,在鲁迅看来,他们主要远离政治实际上也就是在政府的“帮闲”。虽然,在京派作家的眼里,上海的作家都属于海派,但在鲁迅看来,真正的海派是以新旧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下海”捞钱的文人,他们已经堕落成出版商的工具和走狗。

当然,也许我们的题目上也有一些问题,说得不是很明白,应在加上一句“为什么”。但大家无论是在在回答什么问题时,都不能只是简单地抄书,一定要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题目大家都做得不错,大多数同学都谈到了以下主要原因:他放弃了自己创作的个性与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主题先行的路子去深入生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如履薄冰,惟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作者本人的创作完成后,又经过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结果成了思想的传声筒,作者所特有的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此外,有的同学还补充道,曹禺在创作谈中说,许多剧作家,包括自己在内,都在处理人物思想转变时感到困难,认为这是剧本创作中最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此,顾虑太多,不敢放手,结果削弱了人物的性格的鲜明性,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也有的同学补充说,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名声大了,地位高了,十分在意别人特别是领导的看法和态度,创作上的自信心锐减,写作多是为了配合形势或完成领导布臵的任务。1951年他主动提出要写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得到了领导的赞许,于是他写出了《明朗的天》……

3.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主要包括哪几类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出现多次的题目,但这个题目犹如一个陷阱,许多同学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还不够,或者说读得不全。教材在72页中说,在老舍的“市民形象”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又称理想市民)。但教材在78页中又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也占有显著的位臵。

虽然如此,大家对老派、新派及正派市民及特点的了解已经比较到位了。

4.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与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有什么不同?

最好是先说明“革命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丁玲、胡也频、蒋光赤的作品为例,也可以茅盾自己早期的作品或别的初期左翼创作为例,然后再针对这些特点说明茅盾小说的发展和变化。有的同学虽然提到革命文学,但由于只是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与革命文学不同,对革命文学的特点并没有作出符合实际的说明。也有的同学虽然也说到了革命的特点,如“文学等于宣传”、“小说应当起唤醒民众的重大责任”等,他们所说这些特点只是一种推测或想象,除了有人说到“公式化”、“概念化”的特点外,并没有说出当时革命文学的一些十分典型特点,如“革命加恋爱”、“三人行模式”、“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愤激情绪”等。

从这个题目暴露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对诸如“革命文学”这样的文学史上常识不了解,或知之不多。因此,这个题目大家普遍答得不好,比较好一点的同学只凭借着自己对茅盾的了解,十分勉强地作了这样的回答: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是茅盾早期创作中表现出的创作手法,作者主要想为“革命”而写,想通过作品给人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革命之路,而又缺乏生活体验,使作品显得生硬、牵强,使人感到概念化、说教。而茅盾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创作的《子夜》等一批现代社会剖析小说,重视生活体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概念化,同时也开创了现代社会剖析小说之先河。这类小说……

五、分析题(40分)

1.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何礼赞,即表现在什么样地方。不是问“为什么要礼赞……”用不着去讲一大堆理由。有的同学对作品很熟悉,但不会回答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答非所问”。

选择这一题的同学不多,但也有的同学做得不错。在这个班上,我并没有讲曹禺,在大家做这次作业时,我的关于曹禺的辅导也还有做出来,而有的同学却靠自己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曹禺的创作。

例一,在以蘩漪、仇虎、愫方等人物形象为例,说明了曹禺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后,这样写道:曹禺对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特别敏感,可以说是这位悲剧性剧作家的天赋,当然又跟他的人生阅历和体验相关。曹禺早年生活的经历是不幸的,他生下来三天,母亲就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动辄发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极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曹禺自小就充满恐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善于幻想,对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作为一个天性脆弱的知识分子,曹禺却在《雷雨》、《原野》、《北京人》中一再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蘩漪、仇虎、金子等性情激烈、充满强大的心理能量的人物,都是他最花心力去塑造的。这也许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曹禺之所以特别向往“蛮力”,其实正是出于他自身的生存欠缺。

例二,也有同学从曹禺早期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出发,这样写道:这段基督教文化的启蒙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的人生观、创作观的形成有相当作用。从曹禺话剧创作模式来看,表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典型的社会道德剧:《雷雨》是“迷惘人生的罪恶与罚”,《原野》是讲“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北京人》是“原始野性的呼唤”。从曹禺剧作的人物来看,他们都是上帝苦难的子民,可分为贪婪型(如周朴园)、淫乱型(如蘩漪)、仇恨型(如仇虎)等等,这里都渗透着基督教的人文意识。另外,对于前期曹禺来说,“家”是一个无法挣脱的梦魇,一个外在的心狱,而冲出“家”的桎梏,即出走,成为曹禺剧作一再重复的潜在主题。在这种心态下,曹禺创作了一系列人物,使他们在作品中具有一种原始的力量,这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作者要在其作品中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

2.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

有的同学对“牧歌”和“田园诗”是一回事,还是两种不同的两回事并不清楚,心中没数,说起来就不可避免地有些含糊。有的同学甚至说“牧歌泛指以农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和乐曲,田园诗是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二者究竟什么关系,他不敢说。但也有同学开宗明义,一上来就肯定地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牧歌情调……”

例一,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有名的《桃花源记》,文章提到的世外桃源,就在沅水下游,与沈从文的家乡一水相连。一千五百年后,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这儿的风景和人物更加令人心醉!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

例二,在对“牧歌”和“田园诗”进行简要说明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边城》就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作者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地处边界有茶峒,生活是那么宁静安谧,然而又是停滞沉闷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那么低微,知足常乐。作家编织了这样一个动情动人的故事……

例三,回答得最好的,也是行文最为放松和随意的。她在解释了“牧歌”和“田园诗”这两个概念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作品《边城》非常具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我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然后再分开论述,最后总结说,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

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是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旨在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文化繁荣的基本方针;坚持在文艺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计论。

(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作家作品: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宗璞《红豆》

2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由现代京剧等改编移植的一种戏剧形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所有的“革命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 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京剧现代戏”,又主要是根据“沪剧”、“淮剧”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移植的。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第二批“样板戏”。

(样板戏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继续。是当时革命斗争与巩固政权的需要。自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共产党一直在试图创建自己的文学,并且把文学作为一种革命与建设的工具。样板戏人物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

3朦胧诗:

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是指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诗人的歌唱。“白洋淀诗群”是它的血脉。

朦胧诗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主要特征是在艺术上,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代表性的诗人和诗有:北岛;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江河的《祖国呵,祖国》;杨炼的《大雁塔》;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

(回归了诗歌的本质。朦胧诗派以反叛的态度表现了他们的现代意识,大胆地对这个世界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在艺术上,他们把诗从庸俗升华为高雅,从生活上升为艺术,恢复了现代诗的意象化传统,并对意象思维进行了新的拓展与创造。)

4反思文学:

(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反思文学是从政治、社会层面还原“文革”荒谬本质,从一般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教训总结的文学现象。具体说是反思建国以来多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显示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义;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和针砭。

它思想深邃,富于理性色彩,反“左”意识强烈,主题深刻。它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深度和历史容量,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读者的反思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高晓声的《“漏斗”户主》;张贤亮《绿化村》、《灵与肉》;王蒙《蝴蝶》;(人道主义:戴厚英《人啊,人》;婚姻题材: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知识分子题材,知青题材等)

5地下诗歌:

是写作和“发表”都处于秘密、半秘密状态的诗歌。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以手抄本形式或手稿在读者中流传或保存,在创作当时不能发表。

“文革”时期,一批被残酷的政治和思想斗争无情置于敌对地位和社会低层的诗人创作的诗歌。

代表诗人作品:“七月派”诗人:曾卓《有赠》;绿原《又一名哥伦布》。“九叶派”诗人:穆旦《春》。知 青地下诗歌最先探索者:黄翔和食指。文革地下诗歌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诗歌群落“白洋淀诗群”:多多、芒克,北岛。

6文化寻根小说:

文化寻根小说是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它包括在文化寻根文学里,文化寻根文学是超越社会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思考的文学现象。

儒道文化寻根小说以传统文化哲学观为基础,努力于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续接”,着力表现的是传统中国的儒道文化思想。代表作家作品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史称“三王”)以及系列小说《遍地风流》等。《棋王》是他的代表作。

神秘文化寻根小说受拉美现实主义影响,以非常态人物及其非常态行为方式的描写,揭示民放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具有较强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代表作家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1984年,他发表了《文学的根》,提出了 “寻根”口号。这篇文章被称为是“寻根派”“宣言”。

原始文化寻根小说是指那些以大漠荒野或闭塞落后地区为背景,表现渔猎、放牧等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人的原始生命力和自然人格的作品。代表作家作品有郑万隆的《异乡见闻》,莫言的《红高粱》和张承志的《黑骏马》最有代表性。

(其他代表作家作品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的《那五》,贾平凹的《古堡》)

7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的小说。反权威、反主体、反文化、反历史成为他们小说创作的追求目标。

(先锋文学标志着一种充满创作欲望的前卫艺术姿态,既具有艺术创作的自觉意识,又表现着对既成社会规范和艺术传统的叛逆或超越企图,构成一个时期罪尤生气的文学现象。)先锋小说被一些批评家认为“现代主义”小说的中国化文本。

80年代中期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莫言的《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代表作家作品:洪峰《瀚海》、苏童《妻妾成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格非、叶兆言、孙甘露《访问梦境》、北村等

二、简答题

1文革前四次文艺批判运动(P18—25):

①延安整风运动对王实味、丁玲的批判: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的《反对党八股》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

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先是被打成“托派”,最后被枪决;丁玲、罗烽、艾青的文章——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长期被视为“毒草”,并于1958年受到政治批判式的批判。是延安发生的一场较大规模的文学批判运动。开了从思想批评上升为政治斗争运动的先河。

它以政治斗争替代文学批评的运动方式,采取行政的手段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群众批判运动的方式,对批判对象进行分化处理的手法,都为新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瓦解,埋设了有害的精神种子。②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国内重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样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尤其在文艺领域揭开序幕。

1951年开展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就是先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批判《武训传》宣扬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改良主义”美化了封建统治者,污蔑了农民革命。成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群众性思想的批判运动,成为新中国首例名为作品讨论实为政治思想批判文案。

确立了文学从属于政治这个观念的权威地位。③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思想的批判:

1954年,毛泽东亲自发动了对《红楼梦》研究的思想批判运动。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是导火线,主哟批判对象是胡适及其“资产阶级唯心论”。

把意识形态斗从文艺界扩展到学术界,标志着文艺界和学术界的“公共空间”从此残缺不全。④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批判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根本性错误”,“实质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和毛泽东同志所指示的文艺方针背道而驰的”。

胡风后来回应“三十万言书”,后来又被指斥的所谓的“五把刀子”。

是批判规模声势之大、涉及面之广、牵扯人之多、远远超过了此前的文艺斗争,批判所损害的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而且涉及到私人生活领域,助长了极“左”思潮的畸形发展。

2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

(参考)(1叙事、写景、抒情并用、诗情画意,有“诗的小说,小说的诗”之称。2长于白描手法刻画人物。3语言清新、优美。)

3《红旗谱》的思想内容的艺术特色(P69-70)

梁斌的《红旗谱》被某文学史家誉为“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小说以翼中平原上的革命风云为背景,通过朱老忠、严志两家三代和冯兰池一家两代尖锐的冲突,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道路。由于小说将“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虎子掉泪下关东”、“朱老明三告冯友兰”这些古老而又惊心动魄并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和“反割头税”斗争、“保二师**”运动糅合组接,因此小说基本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

(主要人物形象朱老忠:兼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农民革命斗争英雄;春兰(与运涛的相爱):当代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农村闺女形象之一。严志:内向、软弱、善良,打官司诉败,奶奶暴死、丢失“宝地”、儿子被捕,沉重的生活磨难激起了他反抗的火花。逆来顺受,安分守己。小生产者的保守性狭隘性使他患得患失,在斗争中表现得软弱。)

①“民族形式的主要问题是语言问题”。小说吸收了新的、活生生的群众语言: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②采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布局和表现技巧,每章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通过人物对话、行动,粗线条勾勒人物性格特征。如开篇的契子“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③民族风格的展现。形成了新时代的“燕赵风骨”。

④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的描绘。

4比较分析杨朔和刘白羽的散文特色(P119—P123)(具体看书有五点)

①取材;②诗意;③感情;④结构;⑤语言;

5《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P160—161)(具体看书有三点)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的经典之作。剧本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塑造了将近70个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从1898戊戍变法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将近50年的历史变迁。(参考)

1、结构上采用四种方法:

(1)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串全剧,如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康顺子。观众不但看到了这些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而且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时代的变迁;(2)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3)采用自报家门的传统表现方法,让每个角色都有说自己的事;

(4)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而去。因此,人物虽多,但主线明晰,事件繁多,情节不乱。

2、个性化的语言

6从文化小说到寻根小说的历史文化语境是什么?什么是“文化语境”?(P213—214)(具体看书有四点)

7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P234—235)(具体看书没具体划分,联合内容看各段第一句)

“新写实小说”涌现于80年代中后期,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对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文学现象。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官场》;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叶兆言的《艳歌》;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参考)①以写实为主,强调在对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的过程中给读者“毛茸茸的感觉”;

②主题表现为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③作家只作冷漠叙述,不作价值判断。④显现出悲剧形态的美学特征。

8舒婷诗歌的特点(P295—297)(具体看书,没划分,联合内容看每段第一句)

舒婷是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舒婷擅于用单纯的意象反映丰富、复杂而又深刻的内涵。

(参考)在诗的内容上,善于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一代青年被愚弄、被遗弃后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欢乐的过程。80年代后,舒婷就像一个行吟诗人,扮演了一个安慰者的角色,安慰那些在不断挫折和严酷考验面前变得悲观失望的同龄人。

在艺术上,舒婷往往在朦胧中以通感、比喻的手法构成象征;同时,她常常借助转折、假设、让步的句式和语序构筑情绪。

三、论述题

1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41—45)(具体看书有三点,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参考)

①以农村为题材,以农民为描写对象,塑造各类农民形象。(歌颂先进农民,批判小生产者的弱点,打击农村中的反动势力。)

②歌颂解放区的新生活,反映解放区农村的伟大变革。

③探索现代小说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道路,坚持为农民创作。

⑴故事性强,借鉴传统评书,单线发展,脉胳分明; ⑵以烘托手法写人物;

⑶语言通俗、流畅、简洁、质朴、充满乡土气息。

2论析王朔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P253—257)(具体看书,没划分,联合内容看每段第一句,结合作品分析)

(参考)王朔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文坛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早期作品如《空中小姐》、《永失我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都是模式化的言情小说。但是其取材、口语化的表述已有“新写实”趋向。《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等“顽主”系列的发表,社会迅速形成一股“王朔热”。

王朔作品以其颠覆性的叙事方式反叛了占统治地位的知识分子话语,一切既成的道德伦理、一切美好、崇高、庄严、神圣的情感和价值都受到了无情的戏谑和调侃,而化为轻松的一笑。王朔小说之所以在当时引起一定反响,客观上是它表现了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变化,为市民文化争得了自身言说的一席之地。艺术上,他好用“文化快餐”的方式和“反智”的策略,故而对传统精英文化的高雅也形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冲击。

第五篇:江苏专转本语文文学常识资料

2009年江苏专转本语文文学常识资料一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重点篇章:《采薇》

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1)直抒胸臆的特色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彩,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力量。

7、“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派生万物的表现;道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和根本规律,它主宰一切。

8、《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作品。

《九章》是某一时期片断的生活记录和心情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其中的《哀郢》中记述了他流亡江南的路线,亦情亦景,忧思绵绵,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

9、《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以事系年,是全书的纲领;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以及个别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列传,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

10、《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又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传记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级、阶层的、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富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个个都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如张良的善谋,项羽的勇猛、刘邦的奸诈,韩信的多智,商鞅的刻薄,李斯的贪利、李广的善射等。这是因为司马迁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3)强烈的抒情性

(4)语言雄浑、朴拙有气势感和韵律感

2009年江苏专转本语文文学常识资料二

11、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抒情小赋,内容上侧重于抒发愤世嫉俗与表现个人放心求志,形式上篇幅短小,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表现的是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如“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苟纵心物外,安知菜辱之所如?”它一扫汉大赋那种铺采摛文、夸张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制和优美朴素的语言,集中抒写自己的怀抱。作者的苦闷、不满、追求和意趣贯穿全篇。《归田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它的出现预示着汉大赋的时代即将过去,预示着抒情小赋将以独立的体式在赋坛上占有一席地位。

12、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最早设于秦朝。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据记载,汉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13、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曹操诗歌《蒿里行》反映汉末社会**和民生多艰。作品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衰败景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明。因此,后人称之为“诗史”、“汉末实录”。

14、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现存诗80多首,辞赋散文共40余篇。钟嵘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精兼雅怨,体被文质”,是对其诗歌风格的概括。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

15、曹丕代表作是《燕歌行》。此诗历来为人称道,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有很大贡献。二是在于它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节和谐流畅。

16、陶渊明的影响 思想人品方面:恬淡退隐,固穷守节,不屈事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人品峻洁,精神高尚,教育和影响了无数代作家。

诗歌创作方面:他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对田园诗题材的开掘,情、景、理交融的美学旨归,自然纯真的风格,均有巨大的影响。

17、骈文又称骈俪文、骈偶文。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叫骈文。

18、庾信是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其诗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兼有刚健与柔媚之美。将咏史与抒情相结合,感情真挚。赋前有序,即《哀江南赋序》,是用四六骈文写的,它概括了全篇大意,并说明创作此赋的动机。庾信的赋,如同其诗,善用典故,而且一般都能灵活运用。语言精美,情文并茂,自然流丽,将骈文推向高峰,达到了六朝骈文的最高水平。

19、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

(2)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3)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4)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20、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的是:《西洲曲》。

《西洲曲》开头写一位少女回忆梅花初落时与情人在西洲约会,于是折梅一枝遥寄江北的爱人。以下便写那少女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无尽相思。情调缠绵悱恻,充满了隐约朦胧之美,颇有艺术感染力。并且巧妙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如本篇多次写到莲。“莲”和“怜”谐音,“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即暗指爱抚所爱的人。又以莲子的青如水比喻对爱人的感情纯洁如水。“置莲怀袖中”即表示对所爱的人珍爱,以“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和热烈。运用双关语,使全诗的情调更显得优美迷人。全诗以五言四句为一段,用顶真格的修辞把上下段连接起来,如“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全诗迂回曲折而又首尾一贯。

2009年江苏专转本语文文学常识资料三

21、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批评巨著,对于文学理论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1)把文学的发展同社会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初步认识到文学的发展受时代的制约,文学本身也有继承关系。(2)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4)阐述了进行文学批评的态度、方法和标准。在《知音》篇中提出“六观”,既包括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包括了作品的艺术形式。

22、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政治开明。唐代政治较为开明,特别是前期的唐太宗,武则天,玄宗前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政治空前开明的繁盛政治气象。士族的衰落与中小地主的兴起;科举制的兴起;唐代文禁较为宽松,文人思想解放。

(2)经济繁荣。1.均田制和两税法的施行适应了历史的发展;势力范围的广大和对外交易的频繁;城市的空前繁荣,标志着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贞观、开元、天宝盛世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23、唐诗的繁荣与发展轨迹

原因:经济的繁荣是诗歌发展的温床、民族的大融合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统治者兼容并包的治国方针、科举取士制度、诗歌本身的发展已臻完善。

(1)初唐:初唐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初唐四杰”、陈子昂

(2)盛唐:山水田园游人王维和孟浩然(王孟)。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高岑)。

双子星座李白杜甫。李白是盛唐气象哺育出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也成为了盛世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而杜甫则是社会动荡阶段再现苦难世道的思想代表。(3)中唐:韩孟诗派: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元白诗派:白居易、元稹、张籍等。形成了唐诗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4)晚唐“小李杜”崛起诗坛。杜牧、李商隐

24、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两首,然而就是一首《春江花月夜》让他在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艺术特点:

1、题材开拓、意境创新

作诗贵在创新。《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春、江、花、月、夜的景色以及游子思妇的题材,历代屡见不鲜。然而,张若虚却互这些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美自然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并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将他们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的询问等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这对唐诗意境开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突出意象,它象一条纽带,贯穿全诗,情意也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诗中经历了一夜的过程,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而在月光之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流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和漂泊的游子,交相辉映,展现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与人生哲理的画卷,形成了完整统一的诗歌意境。

3、韵律节奏美。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并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交错运用平仄,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随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诗中的情感也在跌荡起伏。

这确实是一篇横绝千古的诗篇,故而有人盛赞张若虚是,“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5、王维与盛唐山水田园诗

王维不光是一个文学、书画、音乐的通才,还是一个诗歌创作的奇才,他各体皆工,尤工五律和五七言绝句,号为“诗佛”.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山水田园诗奠定了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

26、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甚至,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上承屈原,将中国诗歌的浪漫精神推向了顶峰。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的影响。李白的自信自负、傲视富贵的个性自由精神,是在传统专制政体下,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仰慕不已,借以慰藉的一方心灵土壤。

2、飘逸的风俗的影响。他诗歌飘逸风格、奇特想象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后代诗人仰慕不已,苏轼、陆游等大家,都受其影响。

27、李白和杜甫同是唐代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后人将二人喻为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由于个性和社会经历等原因,李白诗中较为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其诗风是飘逸不群;而杜甫则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政治,关注由社会政治而来的社会苦难;其诗风是沉郁顿挫。

杜甫现存诗歌1400余首,这些诗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民胞物与”来概括。民胞指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物与指的是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

28、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广度是空前的。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诗史的涵义有两个方面:

(1)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杜甫诗中均有反映。如两京收复,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力而沿途征兵,杜甫写了《三吏》、《三别》。杜甫之诗,就象是一部安史之乱的历史。而且杜甫有些诗所反映的史实,未见于史料记载,还可以补史之缺遗。如杜甫《三绝句》里提及的渝州、开州杀刺史一事,未见史料记载。

而且,杜甫之诗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历史。我们通过杜甫之诗,可以了解到杜甫一生的行踪历程。

(2)形象的历史生活画面。只提供史的事实,这是史书所做的事情。杜甫的诗不仅提供了史的事实,而且为我们描述了更为广阔,更为具体生动的历史生活画面。

29、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曲折起伏,反复低回;表现了杜诗意境的深厚完整,语言的精工凝炼,音调节奏的抑扬缓急,顿挫变化。

30、柳宗元,著名散文家,亦是著名诗人。他对儒、道、佛思想均有吸收,具有唯物思想和较为进步的历史观。柳诗现存160余首,大部分为遭贬后的悲愤和对山水景物的欣赏寄托之作。

下载2018年文学: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文档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文学: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文档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素养备考资料(一)小学语文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 1.毛主席喜欢唐代诗人“三李”指李白(浪漫飘逸),李贺(奇艳瑰丽),李商隐(沉思缜密)。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雪》《长征》。现当代诗人柳亚子“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

    八年级语文教学资料

    如何完成模块5幻灯片制作 一 建立文件夹,并改名为“myppt”。 二 在myppt文件夹下,建立一个演示文稿,根据你的策划选题,选择恰当的模板和版式,制作至少五个幻灯页面; 1 打开文件......

    语文文学常识

    语文文学常识 1、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中国的卢梭。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

    语文文学常识

    1. 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作品的艺术特点? 答:《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共多少篇? 答:《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

    语文文学常识

    1、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近代 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篇游记散文,写 的是他瞻仰托尔斯泰墓地时所见,所 闻,所感。 2、 《离太阳最近的树》作者是毕淑敏, 文中的“树”是指红......

    语文文学常识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大学语文》文史知识参考 1.从现代纯文学意义上来看,先秦文学包括上古神话、《诗经》和“楚辞”。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

    语文文学并称

    文学并称 1、 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均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 2、 史学双壁: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3、 二陆:指......

    三年级专题《生命线》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专题《生命线》教学工作总结 抓好小学生法制教育,是贯彻邓小平同志“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的要求和具体体现。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建设者。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