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经阻滞疗法 教案
《疼痛治疗学》讲稿
授课对象:2004级麻醉系本科 授课老师:陈金生
授课内容:第五章,神经阻滞疗法 授课教材:《疼痛诊疗学》谭冠先,主编,疼痛诊疗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授课时间:2007年3月30 日1~3节
第五章,神经阻滞疗法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概念
神经阻滞疗法(nerve block therapy)---利用麻醉学中神经阻滞方法达到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疾病。其包括:脑神经及其分支阻滞,神经节阻滞,神经丛、神经干及其分支阻滞、硬膜外腔阻滞、骶管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末梢神经阻滞等治疗方法。神经阻滞疗法与施外科手术时神经阻滞麻醉的区别:
目的方法不同:神经阻滞麻醉 主要是在一定浓度局部麻醉药的药效时间内消除病人疼痛,以实施外科手术;神经阻滞疗法
通常是采用较低浓度、较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必要时还加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药物,经多次阻滞使镇痛作用超过局部麻醉药的药效时间,并获得镇痛以外的其他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效果确切、见效快、相对安全、无胃肠道副作用。疼痛治疗主要方法。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作用机制
1、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
阻滞感觉、交感神经,直接阻断躯体疼痛和内脏血管性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神经阻滞不仅在作用时间内阻断了疼痛刺激,解除障碍部位的肌肉痉挛和血管收缩,取得及时止痛的效果,而且通过改善机体内稳态,因而能有效地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而得到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
3、改善血液循环
通过阻滞交感神经,使其支配区的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水肿减轻,缓解内脏和血管性疼痛,缓解交感神经紧张状态。
4、抗炎作用
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区域血流量增加---内因性抗生素增加---发挥抗炎作用。(内因性抗生素由白细胞内的微小蛋白,它在循环不好时不能发挥作用)。
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范围广泛,包括急性痛、慢性非癌性痛、癌痛、非疼痛性疾病(面肌痉挛、眩晕等),镇痛效果迅速、确切,若与药物和其他方法综合治疗效果更好。具体适应证见p45 表。
(二)禁忌证
1、阻滞部位有感染、炎症、全身重症感染患者。
2、有出血倾向患者。
3、有药物过敏史者。必要时作皮内或点眼过敏试验。
第二节
脑神经阻滞疗法 一、三叉神经分支阻滞(trigeminal nerve block)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广泛分布于头面部.。混合神经,主要由感觉纤维构成,一小部分为三叉神经的运动纤维。
三叉神经阻滞分为:末梢支阻滞和半月节神经节阻滞。
三叉神经分支阻滞分为第1支阻滞,包括眶上神经阻滞(supraorbital nerve block)和滑车上神经阻滞(supratrochlear nerve block);第2支阻滞包括眶下神经阻滞(infraorbital nerve block)和上颌神经阻滞(maxillary nerve block);第3支阻滞包括颏神经阻滞(mental nerve block)和下颌神经阻滞(mandibular nerve block)
(一)眶上神经阻滞
1、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于患者头侧,穿刺点在患者框上缘内1/3处或在眉中间触及眶上孔切迹,距正中线耳侧约2.5 cm , 此处多有压痛。用2.5cm长6号针头,与皮肤垂直刺入,回抽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ml。注药后按摩局部皮肤,使药液扩散,利于使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同时阻滞。必要时出现阻滞效果后15~20分钟,注入无水酒精或7%~10%酚甘油0.5ml。拔针后为防止出血,用纱布压迫刺入点5分钟。
2、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眼部痛;眼部、额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继发性神经痛;
3、并发症
(1)眼睑水肿、血肿
乙醇扩散至眼睑软组织时水肿严重,需4~5恢复;刺伤眶上动脉出现血肿。预防方法压迫刺人点皮肤。
(2)眼睑下垂
药液阻滞动眼神经上支所至,需要数日至数周方可恢复。
(二)眶下神经阻滞
1、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在眶下缘正下方1cm,鼻正中线外侧3cm处触及到眶下孔,此即为穿刺点。用长3cm,22G带芯神经阻滞针穿刺。穿刺时用左手食指轻压在眶下孔以指引针尖方向,穿刺在眶下孔下缘进针,穿刺针指向外、上后方,约刺进1~1.5cm,即可达眶下孔,刺及眶下神经时,可产生由鼻翼向上唇的放射痛。抽吸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ml。如需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待眶下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后15~20分钟,注入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5ml。
2、适应证
适用于三叉神经第2支痛,该部位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下眼睑、鼻旁、上唇或上颌中切牙、尖牙等部位疼痛者。
3、并发症
(1)面部水肿
以穿刺部位为中心出现水肿,尤其无水乙醇注入皮下组织时水肿严重,应早期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2)皮下出血、血肿
动脉性出血时可波及眼睑,不能睁眼,不需特殊处理,2~3日可恢复。
(3)乙醇性神经炎
早期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4)视力障碍
针尖刺入眶下管过深使药液渗入眶内,或在眶下管内刺破血管后出血,使眶内压升高,出现复视、眼球突出、视力障碍及眼球疼痛等。
(三)上颌神经阻滞
1、操作方法:侧入路穿刺法。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穿刺点在颧弓中点下方凹陷处,用7~8cm长,22G带芯穿刺针,并带可移动标志。穿刺针垂直刺入约4~4.5cm,达蝶骨翼突外板,此时将标志放置距皮肤1cm处。将针退至皮下,改变穿刺针方向指向同侧瞳孔方向进针,针尖达翼腭窝,即可得到向上牙龈部、上唇、颊部的异感或放散痛,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经 15~20分钟证实有效后,注入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5ml。
2、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2支痛,疼痛范围广以及经眶下神经阻滞无效者;蝶腭神经痛;继发性神经痛及上颌、齿部术后痛。
3、并发症
(1)出血、血肿
上颌神经阻滞较容易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和血肿。一般一周可吸收。血肿可以给予冰敷。(2)视力障碍。
(3)复视
阻滞了动眼神经或展神经。
(4)面神经麻痹
局麻药阻滞面神经颞支可引起闭眼障碍。
(5)乙醇三叉神经炎
临床表现为阻滞后出现前所未有的持续性灼热痛。可以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6)三叉神经全支阻滞
药液经卵圆孔进入半月节,可发生三支都被阻滞。
(四)颏神经阻滞
1、操作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头转向健侧。穿刺点位于颏孔外侧0.5cm、头侧0.5cm处。用左手食指找到第2双尖牙,向下滑动即可触到颏孔。用4cm长22G 穿刺针,向下方刺进,刺及颏神经时出现下唇部异感,再向孔内进针0.5cm,充分抽吸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3~0.5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阻滞效果出现15~20分钟后注射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3~0.5ml。
2、适应证
适用于三叉神经第3支痛且局限于颏部、下唇及其附近粘膜者;其他继发性神经痛。
3、并发症
并发症少见,可有穿刺局部出血,拔针后压迫数分钟可防止出血及肿胀。
(五)下颌神经阻滞
1、下颌神经阻滞(mandibular nerve block)操作方法
常用口外穿刺法。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穿刺点在颧弓中点下方凹陷处,用7~8cm长,22G带芯穿刺针,并带可移动标志。穿刺针垂直刺入约4~4.5cm,达蝶骨翼突外板,此时将标志放置距皮肤1cm处。将针退至皮下,改变穿刺针方向指向原接触点0.5cm后方及稍向上方刺入5cm左右深度,即可得到向下颌、牙龈部的异感,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经15~20分钟证实有效后,注入无水乙醇或7~10%酚甘油0.5ml。
2、适应证
三叉神经第3支痛,或经颏神经及下牙槽神经阻滞无效者。继发性神经痛及下颌、齿术后痛。
3、并发症
(1)出血
刺破脑膜中动脉或颌动脉可引起出血和颧弓至颞下颌关节部分肿胀。
(2)咽损伤 局麻药注入咽部可感口内苦味,波及中耳可有眩晕,静息数小时后可缓解。(3)面神经麻痹
局麻药阻滞面神经颞支可引起闭眼障碍。
(4)咬肌麻痹
针尖刺至卵圆孔稍下方侵及运动支时可引起咬肌麻痹(5)味觉障碍
针尖偏向下或阻滞鼓索神经时引起味觉障碍。
(6)乙醇三叉神经炎
临床表现为阻滞后出现前所未有的持续性灼热痛。
3(7)三叉神经全支阻滞
药液经卵圆孔进入半月节,可发生三支都被阻滞。
二、面神经阻滞(facial nerve block)
面神经阻滞分为神经干阻滞和末梢支阻滞。我们仅介绍面神经干阻滞。
1、应用解剖
面神经由一个运动根和一个感觉根(中间神经)组成。面神经自脑桥下部外侧出脑,经内耳门进入内耳道,穿过内耳道底部进入面神经管,后经茎孔出颅,面神经穿过腮腺从茎突外侧到达下颌浅面,并分为五个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分别支配面部表情肌、颈阔肌、镫骨肌、二腹肌后腹和茎舌骨肌。感觉根由两部分组成,内脏传入神经(味觉神经)支配舌前2/3及腭部的味蕾,内脏传出神经属副交感神经,其前后纤维支配泪腺、颌下腺、舌下腺分泌。
2、操作方法
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健侧,穿刺点在乳突前方0.5cm处,或下颌角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用22G,5cm长穿刺针,进针方向对向内上方,与正中线成30角,从侧面观,与面部冠状面,沿乳突前壁缓慢进针,刺人深度2.5~4cm,病人可感觉下脸部麻痹,固定穿刺针,注入1~2%利多卡因0.5~1cm。面神经行化学毁损应十分慎重。
3、适应证
面肌痉挛治疗
4、并发症
听力障碍、耳道出血、眼球振颤,眩晕,恶心呕吐等。
三、舌咽神经阻滞(glossopharyngeal nerve block)
舌咽神经阻滞分为口内法和侧颈部法。
1、应用解剖
舌咽神经起自延髓,与迷走神经、副神经一起经颈静脉孔穿出颅腔,及其附着的肌肉向下行走经过颈内动脉和静脉之间,绕过茎突向前下达舌咽部。舌咽神经为混合神经,包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舌咽神经支配舌咽部、鼓室、腮腺。
2、阻滞方法
(1)口内阻滞法
病人取坐位,穿刺点在前腭弓下方,其边缘外侧0.5cm处。穿刺针刺向扁桃体下极后外侧壁,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0.5~1cm。如需行神经毁损者,待判断阻滞效果确切后注入无水酒精或酚甘油。
(2)侧颈部阻滞法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穿刺点在乳突和下颌角连线的中点,用22G、5cm长的穿刺针连接注射器进行穿刺。垂直进针,针尖指向茎突,碰到骨质后稍向茎突前上方刺进约0.5cm。
3、适应证
用于原发或继发性舌咽神经痛。
4、并发症
口内阻滞法的并发症少,侧颈法阻滞的进路与颈动、静脉和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面神经等邻近,因此可发生出血和邻近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故侧颈阻滞法不宜行神经毁损。
第三节 神经节阻滞疗法
一、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
1、应用解剖
由第6、7颈神经节构成的颈部神经节和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有时也包括有第2胸神经节和颈中神经节,大小(1.2~2.5)cm X(0.3~1.0)cm X 0.5cm。星状神经节节前纤维始自T1~10节段,其节后纤维的皮肤分布区域是C3~12节段,而以C6~T5分部最多。
星状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横突前面至第1肋骨颈前面,颈长肌之上,其周围有肺尖、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等。
星状神经节阻滞是向星状神经节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而阻滞支配头、面部、颈部、上肢及胸部的交感神经的方法,利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stellate ganglion block therapy)。注意操作前应检查阻滞部位有无甲状腺肿大,颈部肿瘤,气管切开伤口,放射线照射史,眼睑有无下垂,结膜充血,缩瞳,义眼、视力异常,手部冷热 4 及有无出汗
2、操作方法
病人仰卧位,颈后垫薄枕或不垫枕。头稍后仰,面部向前正方,令病人微张口使紧张的颈部肌肉松弛,术者左手食指或食指、中指尖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并用中指尖下压触及第6颈椎横突或第7颈椎基底部。穿刺点在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或第7颈椎基底部。用3~3.5cm长,7号细针垂直或向尾偏45穿刺,碰骨质为第6或第7颈横突。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8~10ml。如阻滞成功常出现Horner综合征,面、颈及手掌皮肤温度升高,出汗终止等体征。星状神经节不宜用神经破坏药。
3、适应征
(1)支配区域疾病
1)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痛,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幻肢痛。2)头痛、脑血管痉挛、脑血栓、脑梗塞、脱发。3)面部疾病,末梢性面神经麻痹,面部痛。4)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耳聋,耳鸣。
5)上肢疾病
雷诺病、颈肩臂综合征、外伤性颈部综合征、肩周炎、颈椎病、乳房切除后水肿、臂神经痛、多汗症、冻伤。
6)心肺疾病
心肌梗死、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支气管哮喘等。
7)其他
不定陈述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
痛经等。
4、并发症
喉返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中毒,出血,蛛网膜下腔阻滞、高位硬膜外腔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感染,疼痛,硬结等。
二、半月神经节阻滞(gasserian ganglion block)
半月神经节阻滞是将穿刺针穿进卵圆孔,向颅内三叉神经节注入局部麻醉药或神经破坏药。为准确、安全起见,最好在X光引导下进行。
1、操作方法
(1)侧入法
阻滞同下颌神经阻滞(2)前入法
(略)
2、适应症
(1)三叉神经痛全支,经分支阻滞后未能取得满意疗效者。
(2)上颌部恶性肿瘤引起大范围的疼痛
3、并发症
(1)脑神经炎
主要有乙醇扩散引起的。预防:乙醇量限于0.3ml,注射速度约1min。(2)血压升高
针刺卵圆孔引起剧痛,使血压病人血压更高,导致意外。预防:适当深度麻醉、术中唤醒。
(3)脑膜炎:感染引起,注意无菌操作。
(4)角膜炎及角膜溃疡:第1支被阻滞,角膜失去感觉,易损伤导致角膜溃疡。
三、腰交感神经节阻滞(Lumbar sympathetic ganglion block)
利用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疼痛或疾病称为腰交感神经阻滞疗法(Lumbar sympathetic ganglion block)。
1、应用解剖
腹腔神经丛位于第12胸椎及第1腰椎上部,上与胸主动脉神经丛连续,下与肠系膜上及腹主动脉丛相连。腹腔丛位于小网膜及胰的后侧,膈内侧脚及主动脉的前侧左右肾上腺之间,保绕于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周围。此丛有两侧的内脏大、小神经腰上部交感节的分支及右迷走神经腹腔支所组成。从内有左右两个腹腔神经节,自腹腔丛(节)发出分支,随腹主动脉的分支分布于各内脏器。
2、操作方法
腰交感神经阻滞应在影像显示下进行。病人取穿刺侧向上的侧卧位或俯卧位。穿刺点在L2或拟阻滞的腰神经相对应的腰椎棘突上缘,正中旁开6~8cm。采用 5 10~12cm长、21G穿刺针头、针尖斜向上进针,当针尖触及横突后将标板后移2.5~3cm,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方向,使穿刺针经过横突外侧刺向椎体后面,当针尖触及椎体后,再退针少许,然后稍向外侧方向刺进约1cm,至针尖距椎体前缘0.5~1.0cm处停针。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如作破坏性神经阻滞者,在皮肤温度升高20分钟后注入神经破坏药3ml。第3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再向第2腰交感神经节行等量阻滞。
3、适应征
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幻肢痛,外伤性水肿,急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糖尿病性坏死,雷诺病,静脉血栓,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4、并发症 乙醇性神经炎,射精障碍,输尿管损伤,血管损伤。
第四节
神经丛、神经干阻滞疗法
一、枕大、小神经阻滞
枕部神经阻滞包括枕大神经阻滞(larger occipital nerve block)和枕小神经阻滞(lesser occipital nerve block)(一)应用解剖
枕大神经
由第2颈神经后支构成的混合神经,主要为感觉性,小部分为运动性,支配枕部至颅顶部皮肤的知觉。
枕小神经
由第2、3颈神经前支构成的感觉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至皮下,继而上行分布于枕外侧、乳突和耳壳后侧的上部分皮肤。
(二)操作方法
1、枕大神经阻滞
病人取坐位,头轻度前屈。对体弱病人,为预防脑缺血可采取俯卧位。
刺入点是枕外隆突中点外侧2.05cm的上项线上,如能触及枕动脉搏动侧由其内侧刺入。垂直进针至触及颅骨后,回抽无血,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2~3ml。
2、枕小神经阻滞
进针点位于枕大神经点外侧2.5cm处的上项线上,此处常有压痛点,垂直刺至骨膜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2~3ml
(三)适应征
枕后区各种疼痛,紧张性头痛,外伤性颈部综合征,颈椎病性枕部痛。
(四)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般无严重并发症,因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阻滞后压迫数分钟。
二、颈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cervical somatic nerve block)利用颈椎旁神经阻滞消除疼痛或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颈椎旁阻滞疗法()。颈椎旁阻滞有侧入路法和后入路法两种。
1、应用解剖
颈神经共有8对,颈椎旁神经阻滞主要阻滞C2~6脊神经。颈椎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椎旁神经阻滞时药液较容易扩散入椎间孔;横突较宽,脊神经根经过横突结节间沟。横突后结节较粗大、表浅,侧入路穿刺容易触及。
2、操作方法
(1)颈侧入路法
病人取健侧卧或仰卧,头转向健侧,颈后垫薄枕。确定C3~7横突后结节。在拟阻滞的颈脊神经相应的颈椎横突处为穿刺点。用3cm长,22G阻滞针穿刺。针尖向内、向尾端进针,一般刺入1.5~2.5cm,可触及横突或出现异感时停针,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2)颈后入路法
病人健侧卧位或俯卧位,确定拟阻滞的颈脊神经的颈椎棘突,用22G、6cm长阻滞针,距棘突3cm外侧为进针点,稍向内侧进针达关节突,后拔针至皮下,再将针稍移向外侧入1.5cm处, 当病人出现异感时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镇痛液,每点3~5ml。
3、适应征 主要用于颈椎病、落枕疼痛的治疗。
4、并发症
主要为误人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喉返神经、膈神经或星状神经节,出现相应的症状;误入血管可以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应。
三、肩胛上神经阻滞(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肩胛上神经来源于颈4、5、6脊神经,是臂丛神经的分支,通过肩胛切迹至冈上窝,支配冈上肌、冈下肌、肩关节及其周围的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活动。
2、操作方法: 病人坐位,双臂自然下垂,双手置于膝上,头略屈。在肩胛冈上由肩峰至肩胛骨内缘,画一连线,在此连线中点再画一条与脊柱纵线的平行线,在其外上角等分线上2.5厘米处为进针点。用6cm长、22G的阻滞针与皮肤垂直方向刺入4~5cm,达肩胛上切迹,有异感更好。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5~8ml。
3、适应证
肩周炎、外伤后肩关节痛、颈5为中心的带状疱疹痛及癌性肱骨头转移痛的治疗。
4、并发症
气胸、出血、肩胛上神经损伤等。
四、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T1~12脊神经的前支为肋间神经。与同名动静脉按肋间静脉—动脉---神经的排列一起行走于相应肋骨下缘,到胸前和腹部。肋间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和交感神经纤维。
2、操作方法
(1)在肋骨角线以后的肋间神经阻滞采取俯卧位。肋骨角连线在背部为斜线,第2肋的肋角距棘突6厘米,第10肋则为10厘米,第11、12肋无肋角,1~4肋因肩胛骨覆盖了肋骨角只能胸椎旁阻滞。
(2)在肋骨角线及腋后线处阻滞者取侧卧位,阻滞侧臂举向上方,使肩胛移向外上方;
(3)施行腋前线及锁骨中线处阻滞时病人取仰卧位。
采用5cm长、22G针头,在肋骨下缘稍上方垂直进针,直达肋骨外侧面,后将针尖轻轻移至肋骨下缘,再进针约0.3cm,回抽无血、无气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
3、适应征
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肋骨骨折疼痛及胸部或腹部手术后疼痛治疗、鉴别腹部疼痛是否来自内脏或腹壁等。
4、并发症
气胸、血气胸、乙醇性神经炎。
五、胸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thoracic somatic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胸神经共有12对,即T1-12。第1胸神经从第1、第2胸椎椎间孔发出,经过横突之间分为前、后支,后支支配背上部皮肤,前支分出一个交通支,后向侧方行走,成为肋间神经。胸椎棘突向下倾斜角度大,第6胸椎棘突尖相当于第7胸椎横突水平,其余类推。
2、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位,胸前垫枕。找到所需阻滞位置的上一位胸椎棘突,在其向患侧旁开约3CM,作标记点。2)、常规消毒、铺巾。3)、标记点局麻后,用9号腰穿针,在标记点进针,开始进针方向稍偏向内侧(中线),触及椎板或横突根部后,退针至皮下,改变进针方向较开始进针方向稍向外、向下,缓慢进针,滑过后椎旁或横突根部时,接一留少许空气的空注射器,再次缓慢进针,穿过横突间韧带至阻力消失即可(此时,患者可有放散痛或异感)。4)、回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后,注入所需的局麻药(一般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5~8ml)。
3、适应征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胸腹部手术后疼痛治疗,鉴别胸腹部疼痛是内脏痛还是胸壁病变痛。
4、并发症
气胸、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药中毒。
六、腰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lumbar somatic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腰神经包括L1~5共5对脊神经组成。腰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支,后支支配下腰部肌肉和皮肤。L1~4前支与T12一起组成腰丛。
2、操作方法
1)、患者俯卧位,腹部垫枕。找到所需阻滞位置的腰椎椎棘突,在其向患侧旁开约3~4CM,作标记点。2)、常规消毒、铺巾。
3)、标记点局麻后,用9号腰穿针,在标记点进针,开始进针方向稍偏向内侧(中线),触及椎板或横突根部后,退针至皮下,改变进针方向较开始进针方向稍向外、向下,缓慢进针,滑过后椎旁或横突根部时,接一留少许空气的空注射器,再次缓慢进针,穿过横突间韧带至阻力消失即可(此时,患者可有放散痛或异感)。
4)、回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后,注入所需的局麻药(一般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5~8ml)。
3、适应征
腰部局限性疼痛、腰间盘突出症疼痛、判断腰痛的神经被侵犯的部位。
4、并发症
局麻药中毒、蛛网膜下腔阻滞。
七、坐骨神经阻滞(sciatic nerve block)
1、应用解剖
坐骨神经由L4、5及S1~3脊神经前支构成,在梨状肌之下穿出坐骨大孔,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行走,分布于大腿后面,并分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2、操作方法
坐骨神经阻滞一般取后方入路法。病人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患侧髋、膝关节略屈曲,进针点位于髂后上棘与股骨粗隆连线中点的垂直下方3cm,用8~10cm长、22G阻滞针,垂直刺人5~8cm一边进针一边寻找异感,当出现向小腿放散痛时停止进针,回抽无血后注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10~20ml。
3、适应征
梨状肌综合症,坐骨神经痛,下肢末梢血运障碍引起的疼痛。
4、并发症
神经损伤,出血,局部麻醉药中毒。
第五节 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一、神经刺激器定位的原理
神经刺激器发生电流脉冲通过穿刺针刺激针尖附近神经干时,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群将产生有节律的收缩运动。根据产生肌群收缩的幅度和脉冲电流的大小判断针尖距神经干的距离远近。一般认为0.3mA左右能产生最大幅度的颤搐时,针尖已经接近神经。
二、神经刺激定位技术的优点
1、与盲探神经阻滞比较,定位更准确,提高神经阻滞效果。
2、减少神经的损伤。
3、能适当镇静下操作,减少不适。适宜小儿、昏迷患者的神经阻滞操作。
4、可在表述不清的患者应用。
三、神经刺激器定位的临床应用
1、临床麻醉
腰丛、臂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2、神经阻滞疼痛治疗
准确定位神经,提高治疗效果。
四、神经刺激器定位仍存在的问题
1、无法完全避免神经损伤
2、有报道电流刺激无法引出神经-肌肉反应
3、神经-肌肉运动反应可能导致病人不适,尤其是某些骨折病人
4、解剖变异病人定位较为困难
5、安装心脏起搏器病人相对禁忌
第六节 硬膜外腔阻滞疗法(epidural block)Epidural block 指将局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通过暂时阻滞脊神经根的传导。包括颈、胸、腰段硬膜外阻滞、骶管阻滞(caudal block)。将硬膜外阻滞用于疼痛治疗为目的,称之为硬膜外阻滞疗法。
一、硬膜外腔解剖简述
硬膜外腔分为前间隙、后间隙及侧间隙,前间隙较窄,后间隙较宽。颈段硬膜外间隙狭窄,穿刺时要小心慎重。
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根分为前根和后根,经硬膜外腔出椎间孔,合成脊神经。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又分出前支、后支和脊膜支。
在应用硬膜外阻滞疗法时应 准确判断支配疼痛部位或病灶部位的体神经和交感神经阶段。
二、硬膜外腔阻滞
(一)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分为单次阻滞,连续阻滞。体位---俯卧位或侧卧位,体表标志—棘突。操作时刺过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时有阻力消失感,负压现象。试验:注入2%利多卡因2~3ml,观察5—10min,无蛛网膜下腔麻醉和注入血管征象后,可注入低浓度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穿刺定位:根据病变区域的神经支配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穿刺,但对于晚期癌痛行硬膜外吗啡镇痛时,可不受疼痛部位的限制,一般可行腰段间隙穿刺。特别注意:操作前要开放静脉,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
(二)常用药物
1、局部麻醉药
在疼痛治疗时局麻药的浓度和用量要适当减小。
2、糖皮质激素类药
可单独应用或和与局麻药混合注入。产生消炎作用。
3、B族维生素
加入局麻药注射,如;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作用。
4、神经破坏药
行选择性神经破坏时用。50%酒精或3~5%酚甘油。可控性差,一般不用。
(三)适应症
1、手术后镇痛
2、晚期癌痛
3、部位性疼痛
(四)并发症
主要有 硬膜、蛛网膜穿破、全脊髓麻醉、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低血压、硬外血肿、感染等。
第七节 骶管阻滞疗法(caudal nerve block theraphy)
(一)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单次阻滞,连续骶管阻滞。体位---俯卧位或侧卧位,体表标志--骶角、骶裂孔。操作时刺过骶尾韧带时有阻力消失感,注入少量气体或生理盐水无阻力、无皮下气肿、水肿,9 表明针到达骶管。试验:注入2%利多卡因2~3ml,观察5—10min,无蛛网膜下腔麻醉和注入血管征象后,可注入低浓度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
(二)适应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会阴痛,肛门疼痛及肛门、会阴部手术后镇痛。
(三)并发症 局麻药中毒反应。
第八节 蛛网膜下腔阻滞疗法(subarachnoidal block theraphy)蛛网膜下腔阻滞疗法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断神经根传导,达到止痛和治疗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是神经破坏药,如7~10%酚甘油0.5ml,缓慢推注(30秒~1分钟注入0.1ml)。注药后保持体位30分钟。
1、操作时穿刺部位和体位
穿刺间隙一般选择腰2、3或腰3、4间隙。根据需要调节阻滞平面。用重比重药液时采取患侧在下的45度半仰卧位。
特别注意:操作前要开放静脉,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
2、适应征
胸、上腹部癌性疼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3、并发症
血压下降,神经根、脊髓损伤、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上、下肢运动障碍,脊髓动脉损伤。
第九节 痛点注射
一、肩背部痛点注射
痛点又称板机点(trigger points),触发点,是病人体表疼痛最敏感,最激烈的部位,有明显压痛。常常是引发疼痛根源所在或引起疼痛的重要环节。
1、常见痛点
肩部喙突、肱骨大、小结节、结节间沟、冈上、下窝、斜方肌顶点、肩胛提肌止点、三角肌、大、小菱形肌、肩峰上、下滑囊、三角肌下滑囊。
2、操作方法 痛点作标记,病人骑跨坐位,双臂置于椅靠背,头前屈,额部靠在双臂上。常规皮肤消毒,取5cm5号长头针,垂直皮肤进入,达病变处,回抽无血、气,然后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cm。
3、适应证
肩背部肌筋膜综合症、颈肩综合症、肩周炎。
4、注意事项
位于肩背部的痛点阻滞时进针深度不宜过深,以避免气胸。
二、肘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肱骨内、外上髁,肱桡滑囊,尺骨鹰嘴。
2、操作方法
病人坐位,上臂置于治疗床上。屈肘90,使桡侧腕伸肌前移,前臂置于中立位,肱骨外上髁显露清楚;屈肘外展90做旋后动作使能明显触摸到肱骨内上髁。在痛点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取3cm长5号针头,进针达内上课处,抵及骨质,然后退针2~3mm,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其他痛点阻滞同内上髁注射方法。
3、适应症
肱骨内上髁损伤或炎症,肱骨外上髁损伤或炎症。
4、注意事项
定点应准确无误,避免损伤神经和误入血管。
三、腕及手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尺骨茎突,各指伸、屈肌腱鞘。
2、操作方法
根据痛点,手中间位或掌面向上、下置于治疗台或床旁(卧位时)。寻找病变处痛点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用7号3cm针穿刺。根据不同部位,进针0.5~1cm,每点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2~5ml。
3、适应证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腱鞘囊肿、腕周围韧带损伤,腕、手部扭伤。
4、注意事项 避免损伤神经、腱鞘和误入血管。
四、腰骶臀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双脊肋角,双L3横突,腰骶棘突、棘间,椎旁小关节,髂腰角,髂后上棘,臀上肌、臀中肌,坐骨结节下滑囊,尾骨等。
2、操作方法
病人取俯卧位,腹下垫薄枕。将腰、骶、臀部痛点找出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取5号或7号8cm长注射针,垂直皮肤进针,针达病变部位时,病人出现酸、胀、重的感觉,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每点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
3、适应症 腰、骶、臀部肌筋膜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脊神经后支卡压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棘突过敏,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等。
4、注意事项
L3横突痛点阻滞时避免进针过深;作棘间、黄韧带和椎旁小关节阻滞时避免误入蛛网膜下腔。
五、膝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胫骨内、外上髁及前缘、双膝眼,内、外侧韧带及关节缝,膑下滑囊,膝后侧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止点,腘窝滑囊等。
2、操作坊法
病人仰卧(膝前)或俯卧位(膝后)。膝前痛点阻滞:腘窝处垫薄枕,膝关节屈曲15~30,定点作标记;膝后痛点阻滞将下肢伸直,确定痛点并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用5号5cm长穿刺针,垂直皮肤进针,到位后回抽无血,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
注意事项
定位准确,避免损伤血管、神经,避免药物误入血管。
六、踝足部痛点注射
1、常见痛点 距下关节、跟腱、跟骨滑囊、跟骨前沿等。
2、操作方法
根据痛点部位,病人仰卧或俯卧,确定痛点并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用3cm长6号注射针,与皮肤垂直进针,到达病变部位后,回抽无血,注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镇痛液3~5ml,然后轻轻按摩,使药液扩散。
3、适应证 踝足部痛点阻滞适用于跟痛症、跟骨骨刺。
4、注意事项
避免损伤肌腱和药物误入血管。
第二篇:麻醉科开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主题培训
麻醉科开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主题培训
4月16日上午9:00,耶鲁纽黑文医院李金蕾教授莅临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在麻醉科示教室开展workshop教学。该教学从PPT讲座与在模特身上的分组示范操作两方面展开,用超声技术对神经及毗邻结构进行可视化,对靶神经进行精确定位,使得麻醉医生对区域神经阻滞更加精准,同时,就如何根据手术与个体不同的需要调整药物的浓度与剂量进行分析。此次培训过程为期四天,这期间李金蕾教授入手术室进行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的现场教学,对学员进行手把手指导,从如何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采集图像显影的方法,B超的平面内技术与平面外技术,以及椎盘盲打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娴熟的演示与精炼的讲解。
李金蕾教授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以及与麻醉科教授与学员们的互动讨论,使学员们对于神经阻滞的操作技巧、所遇问题及应对策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神经阻滞的运用,减少术中全麻用药量,降低全麻并发症,使术中患者更舒适,术后患者恢复更快,从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李金蕾,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继在布法罗BUFFALO大学取得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博士学位之后赴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医学院毕业之后成功地进入耶鲁系统,历经住院医师培训,区域麻醉阻滞和急性疼痛医学专科培训,之后留校任教。现任耶鲁大学医院麻醉系主治医师,区域麻醉阻滞和急性疼痛专科培训副主任和教育主任。李金蕾博士同时兼任美国纽约局部麻醉学院常驻讲师,美国华人麻醉协会区域麻醉阻滞和急性疼痛医学负责人。她的科研和临床兴趣是局部麻醉药佐剂,抗凝剂和区域神经阻滞及椎旁麻醉。李金蕾博士参与多篇原创文章和书籍章节发表,致力于局麻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多次在国内国际麻醉和骨科会议上交流,应邀演讲,包括中国麻醉学会年会和世界骨科大会等等。李金蕾博士应邀在美洲,亚洲及欧洲各地举办超声指导引导下的区域麻醉阻滞和急性疼痛专科培训班包括美国麻醉学会年会,及中国多家顶级教学医院。
第三篇:神经调节教案
神经调节教案
神经调节教案1
一、教学设计思想
《神经调节》一节是生物第四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反射弧完成反射的过程、神经细胞内部兴奋的传导及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等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处理不好则枯燥无味,学生既没有兴趣,又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熟读教材内容后,感觉本节课最关键的问题是兴奋的本质,因为这是研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基础。但教材中只说明了兴奋是一种快速的电位变化,而对这种电位变化产生的机理却只字未提。事实上,根据经验,这一结论在完全不了解机理的情况下是很难记住的。而我认为这样一个内容恰恰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好机会。于是,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就成了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
所以,我认真阅读了陈守良老师编写的《动物生理学》中关于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章,也许是陈守良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发了我,我发现如果将这部分内容适当简化处理,抽离出主线,再配以形象的描述,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于是,大致的教学思路基本形成,而这个思路就是按照历对生物电现象的研究过程展开的。而且,板书的设计力求明确简练,将最重要的结论留给学生,以便于将来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的分析,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补充神经生理的一些研究方法,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2.过程与方法
体验设计实验的要点;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能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家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充满艰辛、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兴奋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前面学习了体液调节,但体液调节速度较慢,某些活动需要快速反应,如针扎指尖,必须要有一种快速准确的调节方式,这就是神经调节,即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调节,它可以使体内的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整体,并使我们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从而适应环境。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并讨论。
2.反射和反射弧
教师活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简单反射叫非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是条件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请学生描述缩手反射的过程,引出兴奋一词。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描述缩手反射全过程。
3.兴奋的本质
教师活动: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兴奋怎样传到呢?介绍神经细胞的特点和神经纤维的'概念。兴奋就是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好像电流沿着导线传导,因此人们怀疑这是一种电活动。介绍测量神经纤维电位变化的经典实验。证明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小组讨论实验。
4.平静时电位差形成的离子基础
教师活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是怎样产生的呢?与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分布有关。展示表格,发现膜内外存在着巨大的离子浓度差。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内的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扩散到膜外,就会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讨论平静时电位差的形成机制。
5.兴奋时的电位变化和离子基础
教师活动:兴奋时细胞膜会发生一种快速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这种快速的电位变化就代表着发生了兴奋。离子基础是由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而导致钠离子大量进入细胞而造成的。恢复平静状态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钾离子扩散出去实现的。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讨论兴奋时电位变化的机制。
6.兴奋的传导
教师活动:兴奋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有电位差,从而形成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也发生了电位变化,说明兴奋传导至该处,而已兴奋部位又不断恢复原先的电位。兴奋就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的方式迅速向前传导的。
学生活动:思考兴奋传导的机理,并绘图表示。
7.总结
兴奋的本质是一种电位变化,兴奋的传导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五、教学反思
1.利用科学史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讲授科学史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其次要考虑教师对该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讲授技巧。科学史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堂,使课程拥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这种不断探索跟揭秘的过程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这比用其他手段获得学生的关注更容易。
2.整节课是用一个个问题串起来的。我所教授的是普通班的学生,因此问题的设置很费心思,且需要尝试修正。合适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思考,不能过难,而且要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力争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白最终的结论如何得出。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于本班的学生,因此这将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3.整堂课并没有开展全班大规模的活动或分组讨论,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进行的只是头脑中的探究。这种探究方式并不是最理想的,但可能是最符合现状的。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繁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只能尽自己的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的收获。
4.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较好,能够将结论较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这得益于图片和动画,更关键的是理解了这个结论的得出过程。
5.板书是这节课的缺憾,对知识的总结归纳不够细致,有些随意,还需改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综合性的学科,对本节课的设计就是想充分体现这一点。对实验的分析推理过程其实是在模拟学生将来从事科研的过程,物理学的应用也是让学生体验其他学科在生命科学研究上的作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每天学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在为将来打基础,让他们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获得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重要,而创造知识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我们应该尽可能帮助他们,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职责。
神经调节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总结得出反射的概念;
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能力目标】
小组独立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得出反射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的完成,学生能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难点】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什么是反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例导入。老师:同学们,大家先来回想一下,当我们的手指碰到一个铁钉时,你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同学:我会快速的缩手,然后手指会感到疼痛。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呢?大家再来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时,总是东倒西歪,身体总是和大脑闹别扭,最终大家又是怎么样学会的呢?
同学:练习了很多次。
老师:同学们都特别能够坚持。大家来看下我们上面提出的这两个例子,启发大家得出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提出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二)新课讲授
1、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反射呢?组织学生完成膝跳反射实验。
(1)分组实验,同桌两人为一组。老师讲述试验规则:两人轮换进行实验,其中一位同学作为受试者坐在凳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很自然的搭在这条腿上。另一位同学用手掌内测的边缘,迅速叩击一下受试同学上面那条腿膝盖下面的韧带,同时观察这条腿有什么反应。(如果同学不是很清楚的话,请班长配合老师完成实验,给同学们做示范)
(2)接下来组织同学开始实验。在同学实验的过程中下台进行具体的指导,观察同学们基本完成实验后,请第二小组汇报观察的实验结果,别的小组进行补充。得出实验现象小腿会突然抬起,接着提出问题,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预设有的同学回答不受大脑的控制,受脊髓的控制。对于同学的这种回答,首先肯定小腿的抬起受脊髓的控制,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而感觉受到叩击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接着引导同学思考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膝跳反射的例子,预设同学回答,物体突然出现在眼前会眨眼,在冷的环境中会打哆嗦等等。接着提问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上面提到的例子得出反射的概念呢?同学回答及老师总结得出反射的概念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提出反射的一种分类方式,分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提问学生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吗?预设有学生尝试得出简单反射受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控制;复杂反射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控制。老师肯定学生的答案并总结。
接着引导同学分别举出一些在生活中见到的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例子。同学们纷纷说出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属于简单反射,自行车的学习、望梅止渴、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后就会躲避等属于复杂反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们说出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邀请某些同学向大家分享。之后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概念;膝跳反射的实验操作;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四)作业布置
第95页练习题1、2、3。
四、板书设计
神经调节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目标解析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
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的传导
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
神经调节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课时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板书〕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缩手反射
膝跳反射
非条件发射哈欠反射
反射的种类惊弓之鸟
条件发射谈虎色变
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答〕略。
〔板书〕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探究与交流】:
突触中传递的递质中有一种是兴奋性递质叫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后,很快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被破坏。结果动物会怎样呢?
【课外实践】: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了在神经细胞之间某种信号的传导,即所谓的“慢突触传递”。这些发现对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信号传导中的紊乱如何引发神经或精神疾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人们研制出了治疗帕金森综合症以及其他抗精神疾病的药物。请你收集相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板书〕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板书〕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思考与讨论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旁栏思考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神经调节教案5
第九章 神经调节
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教学目的:
1.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
2.应用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的知识,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
3.学会膝跳反射实验。
教学重点:
1.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 反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神经元的功能和分布。
2. 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
教具准备:
1. 神经系统的组成的挂图。
2. 神经元模式图的挂图。
3. 中枢神经系统灰质、白质的挂图。
4.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挂图。
5. 反射弧的模式图的挂图。
教学分析: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然后由学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出本章课题,并且引出第一节的 1 系统整体的挂图和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剖面图来讲述。首先,要讲清楚灰 质和白质的概念,因为不论脊髓和脑的结构多么复杂,而它们都是由灰质和 白质构成的,其次,要讲清楚神经中枢和神经节的概念。最后可以列表进行综合性小结,以理顺名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通过综合性小结应该使学生明确:从结构上看,神经中枢和神经节都是由一些同功能 神经元细胞体形成的;但是从分布的位臵看,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灰质里,神经节则位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 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教学,首先要组织学生做好膝跳反射实验。实验后应该让学生来回答实验指导中的讨论题。在此基础上,列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见到的 反射活动,最后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在反射的概念明 确以后要运用反射弧模式图和膝跳反射图解,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反射弧是指 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传导反途经的结构。它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同时指出,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 基础。
通过本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几个问题:
①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系 统牟区别和关系
②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部分,而传入神经末梢又可以叫感觉神经末梢
③效应器是传出(也叫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神经调节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功能;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2.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神经元的类型及其分布。
3.掌握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学会做膝跳反射实验。
说明:本章是继人体组成概况、运动功能、运输功能、营养功能、呼吸功能等前序课程之后的教学内容。核心问题:神经调节功能是怎样发生的?以此统领各节教学。基本目的是对人体机能整体性的实现形成科学的、具体的认识。为此必须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结构。本节的教学内容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如何实现的?为此确定上述目标。
目标1.即要求理解机体各部分活动的协调统一以及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就是调节功能的意义和表现;在认识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神经调节的基本理解
目标2.是实现目标1.与目标3.的必要知识基础;
目标3.是理解神经调节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另外,不能认为“目标”只是对知识结构提出要求,因为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此必须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而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对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才可能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师生的互动等都必须采用教与学的适宜方法,必须体现对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并使知识掌握与思想观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互相包容。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神经元的功能与分布;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关于神经元的功能,教材中的表述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显然,“刺激”是指什么?“兴奋”又是什么?兴奋怎么传导?“冲动”又是怎么回事?由于这些概念在教材中缺少直观材料,学生的认识难以具体化,也就必然难以形成抽象的概念。对于神经元的分布,由于脑脊髓、神经等的结构了解还很少,对灰质、白质、神经节等也需要认识的直观性,所以难于较明确地把神经元的分布情况与相应结构一一对位。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基本结构的认识,教材中虽有膝跳反射活动的直观内容及反射弧模式结构的简要说明,但具体反射的实例介绍不多,更没有对反射与具体的调节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因此能概括地认识到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是较困难的。
突破难点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教材的直观。具体地讲,可以通过对反射实例的直观、反射弧构成及神经元联系模型的直观等手段,创立教学的客观认识条件,并注意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只有使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具体认识,才可能实现有关的教学目标要求。
2.重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结构。
分析:理解神经调节的功能,必须先建立起“反射”的认识;理解反射过程的实现,必须掌握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及其神经元的联系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神经元的认识,则是理解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所以,上述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即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首先要注意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注意及时从直观材料中抽提出概念并使概念具体化。具体讲,需要从神经调节的简单实例中分析调节的具体作用,归纳过程和规律,建立反射概念;从对于神经系统组成及神经元模式结构的直观材料的观察出发,突出结构特点的分析,重点讲解神经元的功能;从具体反射实例出发,观察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模式图,建立反射弧的认识。
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参考课时为2课时。
教学媒体:
神经系统挂图,神经元模式图,反射弧模式图,以及反射弧的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神经调节的作用→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已知认识——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各有其特殊功能活动——出发,提出:在整体活动中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出对神经调节基本作用的'认识:
要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两幅插图(图Ⅳ—64、65),边看边想:图中表现了什么情景?
请学生发言,教师插以适当交谈引导之。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语句,如:运动中出汗,说明身体产热和散热多了;呼吸加强,说明体内利用O2和产生CO2多了……等等。总结归纳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各种活动具有协调性和适应性的结论。
教师提出,人体为什么能够实现这种协调与适应呢?这是机体具有调节功能的结果,而神经调节就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从而引出本章节课题,并明确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作用是:使体内各部分活动相配合,使机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
2.初步建立“反射”的概念:
教师提出,神经调节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实现的?然后可举例描述发生神经调节的现象,或请某些同学来配合,实际表现一下调节现象。例如“针刺—缩手”的反应,或者是“立正—前倾失去平衡—平衡调整动作”的反应过程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神经调节现象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表现上可解释为:反应发生及时而迅速;反应动作准确而有效;反应过程规律而稳定。)这同调节作用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教师可以提出,由于神经调节的这样一些特点,人们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意思是说,当机体感受一定刺激后,会在体内沿一定结构传送信息,然后产生一定反应。其实,机体能够将某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可以在体内传送的信息,并发出反应指令的,正是神经系统。
3.了解神经系统组成的概况:
教师出示神经系统挂图(也可同时出示神经系统模型,直观效果会更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先后介绍: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然后指出,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请学生观察并思考,神经系统的整体结构形态可能是怎样适合完成信息传送与调节作用的?由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总结:周围神经系统犹如通讯线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之间建立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则好像信息处理中心,集中于中央部位。
教师提出,神经系统具体是怎样实现调节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也就是神经细胞。
4.认识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复习第一章学习中应有的神经组织和神经细胞的知识:神经细胞形态结构特点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送信息,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形态神经元图:脑脊神经节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小脑浦肯野氏神经元、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等。请学生观察、比较,并对照教材中图Ⅳ—67,指出神经元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它传送的一种信息形式,实为一种生物电现象。兴奋若沿神经元传导,就叫做冲动。在体内,神经元上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确定的:有的突起将冲动传向胞体,称之为树突;有的突起将冲动传离胞体,称之为轴突。一个神经元常有许多树突,而由胞体发出的轴突则只有一个。
教师做如上讲解时要同时配合适当的板图,用“→”在板图上表示冲动传导方向,并注示树突与轴突。
接着请学生再观察图Ⅳ-67,先后讲解髓鞘、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等概念。
然后指出,神经元发生兴奋是缘于受到某种形式作用。凡是能引发神经元兴奋的作用因素都叫做刺激。
最后教师提出,根据前面对于“反射”的理解和对神经系统结构的认识,要同学们讨论:使用神经元、树突、轴突、末梢、兴奋、冲动刺激、反应等概念,设想一个反射发生时,信息会怎样在神经系统内传送?并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表述时有关概念使用是否得当,并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设想的整体思路可不做具体评价,但要适当、充分地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为下一课教学作好认识上的过渡准备。
【板书设计】
三、第二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神经元的分布→膝跳反射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反射弧与反射方式。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上一课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出发,同学们可以设想:在反射发生时,参与反射的各个神经元必然在神经系统内构成一定的分布和联系,才能保证调节信息被迅速、准确、稳定地处理和传送。那么,神经元是怎样分布、又是如何联系的呢?
引出本课学习的题目。
2.了解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概况:
教师出示神经系统整体组成图、神经结构及神经节结构图、脑与脊髓剖面图,先后介绍神经、神经节、灰质、白质(传导束)的结构概念。使学生了解: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节、突起分布在神经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灰质中、突起主要分布在白质内。然后提出,神经元的如此安排,在发生反射时它们又是怎样联络、怎样规律地传送调节信息呢?下面我们就从一个具体的反射形式上来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
3.做膝跳反射实验:
教师可先请一位同学前来配合,由学生做被试者,教师做实验者。由教师将实验方法、现象演示给同学们看,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操作与被试者的反应动作。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谈谈观察的情况:怎样扣?扣在哪儿?如何反应?
再由同学之间两人一组互相做一下膝跳反射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引出本反射实验的操作。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首先分析本反射的刺激与反应方式的确定性:刺激是要快速地叩击膝盖下位韧带,使之受到突然牵拉,缓慢的作用是不能引出膝跳反应的;反应是小腿突然跳起,也就是刺激之后随即发生的伸膝关节动作。反应可重复。
然后分析本反射的适应意义:通常肌腱、肌肉受到突然牵拉的作用而引起相应的肌肉收缩,是对维持身体姿势或身体平衡有利的。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教材中图Ⅳ—70,或由教师出示膝跳反射反射弧模式图。明确:接受刺激并能引起产生兴奋的结构叫感受器;能将兴奋传向中枢的神经结构叫感觉神经或传入神经;能接受特定的传入兴奋并发出相应神经冲动的中枢结构叫神经中枢;将神经中枢发出的冲动传达到反应部位的神经结构叫运动神经,或传出神经;在传出神经控制下发生反应的结构叫做效应器。膝跳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及其肌腱内;效应器为股四头肌本身;感觉神经的神经元(称感觉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轴突从后边进入脊髓(或说沿脊神经后根—在图示中注明—进入脊髓);运动神经的神经元(称运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灰质前角,在此感觉神经元轴突末端与运动神经元树突联系,将信号传送给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由脊髓灰质前角发出后直达效应器——股四头肌,控制其收缩活动。
5.建立反射弧的一般认识:
通过前述分析,教师可以指出,各种反射的完成都是通过五个相应结构及其联系来实现的,这就是“反射弧”,即反射的结构基础。
比较教材的图Ⅳ—69、70,可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反射弧其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在中枢直接联系,复杂的反射弧在神经中枢内还可以通过一级乃至多级神经元的联系才能将信号从感觉神经元传到运动神经元。这些联系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中介神经元统称为中间神经元。
最后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中“动动脑”(第80页)的三个问题,从学生的发言中检查对于反射与反射弧的理解和掌握的认识程度。
神经调节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二)新课学习: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1、神经元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课时 )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 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脊髓和脑 脑 :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 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神经调节教案8
高中生物第一册(必修)学案
第25课时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知识精华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与应激性的区别)
⑴种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⑵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神经调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⑴结构:细胞体,突起(+髓鞘→神经纤维→神经)
⑵功能:
①产生兴奋
②传导兴奋:基本形式——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特点:双向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兴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特点:单向传递
题例领悟
例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解析:完成一个反射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传出神经受损、其他正常,则表现出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不能运动,但感觉仍然存在。答案:b。
例2下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解析:组成一个反射弧的神经元主要有三类: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者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突触的结构由轴突与细胞体、树突接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导,即突触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单向性。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双向)和在神经元之间(单向)的传导情况。答案: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见到话梅就分泌唾液b.手一碰到火就缩回来
c.婴儿一出生就会吮奶d.人遇见强光就会闭眼
2.当一个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针刺大腿,该伤者()
a.产生缩腿反射并感到疼痛b.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c.不产生缩腿反射能感到疼痛d.不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
3.下图是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二、简答题: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代表传出神经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d.s代表感受器
⑵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⑶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刺激ⅲ处,肌肉。
自我评价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c4.b
二、简答题:
5.⑴a⑵c⑶收缩无反应
第四篇: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死亡原因分析(附1例尸裣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一例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临床及尸检资料的分析,对死因认定及相关医疗
纠纷的防范进行了讨论。指出规范的尸体检验对明确死因、解决医患纠纷具有重要作用,尸检前的解剖设计是做好尸检、找到
死因不容忽视环节,规范、科学的死因分析是进行诊疗评价、责任划分、防范医疗纠纷的科学依据。
【关键
词】硬膜外麻醉;麻醉并发症;死亡原因;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61
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4—0266—0
3案例
一、临床资料
女。l8岁。转移性右下腹痛3天就诊,临床诊断急
性阑尾炎。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麻醉穿刺
成功后.(4:40 pm)予2%利多卡因试用量(5 m1),出
现双膝关节疼痛、皮肤红斑而改局麻。手术顺利(5:4
5pm术毕),术后患者呼吸频率减慢至l2次/分,血压
正常,神志尚清,双下肢无主动活动,感觉丧失。术后
半小时双膝关节剧痛。并逐渐加重。术后2小时(晚
8:00 pm)烦躁不安,诉双下肢剧烈疼痛,感胸闷、憋
气、神志清,可回答问题,口唇紫绀,四肢湿冷,喉部痰
鸣音,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率170次/分,bp 105/60
mmhg,呼吸急促,心前区横行带状皮下出血点,范围
约15 em×40 em.压之不褪色。术后近3小时(晚8:pm)患者突然口鼻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神志不
清,心跳、呼吸停止。临床抢救2小时无效,晚10:4
5pm停止抢救。
二、尸体检验
患方认为临床医生对患者麻醉中及术后出现的双膝关节疼痛及术后病情演变未予重视,未及时处
理,造成患者死亡发生。医方要求尸检明确死因。
尸检中未见致死性病变。阑尾为慢性阑尾炎急性
发作,阑尾手术野周围未见明显异常病变。肺严重淤
血、水肿及灶状新鲜出血,透明膜形成。余各脏器组织
除淤血外,未见特异性病变。脑膜血管扩张,未见出血
和炎细胞渗出,未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淤血,大
脑、小脑、脑干组织及脑底动脉未见病变。心肌、传导
系统、冠状动脉均未见明显病变。咽喉、气管未见水肿
及嗜酸粒细胞等渗出。胸腺、肝、脾、肾、肾上腺、胰腺、消化道未见异常病变。
打开椎管,见硬脊膜呈暗蓝色。硬脊膜紧张,触之
有张力及波动感。打开硬脊膜,硬脊膜下腔见暗红色
血性液体,吸出量约l5 ml,以上胸段及圆锥、马尾部
量大,马尾部全部充盈暗红色液体。但未见血凝块。上
颈段软脊膜亦呈暗蓝色。吸出暗红色液体后,脊髓及
神经根呈白色,其中马尾部肿大,软脊膜已破。固定后
圆锥背侧软化,脊髓切面未见异常。镜下:腰段脊髓硬
脊膜灶状血管充血、中性粒细胞渗出和少数小血管腔
内微血栓样物,脊髓实质无损伤和出血病变(见照片
l~4)。
三、辅助检查
心血ige:62.80 iu/ml(参考范围0~120),检出利
多卡因含量8.98 g/ml。
硬脊膜下血性液体:大量红细胞,检出利多卡因
含量7.651.zg/ml。因严重溶血,钾离子浓度无法定量。
四、鉴定意见
患者在阑尾切除手术的硬膜外阻滞麻醉中,出现
硬脊膜损伤、硬脊膜下出血,造成广泛硬脊膜下神经
阻滞,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讨论
【作者简介]张凤芹(1968一),女,北京人,医学学士,副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学及法医临床学的鉴定。rrel:+86—10—68633318
e-mail:zhangfq23@126.com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l2卷(第4期)
一、尸检是明确死因、处理纠纷的焦点
由于本例患者年轻,身体状况良好,阑尾炎病变
不重,临床症状不急,未出现并发症,阑尾切除手术不
复杂,麻醉方式因常规硬膜外麻醉不行而改局麻.手
术顺利。患者术后3小时死亡.死亡进展不突然、不迅
猛,从时间上看与麻醉意外的关联并不密切。临床医
生难以解释死因,患者家属对死亡难以理解和接受.
对手术、术后诊疗处理及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存在很
大意见。因此,医患双方均要求尸体解剖明确死因。尸
体检验就成为明确死亡原因、解决医疗纠纷争议的关
键,做好尸检及死因鉴定的责任重大。
二、解剖设计是尸检的关键
医疗纠纷案件尸体检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尸体检
验,阐明死亡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死亡机制.以从根本
上评价诊疗过程、解决医患双方争议。尸体
检验前充
分了解医患双方的观点,全面了解临床病历资料,做
好尸体解剖前的尸检设计是寻找死因、避免阴性解剖的重要前提,也是为解决医患争议提供证据性资料的关键环节。
根据临床资料及医患双方争议点,分析可能的死
亡原因和相关环节,在规范的系统解剖前提下.明确
解剖重点,制定最佳的解剖程序及步
骤,同时做好必
要的取材,避免疏漏。针对此案,解剖时首先明确手术
质量如何?有无严重并发症或继发病变,行常规系统
规范解剖,排除腹部异常、心、脑、肺等重要生命器官
有无致死性病变?然后,即将解剖重点放在麻醉过程
有无意外、有无药物过敏、有无栓塞性病变等方面。故
应开脊髓腔,取心血、脑脊液进行ige、麻醉药等检
测。
三、死因分析作用突出
硬膜外麻醉穿刺穿破硬脊膜为麻醉穿刺的并发
症之一,麻醉药的使用可出现全脊麻的报道较多.但
发生广泛硬脊膜下麻醉的报道并不多见。[t叫硬膜下间
隙存在于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硬膜穿破发生率为
0.32%一1.23%,blomerg研究试验表明在麻醉穿刺中.
穿刺针容易推开这一潜在间隙而误人硬膜下腔。[31硬
膜下间隙非常小,小剂量的局麻药可造成较广泛的脊
神经传导阻滞,[4.6,7]出现呼吸肌的麻痹、肢体功能障碍
和血流动力学的急骤改变。由于蛛网膜的存在.常用
量的局麻药一般不会进入下腔造成全脊麻。
本例临床资料提示:患者在硬膜外麻醉穿刺后给
试用量局麻药后,出现双膝关节疼痛:手术结束时双
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呼吸频率减慢:术后3小时上述
症状加重;符合广泛神经阻滞的特点。而尸检发现:肺
· 267 ·
严重淤血、水肿及新鲜出血,透明膜形成。全身脏器组
织呈淤血特点。阑尾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阑尾手
术野周围未见明显异常病变。心血中ige值正常。硬脊
膜下腔血性液体,其中检出利多卡因。镜下腰段硬脊
膜灶状血管充血、中性粒细胞渗出和少数小血管腔内
微血栓,呈硬脊膜新鲜损伤特点。尸检结果虽未发现
致死性病变。但提示麻醉穿刺针及局麻药进入硬脊膜
下腔,有发生广泛硬脊膜下神经阻滞的可能。
根据尸体检验结果,结合临床过程,分析死亡发
生机制是明确死因的关键。通过对本例临床、尸检病
理资料综合分析,符合患者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中,麻
醉药物(利多卡因)的进入硬脊膜下腔,发生广泛硬脊
膜下神经阻滞,并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尸检及临床
资料不支持过敏休克致死。亦不符合局麻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根本死因为麻醉意外及救治不当。
四、硬膜外麻醉中医疗风险的防范
本例临床医生对术中、术后患者出现的异常情
况,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分析、正确救治,以致死亡发
生。当发生穿破硬脊膜后,应可以及时发现和补救,即
便已注入局麻药.也能及时发现和采取处理措施,若
不进入蛛网膜下腔.一般不会发生难以救治的结果,对此,临床已有较多的讨论,【3.4'8'9]避免严重后果发生的关键在于呼吸的管理、监测[8,91与救治。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按麻醉要求的注意事
项,加强监测,对术后病人亦不能忽视监测。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临床相关科室应密切协作。手术医生应对
术后病人病情变化注意观察,及时分析处理,做到早
防范,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本例医务人员对给试用剂量局麻药后出现双膝
关节疼痛及术后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双膝关节疼痛
剧烈、呼吸频率减慢等,未能给予重视和必要的会诊
讨论.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麻醉意外没有足够的估
计,术后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重视不够,缺乏处
理,以至死亡发生。同时,也反映出麻醉科医生与手术
医生对患者的症状缺乏交流、沟通,在患者异常病情的分析上存在明显科室分离。
通过综合家属对死亡过程的陈述、临床病历资料
和尸检材料,可以看出,重视做好家属的工作,提高医
生的医疗纠纷防范意识,在医疗事故风险防范中具有
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结
诊疗过程中死亡案件的死因鉴定有几个重要的方面:
1.规范标准的尸体检验在死因鉴定中居于重要
· 268 ·的基础性地位。
2.尸检设计是做好尸体检验的前提和关键。
3.死因分析是解决好医疗争议的重要依据。尽管
尸体检验的病理学所见非常重要,但鉴于病理学自身
局限性,尚需结合死者生前的健康资料,临床病历资
料 发病至死亡发生、发展过程,家属、经治医生的意
见等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应进行临床、病理资料会
诊、讨论,尤其在尸检未发现明确的致死性病变时,应
以尸检为基础,结合各种资料的进行死因分析。
规范死因分类,是分析死亡机制及死亡过程各种
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是对死亡过程的良好再
现,是评价医疗质量,明确医疗责任的重要依据和妥
善处理医疗争议的前提。
4.尸体检验工作可以暴露出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为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明确方向。
参考文献
照片1 硬脊膜呈暗蓝色(大体解剖)
照片3 硬脊膜血管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
(镜下:he染色,放大倍数10×20)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l2卷(第4期)
[1】杨小磊,顾敏,汤程.硬膜外阻滞失败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lj].中国
麻醉与镇痛,2001,4(11):l27
f21 邢学宁,李忠田,王学斌.硬膜外阻滞麻醉严重并发症分析fj].中华
中西医杂志,2003,4(i1)
f31 张文灵.置管硬膜外腔误人蛛网膜下腔后变连续腰麻1例处置体
会⋯.临床军医杂志,2002,30(4):12
4[41 程美火鱼.硬膜外麻醉穿破硬脊膜20例分析及处理.南通医学院学
报,1995,l5(1):48
【5】邓小明,许华.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能与安全.http://www.anesthe—
sia.org.en
[6] 马亚利,王淑华.硬膜外麻醉意外1例报告i j1.临床误诊误治,1998,llf3):179
【7] 段玉生,牛骊,张连杰.硬膜外麻醉死亡7例分析fj].临床麻醉学杂
志,2000,16(5):264
【81 张善桂,卞云.硬膜外麻醉发生硬脊膜下腔阻滞1例fj].黑龙江医
学,1994,l24(10):48
【9] 孙国巨.硬脊膜穿破后重新穿刺行硬膜外麻醉的体会i j1.临床军医
杂志,2004,32(2):l1
1(收稿:20o4—09—12;修回:2005—10—251
照片2 硬脊膜下血性液体(大体解剖)
照片4 硬脊膜血管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
(镜下:he染色,放大倍数10×20)
第五篇:麻醉(医学高级)局部麻醉神经阻滞与局麻药中毒章节练习(2014-08-21)
简便易行的变态反应试验有()A.皮内注射试验
B.神经反射试验
C.嗜碱性细胞脱粒试验
D.结膜试验
E.阿托品试验
表面麻醉药有哪几种剂型()A.乳剂
B.溶液
C.软膏
D.栓剂
E.凝胶
预防局麻药中毒的措施包括()A.加入微量肾上腺素
B.最低有效局麻药浓度
C.麻醉前应用镇静药
D.减小局麻药用量
E.加快注药速度
4.判断题静脉注射局麻药后最易发生的即刻并发症是组织坏死。()参考答案对5.判断题利多卡因是酯类局麻药。()参考答案错6.判断题可卡因只能用于表面麻醉。()参考答案错 7 静脉注射局麻药后最易发生的即刻并发症是()A.神经炎
B.失语
C.血栓性静脉炎
D.心肌抑制
E.通气过度
利多卡因在静脉局部麻醉总剂量不应超过()A.0.5mg/kg B.3mg/kg C.1.5mg/kg D.2mg/kg E.2.5mg/kg 9 在第2骶后孔阻滞骶神经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损伤脊髓
B.血肿形成
C.穿刺针刺入盆腔
D.注药入血管
E.脊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