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共5篇)

时间:2019-05-15 00:0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

第一篇: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实践“人本管理”。然而,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人本管理理论中的人才概念,仅仅把有无较高的学历或职称,作为判断某个人是否为人才的标准。笔者在管理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能够把知识、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利润的“能人”。事实上,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具体表现就是“人本管理”升华为“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升华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当时的管理学家认为,人是经济人(经济动物),人主要是为金钱而工作,为享受物质生活而生存,只要满足了人对金钱和物质的需求,就能调动其积极性。这种管理理论的特点是重物轻人,把人当作工具,甚至当作机器的附属物来管理,要人去适应机器。泰勒管理模式就是“物本管理”的代表,它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显然,泰勒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第二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不同管理模式的背后是文化的差异,文化对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企业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组织,人也不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人本管理理论强调,对物的管理需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确立了人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这一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但该理论未能充分研究如何挖掘和激发人的创造力,因而未能对员工能力的培养及其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对物质享受的兴趣趋淡,而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关注程度则日益加强。作为人的最高需要之“自我实现”(即按照自身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人类为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而付出的沉重代价,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人性和文化价值观上思考人的发展问题,期望通过“人的革命”来推动人的“自我实现”,以此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把人塑造成既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又能在自我实现中得以升华的“能力人”。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包括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在内的人力资本,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重要的创新,就是要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员工创造能力的环境,推进以能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能本管理”思想的深远意义在于,不仅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智商、情商和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为此,企业必须把科技与人才放到突出位置,并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再教育,营造能力至上的文化氛围。能力与投入:能本管理的两大要素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戴夫·乌里尔克认为“人力资源=能力水平×投入程度”,对于期望用“能本管理”思想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企业来说,这一观点富有深刻的启示。

1、要素之一:能力水平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拥有高学历的员工,业绩并不理想;而学历不高的员工,其事业却非常成功。显然,把学历、资历和经验作为衡量员工能力的唯一标准,往往有失偏颇。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通过研究发现,采用“能力水平”(Competence)指标测定一个人在工作上是否成功,比用其他指标更为准确、有效。所谓“能力水平”是指员工是否具备实现企业战略所需要的能力。它往往能把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身上深层的潜质区分开来。譬如,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客户服务意识、成就欲等往往比销售技巧、业务知识更能真实地代表他的能力,而笼统地采用知识、经验等指标来判断其能力,则可能导致能力考核的失真。

2、要素之二:投入程度

在企业人力管理过程中,投入程度是衡量员工是否充分发挥了潜能,是否不遗余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说来,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着员工的投入程度: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企业向员工提供的资源或支持。

任何企业都会对员工有一定的要求(或下达工作任务),欲使下达的工作任务恰如其分,就必须根据战略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审查、调整以及重组,并借助职位分析手段和绩效管理系统,对员工每一阶段的工作提出合理的要求。

企业在对员工提出一定要求的同时,也应向员工提供一定的资源或支持,以帮助员工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企业提供给员工的资源或支持,不仅包括有形的工作设备和条件,还包括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以及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等。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与向员工提供的资源或支持,共同构成了员工工作的方程式。在理想状态下,这个方程式刚好相等,员工可以积极地完成合理的工作任务。但在现实中,这个方程式往往处于失衡状态:要么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较低,而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或支持过于充足,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导致人浮于事或无事生非等内耗;要么是对员工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而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或支持却不够,这种情况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不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此,要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必须使下达的工作任务与提供的资源或支持两方面保持相对的均衡。中国企业如何实践“能本管理”?

如何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从“人本管理”走向“能本管理”?笔者从中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和自身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中感悟,中国企业实践“能本管理”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能本管理”并不排斥“人本管理”,恰恰相反,“能本管理”是对“人本管理”的升华和具体化。如果说“人本管理”思想主要是强调人力资本对于企业财富创造具有决定作用,那么“能本管理”思想则更强调人力资本创造财富所需要的能力要素,及其与其他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与方式。显然,后者比前者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且可将比较抽象的“人本”概念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能力指标去体现,对于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具可操作性。从这种意义上说,“能本管理”就是在融合与发展“人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等,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2、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那种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也善于解决问题;不仅善于独立创造,而且也善于与组织内外其他人员合作;不仅善于获取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善于对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局部或全面创新。管理者要抓住多种机会,利用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去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员工始终保持“创造性不满”的进取精神,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应该努力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把学习当作是工作的重要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检验新知;应该通过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来加强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合作,以便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创新热情,形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合力;应该通过岗前学习与在岗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送出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尽可能把每个员工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员工能力的强化培训,它们的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借鉴。日本丰田公司通过工作轮调的方式对员工强化培训。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丰田不仅将一线岗位的员工培训成多功能作业员,同时也使一些资深的技术骨干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员工。对于各级管理人员,丰田采取5年一次的轮岗进行重点培养(每次轮换的幅度在5%左右),把管理人员塑造成胜任全面管理的多面手。从短期看,从轮岗到工作进入正常状态会有一个磨合过程,此间有可能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但从长期看,却能成倍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经常而有序的轮岗制度,可对员工形成适当的压力,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其工作潜能和积极性,使整个企业保持生机勃勃的活力。在微软公司,新雇员一般是通过“试错法”来学习。在进公司的头几天,新员工被安排与经理们以及来自其他专业部门的高级人员见面,在听完有关开发周期的一个方向性简介后,开发经理即派给新员工一个单独的任务或者让新员工与专门小组一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新员工犯错误,并由最好的专家来检查工作和纠正错误,鼓励和帮助新员工逐步通过“试错法”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对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特殊意义。企业管理层应探索将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进行有效的组合,促进员工积极提高和发挥其工作能力。在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以下激励措施进行相机抉择或有效整合:

①目标激励。即通过建立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体系,激发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完成个人目标,从而体现个人价值及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目标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进取意识、奉献精神,并在目标体系运行中不断提出新的目标,推动员工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②参与激励。即通过合理化建议、员工与各级管理层对话等民主管理方式,给员工某种参与制定计划和进行决策的机会,使其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使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员工对于组织的信任往往心存感激,因而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绩效,不负组织的厚望。

③关怀激励。即企业各级管理者通过对员工的体贴与关怀,使其工作和生活困难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员工深感组织关怀的温暖,就会把企业当作大家庭,把企业当作自己为之奋斗的归属。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正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企业仅靠职位的升迁、薪资的增加来激发员工的潜能,其效能是微弱的。因此,为每位员工提供成才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是不可忽视的人性化激励机制。

④认同激励。大多数人在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后,需要得到同事、家庭和社会的承认,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场合,以祝贺、表彰、认可、示意等形式承认员工所获得的成就,从而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积极性。⑤ 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现代企业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它对有能力并取得业绩的员工给予可折算为一定价值量货币的物质回报。物质奖励可以是奖金(品),也可以是期权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激励方式通常效果显著,但如果唯此独尊,也可能使激励机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4、营造适于人才潜能发挥的环境和企业文化

良好的成才环境是人才潜能发挥的润滑剂。企业要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理解、团结互助、和睦友爱、协调沟通、宽容谦让、取长补短的和谐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个员工都能心情舒畅、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每个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成规积极创新。

要提高和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就要适度地授权,给每个员工一定的自由创造空间,让他们在不违背基本经营原则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工作,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犯错。这种宽松的环境不仅不会让员工放任自流,反而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自信心、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既然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本(或要素),自然就应该着力营造以“能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这种企业文化必须让全体员工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力,既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又能使自身在物质和精神上得以全面升华。

第二篇: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新部署2015年全面建聘用制

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

聘用制度、岗位管理,把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这两个改革的目标确立下来,为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管理找到了突破口

随着有关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备受关注的事业单位改革已驶上快车道。

4月11日,《瞭望》新闻周刊今年第15期曾以《事业单位改革正式开闸》为题,率先解析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全国性整体改革方案,“甩掉两头、留下中坚”为三类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思路。近日,本刊再次了解到相关权威信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部署已经确定。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意味着事业单位将打破人员身份的界限,人员聘用必须建立在岗位需要之上;每个岗位上,一岗一职,实行岗位和绩效工资制度。当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时,要调整岗位,岗变薪变,也就是说,岗位要能上能下,待遇要能高能低。

在受访专家看来,事业单位改革牵动了4000万“事业人”的切身利益,是否真正解决好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问题,直接关系着能否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系着事业单位能否不断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群众提供高效满意的服务,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新部署看,到2015年,将全面建立聘用制度,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普遍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到2020年,将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人事制度改革分类推进

“人员能进不能出,岗位能上不能下,分配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受访专家指出,这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以身份为特征的固化式管理的痼疾。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启动,2000年以后,随着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和公开招聘的正式开展,以及岗位管理的逐步实施,改革逐渐提速。

“事业单位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推进其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展,首先必须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认为,只有在分类改革到位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的人事政策才会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权威人士介绍,事业单位分类后将实行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比如,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实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实行公务员制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而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的公益性更强,承担着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公益二类承担着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简言之,公益一类提供基本公益服务,不能在市场上创收;公益二类提供公益服务,可以在市场上取得一些收入。”汪玉凯解析道,“人事管理模式的大方向是一样的,都要由传统的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高层对这两类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有不同界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审批编制内设岗,规范人事管理,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赋予单位灵活的人事管理权。

对此,汪玉凯解析说,由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依靠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其人事编制要经过国家相关编制部门审批,其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由国家财政包干,所以,公益一类的编制控制比较严格,属于审批性质。

而公益二类,由于其相当一部分收入可以通过市场化来获取,因此其人事编制只需由单位决定,经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即可,就不再需要上级部门审批编制了。也就是说,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属于国家财政差额拨款,拨款数额是固定的,其需要聘用多少人员可以自行决定,不需要通过审批程序。

据了解,针对不同类型公益类事业单位在聘用合同、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面的不同管理办法将继续探索完善。同时,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也将做好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人员过渡工作、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人事劳动政策衔接工作等。

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聘用制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其主要的制度目标就是打破传统的身份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而聘用制的基本制度目标,只有通过岗位管理这一途径和手段才能加以实现和完成。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室主任刘霞认为,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岗位管理是推行聘用制的内在要求,岗位管理是聘用制的深化和具体化,二者共同体现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体内容。

“根据中央要求,逐步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的具体办法。”汪玉凯说,在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合同管理制、规范编制管理,这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

“现在的事业单位,有事业编制、聘用合同制、临时工等多种身份,管理和执行方面的问题突出。实行统一的聘用合同制,将改变这样的状况。”竹立家说。

在新部署中,对事业单位关键岗位人员、骨干人员,可按有关规定实行长期聘用,以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岗位管理制度将全面实施。国家确定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事业单位则按照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自主聘用人员,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汪玉凯分析,事业单位岗位将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等三类。每一类岗位又分为若干等级,实行最高级别控制和结构比例调控,形成动态管理机制。

“对于每个岗位的任职资格、任职能力,都应有具体的量化要求,能够让人才„对号入座‟;同时,每个岗位上的薪酬待遇也应确定,谁在岗位上,谁就拿相应的待遇,不再考虑资历、工龄,而是按岗考核、以岗定酬、按岗培训,实现岗位管理制度全面入轨。”

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将打破原有事业单位人员身份固化的束缚,旨在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竹立家认为,事业单位应通过公开招聘,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严把人员进口关。他建议,特别应实行考试招聘的制度,公开招聘要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汪玉凯说,今后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将会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多样、更能够体现竞争的机制,打破身份、资历等限制,依照岗位需求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杜绝走后门、搞裙带关系等不正之风。

据权威人士介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信息服务网络也将逐步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负责人全球招聘制度也在摸索之中。按照改革时间表,到2015年,将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实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规范化。

同时,在用人上,还将力推竞聘上岗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逐步实现能上能下。并将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重点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人员岗位、工资以及解除、续订聘用合同的基本依据,充分发挥奖惩制度在人事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人员的出口关也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受访专家指出,需畅通事业单位的人员出口,拓展人员正常退出渠道。

“聘用制的实行,在制度层面明确了工作人员能进能出,使得其正常退出成为一个规范性现象。”竹立家说,人员“出口”包含着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单位对不符合岗位要求人员的解聘、退出;另一个则是人才的自由流动,因薪酬待遇、工作预期而产生的员工“辞退”单位的情况,也将成为正常现象。“我们要拓宽辞退渠道和退出机制,最重要的一个机制就是要双向辞退。”

“聘用制度、岗位管理,把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这两个改革的目标确立下来”,汪玉凯说,这为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管理找到了突破口;而要使人员出口畅通,还需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适应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等,这样才能真正从制度层面解决“出口”问题。配套改革需跟进

“有了一个好的规划和改革策略,只是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肯定不会令我们轻松。”汪玉凯认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与政府改革协同进行。

从高层对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的要求看,相应的人员流动政策、社会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职称制度改革、未聘人员安置政策、人事监督管理和服务、人事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等等配套改革措施也需要同步跟进。

着眼于全局,汪玉凯认为,有“四道坎”尚待破解:

其一,事业单位如何科学合理地分类?怎样将中央部署的分类标准正确应用到实际中去,特别是有的事业单位具有双重,甚至三重属性,既履行某些行政职责,还提供一些公益服务,甚至还从事一些经营活动;有的单位内部又分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行政人员和属于事业属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何能把126万家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合理有序、公平公正地归好类,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其二,如何有效“剥离”?分类后的剥离才是动真格的,直接涉及到众多人的切身利益。在剥离中,国家政策设计做了充分的考虑,如“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和“新人新办法”,并制定出明确的政策界限,但真正实施起来,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需要努力化阻力为动力。

其三,如何实现养老社会统筹?建立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非但不能采取简单的由传统的单位养老变为社会养老,还应当启动相关的配套改革,如破解企业、事业以及公务员三支队伍养老水平的相对平衡等问题。

其四,能不能构建起一个有效的体制和机制?这将是最终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志。如,事业单位内部的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领导制度、运行机制等,如何与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相适应;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以及与传统的上级党政机构的关系模式需要作怎样的调整和改革;如何在实践中建立起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等。

“只有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同时进入改革的议事日程,事业单位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汪玉凯强调说

涉及4000万人利益事业单位改革要过好“四道坎”

来源:华声在线 2011年8月23日 涉及4000万人利益 事业单位改革要过好“四道坎”

2011-07-16 09:09: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转发到微博(0)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即将拉开大幕的事业单位改革,涉及4000万人切身利益,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改革之一。

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家层面对未来十年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策略,对我国事国事 业单位改革的健康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有了一个好的规划和实施策略,只是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接下来的实施以及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肯定不会令我们轻松。就笔者观察,未来我国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至少要过好“四道坎”。

第一道坎:如何科学合理地分类?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划出台之后,有关分类的难题已经不再是理论上应该如何分类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把这一分类标准正确应用到实际中去。比如说,行政性事业单位要回归行政机构,像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之类的执法性事业单位,当然比较简单。但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有一些事业单位既履行某些行政职责,还提供一些公益服务,甚至还从事一些经营活动,如何避免回归中的“搭便车”,就很棘手;即使回归到行政机关,其定位以及未来的运行机制等,也需要认真研究。还比如,有些事业单位本身没有行政职能,但属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如党校之类,其内部又分为参公管理的行政人员和属于事业属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像这样的双重属性的单位,要不要统一?如何统一?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可见,如何能把126万家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归好类,而且归得合理有序,公平公正,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什么中央规定要用五年时间来完成分类改革,我想原因就在这里。

第二道坎:如何有效“剥离”?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是第一步,但下一步的剥离才是动真格的,直接涉及到众多人的切身利益。在剥离中,国家政策设计做了充分的考虑,如“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和“新人新办法”,并制定出明确的政策界限,但真正实施起来,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制度。如何化阻力为动力,就是一篇大文章。

第三道坎:如何实现养老社会统筹?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建立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笔者的理解,在事业单位养老社会统筹改革中,我们非但不能采取简单的由传统的单位养老变为社会养老,甚至要启动相关的配套改革,如企业、事业以及公务员三支队伍的养老水平的相对平衡等问题。

第四道坎:如何建立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事业单位改革绝不意味着国家要挤压社会事业的发展,而是要通过改革理顺关系,明确定位,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以公益为导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己任的事业单位,都需要有更大的发展,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问题在于,我们通过事过事 业单位改革,能不能构建起一个有效的体制和机制,这也许是最终检验我们的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志。在这方面,不管是前5年的分类改革,还是后5年的进一步完善,都是不能忽视的。如事业单位内部的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领导制度、运行机制等,如何与事业单位的整体改革相适应;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以及与传统的上级党政机构的关系模式需要作什么样的调整和改革;如何在实践中建立起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等。只有这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同时进入改革的议事日程,事业单位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很显然,这些不是通过事过事 业单位自身的改革就能够完成的。

事业单位改革:先分清后整合

“负责的对象不明确,管制它的对象也不明确,乱用、挥霍公共资源,乱象百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是制约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和公益服务有效提供的关键所在。

“先清理规范,后分类改革”,北京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8月25日启动。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行有问题的单位将被撤销或整合,在规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编制使用情况进行清理,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打前战”。此次清理规范工作共涉及1万余家事业单位,预计明年2月底前基本完成。

北京市编办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按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擅自设立的、承担的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批准设立两年以上未正式组建或未开展工作的、名存实亡或已批准转为企业或社团的机构都将被撤销。

而属于整合的机构主要包括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职责相近、重复设置的;因行政区划整合、主管部门撤并等原因涉及事业单位调整的。

政府的一场硬仗

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是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的重要步骤,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各地的事业单位改革规划在国家制度设计范畴的基础上都开始有细化和突破。此前,新疆、湖北、安徽等省(区、市)已展开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

分类改革将按社会功能使现有事业单位各归各位,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由于管制和负责的对象不够明确,有些事业单位变成了只顾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单位,更有甚者成了利用公共资源、打着公益旗号为本单位或少数人谋利的机构,这种现象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基本价值取向,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事业单位存在的名存实亡、重复设置等众多问题,其原因也较为复杂。”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经过多次行政体制改革,对于行政机构编制控制得非常严格,相对来说对事业单位的编制要求不严格,这样就使得部分原本是行政机构的单位变成了行政性事业单位。

针对清理规范工作的推进,汪玉凯对本报记者说,职能重合的机构,必须整合,哪个留、哪个舍,谁并入谁,势必引发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何平衡主管部门的利益,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场硬仗。

摸清底数 分清类别

中央下发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提出:用2011—2015年的五年时间,我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政府的特定利益,事业单位的独立利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提出的要求以及改革过程中的个人得失,多方利益的艰难博弈使得分类改革定下的5年目标显得并不轻松。

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曾明确指出,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事业单位分类的问题上,分类不清楚,就很难确定哪些事业单位是要加强它的公益性,哪些是要进行改制推向社会,也就无法将改革推行下去。

“如果事业单位变质了,本来是公共服务机构,结果变成少数人操作、控制,利用公共资源、打着公益性旗号为本单位或少数人谋利,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前景。”竹立家认为,这种趋势会导致离改革目标越来越远。

清理规范工作旨在“摸清底数”,全面掌握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打掉长期存在的一些“空壳”和“浮沫”。

“这些机构的组织机制、运转机制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可能产生很大漏洞。”竹立家认为,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性机构,对它的改革要按照现代社会运行的规律,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来实现。事业单位成为稳定、完善的公共服务机构,对于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至关重要。

事业单位改革难在“老”问题

来源:新商报 2011年8月26日

距离中央下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文件已过去将近半年,但由于缺乏更为具体的指导性文件,近30个国务院部委下属的事业单位改革显得有些混乱,推进艰难。

诸多部委事业单位人士表示,只有中央文件,没有明确的指导细则,却让单位自己拿方案,但是相关部门对于原来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养老保险等核心问题都没有明确说法。不少事业单位人士将其理解为,实质上是在为国家财政甩包袱。

据了解,此轮事业单位改革的牵头单位为人社部和中央编办,此外还涉及到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事业单位的经费主管部门。

工信部人士介绍,按照牵头单位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所属部委的归口,由各部委上报改革方案,其中,对于高校、新闻出版、医疗等类事业单位,需单独拿出方案来。这些事业单位经归口部委将方案上报人社部和中央编办,两部门同意后将按照方案批复,需要注销事业单位编制的,先行注销;需要合并整合的,整合完成后重新申请事业单位编制;需要转企的,在注销编制后,再向工商部门进行企业法人注册登记。

上述人士说,“只有这些所有的程序全部完成后,事业单位的改革才算完成。改革中,会有一些涉及人员安置、待遇等遗留问题,这些都需要以后慢慢解决。”

据了解,在改革过程中,中央编办主要负责对那些得到保留的具有行政职能以及需要合并或者撤销的事业单位,进行编制核定。而人社部主要负责对各部委上报的方案进行批复。

不过,由于目前部委事业单位数目和性质较为繁杂,不仅包括一些研究型的机构,而且包括报刊杂志出版社等新闻机构,因此各部委基本上都是要求由事业单位自身拿出改革方案来。

陷入困惑的事业单位,看起来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改革指导细则,其实质乃是因为,改革转制后,这些事业单位的人员安置没有明确。其中最为棘手的是,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以及工资安排等方面。

冶金规划院的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很多能够创收的事业单位早就想改成企业了。现在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实际上该享受的事业单位的待遇并没有享受到,反而国家还会根据事业单位性质来管理和约束你。比如,你一年可以创收1000万,但是这笔钱是属于国有资产,单位根本无权分配,也不能用于人员涨工资和福利待遇。因为,国家对事业单位是有工资总额规定的。

冶金规划院上述人士说,很多事业单位,现在虽然叫事业单位,实际上早就是企业化管理了,但是由于种种改革不彻底,现在有很多工作了好多年的事业单位人员根本就没有社保,甚至个人想交都交不了。现在推事业单位改革,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这么多人这么多年空着的保险账户怎么办?

工信部下属一家事业单位人士说,改革中社会养老保险没人管,就意味着,国家不会再出钱填个人保险这个坑,至于转成企业之后,再缴纳保险,则是企业和个人的事情,与国家财政已没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在甩包袱。

人社部有关人士说,对于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涉及到的上述核心问题,可以明确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间逐步过渡的原则。

今年年初,全国上调了事业单位离退休工资,而包括冶金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在内的一些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工资却并没有跟着涨。一些机构的离退休干部,最终以在有关部门抗议的方式才得到了解决。冶金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的人士说,“这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也是核心利益点,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改革就很难推动。”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一项重要配套制度。人社部正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各项配套改革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认真测算,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尹成基说,人社部将制定出台配套的政策,如职业年金的办法。

人社部:明年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明确四大重点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8日 15: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视频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赵超、徐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18日在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我国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时明确了改革的四大重点。

一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立法进程。推动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贯彻实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加快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奖励、考核等单项配套规定。

二要完善聘用合同制度。规范合同管理,探索完善聘后管理机制,研究制定聘用合同规定。

三要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岗位设置动态管理机制,开展管理岗位职员制试点。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实施方案,做好首批实施准备工作。

四要落实和规范公开招聘制度。加强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推动分业分类实施,提高公开招聘组织实施规范化水平。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应突破双轨制

2009年02月20日 10:20:31 来源:新华网

就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争论声余音绕梁之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19日表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要全面推行聘用制度,争取年内基本完成聘用制度推行工作。”据报道,去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有84%的新进人员实行了公开招聘,推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数

和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数均达到总数的74%。”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都参照党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事实上成为党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就是今天,不少事业单位还保留着某某机关直属事业单位的性质,单位的领导也参照相对应的党政机关享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干部身份,可以随时(一定级别以上,一般为副处级)调任行政领导岗位。

随着事业单位聘任制的推行,过去沿用多年的比照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模式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单一制格局被打破,双轨制逐渐形成。通俗地说叫“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普通职工由原事业编制人员和社会招聘人员组成,领导层则由上级领导机关任命的享有行政级别的官员和单位内部或面向社会公开竞聘上岗的副职和中层管理人员构成。从现在施行的情况看,即使将来全面推行聘任制,有编制和没编制、任命和竞聘的区别也不见得能在短期内消除。而任何试图消除这一区别的努力都将遭遇现实体制和利益格局的强大阻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经报道随即引起舆论强烈反应就是鲜活例证。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人数多,覆盖面广,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非常复杂,难度极大。但复杂和难度大不是迟滞改革的理由。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市场化的要求。事业单位原有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单位活力的激发和释放,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迎难而上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人事制度双轨制是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的瓶颈,其核心是事业单位领导岗位“官本位”和以此为基础的福利待遇固化。上级任命的领导有行政级别,有官员身份,可以随时和党政机关的相应级别岗位对接,除非严重违纪渎职,级别基本上是能上不能下。而聘任制领导则大不相同,如不能续聘,则一切待遇退回原状,直至解聘辞退。这和任命制下的领导完全不同。普通员工有编制和没编制在养老待遇方面的区别也是泾渭分明,一个参照党政机关,一个比照企业上保险,养老金数额相差较大,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才遭遇几乎所有在编人员的反对。

毋庸置疑,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效率必须建立在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之上。“能者上,庸者下,不合格者可辞退”,福利待遇和养老待遇一视同仁,是激发推动事业单位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的强大制度动力。正如尹蔚民所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立法步伐,力争尽早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抓紧制定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奖励、考核、申诉和竞聘上岗、特设岗位等配套法规和政策。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专业技术一级岗位首次实施工作。

从“官本位”到以“专业技术为本位”的逐渐过渡,不仅让人看清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而且使人看到了事业单位适应社会市场转型的希望所系。(王甘武)

中国七成事业单位已推行聘用制度

2009年01月30日 17:32: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30日电(记者杜宇)记者日前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目前推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数、已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数均占总数的74%。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介绍,2008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稳步实施。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备案工作,共备案、核准59个部委和直属机构的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公开招聘工作逐步完善。2008年,全国事业单位84%的新进人员通过公开招聘方式聘用。

尹成基表示,2009年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年内要基本完成聘用制度推行工作,统一规范事业单位的用人行为,建设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着力解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首次实施工作,加强对有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 10 查,切实维护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医药卫生、文化等行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中的相关政策研究和制定工作。

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引关注 未来目标直指“全员聘用”

2009年12月28日 14:02中国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05条

全员聘用

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传出信息,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行聘用制度,争取2010年在全国全面建立聘用制度。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试行聘用制,推行面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实行聘用制度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2006年的51%,2008年的74%,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80%。未来的目标直指“全员聘用”。

“实行全员聘用制以后,再进事业单位的„新人‟将不会再有„终身制‟了”,汪玉凯说,“这将大大缓解目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多种身份并存、身份歧视等现象”。

正式编制、事业编制、聘用合同制、临时工,一个事业存在多少种“身份”的员工,便会产生多少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薪资标准。现实中,合同工、临时工与编内员工在收入分配方面、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与建立健全考核办法,成为改革的焦点之一。

与此同时,由于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相应猛增,事业单位“编外编”、编制混乱成了普遍现象。

“编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编制规模的扩大,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吴江说,大家都发现了编制内用人备受束缚,一用就“死”,用人自主权难以落实。所以现在很多单位即使有编制也不用,而喜欢用聘用合同制,这折射出事业单位的客观需求和编外用人的大势所趋。“因此需要放开编制,让单位根据„事‟与„费‟自主决定人员多少”。

在受访专家看来,“封住存量”,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是“编制”与“聘用”之间过渡的最好办法。要按照中央要求,逐步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的具体办法;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同时,建立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总量调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

另据了解高层信息的专家透露,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委任、聘任、选任等方式,将完全取代过去一枝独秀的“委任”制。

“这表明,事业单位领导选拔方式在科学性、民主性方面将有进步。同时,制定符合不同行业特点的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也将避免政府官员考评体系僵硬套用于事业单位的弊端”,汪玉凯说。改革的焦点还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目前在我国,行政机关有《公务员法》,企业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唯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

据了解,“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在制定之中。这一条例在人事部时期已经开始起草,2007年大部制改革后,此项工作移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目前,这一条例正在国务院法制办征求意见。

“这是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行政法规,它立足于确定基本制度、规范基本环节、解决基本问题,将为建立系统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吴江说,按照岗位管理的要求,条例将逐步制定和完善贯穿于人员“进、管、出”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培训、奖惩、工资福利、退休、人事争议,等等。

“目前来看,关键在于配套政策。比如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人员流动相关的社保接转、档案管理等多方面政策”,吴江表示。

“制定条例,可以将事业单位过去十几年改革的成功经验固定化、法律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保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汪玉凯说。

据悉,这一条例将于未来一至两年内出台,并逐步完善。□(来源:瞭望)

第三篇:从管理到领导

从管理到领导

大约两个半月以前,我有幸被集团任命为天津公司总经理。从此,我成为天津国际经贸中心28层西北角办公室的新主人。每当夜幕降临时,望着窗外远处灯火通明的夜景,我都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早日在这个直辖市树立起东易日盛第一品牌的位置。尽管我知道,目前排在我们前面的还有四家品牌公司。面对压力,我更有动力,于是我在工作计划表上填下了更多的目标。

某一天,从一位同事处,我偶然听到了另一个中层的抱怨,“工作太多,任务太满,几乎崩溃!”,我吃了一惊,也陷入了困惑。是自己太快,还是他们太慢。那里出了问题?不久,答案在另一同事处找到了。这位同事说,我的工作计划,全都是对事情的计划,但很少有对人的计划。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回顾以往经历,做一线经理时,我的团队只对业绩目标负责,我沟通协调的对象——客户经理和设计师,都是彼此没有多少关联的单一个体。对于部门以外的,与业绩完成无关的事,我可以不做太多考虑。而做了总经理以后,我面对的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他们之间因工作流程而形成了牵一发动全身的关系。此时的我,需要保持平衡,不能偏袒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部门。如此说来,我过去的工作充其量只能算做管理,即通过计划、指挥、组织和控制来实现业绩目标;而现在的岗位要求我做的是领导的工作,即引领、教导、协调,平衡和激励,我的目标只能通过平衡公司内外部各种资源和力量来实现。于是我开始改变。

每周,我开始有意识的做每个中层的沟通计划,每天,我开始留出一定的时间和不同的同事聊聊工作的推进,聊聊最近的心态,聊聊锻炼和健康„„通过以上方式,我希望同事能感受到我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关爱。

作为领导,我也是个教练,所以每周一例会开始前20分钟,我会将最近读书的心得或自己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做成PPT和大家分享。为了增强学习氛围,遇到好书,我会送给中层一人一本,每次例会结束,每个人轮流对书中某一章节进行解读,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活跃了气氛,也学到了知识。

作为领导,在遇到不同部门的矛盾和抱怨时,我要冷静思考,从至少三个方面获取信息,然后再作判断;作为领导,我和同事一起讨论实现目标的途径,然后给他们鼓励与信任。

两个月以后的现在。有的同事依然需要我在不同时间节点进行检查和指导;有些同事在简单引导之后,能按时给我提交满意的答卷;而有的同事甚至能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

渐渐的,我似乎找到了做总经理的感觉,而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每当华灯初上时,看着远处蜿蜒的街灯和川流不息的机动车长河。我依然心存梦想,梦想有一天,东易日盛成为天津家居市场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当老百姓需要家居装修时,都会情不自禁的到东易走一走,看一看。

于是,我感觉自己更加有力,也更加前行了。

第四篇:能本管理(精选)

能本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管理,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西方经济学家与企业家提出“能本管理”的企业管理思想,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并广为运用。“能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内容,以人的能力、智力为管理理念。其实质,就是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

21世纪已经来临,在新世纪的社会发展中,以信息、知识、智力为内容的新经济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以能为本的知识管理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管理领域而受到关注,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如美国摩托罗拉、福特等企业实施“能本管理”战略,每年拨款10多亿美元用于职工教育,加快提升企业员工技术与能力。在欧洲,许多大公司倡导建立学习型企业,出现“员工充电,老板出钱”的浪潮。西门子、拜耳等一些企业均加强了企业教育学院建设,实行员工带薪水上学并提供学杂费的鼓励措施。这些做法,使“能本管理”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大大推进了企业向新经济转变,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深入研究,深化改革、实行制度创新,以适应这一新的全球知识管理的挑战。

一、能本管理的涵义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传统的泰勒管理模式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具体零部件,把人当物来管理。而“能本管理”则认为企业不再单纯是一种经济组织,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能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内容。这里的“能力”,其内在结构是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的。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对象)的能力。“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企业“能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新动向,认识“能本管理”的新思想,对于企业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与深远意义。我们不仅要确立“人本管理”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升华。

二、“能本管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人才管理中的应用

以科技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为核心的知识资源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中的另一种资本,有着原来资金资本无从替代的作用。科技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源于人的发明创造、传授推广和实际应用,没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知识资源也就不复存在,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管理好人才,使人才为企业所用,是企业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

首先,在招聘人才时,要把好入口关,组织选人用工应严格按照岗位的需求和人的才能进行,“任人唯贤”,努力杜绝根据人情关系随意安排人,拒绝“任人唯亲”和“因人设岗”,避免“近亲繁殖”“拉帮结派”,必须尽力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根据才能选人才,按照人才的特点用人才。招聘者应当把眼光放到鉴别应聘人员的现实知识水平上,不论你是否有学历和职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学历不在高,有真才实学则灵。因此,企业招聘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就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对本企业各层次、各岗位、各工种的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劳动技能、创造能力、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考核测试方法,以此遴选出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人才进入企业后,就有施展其才华的“用武之地”,真正为本企业所用,为本企业服务。

其次,能本管理在用人机制上,要力戒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选拔人,要根据德才兼备和政绩用人,把有能力有业绩的人推到重要的、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具体来说:

(一)要根据人的不同能力合理分工,对人力作巧妙安排和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二)应该敢于恰当合理使用“歪才”、“废才”和“犟才”,将其用到“地方”,用到“点上”;

(三)要大胆使用和提拔“新人”和年轻人。努力做到“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四)给每个员工提供和创造合适的发挥其才能的舞台、机会和条件,敢于选拔选好出类拔萃、能独当一面的能人,以能人启动众人,以拔尖人才带动一切有才能的人;

(五)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

(六)企业可开放内部人才市场,让那些既有专长又雄心勃勃,不愿长期固守在一个岗位上富有创新精神、勇于自我拓展的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即企业内部的岗位,不论是管理层还是生产第一线,全部向员工开放,只要他们具有那个岗位技能、从业知识水平和上岗标准,就可以去竞争那个岗位,激励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开拓新业务,甚至可以创办子公司、新企业,获得成功后则给予不同凡响的重奖。

(七)企业应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不断扩大,知识更新相当迅速,要保持本企业人才知识优势,就必须有计划地对本企业各类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计划,明确方向,采取培训、挂职、轮岗等形式,进行职业培训,不断增加他们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总体素质。对那些在培训中积极接受新知识,并在工作中有创新的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乃至职务的提升。此举既可使得益者看到自己在企业中有光明发展的空间,增强报效企业的主动性、责任感,又可带动和激励更多人自觉注重自身智力开发,发扬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企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由此而得以不断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由此而得以不断加固,企业的成功就大有希望了。总之,在用人制度上应做到选才不拘格,用人不求全,求才不嫌多,育才不惜金。要让有潜力的人能有所作为,有才能的人能各尽其才。

再次,如何从分配机制上激发人的才能是当今许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能本管理在分配机制上,就是要建立以业绩能力考核为主的人才激励机制,工资制度上,实行“按能.绩分配”,根据人的学历、能力、岗位贡献分配收入,拉开一定档次;在岗位安排上,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安排给那些最具实战能力的人;在奖惩上,实行各尽所能、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贡献大小实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奖励。

最后,能本管理在领导制度上,企业的最高决策层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和留住人才。这里所说的“企业最高决策层”是指现代企业中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们。在实际管理中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是有能绩且是重能绩、凭能绩进入的人;领导班子的结构组成要注重能力互补,年龄互补,知识互补和专业互补;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备统筹兼顾的筹划能力.多谋善断的决断能力.调兵遣将的组织能力.循循善诱的能力和正确交流的表述能力;领导班子成员作为管理主体,还应当必须具有管理的能力,其中包括对组织中的人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对事物和问题的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决策和解决;对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政策、发展措施的分析、选择、决策和实施,对组织内部人、财、物、信息等复杂要素的综合应对和把握能力;作为管理的组织领导核心,要有能力建立一种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正确发挥的机制,从而使班子领导成员能尽心尽责发挥其能力,使下属能各尽其能,凭能力在组织中立足。他们居于企业这座金字塔的顶端,为企业全体员工所瞩目,他们的行为举足轻重,都将给员工带来影响。因此,除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之外,还要加强自我修养、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人格魅力。

第五篇:光明日报-从管理到治理

光明日报/2014年/3月/11日/第010版 两会特刊

从管理到治理如何实现“一字之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用“社会治理”的概念代替了“社会管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由“管理”变为“治理”,体现了治国理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划清权力与市场的界限

一一访江苏省南京市市长缪瑞林代表

本报记者郑晋鸣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变却内涵深刻。”南京市市长缪瑞林代表说,正如政府

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记者:如何理解一字之变的内涵?

缪瑞林代表:社会管理强调技能和技巧,而社会治理则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管理者本身也要被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要先从白身找原因想办法。治理的外延是要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管理者的权力要受到限制,要划清权力与市场的界限。其次,管理强调的是政府和人民的“单边关系”,是政府管人民,而治理则有更丰富的内涵,治理是政府与人民共治,有互动、有协商。只有推进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今年,南京重点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工作,依法深化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加强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建设等。

记者:如何划清权力与市场的界限?

缪瑞林代表:划清权力与市场的界限要求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不能只被动地当“守夜人”,该政府管的必须管到位,如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等。

过去一年,雾霆让南京人民吃了不少苦头,今年我们要铁腕治霆,严查环境违法行为,深入整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0家,压低GDP增长速度,腾出更多改革空问,治理环境污染。

记者:南京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有哪些有益探索?

缪瑞林代表:化解社会矛盾,让人民群众实现安居乐业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只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才能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长治久安。2014年元旦,南京市级机关大院向白姓开放,400多名市民与政府工作人员零距离、面对面畅聊,提出不少好建议,我们计划将这一活动长效化、常态化。此外,南京还建立了社

情民意反映机制,定期开展视频会议、网络问政等,使得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能保障。

从问题倒逼到全民合作

一一访海南省三亚市市长土勇代表

本报记者土晓樱

在近年游客快速增长及旅游服务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作为旅游城市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解决好游客需求和城市负荷之问的矛盾?三亚市市长土勇代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三亚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土勇代表: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我们从2011年就开始实行问题倒逼机制,即白己主动去寻找问题,然后解决问题。2011年4月,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民生体验活动的通知》,要求市政府副处级以上干部深入基层,对民生问题进行亲身体验。

体验者须每周至少向市政府办公室提交一份体验报告,费用由个人白理。这一举措推出后得到各界好评,随后在全市四大机关推广。

通过连续3年的民生体验活动,三亚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了解民生疾苦,解决了大量民生诉求,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从外在感受转为内在动力,有力推动了三亚服务型

政府的建设。

此外,我们还设立了社会公众举报平台,请市民和游客帮我们查找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如果问题查实,给予10元至20元不等的奖励,推进了城市管理者与市民、游客的良性互动。记者:推进社会治理方面三亚下一步有哪些举措?

土勇代表: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市民的合作,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为企业服务、行业白律、行业协调、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向国家申请立法权。今年两会期问,我提交了《关于赋予三亚市地方立法权的建议》。三亚作为国内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城市快速发展,撤镇设区后成为目前全国唯一没有建制镇的地级市,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具有不少特殊性。如果有了地方立法权,将更有利于

为三亚的城市和旅游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一访河南省济源市市长土宇燕代表

本报记者崔志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这让我们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向更加明确。”河南省济

源市市长土宇燕代表说。

记者:从“管理”到“治理”,济源的做法有什么特点?

土宇燕代表:济源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市,早在2005年就被确定为国家电了政务信息

安全保障试点和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调研基地。先发优势和示范带动,形成济源市城乡一体化

社会治安管理防控机制,以城市社区、镇区和边远农村为层级,城市社区化、农村城镇化、管理

网格化、服务社会化的精细化管理服务,以信息化引领,呈现出由管理到治理的体制机制活力。

整合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健全联动机制,完善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

办结和过错追究等制度,积极推广便民服务新模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和面对面服务,以人

为本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推动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记者:智慧城市建设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土宇燕代表:济源市去年启动的城市视频监控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一期在全市建设监控探头760部,数据中心存储空问达到1000T,这是满足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保障等方面需要的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集公交车、公共白行车、出租车等交通出行方式查询和出租车电召为一体的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已经建成。市民卡项目将整合利用济源现有的各类平台和资源,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建设及运营模式,覆盖全市各个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实现和

公交、智能校园、养老、失业、计生等领域的个人事务办理系统的整合和对接。

下载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管理到领导之我见

    一个公司在经营发展上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不应抱守旧之思想,不只知道管理,而应主动去制定目标、实现目标的一个领导过程,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一个过程,成为真正......

    人本管理

    大纲一、人本管理的基本理论1、概念2、特点3、优缺点二、人本管理的理论模式三、人本管理的四个阶段四、如何实施人本管理正文一、人本管理的基本理论1、概念人本管理即人性......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的始中末 天津工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班级:人力1302 姓名:郭欣学号:1310640214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的始中末 摘要: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小结:从管理到服务

    从 管 理 到 服 务 —五(1)班主任小结 今天,倾听着其他班主任的心语,领悟着他们在工作中的经验、反思,对照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让我得到了很多启示。班级管理是一个大课题,这需要我......

    经验管理到数据到科学

    经验管理到数据到科学 运用数据化现场管理促进产品质量持续改进 顾小成 2010年以来,为加强企业细胞建设,推动班组管理方式的转变,江苏省海门市王浩镇古坝化工厂推进班组数据化......

    从管理到领导之我见[合集]

    从管理到领导之我见 管理案例之领导艺术和方法类 案例分析题8交通局主要使用了哪些行政方法? s市是一座拥有500多万市区人口、30万辆汽车、200万辆自行车的大型城市,交通拥挤......

    能本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共5篇)

    能本管理—企业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发展观,管理理念亦需不断完善。单纯强调人在组织中起决定......

    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定稿)

    摘要:在以知识为驱动的新经济浪潮中,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正成为价值创造中的第一资源。因此,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引起了世界各国和经济组织的普遍关注。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