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0:0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第一篇:《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

除了“言传”,孔子教导学生更多的是“身教”。言传必须通过身教来加强,只有真正“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孔子教学的内容非常的广博,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人生哲理等。我们可大致将孔子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个人的;一方面是外在的、社会的,两者合而为一。对于外在、社会的一面,孔子以其渊博的学问,作传授《诗》、《书》、礼、乐的工作,多用的是“言传”;而对于内在的、个人的一面,则不能停留在口头或书面知识上,须更多地“身教”才行。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和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三、谦谦君子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品德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我们很难给君子的形象进行一个具体的描绘,同样,孔子身上拥有的无数美德,我们也无法一一罗列,但是,在这无数美德中,安贫乐道,应该是孔子认为的作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当然也是孔了身上具备的最显著的美德。

孔子自幼丧父,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生活十分贫穷和艰辛,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孔子是渴望富贵的。而当孔子成人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位有名望的人,这时他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财富。但是,孔子并没有这样做,面对这个纷乱的社会,孔子是这么看待财富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孔子直言自己对富贵的追求,对贫贱的厌恶,但得到富贵与除却贫贱都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必须“以其道得之”。

除了安贫乐道,孔子对于理想的执着坚毅,谨守礼制,应该是孔子作为君子的另一些可贵品质。孔子童年的卑贱凄苦生活没有埋没他的好学上进之心,他“十而有五志于学”,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人。孔子在成名之后,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是颇多磨难的,但这些磨难都未能阻挡孔子追求理想的脚步,都未能使得孔子放弃自己的信念。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这可以说是孔子行为的准则,它贯穿在孔子立身处世待人等一切行事之中。在孔子看来,“礼”是一切之根本,是人之“成人”的标志,更是人之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孔子不仅从言语上论说君子与“礼”之关系,他更是身体立行地去做,从衣着到饮食这些日常起居,他都严格遵循当时的礼仪要求,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翩翩君子。

四、性情中人

本质上,孔子终究还是一个温良平实的如你如我的普通的性情中人。孔子绝不是太上忘情之人,他的感情,包括喜、怒、哀、'嗅、爱、恶、欲,在古代圣贤中,表现得最为强烈和突出,而且这些情绪一点也不矫饰,完全出于普遍的人性。《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既有闲居时的惬意和喻悦——“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也有撕心裂肺的哀叹悲情——“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更不乏发泄牢骚、愤慨的时候一一“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6]。通过这些言行彰显出来的孔子,并不像后世那些一味扳着面孔说教的卫道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生机活现的生活常人、性情中人。

五、结语

通过上述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孔子这一历史人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简要的印象:孔子是一个博学的学者,是人性的导师,是一个重人事而温良平实的谦谦君子,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他温良谦恭让从不以仁圣自居,但又是一个坚毅自信而富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孔子之性情,既严肃又活泼,既讲究又随便,既有原则,又通达事理人情。无论是以古代还是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孔子都是一个可爱、可亲、可敬,一个有抱负、有情趣的人。

参考文献

[1][2][3][4][5][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6

第二篇:《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概括了中国人文的基本思想,建立的独特的信仰体系,他的一生都在用人生道德和基于道德的典范来教育人、影响人。这也正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根基。孔子的思想贯穿两千年来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对世界范围上的许多人都长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原著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

《论语》中通过大量细致的神情语态描写,展示了孔子的人物形象。孔子也正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孔子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包涵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和挚爱之心。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而研究分析孔子的形象,《论语》更是最好的理论来源和分析依据。

以下便是对于《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几点分析。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性格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丰富而多面的,这一点孔子也一样,因为孔子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而不是文学家们套用某种模式想象出来的,因此孔子也就和常人一样有着爱恨别离喜怒哀乐,他的性格形象也应该是丰富而充实的。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非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的道貌岸然正襟危坐,而是一个和常人一样有着真性情的人,而他有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生日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立体丰富多面的形象,作为学者,他知识渊博,勤学不缀;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和,执着坚毅;而他却又有着普通人的幽默可爱,平和亲切。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孔子,大多数人认为的,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思想的核心即所谓的“仁”、“礼”以及他对于教育的贡献和影响,几乎尽人皆知。但孔子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还应该是一个学者的形象。学者形象也是孔子所有形象的基础,如果有渊博的知识底蕴,孔子未必就会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样。

一、学识渊博

孔子博学,人皆共识,这也是孔子给予自己的定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孔子信而好古,对古代知识的了解尤为丰富,孔子熟悉古代的规章典范,对《诗》、《书》、《易》、礼、乐无一不精。《论语》中多次有孔子对此的论说。《孔子》中孔子多次谈及《诗经》,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的其所“(《子罕》)”。由此皆可知,孔子对于《诗经》是深有研究的,同样,孔子的音乐修养也同样深厚,“子谓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敖如也,绎如也,以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实际上,《诗》、礼、乐一直是孔子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孔子认为,大到社会,小到个人《诗》、礼、乐都可以起到教化开明的作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不仅熟知古代的电机并且往《诗》、礼、乐往能给予极为精确毫秒的点评.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曾对这些古代的典籍加以学习和整理.据史料记载,孔子曾编次散乱的《诗》、《书》,修葺废坏的礼、乐,晚年更序《易传》而作《春秋》,孔子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而且各种问题也涵盖各门各类。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王公几乎都曾向孔子请教过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曰:‘何为民则服?’”(《为政》),在《为政》当中还有许多的鲁国当权者都曾向孔子请教过问题,除了本国人,《论语》中也有着许多其他国家当权者曾向孔子请教的记载。《颜渊》篇里就曾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礼也曾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的记载。而孔子对于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灯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判断,以及当权者对于孔子学识的认知,也正是孔子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青年时期就以博学多闻而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这是颜渊对于孔子其师学问的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有。孔子皆问有所答,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出不同的回答,亦足见孔子学识之渊所知之博。

二、以学为乐

孔子博学多才并非“生而知之”(《述而》)或“”固天纵之将圣(《子罕》),而是刻苦钻研学习所得。孔子的学识渊博语气好学是分不开的。孔子自己曾坦诚的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学,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这句话可以概括孔子一生求学的态度,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根本原因。

《论语》开篇就是孔子论述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尽管孔子一生谨言慎行,对自己的评价也向来谦虚,但惟独对自己“好学”这一点,孔子从不回避,且直言不讳,也深以为豪。孔子曾自信满满的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为何孔子能如此好学?学习对于孔子,是作为人生“不亦说乎”的一件乐事来做的,对于一个“乐知者”来说,兴趣和求知欲是最好的动力。

对于孔子来说,学习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乐事,可孔子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孔子少年生活凄苦,夫子曾自述“吾少也贱”(《子罕》),按当时的家境和礼制,孔子虽“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但孔子也是很难接触到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的正规系统的教育的。那么孔子的渊博学识又是从何而来呢?对于这一问题,孔子的弟子子贡有很好解释:“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孔子难以接触到正规系统的教育,但孔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学习道路,子贡所说,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同样人人都可以是他的老师。这并非我们牵强附会,而是可以在《论语》中找到依据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从任意的三人当中,就必定有我的老师,向别人的长处学习,通过见识到别人的短处而完善自己,此是谓人尽可师,即便是孔子名扬以后,这一学习方式依旧没有改变,一路走来,孔子渊博的学识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对于孔子来说,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孔子曾对子路说过一段话:“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仁”、“知”、“信”、“直”、“勇”、“钢”,此皆为孔子所认为作为君子的必备品德,但这六种品德均需以“好学”为前提,假若不“好学”,这些君子之德便失去了根本,反而会衍生出各自的弊端。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将学习摆在了他一生中何等重要的地位。

三、诚实自信

如果说好学成就了孔子的渊博学识,那么诚实则构成了孔子作为一个学者的整个人生实践的基础。尽管作为一名学者,孔子在十分年轻时就已经声名远播,孔子也一直对于自己的好学精神引以为豪。可作为一个真是存在的人,孔子也有自己的希望、理想以及烦恼、忧患,而且他的烦恼和忧患正寓于他的希望和理想之中。孔子学习的目的是修身,是希望成为一名君子,可孔子却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宪问》)”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谓之有得。”(《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在理想与忧患之间,孔子毫不讳言“不能”,这正是夫子的可爱之处,这绝非造作,也不仅是自谦,这更是一种内心的理性自觉与为人的诚实。诚如夫子对子路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政》)从《论语》里可以看出孔子谨言慎行,不言无据。“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为什么不说这些东西呢?因为他们本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对象,孔子自知无法把握,也就是“不知”,所以不说。这也正是孔子的真性情,他从不做抽象空洞的说教,不故作高深。这也是孔子被广泛地视为只是一位常识的道德说教家的缘故。殊不知,这才正是作为一名学者最为难能可贵的平时。“吾有知乎?无知也。”(《子罕》)这是孔子的大实话。

可孔子作为一位诚实的学者,又自有学者的自信与痴情。孔子视自己为古文化的承载着和传述者,并由此而自认具有某种天赋的神圣权利和超凡魅力。诚如我们上面看到的,孔子固然诚实,可这诚实绝非矫揉造作,也非有意自谦,而是孔子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有不足之处,可这绝不代表孔子是一个妄自菲薄的人。相反的,孔子既然能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更能丝毫不掩饰其自信。《论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孔子相信,一个鄙陋的居所或因为君子的到来而不再寒酸,而这君子并非他人,而是指孔子自己。不近如此,孔子还坚信“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一个有德行的人,即使身居山野,也自然会有志同道合之人为邻。这是何等的平和,又是何等的自信。这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对自身修行的肯定,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掌控,也真是这份自信,才有了孔子在生命中屡遭迫害时的泰然自若。“子畏于匡,乐:‘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狂人其如予何?’”(《子罕》)又有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把孔子与弟子们演习礼仪的大树砍到了。弟子劝解孔子速速离去,可孔子却怡然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孔子的自信,是会让敌人望而生畏的。

无论是事出偶尔,还是命中劫难,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面对危难时的泰然自若。如果说“德不孤,必有邻”的自信是来自于孔子对自身修行的克宁,那么这磨难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则来自于孔子对于自身角色的期待。孔子自视为古文化的传承者,有着上天赋予的大德行大力量,凡人是奈何不了他的,尽管这自信借助于想象中的庞大外在,可它仍然是基于孔子对于自己学着角色的定位。

诚实和自信完美的结合在一个人身上,而这自信又绝不丝毫含有自以为是的成分,这也成就了孔子非凡的个人魅力。“苟用我者,斯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这自信中,透露着孔子超凡入圣的大气。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孔子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孔子杰出的品性和超凡的智慧,也皆缘出自于此,渊博的学识,乐知的学习态度,发自内心的诚实自信,正是这些平时简单的性格,积淀出了孔子伟大的身影,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旧对世界、对世界上的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姓名:裴祎

学号:1330020183 摘要:孔子在《庄子》中的形象的多样的,既保持了部分儒家色彩,如谦虚好学,积极投身实践、言传身教等;另一方面孔子所秉持的“仁义”“道德”“礼法”等儒家理念遭到庄子的贬抑,这种不完美的的孔子受到了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的熏陶和改造,最后化身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主动授“道”。如此一来,孔子便和其弟子一起,成为道家宣传“道高于儒”的媒介。《庄子》是继《论语》以后对孔子形象论述最多的先秦诸子思想哲学散文著作。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共有四种,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目的只有一个:为传播道家思想服务。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解析和比较,以庄子中的孔子为线索,深入剖析寓言化的孔子形象背后蕴含的庄子人生哲学。

关键词:庄子;孔子;道家;儒家;道;天性;儒道互补

今本《庄子》由晋代郭象删减而成,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外十五,杂十一)与其他先秦诸子著作不同的是,《庄子》一书塑造了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多达230余个。作为道家的代表著作之一,《庄子》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不是老聃而是孔子,共有五十三次。这一写法打破了历史人物只能按其本来面貌进行描摹的单一模式禁锢,巧妙地诠释了“道高于儒”的概念,达到了宣传儒道互补的目的。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道家丰富的思想和哲学内涵,正如台湾国学大师陈鼓应所说:“其他部分的论文,我一般是居于知性的态度上探讨,但是庄子却常常能触动我内在的心灵。”细读庄子,对人生态度的重塑将有重大帮助。

一、庄子对孔子形象的塑造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礼乐制度日趋僵硬,为世人所质疑,由于战乱频仍,人们迫切需要一套全新的礼法体系。为了摆脱社会危机,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理论系统。就当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而言,最入世的显学非儒墨两家莫属。庄子通过大量寓言塑造了复杂的孔子形象,有的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相差无几,有的则完全出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以《论语》作为可靠的参考对象,我们会发现,庄子笔下的孔子寓言故事以虚为主,虚中有实,以传达道家宗旨为目的,有很大的哲学和思想价值。

庄子笔下的孔子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不管对孔子肯定还是否定,庄子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传播道家思想服务。

(一)不知“道”的孔子

在《天道》、《天运》、《渔夫》等篇中孔子被塑造为标榜虚伪仁义道德的儒家代表人物。例如《天道》中记述了孔夫子欲藏书于周室,老子教导他关于仁义道德的寓言。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

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

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对于孔子提出的仁义的实质,老子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是危险和错误的。孔子认为仁义的本质就是正心和乐,兼爱无私。老子反驳说,兼爱是迂腐的;无私恰恰就是偏私。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禽兽树木都是按照原本的样子存活于世的。我们作为人类只要依德而行,顺应天道,已经很好。又何必汲汲于标榜仁义,好像自己孩子丢了敲锣打鼓地去寻找一样?老子认为孔子的仁义道德只是空虚地浮于表面,被日常礼仪所禁锢,贪图虚名,不知变通,如果硬要推广只怕会扰乱人的天性。这时对比《老子》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高下立现。

孔子局限于礼乐制度、道德仁义,既然扰乱了人的天性,就更不用说能够通晓天道了。在庄子的学说中,“性”和“天道”是同样的境界,“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道,即天道,贯穿宇宙之中,世间万物都要赖以生存。道没有边界,道从不自己昭明(“大道不称”);德就是体现人的社会品性的道德具体表现。张岱年先生认为,道家的德,就是“万物生长的内在依据”,道与德的关系就是内在于派生的关系。所以,道通行于万物,德贯穿于天地。道德之光照耀在生命中,贯穿德的生,本质上即为顺从天性的生。“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不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就是道家的“无为”。

(二)悖于道的孔子

在庄子的寓言中,孔子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天性”和“道”,自然不知道如何“求道”,反而局限于研究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在《庄子·天运》篇中,未闻“道”的孔子对老子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求“道”:“求之于数度、求之于阴阳”。老子指出了孔子在求“道”的方法上犯的两个根本的错误:第一,孔子把“道”与人的天性简单地一分为二;第二,孔子认为求“道”的方法比“道”本身重要,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接下来,立足于上文提到的这两个观点之上,孔子具体地谈论自己如何求道:“夫子闻于老耽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宇。若是则可谓圣人乎?’老耽曰:‘是青易技系,劳形休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庄子·天运》)孔子认为,通过模仿能够分辨对错的人,比如公孙流之类的境界,或许就能够得道成圣了。但老耽却指出:像“青”“易”那样的辩者只会为技艺所束缚。求道的关键不在于模仿,而是化解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支配与对立关系,顺从“道”,顺从天性,追求心斋,将自身融合于宇宙之间,这才是正确的求道之路。

(三)虚心求道的孔子

在庄子笔下,被寓言化、异象化的孔子有时又化身为道家的忠实追随者。孔子本身的虚心好学等优点在寓言中有所体现,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哲理并提出新的问题,进而予以总结。例如在《庄子·达生篇》中,有关于孔子见“承蜩之巧”而总结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名言的故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孔子在《庄子》中以贤人面目出现时,他的思想是道家的。可以说,在这里,他只剩下一个“孔子”的外壳,他没有了儒家至圣先师的光环,而是化为老子虚心的学生,在道家看来,孔子入室于老子,对于双方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关于孔子虚心求教于老子的事,全部体现在《庄子》的外篇。比如在《天运》篇中,孔子去见老子,回来后竟然三天没有讲课,茫然若失,孔子的弟子问先生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孔子回答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翔)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孔子认为老子是龙的化身,逍遥游于天地之间,自己没有资格去规谏老聃。儒家圣人孔子化身谦逊的问道者,虚心向懂得人生大境界的道家仙师老子求教。

在《天运》篇中记录相似的孔子求道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于老聃” ;又例如在《天地》篇中,“夫子问于老耽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在《知北游》中,孔子又在“晏间”向老子请教“敢问至道” ;在《德充符》中,孔子说“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对砍去一只脚的叔山无趾,孔子说“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而在《田子方》中有一个更加鲜明的例子。

孔子去拜见老耽,恰逢“老聊新沐”。孔子惊奇地发现老耽披散着头发在等着晾干的样子“蛰然似非人”,凝神不动的样子就像是木偶。孔子被这一幕震撼了,他说: “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稿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老耽的回答是:

“吾游心于物之初。”

其实老聘的这种形象就是道家常说的“形若稿骸,心若死灰”,形体的“枯稿”是为了凸显得道之人淡泊虚静、自然无为的境界。孔子受到震撼的强烈心灵反应正代表了他对道家学说的无比崇拜。

在《论语》中孔子“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形象,在《庄子》中有所延伸,只不过是作为孔子从儒家圣哲转换为虚心求教者的过渡阶段来展现的。

(四)得道传道的孔子

与《庄子》外篇不同的是,在内篇中的孔子主要还是作为正面形象,甚至是得道高人的形象出场,并且积极宣扬道家学说。值得注意的是,道家的两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名词“心斋”“坐忘”都是在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中提出来的,又因《庄子》篇章中提到孔子的次数之多,因此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如韩愈、康有为、章太炎、郭沫若、钟泰等学者认为《庄子》应属儒家。但在深究了《庄子》一书的思想导向和写作风格后,这种看法便不可取了。

在《庄子》内篇,孔子宣传道家思想,可谓不遗余力,诸如“失我”坐忘,物化与人生若梦,自然天放,相忘乎江湖,不言之教与不言之辩,对于至人,真人的描述,对“陆沉”(隐居)者的敬仰,心无所系,怡然自乐的高论,神全体残而不失为“德充”的诲诫等等,都在他的宣传、体验之列,孔子与“道”合为一体,并指出:顺从万物并保持内心虚空宁静是人的至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天性。人只有通过“心斋”“坐忘”的不断修养,才能把握“非物”的“性”和“天道”,“养中”“游心”,其要乃在顺任自然,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在《人间世》中,孔子仍是以老师的身份谆谆教诲弟子颜回,对道家思想进行诠释、阐发。

例如在《人间世》的开篇,颜回拜见孔子,向他辞行。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疗乎?”

听到此,孔子劝说颜回打消去卫国的念头,并且陈述了其中的理由,表达了自己的处世原则和要求。接下来孔子的这段论述可以归结为:淡泊名利,不思害人,虚而待物。

首先要抛弃争名逐利的念头,因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人间世》)其次,抛弃害人的念头,因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如此,社会便永无安宁之日。再次,主张“虚而待物”,即通过“心斋”的修养,使心灵达到无所依托、无所牵绊的境界。在师徒之间的对话中,孔子最后提出了“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心斋”是庄子的典型观点,更证明了此时的孔子是道家代言人。消除“成心”,这样就不会“知生于心,还于乱心”,才能“虚而待物”,身心和谐,内外和谐,达到神人之境。

关于“坐忘”,主要在《大宗师》中有所体现。颜回说自己取得了进步,安然相忘于礼乐,相忘于仁义,孔子都说不够。到了第三天,颜回说自己“坐忘”了。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卖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束,去掉智巧的拘执,和大道融通为一,这就是坐忘。“同则无好,化则无常”,这样的境界竟让孔子被弟子的贤能所折服,愿意“从而后”。

除了“心斋”“坐忘”,得到后的孔子还宣扬不以死生穷达为念,超脱俗世的束缚。

例如《秋水》篇中有孔子被卫人围困于匡的寓言。孔子说:“来,吾语汝。吾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孔子说自己的命运是被限定好了的,是否得志都是由时势造成的。穷困是由于天命,通达是由于时机,遇到大难并不畏惧,这就是胜任的勇敢。

其实《庄子》中的寓言不无根据。《论语》记载了孔子对自己晚年的愿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就是说孔子在看透世间的所有假象以后,不再汲汲于入世为政,而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只要不逾越基本的准则,就可以如大鹏一般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了。圣人处于万物之间,但不会损害万物的自然规律,不以功利之心对待万物,力求天地合一,随顺万物,虽无心而感化天下,“才全而德不形”。

《庄子》中对孔子形象的塑造,大概分为上述四个方面。虚虚实实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孔子形象的变化,大致的规律如下:庄子尊重孔子;内篇肯定孔子;外篇拉拢孔子;杂篇贬抑孔子。或肯定或否定,庄子都是在借孔子之口宣扬道家学说。

二、庄子塑造的孔子形象有何思想价值

《庄子》中表达的人生哲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刻印,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品性的塑造形成了重大的影响。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说:“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儒家与道家,就像看似水火不相容的“命题”与“反命题”,他们获得了各自的发展,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中融为合命题,使中国哲学形成“既入世而又出世”的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并不肤浅。”

从秦汉至今,中国古代思想主要有三个:儒、道、佛。其中儒家和道家是两大支柱。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主张“学而优则仕”,“经世致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通过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道家思想是出世的,主张通过顺遂天性,不以死生穷达为念,达到超凡脱俗,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当儒家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碰壁时,道家的自适与逍遥打造出了另一片广阔的精神园地。尤以魏晋风尚为甚,文人墨客在修齐治平之外有了全新的人生目标:对人自身生命的保全以及心灵的宁静安详;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严肃与沉重中解脱出来,寻求“性命之情”,保有一片精神家园,提升生命的内涵和价值,在有限的长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儒与道在对立中互补,构成了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参考文献

[1][清]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2]司马迁.史记[Ml.北京:中华书局,1991.[3] 杨伯峻.论语译注[Ml.北京:中华书局,1980.[4]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7.[6]邵汉明.论《庄子》中的孔子[J].中国哲学史.2009,(4).

第四篇:孔子论语经典语录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1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

(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1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1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2

1、《论语》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大都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感受,颇似后世的散文诗,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表达的生动传神、韵致的`含蓄隽永而受到推崇。

2、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3、《论语》八则读后感受是:

4、待人真诚,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知不足,而自我改进。

5、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同道德品质好的人接触,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7、第四则: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9、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12、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13、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第五则: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1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社会的变化影响了语言的发展,社会上存在大量名实不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就突显出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7、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18、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3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未知生,焉知死?

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敬鬼神而远之。

5、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6、德不孤,必有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知其不可而为之。

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温、良、恭、俭,让。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

1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2、苛政猛于虎。

2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4、大德必得其寿。

25、无为而治。

2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3、因材施教。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5、过则勿惮改。

36、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7、有教无类。

38、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9、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1、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2、既往不咎。

4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44、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5、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6、当仁,不让于师。

47、大言不惭。

48、乘肥马,衣轻裘。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1、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5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5、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56、过犹不及。

57、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58、礼之用,和为贵。

59、不念旧恶。

6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6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62、知耻近乎勇。

63、既来之,则安之。

64、闻一以知十。

6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66、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怠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67、不贰过。

68、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6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0、道不行,秉桴浮于海。

71、每事问。

72、君子周急不继富。

7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衰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4、朝闻道,夕死可矣。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6、不知言,无以知人。

77、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78、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79、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80、欲速则不达。

81、贫而无谄,膏而无骄。

8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3、巧言令色,鲜矣仁。

84、言必信,行必果。

85、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86、子在齐阐《韶》,三月不知肉味。

87、辞达而已矣。

8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9、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0、不学礼,无以立。

9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2、不迁怒,不贰过。

9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4、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95、割鸡焉用牛刀。

96、食不语,寝不言。

9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8、夫子莞尔而笑。

99、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10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0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0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7、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0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0、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为君难,为臣不易。

11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1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1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15、君子以当仁不让。

116、无伐善,无施劳。

117、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18、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119、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22、小不忍,则乱大谋。

1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五篇:孔子论语翻译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过而不改,是谓过矣。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made is to err inde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言必信,行必果。Keep what you say and carry out what you do.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The superior man on grounds of culture meets with his friends, and by their friendship helps his virtue.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The commander of the forces of a large State may be carried off, but the will of even a common man cannot be taken from him.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A youth is to be regarded with respect.How do you know that his future will not be equal to our present?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While a mans

father is alive, look at the bent of his will;when his father is dead, look at his conduct.If for three years he does not alter from the way of his father, he may be called filial.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I will not be afflicted at mens not knowing me;I will be afflicted that I do not know men.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In the Book of Poetry are three hundred pieces, but the design of them all may be embraced in one sentence--“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关睢乐而不*,哀而不伤。The Kwan Tsu is expressive of enjoyment without being

licentious, and of grief without being hurtfully excessive.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While his parents are alive, the son may not go

abroad to a distance.If he does go abroad, he must have a fixed place to which he goes.德不孤,必有邻。Virtue is not left to stand alone.He who practises it will have neighbors.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At thirty, I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At fifty, 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s of Heaven.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A handful of rice to eat, a gourdful of water to drink, living in a mean street.Others would have found it unendurably depressing, but to Huis cheerfulness it made no difference at all.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The wise find pleasure in water;the virtuous find pleasure in hills.The wise are active;the virtuous are tranquil.The wise are joyful;the virtuous are long-live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not ceasing day or night!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He did not dislike to have his rice finely cleaned, nor to have his minced meat cut quite small.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Look not a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listen not to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speak no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make no movement which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人无远虑,必有近忧。If a man take no thought about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There are three things which the superior man guards against.In youth, when the physical powers, are not yet settled, he guards against lust.When he is strong and the physical powers are full of vigor, he guards against quarrelsomeness.When he is old, and the animal powers are decayed, he guards against covetousness.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Of all people, girls and servants are the most difficult to behave to.If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m, they lose their humility.If you maintain a reserve towards them, they are discontented.

下载《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论语简介

    孔 子 简 介 中文名称: 孔子 又名: 孔丘 字仲尼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前551~前479 生平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

    孔子《论语》有感

    孔子《论语》一则有感! 今天,在下班等候公车的时候,偶然看到深圳大运会的灯箱宣传广告;其中引用了《论语》中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全文如下: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

    孔子论语读后感

    孔子论语读后感孔子论语读后感 篇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记得这是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论语》,而现在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竟然是从还在上幼......

    孔子论语论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 影响力极为大,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孔子论语论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摘 要:本文通过对《论语》的......

    论语孔子语录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和......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摘 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摘 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孔子在《论语》中......

    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

    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