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0302002 研究现状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有关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研究
有关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论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二、毛泽东、邓小平及第三代领导人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在马克思理论发展史上,不仅明确地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规定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且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做了精辟分析,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思想。
第一,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大量地主要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第三,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唯物史观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方法论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哲学理论方面。
一、重新确立了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作了新的阐发。
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三、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既肯定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承认生产关系的巨大反作用。
我们绝不能仅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理解为一个政治方针,应该把它们的关系作为一个重大理论来研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及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
一、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理论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首先表现在它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的重要内容和完善化的标志。
二、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理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要发展,还表现在它使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实现了实践的可操作性。
三、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理论,对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本身也有许多丰富。
三、对“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研究
1、社会基本矛盾“一对论”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交互作用的关系不是社会基本矛盾,也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交互作用关系(交互作用是两个事物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矛盾则是一个事物内部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的关系,并且一方为否定因素,一方为肯定因素。参见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对这种区别的解释和说明),不是社会基本矛盾,也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也没有说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1.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是一个原始的本原的“矛盾”,不是一个决定、制约其它社会矛盾的“矛盾”,事情恰恰相反,它是一个被别的矛盾所决定、所制约的“矛盾”。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没有充当社会基本矛盾的资格,也就不能担当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重任。
-------段若非,《社会基本矛盾一元论》,《当代思潮》,2004(6)
社会基本矛盾究竟是如何运动的呢?作为社会基本矛盾“一对论”者(即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笔者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为始点,为动力,而生产力则以上层建筑(国家)为中介作用于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始于生产力,归于生产力。
-------吉彦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新探》,《广西大学学报》,1994(4)
2、社会基本矛盾“两对论”
一般说来,社会基本矛盾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①必须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②是判定社会性质的依据;③是其它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④规定着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能够满足上述四点要求的矛盾有两对,也只有这两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且缺一不可。
首先,只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对“基本矛盾”不好解释社会形态的变革更替。其次,正确理论应该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第三,从社会基本矛盾与其它矛盾之间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是一个整体,共同决定和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第四,承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为社会基本矛盾,把“上层建筑纳入基本矛盾的范围”,与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历史观并不矛盾.最后,坚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
-------马计斌,《“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0(3)
3、社会基本矛盾“三对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不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还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一根本矛盾制约决定着前两个矛盾。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诸多现象。显而易
见,我们并不是为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决定生产力的因素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张昆仑,《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新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11)
4、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组成
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组成的,值得商榷。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生产力不能越过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直接发生相互作用,从下层(即基础层)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只能是生产方式,而不可能是被生产方式隔开的生产力。在生产关系被确定为社会基本矛盾一方的情况下,矛盾的另一方只能是生产方式。因此,社会基本矛盾只能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组成。
-------李延明,《社会基本矛盾究竟由哪两个方面组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
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研究
1、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就解决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而言,显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社会基本矛盾是取代不了需要与生产这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的。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只是揭示和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它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解决人类为什么要这样的问题,没有从根源上回答“人类历史何以能够发展这样一个根源性的实质问题。而需要与生产这对矛盾,使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最基础、最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特质,它能以自身内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自身发展并进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吉彦波,《历史发展动力应是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理论月刊》,1989(11)
2、对“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批判
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特别强调需要的作用,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归结于生产力内部的矛盾,归结于人的需要,提出所谓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动力的动力的观点,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需要动因论者在理论上的失误之一,是他们把人的需要归结于人的内体组织的生理机能。失误之二,是他们脱离开人们的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力,把人们的生产或动看作是一种纯粹自然的活动。失误之三,是他们把社会发展的最后动力归结于生产力内部的矛盾,否定了“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赵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人的需要》,《清华大学学报》,1995(10)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贯穿其中。活跃易变的生产力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之间就构成了一对矛盾。正是这一矛盾以及由它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的变革和发展。在社会动力系统中,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就会逐渐激化,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则使生产力从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获得解放。由此循环往复,形成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变迁的历史。
-------李丽,毛建儒,《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观》,《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2)
五、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也是一个发展的社会。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使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以不断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的社会。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论对构建和谐社会以重大的现实启迪。
启迪之一: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出发点和归宿。启迪之二: 坚持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启迪之三: 把握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启迪之四: 坚持辩证法的“ 两点论”,避免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潘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及其现实启迪》
《社会科学家》,2005(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作了经典式表述,然而西方学者对这一经典表述大多不予承认,苏联东欧国家和我国对此的理解也有偏差。至于当今一些热衷于“超越传统的哲学思维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则不太关注甚至有些淡忘。鉴此,本文旨在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规律的理论仍然是指导我们深刻认识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变化的钥匙,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今世界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矛盾冲突的理论基础。
-------刘卫民《,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视野中的当代国际问题》
《哲学研究》,2006(2)
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球扩张的历史必然。因此,应当运用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展趋势和前景。这是关系我们入世以后能否正确制定和执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社会始终并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水平;其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展趋势和前景,也应当从这个理论视角来理解。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逻辑和方法,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科技进步为基础、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金融资本为显著特征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第一,劳资矛盾依然存在,工人受剥削的程度日益加深。第二,发达国家之间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和
斗争不断深化。南北关系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最突出的表现。
-------叶良茂,《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哲学研究》,2002(7)
(经济研究所徐璐整理)
第二篇: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1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答案
考试说明:考试时用快捷键(Ctrl+C)复制文本,(Ctrl+V)粘贴文本到答题页面的文本输入框中。
题目: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论述题(30分)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明确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两对矛盾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同时,这两大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它们以生产关系为中介,形成两对矛盾。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来说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具有根本性。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有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所以两对矛盾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止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不可能是独自完成的,必须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合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由低到高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由低到高的发展。所以,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是双向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使生产关系得以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双向运动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已经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就必须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而要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保护旧的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形成并巩固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東缚中获得解放,达到新的基本适合。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性质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和更新。其次,生产力通过决定生产关系使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也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态乃至全球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革,使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到底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进步的根本尺度。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篇: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1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答案
考试说明:考试时用快捷键(Ctrl+C)复制文本,(Ctrl+V)粘贴文本到答题页面的文本输入框中。
题目: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论述题(30分)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进行的,即改变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稳定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改革其具体形式。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或影响。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四篇: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21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答案
考试说明:考试时用快捷键(Ctrl+C)复制文本,(Ctrl+V)粘贴文本到答题页面的文本输入框中。
题目: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论述题(30分)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
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2)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变化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同时反过来又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
(4)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对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始终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新的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以后的一定时期,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这时候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处在量变阶段,不会也不需要生产关系整个系统的根本变革。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矛盾便日益激化起来,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就要取代陈旧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确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应又转化为适应,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循环往复向上发展的无限运动过程。这一运动的历史过程,也就是生产方式的辩证否定过程,旧的生产关系要被改变,而生产力及其各种要素则被保存,并在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下得到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第五篇: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含答案
论述题(30分)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答案一:
答: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明确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两对矛盾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同时,这两大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它们以生产关系为中介,形成两对矛盾。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来说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具有根本性。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有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所以两对矛盾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不可能是独自完成的,必须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合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由低到高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由低到高的发展。所以,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是双向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交革,上层建筑的变革使生产关系得以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双向运动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已经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就必须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而要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保护旧的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形成并巩固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获得解放,达到新的基本适合。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性质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和更新。其次,生产力通过决定生产关系使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也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态乃至全球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交革,使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最后,社会关系(经济、政治、恩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状况决定的。
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的也是原始的动力。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到底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进步的根本尺度。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生产力标准必须注意:其一,生产力是最终标准而不是唯标准。社会进步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与尺度,就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所谓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并不是说生产力是唯一标准,而是说生产力是诸多标准中根本的标准。其二,不能将生产力标准与生产关系割裂或对立起来。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是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变为现实,还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只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把发展生产力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对于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论断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一,它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低这一基本国情,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二,它为我们解放思想、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参考答案二: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参考答案三: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且只有一种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行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这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本矛盾是主要矛盾的社会根源,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