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改
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精髓,只有不断地创新,系统地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适应,不断发展和壮大,对民营企业来讲,创新是不断进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着力在产权体制、管理机制、产品体系、人才、品牌、环境创新六方面下功夫,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产权体制管理机制产品体系人才品牌环境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精髓,只有不断地创新,系统地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适应,不断发展和壮大,对民营企业来讲,创新是不断进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产权体制创新。民营企业大都是靠家庭合伙制形式,靠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率先致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规模扩张和发展,必须在产权体制上不断创新,走出家庭单一筹资模式,严格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实行量化和人格化,明晰产权,并积极吸纳新股,引进外部资金入围,推进企业股份化的战略改组,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1-
上实现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然后再向企业集团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使产权体制在内涵上发生质的变化,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立足市场,不等不靠,主动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是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创新是民营企业适应新的产权体制的必然产物,要组织更大规模的产业化运作,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要从粗放型的家长式管理向集约型的理性化管理转变,要从单一的家庭工厂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式管理转变,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要充分利用各种管理资源,按照市场法则实行管理创新,首先是加强信息管理,立足网络信息的优势,建立自己的网站,快速搜集本行业信息,构建新的信息平台,其次是加强战略管理,根据管理信息,立足国际、国内市场,重新调整战略方向和目标;再次是加强竞争性的应变能力,采取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机构方面,要突破单一的垂直管理模式,推出事业部制的扁平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实行“适度集权,充分授权,有效监控,良性互动”的原则,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半径,提高管理效率;人力资源方面,要定编、定岗、定责、定人,整治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现象,对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可从社会上聘请一些专业人才担任独立的董事、监事,有效地帮助企业克服长期家庭式管理带来的弊端。
三是产品体系的创新。产品是企业的载体,产品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要逐步摆脱“仿制”产品,自我研制,自我开发,逐步加大技改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建立起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形成自己专门的研发中心,逐步加大科研经费,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条件具备时,要及时进行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体系认证,这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企业产品和管理达到一定阶段的标志。
四是人才的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改变传统的人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组织任命”向“市场配置”的跨越,让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脱颖而出,企业经营者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调整分配关系,敢于让有能力、有贡献的经营者成为先富起来的阶层,并通过配股赠股、设立期股等方式,提高经营者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关切度,逐步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职业化经营者队伍。
五是品牌的创新。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产权体制、管理机制和产品体系不断创新外,还要在品牌经营上不断创新,品牌创新不是不断地更换品牌,而是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宣传,不断地提升品牌形象,创新品牌的内容,丰富品牌内涵,把品牌经营与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协调起来,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六是环境创新。党政机构改革中,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和行为有相当大的调整和变化,在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换过程中,政府要下大力气给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政府要对不同股权结构的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对民营及其它企业主要是做好规范和引导,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排除阻力,要制定和落实好《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规范清理文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当好企业的坚强后盾。
第二篇:创新是人事工作突破发展的根本动力
文章标题:创新是人事工作突破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开拓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下,人事工作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创新能够破除制约人事工作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最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
◆创新能够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人事部门担负着管理和使用人才的职能,履行好这一职责,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科学合理地评价人才。
◆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是落实与创新的关系;三是改革与创新的关系;四是科学与创新的关系;五是稳定与创新的关系。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人事工作的历史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在开拓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下,人事工作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开发人才资源”等工作理念的创新,使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从弱到强的突破;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探索、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使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了从旧到新的突破;人才市场机制的创新,使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实现了从次到主的突破;管理体制的创新,使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实现了从浅到深的突破;服务观念的创新,使人事工作为发展服务实现了从点到面的突破。所有这些突破,都是人事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的结果。随着全国各地人才高地建设风起云涌和世界各国相继把人才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事工作面临着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加激烈的竞争。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有新的作为,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精神,用创新的思维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努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拓,在开拓中突破。
创新能够破除制约人事工作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最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人事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其一,它工作的对象是“人”,研究如何识别人、发展人、培养人、激励人,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其二,它研究的主体是“事”,研究如何推动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其三,它注重的结果是“人”与“事”的有机结合。研究如何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事无小事。由于很多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不好,直接影响人才活力的激发,影响生产力的解放,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事工作面临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尤其在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产生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一些体制性、制度性的障碍,制约了“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活力,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突破体制机制的壁垒,只有用创新的精神和思路,大胆破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和做法,才能使人事工作始终有新思路、不断有新突破,才能使生产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创新能够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人事部门担负着管理和使用人才的职能,履行好这一职责,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科学合理地评价人才。当前,人才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标准不合理、指标片面化、主体不清晰等弊病,严重影响着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为此,人事部门要大胆打破传统用人方式的束缚,努力改变以往那种数字出干部的提拔方式、传统“相马”的选人方式和“一纸任用,终身享受”的用人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创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实现用人导向由“重数字”向“既重业绩又重素质和能力”转变,用人方式由“以人选人”、“少数人选人”向“以制度选人”、“让群众更多地参与”转变,用人制度实行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通过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以往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对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要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对经实践检验已经不合时宜的做法要大胆抛弃。二是落实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重完成上级下达的“共性”任务,又要注意创造性地解决本地的“个性”情况,甘于当“传声筒”、“收发室”,简单照转照搬的做法不足取。三是改革与创新的关系。加入WTO之后,人事工作原有的观念、思路、方法、程序、作风和内容都难以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接轨,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大胆予以扬弃和改革,在改革中激发创造性,在开放中保持先进性。四是科学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就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是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为基础的。做好人事工作,必须正确理解人的自我价值体系与组织系统
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熟练掌握和科学运用人的成长、发展、流动、竞争等各种规律,使人才适得其所、得其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事工作的创新内容,正确找准创新方向,切实取得创新效果,推动人事工作健康发展。五是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新要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依据,创新的效果要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标准。在改革举措制定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公平和谐的精神,把握复杂多样的特点,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和需求,切实做到认真研究,反复权衡,既抓好重点突破,又注重配套衔接,还要充分考虑政策本身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在工作总体安排上,要坚持积极稳妥,协调发展,工作部署前,要深入调查研究,慎重提出目标和措施;工作推行中,要及时跟踪,掌握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工作完成后,要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探索规律,决不能因决策不当、工作失误增加不和谐因素。
《创新是人事工作突破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创新是人事工作突破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篇:互联网是经济发展新动力
深刻影响经济发展方式
互联网是经济发展新动力(新知新觉)
荆林波
《 人民日报 》(2016年07月29日
07 版)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交叉渗透,互联网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消费能力释放。互联网可以利用其跨地域、实时化、低成本的特性,推动企业业务流程改造,甚至创造出全新的经营模式,使原有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与市场上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对接,实现大规模柔性定制。同时,互联网显著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释放了市场的消费能力。2015年,我国网络零售总额达4万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左右。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我国网络零售都位居世界前列。
促进交易效率提高。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可以使商家及时、准确地了解销售情况和供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生产和销售计划,大大降低了库存成本。同时,规模化、专业化、数字化的第三方物流又能帮助电子商务零售业打通流通渠道,显著降低交易成本。艾瑞公司数据显示,网店与实体店相比,能够节省60%的运输成本和30%的运输时间,降低55%的营销成本和47%的渠道成本。电子商务还有助于打破国界和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海外市场营销与贸易提供平台,促进外贸发展。从本质上看,电子商务具有跨越 时空的特点。通过网络,可以将地理上分散的企业和组织连接在一起,从单纯的地理空间进入到地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复合叠加的新空间。在这个新空间里,信息流和资金流通过互联网充分流动,极大拓展了商业空间,提高了交易效率。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有效推动了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网络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互联网通过提供新的服务、开拓新的市场、形成新的经济组织方式,推动传统经济(包括农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互联网的发展能够加速区域经济融合,有效促进全国性大市场的形成,解决我国商品市场长期存在的区域分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也有利于经济转型发展。另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关机构预计,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将突破4600亿元,成为网购市场的新增长点。
当前,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不同问题应当有所区分、差别对待。有些问题是传统商贸领域也存在的,如假冒伪劣、缺乏诚信等,对此政府应加强监管,积极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还有一些问题是由互联网的特性衍生出来的,如网络安全、互联网企业所带来的垄断问题、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形成冲击所引发的失业问题等。这类问题是在商业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应当用市场、法治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解决。对互联网产业的监管应侧重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规范互联网企业行为、促进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动力。
提高对互联网产业的监管水平,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还不足,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也缺乏前瞻性的产业宏观规划。缺乏理论基础和产业政策的指导,就难以对互联网发展进行有效监管。实践 中,一些职能部门的监管者思想意识落后,导致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环境、市场秩序还不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互联网产业的监管,不能简单搬用其他产业的监管方式,而要在深入研究互联网特性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进而实施有效监管,保障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
第四篇:创新是人事工作突破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作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在开拓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下,人事工作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创新能够破除制约人事工作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最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创新能够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人事部门担负着管理和使用人才的职能,履行好这一职责,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科学合理地评价人才。
◆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是落实与创新的关系;三是改革与创新的关系;四是科学与创新的关系;五是稳定与创新的关系。
在全国科技大会上,hjt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人事工作的历史性任务。
创新能够破除制约人事工作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最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人事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其一,它工作的对象是“人”,研究如何识别人、发展人、培养人、激励人,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其二,它研究的主体是“事”,研究如何推动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其三,它注重的结果是“人”与“事”的有机结合。研究如何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事无小事。由于很多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不好,直接影响人才活力的激发,影响生产力的解放,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事工作面临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尤其在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产生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一些体制性、制度性的障碍,制约了“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活力,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突破体制机制的壁垒,只有用创新的精神和思路,大胆破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和做法,才能使人事工作始终有新思路、不断有新突破,才能使生产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创新能够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人事部门担负着管理和使用人才的职能,履行好这一职责,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科学合理地评价人才。当前,人才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标准不合理、指标片面化、主体不清晰等弊病,严重影响着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为此,人事部门要大胆打破传统用人方式的束缚,努力改变以往那种数字出干部的提拔方式、传统“相马”的选人方式和“一纸任用,终身享受”的用人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创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实现用人导向由“重数字”向“既重业绩又重素质和能力”转变,用人方式由“以人选人”、“少数人选人”向“以制度选人”、“让群众更多地参与”转变,用人制度实行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通过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第五篇:民营经济发展材料
优化环境 强化措施 努力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我镇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有效手段,不断强化措施,优化环境,全镇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全镇民营经济税收达2400余万元,占全镇工商税收的67%。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一、突出三个到位,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民营经济要发展,外部环境是关键,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做到宣传发动、政策落实、管理服务三个到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1、宣传发动到位。绣惠作为章丘古城,群众素有务工经商的良好传统,这种传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民营业户“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意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我们对民营经济采取“思想放开、政策放活、路子放宽、环境放松、扶持发展”的策略,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地位,让民营经济唱主角、演大戏。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舆论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努力创造一种从事民营经济光荣、勤劳致富高尚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引导民营业户闯大市场、办大企业、当大老板,有效促进了民营经济向规模型、效益型发展。
2、政策落实到位。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越的经营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在落实各级关于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绣惠镇关于加
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暂行规定》,对民营经济在奖励政策、子女上学等方面予以放宽。在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我们始终强化三条措施营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及时抓典型,从政治上关心、思想上教育引导,使一批有开拓精神、能带领群众发展民营经济的能人走上村干部岗位,从而带动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二是在经济上奖励、资金上扶持。在镇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在全镇总结表彰大会上拿出专项资金对纳税10强民营企业进行物质奖励,同时,对纳税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负责人设立突出贡献奖,在广大干群中引起很大震动,很快形成了你追我赶、竟相发展的热潮。三是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民营企业负责人恳谈会,每半年组织民营企业家外出参观,积极鼓励的民营企业新上项目,启发引导他们在相互对比中找差距,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3、管理服务到位。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一是建立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派出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强的机关干部做党建工作指导员,在做好党建日常工作的同时,负责解决民营业户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改善对镇直单位、机关部门的管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催生了民营经济的活力。二是建立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联系点制度。副镇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家民营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水、电、场地、治安等困难和问题。同时,还尽可能地在信息、信贷、法律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二、搞好三个结合,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民营经济要实现集约化发展,需要相对集中、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发展载体。为此,我们认真做好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园区、专业市
场、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文章,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发展载体。
1、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发展加工业户。园区建设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们以“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完备、产业聚集、特色明显”为目标,不断加大桃花山民营工业园建设力度,积极发挥桃花山工业园紧邻省道244线和济青路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一区三组团”的辐射,鼓励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完成了园区规划设计,对桃花山路、金山西路和金山路进行硬化,拉开了“三纵三横”的道路框架。同时,完善了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桃花山工业园入园企业达到30余家,从业人员达到2300人。初步形成了以东方管道设备有限公司、惠学特耐有限公司、沃泰铝土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的机械加工、锻打铸造和耐火材料三大特色产业,成为促进全镇特色经济发展,实现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平台。
2、与发展专业市场相结合,发展经营业户。我们坚持把培育、壮大专业市场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载体,立足“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原则,对绣江路沿线机电设备、钢铁、五金、闲置设备四个专业市场进行全面扩建改造。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着眼于提高市场服务能力、档次和水平,合理划分经营、管理、服务等功能分区,切实发挥市场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市场经营业户达到1100余户,从业人员4000余人,年交易额2亿元以上,纳税300万元,交易范围已涉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场功能逐步呈现由地方性向区域性发展的趋势。在发展专业市场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业户从初级产品交易向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通过市场带动机械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全镇机加工加工业户达到140余户,每年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
3、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发展商贸业户。为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民营经济更快聚集,我们本着“筑巢引凤”的原则,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硬化了中心大街、S244线、明绣路、锦川路等城区主要道路,修建了绣江河三桥,启动了文化路建设,形成了城区“三横五纵”的交通大框架。大力实施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栽植各类绿化苗木6000余株,新铺地面砖40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36盏,修建排水沟7200米,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完成了女郎山休闲广场、组团式林区建设和绣江河东关北段综合治理工程,城镇特色初步显现。同时,组织实施了太西路商业安置一条街、明绣路综合开发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为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目前,镇城区商贸业户达400余家,丰富了群众生活,繁荣了城镇经济。
三、实施三轮驱动,推动民营经济总量迅速膨胀
我镇作为工业老镇,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小,外向型、科技型企业发展滞后。为此,我们从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入手,采取强化领导推动、骨干大户带动、招商引资促动等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实现 “升级提速”。
1、强化领导推动。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任正副组长,城建、土管、工商、财税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办事处、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班子,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抓到底的领导格局。同时,将民营经济发展纳入村级星级管理,年初下达发展民营经济目标任务,实行超奖欠惩,有效带动了民营经济发展。
2、骨干大户带动。骨干企业是镇域经济实力的代表,近年来我们组织实施了“扶优扶强“工程,着力培植大集团、强企业,重点扶
持了东方石化、惠学特耐、顺熙机械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形成了“骨干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跟着走”的发展格局。骨干龙头企业的壮大,催生了一批中小民营企业迅速跟进。2006年,全镇税收过50万元的民营企业达到12家,其中过100万元的5家。
3、招商选资促动。把依靠外力、实施外向带动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借梯上楼,借水行船。通过实行专业招商、落实招商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各级干部目标责任制,采取以情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措施,迅速膨胀经济总量,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招商选资,加强技术合作,有效提高了民营经济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截止目前,全镇已有2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4家通过了民营企业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