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优山水情文化短评
[创优“山水情文化”短评] 展企业文化特色
铸龙江发展之魂
“企业要发展文化则先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伴随企业发展中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的。一流的企业文化,就是凝聚人心的凝聚力。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存在着先天、客观的对立和矛盾,凝聚人心,并非易事。一个企业即使真的达到了“万众一心”的表象,但部分员工则可能出现“貌合神离”,或者说是表面积极内心消极,光干眼皮活儿。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员工队伍的稳定。另外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还应具有高度地前瞻敏锐眼光、站在未来的高度,回过头来看今天所做的努力。
多年来,龙江局(营销部)的发展靠的就是集思广益,即集群体智慧加工提炼文化精髓,回过头来再以其特有精神鼓舞激励员工,指导、支配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持有的价值标准、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在创优中龙江员工便慢慢探索编制出了自己的文化手册,其内容科学地描述了龙江发展“以山为灵、以水为魂”的特殊淳朴性、核心性、沉稳性和灵动性。他充分展现了龙江企业一路走来的路径和未来发展轨迹,形象描述了不冒进、不保守的科学发展管理理念,道出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真谛所在。因此,我们在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中,大力宣传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与行为准则,特别注意企业精神的培育与提炼,在企业精神得到全局确认后,采取多种方式对职工进行灌输和教育,充分发挥企业精神的导向、激励调节和凝聚作用,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来实现“开采阳光、超越梦想”的企业精神;“充实自己、温暖他人”的奉献精神;“创高求优、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同时又结合实践工作上的求实,业务上的求精,标准上的求高,管理上的求严与讲科学严谨,讲团结协作,讲拼搏奉献,讲创新发展相结合,在全局干部职工中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龙江“山水情”企业文化精神不断得到弘扬、熔铸、塑造和升华,极大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全局形成一呼百应的大好局面。进而不论是开拓会战还是生产达标以及日常营销实践活动,各项工作都是抓一项成一项,战必胜,攻必克,炮打响,仗仗获胜。形成用企业文化铸就一条发展之路的现实,让真正的企业文化内涵在员工的思想深处扎根,并表现在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各自岗位职责中去。积极主动工作和被动消极接受工作,其效果是皆然不同的。所以只有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每天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深植在每个职工心里,才能真正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有力地促进企业建设的协调发展,优化企业管理模式,促使营销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态势平稳运行,推动企业质量标准化连续升级。
所以,在实践创优中我们不断加大办公环境改善等物质文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发展之魂。积极开展职工郊游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陶冶职工情操,让职工以局为家,使职工在工作上专心精心。通过参加岗位培训与岗位练兵技能大赛活动,进一步营造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和谐健康的文化发展氛围,培育了一支外美内实、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为增强企业发展的注入了动力。我们还以制度文化建设为重点,发挥管理的约束功能,规范职工行为。发挥企业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使之步调一致,和谐有序运转。
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功决定了铸就企业发展之魂的能动作用,我们的企业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步前行!邵文第
第二篇:短评
短评:财富不是人生惟一的目标
新华网武汉1月8日电(记者 冯国栋)坐拥价值千万元的房产,武汉环卫女工余友珍不为财富所累,处之淡然让人钦佩。她身上体现的劳动观和财富观,是真正富有之处。财富不是人生惟一的目标,比财富更崇高的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勤劳创造价值财富。余友珍不是一开始就做环卫工,她种过菜、干过运输、帮人做过饭。艰辛的生活磨炼了她耕耘不辍的劳动观。“人吃了饭就要干活”。靠着勤劳致富,她用双手不断耕耘,盖起了“洋楼”,后来又在环卫岗位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生活因勤劳得到改善。
得益于城市发展,余友珍因拆迁还建,变成拥有千万房产的“富婆”,她没有因富裕而改变人生追求。在她看来,穷的时候怎么过,富了还该怎么过。财富面前,余友珍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财富所累,不因财富而退,继续风里来雨里去,坚守环卫工作第一线。
人生的目标不是享乐,财富也不是终点。余友珍用行动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勤劳的本色不能丢。这种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和财富观,才是人生动力的源泉。(完)
第三篇:短评
人民网评:用制度之手遏制微权力的“任性”
给残疾人的生活补贴,社区干部也敢挪作他用;街道拆迁工作人员收了“好处费”后,通过拆迁档案造假等手段,使一些人多得补偿款20多万元。日前,湖南长沙通报多起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意在警示当地党员干部引以为戒。有权不可任性,即便手中只有微权力的基层干部,也不能自外于制度和监督网络,成为监管的盲区。
十八大以来,反腐的高压态势之下,一批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显示了中央反腐零容忍、从严治党不松劲的坚强决心,政坛风气为之一新,增强了人们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随着反腐的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和期待,老百姓对清除“身边的腐败”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与那些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反腐大案相比,治理微腐败、管住微权力,正在成为反腐攻坚战的重要部分。
不管是村官,还是社区干部,虽然职位低,但权力未必小,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他们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直接担负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落实、民生红利的普惠,对集体土地和资产等资源,以及公共事务的运行,也很有发言权和影响力。我国有几十万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也超过十万个,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这些微权力构成了毛细血管网,是长治久安的微观支撑。
失去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基层的微权力也不例外。长沙通报的几起案例很有代表性。从征地拆迁到保命钱,从住房保障到扶贫资金,微权力的腐败病毒,正向民生重点领域渗透和蔓延,公权私用、权钱交易、侵吞挪用等是常见手段。从近年来查处的大量基层腐败案例来看,大多呈现相似的乱象和症结。值得引起深刻反思,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
办案调查发现,“微权力”腐败人员往往对自身工作职责和责任缺乏清醒认识,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上严重扭曲,“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思想、“都这么干,查不着我”的侥幸心理比较普遍,导致一些人受到私欲驱动,不惜以身试法,最终坠入腐败犯罪的深渊。
另一方面,从案发地方和单位内部监管机制来看,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给权力滥用留下了空间。不少案例显示,在征地补偿、项目招标、物资采购、工程验收、资金拨付等具体环节上,一些部门或项目负责人的权力相对集中,操作空间较大。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往往利用行政管理、审批监督、财务监管等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违背透明、公开原则,要么个人说了算,要么搞暗箱操作,要么内外串通,使监督制约机制陷入空转,为“微权力”腐败滋生提供了土壤,酿成了“小官大贪”“村官巨腐”等腐败毒瘤。
微权力一旦变质,其危害也很严重。对老百姓而言,“身边的腐败”造成的伤害,感受最为直接和深刻。治理这类腐败现象,遏制微权力的“任性”,同样需要双管齐下。从主观方面,让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当是精神“补钙”的重点。从客观方面,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根据基层职责和权力运行的特点,“量身”打造对微权力的常态化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把公开透明机制、群众监督机制这些管用的制度建立完善起来,着力营造不敢、不能、不想腐败的制度环境。只有制度发力了,发威了,才能让微权力心存敬畏、规范有序,沿着公共利益、公共服务的轨道运行下去。
人民网评:“没升官就贪腐”,多么可笑的借口
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飞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滥用职权一案日前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处边飞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边飞在被查后忏悔,自己在县委书记的位子上坐久了,感觉工作干得不错,但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心态开始失衡,从第二任县委书记开始,就只想着怎么多挣钱了。
干得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该不该升迁,自己说了更不算。边飞没能当上市领导,显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断裂,他恼怒之下想着怎么敛财,足见他把从政当成了两条路径选择,要么当大官,要么发大财。当不了大官,就得发大财。边飞敛财确实惊人,据法庭认定,他先后多次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贿赂,包括人民币、外币、黄金、房产等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5920余万元,另有价值人民币4190余万元巨额财产不能说明来源,其滥用职权还造成国家财产流失776万余元。
一个县官,涉腐逾亿元,令人惊愕。没当成大官,而是沦为大贪,边飞的贪腐路值得解剖。
其实,现实中有不少奉行“不升官就贪腐”的官员。比如前不久媒体报道的南京市江宁区交通局原局长王平,落马后也称,他2006年调任江宁区环保局局长后,感觉“政治前途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比较渺茫,就想在物质上得到弥补”,于是大胆接受他人贿赂。
有句打油诗说得好:“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一品当朝为宰相,想得山河夺帝基;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长生不老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即便边飞等人获得了提拔,得到了重用,被安排了更重要的位置,他们也不会满足,极有可能贪腐得更厉害。贪念不除,放在哪个地方都危险。
说到底,所谓的“没升官就贪腐”,只是为自己腐化堕落找借口而已。对此,河北省纪检系统一位官员说得很清楚: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边飞不能正确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没有抑制住自己的私欲,把为己牟利凌驾于为民谋利之上。政绩观出现偏差,就不能坚守原有的理想和信仰,就会给自己找更多贪腐借口,以求心安理得。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这些贪官从不会彻底忏悔,反求诸己,而是习惯于找原因,甚至拿苍白借口说事。
当官不能过度考虑个人得失,更不能沉浸于必须当大官发大财的误区之中。总书记说过,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少一些“官”念,多一些清廉,当为官员所思所为。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辩证看待“人走茶凉”
“人走茶凉”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形象表达,经常有人以此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于“人走茶凉”也需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长期以来,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正确对待身份地位的变化,对新班子的工作自觉做到不插手、不干预,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赢得了大家的尊敬。然而,也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不便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且导致一些单位庸俗风气盛行,甚或拉帮结派、山头林立,搞得人心涣散、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照理说工作上的“人走茶凉”是常情,为何有人执意“人走茶热”?就当事人本身来说,主要有两类原因: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好不容易站稳脚、有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落个“人走茶凉”,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不管政策如何、不顾政德影响,努力让那杯“茶”始终热着;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搞“余权”之意,只是离开领导岗位后极不适应,加之有些亲朋好友指望其继续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余热”,便为这杯“凉茶”不断添柴加火。两种原因,尽管动机有异,但都对其原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其实,“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现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仔细琢磨,确实不无道理。从事物本质上理解,“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杯“茶”是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主人就不会再续热水,也没必要再保持茶水的温度,只会把喝剩的茶水倒掉。因此,人走了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
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那份权力和待遇。只有“在其位、谋其政”的人,才会履行与其责任相匹配的职责。因此,这种“人在茶才热,人走茶自凉”纯属正常。
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当个人离开单位、职位后,与以往同事、部属、熟人的联系往往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关系淡了也是正常的。因此,过去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电话铃声;过去被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凡此种种,均属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是一种常态,应辩证看待、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从岗位上退下来,不再负责那份工作,自然也就没有那份权力与责任,应及时调整心态,适应人生转变,以免陷入无穷烦恼。对于组织而言,应立好规矩,把尊重感情与明确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提倡把工作上的“人走茶凉”作为常态,绝不能影响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绝不能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但是,应处理好情感与原则的关系,切不可将本该凉了的茶水加热后再端上桌子。
第四篇:中学作文:家乡山水情
中学作文:家乡山水情
山,沉稳;水,灵动。山水环绕,方为一方桃源。在山和水的孕育下,产生了两河——我的家乡。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加上“不光是月亮,)故乡的山,故乡的水都是那么美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故乡的山,拔山,是大有来头的。拔山,当你听到的时候这两个字时没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没有想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垓下歌》?或许你已经知道了,这座山的名字来源于这里。据老人们说是为了纪念项羽而给这座山命名的。
我爱家乡的山。山的沉稳,山的宽容,山的仁爱,在于山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野兽的凶恶,也保护着存在的弱小。山谦卑地静立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孤寂,不悲不喜。家乡的山,意在教导我:学会沉稳,学会宽容。
黑云压山,看不见湛蓝如洗的天空。突然大雨一阵倾盆,哗啦啦畅快淋漓,打在绿叶上面沙沙作响,似琵琶声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雨来快,去得也迅速。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自然的气息沁入心脾。
溪水潺潺,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但山石间的丁咚,是水欢快的旋律。相比山的美,小溪或许更受小孩子的欢迎。
两河——家乡的小溪。绿莹莹的水,倒映着蓝盈盈的天。一群群鸭子沐浴着波光粼粼的水色,骄傲地挺着脖子,扬起翅膀,嘎嘎地叫几声,愉悦而欢快。
傍晚,小溪里总有孩子忙碌的身影,高兴的笑声。螃蟹可就倒霉了,挥舞着它的大钳子,逃向深水处。小狗在一旁助阵,看见有螃蟹就大叫,吓得螃蟹成为了小狗的美味晚餐。另一旁的小孩子却是在郁闷,本想逗蛐蛐的,捉来放到石头上,结果蛐蛐一落地就跑了。斗蛐蛐不成,另生一计——斗螃蟹。现在捉了几个大螃蟹,螃蟹不跑了,可是两个螃蟹的两个钳子碰到后,有迅速分开了。气得孩子们把螃蟹往深水区扔去,想要淹死它。不一会,小溪又传来孩子们阵阵欢声笑语……
我欲为高山,出类拔萃;若生为小溪,奔流至海。我感谢家乡的山水。
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中学作文:家乡山水情]
第五篇:山水情抒情散文
母亲生日前,专程跟随着家庭的大部队,又回了一次,在梦中遥望里的家乡。这一别十几年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还是那般的纯净,透亮。
从小我们就生活在与大城市隔绝的山上,再次走进山中,似乎还能听出,那些老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头顶上方来回地飘荡,始终支撑着在贫瘠脊梁上一股力量:“只要人不懒,来日就能打出一片天。”
现在条件是开始好了,绿水青山成了国家所关注守护的重要地带,我们的河流也成了母亲河的发源地。山成了支撑农业,畜牧发展的对象,果树成林,片连成山,每每想起从前,就好像走进一部穿越剧中的时空之旅。
以前,山里的人会时常感叹,没能生在平原,有着富足粮食的生产。即使这样,有些人一辈子没能走出过大山,却从不遗憾。因为,那是爱的家园,人间的天堂。
爱的记忆从来都不会被搁浅,曾经回一次家乡总是太难。随说路途不算太过于遥远,居住在同一城里,除了飞机,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得用上,火车、汽车、轮船、还得从海岸步行爬上山尖,实属太不容易啊!
直到现在听人们谈起以前的农业税,给国家,给政府交公粮。我竟然没有任何的记忆,连连摇头。原来,我们是贫困山区,又是水淹区,是国家的扶贫对象,温饱还需关注的人群,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能够自给自足便是给国家减轻负担了。
92年末我们山里才轮到搭线接电,一直处于柴火,煤油灯的时期。瞬间,才明白有了电,竟这么方便。紧接着,闯荡都市的人买回了第一台黑白电视。夜间,放在大坝台上,院子里的人像看电影似的,围满了整个四合院的院墙内。
如今,我十分怀念那些在煤油灯下度过的时光,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与感受爱。每次,刮风下雨,我做作业就变得十分困难,灯芯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靠得太近,又担心风把火吹到书本与头发处点燃的危险,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一手护灯,一手写着作业,所以父母总是给我留下最大、最亮的灯光,但还是会有随时被熄灭的可能。
就这样每到夜里,报纸似乎成了父亲的必读品。记忆中,父亲总是能坐在我的对面,不打扰,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书读报。如今,似乎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一是陪伴。无论多晚,他总是待我作业完毕后,先行离去与休息,再缓缓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二是灯光聚集光源,用报纸为我挡住门缝的风,以不被熄灭。因此,我学会了关爱与付出,却从来不求感动于人。
对历史事件,年代清晰牢记的莫过于爷爷了,各大名著的熟知,人物描述,性格角色掌握得非常到位。夏日的中午,冬日的傍晚,几个孩子总能围绕着爷爷,满心期待着新故事演绎的内容。关于红楼一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字经等等,都是那时候爷爷描述与教诲的印记。
关于奶奶直到离世,我也从未见她生过气,发过火,满脸的慈祥与仁爱,性子不急不慢,井然有条有序。全家人的鞋子与衣裳的缝补都来自于奶奶的巧手。那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待在奶奶的身边为她穿针递物,奶奶的笑容总是那样和蔼可亲。
至于母亲,虽没有父亲那种的诗书丰盈,却有一颗特别纯粹无尘的心,对于长辈的关怀,对于待人接物,不拘于小节扭捏,和善面对困难,决不委屈于她人的格局,对孩子的照顾与影响下都是功不可没的。
山里的时光虽没有花团锦簇相拥,没有满树繁花点亮,却给了我一生中最初的美好。父亲的才华与胆识,母亲柔和似水的情怀,加上爷爷奶奶的引导与和谐。我不能忘却前方有你们的影子,是大山的坚韧,以水的形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不朽的传承,影响着一次又一次的回探,衍生出了那山水人生里永不破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