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管理提升大思路
2018年管理提升大思路
一、市场第一、客户第一
(一)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外部顾客沟通,抓住难得的市场机会;要超预期完成集团经营任务指标。
(二)强调内部顾客的经营理念,上游工序就是下游工序的顾客,强调跨部门沟通、补台、协同,形成合力。
二、柔性组织,扁平化管理
(一)根据内外部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组织架构,增强组织柔性。
(二)围绕“核心流程”,减少管理层级,加强横向沟通,提高组织效率。
三、强化目标管理,垂直与水平对齐
(一)目标明确,团队的思想、行动统一。
(二)目标不分解,目标不协同,目标一定落空。
(三)目标要垂直与水平对齐,要从上至下分解,直至落实到人,落实到时间结点;要高度关注目标水平对齐,即跨部门(科室)协同。
四、优化管理制度,简单有效实用
(一)重新审查各项制度,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情况,再系统化,再优化。即或废除,或新增,或补充优化。
(二)强调简单、有效、操作性强,要具有可执行的表格。
五、精益化管理,抓好标准化,不断改善
(一)任何工作建立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覆盖所有业务生产、安全、财务、物流、人力、法务、行政、后勤、外协等。
(二)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各环节细致分析,环环可控,落实责任人、时间节点,提高工作准确性,可靠性,可控性。
(三)持续改进,永无止境,要不断优化、改善。
(四)精准管理从班组建设抓起,这是基础,是根本。
六、全面提升信息化,减小工作强度,提高效率
生产调度系统(采、选、安保、消防等)、财务、物流(供销运)、人事1C优化,减小工作强度,提高准确性、及时性,提高工作效率。
七、加强执行力,优化督办检查
有制度、有规定、有会议,若没有执行等于零,没有督办检查等于零。强调制度执行,督办检查,要常态化。
八、全员培训,分层级培训,培养人才
多种形式、多层级的培训,培养一批各级管理干部。
请各厂处室补充,同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厂处室2018年管理提升重点目标。于11日之前报总经办。
第二篇:大思路经营小吃店
大思路经营小吃店
这家小吃店曾经开了关,关了开,数年中在山西、新疆辗转。直到2000年,他来到山东章丘,投资十几万无开始了连锁之路。两年的功夫,样板店成功了。第一家加盟店也成功了,年盈利超百万。一家小吃店究竟是如何做大的呢?答案就在于 —— 定位。
打开思路:小吃店不仅卖吃的“佰家汇”是陕西众多风味小吃中的一员。起初几年的经营并不顺利,辗转迁址于渭南、乌鲁木齐,却总是不温不火。2000年“佰家汇”第三次迁址,落户到李清照的故里 —— 山东章丘。他们开始重新思索经营思路,以寻求突破。
考察了食品行业的成功先例,他们发现,小吃业要想成功,必须突破单纯的“卖吃的”,一定要让人吃一特色风味和地方风情。就像全球著名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它的主打产品也只不过是两片面包夹片肉的汉堡包,也属于小吃,它为什么能做大呢?关键就在于,在麦当劳里能吃到的那种地道的美国风味和风情。从这个角度来讲,陕西的肉夹馍就是中国的汉堡包,不是同样也可以做大吗?而且中国各地的小吃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域,把特色小吃做成连锁企业,其中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基于这样的原因,“佰家汇”小吃店重新确定了一个大的经营思路,那就是给自己的小吃“添”上风味和风情,然后再寻求做大。风味小吃这样的项目由于受市场容量、消费能力限制,单体店不可能做得太大。要想做大,连锁经营是个好模式。借助连锁的模式就可以通过复制成功经验,联合别人的力量做大自己的事业。就这样,一个小吃店的大思路确定下来。
思路考察:打出“风味风情”牌
有了思路关键还要考察可行性,为此他们接下来开始考察本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提炼自己的特色,提炼属于“佰家汇”的风味和风情。
风味的载体是独特的产品,就如同提起天津风味就想到狗不理包子、提起北京风味就想起北京烤鸭一样,“佰家汇”也要选择一种或几种陕西特色食品作为自己的招牌产品。陕西特色小吃繁多,他们选定西安、咸阳和济南三座城市进行考察。
选西安和咸阳,为的是在这两个陕西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进一步寻求陕西小吃的特色和内涵;而选山东济南,则是因为这个地区的小吃相对匮乏,与陕西文化存在反差,人口密集,经济又相对发达,治安好,能够为小吃店的发展提供生存空间。
在西安和咸阳,他们特别考察了陕西小吃在本地的经营情况。他们发现,由于当地同类食品过多,竞争激烈,利润低。更重要的是,本地食品在本地很难突出特色,不容易做出名堂。由此判断,所谓风味,只有在外地才能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关注点,因此验证了“佰家汇”走出大西北是市场选择上的正确做法。
在济南,他们考察了“半亩田”等一些进入山东餐饮市场的主要食品连锁店和特色小吃店,结果并没有发现与“佰家汇”雷同的小吃。这就更为突出自己的特色风味和风情提供了一个“鹤立鸡群”的展示舞台。
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察,“佰家汇”的经营思路正式确定为“一半是风味、一半是风情”的理念。在风味上,由于陕西小吃以面食最为有特色,因此他们把蒸饺作为招牌产品成本,并搜索和开发了十几个品种。而羊肉泡馍、肉夹馍、皮带面以及醪糟等作为辅助和点缀。另外还结合章丘本地的口味习惯,在菜系里增加了部分本地菜。
思路实施:求稳、求细、求扎实
为了保证经营思路的成功实施,“佰家汇”制定了“三步走”的方案。每步,高标准把山东章丘店打造为成功样板店,取得市场的接受。这一步是“佰家汇”连锁发展成败的关键。因为有了真实的成功样板,一个连锁体系才能获得稳固的根基,才能获得寻求加盟者的认可。第二步,以多种方式寻求合作,包括开设直营、联营样板店。在这一阶段,他们最先招收有餐饮经营经验的加盟者,通过对原有店面改造,降低资金投入,提高加盟成功率;第三步,在本地市场加盟店平衡发展后,分区域在全国稳步推广各种形式连锁店。
山东章丘“佰家汇”的产品开发和店面装修是同时开始的。半个月时间,投资不过十几万元,一个体现“陕西就在你身边”、“一半是风味,一半是风情”设计理念的样板店就展现在章丘人面前,装修期间就吸引了无数的参观者。为了保证地道的陕西风味,“佰家汇”的厨师完全从陕西聘请。在风情上,他们提出“陕西在你身边”的目
标,先从店面设计入手,使“佰家汇”成为陕西农家小院的缩影,并在陈设、装饰上突出陕西地方文化特征,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真正感受陕西的文化氛围。
其中,店面设计是地方风情的最重要载体,“佰家汇”样板店的设计充分达到这样的效果。进店如同进城,店头是仿西安古城南门吊桥的艺术变形,提示着这里与西安的血缘关系。随着陕北方言的招呼进入大厅,仿佛来到一所陕北农家大院。让你眼前一亮的首先是两棵大树,叶茂根深。树杈上挂着金黄的玉米、陕北的农具,还有几笼画眉;树下石水相映、喷泉游鳞、矮凳石桌;树后是一段古长城,城壁是一面秦兵马俑深厚感情浮雕,给人遥远的空间感。单间的外立面均是窑洞形式,标识牌用大红灯笼代替,灯笼上镶着“兵马俑”、“华山”、“武则天”等字样。
独特的风味加上突出的地方风情,开业不足一个月,每天盈利就达到五六千元,场面相当火爆。经过半年红炎经营,样板店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获得初步成功。
几个月之后,就有人主动上门要求加盟,但“佰家汇”老板认为自己还未真正稳定,婉言拒绝了对方的要求。直到一年多以后,他们才决定开始只在本地尝试发展加盟商。经过对加盟商实力的考察,他们最终确定了章丘当地的一位正在从事餐饮业的商人。通过对其原有店面的改造,第二年,章丘“佰家汇”第二家店才正式开张。
在对加盟店的管理上,“佰家汇”采取扶持和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在宣传、技术上给予支持。免费投放广告,派驻有经验的厨师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定期或不定期派人到加盟店检验经营情况,对存在的疏漏及时发现解决,对加盟店直到督促作用。就这样,分店开业不久经营状况同样红火起来,每天盈利也在五六千元。
两年的经营,“佰家汇”两家投资仅十几万元的店盈利均超百万。经营的大思路让一个曾经彷徨的小吃店成功迈出了连锁经营的第一步。如今,“佰家汇”也没有停歇,为了保证小吃店的持续发展,保持风味的新鲜性,“佰家汇”的郝经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山东回到西安转一转,把最新的陕西小吃信息带回来,然后根据山东当地口味对产品进行改造。小吃店的大思路正在稳步地向前迈进着。
作者简介:马千里,企业策划专家。主要论述有:《企业生化论》、《整体产品论》、《品牌半径说》、《中小企业诊断》等。
第三篇:财税体制改革大思路
财税体制改革大思路
贾康 王小鲁 [ 2013-11-05 ] 共有0条点评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因历次三中全会多聚焦深化经济改革,本次会议受到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在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前瞻中,财税体制改革被广泛认为是此轮改革的重中之重。其实,早在本届政府上任伊始,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方面就做出了很多部署,其中,今年5月份由国务院批转的《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1993-1994年,以分税制结合转移支付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财税改革。1998年后,我国又实行财税体制多项改革。20多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取得诸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部环境的波动和国内经济形势加剧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难度。
未来,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财税体制改革应该遵循怎样的整体思路?在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改革重点领域,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应如何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财权与事权相顺应匹配的财税制度?是否应该赋予地方举债权?财税改革又应该如何与其他改革进行配套?
今年,CF40内部重大课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一揽子方案”发布子课题报告《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在对该课题的内部研讨会与评审会上,专家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尤其在是否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权的问题上颇有争议。
针对以上相关问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采访了论坛成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以及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财税改革:未来体制改革突破口
导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均直接或间接与财政关联,都需要在深化财税改革中服务全局、配套于全面改革来加以解决
CF40: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财税体制改革被认为是改革的必要且重点领域。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财税体制改革以来,财税制度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仍有深化改革的重任。您认为目前财税制度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贾康: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与财税改革的推进密不可分,在几轮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财税都成为先行者和突破口。财政体制是政治、行政和经济体制的联结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均直接或间接与财政关联,都需要配套于全面改革来加以解决,并在深化财税改革中服务全局。目前,我国仍处于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和改革深水期,财税改革任务紧迫。中央明确把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和全面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放到了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供给和发展动力的战略高度。
当前,我国财税体制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作用不清,财政职能存在缺位、越位、错位情况。
政府间责权划分不够合理,不够清晰。中央与地方之间、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职责、事权、支出责任界定缺乏明晰化、可操作的一鉴表与明细单。地方税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地方政府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省以下并未真正进入分税制状态。另外,转移支付总量过大,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不合理问题。
政府收入体系也存在结构性问题。政府收入总量中可统筹的公共财政收入比重偏低,规范程度不足。税收总量中间接税收入比重偏高,直接税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预算体系部门色彩明显,制衡机制较弱。在全口径政府收入中,除政府公共预算可以统筹使用外,不能统筹的政府性基金、社保和国资预算等三项均具有明显的部门色彩;预算透明度不高,不利于预算监督和发展绩效考评与问责制。预算的编制、审议、执行、监督各环节之间的制衡机制不强。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行政管理费支出居高不下,严重挤占了其他必保支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资金有待加强投入力度。支出绩效方面目前仍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支出结构的优化有待配套改革打开操作空间。
财政其它相关领域的矛盾与问题也较为突出。地方债务管理制度严重欠缺,政府债务风险增大。财税基础信息缺失,亟待有效构建全国性的信息系统。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源管理存在多种不足与缺陷。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规范编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亟需整体考虑企业、市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等诸多方面,在“顶层规划”指导下,大力推进配套改革。
王小鲁:当前财税体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包括公共收支透明度低、缺乏公众监督,一部分政府收入不规范,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公共资金浪费和腐败,财政资金分配苦乐不均,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税收征管体系不健全、税负不均等等,是导致收入分配失衡和影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原因,迫切需要通过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来解决。可以把财税体制改革看作未来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这其中,当前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是解决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另外一个问题至少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这就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支出不足和分配不均,而不必要或效率不高的政府投资支出和政府自身消费支出过多过滥,导致公共资源大量浪费和流失。这是导致收入分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财政支出合理化的问题,除了财政公开透明、引进公众监督以外,关键要制定严格的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支出和各项公共服务支出的标准。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原则和目标之下建立统一标准,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历史、民族等条件以因素法进行适当调整,允许合理差别,逐步缩小差别,形成各地的执行标准。有了一套严格的标准,才能按照标准严格财政纪律,进行合理监督,也才能使社会公众的监督有据可依,落到实处。
财税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导读:当前和今后的税制改革应按照“稳定税负,扩大税基,优化结构,合理分权”的原则,理顺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分配关系
CF40:财税改革涉及财政改革、税制改革、预算体制改革等。您认为下一步的财税改革应该遵循怎样的整体思路?税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王小鲁:我认为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应当是为政府向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来源,同
时必须保证和促进公平的市场竞争,调节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差距,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
税制改革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继续推进营改增,并合理调整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税率,促进公平税负,并减轻小、微企业税务负担。其二,推进资源税改革,把资源性收益的主要部分纳入公共财政,用于公共服务。其三,征收垄断利润调节税,促进公平分配。其四,推进房产税改革,抑制投机需求,抑制房价上涨;合理范围内的自住房应免税,主要针对投机性囤房和拥有超限住房的少数人群。其五,在个税征收方面,严格对非劳动收入的所得税征管,解决高收入者低税负、大量逃税的问题。
我国税收结构应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以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但这个过程只能是渐进的,通过改善现行税收结构和相关制度来逐步实现。
贾康:从财政体制改革的大思路看,应该在省直管县和乡镇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财政体制扁平化改革,争取使五级财政框架扁平化到三级框架。这是贯彻落实省以下分税制以及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改革的前提条件。在“三级框架”内,按照“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原则,配之以中央与省两级自上而下转移支付加必要的横向转移支付,构建起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当前和今后的税制改革应按照“稳定税负,扩大税基,优化结构,合理分权”的原则,理顺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分配关系。“营改增”之外,资源税、消费税的改革和房产税试点的扩大,应当成为重点,并积极探讨环境税制改革和推进主要针对基础能源品理顺比价关系与价格形成机制的“价税财联动”改革。下一阶段的财税改革要在全面服务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改革的基础上,在调整优化分配结构特别是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税收制度、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管理、规范政府债务、健全信息系统等方面深入推进。同时,加强财税改革与价格、土地、金融等项改革的配套联动。在当前整体市场经济体系正在确立的条件下,地方财政改革不应再侧重于寻求建立过渡性制度模式,而应大力推进实质意义的分税分级财政建设。改革的重点并不是简单地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而是要为收支规模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扩大和收支平衡构造长期有效的制度条件。
CF40:截至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在营改增方面,目前进行的试点工作存在怎样的问题?应该继续扩大到什么范围?下一步应如何推进?
贾康:现行营改增的“1+7”试点行业只涉及原营业税覆盖的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服务业和转让无形资产税目的部分内容,而建筑业、金融保险业、娱乐业、销售不动产和其他生活性服务业等改革难度相对较大的行业还没有纳入改革范围。
考虑到减缓财政减收压力的需要和国税管理能力的限制,未来涉改行业的营改增选择在全国范围应该分步推进。但是,如能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更多服务业的改革,可相应较快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有利于解决营改增后部分行业的抵扣面不足和税负增加问题。因此,建议对未来涉改行业采取“两步走”的策略,即将铁路运输、建筑业、邮电通信业、销售不动产和旅游业等服务业作为第一步改革对象,并对上述行业全部实施营改增,不再分地区和分行业进行。其后的第二步,则是将适合实施简易征收方式,并与现行营业税征收方式类似的金融保险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作为最后的改革对象。
同时,未来需要对增值税的多档税率进行减并。在营改增推进过程中不能再新设税率档次,在全行业推行增值税的过程中,对涉改行业直接实行17%的增值税基本税率和重新调整后的优惠税率水平。
从目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可以看到,未来的财政体制改革的一
种可选方案,是采用中央进一步集中部分事权,并重新设定中央税与地方税以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做法。这正体现出利用营改增“倒逼”的契机,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进行全面优化调整的意图。
营改增改革是当前税制改革的重头戏和未来推进配套改革的重要契机。我们应在总结现行营改增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未来涉改行业情况,系统设计相关行业增值税制度,尽快提高和增强征管能力,配合全局加速营改增的深化改革、制度转换。
上收事权还是下放财权?
导读:近年人们往往热衷于反复讨论、争议不休的“中央、地方财力(收入)占比”高与低的问题,其实并没有触及中国现阶段深化分税制改革的关键
CF40:近些年来,财权事权关系未理顺被认为是包括地方隐性负债、土地财政和 “跑部钱进” 在内众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关于分税制的争议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与热点。应如何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制度?从整体来看,未来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划分方向是上收事权还是下放财权?
贾康:近年人们往往热衷于反复讨论、争议不休的“中央、地方财力(收入)占比”高与低的问题,其实并没有触及中国现阶段深化分税制改革的关键。较适当的中央地方财力分配格局,在“占比”上的量化指标,应是在正确处理经济性分权各项前置环节制度安排问题之后,加上全套转移支付的优化设计而自然生成的,不是根据主观偏好可以设计出来、或简单依从“国际经验”比照出来、或在“争论”中“少数服从多数”的。我们既不应、也不必把“中央地方收支应占百分之多少”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更不能把这一点作为讨论的大前提。
把某类事权划给某级政府,不仅仅意味着该级政府要承担支出责任,更要对公共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成本负责。因此,“事权”与“支出责任”两个概念其实并不完全等同,支出责任是事权框架下更趋近于“问责制”与“绩效考评”的概念表述。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是在“分钱”和“花钱”的表象背后,带来对公共服务责任的合理有效制度规制以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般而言,不同政府层级间的事权划分要考虑公共产品的属性及其“外溢性”的覆盖面、相关信息的复杂程度、内洽于全局利益最大化的激励—相容机制和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等因素。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政府牵头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则适宜由地方政府牵头提供。具体的支出责任,应合理地对应于此,分别划归中央与地方。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较中央政府更具有信息优势,更加了解本地居民需要,因而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能提供某种公共服务的情况下,基于效率的考虑,也应更倾向于由地方政府提供。
总之,必要的“上收事权”和“下放财权”都需考虑,但这决非财政深化改革的全部内容,事权、财权的优化调整都不是绝对单一方向的。
王小鲁:是上收事权还是下放财权不能一概而论。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必然要求地方政府担负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时需要地方政府有稳定的财源作为保障,中央控制太多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有些财权是需要下放的。
但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国家统一,平衡地方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要扩大地方自主权,同时就要求对各级地方政府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特别是来自社会公众的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以防止公共资金的滥用、流失和腐败现象。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让老百姓监督政府的有效机制,这有待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这样一套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滥
用权力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些财权还不宜进一步下放。相反,为了促进基本社会保障的全社会覆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些事权拿到中央来可能是有利的。
例如目前一个突出问题是大量进城农民工没有被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和享受不到同等的公共服务,而很多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缺乏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某些社保和公共服务的事权可以上收中央,统一规划,统一解决。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各类事权都要上收。
CF40:当前,地方政府出现一系列债务问题,是否应该赋予地方举债权,让地方政府发债,从而调整地方财政收入?地方举债应该以中央行政控制模式为主,还是以市场约束机制为主?
贾康:就目前来看,我国财政风险主要存在于三个领域,即国有银行系统配套改革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通盘建设不到位和地方政府困境。现行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往昔的债务累积(其中既包括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另一方面则在于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自主税权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面临很大的财政压力。所以,要在配套改革的制度建设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债务规模和期限管理的具体办法;积极发挥国债在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方面的作用,构建既满足国家借贷需要又有利于风险管控的债务治理框架。优化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使用办法。
同时,要建立、健全地方债务管理制度。针对大量隐性负债,应“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赋予地方政府有限发债权,发挥财政部门在地方政府“阳光化”债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应积极研究和推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信息公开制度,发展对于地方债的市场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地方债务风险治理机制,对政府现金和债务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地方债统计制度和信息系统、风险实时监测指标体系、信息披露机制,明确地方债规模控制和运行监管的责任机构。
王小鲁:通过法律途径给地方政府以适当的发债权,远优于地方政府靠不规范、不透明的“融资平台”大量筹资。但对地方发债,仅靠行政约束和市场约束都是不够的,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明确责任、权限和义务,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并需要形成地方人大和公众对政府债务进行监督和约束的机制。因为政府几年一换,有可能不考虑地方老百姓的长远利益,但人大和社会公众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并维护自身利益。
加强财税改革同其他改革的配套
导读:在改革新阶段,必须坚持大力推进将企业、市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整体协调的配套改革CF40:财税改革不能单项推进,需要与其他改革措施配套推进,财政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该如何与其他改革进行配套?
王小鲁: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需要协调财税体制改革和土地出让制度的改革。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地方重要财源,但地方政府低价征地、高价卖地,把70年的土地收益一次变现、一次花光,这不但不可持续,而且扭曲了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导致政府和老百姓之间频繁的利益冲突,未来必然导致严重危机,也是推高房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和土地征用和出让制度改革配套进行。我认为土地的转让应回归市场,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交易市场,各级政府从运动员变为仲裁者。高额的土地溢价相当部分应该归公,可以通过土地增值税纳入公共财政,用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房产税应该逐渐代替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不足部分通过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关系,以及通过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来解决。改善政府支出结构、减少腐败、浪费,减少乱花钱,也是解决财政收支缺口问题的一个
重要途径。
财税改革还应当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党政关系改革、人大制度改革配套推进。政府乱花钱,原因不仅在于财税体制,同时也在于现行的行政体制,对党政机关和官员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机构膨胀、政府自身消费和大量挥霍、腐败现象大量发生。从根本上讲,这要靠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让老百姓监督政府,用法律约束政府行为。这些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要一步一步走,逐步推进;当前应首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先解决党政机关行政不透明、不公开、不受社会监督的问题,制止机构膨胀和权力膨胀,并制定规范,严格行政纪律。同时调整党政关系,明确党政分工,减少权力的过度集中。在权力结构上,先从党内民主做起,逐渐扩大社会民主。在人大制度上,改革人大会议制度,坐实人大参政议政、对政府进行监督的职能,并改革人大代表产生办法,推行代表常任制,使人大更多地反映民意,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权力,帮助政府管好公共资金。贾康:财税制度改革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当前,需要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领域仍然存在政府干预过多问题,金融制度亟待创新,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路需要理清,其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应加快完善;资源、能源等基础产品的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亟需理顺。解决这些问题,要纳入与财税改革互动、配合的整体方案设计。
在改革新阶段,必须坚持大力推进将企业、市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整体协调的配套改革。在财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过程中,我认为,亟需推进以下几方面的配套改革:
价税财改革联动。以资源税改革覆盖煤炭为契机,加快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步伐,更好地发挥价格信号(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按“从煤到电”路径重点推进电力部门配套改革和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强化市场导向下的竞价、竞争(包括配电领域的服务外包),工业、商业和民用三大类别电价仍可有所区分,逐步合并工、商用电价,民用电价采用阶梯电价,鼓励居民错峰用电,形成激励5千多万家市场主体、10多亿居民节能降耗的长效经济杠杆。
建立完备的财税信息数据系统。首先要加快建立财政、国税、地税三家统一的财政收支系统,实现三家信息联网,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通用的人、企业、政府、社会机构等社会经济主体的标准化唯一代码制度,各部门采集与其职责相关的与上述主体相对应的地、房、股、债、税等客体的基础性原始信息,建立本部门全国大集中、全覆盖的专业信息系统;进一步形成全国性、综合性多边法定信息互通共享平台,既互通信息,又有限度、受约束、可控制。
积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照三级政府级次、三级财政的框架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同时,制定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职责、事权划分的规则和支出责任明细单,改进优化政绩考核指标。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良性循环的土地财政模式。全面健全城市、农村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出让权和相关权益变动制度,理顺城镇化过程中从土地开发开始的不动产形成、交易、持有、税收调节全流程,以及相应的税费和利益分配制度
加快金融改革,与财税改革配套联动。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步伐,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发展一大批中小银行相匹配,构建防范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防火墙;降低资本市场税费总体水平,形成抑制短期投机、鼓励长期投资的稳定机制;加强反洗钱制度建设,对大额现金交易强化控制。
第四篇:公积金更缺改革大思路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在选调生考试的考核阶段,考生们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热点问题,学会根据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并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考生们顺利备考,现中公选调生考试网为大家收集了最新最热的申论热点并进行解析,供广大考生学习参考。
公积金制度究竟走向何方,实际上还是在考验政府在出台、执行相关政策时,是否真正考虑公众的利益。《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写得很清楚,住房公积金的意义就是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该制度的存在很明显是手段而非目的。
应该承认的是,在房地产市场化且房价居于高位的当下,住房公积金制度已呈现多方“不适”。公积金制度究竟走向何方,实际上还是在考验政府在出台、执行相关政策时,是否真正考虑公众的利益。
几天前,广州发布《关于加强本市住房公积金缴存管理工作的通告》并公开征求意见。根据通告,不给员工缴纳公积金的单位将面临最高5万元罚款,并将纳入诚信记录。很明显,此举的目的就是“开源”。
近些年来,不少城市都和广州一样,面临公积金额度紧张的困局,相应的提取使用政策也在不断收紧。在现有公积金制度暴露出诸多弊端,且呼唤改革的声音不断涌现时,广州以“开源”的形式为现行政策加码,要想真正走出困局不容乐观。
应该承认的是,住房公积金这项全国推行已有十余年历史的制度,在房地产市场化且房价居于高位的当下,已呈现多方“不适”。即便不看相关的媒体报道,很多人也能从自己的经历中感受得到,甚至每一次政策收紧,都会对一些真正有购房需求的人造成伤害。无论是金融界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对改革公积金制度都是充满了期待。如果广州此次通告中的内容最终得以确定并严格执行的话,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局,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在短期内也会被掩盖,很可能因此延误了改革的时机,造成更大的矛盾。
事实上,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存废之争”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不同人的具体诉求不同,才有了截然相反的论断。而按照现行的政策,公积金缴存具有强制性,地方上相对统一的提取使用政策也带有“一刀切”的色彩,这也正是产生争议的最主要原因。对于那些不想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人,甚至是根本没有购房打算的人来说,写在他们各自账本上的公积金明显就是不划算的。如果对于那些不缴纳公积金的单位处以罚款并列进“黑名单”,实际上还是在增加这种强制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举措或许也有苦衷,毕竟住房公积金是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地方上更多地承担了执行压力。所以,问题就在于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否从“顶层设计”上进行改革,能否广泛地征求民意。从以往的报道来看,一些单位不给员工缴纳公积金,也未必都单纯为了节省成本,很多时候劳动者自己也更愿意将这部分钱直接加入到工资中,而一些公积金账户里有钱却不能使用的人,也因为无法“折现”而倍感后悔。这些现实的诉求实际上是一种提醒:带有强制储蓄性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必须有所改变。
公积金制度究竟走向何方,实际上还是在考验政府在出台、执行相关政策时,是否真正考虑公众的利益。《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写得很清楚,住房公积金的意义就是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该制度的存在很明显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单纯为了维持这项制度,采取了伤及政策目的的举措,那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现在看似缺钱的公积金,其实更缺改革大思路,单纯的筹钱并不能解决改革滞后所积累的问题。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五篇:管理提升
1、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名牌线材企业。
2、全员参与,强化管理,精益求精,铸造品质。
3、努力实现企业管理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化。
4、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品牌。
5、构建精细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全面提升。
6、管理提升凝聚人心,品质提升打造名牌。
7、讲究实效、完善管理、提升品质、增创效益。
8、管理提升无止境,夯实基础为发展。
9、以质量进步创市场,以管理提升促发展。
10、提高管理水平,理顺管理思路。
11、夯实管理基础,理顺管理思路;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12、持之以恒抓管理,实事求是促提升。
14、明确管理内容,制订管理制度,确定管理权限,强化管理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