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0:5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篇: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学习

注重实践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海南省国兴中学“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组

摘要:本报告对我校实施“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情况、产生的效果、取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和归纳论述。文中强调,领导重视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报告还提出了一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团结

教育

民族政策常识

一、课题的提出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因为民族利益纷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所以,如何解决好民族团结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极其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正在顺利进行。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有些人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国家的团结稳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海南省长期居住着黎、苗、回、汉等民族,在促进我省少数民族教育快速发展这一背景下,我们国兴中学诞生了。目前我校有黎、苗、回、汉等各族学生235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70多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41%。在学生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民族观,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一向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力求以马列主义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文件为依据,本着科学的态度,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各民族分布以及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8年和1999年先后被海南省政府、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这对于我们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宣传发动、上好《民族政策常识》课,传授民族政策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及我省各民族的构成、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初步理解各民族人民形成的“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 的历史关系,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

二、课题的实施

㈠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学校领导对这一课题研究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反复学习研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上述重要精神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的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2、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2002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组,由学校校长、政教科科长、实验年级的级长、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了课题组成员,负责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工作。选定了2002年入学的初一年级作为实验年级,制定了“加强科学民族观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纵向上把研究过程划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确定了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和计划。从横向上确定了在班级(基础层面)、年级(综合层面)、政教科(主导层面)三个层面上开展课题研究和推广工作,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能够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面对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这一全新课题,学校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了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调查了解,摸清情况,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为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参加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测查。测查采取整群抽样(初一、二学生全体参加),除去废卷,统计有效问卷共463份。从测查的总体情况看,学生民族政策常识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对政策水平的理解水平极低,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认识有限,有关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掌握情况稍好,但正确率较高的题目也仅有50%,离我们的教育目标仍相差甚远。

㈡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为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认知水平,我们在初二年级开设了《民族政策常识》课,并将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编入课程表,初二年级每学期安排8课时。为开好课,学校选拔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民族政策常识课的专职教师。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案,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我省黎族领袖王国兴率部主动投奔共产党、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充满了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敬佩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往。

在民族政策常识课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各种音像信息资料融合于一体。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一般先看录像,再做讲解,对于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刺绣、编织、蜡染一般是先讲后看,一些独立性较强的内容往往是边讲边看,比如介绍传统节日可以介绍一个节日,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教学中,我们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民族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网络、书刊、影视等渠道获取信息,搜集资料,对黎、壮、藏、蒙古、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风俗人情作了精炼总结和生动描述。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陈旧模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常识教育,是《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我校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和各相关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治课教学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观点,向学生讲清楚国家、政权、民族等概念的界定,讲清楚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内涵,结合我校的创办历史,说明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去体会和认识。在语文课上,比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历史课上,指导学生了解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早就生活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中。在讲到历朝各代民族的友好往来时,抓住典型事例,如张骞出使西域,文姬归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嫁到西藏等史实,有力证明,我国各民族之间有着血肉的亲情关系,各民族人民和平、团结、融洽相处,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将我国版图的确立、划界、政区的设置、演变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如今的中国版图具有历史的、经济的权威依据,是绝对不允许分裂的。在图、音、体教学中,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把民族特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开展了“少数民族的染织刺绣”欣赏、“民族服饰”欣赏、“民族音乐欣赏”。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竹竿舞”、“珍珠球”等,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四讲”活动: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二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璀璨的文明;四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各班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和“讲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坚持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全年级同学自发组织了以“一元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献爱心捐款活动:每人每个月捐献2元钱,支助五指山市铜甲小学的六年级毕业班的特困生,第一期捐助的1000元已经送达特困生的手里。与此同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作品等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

在学校活动中,少先队大队在红领巾广播站中开设了“民族常识”、“趣味风俗”知识介绍专栏;开展“携手同奏民族团结歌”主题活动,包括“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各族同胞手拉手”、“民俗趣味窗”、“民族风情摄影”等内容;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具有民族风情的游园活动,开展班际竹竿舞比赛,举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如珍珠球);每年的班际文艺汇演举行民族舞蹈的表演;在校内开展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手拉手”活动,想方设法为民族学生办实事,学校除了为特困民族生减免书杂费之外,还发动师生捐款,成立特困生基金,专门解决特困民族生的生活困难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创设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给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赋予了活力。

3、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使学生把认知转化为情感和行为。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从省民族博物馆邀请了研究员到校举办《民族历史》、《海南省少数民族发展史》等专题讲座;本校教师也开发了《黎族的族源与变迁》、《黄道婆与黎族织锦》、《黎族的歌舞与文化》、《黎族的习俗》的小型课程,让长期相处的黎汉学生对黎族的历史传统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请来革命老前辈讲述海南黎族英雄王国兴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在“来自山区的信息”专题沙龙活动中,邀请了五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他们用自己身边的生活事例,告诉学生们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喜人变化。在学校的支持下,课题组的老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到海南师范学院参观“海洋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到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到万宁和乐水产养殖场见习养殖技术,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等等。初二(2)班胡其德同学据实践调查撰写的小论文《腾飞的本号镇》就是以翔实的资料展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并表达了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服务家乡的志向。

2004年3月,课题组率队赴五指山市进行民族发展问题考察。师生一行30人来到了少数民族聚居地五指山市进行考察,除了听取了市教育局李局长关于当地教育发展的报告,参观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还深入偏远的五指山市南圣镇铜甲小学与少数民族师生交流。通过这次考察活动,师生们增进了对黎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了解,对黎汉人民为了寻求解放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的光荣革命传统的认识加深了,同时也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通过调查体验,同学们深受乡村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求学的精神所感染。考察小组回校后,把情况向同学们作了汇报,激发了大家为贫困山区教育出一份力的热情,同学们捐款捐物,与铜甲小学进行结对助学活动。

4、热情关怀,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教育与培养

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在人才。少数民族干部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培养更多的适应民族地区建设需要的科技和经济管理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必须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使他们将来成为服务社会、建设家乡的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学生干部中,我们历来坚持培养安排一定比例的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加强培养锻炼,工作中适时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向前奋进。班主任平时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及时帮助指导,如支持帮助他们主持好第一次班会,组织好第一次班级活动,处理好第一次偶发事件,帮助他们寻找对策和方法,逐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创新。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了偏差,就帮助他们冷静分析,鼓舞信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为了让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班主任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不偏爱,不护短,从培养的角度,对他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三、课题研究成果

开题以来,在领导的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教师们共撰写了19篇论文和调查报告,有些论文还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学生也写出了32篇富有见解的考察报告和实践体会文章。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也给我校德育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迎来了一片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

1、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深

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占全国人口6.7%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我国 60%的土地上,他们对国土的开发,作用极为重要。比如,苗族、瑶族最先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回族和西北各族最先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等。同学们了解到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民族对祖国发达的古代物质文明和辉煌的古代精神文明都做出过贡献。了解到了祖国的山川土地,是各民族生存发展、创造历史的舞台,是哺育各民族成长的摇篮。只有国家实现了统一、繁荣和富强,才会有各民族的尊严和地位,才会有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开展“四讲”活动,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爱祖国就要爱56个民族、爱我们的家乡,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

2、学生的民族政策常识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两年时间的课题实验,我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测查。测查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人口及结构分布、少数民族辉煌历史和宗教禁忌及风土人情几大块。从测查的总体情况看,学生对民族政策常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如02级、03级初中生对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的认识分别从原来的4.1%、2.2%上升至63.3%和29.6%;对几大宗教的了解从原来的0.52%、5.6%提高到47.4%、28.7%。初二学生的进步幅度更大,这与教师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通过观看有关少数民族的录相资料片、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访问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黎族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大大增强,这使得少数民族同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激起了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欣赏和敬重之情。全面掌握这些知识,为科学民族观的形成,为各民族同学间团结与合作、理解与尊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3、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增强

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激发了大家热爱海南,热爱家乡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参观学习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孩子们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刻苦求学的精神给同学们以极大的激励和触动,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实验年级的学生在2004年初三毕业时在思想、学业等个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大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得优异成绩,90%以上的毕业生考上了重点高中。

此外,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使班级成为积极向上、团结战斗的集体,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体会与问题

两年的实验研究,让我们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注意到当前这一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㈠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领导干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研究党在民族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创建“安全文明生态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本课题开题时,就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整个科研过程中,校领导充分发挥了在思想方法上的指导作用;政教科与教研室联手做好活动的安排和督促工作;年级各班主任充分发挥了德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校领导先后组织了几次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好经验介绍活动,帮助师生统一了认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兴趣,为民族常识的宣传,有关活动的开展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成果的取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邀请了德育科研方面的专家、特级教师吴军同志来校指导。在经费上,校领导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保障了有关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精神上,经常给师生以鼓励,创造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极好氛围。学校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成为德育课题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2、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学校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的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民族政策、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开设,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相关民族知识的认知水平。此外,学校还应对教职工定期进行民族政策理论学习,请专门从事民族工作的领导来校作专题报告,宣传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道理,在广大教职工中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

3、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实验证明,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如班级的主题班会、墙报、故事会、演讲等;学校组织的民族歌曲舞蹈汇演、希望工程捐助活动、请校外专家做报告、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体验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知识层次及思想觉悟,但只靠宣传学习是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并加以内化,才能取得实效。

4、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进入我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这些学生普遍具有诚实、朴素、直爽、求知欲望强等优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通过学校补助、师生捐助的方式,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为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家乡的观念,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在教学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行为习惯上,注重养成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起了各民族师生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使各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㈡一些尚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两年来的实验中,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注意到,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大家共同去思考、去实践、去解决。

1、《民族政策常识》教育仍在试点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教育,这对初中阶段整体开展此项活动造成一定难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须研究如何在初中学生中区分不同的认知层次有针对性地分层教育,分类指导。

2、学校在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时,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较多,教育效果容易受到削弱,教育活动难以持久有效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成为各级各类中小学的自觉行为和常规教育活动之一,但由于没有明文规定和统一要求而被有的学校所忽视,甚至把它看成一种额外负担。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明确具体的必修内容,以便学校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开展工作。

3、由于客观上的升学压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毕业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事实上,毕业生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进入社会,工作及生活中交流合作的范围会更大,科学民族观培养和加强的民族团结意识对他们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4、提高教育实效需要有一批素质较高的教师,但从当前情况看,师训工作受制因素较多,如专任教师“走出去”学习培训往往会受到经费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教师全员培训则受制于认识、时间以及当地人才资源等。

此外,教育活动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何对此项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如何改进教育手段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有待我们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中小学生将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使青少年从小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出一条符合地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第二篇:提高 课堂实效性

关于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惠东职业中学叶肖曼

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做出反思,尤其是教学观念、教学定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反思、不断思索、不断改革。

一、搭建民主平台,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多数学生更偏爱于能够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而不是刻板的“工作型”、“严肃型”的教师。要使学生乐学,教师就要放下身段,做一个“亲切型”的教师。教师喜欢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自然会尊重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并且还会由人及“课”,“亲其师而信其道”对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此外,尽可能地做到每堂课教学都让学生有笑声,或是利用幽默的话调剂课堂,或是适当地讲一点与教材有关的奇闻轶事,或是用热情洋溢的鼓励性语言表扬学生的小进步,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压抑,释放激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厚了。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断推陈出新

(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不要总是拘泥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一张嘴,要通过学习关注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自身教法的单一性,活跃课堂,使学生在富有创作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学习兴趣。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8年提出的行为导向教学,无疑为中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行为导向教学是一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通过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来提供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诸如“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法”、“引导课文法”等具体的新教学方法。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用人合同等一系列与求职有关的实用文体,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学会相关问题的操作规范;讲授常用条据实,收集一些债务纠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产生纠纷的原因,从而学习正确的写作方法;组织学生模拟现实法庭上特殊人物如审判长、审判员、检查官、辩护律师及受审判者,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学会相关法律文书的写作

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锻炼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三)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月

2、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基础教学研究.》2007年11月

4、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4月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新理念、高效率”课堂展示活动,是一项长期工程,目的是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我们常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高质量,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还是要看课堂40分钟的效率和质量。《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第十三条明确要求要“提高课程计划实施质量和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加”了,做好了这对“加减法”,素质教育才算真正落实。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反思两点:其一,“实效性”如何界定?通过学习,我认为“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实效性。

其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就是要“实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就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要“实”,指的是确定的教学目标要鲜明、具体、实在;阅读过程要“实”,指的是教学中解决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要实,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实”,指的是指的是语言要素要落实,字、词、句段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解决。能力训练要“实”,指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落实。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出来的。教师情感要“实”,要纯真、朴实,没有丝毫的虚情假义、装模装样。教师言行要“实”,要恰到其分,恰到好处,没有半点的娇揉造作、弄虚作假。

“课堂展示”活动是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我们展示的是“原生态的课”,而不是“做秀”的课。“课堂展示”活动对于讲课的教师来讲是一次历练,也是大家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是大家共同研讨的,是集体的智慧。对听课老师来讲则是一次观摩学习,启发思考的过程,也是促进交流研讨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手段,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好处。一直以来,王校长多次提到要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我想,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海绵吸水的精神,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顾面子,不怕献丑,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地、无私地参与到研究中去。每个人的学习劲头足了,教研组活动落实了,高效了,建设“学习型”校园才有了保证。

素质教育改革给了我们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实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肥沃的改革土壤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今天的耕耘,一定能为明天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画卷!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几年来,学校围绕课程改革做了许多工作。每学期的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评优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使教师的“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用最少的“投入”换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是困扰我们提高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我们能把此问题解决的好一些,教学质量相信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那么,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呢?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我这样说,可能有些老师不服气:“我们每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都有呀,有的还就是按教学参考书写的,怎么不行?”不错,老师们是写了,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忘了你的教学目标,随意性比较大。常常混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别。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叙写用在那节课都行,可谓“放之四海皆真理”。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我在听课中曾有意识的统计过4位老师课堂提问的情况。一堂课,最多提问11次,重复问题 3个,真正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即“必须经过仔细推理得出”)共6个,人均1.5个;“需要通过回忆得到答案”的问题共6个;共提问学生43人次,其中“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30人次(却都集中在两三个学生身上),“请不自愿回答的人”13人次。可见思考的力度与广度都不够。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呢?归纳老师们成功课堂的经验,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学生应该参与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第四篇:提高心理健康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竞争激烈化、生活快节奏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和心理冲突日渐增多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心理调适与承受能力,那就难以适应于当今社会和未来的社会。我们今天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应该使他们具备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当前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大有裨益,势在必行。但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既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是简单的班级主题活动,因而笔者认为,要想上好小学心理活动课,要想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是小学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前提

小学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以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有一位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接着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然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二、确定主题,是教师组织心理活动课的本领

小学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急学生所需。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活动的主题。因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

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存在或关心的问题开展。在设计心理健康活动课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立主题:

1.问卷调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问卷调查,然后进行问卷分析确立主题。如调查到小学生中缺乏相互交往的技巧,可开设《架起友谊的桥梁》等课。

2.心理测量。通过对学生实施心理测量,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主题。如经测量小学生欠缺创造力,可开设《思维的“体操”——创造力训练》等课。

3.某一学段学生在某个时期存在的生理或心理困惑。如新生入学、青少年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困惑,可开设《我长大了》、《男女的性别角色》等课。

4.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针对“追星族”现象,开设《我最崇拜的人》等课。

5.班级或学校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根据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误会,开设《被人误解时》等课。

6.由多个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得出的共同问题。如根据同学们考试前易紧张的毛病,开设《放松助你成功》等课。

当然,仅仅设计一两节心理活动课是容易的,难的是一学期、一年、整个小学阶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教学安排。从这一点来讲,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学培训。

三、以体验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是实施好心理活动课的关键

“体验”是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触动,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景中反映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有效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在《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活动课前,先让同学们在心灵日记中描绘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情绪,从中抽取一个事例准备让学生讨论。这个事例是这样的:小明的母亲因为担心他过于沉迷于养金鱼而影响学习,便将小明的金鱼全倒进厕所,小明一气之下,用铁钉扎破母亲的摩托车轮胎,导致母亲上班迟到。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要具体,不能太空泛,要避免学生“不配

合”。如某位教师在开展《盲人旅行》活动时,学生在盲行后,被搀扶着的学生因教师问“你感觉怎么样”而愣住了。我想如果教师换一下提问方式,改为“你在蒙上眼睛后自己走和被他人搀扶着走时有什么感想”,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另外,心理活动课还须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如在《欣赏自我》这一活动课中,教师可这样引导:“‘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我很欣赏这一自信者的气魄。现代社会充满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成为成功者,自信是第一秘诀。也就是说,自信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小学阶段就要注意锻炼和培养,来吧!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做一个真心英雄吧!”这段话会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使活动更便利地展开。

四、以训练为手段,以行为养成为目的,是实施心理活动课的最高境界

心理活动课要求不留痕迹地进行行为训练,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讲究方法。

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规范要求,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该是学生自己得出并乐意接受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如克服嫉妒的方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在坦城的交流中让各种思想相互交锋,优胜劣汰,归纳出原则和多种方式,教师予以肯定,形成学生自己的制约机制。

2.多种行为表现形式,如小品、情景剧,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行为,再让学生作示范表演,形成共识,掌握行为规范。

3.组织实践活动,活动后评选最佳表现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行为训练,在评选中提高层次。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活动课提倡的是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

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在最后时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自炼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生硬的说教更有效。

第五篇: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德育缺乏实效性。现在的学生讲起来什么都懂,但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另外一套。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队员们在理论上对道德现象能够非常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书面考试时分数也不低,但在实际生活中,则常有不良表现发生。像前几年发生的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害黑雄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界人士,特别是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们的反思。这件事情的发生,暴露了目前学校德育的缺陷。我想这位清华大学的的高材生所上的小学、中学一定都是很不错的学校,这些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肯定是抓得很紧的。刘海洋对理论上德育的观点、内容等肯定都熟记于心,书面考试成绩绝对是优秀的,然而他的行为举止却是那样的无知、可恶。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德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注重了道德认知的提高,忽视了队员道德规范的内化,队员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诚然,道德队员行为的表现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但作为培养良好队员道德素质的学校德育,如何提高其实效性,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准则,只能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通过一系列的模仿,无数次有意识的反复练习,以及在与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所以,我认为:少先队体验教育是德育的高效之路。通过体验,队员获得的思想情感和知识技能才会刻骨铭心,教学目标才能内化为队员的自身品质。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能依赖于固定的正规教材,而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和队员的实际。我在少先队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让队员去体验:

一、改进活动方法,达到活动情境体验

1、引入讨论探索式活动方法。美国学者巴特赫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不管采用哪一种教学媒体和方法,有些手段一定要采用,确保学生直接与被传送的新信息发生相互作用。”据此,德育教学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活动内容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信息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在队活动中引入了讨论探索式活动方法。讨论探索式活动把队员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队员就某个问题,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探索中发表各自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弄清所讨论的问题。它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活动模式。队员在讨论过程中互相碰撞,容易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而激发了队员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让队员以“我们的祖先是勤劳的,那是当时的条件太差,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可以尽情享受,不必那么辛勤劳动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为题开展辩论,并把队员分成正反两方,双方学生唇枪舌剑,内心的想法都在辨论时暴露了出来,为学文明理、激情导行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活动情境。情境体验是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针对德育需要队员情感参与才能动情晓理的特点,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队员感知形象,激起队员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过滤”、“加强”和“催化”作用。可以说创设情境的效果是其他活动方法无法替代的,因此,我在开展队活

动时对情境的创设下了许多功夫,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队员根据活动内容亲自参与角色或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能体现队员的主体意识,更易于加深内心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激情明理后,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见到一位菜农拉着装满菜的车子上不了坡,你会怎么样?接着我分别和两位一起队员扮演了这个场面,生动形象,寓教于情境创设中。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电教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活动信息的工具,它将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旋律奉献给课堂、奉献给队员,让队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队员的道德认识能力,帮助队员辨别是非,培养队员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的枯燥、空洞、呆板的说教模式,创设情境,增强了感染力,对于提高活动效率、活动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一次中队活动中播放了一个“东方小故事”:《曾子杀猪取信》。故事中曾子的妻子为哄孩子便许诺杀猪煮肉给儿子吃。本是一句玩笑话,可曾子却认真起来了。他说:“你既然答应了孩子,就应该算话。一头猪杀了是小事,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做人的根本,可是关系他一辈子的大事啊!” 队员看了这个小故事后对“讲信用”、“一诺千金”等做人的准则、要求有了直观的感受,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优化校园文化,实现人文环境体验

1、精心布置育人环境。德育中要注重以境育情,以情激情,努力创设和利用文明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使队员产生共鸣、移情,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队员在草木葱茏、窗明几净、环境优美、气氛热烈的教育环境中,易于养成乐观开朗向上的健康情操;在团结友爱、互相合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彼此尊重的情境里,队员精神饱满,容易养成积极进取的品质。我校是一所规模不算太大的乡镇学校,经过前几年的布局调整后,如今是“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一进校门,右侧的绿化区尽收眼底;走入教学区,置于草地上的精心设计的亭子、小鹿呈现在眼前;学校各种标牌的设置精致规范,教室走廊装饰都挂有以本镇景致为题材的优美图画,更富人文色彩;设计新颖的宣传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定期更换,内容新颖而富教育意义;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内容健康丰富,贴近队员学习、生活实际。校园里随处都会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队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教育活动、雏鹰争章活动、红领巾假日小队活动、班队活动、晨间活动等都是体验教育的良好时机和阵地。上学期我们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有“体验在故居”、“小鬼当家”、“与巡警同行——社区手拉手巡防夏令营活动”等,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给队员创造亲身实践、体验感悟的机会。这学期我们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黎里古石桥的调查研究”、“为什么白天鹅啤酒不能占领本地市场的调查研究”、“争做绿色小公民”等,队员在这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又深化了道德情感,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3、树立身边的榜样。队员身边的榜样作为学校的人文精神之一,是对队员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引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现行少先队中的榜样虽然典型性很强,但由于其层次太高,是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榜样,所以队员总觉得这样的榜样离自己太遥远,高不可攀,从而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这些榜样的事例或精神很难使队员产生

共鸣。我校少先队活动中非常注意挖掘队员身边的榜样,让队员从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事例中,感到可亲、可敬、可学。如有一次国旗下讲话时我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我校上学期被评为“十佳小公民”的翁飞同学推了出来。通过教师提问,队员思考回答,成功地树立起了一个队员们熟悉的有礼貌、有爱心的榜样,使队员懂得了任何目标的实现,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人们执着地追求的道理。后来队员们在日记中流露出了对翁飞同学的钦佩,并立志从小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思想品质。

队员们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思品教育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结合家庭教育,实施家庭生活体验

队员在手脑并用的劳动中,对自己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一定会有所体会、有所感受,感受和体会又是再次行动的基础。我们就德育渗透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体验中,组织队员开展“与父母角色对换”、“今天我当家”等少先队体验活动,要求队员在家里做到“六个一”:洗一次衣服、买一次菜、做一次饭、搞一次家庭卫生、浇一次花、自制一件小礼物送给方面、并且布置队员以后每天要参与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每周由队员自己和家长进行评价,做得好的打“★”,暂时做得不好的要努力去做好,把结果作为期末少先队评先的依据之一。由于队员有了真切的体验,形成了由知到行的内动力,所以在家务劳动中都力争得“★”。队员从活动中体验到父母的辛劳,激起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进而转化为为方面分忧的实际行动中,做一个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四、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社会实践体验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要多动手、多实践操作,而不是注入式、死记硬背。我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队员的道德发展是在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队员的道德行为只有为社会公德所认可,才能说具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所以德育只有增强社会实践体验,才会提高教育的实效。我让队员结合黎里镇上的有关名胜古迹,去调查一下有无损坏。有一组队员对黎里的石桥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古桥损坏严重:如青龙桥上有部分石栏杆不见了,且有下沉的现象。再如接桂桥的桥墩是条石,而桥面、栏杆是水泥,这是后人为方便行走而改建的„„队员通过实地摄影、考察,非常真切地了解到家乡古石桥的变化和损坏的程度,并呼吁人们爱护石桥,以实际行动做一个爱护名胜古迹的“小卫士”。再如尊敬老人是德育中的一个基本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可以组织队员开展“敬老院里献爱心”的活动。组织队员到敬老院为老人们祝寿、送礼物、表演节目等,送温暖、送欢乐、送爱心给老人。队员们也在活动中增进了为别人服务的意识,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队员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少先队体验教育是德育的高效之路,德育只有与现实社会、队员的生活实际等联系起来,让队员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这样队员的道德认知才会内化为道德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增强。

下载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党校教育实效性的途径研究

    提高党校教育实效性的途径研究 摘 要 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而且“90后”逐渐成为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尤其强烈,传统的党校学习模式已......

    对提高反腐倡廉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对提高反腐倡廉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周青山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 〔摘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是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要把握教育对象的层次性......

    提高廉政教育实效性的一些思考

    提高廉政教育实效性的一些思考廉政教育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来说,主要是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当前,仍然有些党员干部跟不上形势变化......

    提高作文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作文的实效性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而,一听到“作文”两字,许多学生不是抓脑袋,就是苦......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都说现在的老师越来越难当了,作为新世代的老师,怎样提高课堂实效性是我们在工作中面对的非常普遍而现实的问题。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素......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性 程黎明 音乐老师要教学的班级通常有很多,学生数也多,每班的课时数又少,学生把音乐课当作是放松的课,加之音乐课本身气氛活泼,又没有考试分数的压力,学生......

    关于如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关于如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摘要:当前,党性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挑战。文章从教学准备、教学语言、教育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切实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的......

    创新教育渠道,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法制教育总结)

    创新教育渠道,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 横州镇第一初级中学法制教育总结 横州镇一中地处县城中心地带,社会环境复杂,法制教育工作尤其显得重要。长期以来,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