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地方资源挖掘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
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地方资源的现实情况入手,提出了活用三因,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策略;同时挖掘历史文化、自然地域、社会生活等多形式的地方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从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角度对其效果进行论证,从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向“活动化、生活化、职业倾向化”方向发展,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与要求”部分,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就非常明确地突出了语文的这一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指出,基础模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职业模块,则要求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可见,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基于生活,深入生活,高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依托地方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
一、顺藤摸瓜,追本溯源——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因(一)中职学生学习被动、兴趣缺乏,需生动的载体
在中职招生录取的最低门槛不复存在的现实情况下,大部分职校生的学习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而许多学生进入职校学习是为了获取一技之长,对文化课缺乏兴趣,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课时,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知识差、自学能力差、学习兴趣低、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教差等这些都成了横在中职学生面前的一道道坎。
针对中职学生“学”的现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以“生活”为载体,以活动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工具性”与“人文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由于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当地工作,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目的,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依托地方资源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渠道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接触地方社会、了解地方职业的大环境。
(二)地方资源生动丰富、贴近生活,有较强的实用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这些资源可信度高、寻取方便、地方色彩浓郁。如果能充分开发这些地方资源并加以灵活利用,就能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呈现出多样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如笔者学校所在的东钱湖,周围群山并列、秀峰峥嵘,千姿百态,七十二条溪流纵横贯注汇流于湖,汇成烟波浩淼的东钱湖,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资源,就在学生的身边,每个学生都已对其中的一部分相当熟悉,不了解的通过各种途径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与教材中一些统一而远离学生生活的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依托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地方资源,能利用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二、活动之要,无出三因——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操作策略
(一)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扩展到中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则是根据地方特色,依托地方资源,合理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换言之,活动的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活动的体系应开放而有弹性,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如笔者学校所在的东钱湖,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就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地方资源,先后开展了“我身边的大自然——借我一双慧眼,发现钱湖之美”、“奏响蓝色保护曲——东钱湖水资源调查”、“走进历史——东钱湖韩岭古村落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依据自身特点,深入挖掘这些地方资源,在形式多样、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学习了语文,更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二)因人而异
任何一次语文活动均是有主题的,主题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过程、方式和特点。但是同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段实施,其活动目标、活动深度及活动个体的程度应该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同一班级举行,学生也有差异,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些。
在依托地方资源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因人而异,我们可以用“立体模式”来开展活动。即由教师和学生商量确立主题(母题),再将之分解成若干子主题,然后学生个体或者小组完成、整合子主题,从而使整个活动内容系列化,渠道立体化,方法多样化,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使得“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实践是学生的实践”。如同样是开展“我们热爱大自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其深入景点,撰写导游词;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则可以引导其将拍摄的照片制成精美的Flash等。在同一班级中,能写的则引导其用笔记录,能说的则引导其用嘴表达,能做的则要求其制成手工作品等。
(三)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即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在依托地方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往往会把握时间,根据活动的特点与内容,提前几周组织准备,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重视对过程的监控,根据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行为,随时引导调整。因为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并在实际活动中加以实施,才能调动起学生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笔者在实施“我与大自然”综合实践中,事先根据学生协商讨论,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东钱湖之美(见图一,活动前分组情况),体验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情趣,获取人与自然界万物和谐共处的体验。在活动中,学生利用摄影、调查等方式深入东钱湖,渐渐感受到了她的不同的美。于是,根据学生活动的进度,笔者因势利导,将学生从原先的三个活动内容并列的组,适时调整为层层深入(见图二,活动中因势利导分组调整情况)。
三、有的放矢,分门别类——有选择性地挑选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依托地方资源,无疑能突破文本的真空性,引入生活活水,使“百闻”转为“一见”的切身体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但地方资源往往是零散而分布范围广泛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开发,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的渠道。(活动内容见表一)
(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具有长久的、多方面的影响力。地方资源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是当地的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戏曲等。依托这些资源,开展有地方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身边的语文学习素材引入语文课堂,拉近学生与语文学习的距离,能大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关注家乡历史文化的意识。
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当地工作,他们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开展一系列有关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土文化的活动,这样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的同时,也能通过体验、领悟、熏陶,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如笔者学校所在的东钱湖,是浙东著名的风景胜地,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遗存。在她的浪漫传说中,范蠡携西施逃离了剑戟权谋,在陶公山上经营着财富与爱情;在她的山水间,衍生了左右南宋王朝百年命运的史氏家族;南宋石刻公园,肃穆的石刻记录着难以风蚀的历史记忆;小普陀的洞天胜地,曾有“千僧过堂”的大慈禅寺,是梵钟古韵的绕梁余音;繁若星辰的殷湾渔火,客商云集的韩岭古市,都是东钱湖可以一一追述的风情。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开展了《诗意的栖息》、《你好,东钱湖》、《在水一方》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山一水一故事中,体悟一人一事一精神。
(二)依托自然地域资源
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查资料,动脑思考问题,动口沟通作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甚至获得了以后工作的“职业情境”。如东钱湖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海迹湖泊,现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它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苍郁,湖面开阔,岸线曲折,生态环境优美。作为当地的中职院校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地域资源,带领导游专业的学生来到东钱湖,引导他们面对美景,撰写导游词并进行现场讲解;我们请财经专业的学生调查分布在湖边的景点游览情况,并制成图表;我们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带回去与大家共享„„利用自然地域资源,在情境中,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依托社会生活资源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课程资源,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会生活资源,获得情境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村体验一下农民生活,去公园与来往的游客交流,走进社区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和残障弃儿。通过这些社区活动,引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置于各种生活、职业情境中,让他们从多方面接触语文、感受语文、应用语文。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经久难忘,而且能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辨证论治、形具神生——依托地方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一)从学生的角度:依托地方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地方资源的把握处理,重视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重视小组的协作,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二)从语文课堂的角度: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扩展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到自己的所学都是有用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知识,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技能,这使得中职语文课堂呈现出活动化、生活化的特点。
(三)从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依托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活动,也是学生锻炼社会能力、培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模拟职业情境的过程,实践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具有高度的应用性,使得中职语文教学体现出职业倾向化的特点。实用性、应用性、岗位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精髓,符合新大纲的精神,能更好地促进中职语文学科建设,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生活中的地方资源如同一地散落的沙子,需要我们用一个合适的容器来收集。地方资源的素材、语文的视角、综合实践的意图、活动的方式就构成了这个容器。依托地方资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永远是有活力的,开放的,永无止境的。在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道路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参考文献:
[1]褚树荣主编.教室的革命:语文主题活动新探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况与价值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况与价值(3篇)
第一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摘要:本文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生成性的基本特征,根据语文学科教学规律,运用语言学、教育论等原理,分别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置的本体性价值、本质性价值、方法性价值以及促进学生发展性价值。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价值
2009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首次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中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3个维度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了对应的规定。正是由于《大纲》以及以《大纲》为编写依据的各种版本的国家规划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均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在一起呈现,引发了一些人的误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的一个语文学习领域,从而偏失了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价值的正确认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在纬度、层面、角度、性质,以及呈现方式及其内涵上都存在显著的区别。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是从言语行为方式这个角度切入进去的,它们属于语文的学科形态。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从语文的学习方式入手的,它不属于学科形态,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教学形态。那么,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语文学习领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一、语文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价值
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是“语言”,“具体地说,语文课就是来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从人类认识事物规律来看,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往往经历“感知—深化—运用”的过程,所以,比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最根本性的本体价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价值,取决于其语文性的本体特征。首先,我们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语文学习领域的设置目的来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大纲》作了较明确的表述: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有关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表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领域“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掌握规范的“语言”,再在特定的学习方式(活动)中,去规范、流畅地“运用语言”,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最终形成“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再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流程来看。《大纲》规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流程为:“通过收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收集资料需要“读”,有时还需要“听”“说”“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成果)离不开“听”“说”“写”,总结评价更是少不了“听”“说”“读”“写”。这说明,作为一种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元素作为
“活动”的基本构成单位,自始至终真正贯穿语文内容的“语文活动”,活动流程中的一切活动内容、一切活动形式、一切活动行为,都是为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而选择与设计的,都是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特点、性质进行的,都是指向于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可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更是学生“运用语言”的独特体验过程,其价值取向都聚焦于语文的本体性价值。
二、综合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性价值
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任何事物都有多种属性,但本质属性只有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阅读与欣赏”认知性实践活动和“表达与交流”应用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综合,则是其本质属性。所谓的“综合”包含了3个层面。一是语文课程内部的综合。从功能上讲,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是单项性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各自的价值取向是单一的;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统领、融合了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单项性实践功能,具有“1+1>2”的效应。说得更直接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语文课程中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它超越了语文学科的严密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体系的界限,把字、词、句、篇、语、修、逻等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融合一起,着力于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与语文学习方法运用的整合,推动学生内部语文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和改组,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二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任何学习离不开学习主体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更需要接受建构、重组学习主体内部新知识、新能力体系的新的“百科知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语文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能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能需要跨越语文课程知识体系范畴,吸收、运用必要的其他学科知识,以便更好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综合。《大纲》要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这就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渠道、语文能力的运用与社会生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联系,并将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作为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学习规律。综上所述,“综合”这一关键词,毫无疑问地体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性价值。
三、活动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性价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活动性语文学习方式,设置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之中,意在创设环境,创造机会,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性,让学生“在动态的问题解决中听说读写,在完成共同的、真实的任务中听说读写,在合作的听说读写中发展实践能力。”“问题解决”“完成共同的、真实的任务”“发展实践能力”不仅是一个过程,更需要针对性的方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由此可以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聚集于其方法性价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活动。相对活动行为主体的学生来说,这一活动既是一种学习实践的过程行为,也是自身一种知识能力的表现行为。从行为学的角度讲,学生在这一活动平台上展开的,无论是学习实践的过程行为还是知识能力的表现行为,都涉及方法行为。具体地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实践需要针对性很强的开展学习实践的方法,知识能力的表现更需要有适当的呈现知识能力的方法。开展学习实践、呈现知识能力诸如此类的方法行为,存在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始终。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性学习,它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知识、能力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个重过程大于重结论的活动,强调是活动探究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必须将语文课程中各种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将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进行“结合”,将语文的书本学习与语文的实践活动进行“融合”。学生在探索“整合”“结合”“融合”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存疑——探究——创造,获得“整合”的经验,取得“结合”的途径、方法,收获“融合”的喜悦,自然而然地形成与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能力。
四、生成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价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对学生发展具有较高价值的活动。其对学生具有的发展性价值,是由其过程中动态“生成”价值取向所决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语文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其实施过程不仅具有极其严密的稳定性,更具有极其丰富的可变性。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极其严密的稳定性,是因为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展开活动的过程”;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极其丰富的可变性,是因为它是一个“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的开放性活动,其“实施过程又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同时它更是一个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活动。在活动中,整体学生的思维中的多向性、的多角度,个体学生之间语文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对问题辨别力和判断力强弱,必然会产生出对活动不同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着力点。即使面对相同的学习情境、语言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体验,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定意义讲,过程即目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动态性,学生学习建构过程的不确定性,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学生个体对活动内容、活动方法独特的体验和独到的思维,往往会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生成新的活动目标,生成新的活动任务,进而引发学生为达成预期的或新的活动目标重新规划活动过程、调整活动内容、选取新的活动方式,甚至重新确定新的活动主题、设计新的活动任务以适合个体的发展方向。“能力的实质,乃是由知识和技能构成的那个体验”。素质、知识、实践,是形成能力的3项条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活动中的“生成”,让学生在经历了“思考——探究——历练——收获”的真实体验、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地能动地生成、建构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其个性得到了发展。至此,由新“生成”的活动价值,引发起学生个体发展价值的“生成”。除此之外,活动的“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中,学生为问题的解决而“生成”的矛盾和张力、辨析与讨论等等,均有可能“生成”新的活动价值——学生得到新知识,形成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与张扬。
第二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状
【摘要】中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要求突出职教特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与素养。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确定了加强语文实践教学的任务,将综合实践活、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都纳入了课程教学内容,同时规定了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本文旨在探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师生认知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师生认知;教学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合格劳动者的重任。中职语文是整个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并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这是中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改革目标。
一、中职语文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奠定其终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与理念,符合中职语文教学与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水平,安排一些便于理解、带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直接感受,体会语文知识,积累经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不再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形式,而是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形成交流、互动、沟通、团队合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等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具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围绕语文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从问题开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机,并由此转化为探索的精神与能力,从而深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与师生认知
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文化学科,却并未得到学生、教师及学校的重视,地位较低。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显得微不足道,许多教师持有能不上则不上的态度,忽略此课。偶尔有些教师愿意涉足,但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浅尝辄止。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所学校只有20%左右的语文教师能够认真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课前备课、教学中实施,但也存在未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及时评价自身与同学表现的状况,没有反思和总结;还有一些教师则干脆把综合实践活动上成了讨论课或写作课,或者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就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则直接忽略此课。同时,教师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索与创新的热情,所以教学模式与理念也比较传统、老套,未能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未能真正让教学面向社会、生活与就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所学专业也毫无联系,所以,学生不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也未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与其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因此很难产生自主参与和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教学现状远不能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完全不能适应企业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改进策
略1.精心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基础比较薄弱,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应过于复杂、乏味,而要立足于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能力水平,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关心日后的职业生活,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奠定其职业发展的基础。例如:教师可立足于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及社会生活等,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项目:如果你是一个旅行社的导游,需要带领外地团队参观本地,那么你会怎么完成向导任务?是从整体开始介绍,还是以单个景点或某方面特色为主?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以PPT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现场模拟介绍解说。这种课堂情境的模拟,几年后很可能会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生活情境,奠定其进入职业角色、了解职业特色的基础与前提。这样的活动内容设计,接近学生的生后实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城市有所了解,所以不会感到陌生,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搜集、充实新内容,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空间,从而全面掌握所需素材,提升其信息搜索、整理、概括的能力。2.不断更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与思想传统
“一言堂”、“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因此,必须不断转变教学模式,由“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比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鼓励其互动、交流与讨论,并通过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欲,并在自主发现学习中,提升其问题发现、提出与解决的能力。同时,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应只是被动、机械地复制知识,而应积极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不断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语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求突出课程特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特色。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应立足于大纲精神和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其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与经验等,进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三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基础科目,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系统倡导在教学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不仅是教育系统对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职教育大多数都是进行技术人员的培养,良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其的归纳总结以及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样也能够实现其自身在技术以及研究方面的不断发展。对其在未来的工作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够为中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思考
语文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都是以课堂为主,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开设语文课程的初衷。在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行,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的形势下,教育系统中逐渐开始注重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我国中职学校主要培养的技术人员,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都会忽略关于语文的教学,随着相关部门意识的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了语文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具体对如何在中职院校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探讨。
一、职业学校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职业学校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职业学校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其本质在于表现语文性,之所以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的进行提高,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断创新、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精神。另外,职业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身的特色。因为职业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专业能力以及沟通和交际能力的人才,而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还能金进一步促使其阅读能力、交际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以及文言文能力的提高。这样就能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也能得到全面的提升;其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语文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不断的进行创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将语文的趣味性有效的体现出来。因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总体都比较薄弱,并且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结合大多数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必须确保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且需要保证适当的难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得到保证。
二、职业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职业学校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体见表1:1、确保活动设计的合理、新颖为了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新颖性,在进行活动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深入的考察,然后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大纲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选择,要确保具体的活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在确定具体的活动类型以后,要保证确保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主题提出各自的意见或者看法,尽可能保证活动的质量。一般情况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组成相应的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计划以及步骤的设计,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在活动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通过有条理的计划,进行活动的开展。2、组织的科学性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并且强化对过程的管理。就实际的教学活动来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本身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增强其交流、合作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不过在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不能完全将具体的方法告知,这样就失去了实践活动的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需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明确在活动的引导作用。为了使引导作用得到保证,教师应该不断的进行自我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与不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就能促进各科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本身素质的提升,也能更好的将其应用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后,还需要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这样才能使活动开展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明确,对于这一部分的工作,教师需要按照活动开展的教学指标设置相关的评分标准,实现对活动开展的有效总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升,对职业学校学生在后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以及发展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地方资源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地方资源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调查问卷(学生)亲爱的同学们:
你好!感谢你参与这次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同学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地方资源的学习情况,问卷涉及问答和单项选择。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并将选项填在括号里。
1、你知道我们莆田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
——————————————————————————————————
2、你知道莆田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
——————————————————————————————————
3、你知道莆田的土特产有哪些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
——————————————————————————————————
4、你知道的莆田历史名人有哪些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
——————————————————————————————————
5、你听过莆田的传说、故事、民谣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6、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参观走访等活动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7、在课堂上学习过本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8、你觉得家乡有变化吗?()
A、变化大 B、变化小C、没有变化 D、没有注意
9、你注意过喜庆活动、传统节日中的那些习俗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10、你注意过家乡早晨或是傍晚的美丽景色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11、你注意过房子上的那些砖雕、木雕、石雕吗?()
A、经常 B、较多C、较少 D、没有
12、把本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编成教材,你有兴趣学习吗?()
A、兴趣很大 B、有兴趣 C、一点兴趣D、没兴趣
13、你去景点玩过以后,有没有兴趣写下自己的见闻?()
A、兴趣很大 B、有兴趣 C、一点兴趣D、没兴趣
14、你平时坚持写日记(周记)吗?()
A、经常 B、有时 C、较少 D、没有
15、写日记(周记)时,老师要求你写家乡的风景与事情吗?()
A、经常 B、有时 C、较少 D、没有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
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因而,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
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国拥有漫长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
7.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还可结合全球背景,并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项目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
第五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家乡福泉
地松中学:刘晓军 授课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文字卡片制作,提高语段写作水平;
3、通过活动,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4、通过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重点:
1、通过文字卡片制作,提高语段写作水平;
2、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难点: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参观法、调查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