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定稿]

时间:2019-05-15 00:5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定稿]》。

第一篇: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定稿]

《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简要介绍

《数学分析》课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历时最长、占学分最多的一门课程。数学分析主要内容有极限论、微分学、积分学与级数论。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其中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想,培养使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如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微分几何、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充分发挥《数学分析》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本课程建设。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基本要求及标准,特制定了《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其目的是使我校《数学分析》课程建设步入更高一级台阶,把《数学分析》课程逐步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文件完备,教学设备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为此,制定《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

二、课程建设目标

在未来几年内,努力加强《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校级精品课与省级重点课程为目标,全面建好《数学分析》课程,积极发挥该课程在数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1.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教学内容的改革。抓好习题课教学与改革,完善讨论式习题课的题目与互动式教学的内容的安排等。

2.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材(含教辅材料)的研究利用。目前我校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的《数学分析》(第四版),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同类教材,认真进行比较和研究,作好改用更优秀教材的准备。同时,除一些现有的资料外,编写与本课程相关的师范专业教材及相配套的教辅资料,积累修订习题课教材,达到加强优化教材建设的目的。

3.更新教学手段, 在1-2年内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答疑。开辟网上园地,设问题征解和问题讨论。在数学实验室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开设针对《数学分析》专题的数学实验课。开设网上自我检测与考试栏目,进一步尝试教学网络互动。

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支精通该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师资队伍,五年内使本课程组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在教学、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发表与《数学分析》有关的教学研究论文,反映课程建设水平。建设好科研方向的学术梯队,坚持 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并重,积极组织人员进行跨专业的合作研究。3-5年内完成1-2项校级科研项目,并争取省级科研项目,每年每位教师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5.结合师范教育特色,立足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着眼于基础科学研究,力争使《数学分析》这门课程成为数学专业的一门精品课程。

本课程计划上网的资源有:

师资队伍:教师介绍,课程组概况,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组各成员情况,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和计划;

课程描述: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 特色规划:课程主要特色,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自我评价等;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进度表,课程教学要求,习题,参考文献,教学用书;

电子教案:全部章节的电子教案; 授课视频:部分教师部分章节的授课视频; 教学课件:全部章节的ppt课件;习题库:各章节复习题;

试题库:16套《数学分析》试题,部分测试题;

参考资料:《数学分析解题指南》及《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国内外经典《数学分析》教材,相关学科发展,有关数学史和数学家简介;

网络课堂:网上答疑,网上园地,设问题征解和问题讨论,开设网上自我检测与考试栏目,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习题和课外学习资料,适时地、不间断地写一些教学随笔和学生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研科研:教研档案(教研项目,教学论文,教学奖励,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整合,教学方式方法(讨论式习题课等),教材与参考书建设,教研问题探讨,科研情况(科研工作介绍,科研获奖等),课程组研究生培养,教研科研活动简讯;

教学档案:教学计划,电子教案,部分习题和参考答案,部分试卷及参考答案,学生专区(学生活动,学生论文等)。

总之,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转变旧的教学思想观念,改革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用现代教育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强化课程管理,积极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课程建设实现措施 1.提高认识

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了解校级精品课程与省级重点课程达标条件,激发敬业精神,提高课程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位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以及数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精品课、优秀课的建设工作。努力做到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来培养合格的人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做出贡献。

2.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建设规划实现的主体,必须建立一支较为稳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业务水平、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由于应用数学专业与统计专业都开设《数学分析》课程,学生多,任课老师少,而《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任务重(三个学期的课)、教学难度大,导致可以承担《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偏少。课程组现有10位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助教1人,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较好,师德高尚,这支队伍充满活力但人员还是偏少。因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在职进修与脱产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校《数学分析》课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如下:经过3-5年的建设,使《数学分析》课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0%。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带头作用,经过5-10年的努力,培养出一两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为使《数学分析》课程后继有人,使其教学不出现“断层”,要加大对新上岗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每个青年教师安排教学导师,青年教师跟班听导师的课,导师定期听青年教师的课。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拥有一套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新上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把《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教材建设

教材质量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一方面在国家公示的获奖教材中采用最优秀的教材,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编写更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数学分析》教材,对教材内容根据专业特点与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增减和修改,所编教材要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适合我校办学特点,做到教师易用,学生易学。围绕所用教材,编写与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辅导教材包括:习题课教材、习题集(解)、学习手册、试 题(卷)库。要充分利用校图书馆与学院资料室的有关资料,补充与拓展本课程内容,使之更加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任课教师的重点工作是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材的教法及优化习题的配置,比较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取其精华,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围绕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针对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制网上授课和辅导课课件,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4.课堂教学

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由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主持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与研讨,相互听课、评课,落实备课规范。课堂讲授做到内容熟练、概念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例清楚、语言精炼、板书工整且布局合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程授课质量,争取最佳教学效果。

建立完善的听课与评课制度,提高教学团队的授课质量。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参加观摩课、讲评课一次,通过观摩、讲评,认真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积累经验,发扬长处,找出不足,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深层面进行教学改革,共同促进授课水平提高。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对整个教育尤为突出的问题。因此,现阶段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以寻求好的方式和方法就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进行一些课堂讨论、布置作业、批改评讲、考试测评的传统模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严格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6.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学团队的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在每学期的工作要点中要明确提出三周必须进行一次以上的教研活动,并对活动时间、内容、主持人等做出安排,按计划进行,做到有主题、有准备、有记录、有总结。在集体研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全面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的教改项目立项,在3-5年内主持并完成1-2项校级教研项目,并争取省级教研项目。

7.信息交流

为了加强课程建设,鼓励课程组教师利用网络等设备与校内外同行保持教学、教改、课程建设的交流,参加省内外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等相关会议,请专家、教授来我校讲 学,掌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信息,组织几个研讨班,使教师个人的教学与集体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8.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

在实行完全学分制时,需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生成绩测评办法,成绩测评办法作为学生智育测评的依据,必须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核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而考核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因此在选择考核内容方面,应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方法的运用,特别应注重检验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养成。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我们主要采用闭卷笔试。积极探讨标准化考试与考教分离工作,争取在建设周期内完成标准化考试与考教分离基本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1)提高教师标准化命题、考试、阅卷、分析评价等有关现代管理知识;

(2)本课程的考试从命题、测试、阅卷等环节均按科学的、规范化的标准统一;

(3)在条件具备时实行微机组卷,率先实行考教分离;

(4)结合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和新的教学纲要、考试大纲,制定更为有效的试卷库。

9.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验环境的建设,开发和改进《数学分析》实验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强化《数学分析》实验环节,使得其实验以及实验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数学实验指导工作,努力做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四、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课程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充分发挥我校数学系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齐心共建,共同努力完成。为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成效的检验与评估,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如期完成课程建设规划中的任务,建立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估、奖罚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检查机制

在数学系领导下,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成立课程建设专家检查小组,负责检查、评定课程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对课程建设进行监督执行和宏观管理。

2.建立课程评估体系

在教研室主任组织下建立课程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通过自评和专家评定等方式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评定课程建设质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促进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入。

3.制定课程建设奖罚制度

(1)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工作并非教学以外的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认真完成;

(2)根据课程建设工作量大小和完成质量高低,给予教师相应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3)对于教学效果好、积极参加课程建设的教师,优先推荐优秀教学质量奖;(4)评定中高级职称、晋级、进修、评先进时,应优先重点考虑政治思想好、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课程建设贡献大的教师;

(5)年度任职考核要重点考虑教师完成的课程建设工作量的大小和质量,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课程建设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精品课建设初级阶段

1.派出骨干教师去省内外重点院校考察学习、观摩教学活动及参加学术会议; 2.完成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并且按照2013年版的教学计划编写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纲要;

3.对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进行加工和开发,完成部分内容的电子教案,并初步建立期末考试电子试题库。

第二阶段:精品课建设中级建设阶段 1.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

2.完成《数学分析》学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

3.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撰写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4.完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建立期末考试电子试题库; 5.初步建立网络教学的基础环境; 6.所有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材料都上网。第三阶段:精品课建设完成阶段

1.修改完成辅助教材的编写,完成研究性的学习论文并发表; 2.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进行网上教学和作业批改、答疑; 3.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总结,所有《数学分析》精品课程资源上网。

经过本课程组所有老师多年的不懈努力,我校《数学分析》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教师结构日趋合理,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为此,我们坚信,随着本课程建设规划的实施,必将使我校《数学分析》课的教学步入一个良性方展的轨道。

山西大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院数学系函数教研室

2014年3月28日

第二篇: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理工科师范类数学教育专业)

说明

数学分析是理工科师范类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这门课程对于学员加深理论基础的学习,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数学修养和业务素质,以便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有着重要作用。

本课程以极限概念为基础,主要内容为一元微积分的理论和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一要求是:

一、使学员对极限思想与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弄清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与形成。

二、使学员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与运算的能力,并认识到数学分析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三、使学员对中学数学的有关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深入浅出地处理好这些教材内容。

本大纲是在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数学分析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本课程课内学时为288学时,其中录像220学时(学时分配见下表)。

大纲内容

一、函数

(一)目的要求

1、正确理解和掌握函数概念,了解函数的各种表示法和记号;理解和掌握函数的四则运算与复合,会求函数的定义域;掌握反函数的定义和图象等。

2、理解和掌握有界函数与无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函数与偶函数、周期函数等概念。3、熟练掌握五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与性质,能熟练地绘出它们的草图。

4、了解几个常用的非初等函数的例子。

(二)主要内容

1、函数概念(函数概念绝对值不等式定义域值域函数的符号图象 函数的各种表示法)

2、函数的特性种类(有界函数与无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函数与偶函数周期函数)3、函数的四则运算与复合4、反函数(定义存在的充要条件图象)

5、基本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6、初等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

7、几个非初等函数的例子(整数部分函数小数部分函数符号函数狄里赫勒函数黎曼函数)

二、极限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和掌握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有关性质。

2、理解和掌握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有关性质。

3、会用“ε-N”、“ε-δ”、“ε-E” 等语言处理极限的有关问题。

4、能运用四则运算、两边夹定理、单调有界数列极限存在定理与两个重要极限,熟练地求极限。

(二)主要内容

1、数列极限的概念(数列数列极限的定义几何意义)

2、数列极限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保序性两边夹定理四则运算定理单调有界数列极限存在定理)

3、子数列(子数列数列极限与子数列极限的关系)

4、函数极限的概念(在一点处函数极限的定义左、右极限及其与双边极限的关系 χ→∞时的极限几何意义)

5、函数极限的定理(函数极限的性质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

6、两个重要极限

limsinχ── χ =1lim(1+1─ χ)χ= е

χ→0χ→∞

7、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定义、关系、性质、无穷大量与无界的区别无穷小量比较)

三、连续函数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和掌握函数连续的概念,一致连续概念要清楚。

2、对于间断点及其分类要有清楚的了解。

3、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4、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二)主要内容

1、连续概念(一点处连续、单侧连续与区间上连续的定义间断点及其分类)

2、函数在一点处连续的性质(有界性全保号性四则运算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

3、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价值性有界性量值定理一致连续定理(均暂不证明))

4、初等函数连续性

四、实数的连续性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实数集关于极限运算的封闭性。

2、了解实数连续性的几个基本定理的证明方法并掌握其条件与结论。

3、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的证明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几个基本定理(闭区间套定理确界确界存在定理聚点聚点定理有限覆盖定理柯西收敛准则)

2、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一致连续定理不证)

五、导数与微分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导数与微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它们的应用。

2、能熟练地应用导数的定义与求导法则求函数的导数。

3、会求一些函数的高阶导数。

(二)主要内容

1、导数概念(概念引入导数定义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2、求导法则(四则运算复合函数与反函数的导数基本公式表)

3、隐函数与参数方程求导(隐函数求导法则参数方程求导法则)

4、微分(微分定义几何意义微分与导数的关系微分法则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微分在近似计算上的应用)

5、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高阶导数莱布尼兹公式(不证)高阶微分)

6、几何应用(曲线的切线方程与法线方程两条曲线的交角弧长的微分)

六、微分学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中值定理的条件、结论和证明方法。

2、会用中值定理证明一些恒等式与不等式。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泰勒展开式。

(二)主要内容

1、中值定理(费尔引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

2、泰勒公式(泰勒公式泰勒公式的余项(拉格朗日型))

七、导数的应用

(一)目的要求

1、能熟练地应用洛毕大法则求不定理的极限。

2、会利用导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大(小)值。

3、能运用导数较正确地作出函数的图象。

(二)主要内容

1、洛毕大法则(0 ─0 型∞─∞ 型(不证)其他不定型的转化)

2、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单调的充要条件函数严格单调的充要条件应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3、函数的极值(极值概念极值判别法最大值与最小值)

4、函数作图(函数的凹凸性拐点渐近线函数作图)

八、不定积分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概念。

2、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了解不理函数积分法。

(二)主要内容

1、不定积分的概念(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运算法则基本积分表)2、换元积分法(凑微分法典型代换法)

3、分部积分法

4、有理函数的积分(有理函数部分分式(了解原理,掌握方法))

∫dχ──────(χ2+a2)n的递推公式

5、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积分

九、定积分

(一)目的要求

1、正确理解和掌握定积分概念,了解可积准则,掌握可积函数类。

2、掌握定积分的性质,能熟练地应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计算定积分。

3、掌握并正确用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二)主要内容

1、定积分概念(概念引入定积分的定义)

2、可积准则(大和与小和可积的必要条件可积的充要条件)

3、可积函数类(连续函数只有有限个间断点的有界函数单调有界函数可积分函数类与有原函数的函数类的区别)

4、定积分的性质(线性有限可加性单调性绝对可积性积分第一中值定理)5、定积分的计算(可变上限的定积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十、定积分的应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了解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

2、了解定积分的近似计算。

(二)主要内容

1、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微元法平面区域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利用截面面积计算立体体积旋转体的侧面积)

2、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静压力变力作功非均匀曲线的质量)

3、定积分在近似计算(梯形法抛物线法)

十一、数项级数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无穷级数及其敛散性等基本概念。

2、了解收敛级数的性质。

3、能熟练使用几种常用的判敛法则。

(二)主要内容

1、数项级数的敛散性(无穷级数部分和收敛与发散和与余和收敛级数的性质收敛的必要条件柯西准则)

2、正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比较判别法级数通项比值极限法达朗贝尔判别法柯西判别法)

3、任意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交错级数莱布尼兹判别法)

十二、函数项级数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和函数与一致收敛等基本概念。

2、会使用一致收敛的优级数判别法。

3、掌握和函数与极限函数的分析性质。

4、了解极限、收敛的否定语句叙述。

(二)主要内容

1、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函数项级数收敛域和函数极限函数一致收敛极限与收敛的否定语句叙述)

2、一致收敛的判别法(柯西准则优级数判别法)

3、函数项级数的分析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

十三、幂级数

(一)目的要求

1、弄清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域等概念,会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域。2、明确幂级数和函数的分析性质。

3、了解函数能展成泰勒级数的条件,能将一些函数民成泰勒级数。

4、了解函数民开式在近似计算上的应用及三角函数表与对数表的造表原理。

(二)主要内容

1、幂级数的收敛域(幂级数阿贝尔定理收敛半径收敛域)

2、幂级数的性质(内闭一致收敛性和函数的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

3、函数的泰勒展开(系数求法与展开式的唯一性可展成幂级数的充要条件 几个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4、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上的应用(求方根的近似值e和π的近似值三角函数造表对数造表)

十四、广义积分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广义积分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

2、能用收敛性判别法判断一些广义积分的敛散性。

(二)主要内容

1、无穷区间上的广义积分(无穷积分的收敛与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收敛准则收敛性判别法与级数的关系)

2、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瑕积分的收敛与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收敛准则收敛判别法与无穷积分的关系Г函数简介)

十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平面点集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多元函数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二元函数的极限、二元函数的连续性等概念。

3、掌握偏导数、全微分等概念,能熟练地求偏导数与全微分,了解高阶偏导数的概念,能求高阶偏导数。

4、弄清全微分、偏导数与连续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

1、平面点集(点的圆形领域内点聚点界点边界开集闭集区域)

2、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多元函数概念二元函数的定义域二元函数的极限与累次极限二元函数连续的概念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不证))

3、偏导数与全微分(偏导数全微分高阶偏导数全微分与偏导数、连续三者之间的关系)

4、复合函数的偏导数(复合函数可导的充分条件链式公式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5、隐函数存在定理(一元隐函数存在定理隐函数的求导)

十六、二重积分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二重积分的概念,了解它的性质。

2、会正确计算二重积分,并利用它计算空间形体的体积与平面图形的面积。3、了解三重积分的概念。

(二)主要内容

1、二重积分的概念(概念引入二重积分的定义二重积分的性质二重积分的性质二重积分存在的充分条件(不证))2、二重积分的计算(二重积分化为累次积分利用级坐标计算二重积分)

3、二重积分的应用(空间形体的体积平面图形的面积)

4、三重积分的概念计算方法举例

十七、曲线积分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会求曲线积分。

2、掌握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道路无关的条件。

(二)主要内容

1、两类曲线积分(第一型曲线积分的定义、性质与计算方法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2、格林公式

3、曲线积分与道路无关的条件

十八、微分方程简介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几种简单类型微分方程的解法。

(二)主要内容

1、基本概念(微分方程阶解初始条件特解通解)

2、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全微分方程)

第三篇:课程建设规划

蚌埠医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我院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我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建设目标

在已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和院级优秀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完善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5年的时间,使所有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全院50%以上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标准,并构建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0-15门,省级精品课程5-10门,力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合格课程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各专业要充分重视合格课程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合格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有:

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主讲教师所学专业应与申报课程相符合或经过1学期以上(含1学期)的该专业方向进修学习,并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形成人员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梯队;

2、注重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2轮以上(含2轮)教学过程整合,能够吸收一定量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合理;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选用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选用教材符合要求。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

5、教学文件齐备。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

(二)优秀课程建设

优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为此,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现代教育思想要在课程建设中有所体现;

2、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课程由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形成结构较合理、人员较稳定的教师梯队,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科学,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轮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的整合。注重教学改革研究,有院级以上(含院级)教改立项。注意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有特色,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明显的作用。鼓励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初步建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及试题库或试卷库等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5、注重考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科学合理;

6、选用国家级优质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

7、教学文件齐备(包含的内容同合格课程),教学组织管理科学、规范。

(三)精品课程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文件精神,按照《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升我院课程建设水平,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要以优秀课程为起点,按照以下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建设工作:

1、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要拥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要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内容要先进、科学,并经过主讲教师进行3个轮次以上(含3轮)教学过程整合,及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能够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5、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

6、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在主要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和试题库或试卷库、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等)上网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加强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方面内容的建设;

7、不断深化考试改革。建立有效、可信的考核机制,鼓励探索和尝试新型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8、注重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报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同时,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学校。精品课程要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授课教师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四、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办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系、部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开展合格课程的建设、指导、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等工作,从而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将严格执行有关人才引进规定,重点引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主讲教师;鼓励并继续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院内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优秀教师评选等各类教学奖评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激励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师资管理部门要继续开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在增加兼职教师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任教。

(三)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有力措施。为使课程建设内容不断更新,学院将在继续保证教改专项研究经费投入,加强对原有教改立项项目管理,强化教改研究成果的实践和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为内容(含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为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学院将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课程建设专项经费,优先保证各类课程建设经费。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为此,学院将加大课程建设工作人力物力的配置,健全和强化教学研究室的工作职能,使其在我院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激励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学院也将定期组织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尤其是要对上网内容进行不断升级和更新;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被取消荣誉称号的课程两年内可以申请一次复查,复查合格的课程可以恢复其原有的荣誉称号。

(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课程建设,学校将把课程建设纳入教学考核和教学奖励范畴,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评选出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分别授予“蚌埠医学院优秀课程”和“蚌埠医学院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提供一定数额的前期建设补助和后续建设经费,并从院级精品课程中择优推荐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职务晋升以及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量化赋分时将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与院级教改立项同等对待。

第四篇:课程建设规划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二0一一年九月

宝泉岭第二高级中学课程建设规划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对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与实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我校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提升我校办学品位

二、基本目标

1、完成我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制订和完善,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开发和建设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3、构建我校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服务新课程的目标、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4、制定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制度,促进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我校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建立旨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6、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课程育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三、主要内容

(一)学校课程方案

根据《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周按5.5天计算,每天9学时,每周共50学时,其中机动时间7学时(包括班会、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自习课等),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43学时。

3、高中课程的学习实行学分管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重修或补考。

根据省教育厅的课程实施意见和市、县教育局的实施方案及课程开设计划等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校课程方案。一个学校的课程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给学生提供什么课程(模块),一是学校如何提供这些课程(模块)。课程的编排按以下程序运作:

1、学校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这是实施高中课程新方案所必须的,也说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将导致学校结构和功能的部分变革。该课程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各年级负责人、各学科负责人等组成。

2、成立学科课程小组。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学科课程小组的核心成员为本学科任课教师。

3、各学科课程小组提出开课方案。各学科课程小组负责讨论并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初步的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并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该方案包括本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学分分配情况,必修模块的开设,哪些选修模块必须有选修课的要求,哪些模块没有选修课的要求,本学科教师的开课能力等。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方案意义重大,是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编排的基本依据。该方案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总方案的质量。

4、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公布拟开设课程总清单。课程指导委员会应及时对各学科课程小组上交的开课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列出和公布下一学期供学生选择的所有课程的总清单。

5、学生依据学校公布的拟开课程清单,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将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6、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排出课程方案与课程表。课程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并作适当调整,最后编排出下一学期的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自己的课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3、从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一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另方面,作为侧重点不同的各个部分,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与编排上应充分考虑它们的独立性。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高一年级安排10学分,高二年级安排5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含义及特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应是孤立的,要和课题研究结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课题研究,要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之前安排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巩固,深化认识。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自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等领域中选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重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年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社会实践的6个学分中,校内实践最多2个学分,校外实践至少4个学分;军训作为社会实践的独立部分,为2学分。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满2个学分。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应该在课余时间由学校安排,以服务小组为重要活动单位。

4、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和有关规定,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5、学校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等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

2、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①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

②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

③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

④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3、学生修习校本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根据我校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高一学年开设的《中学校园里的心理学》为全体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得2个学分。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四个学期开设由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每门课程18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每学期选一门,得1个学分。

(五)学分管理制度

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用百分制表示,也可以用等级表示(可用A、B、C、D四个等级)。学分认定一般根据考试(考核)成绩、出勤、评语三项综合评定得出。其中,出勤量和课程模块考核是认定学分的必要条件。根据规定,学生未经同意缺课总数达到或超过模块学习时数10%,就不能认定学分;学生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不能认定学分。考虑到学分是一个完成学习任务“合格量”的标志,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差异状况。因此,为了全面正确地记录学生的学业状况,现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管理宜采用学分和原始成绩双重记载制。

学分认定的依据:(l)学科类学分的认定。以学科模块为单位,按模块规定的分值认定。认定要求:修习的学时数达到规定要求;考勤符合学校规定;模块考核合格才能认定学科类模块学分。考核不合格的,必修模块允许补考或重修,选修模块允许补考、重修、另选。(2)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由学校按照有关标准或办法并按有关程序认定。认定要求: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社会实践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等进行认定。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学校依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来认定学分。

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规定的学分;三年内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总学分必须达到144学分。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在高一年级全面推进新课程,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及下设的课改办公室和七个相关的研究工作小组必须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同时,年级是执行机构,负责新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学科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更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做到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1、成立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和实施全校的课改推进工作。

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组 长:孟

副组长:孙先启

广

王升江

成 员:王俊博

孙吉芳

刘成秀

胡佳军

各学科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两个工作组,其职能如下:

(1)教师培训工作组:负责对教师的岗前、岗上培训,校内、校外培训,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2)课程实施与开发工作组:负责课程的运行与管理,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审核,建立、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库。负责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教师的评价工作,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评价

2、完善管理机制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校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以规范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促进新课程健康、有序推进。

(1)完善年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制:年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措施,除了正常履行本年级的管理职能外,还协调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本年级的相关事项,防止和克服新老课程并存期间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2)完善校本教研机制:推行完善二次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推行二次备课。倡导个人钻研,形成个案——集体讨论,一人主讲,分工合作,共同研讨,形成共案。——自我研究,完善个案的备课流程。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纲、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缺什么,是怎么学习的,让教师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有效地指导学生怎么学。依纲据本,大胆舍弃繁难偏旧内容,强化效率意识。学校双周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管人员学科蹲点制度保障了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

(3)完善检查考核机制:我校采取过程跟踪、随机抽查、阶段评价、综合检测的方式,检查考核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考核结果与教师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同时动态跟踪记录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教研能力、探索精神等,动态跟踪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档案资料。

3、充实设备设施

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学校准备了专项经费用以充实设备设施,添置新教师笔记本电脑,改建校园网,添置实验器材和药品,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培训,更新观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是统揽我校核心工作,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我校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规划和实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1、培训目标和任务

(1)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特点、改革目标、实施策略、工作策略。从高中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并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动将这些新的观念与思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行为,并能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来。

(2)在反思的基础上学习和领悟新课程设置理念,开阔思路,为校本课程开发寻求方法。了解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充分认识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及引发的班级建设的新问题,提出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办法。

(3)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评估要求,了解新教材在编写思路、模块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

(1)通识培训。内容包括: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设置和编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不同岗位人群及其需求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不同板块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研修。(2)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标准研修、多种版本的新教材的分析研究、高中各学科的课程理念、内容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相比于教学大纲,新课程具有哪些创新点和突破点、各模块间的关系及其教学实施建议、模块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建议。

3、培训形式

更新培训观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省、市、县培训参训人员的统筹安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要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和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方式上,要积极采取讲授式、参与式、案例教学、问题探究、现场诊断等多种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篇:数学分析课程论文选题

1.初等函数的定义及分类。2.分段函数的性质及应用。3.复合函数的性质研究。

4.数列极限定义(N)的注。5.极限求法综述。

6.利用公理(实数连续性)证明极限的若干技巧。7.利用两边夹定理证明极限的若干技巧。8.极限证明方法综述。

9.连续函数的若干等价定义。

10.函数一致连续性的等价性及性质。

11.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12.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及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13.实数的构造理论。

14.闭区间套定理的证明、推广及应用。15.有限覆盖定理的证明、推广及应用。16.实数的连续性定理的等价性。17.上、下确界的性质及应用。18.对各种导数的研究。

19.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20.(高阶导数)莱布尼兹公式的应用及推广。21.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应用。22.柯西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应用。23.泰勒公式的证明及应用。

24.中值定理“中间值”的渐进性。25.罗尔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应用。26.泰勒公式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27.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28.凸函数的等价定义。

29.凸函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30.函数的最值研究。(一元、多元)31.函数的极值研究。(一元、多元)32.常用的几个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函数……)33.不定积分计算中的若干技巧。34.分部积分法中U、V的选取技巧。35.换元积分法中的换元技巧。

36.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计算中的若干技巧。37.三角函数的不定积分计算中的若干技巧。38.黎曼积分的定义。39.可积准则的等价性。

40.积分变限函数的若干应用。41.积分等式证明的若干技巧。42.积分不等式证明的若干技巧。43.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44.积分中值定理的证明及推广。45.积分中值定理中间值的渐进性。46.(不同旋转轴的)旋转体体积的计算方法。47.微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48.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49.正项级数判别法综述。50.绝对收敛级数的若干性质。51.一致收敛性质及其判别法。52.和函数的分析性质及其应用。53.将函数展开为幂级数的若干方法。54.幂级数的应用。

55.Fourier级数收敛定理的证明及应用。56.闭区间套定理的推广及其应用。

57.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偏导数、可微性之间的关系。58.方向导数的性质及其应用。59.多元函数极值的充要条件。60.Lagrange乘数法及应用。61.最小二乘法及应用。62.隐函数的存在性。

63.广义积分的收敛判别法。64.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65.B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66.含参变量有限积分的性质及应用。67.含参变量无穷积分的性质及应用。68.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69.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70.重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71.重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72.分片函数的重积分的计算方法。73.分片函数的可微性及其应用。74.第一型曲线积分的性质及其应用。75.格林公式及其应用。76.奥高公式及其应用。

77.奇偶对称性在重积分中的应用。78.奇偶对称性在曲线积分中的应用。79.代换技巧在曲线积分中的应用。80.第二型曲线(面)积分的计算方法。81.斯托克斯公式及其应用。

下载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分析课程建设规划(新改)[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学分析/ Mathematical Analysis 学时/学分:264学时/18学分 (其中课内学时264学时,实验上机0学时) 先修课程:初等数学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心理学》课程建设规划

    《心理学》课程建设规划心理学理论是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小学教师的“启蒙读物”,是教师教育的“奠基工程”。因此,我们将努力使本课程具有以......

    线性代数课程建设规划

    《线性代数》课程建设规划 (2010-2013)《线性代数》是我院基础主干课之一,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线性代数》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英语口语》课程建设规划

    《英语口语》课程建设规划一、 课程建设现状 (一)师资队伍 本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一共有2名,都是外籍教师,且目前聘请的外籍教师位数不多,流动性较大,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沟通仍有待提......

    《数学分析》课程介绍(精选5篇)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极限论、单元和多元微积分、级数论、反常积分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它一方面为后继课程(如《......

    两个《规划》实施情况汇报(新改)

    虎林市实施两个《规划》工作情况汇报 虎林市人民政府 2006年6月13日 尊敬的符凤春主席及各位领导: 今天,省督导评估组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必将对我市深入......

    小学陶艺课程建设规划

    新疆霍城县实验小学 陶艺特色(项目)学校建设规划 第一部分 国内外陶艺特色项目的现状 一、陶艺教育行业分析 (一)国外陶艺教育发展状况 现代陶艺作为一艺术门类,它的普及和传播......

    落实课程建设规划措施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措施 一、《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程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与特色 (一)课程建设目标 继续加强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