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设中的应变性——由《三顾茅庐》教学片断想到的

时间:2019-05-15 00:5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预设中的应变性——由《三顾茅庐》教学片断想到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预设中的应变性——由《三顾茅庐》教学片断想到的》。

第一篇:浅谈预设中的应变性——由《三顾茅庐》教学片断想到的

浅谈预设中的应变性——由《三顾茅庐》

教学片断想到的

作者:高塘小学

唐海燕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2

作者:高塘小学唐海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教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

真实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下面来看一下教学《三顾茅庐》时的一个片断:

第一个预设环节:合作探究,深入课文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好方法。同学们是研究人物的专家,请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着大家有说不完的话。

(学生开始自主研究)

师:先让研究刘备的同学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心得体会。

生:我读了刘备斥责张飞的话,知道了他很仰慕敬重诸葛亮。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读„„

师:你觉得读得好吗?

生:一般。

师:老师出示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引导学生再读句子。

生再读„„

师:大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不简单,谁能用四个字概括刘备的话意。

生:斥责张飞。

师:刘备是这样说的,又是怎么样做的?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引导学生读好后,概括句意,请学生板书:端正地写“下马步行”。

生:我从“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读懂了刘备敬重诸葛亮。

师:点击“轻轻”、“恭恭敬敬”,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能不能将这一长句概括成四字短语。

生:等候孔明。

师:能不能加进表示地点的词语?

生:阶下等候。

师:好,能不能把“恭恭敬敬”这一层意思也说进去。

生:阶下恭候。

生:我从“赶紧下拜”这一句也读懂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是诚心诚意的。

生:“谒见”这个词是指晚辈拜访长辈,下级拜访上级,而那时刘备是大将军、皇叔,诸葛亮是一个村夫,说明刘备尊重孔明。

生:我还有补充,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好几岁,谁知道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几岁?

生:二岁。

生:五岁。

生:八岁。

师:二十岁。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概括成“下拜谒见”。

师:请研究张飞的同学汇报研究的成果。

生:课文写张飞是为了反衬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读了张飞的话,我更敬佩刘备了。

师:出示有关句子,先请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

生:我认为,张飞看不起诸葛亮,所以”一个村夫“应该读得又轻又慢。

生:我有补充,张飞是一个猛将,说话很直,应该读得很有力。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白己的感受。

(《三顾茅庐》是一篇经典课文,体会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是的教学重点之一。事实上,可能有很多老师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教学这篇时,就是让学生从刘备的言行以及张飞的言行上去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了解刘备礼贤下士、重视贤能的精神。到此为止,这位教师的教学预设基本上都已实现了,而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研究的是诸葛亮这个人。他到底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我觉得刘备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可能是诸葛亮在试探刘备,故意叫书童说他不在家。第二次诸葛亮也是故意躲起来观察刘备,看他会不会不耐烦。第三次诸葛亮假装睡觉让刘备在门外等,也是在试探刘备,看他是不是真的有诚意。

师(既惊讶又有点激动):是啊,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而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当这位教师动情地对同学们说: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着大家有说不完的话时,其预设的是学生可能会从刘备、张飞这两个人物的角度来分析体会,却忽略了诸葛亮,而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却是多元的,是丰富多彩的。)

在原来预设的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这位教师预设第二个环节:

第二个预设环节: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可能会从这些角度来回答:

、请人帮助,心诚则灵。

2、尊重他人,以诚待人。

3、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4、作为一名单位领导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而以上最后一位学生阐述了自己对诸葛亮的研究之后,这位教师又调整了第二个环节的预设,增加了一个新的预设:这篇对你还有怎样的帮助呢?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老总,去招聘人才,你会怎样去了解你要招聘的人呢?教师在学生精彩的生成过程中提升了预设的层次、水平。

现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学的过程也成了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使师生双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共同发展。这就是生成与开放的教学,它是与预设相统一的,即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开放、发展,在生成过程中提升预设层次、水平,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有一定的应变性。

一、从多元解读课文内容着眼拟设应变“预案”

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一般说来,主要有如下视点:、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这种“预案”应是求异与优化整合的。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如何引导他们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张扬个性;对片面和局限性的见解,如何通过点拨使之深化和完善。

2、在生成性问题上,从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出发,拟设应对“预案”。促进学习生成的“预案”一般应从若干层面考虑,一是怎样拓展教材空间,进行启迪和诱导,以引起学生的思辨;二是怎样依据学情进行点拨和激发,以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化和优化。如:你对这个问题有哪些看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法和方式?你的这种认识的依据是什么?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出发拟设应变“预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新课标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形态及其目标内容,必须把握实质,拟设应对“预案”。

(一)依据学生个体需求

课前准备内容设计,要体现出广、活的特点。因为这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资料,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为主,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设定活动的时空等。课堂自主学习指导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如选取相机引导、自主感悟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个性潜能等。课后拓展性学习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舒展和创造。主要从培养学生独特个体与自主参与出发,如拓展途径、扩大视野,动手操作、深化体验,访问调查、加强交际等,为学生营造广阔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二)依据学生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拟设应对预案

主要应根据教材内容多选择一些令其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如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请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你想了解这个奥秘吗?请设法实践一下等。

三、根据学生整体发展需求,拟设应变“预案”

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其发展需求也会呈变化的态势。往往在读懂一篇课文之后,他们会产生很多联想,甚至有时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如课文中的事物还会怎样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情况?我们应如何对待、怎样解决?„„因此,这些情况都应在教学设计中提前考虑,并从多角度、多层面拟设多种应变预案。一是让学生得到综合、全面发展。即运用整合的观点,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拓宽语文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注重学生个性和差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同样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拟设调查采访,实践考察,网上查询等不同途径的活动方案;同样是考察学生语文能力,可拟设演讲、答辩、图片展示等不同方式的方案,以备学生的自主选择,实现主动参与,各显其能,整体提高的目的。

课堂教学许多即时生成的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多作宏观上的把握,有充分的应变意识,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第二篇:由美术双语教学想到的……

由美术双语教学想到的„„

华士实验学校 刘健

回顾2008奥运年,感受了一下全民的外语热情。如今上海世博会也开始倒计时了。又让我们赶上了“恶补”英语第二个热浪。站在两个英语学习热潮之间,我便想来谈谈社“双语教学”的一点看法和思考。

21世纪的到来,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战略上。中小学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提出热门主题,喊出震耳发溃的口号。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得“创新教育”“双语教育”等新一轮的校际竞争,在中国教育改革之路上,煞是夺人眼目。其中双语教学如军备竞赛般,竞相亮相。各地“双语辅导班”“双语学校”甚至“国际学校”,套上概念匆匆上马。在这些华丽,隆重的“双语模式”亮相之后。我们更应结合大背景,冷静思考,谨慎操作。回归理性,慎思双语教育。

“双语”的定义;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首先来看看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与之对应的“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世界触手可及”早已不再是广告语。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随时和地球另一面的朋友交流,我们可以在24小时内到达地球任何国家。空间不再是我们交流的障碍,语言变得尤为重要。掌握第二外语,是交流的基础、时代的潮流、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的70%的信息,是有英语构成的。英语是采用最广的官方语言。获得信息,发布信息时我们往往不得不使用英语。这一来,就需要加强我们的双语知识。

要想在工作学习中,获得长足进步。光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当然是远远不够得。我们更应该在践行过程成,少犯甚至不犯错误。才为此文的目的所在。

把握双语课的实施原则;双语”的认识误区

“双语”的认识误区

一、邯郸学步,不结合实际情况。

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双语教育”的虔诚拥护者。因为大家认识到了双语在学生今后的人生历程及来发展中所能起到的种种积极作用。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成功案例,便是和我们比较亲近的新加坡。新加坡的双语教学取得的成绩,令大家有目共睹便是纯英文授课。

所以很多朋友,坚定了“成功”的努力方向,就是新加坡模式。然而用一节课下来,讲的老师是神情紧张,背诵备课内容当然吃力。学生听的是云里雾里,陌生词句当然不容易接受。“依葫芦只能画出瓢”,要想“依葫芦画出葫芦”。那就要考虑葫芦的三维结构关系,和立体的光影属性了。1966年的新加坡开始实施双语教育,并逐步成为新加坡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和其国情是分不开的。英语因为是官方语言,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作为母语的中文,学生又可在家中接触。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拥有学习和运用两种语言特定环境基础。潜移默化中学生很容易掌握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具备了较好的听说能力,因此在课堂中使用双语教学,学生可以轻松接受。而我国最常见的就是“哑巴英语”。一定要渐行“双语教育”。上来就是非母语教学,学生当然很难接受,显然是操之过急了呀。

二、将双语简单的理解为“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

社会上很多办学机构在没有对“双语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随意冠以双语之名,进行很多错误的尝试。那些故意炒作和套用“双语教学”概念的做法实有“误人子弟”之嫌,更有甚者把教育模式完全当做一种商业手段进行炒作,目的则是老百姓的钱包。这种为了金钱利益,忽视教育规律的做法实在是“祸国殃民”。

为了追求优质生源,应对生源萎缩,提升学校所谓的名校形象。挂个双语实验基地,双语甚至是国际学校的招牌。为了达到虚夸效应,便会强化日常的英语教育。出现狠抓英语单科的现象。或者实行AB班,快慢班的分班等不恰当的做法。这么一来,个别班级的“外语应用能力”给外界留下的形象,获得非常深刻的效应。别有用心者当然不会舍弃取得的这一成绩,竭尽全力的去放大取得成绩同时。宣传这样的外语尖子班,最终的目的还是为生源竞争和择校费增添砝码。

三、将双语理解为英语兴趣教育。

外教走进课堂,让学生们感受了纯真的英语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聘请外籍人士,教授课程的做法。一要结合客观实际情况认真调研;二要结合教学大纲分析教学目标后,再有步骤的实施。外教适合教授那些课程,如何课程设置时间。

有些学校在没有经过一个科学的论证,并得出可行性报告的前提下。完全凭办学者的喜好、感觉、想当然作决策。就容易犯下盲目冒进的错误。比如有些学仅仅为了追求一个“国际学校”的名衔,匆匆上马,把以往“英语兴趣小组”的教学方法,当成“双语教学”来宣传。

万物皆有规律,教育更应循序渐进。现有国情下,小学生词汇量少的可怜。突然上来一个不会说中文的外籍人士。他是讲的津津有味,学生也是个个兴高采烈。“场面上”确实很好看,师生热情都很高。师生有交流,有互动。可是学什么真的听懂什么,理解了什么。记住了认识了几个单词,了解几个句型,认识了什么结构。

完全没有进行调研。也许他们根本不想调研,因为结果是完全可以猜想的,简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国际学校”的牌子而已。笔者坚持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应以中教为主,为准;外教辅以兴趣、简单口语的教学。把外语兴趣教学日常化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教学节奏和主题。

四、将双语糊涂理解为,教学语言从“汉语”变成“英语”。

初高中生,虽然在词汇和语法上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达到完全脱离母语,而灵活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这一做法,不仅加重了教师备课负担,更忽视了学科重点。很容易把其他学科的科目都变成了英语课。学生更是忽略了课中的重点难点,而是将神经高度紧张在每一句英语讲解上。

如果把物理课单纯翻译成英语讲解,恐怕学生都记住的不还是物理现象了。况且也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双语”教授。语文就是其一。古诗文韵律优美,回到“因材施教”这句真理上来。“双语教育”之旗帜,已牢牢插在今天的教育前沿阵地上。然而要想该旗帜“迎风飘扬”,指引我们的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认真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客观调查,认真分析研究,最后才能决定“教情”。不能看到别人的成绩就生搬硬套过来。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一味追求商业运作,不顾师生教学相长的规律,炒作概念。害人害己,祸国殃民。

第三篇:片断教学应注意事项(精选)

片断教学应注意事项

一、片段教学的内容应完整。

片段教学除了内容少、时间短之外,与一篇课文、一节课的准备和教学并没有什么区别,它是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浓缩。比如不管要教学的是哪一部分内容,你一定要有几个基本的程序,如(1)揭题导入(2)初读(3)精读(4)读写练习(5)拓展延伸等,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当然,在你备课及编写教案时,你还要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本片段的重难点,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等等。

二、片段教学应善于运用评价。

片段教学没有学生,新课程所强调的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就无从实现,但是我们仍然要努力创设一种正常的教学情境,这样只能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就是说我们既是老师,有时候也要充当学生,绝不能只做教师的事,如果仅仅是引导、评价的话,那么会给评委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评委会觉得你的片段教学太简单、随意,甚至有听不明白的感觉。比如: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读完课文的体会。如果马上评价说:“你很真诚。”“你有结合实际来谈体会,很好!”可以说这两句评价本身都很不错,但在片段教学里就不怎么合适,我们应该根据备课时的预设,考虑到学生也会说出一些重点的内容,我们就把这一些假设学生对重点的回答重复一遍,然后再进行评价,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把自己对课文重点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由我们之口说出来,比如可以这样说:“哦,你是说------,你的回答很真诚。”这样评委就会觉得你有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教学。当然,不是每一个评价都应这样,指的是能突出片段重点的地方。

三、片断教学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片段教学时间很短,我们除了要通过理解文本、处理教材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以外,还应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让评委对你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要做到:

(1)要自信,充满热情。这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老师没有自信,那怎么教学生?而在片段教学时,更要自信,要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走进考室时,要面带微笑,步伐有力,先向评委深鞠躬,问一声“评委老师早上好!”声音要洪亮气力要充沛,这就开了一个好头。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里,你要调动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力,用亲和的微笑和自信的手势,充分展示你的风采,充满激情地进行你的教学,如果是一些情感性的文章,有了激情,甚至可以掩盖你的一些瑕疵。

(2)扬长避短,展示才华。你粉笔字漂亮,不防把板书写到最美;画画很有一手,就不要忘了来一幅简笔画;如果有表演天赋,唱唱跳跳地演一演,也能增色不少;还有如果你才思敏捷,临时来一首相关的诗歌,那就更妙了。不过,作为语文老师,你一定要范读一次课文,这是你语文基本功的综合体现。总之,这样一来,评委会觉得你的功底很好,从而为你的片段教学加分。

(3)想办法表现你的教学机智,让评委感受你的教学智慧。你可以有意地假设一位学生提了一个偏难的问题,说:哦,你提的问题老师还没想到呢,我们一起思考吧。还有,当你的内容设计得太多,讲不完时,你要镇定自若地进行小结,及时而体面地结束教学;当你内容太少,一下子就讲完而时间还有很多时,你应巧妙地增加补充一些延伸的内容等。

4、一些要提醒的细节。

(1)在导入时,要关注面试前后几天国内或国际上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一些大事,如果正好与你要上课的片段有关联的话,可以在导入时用上它,还挺有用的。

(2)要有写字指导。最近有很多名师上课时都很注意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书写课题时说:请大家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或者说: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如果在课题中有一些难读难写的字,就教学生写一写,记一记。在上课时,对一些重要的字词,也可以拿出来对学生进行一番书写指导。这样就可以看出你很善于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3)不要忘了插图。插图是课文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忽视的良好的教学资源。如果有插图,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

(4)可以根据需要在片段教学中假装使用了多媒体。虽然近来不少老师都说,多媒体在公开课上使用得过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有不利的影响,但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则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如果安排得恰到好处的话,评委也会认同的。

(5)关于时间安排。片段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所以在备课时应该要稍微多设计一些内容,自己在家里进行试上练习时,时间应控制在12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时间不多不少正合适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出现了意外,一般来说时间不够比时间有剩会更好一些。比如你每一个步骤都有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去上好,充分地展示了自己,即使时间不够,评委也能看出你的能力;相反,如果你内容太少,三下五去二几分钟就上完了,那么你就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评委还会认为你很随意、没内涵,那就比较糟了。

第四篇:由一节语文课想到的——语文教学反思

从语言课

中国教学思考

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小学语言教学的背景下,我真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真正感受到了优秀教师的活力,一节打动了火花语言教室的智慧。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发人深省的三维一体化修道院。在我自己的语言教学年代,我真的受益于深刻,他们的教学不断改进。就在节假日前几天,我们学校迎来了省教师和专家亲自教导和专业领导,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全心全意地与一个精彩的课程,沉浸在高水平的专业领导。可以说,这是为我们在前线的老师,不能出去听到那美妙的语言课,感觉老师的风度,享受教学艺术的魅力,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它是一个让我们感觉更快乐。特别是在赵赵老师上课后,真正让每个老师刷新。因为赵的课真的很好。无论是在设计的教学方面,语言幽默,还是教室的调节和教材的重组等,都是 种种轻松,所以即使连续听两个班,我觉得这不是一种痛苦,而是更多的享受和快乐。但这一次在精彩的语言教学仪式上同时举行,我经历了一场新的教学和学习的洗礼。

在这个教学交流中,我有幸发表了一段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可以说在课前,我尽力填补教学设计的每一天,完美,尽量在教师面前拥有最完美的一面。但是,在正式的讲座中,结果是如此糟糕:首先学生因为他们的前提没有文本的文本加上很长时间,更不常见的话,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不是第一部分程序不顺畅。当时还想匆匆地阅读第一次阅读,密集阅读的链接,但是因为学生没有彻底阅读第一次阅读,所以然后阅读密集,那么他们会更加不必要,所以我终于决定阅读,它应该允许学生阅读,会仔细引导学生阅读每个单词,通读每一句话,使学生简单地阅读文本占用的时间花费了20多分钟,加上导入链接,它已经占据教室超过一半。当我看着桌子,时间只剩下十分钟了,然后我刚刚进入了研究的主要文本,我感觉完成的教学内容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在下一个密集课程中,我压缩了很多指导给学生朗读,没有给学生一个好阅读有机会快速分析文本,所以我觉得当每个问题提出时,学生的反应非常缓慢,甚至盲目地跟随我的想法等待我的自我答案,他根本没有使用自己的大脑。而且我只关注时间的问题,也不敢停止讲课的节奏,让学生思考,所以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时间急于结束本课。可以说,这个课,学生觉得累了,他们教更累累......课后,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起教室的教学,一次又一次地咀嚼自己的每一个记录,我一直在看自己的教室,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一课我在心里有很大的压力,你可以说,几年来,我做了一些公开课,但因为今天的失败的类已经是第二次了,原因,我发现每一次都没有更好地理解学生和交流,直接去新的课堂学习,所以学生出来的教科书不熟悉,加上距离我,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总是挣扎。当然,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缺乏教学经验,课程标准掌握的不够精确,教学内容不是很好理解,学生的情况没有更多的真实的默认...。和课堂上,我的心只是盲目地充满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准备教材,准备学生,我越来越希望听班级人们的喜好,更关心我使用的方式不够小说,足够有一个新的概念请求。而真正学习的主题-学生,这种客观存在略微我,所以导致教学失败,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个深刻的教训。

苏霍林斯基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他们是老师和他们的学生作为朋友,就像那种老师。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突出主要教育理念,实施教学科目,促进教师从维持到创造,从教化到教学,从再生到研究。可以看出,这项研究有利于教师自觉地将质量教育的理念付诸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做教师,教知识,是学习,是真实的事情,不能有轻微的忽视,像我的班级,因为他们没有为自己的学生,只考虑到自己的单边教学,但失去了原来的东西。这真的是一个讲道,资助行业,怀疑真正不应该出现的老师。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和主动性,然后创造性学习,最终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真正的收获。

第五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为此,教师往往要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课上得好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准备、设计和讲授外,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不少教师都倾向于这样的归因;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所以课上得很成功;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好,所以课上得不顺利。学生配合教师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不插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按照教材的要求特别是老师的标准作出回应,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跟老师唱反调;老师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四个人凑在一起,交流讨论,不沉默冷场;老师布置课堂作业,学生立即投入练习,一声不吭,及时完成,不交谈,不拖延。[1]

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知识传递”式的教学观。这种教学使学生及其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从实践来看,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预设,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背景?(2)哪些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不需要教师的系统讲解?(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和讲解?(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唯其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二、教学中的生成及其依据

生成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的“空白”意识,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生成,这是由其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其一,从人学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其二,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其三,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总之,正像叶澜教授所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2]

可以说,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3]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强调教学的生成,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利主要表现在;(1)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2)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3)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4)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免于正确的权利)等等。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的错误的认识,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应该明白;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课堂上,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狂妄,理解学生的可笑,理解学生的单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只有出了错,课堂才能生成。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教师一定要清晰地意识到学生所具有的这些权利不是教育的恩赐,而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权利放在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和僭越儿童的权利。

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其表现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在教学实践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以下两对关系。

(一)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遍价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独特认识、多元文化。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与生活的多种体验。多样化和个性化激活了课堂,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但是,不能由此走向认识和思维的另一个极端;否定答案的唯一性,拒绝真理、共识和标准。当前,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读的同时要注意和强调;第一,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①“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固然不错,但哈姆雷特应当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被解读成奥赛罗或是其他什么人物。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也应当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吧!文本解读应当逼近最初始的意义。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对狐狸的看法。有的说狐狸“狡猾”,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终于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有的说狐狸“聪明”,而且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通过讨论,统一了认识;狐狸是狡猾的,因为它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追求自我超越和更优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认识和思维都是有限的,因而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答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个人对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必然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存在片面性。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视野局限,消除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形成的偏差,欣赏和汲取他人有益的看法、有价值的观点,不断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二)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也是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体现,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也要重过程。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也即重学会,重过程也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并把过程方法作为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但是,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过程方法的“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当前,在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所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当然,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安排还必须根据即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这里,“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预设”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自由生成”和“开无轨电车”的可怕后果。对此,有学者指出,教材和教案只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必要的调整、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

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间制约性。教学过程如果不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必将遭到严重破坏。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盲目生成的实例,有些甚至还被当作新课程改革的典范加以提倡和推广。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但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预设好的教案,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课堂教学变成了毫无生机与活力的知识零部件的加工厂。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过分强调预设性导致课堂成为了没有任何发展、调控和变通的僵化空间,只有开放与动态生成才能让课堂变活。所以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提倡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单是去完成预设好的教案,更加重要的是同学生一同探讨、一同分享、一同创造,共同经历一段美好的生命历程,这种认识是可贵的。

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成为了谬误。强调动态生成并不能否定预设,好的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科学的预设。但现在有些学校主张教师可以不写书面教案。进行 “0教案”改革,其出发点与本意都是好的,但在实践中,“0教案”固然能让事业心强、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不为形式所困,但却不能保证知识贫乏、经验欠缺的教师不会面对众多学生的各种新问题、新思路而顾此失彼、不得要领,更可能会让极少数把教师职业当“饭碗”的人趁机浑水摸鱼、偷懒一把。所以,教师在考虑课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显性的、直接的、预设的短期目标,更要着眼于隐性的、间接的、动态生成的长期目标,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开放与封闭相结合、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下载浅谈预设中的应变性——由《三顾茅庐》教学片断想到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预设中的应变性——由《三顾茅庐》教学片断想到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由“中国式过马路”想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由“中国式过马路”想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什么是中国式过马路,原本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路,有人说这......

    教学随笔——由作业免做券想到的

    教学随笔——由“作业免做券”想到的田侠 首次西安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测试里有一道题目,谈一谈关于“作业免做券”的积极作用。这个题目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作业免做券是......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 学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

    由大成若缺想到的——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由“大成若”想到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刘敏琼(贵州省罗甸县第一小学) 摘要:教学中,老师往往竭尽全力面面俱到,使自己教学的内容显得非常饱满,但对学生而言,这也许就是一种痛苦......

    《蜡烛》教学片断品中悟情

    品中悟情-----《蜡烛》教学片断实录„„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 ②、这位南......

    由对学生的课堂提问想到的教学反思(最终5篇)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在九年级一班上复习的七年级上册,课堂上,我提问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提问了古诗词背诵,结果让我很是吃惊,有些学生竟然没有写对几个字词,甚至很简单的诗词也......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

    从预设与生成中谈教学机智

    从预设与生成中谈教学机智 濉溪县南坪中心校 田振侠 摘要:预设静态教案,提高教学实效;设计弹性方案,拓展生成空间;运用教学机智,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调整战术,构建生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