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对学生的课堂提问想到的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在九年级一班上复习的七年级上册,课堂上,我提问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提问了古诗词背诵,结果让我很是吃惊,有些学生竟然没有写对几个字词,甚至很简单的诗词也也没有背过。对此,我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学生已经复习过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复习。因为,只要态度认真,那些最基本的知识是都会学好的。
如何让学生认真起来呢?首先要严格要求;再就是及时检查;还要加上对检查的结果采取措施。否则,时间长了,学生就不在乎了。
今天,在课堂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确实是在搞形式,组长也没有起到组织作用,结果也没有讨论出来什么问题。对此,也是由于在平时老师的要求不够,同时也没有训练好。所以,要想搞好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就必须在平时认真对待,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否则,还不如不用。
学生是很脆弱的,作为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必须讲究方法。切勿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第二篇:课堂提问教学反思
“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对于学生来说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我回答”的模式。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须再费心思。或许学生还认为一堂课中老师不提问是件奇怪的事,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有些老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解释。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
第三篇:课堂提问教学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种刺激,课堂提问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好的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强烈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促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它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联系教学步骤,加快教学过程。
一、精心设计,触动分析的“神经”
传统的教学是注意课堂提问的,但提问的目的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突出基础,围绕规律设计提问
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从而在不断的复现和深化中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三、目标指向学生,以调动学习主动性
设计问题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自己要尽可能少讲一些,循序渐进地运用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注意那些虽然认识但从未深入研究的现象,并用问题引导他们自己作出教师想作出的结论。
四.提问的语言语气,要温和有些挑战性
以前的有这么些问题,语气比较生硬,没有什么引导性,学生站起来之后就是有些害怕,大脑转动的不是到回答问题上去的,以后要学习其他老师提问的技巧性,生动性,让学生主动大胆的回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应该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有时,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心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还应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第四篇:由高效课堂所想到的
由高效课堂所想到的„„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通过对高效课堂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短短八年的教龄,我想到了好多好多……
一、对于课堂幽默的思考。在我最初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总是希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希望让他们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开心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有了对课堂幽默的思考。
但是在当时这个想法并不被认可,当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圈子太狭窄了,说到教育教学,也就是中国古代的“求学之路”,许多人都认为这个是应该联系“三更灯火五更鸡”,应该联系“头悬梁,锥刺骨”,或者说应该联系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课堂幽默”的思考我到了这个时候有一种该作罢的想法,甚至是觉得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教师应该的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三尺讲台转一生”。可是回忆在当初的讲台上,我在实际行动上并没有放下对课堂幽默的探索和研究,这个从去年春节几个去给我拜年的孩子的口中能够得到验证。这是我教的第二个毕业班中的学生,他们当时在蔚县一中读高二,当时我不经意间问到了他们当时对我的看法,其实我是想听听他们在背后是怎么谈论我的。说的更确切一点,我想听听他们在背后是怎么骂我的,因为我也曾经是一个学生,学生在背后骂老师的事情屡见不鲜。没想到我听到的竟然是他们说出了当时最喜欢我的课,并且说好多课几乎都是笑着听完的。
真正开始把“课堂幽默”拉入我所认为的教育教学范畴的是结识了汇文学校的穆仲蔚校长之后。2010年夏天我受小教部指派,到汇文学校巡视一次什么考试,具体的名称我忘记了,在这个活动期间,我结识了穆校长。
或许是机缘巧合吧,工作之余和穆校长闲聊期间,我提到了课堂幽默,这个时候穆校长竟然停下了手中的事务,对他所认识还有在教育教学生涯中笃行的幽默教学大谈特谈,后悔当初没有及时的整理,现在只能仅凭记忆谈谈他对课堂幽默的理解和评价。
他说,作为一名教师,对所授课程的内容该是了如指掌,重要的
就是学生是不是跟着你的思路走,然后完成对这堂课任务目标的掌握。课堂幽默的价值之一就是让学生不走神,并且说出了一个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的比喻,说是如果能把课上出评书或是相声的感觉,还发愁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吗?
课堂幽默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它适合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当然它在推广上有难度,在大范围的实施中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不懈研究。
二、对于学生管理的思考。
我认为学生管理,在教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在学生成绩提高这个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一堂课上,如果教师需要在授课的同时维持秩序,或者说是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时候还得操心教室里的学生是不是在安静上自习,那么就是说将心思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分开。对一件事情不专心的话,想要取得什么成绩或者说是成就,那简直是白日做梦。在当初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的时候,我对这个问题也是煞费苦心。
大概许多班主任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每件事我都可以在场指导的话,那该有多么顺利?可是现实会很无情的将这个想法一举推翻。究其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不是神仙,永远不会有分身术,根本不可能做到一边设计新课的教学举措,一边完成一些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无法完成,或者说是可以完成但略有难度的事情,比如说自习课秩序的维护,比如说上节课作业的检查指导,比如说学困生的辅导。
这个时候,我们会想到助手,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副班主任的说法,于是,这个问题该是指向学生。我认可的做法是这样的,选择具有这个方面潜质的学生“委以重任”,在合适的时机指派他(她)某个方面的班干部,指导他“她”完成教师顾及不暇的任务。当然这个需要教师的培养和鼓励,让他们愿意成为班主任的助手,愿意为班集体的工作服务。
这样煞费苦心的班干部培养,为的就是让学生的各方面管理都掌控在班主任手中,即便是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时候,即便是在其他教师授课的时候,也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学生的行为意图了如指掌,有了这样的局面,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成绩也就有了依靠。
三、对于“问题学生”的思考 “问题学生”,我这里指的是拒不接受教育,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学校的严格管理下仍然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图处理各种事情的学生。这种学生一般情况下在小学高年级就开始出现。
在这里,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短短八年的教龄中。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另一个中心校做了二十多天(也就是三个周)的六年级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的第一天我就发现在这
个班里上课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即便是再简单的问题教室里举手的同学也是零零落落,屈指可数。我还发现了这样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上课的时候几乎没有看过黑板,老是趴在桌子上似睡非睡。于是我去请教办公室的老师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时有位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不是有什么病痛。他就是不愿意听课,成绩也不可能会怎么样,不用说优秀,即便是及格也难以做到。这个学生你不要去管他,你说他不懂事,要是见了他的家长你就更无法接受了,他父亲天天喝酒喝的稀泥烂醉,母亲是外地人,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买来的“侉媳妇”,从来不和周围人交流,即便是交流你会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
这样的学生就不是学生了吗?难道就听之任之吗?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孩子从来不听课,学生作业中也从来没有看见过他的本子,我对他进行过好几次的教育,期间有把他叫到除了我和他再也没有别人的办公室,想通过谈话得知他究竟为什么是这个状态,但是遗憾的是我没有听到他的一句话,对于我苦口婆心的说教他充而不闻。当时我就想,当年宁死不屈的革命烈士在敌人逼供的时候估计也就是这个样子吧。
有一天上课时,我惊愕的发现这个孩子脸上手上满是血迹,满是血迹的孩子竟然坐在教室里上课?我们所处的社会可是一个太平的社会啊。
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的空隙中,我把他叫到教室外,询问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孩子倒是直言不讳,甚至是一种“大义凛然”的感觉。语言也特别简练:“昨天晚上和我妈吵架了,我一头撞破了大衣柜的玻璃。”
愕然布满了我全部的思维空间,这样的事情怎么可以发生?孩子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满身是伤坐在教室里上课?一个教师能够置之不理吗?
课后,我带他到了距离学校最近的诊所,简单进行了消毒和包扎处理。在带他回学校的路上,孩子走几步就回头看看我,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多次看到他的眼睛,快要接近校门口的时候,孩子忽然停下来,对着我大声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对不起你,你以后看看我的表现!”说完朝向教室的方向跑去。
从那天起,孩子还真的变了,上课可以抬起头来了,交上来的作业本中也有了他的名字。甚至是上课可以回答问题了,当然他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准确,普通话也说的根本不讲究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但是我认为这已经是他很大的进步了。
之后的教学中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在课堂上我提出问题后多了好多举起的小手,逐渐的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原因我不愿意去查询,只是觉得那件事情或许是改变这个班学习状态的
一个良策。
这件事已经过去接近10年了,我没有了他的消息,我知道,他不仅距离清华、北大或许有很大的距离,即便是可以读高中也是个奇迹。但是我仍旧认为我当初的做法不是没有价值的,我觉得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要“琢玉成器”,在很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磨石成砖”。并且我觉得磨石成砖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不比“琢玉成器”低或者说是小。
用爱来填充和滋养我们的工作,我一直认为是指导和改变“问题学生”的一条捷径。当然这里的“爱”我们得理解的深刻和透彻一点,前些年在县文联组织的作家协会新年茶话会上有人这样诠释:妻子为明天将要远行的丈夫熬夜织一件毛衣,这是一种爱;建国初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父母把他们碗里的肉夹到孩子的碗里,这也是一种爱。那么我实在无法理解,现在为什么流行歌曲中会有这样的唱词:“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老鼠和大米是什么关系?偷盗?掠夺?这难道也是一种爱?
上述内容就是我在学习“高效课堂”时候所想到的一些东西,在今天的会议上我很希望我还是前些年的我,我只是一个授课和说课的实习教师,期待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对我的浅薄理解进行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课堂提问环节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我翻阅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并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是他们没有疑难需要教师帮助,还是有其他阻碍提问的因素?我在学校进行调查,找出的原因如下:
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
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
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这其中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名教师,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
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倒换一个位置呢?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积习甚深,在课堂提问上已是“病入膏肓”了。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重大问题已由教师提出并解决了。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费心思。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该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教学反思《反思课堂提问》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