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术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说开去[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0:5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美术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说开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美术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说开去》。

第一篇:从美术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说开去

《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2期发表

从美术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说开去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王大根

在数学、物理等学科,越能解难题则说明对学科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于是一些美术教师也认为,只要学生能完成有难度的作业也就能更深刻地了解美术,或者反过来,作业轻轻松松能学到什么?又怎能对美术有更深的认识?其实,美术作业的难度与学生对美术理解的深度并不是一回事,故有必要作一番讨论。

1.美术教学中的“难度”与“深度”

首先要讨论一下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什么是“难度”?什么是“深度”?

“难度”通常是指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或操作技能上所难以达到的程度。主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或能力水平有关。美术教学中的“难度”主要表现在美术技能方面,如素描或水彩静物、风景、人物等课业中,所关注的首先是画得“像不像”(其中包括形体、结构和透视),以及素描、水彩、国画等美术技能,还设计了一定的循序渐进的难易坡度。当然,也应该有一些美术知识方面的难度,但是由于我们总比较关注美术技能操作,忽视美术理论的思考和认识,因此这方面的问题并没有突显出来。然而,其结果却是即使学生学会了画画,依然不能较本质地理解美术、较深刻地分析美术作品。也就是说,技能的训练并不能代替对美术本质的认识,因为二者不是一回事。

而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后简称《标准》)以来,有不少老师片面理解《标准》的精神,认为新课程不以传授美术知识、技能为目的,要降低美术作业的难度,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于是出现学生兴高采烈、课堂热热闹闹、只看教学过程、忽视学习结果的现象。整个教学既没有难度也缺乏美术学科的内涵,不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背离了《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之后,最终还是需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深度”通常是指学生对美术本质规律的认识程度,具体又体现在对各种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主题内容及其文化意蕴的认识程度。三者之间,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作品的主题内容,比较忽视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深层的文化意蕴。其结果是,只关心画的是什么(风景、静物还是人物)?画了什么故事?也特别关心作品的题目是什么。一旦作品的主题内容与题目相符,就产生一种“看懂了”的满足感;一旦作品的主题内容或者题目不甚明确时,比如,诗一般的题目、梦、无题或抽象作品等,就产生一种“看不懂”的排斥感。可以认为,这样的观赏很肤浅,即没有深度。因此,要提高学生对美术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仅仅解释其“主题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及其文化意蕴两个维度进行探索。

《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我们认为,要引导学生从文化意蕴的维度较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并非没有可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如何把教学目标设计在作品内涵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可接受的范围内。具体说来,对于与学生经验关系较密切的内容就易于进行,如地方艺术(剪纸、泥塑、京剧脸谱等)、模仿性艺术(素描静物、水彩风景等)、现代日用品设计等;而某些内涵比较丰富、深刻又与学生经验距离较远的内容,如古代的中国画、西方宗教艺术、各种现代派艺术等,其中涉及诸多历史、社会、哲学、美学等人文知识,必须寻找学生感兴趣、可接受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从而让学生懂得美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反映着人类各民族、时代、社会、精神特征的文化现象。这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综合的、深刻的侧重于理性思维的能1

力,并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而逐年提高。

理解美术的另一维度是对美术作品形式规律的感知和认识,这是与美术语言的直接对话和交流,是倾向于直觉和感性活动,它也许并不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经验,一般中小学生都能敏锐地体验和把握,然而,却同样是深刻体会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进一步从主题内容及其文化意蕴理解美术的基础。然而,这方面却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标准》已对此引起关注,但在新编教材中或教师的教学中仍没有明显的改观。本文希望就此作进一步的讨论。

2.“美术语言”和“视觉识读能力”

“语言”是由词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①其中“交际”就是人际往来接触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美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交际媒介。同理,“美术语言”是指美术作为交际媒介,由造形要素按一定的组织原理所构成的可视化的符号系统。如图1所示。

造形美术语言要素(字词)造形要素是指塑造美术形象或构成美术作品最基本的形式成分:形(点、线、形状、形体)、色(明暗、色彩、色调)、材料(材质、肌理)和空间等;组织原理(语法)组织原理是指造形要素在相互联系并构成美术形式时所具备的审美形式规律: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图1 美术语言结构示意图从传播学的角度说,语言又可以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语言形态、语义信息和超语义信息,美术语言同样可以包含如图2所示的三个层次。②

语言形态(字词)语义信息(主题内容)超语义信息(文化意蕴)美术语言是美术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之为“美术本体”。语言总传递着特定的交际信息,即“语义”。美术语言所传递的语义信息往往被称之为主题或内容,而且美术作品的主题或内容总与其外在语言形式相统一。美术家在美术作品中传递语义信息的同时,还有意无意地传递出一些“超语义信息”,其中又包括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性格等生命信息,同时也传递出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地域、民族所特有的风俗、观念、信仰等信息,也就是美术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图2 美术语言三个层次示意图如今,《标准》中已明确提出“美术语言”这一概念,需要学生能从上述三个方面全面地“识读”美术,就需要培养一种“视觉识读能力”。

然而,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是否在美术教材中加入了美术语言方面的内容后学生就能切实了解美术语言呢?比如,有的教材告诉学生画面中存在“点线面”、“线”可以造形等,却没有引导学生去2

体会“点线面”分别有何特征?在画面上起到什么作用?有的教材告诉学生“直线使人感到刚强,曲线会产生柔美之感”,或列表告诉学生各种色彩可能产生什么联想等等,其实,美术语言一旦进入作品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论形态与特征就都变成具有形象性和情境性的存在,就不再能用一种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比如半透明的塑料窗帘是并置的直线,会有“刚强”感吗?又粗又黑的铸铁下水道弯管呈曲线状,有“柔美”之感吗?因为“图形”的特征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可以说,作品中的造形要素及其特征必须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去感悟,也许其结果只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却都是观者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而且会见智见仁,各不相同。再说,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说,也应该少提供现成的知识,要多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

3.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

既然是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就应该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识读”,而不是提供专家现成的结论。首先教师要意识到美术语言所具有的特征和作用,然后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看上去简单而又能引向美术本质的课题和一些受学生欢迎的练习,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尝试、去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就可以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规律,并达到相应的“深度”。

【案例1】《线的韵律与表情》③的重点是让六年级的学生理解“线”除了能够造形之外,其本身也具有韵律和表情,不同的工具能画出不同的线,不同的线能产生不同的韵律和表情。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画这盆花。”学生反应黯然。“但是,今天画花有个特别的要求:不能用笔来画。”“什么?不用笔?哪怎么画呢?”不一会,学生想出了冰棒棍、一次性筷子、纸卷、硬纸片、树枝、棉签等物,甚至用手指、指甲蘸墨水、蘸颜色后都能画画。由于不用笔来画,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特别好玩,非常投入,最终作业效果也很不错。画完后,老师并不强调画得“像不像”,主要让学生比较用不同的工具画出的线形分别有何特点?同样的工具画得快或画得慢又有何不同?不同的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韵律和表情?这些线适合用来表现什么事物等问题。最后再让学生比较古今中外名画上的各种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各种“线”的韵律与表情。

【案例2】《寻找奇妙的点》有个重点是让六年级的学生体会“点”在画面不同位置时所产生的不同感觉。让学生画一只自己喜爱的小虫(如瓢虫、蜜蜂、蚂蚁等),剪下来贴到画满树叶的画面上,老师要求:“请根据小虫的心情为这幅画起个名字。”“什么?我怎么知道小虫的心情?”老师引导说:“大家看,小虫站在中间和躲在一边的心情会一样吗?处于画面上方和趴在画面底边时的心情会一样吗?”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为小虫找到最合适的位置,起一个有趣的题目。(见图3)这一作业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会有什么难度,却能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点”在画面不同位置时的形式规律。

图3 “点在画面的位置”的练习

左:独步

右:窗外的景色好新鲜

有的练习并不复杂,却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美术语言的表现力,还能触及人的心灵世界,对学生观念发生影响,即达到“超语义信息”层面的“深度”,也就是新《标准》追求的“情感、态度和价3

值观”方面的、更高级的“深度”。

【案例3】《心中的彩虹》是六年级色彩单元的调色练习课,作业要求是:“先依次画出你最喜欢的颜色,再将其剪开拼贴后构成新的画面,然后给它起个题目,与同学交流,写出你的想法,写出你的画与同学的有何不同。”学生们用色彩充分表现了各自的个性,并纷纷写出为什么喜欢这些颜色、分别象征着什么。(见图4)当作业全部展示出来后,学生感到一种震撼,突然发现各人所喜爱的色彩竟会如此不同!有的作业与作者平时性格非常一致,简直就是心灵的写照;而有的同学的作业则与平时的面貌截然不同,似乎敞开了其性格的另一侧面,朝夕相处的同学变得陌生起来。这一练习使学生们隐隐约约地悟到了什么是个性、什么是情感、与色彩有何关系,为什么画家要画抽象画,为什么“了解你自己”能成为千古神喻!

图4 调色练习“心中的彩虹”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作业并没有什么难度,却确实能让学生很深刻地感悟美术语言的魅力,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只要老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各种美术语言的视觉特征,学生就能够敏锐地感受和理解,这应该是一种“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位教师反映,用了一学期新教材后,六年级学生居然能理解抽象绘画!这是原先不可思议的事。

四、我们已进入视觉文化的时代

某教材的编写者在新教材中插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插图,审查的专家却看不懂; 举办奥运会为什么还要会标?小小的会标中包含着哪些信息?

企业的老总们至今都搞不懂如何判断企业的VI及产品标志的好坏;

旅法画家朱德群的巨幅油画《复兴的气韵》在上海大剧院燦然亮相,然而,究竟有多少人能接受?能看懂?„„

美国芝加哥大学W.J.T.米歇尔(W.J.T.Mitchell)教授不无感慨地说:“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教授甚至不无夸张地告诫人们:“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对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⑤凡此种种,都说明世界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然而,我们做好“读图”的准备了吗?

于是,人们开始重视习以为常的“观看”。在多元文化情境的人类社会中,看与看到什么都不是一个自然行为,而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为,也就是说,人的眼睛总积极主动地寻找想要观看的对4    

象。米歇尔分析后认为:“观看行为(spectatorship)(观看、注视、浏览,以及观察、监视与视觉快感的实践)可能与阅读的诸种形式(解密、解码、阐释等)是同等深奥的问题,而基于文本性的模式恐怕难以充分阐释视觉经验或‘视觉识读能力’。”⑥审视学校诸科教育不难发现,唯有美术教育方能胜任“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然而要让学生形成视觉识读能力,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对这一新生事物引起重视:

(1)图像、视觉对象、视觉事件等同样传递着各种信息,而且能传递文本难以表达的信息;(2)美术是一种勿需翻译、全球流行的图形话语,在视觉文化时代,它与语文、外语、数学“同等深奥”也同等重要;

(3)如今的美术教育远不是涂涂画画,还应当关注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那么,美术教育中什么才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原先我们总要求学生画得准、画得像,其实学生并不当画家,学生既没有兴趣还免为其难。即使学生能画得很像,也不能因此而提高“视觉识读能力”并对美术有深刻的认识,结果,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抽象艺术以及识读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视觉对象,又如何参与视觉文化时代全球性的对话和交流呢?而上述案例则通过简易而有趣的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并能较深刻地理解美术语言,很好地解决了作业难度和理解深度之间的矛盾,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① 孙云、孙镁耀主编《新编哲学大辞典》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728页,“语言和思维”条。② 参见王大根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5页。

③④⑤⑥ 本文例举的教学内容均选自由王大根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六、七年级美术课本。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载《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7页。

尼古拉·米尔左夫:《什么是视觉文化》载《文化研究》第三辑,第4页。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载《文化研究》第三辑,第17页。

第二篇:从规范着装说开去

从规范着装说开去

□ 骄子

有人说穿工作服显得失去了个性,有人说工作服穿着不自在,也有人说穿不穿工作服上班无所谓。那么,穿工作服上班到底意味着什么?穿工作服有什么必要呢?统一着装,本是企业形象识别(CIS)系统的范畴,看起来是件小事,其实它是体现一个企业文化内涵,展示企业管理水平最直接的手段,是反映企业员工精神风貌和公司形象的大问题。

规范着装,并不是为了形象工程、形式主义,而是为了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凝聚力,创造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规范员工行为。作为企业,要突出企业员工的素质修养,规范着装首先可以体现出一种良好的操作程序,第二可以在每一个员工身上显现出庄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突出其个性和修养,对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风采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规范着装对企业员工有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能够帮助员工集中精力,加强合作,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着装还可以有助于团队建设,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规范着装还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规范化管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就穿工作服上班一事,也许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公司对这种“小事”还抓得那么严?还要重申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我们暂且不去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而是来谈谈如何“按制度办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公司的很多规章制度,但总是存在着“有章不循”或“降低标准”的现象。上班穿工作服亦是如此,有人不穿,有人不戴厂牌,这种随意性的表露是一种“不自觉”的 “下意识”行为,而没有把“按制度办事”作为一种自觉的、深刻意识形态下的行为。不少人认为,这种小事无所谓,又不影响工作效率,又不影响产品质量,无关紧要。其实不然,规范着装,让员工统一着装上岗,确也是一件小事,是员工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员工个人本就应当自觉服从并执行之,可就这一件小事,我们都不能遵守好,不能去执行好,又怎么能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执行操作规范、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呢?小事尚且如此,何况更加严格更加规范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呢?

其实,要做好规范着装,自觉执行制度并不难。

规范着装是树立企业形象之必需,是规范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如果今天你不穿,明天他不穿,大家都认为无所谓。殊不知这样根据个人喜好来对待规章的态度,最终降低了自己遵章守纪的标准。规范着装也是保证公司员工人身安全的必要措施之一。自身

都不安全了,他人安全、生产安全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只有把规范着装当成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标准,把穿工作服当成是一种责任,一种遵章守纪的标志,一种团队的重要体现,我们就会感到自豪和习惯,就不会认为只是执行制度而穿工作服了。

]

第三篇:从吃亏书记说开去

从吃亏书记说开去

据报载,我省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最近把一座自己创办的年获利70余万元的工厂转交给本村,再一次用“认吃亏”的精神,展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无私胸怀和高尚精神。笔者想,如果我党的干部大多能像李连成这样干事创业和乐于奉献,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子就加快了。

我们的党是一个光荣的党、伟大的党,也是一个拥有6000万党员的党。“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在党章上,布置在会议中,检验在党员的行动里。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就是用这四个字作为理念,高喊出“共产党员要吃亏”的口号,并有“认吃亏”的行动,所以李连成所在村这涌现出这样一批优秀党员,该村尽管先前条件不好,但农村经济发展很快,村民的收入在年年增长,工农业生产在突飞猛进。

当前,一些区域经济发展缓慢,那里的领导总是抱怨当地无资源优势,无支柱产业,无流动资金,却没有去看看本地干部队伍的素质、认吃亏的精神、为民办事的效率。对于农村党支部书记,笔者接触得不少,一些人非但没有“认吃亏”的精神,反而在一些工作中事事处处都有“沾光”的欲念。你看,在以前农村收取农业税和“三留五统”的阶段里,这些村干部总想给农民“加码”,能从中捞点好处;在村里搞计划生育工作时,自己人反而带头超生,分到生育指标却出卖给村民,把它变成钞票;遇到村民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不主动去做说服工作,反在人家施工中去收取罚款;金融部门对农民下拨了扶贫贷款,自己总要插手一把,以便从中获利。其结果,自然是利用权势自己称了霸、富了家,在农村政权的“铁交椅”一坐就是10年或20年。但遗憾的是,这些人干了几十年,最终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当地农村依旧没有走上富裕路。

话别扯得太远,咱们还是说说吃亏书记李连成。因为李连成有认吃亏的精神,他才能把村委班子拧成一股绳,他才能受到村民的拥戴、领导的信任,干起工作才能心想事成,才会大力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最后,笔者衷心希望我党多出些像李连成这样“认吃亏”的书记,少些“好沾光”的干部。只有这样,党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人民江山才能青春永驻,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才不是句空话。

第四篇:从《说“木叶”》说开去教案

从《说“木叶”》说开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分析常见意象,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秋叶流水图,引出杜甫的《登高》的名句,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落木”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从而分析古典诗歌中的其它意象,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通过《说“木叶” 》的学习,我们知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课文中提到的“木叶”“落木”“落叶”等,我们在诗歌鉴赏时一律称它们为“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或文化内涵。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元素,意境大于等于意象。

思考:如何抓住意象体味情感?(以“月”的意象为例)

(一)通过联想,抓住相似点,由物及情,由物至理。

1、从外在形态上来联想。

月圆——团圆——无法团圆——思乡怀人

残月——人缺——分离——孤单寂寞,内心凄凉

例如 :(1)游子思乡: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

(2)思亲怀人:苏轼《水调歌头》

(3)边塞悲愁:李白《关山月》王昌龄《出塞》

2、从氛围上去联想。

月光清澈——静谧安宁——内心平和,高尚情操 例如:王维《竹里馆》王维《山居秋暝》

3、时间意识去联想。

明月之永恒——时光的流逝——个体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对历史的慨叹和追思

4、从空间意识去联想。

月的藐远宏阔——环境的空旷苍茫——情感的苍凉 例如:杜甫《旅夜书怀》

(二)抓住画面,联系背景,进行想象和感受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快乐无比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感伤痛惜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凄清冷落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远怀》

深挚思念

(三)把握常见意象的固定寓意

(学生谈)

三、课堂实战

1.连线题。

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

问题:从意境的角度赏析诗的第一句。 【明确】

 意象: 凉叶

笛子(吹笛人)月

 意境:首句写静夜景色。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一轮明月把远近千山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营造了一种冷清,空阔,迷惘的意境。 感情: 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四、诵诗怡情

1、亲情篇

2、友情篇

3、爱情篇

五、小结寄语

 诗歌是那繁荣绽放的绝世之花,是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愿在座的的每一位可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都能拥有一个富有诗意的人生!!

高二语文组

徐敏

2011年3月

第五篇:从建立“公民道德档案”说开去

从建立“公民道德档案”说开去

日前,李小琳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提议,应该给每个公民建立一份道德档案。此言一出迅速成为会场内外、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更引发网友们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辩。其实,对于这样一个有着良好出发点的提议,从表面上看谈论或者激辩的焦点是档案该不该建,而问题的实质恰恰在于公民是否具有道德修养。

自古以来,古人就把道德视为国家之根本,《左传》曰:“德,国家之基也。”可见,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国家官员,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都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古语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更是贴切的说明道德建设对于国家建设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想必大家都知道“卧冰求鲤”的故事吧,说的就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他幼年时便失去母亲。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为了捕捉到鲤鱼,王祥赤身卧在冰上,意在将冰融化取出鲤鱼孝敬继母。这段佳话也就成为广泛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成为千百年来学习、遵循的道德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道德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衡量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和社会文化繁荣、和谐的重要指标。当然,也不可否认,当前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讲道德、违背道德的人或事,给正在建设中的和谐社会建设带来负面影响。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从三鹿奶粉、郭美美、小悦悦事件到瘦肉精、地沟油、药家鑫等社会关注度之高、影响范围之大、危害之深的道德诚信缺失事件,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痛苦,给社会道德建设制造障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插曲和不和谐音符只是少数现象,形成不了气候和主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发展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完善、不断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达到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

正所谓,道德源于心,践于行。放眼当前社会,当道德正拷问我们灵魂的时候,我们国家已经将社会道德建设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构想,政府运用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增强公民道德文化修养,提升全社会道德建设、弘扬道德文化。道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涌现出以郭明义、邰忠利、刘延宝为代表的全国道德模范,小悦悦事件中的拾荒阿姨等善良人、诚信事也随时在我们身边出现••••••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时时刻刻启发着我们,做个善良的人、做个有道德的人、做个讲诚信的人、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面对最令人诟病的官场腐败,党和政府及时将官员的“德”作为选拔任用的考核内容,将职业道德纳入公务员培训计划,通过加强“官德”建设,为建设道德社会、诚信政府做好表率,迈出了道德对人、诚信为人目标的坚实一步。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改变事物。可见,只有将建立道德档案和提高公民思想觉悟、认识水平有机统一,发挥内外因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公民道德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下载从美术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说开去[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美术教学的难度与深度说开去[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员工的“亚健康”说开去

    塔西南公司职工医院(844804)作者:张自修[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归属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后,随着公司改......

    体育营销,从世界杯说开去

    销售技巧http:///c6j编辑 体育营销,从世界杯说开去 四年一度的体坛盛事、足坛第一大事——“世界杯足球赛”又在每个熟悉的夏天开战,在这个时候,磨刀霍霍的不仅仅是每个参赛的......

    从湖泊危机说开去(推荐)

    从湖泊危机说开去 水是生命之源,湖泊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它滋养了文明,润泽着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依托,大到地球生态环境的维系,小到个体生命的存亡,都离......

    『材料典故』 从马氏体说开去

    『材料典故』 从马氏体说开去 对于学材料的人来说,“马氏体”的大名如雷贯耳,那么说到阿道夫·马滕斯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其实马氏体的“马”指的就是他了。在铁碳组织中这样以人......

    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

    从我国听证制度说开去 现今,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听证制度已日益成为当今我国立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与广......

    从A123申请破产保护说开去

    从A123申请破产保护说开去美国A123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不是破产)已经半个月了,看着国内锂电界对此事基本保持沉默,本人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其实,对A123走到申请破产保护这一天,我一......

    高中议论文:从两份调查说开去

    高中议论文范文: 从两份调查说开去 摘要:从两份不同的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当代青年对于“乐于助人”这种优秀品质仍倍加赞赏,认为它是当今社会所呼唤的,急需的;然而值得我们忧虑的......

    从“文本记忆”写作习惯说开去

    从“文本记忆”写作习惯说开去 很多老师都对学生说过,写作文要调动生活体验,写出既有个性又有生活与生命气息的作文。春天来临之际,老师们都让学生写过“春天”之类的话题作文......